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疫情如何面对在拉外乡人员

信息来源:  发布者: 阅读次数:

从信阳市区往东南,100公里路程,先高速、再省道、继而县道、最后山道……终于来到新县陡山河乡扶前湾村。100公里并不算远,但这却是一条历时5年、充满艰辛的脱贫攻坚之路。

2015年9月,信阳市科协普及部部长黎伟被选派到扶前湾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一干,就是5年。

这条蜿蜒道路上的每一个弯角,扶前湾村的每一道沟沟坎坎,每一户村民的家庭状况,他都了然于胸。

黎伟(右一)正在向信阳市科协主席张善伟(右二)介绍扶前湾村扶贫工作相关情况。(资料图片)

一线“战斗员”:抗击疫情、不下火线保障人民健康

2020年伊始,正值农历大年三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骤然打响,前一天才从100公里外的驻村回到家中的扶前湾村第一书记黎伟一接完电话,就又匆匆告别家人,驱车赶回驻村。

时值年关,黎伟原以为自己终于能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的父亲,做完第五腰椎间盘摘除手术还不到3个月的妻子,以及正在读高三的女儿……但疫情就是命令,党员就是旗帜。黎伟赶回村里时,天色已然昏暗。胡乱地吃了几口“年夜饭”,他就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对全村所有人员连夜开展网格化、地毯式排查,最终一共排查出自湖北武汉返乡的14户21人。

在接下来的20多天时间里,黎伟组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利用大喇叭、宣传车、横幅、传单等开展全覆盖式防疫宣传,到处协调为村里争取更多的防疫物资。村子入口处的“蓝帐篷”外、村部的广播室里、24小时轮值的防疫志愿服务队里,处处都有他戴着“红袖章”的身影。

“狗不咬书记”:走村入户、扎根基层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典型的深山区县,距离县城30公里的陡山河乡也是山脉纵横、山林葱郁。长期以来,扶前湾村缺田少地、交通闭塞、无集体经济收入,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共有农户308户,村民1040人,贫困户65户264人,贫困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我刚来扶前湾村的时候,村民们看我的目光都有些异样,把我当个外人。”从市机关一步到了最基层的农村开展工作,初来乍到的黎伟面临的情况千头万绪,难以下手。但是黎伟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住,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早已让不服输的信念融进了他的骨子里。

黎伟深知“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于是他自己淘来一辆二手摩托车,日日骑着它走村入户。

听不懂当地村民的方言,黎伟就拉着村支书给他做“翻译”,甚至搬去和独居在家的村支书同吃同住。就这样跑了两个月后,黎伟很快不再是群众心目中陌生的“外乡人”,而是能讲真心话的“黎书记”。

在两个月的调研之后,黎伟综合多方信息,深入分析扶前湾村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思路,与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制定了扶前湾村3年发展规划,提出了3年内修通一条路、开发一块田、整修一条河、扮靓一片庄、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的“六个一”目标。

而在接下来的驻村日子里,他也秉持着“做老百姓贴心人”的宗旨,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隔三差五入户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

经常的走访入户、细致的调查整理让“外乡人”黎伟很快对扶前湾村所有贫困户的情况烂熟于心,也彻底打开了贫困户的心门。

2020年6月的一天,陡山河乡党委书记张宗功针对扶前湾村开展调研,一行人正准备进入一贫困户家中时,突然一条大狗冲出来对着来人狂吠不止,但当看到黎伟在人群中后,又马上摇着尾巴跑到他的身边。张书记笑着说:“连狗都把黎书记当一家人了。”从此,黎伟的外号——“狗不咬书记”便在乡里和村里流传开来。

  黎伟(左一)对扶前湾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农户进行种植指导。(资料图片)

脱贫蓝图描绘者:产业支撑、科技赋能助力输血造血

真脱贫、不返贫、让村民实现自主发展是黎伟关于脱贫的核心思路。根据扶前湾村实际,黎伟和村两委制定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规划。

扶前湾村村民长期以来都是以外出务工为主要就业渠道,但是多数村民缺乏技术,也有部分村民因为健康等原因只能靠天吃饭,无法外出。

为了扩大村民的就业渠道,黎伟多次与市、县劳务培训部门和相关务工企业联系,组织群众到新县涉外劳务培训中心、信阳电子学校等地培训,帮助群众到国内外企业务工。截至目前,扶前湾村外出务工人数已经超过500人。

黎伟认为,除了“走出去”,还要“请进来”——通过打造扶前湾村的特色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才是真正的长效机制。在信阳市科协党组的扶助之下,黎伟争取到了一笔精准扶贫项目启动资金。

长期在科协工作的他深知科学助力、技术扶贫的能量,于是他几次三番前往南阳西峡县、信阳谭家河乡等地学习考察,回来后便带领村里的致富能手重点打造了三大片区产业发展基地:一是东部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香菇、平菇、黑白木耳等种植业,一年时间标准化种植大棚已达到10个。二是南部的家庭农场,利用山林、水塘面积较多的地形地势,发展猪、牛、羊等养殖业。三是跨村流转土地种植芡实,在柳林河落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用来发展芡实种植业。

