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包含哪些?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到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其中经过的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迴肠)及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和胰脏,它们均藉助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人体共有5个消化腺,分别为: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澱粉酶将澱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胃腺(分泌胃液、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将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称为物理消化,也称作“乳化”)、胰腺(分泌胰液、胰液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肠腺(分泌肠液、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将多肽分解成胺基酸,将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也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功能。就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将複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胺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消化系统从口腔延续到肛门,负责摄入食物、将食物粉碎成为营养素(这一过程称为消化)、吸收营养素进入血液,以及将食物的未消化部分排出体外。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还包括一些位于消化道外的器官:胰腺、肝脏和胆囊。

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的入口,其内覆盖有黏膜层,位于两颊、舌下和颌下的唾液腺的腺管都开口于此。舌位于口腔底部,其功能是感觉食物的味道和搅拌食物。口腔后下是咽部。

食物味道是由舌表面的味蕾感知的,味觉相对较简单,仅能区别甜、酸、鹹和苦味,而嗅觉要複杂得多,可以区别各种微小差异的气味。

食物经前方的牙齿(切牙)切断和后面的牙齿(磨牙)嚼碎成为易于消化的小颗粒。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带有消化酶覆盖于这些颗粒表面,并开始消化。在未进食时,唾液的流动可洗掉那些能引起牙齿腐蚀和其他疾病的细菌。唾液还含有一些抗体和酶,如溶菌酶,可分解蛋白质和直接杀灭细菌。

吞咽由主动开始,并自动持续下去。吞咽时,一小片肌肉(会厌)关闭,以防止食物经气道(气管)进入肺脏,口腔顶的后部分(软齶)升高以防止食物进入鼻腔。

食管--一个内覆有黏膜层的薄壁肌肉管道,连线着咽部和胃。食物在食管的推进不是靠重力,而是靠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鬆弛,称为蠕动。

胃是一个大的蚕豆形肌性空腔脏器,包括三部分:贲门、胃体和胃窦。食物通过能开闭的环状肌肉(括约肌),从食管进入胃内。此括约肌能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到食管。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胃是储存食物的器官,可有节律地收缩,并使食物与酶混合。胃表面的细胞分泌三种重要物质:黏液、盐酸和胃蛋白酶(一种能分解蛋白质的酶)前体。黏液覆盖于胃的表面,保护其免受盐酸和酶的损伤。任何原因造成此黏液层破坏,如幽门螺桿菌感染或阿司匹林都能导致损伤,发生胃溃疡。

盐酸提供了一种胃蛋白酶分解蛋白所需要的高酸环境。胃内高酸还能杀灭大多数细菌而成为一种抵御感染的屏障。到达胃的神经冲动、胃泌素(胃释放的一种激素)和组胺(胃释放的一种活性物质)都能刺激胃酸的分泌。

胃蛋白酶大约能分解食物中10%的蛋白质,它是唯一能消化胶原的酶。胶原是一种蛋白质,是肉食的一种主要成分。

仅有少数几种物质,如酒精和阿司匹林能从胃直接吸收,但仅能小量吸收。

胃运送食物到第一段小肠即十二指肠。经幽门括约肌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物量受小肠消化能力的调节。若食物已充满,则十二指肠会发出信号使胃停止排空。

十二指肠接受来自胰腺的胰酶和来自肝脏的胆汁。这些消化液通过奥迪括约肌的开口进入十二指肠,它们在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通过蠕动来搅拌食物,使其与肠的分泌液混合,也有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

十二指肠最开始的10cm左右表面光滑,其余部分都有皱褶、小突起(绒毛)和更小的突起(微绒毛)。它们显着地增加了十二指肠表面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位于十二指肠以下的其余小肠分为两部分,即空肠和迴肠,前者主要负责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样,肠表面的皱褶、绒毛和微绒毛所形成的巨大表面积使其吸收功能大大增强。小肠壁血供丰富,它们运载着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到达肝脏。肠壁分泌的黏液能润滑肠道及其内容物,水分能帮助溶解食物片段。小肠还释放小量的酶以消化蛋白、糖和脂肪。

