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让例假不来,太麻烦了?

患者问:女人月经不调吃什么可以调理身体好呢?

患者主诉:我还没有孩子,最近几个月老是月经不调,有时候一个月来2次,特别的麻烦,我很担心自己的身体,想调理一下身体,想问问女人月经不调吃什么可以调理身体好呢。想多多了解一下。女人月经不调吃什么可以调理身体好呢?

彭医生回复:你好!黑豆50克,红花5克,红糖适量。将黑豆、红花同加水适量煮汤,至黑豆熟透,放红糖融化即成。食黑豆,饮汤。每日2次,适用于血虚气滞型闭经症。女性朋友经期不宜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要多注意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补充,多吃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患者问:得了月经不调吃什么呢?

患者主诉:我的月经总是不准的,有时候30天一回,有时候就40天一回。就去医院检查说是得了月经不调的,我治疗很长的时间也没好。医生说让注意饮食的。得了月经不调能吃什么东西呢?

幸医生回复:你好,月经不调有两种可能,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二主要生殖器官一些气质变化引起的,包括生殖器官的炎症。你的情况考虑是内分泌失调的可能性大,你应该进行B超和内分泌的检查看看原因,确诊后对症治疗,

患者问:女孩月经不调吃什么呢?

患者主诉:我十九岁,从第一次来例假开始就是经常肚子疼,还有点恶心,妈妈给我拿了很多的中药吃,但是都没太大效果。月经不调吃什么好呢?有什么食疗的好办法吗?不想在吃药了,都吃够了女孩月经不调吃什么呢?

史医生回复:饮食应以清淡且富有营养为主,注意补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的重要作用是促进生血机能,用以辅助治疗缺铁性贫血。可以多吃豆类,鱼类等高蛋白食物。月经来潮的前一周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增加绿叶蔬菜,水果,也要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骨盆充血。

彭医生回复:建议你平时经期注意休息,调节好情绪,注意保暖,忌食生冷辛辣,喝红糖姜水,吃点黑巧克力,用暖水袋唔唔肚子,加强饮食及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月经不调的症状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正常的月经基本是一个月来一次,而且每次持续的时间大概是一周左右。如果出现不正常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那么,女子月经一般几天结束呢?下面,听听小编怎么说吧!

  月经是女性每个月都需要经历的一个生理阶段。月经来的时候女性的身体素质会变得弱一些,所以这段时间内女性需要特别注意一下,不能碰凉的东西,不能坐在凉的地方,不能吃刺激性食物等等。很多女性都觉得月经太麻烦,总是希望尽快结束。那么月经几天结束才算是正常呢?

  只要是在自己的规律范围内都算正常,一般女性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7天,少数为3-5.如果月经持续时间超过7天,称为经期延长。如果月经持续时间少于3天,称为经期过短。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又称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通常女子的月经期大约是2-5天。一般行经的规律是第一天经血不多,第二三天增多,以后逐渐减少,直到经血干净为止。这是因为第一天子宫内膜脱落刚刚开始,第二三天子宫内膜脱落增多,出血量也随之增多。有的人经血干净了以后,过一两天又来了一点,俗称“经血回头”,这也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有的女子经期长达10-20天,月经淋漓不尽;有的经期极短,只是一晃即过,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常的。

  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也有一些小凝块。

  由于经期是女性的一个特殊时期,因此在此期间最好避免同房。这是因为如果同房会使女性生殖器充血,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而且男性生殖器可能会把细菌带入阴道内,经血是细菌等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地,细菌极易滋生,沿子宫内膜内许多微小伤口和破裂的小血管扩散,感染子宫内膜,甚至可累及输卵管和盆腔器官,从而给女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精子在子宫内膜破损处和溢出的血细胞相遇,甚至进入血液,可诱发抗精子抗体的产生,从而导致免疫性不孕、不育症。

  通过本文的讲述可以知道女性月经一般来说需要七天才能够结束,如果你的月经长于七天或者是短于三天,那么你的月经就是不正常的,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来进行调理才好哦。

  1、生理期刚来几天可以多吃点芝麻油猪肝,帮忙废血排出,后几天可以吃芝麻油腰花儿。除这个之外,芝麻油炒蛋加九层塔也是正确的生理期食品。红豆汤、龙眼汤、八宝粥都是好点心,还有酒酿煮蛋也很好。

  2、生理期后期,可以考虑喝一点生化汤,可让身板脏血彻底排干净。身板里脏血若不排出干净,长期累积很容易造成子宫内膜炎、肝病、红斑性狼疮等疾病。

  可以通过膳食和运动尽早结束月经,月经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每一个女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不是遇到特殊情况的话,最好不要让自己的月经提前结束,还是要顺着身体的变化来,否则可能打破身体的变化规律,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