2016年3月,村里的家庭农场养殖项目开始启动,但过程并不顺利,黎伟十分纳闷:为什么有自主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连几头猪、几只羊都不敢养?他急忙入户一问才知,原来贫困户既不懂养殖技术,也没有能力承担牲口死亡的损失。于是黎伟马上联系信阳市农林学院,将养殖专家请到村里来现场上课,同时组织专家和贫困户、普通农户结成对子,建立专家服务机制,农户可以随时电话咨询,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黎伟(左二)到金沙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

美丽乡村建设者:架桥修路、教育先行共谋百年大计

扶前湾村地处偏僻、乡间道路崎岖颠簸,出行不便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黎伟说:“村民出一趟山很麻烦,所以没什么大事一般就不外出,导致了部分人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安于现状。”

为了打通村民们的致富之路,黎伟专程到县、市相关单位协调,来来回回跑了无数趟之后终于协调来了资金,为村里修路架桥。

扶前湾村地形狭长,一条河流贯穿其中,为了方便村民出行,2015年11月,一座新桥在村子的东南入口处动工修建。

提起这座桥,黎伟也是万分感慨:“要是在别的地方桥早就能修好了,但是因为山路太窄,预制桥梁运不进村里,导致工期不断推迟。”为了运送桥梁,扶前湾村两委又筹划起了边架桥边修路。2016年10月,新桥竣工。同年年底,扶前湾村一条直通319国道的新路竣工,村民们进山出山的路程至少缩短了6公里。

除此之外,5年时间里,黎伟还争取并组织建设了扶前湾村村组水泥路14.5公里、修建水井10口、铺设引水管道12公里、修建广场2个、修建太阳能发电站1个、修建水坝2个等,使村民摆脱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也解决了全村12个村民组近1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黎伟说:“路修好了,里边的人能出去,外面的人找得到这个地方。”他还计划沿着河边修建健康步道,“这里有山有水,可以为未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打下基础。”

路和桥修好了,水和电通上了,扶前湾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黎伟深知能使扶前湾村获得永续发展动力的方法就是教育。然而扶前湾村远离城区,教育资源匮乏,甚至还有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难以支付求学的开支。

“再穷不能穷教育”,2018年,黎伟多方协调,联系到了香港普明慈善基金会,为新县争取了5个教育扶贫名额。次年他又为新县协调了5个教育扶贫名额,目前扶前湾村有2名学生正在接受资助。黎伟说:“从高中开始,这两名学生每个月便能获得500元的伙食费,学费全部报销。考上大学后,他们的学费和伙食费也是全部报销。”

5年的扶贫工作对黎伟来说,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拓宽思路解决难题成为了他的日常,“白加黑,五加二”、为了工作连轴转成为了他的习惯。

正是凭着这股韧劲,黎伟带领乡亲们在大别山深处开辟出一条脱贫的金路,架起了一座致富的银桥,更为世代居住在此的老百姓插上了通向美好未来的翅膀。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扶前湾村第一书记黎伟用信仰唱响了一首脱贫攻坚的战歌,用心血撰写了一篇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书,用汗水铸就了大山里蜿蜒而出的小康路。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医务工作者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白衣执甲,冒着高温酷暑守在最前沿。

王友伦,男,苗族,生于1995年,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旺乡人。2020年10月通过公共招聘考试正式成为共乐镇卫生院的一员。“请保持不动,会稍微有点不舒服,马上就好了”这是小王医生每天的口头禅。无论是盛夏的高温下,穿着密不透风防护服汗如雨下,依然全神贯注,还是寒冬采集零下18摄氏度的冻库,进去就是半个多小时,哪怕是穿着雪地靴进去,也很快双脚僵硬,扶着墙才能出来。小王医生从未叫一声苦,喊一声累,随时备战状态,随叫随到。

除了采集核酸标本的工作外,自己在医院负责的工作也是一件不落,件件做好,预检分诊,发热诊室。紧张的工作环境加上疫情防控的要求,使得王友伦在新春佳节时也无法回云南老家和家人相见一面。小王医生说:“其实我也想家,我是第一次没在家过春节,我始终相信有“大家”才有“小家”,我作为新成员,又很年轻,各方面都需要学习,父母尚健康,未有子女,唯独对刚订婚的未婚妻有点亏欠,在彝良县政府工作的她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我能被需要,能在这场“战役”尽我的微薄之力我很自豪,只要医院需要我,定当不辱使命、坚守岗位。”

疫情无情人有情,正是有无数个“小王”坚守在抗疫防疫一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才能得以保障。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体现着他们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相信通过这一个个的故事也能鼓舞和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推动这场战“疫”取得全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拉萨到宁中乡多少公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