肠内容物的稠度随其在小肠中的运行而逐渐改变。在十二指肠时,肠液被迅速泵出以稀释胃酸。当肠内容物经过下段小肠时,由于水、黏液、胆汁和胰酶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稀薄。

胰腺有两种基本的组织成分:分泌消化酶的胰腺腺泡和分泌激素的胰岛。消化酶进入十二指肠,而激素进入血液。

消化酶由胰腺腺泡产生,再经各种小管汇集到胰管,后者在奥迪括约肌处加入胆总管,故胰酶与胆汁在此处汇合,再一併流入十二指肠。胰腺分泌的酶能消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解蛋白质的酶是以无活性的形式分泌出来的,只有到达肠腔时才被激活。胰腺还分泌大量的碳酸氢盐,通过中和从胃来的盐酸保护十二指肠。

胰腺分泌的激素有三种:胰岛素,作用是降低血中糖(血糖)的水平;胰高血糖素,作用是升高血糖水平;生长抑素,抑制上述两种激素的释放。

肝脏是一个有多种功能的大器官,仅某些功能与消化有关。

食物的营养成分被吸收进入小肠壁,而小肠壁有大量的微小血管(毛细血管)供血。这些毛细血管汇入小静脉、大静脉,最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内,门静脉分为许许多多细小的血管,流入的血液即在此进行处理。

肝脏对血液的处理有两种形式:清除从肠道吸收来的细菌和其他异物;进一步分解从肠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使其成为身体可利用的形式。肝脏高效率地进行这种身体所必需的处理过程,使富含营养物质的血液流入体循环。

肝脏产生的胆固醇占全身胆固醇的一半,另一半来自食物。大约80%肝脏产生的胆固醇用于製造胆汁。肝脏也分泌胆汁,储存于胆囊供消化时用。胆汁无法起到消化作用,但可以促进脂肪乳化,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流出肝脏后,经左右肝管流入二者合併而成的肝总管。肝总管与来自胆囊的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胰管就是在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处汇合到胆总管的。

未进餐时,胆盐在胆囊中浓缩,仅有小量胆汁来自肝脏。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通过一系列的激素和神经信号引起胆囊的收缩,胆汁则被排入十二指肠,并与食物混合。胆汁有两个重要功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使体内的一些废物排出体外,特别是红细胞衰老破坏所产生的血红蛋白和过多的胆固醇。胆汁具有以下特别作用:

胆盐增加了胆固醇、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溶解性,从而有助于它们的吸收。

胆盐刺激大肠分泌水,从而有助于肠内容物在其中的运行。

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废物胆红素(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在胆汁中被排出。

药物和其他废物在胆汁中排出,随后被排出体外。

在胆汁的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蛋白质也分泌入胆汁。

胆盐被重吸收进入小肠壁,继而被肝脏摄取,然后又被分泌进入胆汁。这种胆汁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体内的所有胆盐一天大约循环10~12次。在每一次经过肠道时,小量的胆盐会进入结肠,并由细菌将其分解为各种成分。一些成分被再吸收,其余随粪便排出体外。

大肠由升结肠(右侧)、横结肠、降结肠(左侧)和乙状结肠组成,后者连线直肠。阑尾是一较小的、手指状小管,突出于升结肠靠近大肠与小肠连线的部位。大肠也分泌黏液,并主要负责粪便中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肠内容物到达大肠时是液体状,但当它们作为粪便到达直肠时通常是固体状。生长在大肠中的许多细菌能进一步消化一些肠内容物,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大肠中的细菌还能产生一些重要物质,如维生素K。这些细菌对健康肠道的功能是必需的。一些疾病和抗生素能破坏大肠中各种细菌间的平衡,产生炎症,导致黏液和水分泌的增加,引起腹泻。

直肠是紧接乙状结肠下面的管腔,止于肛门。通常,由于粪便储存于降结肠内,故直肠腔是空的。当降结肠装满后,粪便就会排入直肠,引起便意。成人和年长儿童可忍住便意,一直到他们到达厕所。婴儿和年幼儿童则缺少这种为推迟排便所必需的肌肉控制。

