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心脑血管疾病如何高发?

秋季来临,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是老年人意外伤害和疾病高发的季节,有很多老年病会在秋冬季节被诱发或加重。那么,中老年人秋天高发哪些疾病呢?我们该怎样预防呢?

因为秋季天气变凉,血管收缩变细,容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此外气候干燥,人体消耗大量水分,容易使血液粘稠度高,血流不畅导致血管堵塞。而且早晚温差大,一冷一热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都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诱发老年人产生糖尿病的原因比较多样,有糖尿病的病人天气冷就想吃,吃多了血糖就难控制,故早晚温差比较大,需要添衣保暖,控制饮食。糖尿病这种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产生会导致老年患者出现多食、多尿、多饮、疲乏、尿糖以及消瘦等症状表现,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相关的有效治疗,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的产生。

秋季早晚温差变化大,是老人哮喘、支气管炎的多发季节。老年人要适时增减衣物。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耐寒煅炼。疾病发作期间,应少食鱼、虾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病情加重,引发哮喘。

秋季本是湿气比较重的季节,故很多老年人关节或有明显的不适感,重者关节会有疼痛感。解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驱寒,加强关节部分保暖,可多用热水泡脚,但不宜过烫,保证关节部位血液循环和活动自如,尽量避免潮湿的环境,老年人也可打太极、慢跑以及做体操等适量的运动及部位锻炼,但不宜过多运动。

预防颈椎病是老年人秋季常见病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进入秋季后颈椎病最容易发作,特别是在夏秋交替的时间段里,由于不能准确的把握天气变化,因此很容易导致颈部受凉从而引起血管痉挛、肌肉僵硬等情况。如果长时间这样的话颈椎各方面的不适就会显示出来,因此建议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做好护颈的工作,并且还应该做颈部 保健操 。

秋季两大类皮肤病高发:过敏和银屑病,前者主要受环境污染影响,后者受基因遗传和免疫系统功能控制,但随着气温降低,这两种病容易发病。

中老年人因为体质较弱,容易受到细菌侵害。秋天的气候不稳定,各种流行性疾病开始横行。感冒病愈后如果咳嗽长时间未愈,有可能会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

有临床资料表明10月肺炎发病率一般会骤然增高,中医认为是秋燥伤肺所致,并且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

2021年“安全用药月”专栏(十):高血压患者如何平安度过“危险季”

河北燕达医院副院长,河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高血压是我们常说的“三高”之一,是一种对人体危害很大的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目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杀手之一。进入秋冬季节后,随着气温下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也开始“忽高忽低”。有关数据表明,因受寒冷空气影响,秋冬季与夏季相比,人体的平均高压要升高12mm/Hg,平均低压要升高6mm/Hg。因此,秋冬季成为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季”。

很多人以为有高血压就会头晕、头痛、头胀,其实大部分高血压并没有这些症状,大部分人血压高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只是主动测量血压的时候发现血压值较高。或者已经合并了别的疾病,已经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的时候,才被发现。

目前,我国对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诊室血压,不同日测量的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在不同日测量的血压至少有三次超过上述数值即考虑诊断高血压;对于动态血压来说,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可以诊断高血压;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可以诊断高血压。

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为何会高发

一到冬季,人体血压飙升,其实是“内外”双重因素合作发力的结果。

外在因素:受气温影响。冬季气温下降,为抵御寒冷,人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造成人体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人体血管也会“热胀冷缩”,遇冷时,血管会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内在因素:吃动不平衡。人体内“钠离子”过高,是引起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天气寒冷,很多人喜欢吃一些高盐、高油、高脂肪的食物来御寒。这样的饮食会导致“钠离子”含量过高;饮食量增加、运动量减少,人体出汗机会减少,体内“钠离子”会储存过多,血压也会随之升高。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头号“罪魁祸首”,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就会伺机作祟。

高血压会造成心肌慢慢变厚,心脏扩大,引起心脏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血管痉挛,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粘附,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引发冠心病、心梗;高血压会使大脑血管的脆性增加,易导致血管破裂,引发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容易引起脑部动脉粥样斑块,引发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硬化,引起尿毒症等。所以在秋冬“危险季”,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血压,以防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安然过冬的“六法则”