  • [万事开头难,不开头却是难上加难。]
    在各种签售与座谈的间隙,我常常会听到同一个问题,每次都给出一模一样的答案。次数之多,让我觉得非常有写下来探讨的必要。 ——我觉得我的文笔很好,你觉得我可以出书吗? ——可以的,开始写吧。 记忆里,问出这个问题的朋友不下20个。 遗憾的是,目前我不曾看到任何一篇稿子。 我问过其中几个表现得最为坚决的朋友,是否有书稿已经成型,哪怕只有几篇也是好的。回答都是支支吾吾。 “工作实在太累了,实在没精力写嘛。”
    “想写啊,可是不知道该写什么,要不你给我出出主意?” “写了几百个字,后来一忙就忘了。我跟你说啊,如果我辞职专门写书,肯定能……” 于是只好一笑置之。后来再有人问相同问题,依然是照样回答。 ——可以的,开始写吧。 时至今日,成者寥寥。 书的销量是市场的选择,口碑优劣是读者的评点,作者能否著作等身或青史留名也是未知数。但总要开始提笔写下第一个字,才有资格设想后面的发展,接受最终的结果。 有太多的人在未知命运中,都卡在“开始”的那一点上。然后终其一生,再无寸进。 我家楼上有对夫妻不和,天天吵得全楼都听得见。某日我出门,一个水盆从楼上直接飞下来,差点儿砸到头。我气得七窍生烟,上楼去讨公道,一开门,男人正好夺门而出,骂骂咧咧地跑走了。女人站在门口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看到我仿佛救命稻草,不顾丢脸,开始大声哭诉她老公找小三、家暴、还偷她钱的恶劣行径。 我无奈问她:“这都吵了快两年了,怎么还没离呢?”她抽噎,祥林嫂般重复着:“对,离婚!改变!” 她拉我在沙发上坐下,开始畅想美好未来。多聊了几句,我意外地了解到,她居然是一个颇有文化修养的女人。钢琴十级,画过漫画,对茶艺和瓷器都很有研究。她说自打结婚后就再没摸过钢琴,以后要重新捡起来,还要再出几本漫画书,开间茶室……当然,如果还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疼她爱她的好男人就更完美了。 最后她做出总结:“我要好好活!” 我说能不能“好好活”在于个人修炼,但是再差还会差过现在的状况吗? 她深以为然。最后不知是在跟我还是跟自己斩钉截铁地保证:“离!明天就离!” 距离这次谈话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每天下班回家,我还是可以听到楼上激烈的吵骂声。偶然电梯里见到女人,她面色憔悴,经常咳嗽,看起来身体都快要垮了。我与她点头招呼,不再提起关于离婚的话题。 她信誓旦旦的样子还清晰如昨。我想如果再去劝她,依然会得到那个听起来坚决无比的答案吧。 “我要好好活!” 女人啊,你总要在那张离婚协议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先考虑如何“活下来”,再谈“好好活”的具体步骤吧! 有段时间应杂志邀请在南非采风,那边风景极美,治安情况却是公认的糟糕。天刚一黑就极少有人在马路上出现了。偶尔开车经过当地的“商业区”,只能看到一些聚集在墙角、流里流气的黑人,司机说这些人白天乞讨,晚上则吸毒或从事一些不法活动,听起来心里也有些毛毛的。 杂志为我们安排了不错的住宿,但那条街并不太平,每天都有消防车或警车出没,甚至有一次看到个女人躺在街边流血呻吟,吓得我们迅速冲进酒店,连晚餐的汉堡都没来得及买。 住所附近有一家海鲜餐馆味道很好,老板是华裔,跟我们聊得很投缘。那天晚上他送外卖过来,我们问他:这么不安全的街面,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开餐馆呢? 他说,当然是为了生活,这条街的人流还是很旺的。 我很好奇,因为在我们停留期间,他的餐馆里并没有任何骚乱和治安事件,看起来相当太平。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想了想,说了一个词:挑衅。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挑衅?挑衅谁?那些小偷、强盗和地头蛇?找死吗?
    他苦笑:对,就是找死。 他说刚开餐馆的时候也很害怕,担心店铺被盗被砸,惶惶不可终日,连生意都没办法安心做。用一个国内经典的笑话形容,就像听到楼上掉了一只靴子,永远不知道另一只什么时候掉下来,这简直是莫大的折磨。 然而某一天他忽然想通了。山不来就我,不如我去就山。 他主动跑到街口去和一些小混混找个借口产生矛盾,然后他们来店里找麻烦,他再花些钱摆平麻烦。
    乞丐来他店里乞讨时他故意不给钱,再观察他们能耍赖到什么程度。他冲那些晃晃悠悠的吸毒犯吹口哨,结果他们把他的玻璃大门给砸了,他抄起一把椅子追出来,一个人打三个人,最后躺在地上鼻青脸肿。 他整夜在店里睡觉,身边放着两把枪和一把刀,秉承一个宗旨:要钱可以少量,要命只有一条。 我们听得哭笑不得,这种“作死”的精神听起来简直是一场疯狂又荒唐的闹剧。 可他不笑,说你们以为我是在犯傻,其实我用最快的速度打开了局面。我摸清了小偷和强盗的路数,作为交换,他们不会偷抢我和我的客人,而我定期会给他们一些补偿。我也和乞丐达成了默契,知道最少要用多少钱才能顺利打发掉他们。最重要的是,跟那些吸毒犯和街头流氓打过架了,他们反而知道我不好惹,平时不会再来骚扰了。 最有意思的是,由于他报警次数多,跟警察也混熟了。无论哪一拨巡逻,都会多关照几分他的店,让人轻松不少。 他说:如果不主动出击,就融不进这里,做不成生意。拖的时间越久,赔得越多。 但只要有一个开始,就能找到办法去应付,逐渐翻本。 聪明人不怕结束,只怕永不开始。 前些天读新闻,读到一位美国百岁老妪成功完成了空中滑翔伞并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在此之前,她曾在90岁的时候首度挑战滑翔伞,95岁时再次滑翔,其间始终保持着健旺的精神以及乐观的心态,终在百岁时飞跃高空。 如果没有90岁的第一次挑战,不会有人类历史上的飞行纪录。 没有颤抖着尝试勇敢张开翅膀,何来一生翱翔。 《藏地情人》中有这样一段话:下定决心实现愿望,总是有办法的,可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未尝过愿望成真的滋味。人们假装没有钱,没有时间,没有愿望,没有不顾一切的决心,直到真的一无所有。 所有的终点都会有一条通往它的道路。别问路途有多艰辛古怪,那都是以后的事了。不迈出最初那一步,连抵达终点的资格都没有。最重要的是,这条路一定没那么容易行走。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其身是常规历程,经过漫漫煎熬,才达到“曾益其所不能”。 天堂固然触不可及,但你有过开始建造天梯的想法吗? 要知道,行往天堂的第一步,正是最简单的三个字:开始走。

  • [聪明人不是不走捷径,而是明白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停。]
    刚实习的时候,公司前辈经常对着我们这些“新瓜蛋子”循循善诱:“年轻人,要吃得苦,忍得累,一步一步踏实着来,千万不要妄想走捷径,免得一不小心摔个粉身碎骨!”我们自是虚心受教。 当时的单位是国家机关,每个月都需要上报一些工作计划和总结之类的东西。这些材料枯燥乏味,领导们也懒得读,在名下画个对勾就算完成了工作量,再随手扔进碎纸机,纯粹“面子工程”。但又不敢不写,因为犯懒惹得领导印象不佳,得不偿失。只好不断绞尽脑汁凑字数。 没多久,我们中间出现了异类。一个叫小柳的女孩总是交得又快又多。别人每月编个一两篇就疲惫不堪,她居然可以每周两三篇,令人侧目。 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居然在某知名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几万字洋洋洒洒,有理有据,让领导刮目相看。转正自不必说,还把她列入了重点培养对象,让我们大为羡慕。 实习期结束很久以后,我们几个人再聚,小柳也来了。 见到她,大家纷纷表示崇拜,“作家”、“高手”……各种溢美之词。
    那天小柳显然心情不错,一高兴居然对我们坦承:当初的工作总结都是她抄的。 她说:“其实,那些枯燥的东西根本就是大同小异,我向老同事要了一些以前交过的稿子,改头换面就是一篇新的。领导又不是都敏俊教授,哪会过目不忘呢?” 我们惊讶不已。另一位朋友忍不住露出微微的不满:“可这是走捷径的做法……太不诚实了。我觉得不值得提倡和学习。” 小柳笑笑:“没错,工作总结的确走了捷径。但在创作最后那篇论文时,每一个字都是努力思考,辛苦写成,再把它转换成资历和成就。这个过程中我不敢放松一刻,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她表情平和:“人生苦短,我绝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如果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就把最好的时间和精力都付给想要的一切。” “聪明人不是不走捷径,而是明白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停。”她说。 在奥地利旅行,认识了几位中国驴友。他们是非常乐于吃苦的人,哪怕走再远的路,看再多的博物馆也不嫌累。 某天走到因斯布鲁克的一座山下,远远看到山头一片繁花,色彩融融,便集体决定上去看看。 欧洲有些山看着容易行走,其实坡度很陡。我们几个背着摄影包,爬得缓慢,气喘吁吁。 这时开来一辆车,司机摇下窗户,是一位很和蔼的老人。他微笑着招呼,并邀请我们上车,带我们到山顶。 驴友们表示感谢,然后又礼貌地拒绝了。 老人很不解,问为什么。 驴友们解释:“旅行当然要靠脚步丈量,累一点儿无妨。” 老人的表情更困惑了,他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表达:“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们这么坚持要走上去,这条路的风景并不好,两边都是当地人的住处,山顶才是最美的风景。” 他见我们坚持己见,叹了口气说:“年轻人,你们的时间是可以挥霍的,但用这些时间去更多精彩的山顶呢?可能会有更多更美的收获。” 老人开着车子“突突”地远去了,我们眼见那辆车很快地到达了山顶,消失在美丽的花海中。 我的脑海始终回荡着他的最后一句话。 “一百朵沿途的野花值得留恋,可是一百个花园更值得珍惜。” 认识一位前辈,他负责主持国家某个重要科技项目的研发,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去他家拜访是很困难的事情,不是不欢迎外人,而是他根本就是一个生活白痴。 提前说好的约会时间一定会忘,所以要不停地提醒;完全不会做饭,指望去他们家吃现成的,必须跟他妻子提前打好招呼;家里的杂物比如剪刀、果盘、牙签,甚至钥匙和钱包……都不知道放在哪里,仿佛这个家不是他的一样。 他还是个彻头彻尾的路痴。我第一次去他家就被要求自行百度具体路线,因为他不能描述出所在具体位置。 尽管已经习惯他的个性和作风,我仍忍不住提出尖锐意见。
    “总不能一直这样不问世事,家里油瓶倒了都不扶,谁会愿意跟你过日子?” 他答:“我活着,不是为了过日子的。” 在他看来,科研可以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成就感,足够养活自己,为什么要去做那些“机械”、“单调”、“一成不变”的琐事。 哪怕再三强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他只是呵呵地笑:“我已经拥有天下了。” 我承认他有这样的能力:天资极为聪颖,获得多项科研大奖;家世优越,未经风霜,衣食富足;与妻子相爱,被照顾得很好,家里有三个佣人打扫料理,他只需潜心钻研项目即可。 有媒体评论:他是上帝的宠儿,没有任何与科学不相干的阻碍横亘在人生路上,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得到任何想要的勋章。 我最终举手投降。并非觉得不该继续劝导,而是蓦然发现有些劝导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想走什么样的路,首先取决于出发点,然后再谈后天的转折与选择。
    上帝从来都不公平,它既已赋予足够才华,又何必为了好看的过程非要头悬梁锥刺骨;既已恩赐美貌与身材,又何必非要苦兮兮地饿其体肤。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每个人都会有坎途,真遇上了就奋力翻越。但每个人也有捷径,在一帆风顺时完全可以大步向前。为什么要为了旁人的议论,故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制造一些大可不必的麻烦,只为了打造一个好听的名声。 如果天生的光环落在你头顶,就伸出手扶一扶,没必要以此为耻。 在你全力飞奔时,如有多嘴的人在旁边大叫“嘿,你走了捷径”,不妨低头看看那人的脚下,也许他正踩着一只滑板鞋而不自知。 无数远方都在苦苦等待你的到来。所有爱你的人早已按捺不住,连声催促着希望你加快步伐。可以早一天到达,就早一天享受好时光。 别迟疑,最美的不一定只在路上,亦在彼岸之处。 一切皆为因果,曾经的善意修炼,才有今生的幸运偶得。 那是上帝的垂青,得到不必自愧,只该欣慰和感恩。

