如果全球的新冠疫情以后会消失吗持续下降500%,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新冠没有了,猴痘和流感还在?

  (抗击新冠肺炎)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近4亿 亚洲多国疫情持续蔓延

  北京2月7日电 综合消息: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7日8时21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例,累计死亡病例5738747例。

  美洲: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因抗议示威活动进入紧急状态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市政府当地时间2月6日发表声明,宣布该市因抗议示威活动进入紧急状态。

  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持续进行的反对新冠疫苗强制接种的示威活动在2月5日进入第二个星期。示威活动正蔓延至全国其他多个大城市。但社会舆论对这一示威活动的反感情绪正在上升,当局也开始逐步出手施控。

  2月5日,多伦多、温哥华、卡尔加里、温尼伯、魁北克市等多座城市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反强制接种示威车队。但在当天,也有民众在渥太华、多伦多等地发起集会,反对示威车队,并表达对科学和对医护人员的支持。

  2月6日中午过后,渥太华警方宣布将逮捕向示威车队提供燃油等物质支持者。

  当地媒体认为,渥太华市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和警方加强执法表明,渥太华在应对抗议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抗议者虽然已在市中心区域驻扎下来,但将很快面临食物和燃油短缺的问题。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截至美东时间6日16时21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例,死亡病例累计达902523例。

  根据巴西卫生部的数据,截至当地时间2月6日晚,该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653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63.2万例。过去24小时新增确诊病例59737例,新增死亡病例391例。仅1月30日至2月6日这一周,巴西累计新增确诊病例已超过125万,是新冠疫情在巴西暴发以来单周新增病例第二高值。

  欧洲:俄取消“密接人员”隔离措施

  俄罗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指挥部6日表示,该国在过去24小时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80071例,累计确诊病例达例。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6日报道称,该国自2月6日起取消与新冠患者密切接触人员的隔离措施。此前,俄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安娜·波波娃曾表示,隔离与新冠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失去了意义,因为具有极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毒株正在俄罗斯传播,经常导致无症状病情。

  此外,新冠患者出院新规定也从当日起生效。如果患者治疗持续7天及以上时间,那么出院不需要新冠病毒检测阴性结果。如果治疗用时不到一周,则出院必须进行检测,并获得阴性结果。

  德国疾控机构6日公布新增确诊病例133173例。截至当天,该国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过1100万。针对该国部分联邦州要求放松防疫措施的呼声,德国联邦卫生部长劳特巴赫和经济部长哈贝克当天表示,不应过早采取“解封”。

  根据法国公共卫生署的统计,法国6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5439例,累计确诊例;新增死亡病例129例,累计死亡132526例。

  希腊民航局当地时间2月6日发布最新指令,继续延长对欧盟规定以外的非欧盟国家公民入境管制措施。

  根据新的入境指令,除了欧盟成员国和申根协定成员国,以及加入欧盟绿色通行证系统的33个非欧盟国家和地区外,其他国家的所有5岁及以上旅客在入境希腊时,必须持有72小时内核酸测试阴性证明或24小时内快速测试阴性证明。该指令将持续至2月21日6时。

  亚洲:受奥密克戎传播影响多国疫情持续蔓延

  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当地时间6日通报,截至当日零时,该国累计确诊病例自疫情暴发以来首次突破百万,达1009688例。

  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本部长郑银敬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据疾病管理厅和国内外专家预测,受新冠变异株奥密克戎传播影响,月底该国单日新增病例或达到13万至17万例。

  据日本广播协会6日统计显示,该国当天新增确诊病例89145例,新增死亡病例68例。

  为加速新冠疫苗接种速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当地时间7日下达指示,要求在本月之内尽快达成每日100万剂疫苗接种的目标。

  马来西亚卫生部6日通报称,截至当日中午12时,该国在过去24小时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089例,自去年10月2日以来单日新增首破万例。

  马来西亚卫生部长哈伊里当日在其社交媒体上称,马来西亚“已完全进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浪潮”。哈伊里指出,目前马来西亚还有逾百万年长者尚未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他呼吁年长者要尽快接种“加强针”。

  新加坡《联合早报》7日报道称,奥密克戎毒株在印度尼西亚快速传播,该国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持续攀升,预计将在三周至四周内达到顶峰。报道称,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长卢胡特呼吁60岁以上民众未来一个月避免外出以减少感染。

  大洋洲:汤加的全国封锁将延长两周

  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7日消息称,随着新冠感染病例的增加,汤加政府将全国范围内的封锁延长了两周。汤加总理表示,严格的封锁规定要求所有企业关闭,除了必要的工人外,所有人员都要待在家里。