肛门是消化道远端的开口,废物就由此排出体外。肛门,部分由肠道延续而成,部分则由体表所组成,包括皮肤。肛门内面是肠黏膜的延续。肛门的环状肌肉(肛门括约肌)使肛门保持关闭。

1.胃液分泌实验 胃液收集常选用狗和大白鼠。由狗右侧嘴角插入胃管收集胃液,大白鼠则需剖腹,从幽门端向胃内插入一直径约3mm的塑胶管,在紧靠幽门处结扎固定,以收集胃液,可进行胃酸的测定和胃蛋白酶的测定。

胰液收集可选用狗、兔或大白鼠。在全麻下进行手术,狗在主胰管开口十二指肠降部,距幽门12cm左右处,要将十二指肠翻转,在其背面即可找到。兔的胰腺很分散,胰管位于十二指肠的升段,距离幽门约17cm左右处。分别向主胰管内插入细导管收集胰液。大白鼠的胰管与胆管汇集于一个总管,在其入肠处插管固定,并在近肝门处结扎和另行插管,就可分别收集到胆汁和胰液。大白鼠的胰液很少,插入内径约0.5mm的透明导管后,以胰液充盈的长度作为观察胰液分泌的指标。慢性实验时可选用狗作胰瘘手术后收集胰液。

3.胆汁分泌实验为了观察某些药物对泌胆、排胆以及存在于胆系内结石的影响,需要研究用药前后胆汁流量及其成分的变化。胆汁可分别给动物作胆囊瘘和总胆管瘘收集。胆囊瘘常选用狗、猫、兔和豚鼠进行,而以狗为佳。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以右肋缘下横切口的暴露最为满意。如欲观察肝胆汁的分泌情况需要结扎胆囊管或选用大鼠,因后者无胆囊,所以作总胆管造瘘手术常选用大白鼠。收集胆汁后可进行各种胆汁的化学分析。

动物离体标本实验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源性运动的特点,动物离体的肠段、胆囊、乃至胃肠肌片,只要具有合适的存活环境就可保持其运动机能。这是药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离体实验方法,这具有实验条件较易控制、操作较简单、用一般仪器设备即能工作等优点,从而套用较广。

标本製备大都选用兔、豚鼠、大白鼠等动物的组织,也可利用手术中取下或猝死剖检时取下的消化道器官进行实验。

取禁食24小时的动物,通常用击头致毙法处死,以避免麻醉或失血等对胃肠运动机能的影响。立即常规剖腹,取出所需的胃、肠、胆囊等,去除附着的系膜或脂肪等组织。迅速放在充氧(或含5%CO2)、保温(37℃)的保温液中,并以注射器用保温液将管腔内的食物残渣洗净。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沖洗时不宜採取高压以免疫组织挛缩。

若以肌片为标本,一般剪取1~5mm宽,1~2cm长的一段即可。若用动物的肠管做实验时,通常取十二肠或迴肠。十二指肠的兴奋性、切律性较高,呈现活跃的舒缩运动。迴肠运动比较静息,其运动曲线的基线比较稳定。所用的标本大都取1.5cm左右一段即可。以狗的胆囊做实验时可截取4mm宽,2cm长的全层肌片。兔、豚鼠等的胆囊较小,取材时常与胆管一起摘下。兔的胆囊可沿其长轴一剖为二,豚鼠则可以整个胆囊或取其半进行实验。做胆管的离体实验量,通常取狗的总胆管,将相联的十二指肠组织切除,留下乳头以及胆道末端括约肌组织。

离体胃、肠运动的电活动,除了峰形电位外还可记录到周期性的慢波。它们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种属的动物间存在一定差异。

人体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迴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参与消化。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上、下消化道是如何区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区分是人为的,它是根据其在Treitz韧带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于此韧带以上的消化管道称为上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管道称为下消化道。

Treitz韧带,又称十二指肠悬韧带,从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纤维索带向下与十二指肠空肠曲相连,将十二指肠空肠固定在腹后壁。Treitz韧带为确认空肠起点的重要标誌。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幺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

(1)口腔:由口唇、颊、齶、牙、舌、咽峡和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澱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能将澱粉分解成麦芽糖。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複杂的反射动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有三个狭窄部,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胃壁黏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黏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黏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等。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初步消化,胃能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藉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