  • [我们往往喜欢为自己锦上添花,想着别人也许会多注意那一朵花。 孰不知大众只在乎织锦几何,御寒与否。终落得白抛了媚眼,徒惹了笑话。]
    在泱泱中华的美食尤物中,北京烤鸭注定要占据重要一席。 然而老饕们都懂得,烤鸭做得最好吃的绝对不是那些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反而是不起眼不出名的小店。店小利薄,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存货,更不会烤好一批鸭子到客人点单时再拎出来热热,只只都是新杀新宰新鲜出炉,更有味道。 常去的一家烤鸭店,不大,很精致,装修得有几分私宅味道。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家的烤鸭,鸭皮每一片都片得大小均匀,金黄薄透,肥而不腻,最边缘的一层透着晶莹剔透的红玉石般光泽,亮汪汪的,颇为诱人。最喜欢趁热先吃口脆皮,酥中带着筋道,鸭油在舌尖滋滋地溢出来,幸福指数顿时飙升到五颗星。 鸭肉除了本身的肉香外,还隐约带了丝丝甜意,鲜嫩幼滑。加上葱丝、黄瓜条、萝卜丝、甜面酱、白糖,用刚出炉的薄饼卷起,一口咬下,鸭油盈满唇齿,弹滑筋道,异香在口中打几个滚儿再跑两圈,久久不散。
    然而这家餐馆有两处让众人颇为不解。一是在每次去卫生间时,必经之路上居然就是烤鸭的操作间。需要在几位厨师的集体注目礼中走过,身侧就是熊熊的炉火以及一排黄澄澄待烤的肥鸭,香气扑鼻。从卫生间回来时还要再重走一遍这条路。这实在有些诡异,毕竟卫生间和操作间虽然都带个间字,但食客们总归希望这两处地方离得越远越好。 第二处疑惑是每次烤鸭被放在餐车上推过来待片时,厨师总会示意大家看他,然后举起一只锣,用力地敲,“嗡”的一声。整个餐厅都会齐齐一惊,转头望向这一桌,厨师这才会放下锣,正式开始片鸭。当然,别桌点了烤鸭的待遇也是相同的。 于是某次点菜时,问起这两个问题。饭店的解释很简单:一桌客人,至少有一个人要去卫生间的。烤鸭操作间在必经之路上,也就意味着这个顾客肯定可以看到烤鸭,回桌成为谈资,自然加深了其他人的印象。至于敲锣——真真只是为了吸引众人目光的噱头而已。 我觉得有趣。这种宣传并无深意,它披着优雅的装潢却埋藏着近似三俗的营销策略,冷不丁就蹦出来给你一下子,赤裸裸地直接洗脑,仅仅为了推广一个理念:我们的烤鸭很重要。事实上,只要有一个客人因为内急或锣声而注意到烤鸭,点上一只尝尝,餐馆的目的就达成了。 这种自我介绍实在简单粗暴又直接,但又该死的有效。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都喜欢遵循中国式传统的“委婉法则”,说话兜几个圈子再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某些委婉方式压根儿“不在点上”,自以为是的粉饰就变成了矫情,不但令人不明所以,还常常会成为笑话。 有段时间需要招聘助手,接到一份简历。 漂亮的PPT页面,一点开就是动画,漫天飞舞各种彩色蝴蝶,然后组成一个漂亮的大大爱心,下面飘着一行粉红色的幼圆体——“期待一场美丽的邂逅”,感觉像是18岁少女的浪漫求爱信。 至于简历里面,写满了诸如“我很期待这份工作”、“我一定会做得很好”、“我为人活泼开朗,愿意交朋友,曾有许多工作经验并得到多方肯定”……以及各种含糊的句子,就是绝口不提自己的技能、特长以及具体工作成果。 这份简历被我直接丢进一个名为“莫名其妙”的文件夹。与其类似的简历还有很多,事实上最后录取的一个姑娘,她的简历还不够Word的半页纸,简单的排版,几行字概括了工作历程:某著名大学毕业,在某公司的升职状况,具体操作过的几个成功经典项目案例。最后概括了两句自己希望得到的职位与发展。
    干净利索,一目了然。这样的交流文字让人愉悦舒畅。我很快与她约见,谈定薪酬,然后她入职,此后合作多年非常愉快。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次当红娘,给两位朋友拉郎配。
    男方自我介绍:“我是某大学的讲师,工作稳定,身体健康,爱好是读侦探小说和静物摄影,觉得两个人聊得来最重要。”
    女方却表现出害羞的样子:“我刚刚从新光天地过来,路上好堵哦……每年我都会带父母做一次体检……你们有没有去过新西兰?我很喜欢那里,但是最喜欢的还是欧洲……这几天工作好辛苦,上一次开会我的设计图没有通过,客户很不开心……”
    一顿饭结束,我私下问他们对彼此的意见,男方思考了一下给予拒绝,解释是:“我没有办法从她的语言中归纳出重点,永远顾左右而言他,听起来实在‘心好累’。两个人连沟通都没有办法直接明了,又何谈‘聊得来’呢?” 问到女方时,我原本以为她因为不喜欢男方才打太极,谁知她表示对男方很有好感。我说出男方的回应后,女方很委屈:“我就是这样的说话方式,总觉得往自己脸上贴金很尴尬,还是含蓄一点比较好。该透露的讯息我都透露了呀。从新光天地过来说明家庭条件不错,定期体检说明健康没问题,出国说明喜欢旅游,最后还暗示了我是一个设计师,工作很努力……你们怎么就听不明白呢?” 姑娘固然是聪明而有想法的,但她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
    对于亲密的朋友或爱人可以偶尔玩“猜心”的游戏,这是情趣。生意场上可以迂回沟通,争取最大利益。然而对于彼此缺乏了解又需要尽快了解的陌生人,不浪费彼此的时间和心力,可以用最快速度清楚得到准确信息,真诚坦白才是最适合的交流方式。 先有“相知”,再谈“相惜”,也是另一种交往的智慧。 推销自己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如何在谦逊的基础上将优秀一面展现,直白坦率但不令人反感,清晰明了但不过分显示野心,的确需要技巧。 我们往往喜欢为自己锦上添花,想着别人也许会多注意那一朵花,孰不知大众只在乎织锦几何,御寒与否。终落得白抛了媚眼,徒惹了笑话。不如就做那店家,锣声一响,黄金万两。俗则俗矣,可人家本来卖的就是烤鸭,又不是浪荡青春,要什么文艺呢?
  • 更多为了自己觉得是对的。