  商店将被允许在周二和周五开放12小时,道路检查站允许每户一人进入。(完)

【美国专家称猴痘疫情在美国有失控风险】据美国媒体当地时间7月3日报道,美国传染病专家和公共卫生倡导者警告说,拜登政府对猴痘疫情的反应太慢,美国有失去对这种疾病控制的风险。警告称,美国政府对猴痘的反应,反映出该国在新冠疫情早期最糟糕的部分,即测试严重有限,疫苗推出缓慢,导致病毒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传播。专家表示,目前对猴痘的反应是“官僚的”和“缓慢的”,这意味着美国可能将无法控制住这次疫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美共检测出460例猴痘确诊病例。但专家表示,这个数字肯定是被低估的,因为许多可能被感染的人还没有机会进行检测。

指导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依据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汇金网无关。汇金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就当我们都认为,新冠疫情已经基本结束的时候,新一波新冠感染潮。奥密克戎亚型BA.4、BA.5,正在席卷全球。

       最近两周,全球单日新增病例较前增加30%,全球平均每天新增64万病例;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4亿人感染新冠。每天病死人数较前降低1%,为1,481人;全球因新冠病死人数已超过632万人。

       从新增病例绝对数看,美国单日确诊病例保持最多,其次是德国、法国、巴西和中国台湾地区等。

       美国的新冠病例数持续全球最多。从5月初至6月11日的一个多月时间,BA.4、BA.5变异株在美国的感染占比暴增21倍,传播速度非常快。洛克菲勒大学病毒学家Paul Bieniasz警告称,数百万美国人很可能会再次被感染。奥密克戎BA.4、BA.5新变体拥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感染新冠后形成的抗体、新冠疫苗无法针对性提供很好的保护。

      法国卫生部呼吁,法国人应该重新开始在拥挤的地区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中。

      德国的单日确诊病例数也超过10万。当地时间27日,德国报告的新增病例达14.2万例,7日平均新增82750例,这两个数字相比6月初增加了1.9倍、1.7倍。

      德国卫生部h建议,德国人重新在室内佩戴口罩,并认为,德国应在冬季前通过新的感染保护法。

      英国新冠感染率也正在急剧上升。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感染病例一周内增加超过40%,新冠住院率也上升了23%。BA.4、BA.5已成为葡萄牙最主流的变异株,新冠住院人数也在大幅增加,已经逼近今年1月的峰值。

      6月29日,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通报,韩国当天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0463例,这是自6月9日以来,韩国的日增确诊病例首次升至万例以上。

      6月28日,新加坡的疫情也出现了反弹,单日新增感染病例达11504例,是3月22日以来的最高感染量。

      一个可见的事实是,新冠病毒的传播性越来越强,且致死率也有所回升。现在病毒的传播力几乎是早期传播力的3~5倍。

       太阳黑子强度变化与新冠疫情的相关性表明,太阳紫外线杀灭病毒的强度非常重要,在有阳光的地方,紫外线是环境病毒消杀不可替代的方式;在阳光达不到的地方,如黑夜和阴雨天,太阳风暴可以大规模消杀全球病毒。

图1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

新病毒杀出!新一轮全球疫情来了?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随着全球多国疫情解除防控限制,很多人觉得新冠病毒已经远去,疫情早已结束。

即使有确诊,症状也跟普通感冒差不多罢了!

更多的危机,正悄悄杀来。

猴痘之后,又有新病毒了。

据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人畜共患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病毒》杂志上的相关论文,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格里姆瑟病毒”(Grims%uF6 Virus)。

初步研究,这个新病毒似乎和起源于蝙蝠的SARS、MERS又有所不同,它似乎更像季节性的冠状病毒,很可能会通过大鼠、小鼠和田鼠等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现在肆虐全球的猴痘病毒,宿主之一也是啮齿类动物。

甚至很可能,猴痘的最早宿主根本不是猴,而是老鼠、田鼠等啮齿类动物。

而猴痘病毒可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有病动物的伤口、体液或呼吸飞沫传染给人,也可在人群间传播。

新病毒都已杀到,可新冠病毒并没走远。

就当我们都认为,新冠疫情已经基本结束的时候,新一波新冠感染潮。

奥密克戎亚型BA.4、BA.5,正在席卷全球。

最近两周,全球单日新增病例较前增加30%,全球平均每天新增64万病例;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4亿人感染新冠。