(5)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约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黏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为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等。胰液和肠液中的酶将蛋白质分解为胺基酸,将澱粉分解为葡萄糖,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幺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肠、迴肠和大肠组成。

(1)空肠、迴肠: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连迴肠,迴肠连线盲肠。空肠、迴肠无明显界限,空肠的长度占全长的2/5,迴肠占3/5,两者均属小肠。空肠、迴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肠: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储存和排泄粪便)和直肠(主要功能是支撑及容纳粪便的作用)四部分。成人大肠全长1.5米,起自迴肠,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迴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什幺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

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複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解,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消化又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与消化管壁紧密接触而便于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在胃肠内是怎样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澱粉,蛋白质,脂肪的大致(化学)消化及吸收:

澱粉:在口腔内由唾液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为葡萄糖。全部被毛细血管吸收

蛋白质:在胃中由胃液初步消化为多肽,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为胺基酸。全部被毛细血管吸收

脂肪: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胆汁促进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小部分被毛细血管吸收,大部分由毛细淋巴管吸收。

老年人消化道结构上有何特点,功能有何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消化道结构上发生了改变,功能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改变:

(1)运动功能的改变:老年人的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方面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牙齿部分或全部脱落,肌肉及骨骼的结构和功能也逐渐退化,导致咀嚼功能减退,吞咽功能欠佳,食物不易嚼烂。因此,老年人在食物选择上受到限制,只能进软食、精食,结果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乃至相应营养素缺乏。另外,老年人食管、胃的蠕动及输送食物的功能均减弱,胃张力、排空速度亦减弱,小肠、大肠均萎缩,肌层变薄,收缩力降低,蠕动减退,直肠对内容物压力的感觉亦减退。上述胃肠运动的变化,均会致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便秘等。

(2)吸收功能的改变:老年人吸收功能减退,主要表现在小肠对木糖、钙、铁、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A、胡萝蔔素、叶酸以及脂肪的吸收减少。造成老年人吸收功能减退的原因,除胃酸及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减少外,与肠壁供血欠佳(老年人常有肠道血管粥样硬化或心脏疾患,使血流灌注不足)以及肠壁黏膜萎缩、小肠上皮细胞数量减少等因素有关。

(3)分泌机能的改变:老年人分泌机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胃酸、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量减少,其活性亦减低,从而导致老年人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的机能减退,进而亦影响到吸收机能。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虽然老年人分泌机能较青年人差,但对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4)组织学上的改变:老年人消化道组织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口腔黏膜过度角化,舌上味蕾数量减少、萎缩,牙齿脱落或磨损,牙周组织退行性变;食管、胃、肠的各种腺体均萎缩,平滑肌萎缩,黏膜、肌层均变薄,胃和结肠扩张,内脏易出现下垂,食管、小肠和结肠等处易发生憩室。老年人消化道组织学上的退行性变导致了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及吸收功能的减退。

小儿消化道有何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以下几点:

(1)口腔:婴儿口腔黏膜细嫩,供血丰富,唾液腺发育不足,分泌唾液较少,其中澱粉酶含量也不足,出生后3~4个月唾液腺发育完全,唾液的分泌量增加,澱粉酶含量也增多。由于婴儿口腔较浅,又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因而表现为流涎现象,即所谓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新生儿及乳儿的食管缺乏腺体,食管壁肌肉发育未臻完善,再加之婴儿胃呈水平位,胃的肌层亦发育不全,且贲门较宽,括约肌不发达,其关闭作用不够强,故婴儿易发生呕吐和溢乳。

不同月龄的婴儿,胃的容量不同。足月新生儿胃容积为30~60毫升;3个月时为100毫升;1岁时约为250毫升。

小儿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水为1~1.5小时,母乳餵养 2~3小时,牛乳餵养为3~4小时,因为牛乳乳块较大,在胃内停留时间长。此外,由于人乳中富含脂肪酶,故人乳的脂肪较易消化。