    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同一句话:
     

    “你开心就好”,其实是“我不开心,但我希望你开心”。
     
     

    学不会给别人台阶也没关系。 一般人都会给自己搭个台阶,你别挡着他,就行。
     
     

    活着,并且只为自己好好活着。 比这世间的一切都重要。
     
     

    这个世界经常不按牌理出牌,但是每一次仓促的见招拆招, 却未尝不是另一段奇遇的开始。
     
     

    别傻了,哪有什么独一无二,是个人就饱经沧桑。
     
     

    其实这世间所有曾经让你痛彻心扉的别离,无非都是四个词语。 谢谢你。没关系。再见。不必了。
     

  • [在不知道该做何反应时,这句话便是百搭。]
    这是一句很妙的话。 它适用于许多场合,却因语气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有一对恋人,女生喜欢流连夜店,常常玩到下半夜才回来。男生是教师,习惯朝九晚五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常常产生争执。 女生是聪明的。吵得激烈时,她会忽然放软声音,拉着男生的胳膊撒娇。 “你想太多了——” 端的是语气千回百转,目光楚楚可怜。 于是男生立时产生无限自责,举手投降,屡试不爽。 可惜好景不长,半年后女生劈腿,果然是在夜店认识的第三者,被男生堵个正着,愤而提出分手。 女生不死心,想求得男生原谅,几次三番找上门去,苦苦流泪哀求。说自己有苦衷,又坚持认为男生对自己还有感情,只是因爱生恨而已,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一定改过自新好好过日子。 男生始终不为所动,最后逼急了,面无表情甩出一句—— “你想太多了!” 男生后来成了男人,与一位安静恬淡的女生相恋并结合,很是幸福。
    婚后他把精力投入事业中,但由于性格内向敏感,经常会在工作中陷入重重矛盾。 一次会议,他无意间抢了领导的话,会议结束后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太过冒失,让人觉得自己爱出风头,又不尊重上司,实在是犯了职场大忌。 有了这样的想法,再看到领导就惴惴不安。一会儿觉得吩咐他不要加班是不想再重用他,一会儿又觉得要他加班是嫌他不够卖力,以此惩罚他。不管怎么做都是不对,整日惶惶不安。
    后来他耐不过折磨,索性跑去问领导,是否对自己有所不满。 领导愕然,笑道:“你想太多了。” 他觉得领导是在敷衍他,心中依然不能平静。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找到领导询问。领导这次没有随口回应,反而认真打量了他几眼,最终还是告诉他:“你想太多了。”随后又劝他回去安心工作,不要胡思乱想。 男人被同一句话打发两次,想不通,回到家里长吁短叹,向妻子诉苦。 他的妻子沏一杯热茶,坐在一旁静静听他倾诉,然后轻声帮他分析。 她说:其实领导第一次说的“你想太多了”是真的。在他看来,不值一提的事情却被你记忆犹新,有些不可思议。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领导并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 但第二次再提到同样问题,他便可能觉得你过于敏感和焦虑。所以这一次的“你想太多了”是带了责备的,也是一种警告。他希望你能收心在工作上,不要把时间用在揣摩他人心思上。虽然是不好的预兆,但可以看出领导对你的重视,并不希望就此损失一位很有能力的下属,愿意包容并一再给予成长的机会。 所以真的不必把自己困在莫须有的困境中,主动抛下包袱,忘却压力,认真工作,彻底解脱领导产生的一丝忧虑。放轻松,才会慢慢走出困境。 丈夫听后沉默良久,细细回想,越琢磨越觉得妻子分析得颇有道理。世事多少纠结与不甘,不过是因为“想太多了”,庸人自扰罢了。 自此以后丈夫放开手脚,以更加坦然的态度来面对工作,结交他人。不猜忌,不多疑,不钻牛角尖,反而得到了更多的赏识,事业一片坦途。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想太多了”成了一句便利贴。只要运用得当,不知该做何反应时,这句话便是百搭。 与无趣的人约会,对方问出一个无聊的问题,只需回答“你想太多了”便是最合适的回应。不但把问题抛回到提问者的身上,又营造了故作高深的城府感,实在一举两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想太多了”是包裹在温情下的好为人师,也是潦草随性的礼多人不怪,更是挑不出毛病却又噎得人无话可说的致命杀器。 第一次在台湾头城飞滑翔伞,我连飞了三次都失败。每每冲到悬崖边上就尖叫着停了下来,始终迈不出去最后那一步。 陪我的教练问我为什么害怕。我说害怕的事情太多了:保险是不是买少了;相机会不会掉下去;安全率有多高;死过人吗;我会不会死;万一残疾了好像更痛苦;我还没给爸妈养老送终;我还没来得及向喜欢的人告白…… 他大笑起来,拍拍我的肩,说:“你想太多了。” “那我该怎么做?”我沮丧地看着他。 “什么也不想,清空你的思维,看着前方,蓝天、白云、大海……只需要用力地向着它们奔跑就够了。” 我用了十几分钟清掉了纷乱的思绪,像他说的那样,拼命地向前冲去。 冲进天空里的一刹那,我惊喜地大叫了起来。
    周围是强劲却不失温柔的风声,呼吸融化在碧蓝与清爽里,头顶是云朵,身体飘飘欲仙,每一根头发丝都无比轻盈,所有纷乱繁杂的一切都被抛在脑后。 我从未体验过那样的刺激与快感。 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它其实不需要任何语气的干预,仅仅阐述事实而已。 有时候,我们真的想太多了。