每天病死人数较前降低1%,为1,481人;

全球因新冠病死人数已超过632万人。

从新增病例绝对数看,美国单日确诊病例保持最多,其次是德国、法国、巴西和中国台湾地区等。

美国的新冠病例数持续全球最多。

从5月初至6月11日的一个多月时间,BA.4、BA.5变异株在美国的感染占比暴增21倍,传播速度非常快。

洛克菲勒大学病毒学家Paul Bieniasz警告称,数百万美国人很可能会再次被感染。

奥密克戎BA.4、BA.5新变体拥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感染新冠后形成的抗体、新冠疫苗无法针对性提供很好的保护。

很快,欧洲也再度沦陷。

法国卫生部呼吁,法国人应该重新开始在拥挤的地区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中。

德国的单日确诊病例数也超过10万。当地时间27日,德国报告的新增病例达14.2万例,7日平均新增82750例,这两个数字相比6月初增加了1.9倍、1.7倍。

德国卫生部h建议,德国人重新在室内佩戴口罩,并认为,德国应在冬季前通过新的感染保护法。

英国新冠感染率也正在急剧上升。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感染病例一周内增加超过40%,新冠住院率也上升了23%。

BA.4、BA.5已成为葡萄牙最主流的变异株,新冠住院人数也在大幅增加,已经逼近今年1月的峰值。

值得警惕的是,受BA.4、BA.5的袭扰,亚洲家疫情也出现了抬头迹象。

6月29日,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通报,韩国当天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0463例,这是自6月9日以来,韩国的日增确诊病例首次升至万例以上。

6月28日,新加坡的疫情也出现了反弹,单日新增感染病例达11504例,是3月22日以来的最高感染量。

一个可见的事实是,新冠病毒的传播性越来越强,且致死率也有所回升。

现在病毒的传播力几乎是早期传播力的3~5倍。

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新冠肺炎每周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新冠死亡率在二月以来经历首次回升。

现有新冠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护率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很明显,现在说新冠撤退,还为时尚早。

全球疫情,短期或将挥之不去。

新冠病毒不会马上消失,可能将与人类长期共存。

回看人类与病毒抗争的历史,在成百上千种感染人类的病毒中,我们只成功地消灭了天花病毒。

而那些我们熟知的麻疹病毒、乙肝病毒、HIV病毒、流感病毒等,都没有被完全消灭,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

我们不能预知是否有下一波疫情巨浪,唯一能做的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全球新冠大流行什么时候结束?

抱最好希望,做最坏准备。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

       从2019年的3月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12月25日)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图1和表1)。

表1 年太阳黑子缺席记录


       2014年9月9日我们的研究表明,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2008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2.9也是自1913年的1.4以来,95年后的最低点。而2009年8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0,更是创下了1913年6月以来96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2.4,也是96年以来的低点,这岂止是“50年一遇”?美国宇航局修正为“大致百年一遇”。

       从2019年的3月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12月25日)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12月25日,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两个新的太阳黑子,这标志着太阳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动周期,这次的太阳无黑子活动持续的时间达到了288天,是1913年以来消失时间最长的一次,创造了一个106年的记录。接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太阳黑子出现新的活跃时期。

       地球表面的温度受来自太阳光的照射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地球将是一个冰冻星球,表面温度会降到零下200多摄氏度,但是从地球上生命演变历史来看,地球上的气温一直比较平稳,没有特别大的浮动,所以才会在几十亿年的时间中一直有生命演变发展。

      但是太阳的物质活动现象也会有高低起伏,所以活跃期光辐射最强,低谷期光辐射就弱,太阳表面太阳黑子增多的时候,预示着太阳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太阳黑子和耀斑消失的时候,则意味着其进入了一个低谷期,因此太阳表面没有太阳黑子长达280多天,会被天文学家们认为太阳的光辐射将减弱,有可能使得我们地球进入一个小冰河期。

       不过288天的太阳无黑子的记录还是太短了,不足以降低地球的温度带来冰河期,而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天文学家的判断,太阳很可能即将进入第25个周期,这样的话地球就不会进入小冰河期,因为太阳的物质活动将开始变强,活跃度的增高也意味着光辐射的增强,使得地球温度维持正常状态。

      如今的太阳活动期预计会在2020年结束,时间距离越近,这种无活动的时间就会持续越长,上一次的出现甚至出现了蒙德极小期,当然这是在很早以前,不过那次的时间却是持续了70年,而那段时间小冰河时期正好出现,很多人都认为这很可能是太阳低活动造成的,不过目前依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个看法,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否存在有待考证!