(3)肠:小儿的肠管较长,总长度约为其身长的6倍(成人约为4倍)。肠黏膜发育较好,含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全部肠有发育良好的绒毛,由于婴儿的肠黏膜对不完全分解产物,尤其对微生物的通透性较成人和年长人为高,故较易由此引起其他的全身性疾病。

肠的肌层发育不足。肠的运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钟摆式运动,它能促进肠内容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一种是蠕动式的运动,它可以推动食物向下运转。食糜的刺激可增强肠蠕动。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从12~36小时不等,人工餵养者可延长到48小时。

(4)小儿粪便: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开始排出胎便,呈黑绿或深绿色,黏稠状,无臭味。2~3天后逐渐过渡为普通婴儿粪便。人乳餵养的婴儿其大便次数较多,每日排便2~4次,质较软,呈糊状,偶或稀薄。1周岁以后,便次可一日一次。人工餵养儿的大便次数较人乳餵养者为少,约每日排便1~2次,有的隔日一次甚至便秘。其原因是牛、羊乳较人乳所含的蛋白质的比率为多,在胃中形成的乳块凝集较大,难于消化,加之小儿肠壁肌层发育不全,肠蠕动力量不够大,造成残糜在肠内停留时间加长,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得较硬,难于排出。当然,小儿每天排便次数因人而异,多少不等。小儿排便是反射性,只要按时坐盆,在2岁前后即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妇女在妊娠期,由于妊娠的影响,各个系统均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其消化道的生理改变如下:

由于孕妇摄取钙不足或胎儿生长过快均可引起缺钙,而导致孕妇的牙齿鬆动;由于孕妇体内大量雌激素的影响,导致孕妇齿龈充血、齿龈软变和齿龈肿胀;由于孕妇的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孕妇唾液分泌量增多。以上诸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孕妇的进食,如进食量减少、喜进软食或进食过于精细等。

妊娠早期可出现噁心、呕吐、择食等;由于贲门括约肌鬆弛,胃内容物易返流于食道下端,产生烧心感;由于胎盘产生的孕激素的关係,使孕妇胃、肠平滑肌张力减退,活动减弱、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所以孕妇常会出现腹胀、食慾减退、便秘等情况。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消化从外界摄取的食物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供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并将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经肛门送出体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属分子结构複杂的有机物,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联繫的过程。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消化管肌肉的运动来完成的机械性消化,其作用是磨碎食物,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推送食物到消化管的远端;二是通过消化腺细胞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的化学性消化。消化液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组成。有机物中最重要的成份是各种消化酶,它们能分别将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消化系统除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摘要:由于老年人消化器官老化,日常活动减少,基础代谢降低,导致其消化功能减退,吸收排泄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不仅能导致本系统功能障碍,还影响其他系统和全身,如肝硬化可引起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常见的老年消化系统常见病有便秘、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下面,maigoo健康编辑为大家带来相关的治疗与预防方法。

牙龈萎缩、口腔黏膜、唾液腺萎缩、胃肠道平滑肌纤维萎缩会使老人味觉迟钝,唾液腺萎缩导致吞咽时难以将食物快速有力地咽下,食物可能堵在喉咙口,容易呛噎、消化不良。

老年人消化不良的症状多为稀便或溏便,每天4次或更多。

慢性胰腺炎胰液分泌不足,补充胰酶制剂,老年人消化不良的治疗如得美通或康彼身440mg,每日3次。胃酸过多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天1次。菌群失调则给予益生素制剂,如丽珠肠乐,1亿活菌,每日3次。

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无刺激性易消化饮食为主,尽可能采用无麦胶食物。

3、维生素及电解质的补充

原则上经口、肠道给予补充,必要时经静脉给予补充,老年人消化不良的预防尤其注意钙质的补充。

当严重水肿饮食治疗短期不能奏效时,应予静脉补充白蛋白,以维持正常的胶体渗透压。存在肠道内细菌繁殖过度时。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对有贫血者,注意补充叶酸和铁剂。

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少用或者不用胃肠道的药物、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不要吃不易消化的食物等。

病因较多,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非特异性胃炎最为常见(表1),特异性胃炎指各种细菌(结核、梅毒)、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寄生虫(阿米巴、血吸虫)、真菌(念珠菌、组织胞浆菌、隐球菌、毛霉菌)等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改变。