  • [“你开心就好”,其实是“我不开心,但我希望你开心”。]
    如果说“你想太多了”是一罐薄荷味儿的万金油,那么“你开心就好”可能经过了后人的改良,变成了香草味的。前者提神醒脑,总归没那么随和,后者起码让听者感受到若即若离的熨帖滋味。 可惜,现实皆非字面理解的简单直白。 大学时几个朋友组团旅行,有对情侣很有意思。大约是正处在热恋期,女生总带着几分有恃无恐的小霸道,对男生不断呼喝。 “快!拧开水瓶!”“好重,帮我拎包。”“明知我不吃苦瓜还点这个菜,给你!”“走不动了,你背我。”虽然觉得听起来不舒服,但男生脾气很好,始终忙前忙后,毫无怨言。我们自是也不好多嘴。 在山间露营,半夜我被蚊子咬醒,起身拿防蚊水。一开帐篷吓了一跳,只见远处一个黑影闪动,定睛细看才发现是那男生,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过来。 我惊魂未定,埋怨他:“这么晚你在外面乱窜什么?吓死人了。” 他抱歉地笑笑:“她来例假,我去山下买卫生巾。” 我愣了愣:“这东西女生都有啊,借一包将就好了,为什么要专门下山买?”
    他不好意思地笑:“她说别人用的牌子她不习惯。” 我惊讶:“大半夜又没有车,这山路你起码走了一个多小时吧。” 他仍是笑:“没关系的,她开心就好。” 我无言以对。他不再多说,急急钻进帐篷里,女孩嗔怪的声音传出来:“你怎么去了这么久?哎呀说好要加长的,你是不是忘了!笨死了!” 男生小声解释:“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加长啊……宝宝,你先凑合用这个好不好?” 我听得尴尬,只得转身回帐篷睡觉。 旅行结束后,不到半年,我们就听说这对情侣分手了,不由得唏嘘。 只怕一句“你开心就好”,潜台词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但我喜欢你”。 可惜终究还是耗尽了这份忍耐的喜欢。 谁能永远予取予求,又有谁一世甘做无私开心果,不求得到?
    在苹果店修手机,旁边有个十几岁的小女生在跟母亲争执,眼泪都掉了下来,声称想买一台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 母亲苦口婆心:“玩游戏的话家里不是有电脑吗?” “同学都有苹果电脑,妈你希望我输在人生起跑线上吗?如果被同学嘲笑是会造成心理阴影的!” 我顿时对现在的小女生刮目相看,擦擦眼泪说出来的话,逻辑居然无比清晰,全是广为流传的大道理,扣帽子又狠又准丝毫不含糊。
    她的母亲被说得脸红了,显然是在这么多人面前下不来台,犹犹豫豫上前问了价格,大概是囊中实在羞涩,又有些打退堂鼓。女儿便不再哭,一甩袖子走开了,离母亲远远的,坐在角落里冷着脸生闷气。 母亲尴尬极了,无助地站了一会儿,终究还是没有拗过女儿,买下了那台笔记本电脑。 女儿高兴地抱着电脑,头也不回,敷衍地说了句:“谢谢妈!” 我与那母亲擦肩而过。正巧听到她叹了口气,不知是对女儿还是对自己说了一句—— “你开心就好。” 走出门来,我还是忍不住回头看那位母亲。略显老态的面容,沮丧压抑的目光,眉宇间写着无奈。 我想,她说出的“你开心就好”,其实是“我不开心,但我希望你开心”。 个中深意,不知她的女儿要多久才会明白。 与一位女企业家认识多年,人人都赞她平和得体,八面玲珑。
    与她聊得多了,才发现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开心就好”。无论对方多么无礼或无赖,又或者谈话的内容已到了冷场的临界点,都凭此化解。 她说出这句话的语气永远是轻柔的,面色如常,带着真诚的微笑。说完不再接下去,停顿几秒,对方便会心满意足,顺水推舟转入新的话题。气氛和谐,屡试不爽。 有一次我们喝酒,微醺之时,我忍不住问她:“你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她大笑,纤纤玉指几乎戳到我的脸上。 “笨啊!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开不开心跟我没什么关系’。” 原来如此,我登时了然。翻译过来无非就是四个字:关我屁事。 她喝光杯里的酒:“这句话听起来多温暖,其实多冷啊。你开心就好——至于我开不开心,我不会说,你也管不着。” 是啊,以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又有别样意味。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迅速而巧妙地拉远,远到拒之门外还觉得对方只是出于礼貌。走近已不能,翻脸无情由,站在夹缝中不知所措。一拳打在棉花上,不疼却也失落。 无法感知的手段才是高深,无懈可击的对话才算撒手锏,悄然隐藏在留白的温柔乡。 最后一个故事来自于一位年轻貌美、嫁入豪门的女朋友。 我跟她说起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种种看法时,她没心没肺地笑了个彻底。
    “这句话有什么不好?我老公给我买新衣服、买车、买钻戒的时候,就会跟我说:买吧,老婆那么漂亮,每天看着你就高兴。所以只要你开心就好,其他的我全包!”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全是幸福:“你知道吗,每次他这样说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浑身上下都发着光。” 我哑口无言。 境界虽然不高,但这样的“你开心就好”或许算是纯粹而合理的。也许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达到默契的统一。
    你给予我所需,我满足你所要。大家都开心,才是真的好。