       太空总署(NASA)发现,太阳表面再度出现了“无黑子”现象(又称白太阳),这已经是今年的第4次了,因此科学界担忧,太阳表面活动正进入“极小期”,届时恐导致地球的“小冰河期”(LittleIceAge),提前于2019年底前就会发生。

       根据记录,最长的太阳活动“极小期”是发生在1645年到1715年间,持续长达70年(学界称之为“蒙德极小期”)。当时的地球迈入了小冰河期(1550年至1770年间),全球当时的气温皆下降,各地出现严寒的冬季,甚至连伦敦泰晤士河也结冰了,以致开始有在结冻河面上,举办“冰雪节”博览会的传统。

 于去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数学教授萨柯华(ValentinaZharkova)在国际天文学会上,就曾经提出警告称,经严密的数学演算及资料收集,在2020年至2050年间,太阳会进入类似17世纪的“蒙德极小期”,届时太阳所发出的辐射量将减少,致使地球大气的温度会下降,因而再次进入“小冰河期”。尤其是2030年代,太阳的表面活动将会减少了60%,此种情形跟“蒙德极小期”差不多。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学家帕波瓦(HelenPopova)亦认为,于2020年左右,地球就会再次进入“小冰河期”,而在2030年左右,低温会达到巅峰。太阳的表面活动至第25活动周期时,就会变得更弱,一直至第27活动周期,期间约30年,地球皆会维持在低温。

       同时专业天文网站《SpaceWeather》及气候网站《ClimateDepot》在分析近年太阳黑子之活动情形之后,它们预测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应该会出现在2019或2020年。

       《SpaceWeather》称,太阳表面的活动,正在以一万年间罕见的速度,急速下降之中,以现今的情形而言,太阳黑子的活动将 于2019年底前降至最低,自现在开始至2020年,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情况,将会愈来愈频繁,并且每一次持续的时间,将会增加,从几天增加至几星期,甚至几个月之久。

Keeling(2000)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今后400年处于变暖高峰,下次小冰期将在3100年出现。

       杨冬红等(2011)指出,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杨冬红等(2014)指出,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杨冬红等(2008,2014)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1)。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年9月9日我们的研究表明,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1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图2 0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图1-3显示了 蒙德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道尔顿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对应小冰期时期和瘟疫大流行期。年太阳黑子低值期对应年新冠疫情爆发期。     

表2  太阳活动、坏天时代、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2019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毒性肺炎病例27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日地研究卓越中心的通讯专家Jan Janssens在整合了有关太阳的研究之后说:“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他在邮件中同时告诉《科学在线》(天文在线):“这个40多天的无黑子期是20多年里持续最长的一次。”

      一个新的太阳黑子区域的特写—在一连串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之后,也就是两个十一年的太阳黑子周期间的太阳活动最低时期之后,首次被观测到。太阳气象预报中心预测,SC25的活动周期预计在2024年达到巅峰,接着在2031年出现最小值。

      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年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2019年11月14日至2019年12月23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没有观测到活动区,没有发生过C级及以上耀斑。预计2019年11月14日至2019年12月23日, 太阳黑子相对数平滑月均值为5.0。预计2019年11月11日至2020年1月19日, 太阳耀斑活动水平为以0-1级为主。

      太阳耀斑通常可分成A、B、C、M、X五个级别,每个级别又可划分10个等级。一般地球上观测到的弱耀斑是C级,M级是大耀斑,而X级则是极大耀斑。

      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以及高能粒子流可以杀灭病毒,对地球进行定期消毒。在太阳活动低值时期,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以及高能粒子流的强度变弱,有利于冠状病毒加快繁殖和传播,导致疫情的发生。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年冬季紫外线谷值时期,又恰逢太阳黑子低值年,这是此次疫情异常凶猛的原因。由于太阳黑子最低值已经过去,根据前两次疫情的统计规律,估计在春季疫情将进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复出,取决于中国的调控力度。

      陈薇院士最近指出,从现在来看,拐点可能很快就会到来。但是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高速太阳风暴在北京时间3月28日星期日早上起,以210万英里/小时的速度冲向地球。2022年3月28-29日太阳黑子相对数暴增为125和124,全球新冠疫情在29-30日突然减轻。

        两日太阳黑子相对数过百可减轻新冠疫情,如果一月甚至一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过百,一定能使新冠疫情结束。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年平均太阳黑子相对数过百是常态(见图1-3),下次大约在年之内发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冠疫情以后会消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