最多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以进餐后症状较重。和无明显规律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应消除病因,服用胃肠道动力药等。

对急性胃炎患者应及时治疗。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食用和饮用。不用或慎用对胃黏膜有强刺激性药物;积极治疗口腔疾病和呼吸道的慢性感染病灶等。老年人有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倾向,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及锌、硒等微量元素。

胃黏膜抗溃疡能力降低、胃激素分泌亢进、肺功能减退、服用多种药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

2、有规律的定时进食,细嚼慢咽,避免急食,

3、在急性活动期,应戒烟酒,并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和辣椒酸醋等刺激性调味品或辛辣的饮料,以及损伤胃粘膜的药物。

4、可服用降低胃酸的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和增强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maigoo小编建议保持愉快的心情、根除HP感染、减少药物刺激、戒烟戒酒。

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代谢障碍、营养障碍、免疫紊乱、血吸虫感染、原因不明者称隐源性肝硬化等。

1、代偿性肝硬化:一般属Child A级,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可有肝炎的症状,如乏力、纳差、皮肤色素沉着等;

2、失代偿性肝硬化:一般属Child B、C级,可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伴有消瘦、黄疸、蜘蛛痣、肝掌等。

中毒引起的肝损害时应停药。继发与其他疾病的肝损害,应先治疗原发病。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损害,应治疗寄生虫病。营养不良引起的肝损害,应补充营养。细菌感染引起的,应以抗生素治疗。有慢性肝炎活动时,应控制肝炎,必要时抗病毒及免疫调整治疗,如干扰素、阿糖腺苷等。

1、中老年人要避免接触和进食对肝脏有损害的毒性物质,一定要戒烟戒酒,长期吸烟喝酒不仅会导致肝硬化,还会引起别的疾病。

2、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运动时间保持在20分钟到30分钟最好,比如可以出去散散步,且不可运动量多大,每天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比如晚上10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千万不要熬夜,熬夜很伤身体。

3、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在春季,中午和早晚温差很大,出门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千万不可随意加减衣服,以免感冒。

4、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青菜、黄瓜、瘦肉以及蛋黄等等,这些食物对肝硬化的恢复都很有帮助,在平时没事的时候也可以榨果汁喝,既美味又健康。

许多疾病都可伴发脂肪肝,为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以下情况可提示脂肪肝的可能,有类似慢性肝炎症状而又可以排除慢性肝炎诊断者,包括:肝区隐痛或不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阳痿、鼻出血、蜘蛛痣和男性乳房增大等。可有肥胖、饮酒及服药史。

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方法,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戒酒;营养不良性脂肪肝需合理加强营养;肥胖性脂肪肝应控制体重,着重减肥;糖尿病所致脂肪肝控制血糖后,脂肪肝即可得以改善;药物引起者停用引起脂肪肝的药物。

一级预防: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慎用或不用皮质激素,四环素等药物,避免接触黄磷,四氯化碳等。

二级预防:对高危人群实施血生化和肝脏B超检查。

三级预防:患脂肪肝炎或酒精性肝炎时需卧床休息,积极护肝治疗,避免发展成肝硬化、重症肝炎、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等。

胆囊内结石突然梗阻或嵌顿胆囊管是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常见原因,胆囊管扭转、狭窄和胆道蛔虫或胆道肿瘤阻塞亦可引起急性胆囊炎。

急性为右上腹剧痛或绞痛、恶心、呕吐、畏寒、发热,慢性为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恶心、嗳气、反酸、腹胀等。

1、积极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及并发症,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胆道寄生虫病的发生,并积极治疗肠蛔虫症。

2、生活起居有节制,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保持乐观情绪及大便通畅。

3、诊间经常保持左侧卧位,有利于胆汁排泄。

4、本病若位有结石,或经常发作,可考虑手治疗。

5、应选用低脂肪餐,以减少胆汁分泌,减轻胆囊负担。

maigoo小编建议注意饮食,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不吃乳及乳制品。避免刺激胆囊收缩。

关于胰腺癌的病因尚无定论,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即环境中的致癌物质作用于胰腺和在慢性胰腺疾病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癌。