  • [除非遗世独立,不食烟火,否则不要把那一套张牙舞爪的原生态嘴脸搬上台面。]
    打开电视,正在播一档谈话节目,一位明星热泪盈眶地对着主持人深情剖白。
    “我希望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母亲正好从我身后走过,笑嘻嘻地顺口评价。 “大家本来就只爱看他们被包装好的样子,光鲜亮丽,多好。如果真的把最原始的一面拿出来,除了他们爸妈,谁要看?” 我反驳:“还是有人愿意看呀,不然真人秀节目怎么会那么火?” 母亲摇头:“我说的‘原始’不是在电视上打个嗝、拌个嘴,或者喝多了抱头痛哭……那些有剪辑的好看画面最多叫人之常态,不是人之本色。” 我说:“那什么才叫本色?” 母亲想了想:“最本色的都是不能播的,有些连说都不好说。” 我想想那些私密而尴尬的画面,竟然觉得无从反驳,忍不住会心一笑。 读过一个故事。 民国时期有个唱戏的名角,声音极美,身段也佳,每次登台都博得喝彩一片。但名角有个怪癖,他上台浓妆,根本看不出真容,哪怕演完也带妆出门,拒不与人交流,乘坐黄包车一路严密到家,深夜才卸妆,从未被人认出,十分神秘。 有位富商迷上了他的戏,派人几次邀请,希望与之结交,名角却不曾前来。富商以为对方架子大,又委以重金,谁知还是被拒绝。 富商非常生气,发誓要一睹真容。经过筹谋,居然真的被他找到空子,偷偷潜入了名角的家。 当晚名角刚刚卸妆完毕,听到门声,下意识转过头来。 一张布满了横七竖八伤疤的丑陋脸庞出现在富商的眼前,有些还带着令人恶心的紫红色痕迹,外翻着非常可怕。 富商吓得大叫一声,腿都软了,几乎坐在地上。 名角愣住,然后醒过神来,走过来伸手扶起富商。 富商还在哆嗦,不敢正视名角。名角叹了口气,说吓到您了吧,真是对不住了。昔年我曾遭同行嫉妒,被划花了脸,此后就是这样了。 富商坐下来,名角又安抚几句,他惧意渐弱,终于说:“我很欣赏您,把您当作知己,即使知道了这件事我也会帮您保守秘密的。” 名角说:“您的诚意我一直都是知道的。不以真面目相见,不单是维护自己的名声,也是怕您心里那点儿对于角色的幻想和意境会破灭,没想到还是让您遗憾了,我心中有愧。” “为什么不坦然面对呢?”富商问,“您的戏那么好,即使知道真相也不会有人攻击侮辱您的,只会更加怜惜和尊重您。”
    “他人包容是他人的礼节,我为了他人观感的舒适而盛妆是我的礼节。这并非职业要求,而是本心所守的规矩。”名角坦然笑道。 “如果仗着心怀坦荡就招摇过市,令他人受惊一瞬,于己而言,那才是最为尴尬的唐突与不雅。” 后来富商回家后,与亲近之人感叹名角的风采。 “不以弱势为倚仗,不以残缺为凭恃。心怀天地,不欲言表,真君子也。” 一个熟人在圈中是出了名的不讨人喜欢,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自诩“耿直”。 大家聚会,有人讲了个笑话,大家都笑,他说这不是去年的梗了么?一点都不好笑。 夫妻喜得贵子,他说哎呀,怎么这孩子长得根本不像你们俩。 主人烧菜,他说我最不喜欢吃香菜。吃了一筷子又说,太咸了,不好吃。 朋友发张自拍照,他留言评价:修得太假了,旁边的石头都被拉弯了,哈哈。 同事被降职,寻求安慰,他说因为你能力不足,技不如人。 女朋友和他逛街,试穿一件大衣没有买,说尺码不合。他说别逗了,你根本买不起。 …… 有一次我们劝他,不要把话说得那么难听,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他说为什么我不能随心所欲地活着,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这样的我多么真实诚恳,难道你们不喜欢这样的人,只喜欢那些虚伪说好话的小人吗?
    我们沉默良久,一位大姐开口:“如果小人让我感到舒服,君子让我觉得别扭,那我还是选择小人吧。” 可能这位仁兄并不明白,在大多数场合里,“自己”是最不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矛盾的解决、利益的分配、旁人的态度以及情谊的交流,还有“是否乐意下次再见你”。 我们不必朝夕相处,更不会百年好合。萍水相逢,有缘则聚,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能够坐到一起,是为了处理问题,升温感情而来,为什么一定要以“真诚”为借口,把气氛搞得那么僵呢? 记得有段时间,网络上一个热点话题是:有没有小时候父母以为你听不懂,其实你很明白并记忆至今的话。 底下留言甚多,有父母与第三者偷情的对白被孩子记下;有父母对孩子的刻薄挖苦被记下;有父母议论亲友的坏话被记下……你不得不惊讶于孩子们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多么早熟而深刻。大人们自以为是地觉得他们的世界孩子不懂,才肆无忌惮地当面放开了“做自己”,结果被记住的都是抹不去的黑历史,多年后被孩子叙述出来,实在威风扫地,难堪不已。 可见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多的是要做良师益友,做教育专家,做最佳知己。须时刻自律。 因此严守底线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即使不能成才,也要成人,甚至是比自己更好的人。 以为“家里有什么可防备的”,索性把一个完全不加雕饰的自己呈现出来,最多是熏染造就另一个微缩的自己而已,哪有“更好”可言。
    世人都爱彬彬有礼,风度翩翩,笑靥如花,端庄优雅。这不是“做作”与“虚伪”,而是一个具有常规素质的普通人应有的自我要求与规范。 我们自觉渺小,却亦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并非只有名人才堪引领正确三观,每个人都有熏陶感染他人的义务。哪怕自认仅仅是一场表演,也请尽力营造出文雅礼貌的世间氛围,令旁人安心自如,不露尴尬。 除非遗世独立,不食烟火,否则不要把那一套张牙舞爪的原生态嘴脸搬上台面。
    中国人讲究含蓄,西方人讲究距离,没人稀罕你做自己。还不如回家照照镜子,看看对着那张熟悉的放肆面容能不能和平相处,再考虑其他。至于真正的自己,回到斗室中再做也不迟。 毕竟,能容忍自己的只有自己,能原谅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 [学不会给别人台阶也没关系。一般人都会给自己搭个台阶,你别挡着他,就行。]
    一位编导友人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收视率的报道截图,显示他监制的一档电视节目同时段排名第一。图片后面还发了一个笑脸,以表达喜悦之情。 我点进他的评论,大多是恭喜的言辞。忽然看到有位女性熟人在下面回了一句:哈哈,这种收视率都是买榜吧。 我愕然。再一刷新,这条回复不见了。显然是被博主删除了。 过了一会儿,那位熟人发了条微博,看起来委屈极了:为什么删评论?我说实话而已,本来就是买榜嘛。 她显然找错了重点。无论是不是真的买榜,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除非你想跟你的朋友正式翻脸,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否则你就该明白什么话当讲,什么话不当讲。 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很清楚说话的艺术与节奏。但是很不幸,另一部分人完全不了解这一点。 他们往往拿“想到什么说什么”来做挡箭牌,但完全无法掩盖那一刻给别人“添堵”所带来的伤害。 一个女孩去闺密家中借住,本来过程相安无事,告别时也很开心。谁知两天后闺密发了一篇博客文章:提到女孩借住时把面包渣落到沙发的缝隙里,床上掉的几根头发没有清理干净,让她打扫了很久。许多她们共同的朋友都看到了。女孩十分气愤,从此把闺密拉入黑名单,一刀两断。 有朋友问闺密:“为什么会发这样一篇文章?是不是早就看女孩不顺眼才会故意这么做?”没想到闺密表情失落,大摇其头:“怎么会?我们关系一直都很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发这篇博客她会生气,我说的都是事实啊。”
    真真是一脸茫然,全不知错在何处。 闺密当然说的是实话。她只是错在不恰当的场合以不恰当的形式说了实话。 “实话”只具备客观阐述性,却不具备抚慰性。大部分实话听起来都不是很美,所以技巧与场合便显得格外重要,更不能用不留后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文初写到的那位熟人,几天后发了条微博,也是一张图片,上面是一款新买的名牌拎包,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可下面很快有人回复:假的吧?五金的颜色都不对。 她很生气,与那人争辩起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又过了一段时间,编导朋友跟我们讲,她给他私信道歉,称自己反省前段时间的确说错了话,请求原谅。 “不会说话”的本质,是在潜意识里想从言语上胜过对方甚至碾压对方,好胜心理作祟,才会像喝了吐真剂一样脱口而出,彻底忽视对方的心情感受。末了还要用所谓的“坦率”来做挡箭牌。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一旦易地而处,立刻感同身受。 看过两个笑话。 一个笑话是某人说自己身体特别健康,很少得病。 另一个人很认真地说:“一般很少得病的人,一得就得大病。” 另一个笑话,小明的亲戚称赞他烟酒不沾,说这样的生活非常健康。又说自己父亲一辈子又吸烟又喝酒,折腾得极凶。 小明反问:“那他快死了吧?”
    说的是不是真话?当然没错。 会得到什么结果?一目了然。 这样的说话方式一不犯法,二不背德,但听者的不适却会汹涌而来,令人反感。自以为犀利,却不知毁坏的也许是别人整天的好心情。 “心直口快”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算是一个褒义词。如果渴望舒适的沟通,就尽力避免因一时痛快而带来的僵局。 简而言之,就是学会设身处地,不要太过自私。
    两个女孩在公司垃圾桶旁发现了一大束被别人丢弃的鲜花,觉得可惜。女孩甲便抽出几枝开得好的,拿回公司插在自己桌上的花瓶里。 有人路过,又羡又妒地说:“哎呀,有人送花吗?真好。” 女孩甲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说从垃圾桶捡回来实在尴尬,正不知所措时,女孩乙在一旁笑答:“是呀,送了一大束呢,只留了这么几枝。” 路人赞叹几句走开了。女孩甲与女孩乙相视而笑。
    一个女生忽然收到一个男同事的短信,上面写着:昨晚跟我在一起,开心吗? 这显然是一条发错了的短信,女生有些尴尬,想了想,没有解锁手机,原封不动地放到了一旁。 过了一会儿,男同事果然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脸色尴尬地吞吞吐吐。 “哎,你是新款的苹果手机吗?能不能借我看一下操作性能?最近也想买一个。” 女生头都不抬,专注地看着电脑上的表格与数字,语气有些不耐烦。 “自己拿,没看我这儿忙着呢吗?老王一会儿就要我交工作资料了,别烦我!” 男生高兴地一迭连声答应着,拿起手机划了几下。 那一刻,女生几乎可以听到他轻轻长出一口气的声音。 她对着电脑屏幕,无声地微笑了起来。 有个男生去见女友家长,很紧张。 父母问女友:“你去过他家吗?感觉怎么样?”
    男生的脸一下就红了。由于他工资不高,只能租住在地下室,房间太过潮湿,连买的洋葱都发了一尺多长的芽。最可怕的是,女友去的那次还碰上了两只下水道窜出的大老鼠,吓得尖叫连连。 他求助地看看女友,背后冷汗涔涔。 女友想了想,笑着对父母说:“去过的。他很有爱心,家也布置得很有趣,不但有植物,还有小动物呢。” 父母满意地笑了。 后来他娶了女友,日子渐好。每次提起她都满面笑容,眼带爱意。他说,那是他这辈子听过的最妙的回答,诚实又浪漫。 看过一篇有趣的采访。记者访问香港侨福建设机构主席黄建华,他毫不掩饰地笑道:“我非常喜欢听人拍马屁,工作那么累我当然想听好听的。只要你明白自己是谁,要什么,别人讲什么都不重要。” 黄建华口中的“马屁”自然不会只是无意义的低层次奉承,富有如他,这一世大概听过了不知多少高质量的赞美。连他也坦承:“还是喜欢听好听的”。可见那些经过修饰的、艺术的、夸奖的语句,是多么令人陶醉不舍。 在无伤大雅的前提下,用说话的艺术给别人几分薄面。如是小人,不会得罪;如是君子,即成知交。何乐而不为? 生活是圆融温和的潺潺溪流,不是非要与礁石拼个你死我活的惊涛骇浪。偶尔为之的“抬轿子”并非虚伪,而是懂得体谅与发现美感,更是随手留下台阶,以备后路。
    如果实在学不会给别人台阶也没关系,一般人都会给自己搭个台阶。你别挡着他,就行。 无非是嘴巴上让一让的小事。 不能添彩的话,不添堵总会吧。