外出时要添加衣物,戴好帽子、围巾、口罩,穿厚鞋子等;睡前用温热水泡脚,以促进脚部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脚部温度,帮助睡眠;在寒潮过境的大风雨雪天气尽量不要出门,以避免寒冷刺激;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和合适的温度、湿度,室温18-26℃、湿度55%为宜。

在饮食上要做到少盐、少油、少脂肪,多吃水果和蔬菜,也可以多吃一些软化血管的食物,例如木耳、洋葱等;晚餐一定要适量,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导致肠胃的负担加重,影响睡眠,不利于维持血压稳定。

不要在早晨起床后的血压高峰期进行锻炼,可以选择上午9-10点后或者午后出门锻炼;在做好保暖的同时,户外锻炼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在室内做太极拳、广播操等运动。

受季节的影响,进入秋冬季后血压有所升高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血压升高了而过度恐慌。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担心,不生气,保持冷静乐观的态度,这样更有利于血压的稳定。血压稳定,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坚持每日自测血压,最好每天早晚各测1次,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测量时间和次数,并做好日常血压监测记录,以方便发现自己血压波动的规律,从而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因为血压骤升所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血压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身体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或要更换降压药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

为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国行动》明确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目标值为55%和65%;高血压规范管理率分别为60%和70%。因此,密切关注自己的血压、有效控制血压、主动参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长期控制血压达标,即是您为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所贡献的一份力量。

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对测量血压存在误区,最突出的有两个。

 误区一:很多患者认为人的心脏在左边,左上肢离心脏近,量左上肢的血压准。其实不然,虽说人的心脏在左边,但正常人左右上肢动脉来自主动脉弓不同的分支,右上肢的来自主动脉弓的第一分支——无名动脉,左上肢的来自主动脉弓的第三分支——左锁骨下动脉,而无名动脉比左锁骨下动脉离心脏更近,管腔略粗,因此右上肢的血压更接近主动脉的血压,比左上肢血压一般高10-20mm/Hg,所以测量血压一般要测量右上肢的血压。

误区二:很多人认为量血压不能隔着衣服,要把袖子卷起来。事实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右上肢的衣服脱掉,而不是把袖子卷起来。因为如果衣服较厚,翻卷在上臂会影响绑血压计的袖带;若衣服袖子太瘦的话,袖子翻卷到上臂会压迫动脉,会造成实际测量的血压结果偏低。从而影响血压的测量结果。所以,测量血压时最好是把上肢的衣服脱掉,要是天冷或者不方便脱掉上衣,可以留一两件很薄的内衣,厚度不要超过0.5cm,这样就不会影响血压测量的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秋冬季该如何保健?

作者:心血管内科904区

中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日常应当做好护理,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加重尤其是到了冬天,天气寒冷,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暖并且适当运动,避免病情反复及不良事件的发生,那么心脑血管患者秋冬季节该如何保健?

1、颈部保暖。到了秋冬季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当注意颈部的保暖,由于颈部经常裸露在外面,容易受到寒风的侵袭,在受凉以后静脉就会受到刺激,从而诱发脑梗以及心梗疾病。在外出时应该带上围脖或者是穿上高领的衣服,以防止颈部受凉。

2、多喝水。秋冬季节天气比较干燥,特别容易使人感觉到口渴,人体内在缺少水分以后,血液的粘稠度就会增加,有可能会引发血栓和斑块。心脑血管患者在平时应当多喝水,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从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3、防止感冒,冬天也是感冒病毒爆发的季节,由于老年人免疫力比较低,特别容易患上感冒疾病,感冒疾病在发生后,会影响到中老年人的肺功能,而肺功能下降会直接加重心脏的负担,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应当注射流感疫苗。

4、防范雾霾。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雾霾天气特别严重,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呼吸系统,在天气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中老年朋友们尽量的不要外出,以免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即便外出,也要戴上口罩。

心脑血管患者在冬天一定要做防护措施,不要使自己的身体着凉,也要预防感冒疾病的出现,要多喝水,尽量的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在天气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尽量的不要外出,也要在饮食上做好调整,多吃能够增强自身免疫力的食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