腹痛、消瘦、黄疸、腹部肿块、脂肪泻、体重减轻、内脏痛、神经痛、胀痛、隐痛、钝痛、右上腹痛等。

凡病变局限,经检查可以手术者,尽量争取开腹探查,行根治术,必要时术前、术后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经探查不能切除者,可行姑息手术(如胆管减压引流或胃空肠吻合术等),以缓解黄疸梗阻等症状。

放疗仅适用于肿瘤范围局限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且因为放射线缺乏选择性,对人体正常细胞也会造成伤害,因此应慎重选择放疗的方法治疗晚期胰腺癌,若适合放疗,应结合中药治疗进行以起到增敏减毒的作用。

胰腺癌晚期出现了转移后,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方式,肝胆的转移也是较多的,化疗针对胰腺癌不是特别敏感,化疗还会产生很多的副作用,在治疗晚期胰腺癌上应用不是很广泛,但也作为胰腺癌晚期的一种治疗方式。化疗有副作用,在化疗期间配合中药的治疗可以减少化疗药物的用量,增强治疗效果。

一级预防:针对病因,胰腺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如吸烟、饮酒、饮食中高脂肪、高动物蛋白等。因此要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戒烟、戒酒,对降低胰腺癌的发生有帮助。

二级预防: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对于出现一般性消化不良症状者,需严密观察,或出现无家族史的糖尿病等,均应进一步检查。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在病人确立临床诊断后,争取尽早手术切除,在附以放、化疗,生物治疗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以延长生存期。

1、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已发生生理性衰退,肠道蠕动能力下降,易导致粪便滞留在肠道内而排泄不出。

2、老年人的直肠肌和腹肌已发生萎缩,肌张力低下,致使排便无力,导致粪便不易排出。

3、老年人的活动量减少,而饮食又过于精细,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较少,易导致排便困难。

1、增加纤维素、水分摄入

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推荐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5g,每日至少饮水1.5-2.0L。

老年人在排便困难时可使用药物帮助排便。中气不足的老年便秘者可适当服用益气的药物。但需注意的是,经常便秘的老年人不宜长期使用药物导泻,以免形成依赖性,从而使肠蠕动的功能退化,加重便秘。

很多老人都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人群,所以饮食都比较清淡,这也是导致便秘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体也需要油脂的润滑。建议在饮食中加入橄榄油,既能直接润肠,分解产物还能刺激肠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大肠非常性疾患、寄生虫病和其他有关疾病(如盆腔肿瘤放疗后)有关。

主要有便血、腹痛、排便改变、腹部肿块等。右侧结肠癌以腹部肿块、腹痛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为多见,直肠癌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贫血、消瘦、无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常为较晚期的表现。

大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同时辅以化疗、放疗、中药等治疗。外科手术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各脏器功能状态,尽可能行根治性手术,不能做根治术者亦应争取做姑息性切除或减状手术。化疗多用手术前、术中、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常用于不能手术的晚期病人,常用药物有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丝裂霉素(MMC)、阿霉素(ADM)等。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都说“民以食为天”,但消化系统疾病同样常困扰我们每个人。对于反复发作、症状复杂的消化疾病,中医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经验。经验虽多,但必有法可循。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文峰教授根据中药的药理作用,将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中药分为8类。到底是哪8类中药?它们都有哪些作用呢?且看正文~

(1)乌贼骨、煅瓦楞子主要含碳酸钙,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有制酸止痛之功效。
(2)半夏抑制腺体分泌,可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的游离酸度。
(3)补气药之党参、黄芪,可抑制胃酸分泌。
(4)活血化瘀药之元胡、赤芍、郁金,能抑制胃酸分泌。
(5)清热药之栀子,对胃酸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苍术、砂仁、吴茱萸抑制或降低胃酸的分泌。