  • [不要说“谢谢”,要说“谢谢你”。 不要说“抱歉”,要说“真的对不起”。]
    在日本坐电车,时间久了发现一个与国内不太相同的风俗,就是不能让座。 大约是低调习惯了,日本的老年人和孕妇都不大希望自己成为受人瞩目的弱势群体,被照顾和谦让总会感到尴尬。他们也很能忍耐,如果上车后发现“优先席”已经满了,就默默地站在一旁坚持到站,从不会开口求助。 有次与朋友一同乘车,过了两站,上来了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的年纪实在是太大了,拄着拐杖,须发皆白,身体几乎驼成了90度,还不停地小声咳嗽。周围的人都无动于衷,我等礼仪之邦出来的依然严格受到传统礼法的心理考验,浑身难受,如坐针毡,又怕站起来惹人侧目,只好使劲拉了拉朋友的衣袖,问他怎么办。 他想了想,说:“我们干脆装着要下车,给他让座吧。” 我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老人走过来的时候,我们站起身,向他点头致意后走开。 眼看老人坐在了位置上,我舒了一口气。刚在车门旁站定,朋友便使劲拉我一把,我不明就里,懵懂地被他拽着下了车,直到车门关上我才反应过来。 “你干吗?怎么真的下车了?”我不解。 他小声说:“站在车上,老人和其他人总会看到我们的,不如干脆下来。” 我笑他:“你还真夸张!不过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演戏而已嘛。” 他认真地摇头:“既然选择不让老人尴尬,就不要留下任何尴尬的可能性。演戏也要好一点儿的演技,才算是真正的成全啊。” 深冬,去黑龙江朋友的家中过春节。 给老人拜年时,朋友扑通一声跪倒,把我吓了一跳。 然后眼见他虔诚地全身伏倒,向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咣咣磕了几个头,一点儿都不放水,额头都明显红了一块。 拜完年后我偷偷问他:“干吗那么卖力?” 他说:“我们这里都要这么磕头拜年,磕得轻了老人会不高兴,别人也会说你没家教。”
    我说:“孝顺不一定要体现在磕头上啊。工作顺利,往家里拿点儿钱,改善生活质量,平时多陪陪老人多聊聊天……都能体现心意不是吗,何必非要形式主义?” 他笑笑,说:“人老了,钱反而没那么重要了,有时候在乎的就是那一点儿仪式感。你表现得重视,他就高兴。” 他又说:“就算哄,也要哄得像那么回事。老人虽然老了,是不是敷衍还是看得出来的。” 去听一位演讲大师的授课,他说,讨人喜欢大都体现在说话的细节上。 比如,不要说“谢谢”,要说“谢谢你”,不要说“抱歉”,要说“真的对不起”。 想想还真是这样,加了几个字,听起来就更具诚意。 “为什么日本人的道歉或感谢令人记忆深刻?因为他们态度严谨,90度的鞠躬让对方感到无可挑剔。无论内心是否真的情愿,起码姿态很足,让对方舒服,也不浪费这一秒自己的付出。” 一家公司的老板视察工作。
    他来到卫生间,负责清洁的员工介绍说卫生间打扫得很干净,绝对一尘不染。 老板问:“怎么证明干净得无可挑剔?” 员工想了想说:“不是有个说法,说如果敢喝马桶里的水,就算是真的干净嘛。” 老板笑着反问:“那你敢喝吗?” 员工二话没说,伸手捧了马桶里的水就往嘴边送。 老板一把抓住他的手,大笑着说:“别喝别喝,我开玩笑呢,相信你了。”
    后来老板升了员工的职,加了薪,还在员工大会上表扬了他。 总监嫉妒,对老板进言:“您被蒙蔽了。其实那小子特鸡贼!他心知肚明您一定会拦着他。如果没拦住,他也肯定不会真的喝下去,就是做个样子,表表忠心而已。” 老板说:“我当然知道他的小伎俩。可如果一个人这么处心积虑地向我证明他的忠诚,说明他重视我和公司的存在,这份心思值得肯定。至于演技精湛,说明有几分小聪明,随手给个不高但合适的岗位,他可以驾驭,我也不亏,何乐而不为。” 没有谁会反感一个对自己用心的人。就算表现得再夸张,也乐意给予一丝成全。 职场上,有时候“态度”比“做到”更重要。 一个女孩向我倾诉往事,说起在她8岁时,父母分别找她谈离婚。 她说,很多离婚前的父母大都会问:如果我跟你爸/妈离婚了,你跟谁?这种话很为难孩子,但说到底也是父母心里的牵挂和期盼。可这种待遇女孩没有。 父亲对她说:“我很想养你,但我是个男人,照顾你一个小姑娘不方便,我一个人赚钱也忙,很难顾着家里,不如你妈妈贴心。” 母亲对她说:“你爸爸有钱啊,比我有钱。他这些年很少陪你,肯定心里对你有愧疚,如果你跟他一起生活,会比跟我在一起生活得更好。” 他们从来没有明确地说过希望女孩跟谁一起生活,只是试图用语言暗示她。 女孩虽然小,还是敏感地察觉到那并不是希望自己过得好的殷殷期盼。波澜不惊的神色,平静的语气,冷静的分析均透露出一个她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他们都嫌弃她是个麻烦。 后来他们终于私下达成了协议。女孩名义上归属了父亲,但寄养在姥姥家,双方付生活费。 多年过去,女孩终于长大成人,家中的条件变得更好。可她与父母的关系始终淡漠,有时一年不回去探望一次,即使见了面也没有亲切的感觉。 我开导她,希望她能理解并原谅当初的父母,毕竟已经过去那么久了,应该放下。 她说,其实我不恨他们,也从未介怀儿时生活的不如意,但这些年心里始终扎着一根刺。我无数次地想,哪怕那个时候他们愿意掩饰得更好些,表现得再不舍一些,哪怕落几滴眼泪抱住我,说几句感性的话……我都会非常满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宁可相信肤浅做作的爱,也不要残酷的真实。 她说,我多想穿越回8岁那年,好好求求他们,不要那么敷衍地对我,别让我那么轻易就看出自己的可有可无,也许就不会纠结痛苦地度过整个青春。 大学时看《美丽人生》哭得一塌糊涂。那是个幸福又不幸的故事:集中营里,为了保护儿子,父亲导演了一场浪漫而残酷的游戏美梦。他告诉儿子只要遵守规则,攒够1000分就能赢得坦克并回家。儿子在对坦克车的渴望中终于苦苦熬过了饥饿、恐惧和死亡的威胁。 最后儿子躲在柜子里,父亲从他的面前带着笑容大步走过。儿子始终记得父亲告诉他的话,不能出去,出去就得不到坦克。 父亲的表情和语气那么认真。他相信了,就此拥有了毫发无伤的完美童年。 与前文的女孩相比,可以想象,电影里的儿子即使长大以后,也会拥有更加健全、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为了你在乎的人,彩衣娱亲也是雅事一桩。 为了在乎你的人,又何妨当一次高规格的影帝。 不会有谁关心戏份真假,只关心演得投不投入,因为这证明了台下的观众对于台上主角的重要程度,值不值得爆发出全部的激情与努力。 想要你仔仔细细画一个饼给我,哪怕虚幻如泡沫,也能感到四周洋溢的香甜与充斥的饱腹感。 因为你认真了,因为我投入了。 因为那是你给我的,而我爱着你。 人生如戏,请给我好一点儿的演技。