(1)清热药之黄连、蒲公英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2)补气药之党参、黄芪对胃溃疡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3)活血药之丹参、莪术、赤芍、延胡索、郁金、五灵脂对黏膜有保护作用。其中丹参对慢性胃溃疡和应激性胃溃疡具有明显促进愈合的作用;莪术与鸡内金相配,具有活血消食之功效;而五灵脂、赤芍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同时具有抗溃疡作用。
另外,白及多配伍乌贼骨、三七粉治疗胃出血。白及的高度黏性能在胃、十二指肠穿孔的疮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胶状膜,保护和填塞溃疡穿孔的疮面。
(4)温中药之炮姜、吴茱萸、肉桂等,对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苍术对幽门结扎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能抑制胃酸分泌;厚朴、木香、白芍、砂仁亦均有抑制胃酸之作用。

胃动力药多为理气药,能增强胃蠕动,兴奋胃运动。其中木香、陈皮、砂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既能增强胃肠运动,排气除胀,又能解痉止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药,乌药的作用温和且持久,配伍百合可治疗各种胃痛,特别是顽固性胃痛。又如厚朴,小剂量具有收缩功能,大剂量则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此外,枳壳、桂枝、鸡内金、紫苏梗、木香等均具有兴奋和抑制平滑肌的双重作用。

胃解痉药主要是指抑制胃肠运动亢进的药物,大部分为理气药。
(1)木香具有较强的舒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特别是止痛效果较好。
(2)陈皮、佛手护胃之常用药,可避免苦寒药、养阴药对胃之伤害。
(3)白芍小剂量可促进胃蠕动,大剂量则可解痉止痛,其解痉的成分主要是芍药苷。另外,其亦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保肝等作用。
(4)吴茱萸能对抗胃痉挛性收缩,抑制胃运动,有止痛、止呕吐作用。吴茱萸对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低浓度则兴奋,高浓度则抑制。
(5)高良姜能抑制胃运动,降低胃张力,减少收缩幅度,另外还具有抑制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该类作用的药物还有川椒、肉桂、香附等。

该类药多以燥湿和胃药为主。
(1)苍术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其挥发油还能抑制唾液腺、肠腺的分泌。
(2)半夏抑制腺体分泌,另外还具有镇吐、祛痰镇咳、镇静催眠、降眼压等作用。特别是与夏枯草配伍,具有很好的降低眼压的作用。
(3)代赭石具有镇静中枢、兴奋肠道的作用。研究证实,代赭石既具有抑制分泌作用,还可吸附分泌液。
(4)厚朴与苍术均具有抑制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苍术健脾燥湿,但不理气,虚实皆可用之;而厚朴以破气为主,燥湿但不健脾,不能用于虚证,阴虚少津者二药均不可用。
另外吴茱萸、砂仁、白豆蔻亦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1)半夏、生姜具有镇吐止呕作用。
(2)连翘具有镇吐作用,其主要是抑制延髓催吐感受器,适用于饮食积滞日久化热者。
另外,如藿香、吴茱萸、枇杷叶、竹茹、陈皮、砂仁、佛手等均具有和胃止呕之功效。

具有该作用的药多为清热药,如黄连、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另外还有化瘀药(丹参、赤芍、丹皮、莪术、三七),滋阴药(乌梅、麦冬),益气温阳药(黄芪、肉桂、高良姜),理气药(厚朴、槟榔),泻下药(大黄等)。

抗腹泻药分为解痉止泻药、涩肠止泻药、消炎止泻药。
(1)解痉止泻药:陈皮、砂仁、炮姜、肉桂、苍术、白术、党参、黄芪、木香、吴茱萸、高良姜、白芍、升麻、葛根、山楂、乌梅等。
(2)涩肠止泻药:诃子、五倍子、金樱子、芡实、赤石脂等。赤石脂为固涩功效比较全面的中药,其中以止泻、止血、止带效果最好。
(3)消炎止泻药: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秦皮、苦参、败酱草、金银花等。从药理研究来看,黄连既能消除炎症,又能解痉调节肠功能,抑制肠液分泌。黄连、黄芩、黄柏在使用上有所区别,黄芩以清上焦肺部湿热为主,黄连以清中焦脾胃湿热为主,黄柏以清下焦膀胱湿热为主。

对于按照药理研究归类中药、用病理学知识指导使用中药,大家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样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中药,有人认为这样做失去了中医的本质。您怎样看待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化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