  • [我们常说“用心良苦”、“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每次真的品到那苦涩时,还是忍不住皱起眉头,周身不适。]
    儿时家境并不好,却特别喜欢吃西瓜。每到夏天最热的时候,吃不到西瓜就开始哭,噼里啪啦地掉眼泪,看起来可怜无比。母亲哄我的方式很简单,她把便宜的黄瓜蘸上白糖水给我吃。别说,我一吃,觉得口感不错,就不哭了。每次如此,非常管用。 长大以后我听母亲说起这段往事,自己还笑母亲太傻。小孩儿多好打发啊,随便拿个什么东西转移注意力就忘记了,哪里需要黄瓜蘸糖水这么麻烦。 母亲也笑,却摇头:“你是我女儿,哪怕敷衍都要用心一点儿啊。”
    外婆和母亲之间也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母亲小时候喜欢养小鸡,觉得毛茸茸的很可爱,结果养着养着,养死了。 小鸡死的时候母亲没在家,外婆先发现了,就把小鸡掩埋了。等到母亲回来时发现小鸡没了,问外婆怎么回事。外婆说:“你的小鸡喜欢了隔壁的那只小鸭子,跟人家结亲了,走了。” 母亲那时还小,但也懂得结亲是件喜气洋洋的大事,于是觉得自己的小鸡有了好归宿,喜滋滋地开心了好几天。
    后来母亲每次说起这件事都说,你外婆啊真是个演技派,把我骗得一愣一愣的。 “那要是当时外婆跟你直说小鸡死了,你会怎么样?”我问母亲。 “我啊……”母亲想了想,“可能会哭个半死吧,以后看到小鸡就会很难受,再也不会养小动物了。” 她一边抚摸着脚边的小狗,一边说。 去珠宝店逛,看到一对情侣在选珠宝。 女孩看到一条项链:“哇,好美!我好喜欢!”然后就走不动了,直直看着那条项链。 店里只有一个服务员,正在给我试戴。男孩独自跑过来,轻声地问了服务员那条项链的价钱,然后踌躇着面露难色。我相信他的钱一定带得不够,这可真够尴尬的。 不过男孩没犹豫太久,他想了想,跟店员说了几句话,店员转身给他拿来了一个不大的钻石戒指,他立刻买下了。我偷眼看了下账单,那戒指是碎钻镀金,所以并不昂贵。 他走回到女孩身边,忽然单膝跪地,把戒指举过头顶。 求婚!我捂住嘴,店员也一脸愕然地看着这一幕。 女孩表情惊喜,却有些不知所措。 男孩捧着戒指,说:“今天是我为你第一次买首饰,我希望这个第一次就是永远,所以我选择了一枚戒指。我爱你,嫁给我!” 女孩点头,男孩把戒指套进她的手指,两个人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待他们走了,店员半羡慕半嫉妒地撇撇嘴,对我说:“那男孩子嘴真甜,明明就是没钱,却把女孩子骗得云里雾里。” “是啊。”我笑笑,“但是全天下的女孩子,都喜欢被这样的甜言蜜语欺骗吧。” 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妻子病重,要去世了,我们赶去医院探望。 到达医院时,发现老人已是弥留,大约是有些回光返照,妻子还紧紧握着床边丈夫的手。她的嘴唇蠕动着,轻声地问:“我是不是要死啦?我要是死了,你一个人可怎么办啊?”然后眼泪就涌了出来。 丈夫抹去了她的眼泪,对她说:“别哭了,昨晚女儿托梦给我了(女儿前几年因车祸离世)。她跟我撒娇呢,说她想你了,想要你去陪她,照顾她。” 妻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 丈夫点点头,妻子的表情好像一下子松懈下来,她微笑着缓缓闭上眼睛。 “是啊,我照顾了她一辈子,女儿和丈夫选择一个的话,我还是要照顾女儿的。老头子,对不住了!” 究竟是他为了欺骗她,编了这样一个拙劣又温暖的谎言?还是她为了让他安心,选择坦然地相信?似乎都已经不重要了。 以前读欧·亨利的小说,对《最后一片叶子》印象格外深刻。琼西得了肺炎,数着窗外常春藤的叶子来计算自己离世的时间,可是最后一片叶子迟迟未落,琼西在信念的暗示下病情渐渐好转。然而最终她才知道,是住在楼下底层的画家老贝尔曼在临终前的一个风雨之夜,为她在墙壁上画出了最后一片叶子,给予了她生的希望。 想想看,如果老贝尔曼没有画那片叶子,或者大大咧咧地找到琼西说:嘿!姑娘!不就是一片叶子嘛!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画给你!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呢? 我们常说“用心良苦”、“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每次真的品到那苦涩时,还是忍不住皱起眉头,周身不适。 如果无伤大雅,谁不希望得到一些微甜的善意谎言。换句话说,叫作浪漫。
    把直白劝谏披上委婉面纱,把悲伤结局换个动人说法。没有劈头盖脸,没有简单粗暴,始终温情脉脉,身心舒畅地走完全程。 即使一切已经注定,依然希望对方在面对时少一点难过,再多一分慰藉。 这已算是深情的守护与付出。 没有哪一个甜字写得简单,就像没有哪一段感情付出得容易。 良药难求,辅助送药的蜜饯亦难得。
    且尝且珍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让例假快点干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