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骨异常做了听骨链重建,手术后听力还是中度受损,需要戴助听器吗?

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该报告显示,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预计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病毒感染、先天性结构畸形、药物引发副作用、老年功能衰退……这些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甚至是耳聋,将会让人们深陷“无声的痛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付勇表示,对于听力障碍的防治,除了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健康的用耳习惯外,相关筛查预防和诊断治疗技术手段,需要覆盖到更多耳病防治的死角。

近年来,随着助听设备和早筛技术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听力障碍人士得以重获新“声”。

听力损失可通过手术和技术弥补

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该报告显示,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预计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近80%的听力受损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大多数听力受损者无法获得干预治疗。

付勇解释,声音传导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空气传导,另外一种是通过颅骨传导,在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又会带动鼓膜内侧三个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的震动。听骨链再将声波的机械能量传导到内耳的淋巴液中,引起内耳耳蜗中的内淋巴液的震动。内淋巴液的震动就会带动着耳蜗蜗轴上的基底膜的振动,基底膜的振动将声波振动的机械能量转化为电信号,经过螺旋神经节的神经,传导到听神经,最终传导到大脑听觉皮层,形成听觉。这是声音的正常空气传导途径。而慢性中耳炎造成听力障碍的原因除了鼓膜穿孔外,多伴有听小骨的破坏和缺失。对多数存在不同程度听力障碍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可以进行人工听骨植入手术。

听骨植入手术主要针对慢性中耳炎或者其他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耳内镜微创手术逐渐兴起,凭借其术野清楚、创口微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人工听骨植入手术解锁了新的操作方式。

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主要用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这些患者是因为耳蜗毛细胞功能受损,致使感应神经转换环节出错,而人工耳蜗不依赖内耳残存的毛细胞,可以直接获取声音,编码后将其转变为电信号传给螺旋神经元细胞,通过四级神经元的传递,使大脑皮层产生听觉。“如今这种编码技术还在不断进步,希望能产生更准确自然的声音。”付勇介绍。

“在我国,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已经使数以万计的双侧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重新获得听力,恢复交流能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杨蓓蓓表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新技术使先天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儿避免了因聋而致哑,使他们能同正常听力儿童一样上学接受教育甚至就业。

“眼睛近视,患者可佩戴眼镜或进行眼部手术,但没有特效药。同为感觉器官的耳朵也是如此。听力损失患者经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改善不明显时,需要验配助听器来补偿听力。”杨蓓蓓介绍。

如今,在智能降噪、无线蓝牙传输等技术的加持下,助听器除了形制更加小巧隐蔽外,佩戴方式及音质呈现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优化。

各种手段筛出潜在听力障碍患者

要实现“人人享有听力健康”,除了要对已知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治疗外,筛查潜在的听力障碍患者也必不可少。

据统计,耳聋患者中大约有60%的人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在正常人群中也存在较高的基因突变致聋的现象。聋病的基因检测是目前最有效的病因学分析方法之一,能为耳聋的治疗、预防和预后作出指导。

2002年,原卫生部与中国残联共同颁布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计划通过基因检测、染色体诊断等技术方式,降低包括遗传性耳聋等出生缺陷并预防包括药物性耳聋等新生儿残疾。

2009年9月,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合作研发的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被批准应用。截至2018年底,全国320多万新生儿接受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获得了耳聋风险评估和指导。

此外,对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婴幼儿而言,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筛查以及对儿童听力及言语发育进行观察,也是早期发现其听力损失的重要手段。

付勇介绍:“先天性听力损失,在我国新生儿中发病率约占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左右。外耳、中耳、内耳结构及听神经的损伤,听觉中枢的病变都可以导致听力损失。”

2004年,原卫生部颁发《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又几经更新,使全国各地加快了对青少年儿童听力筛查工作的普及。

据介绍,目前国内使用的听力筛查仪器,主要借助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听力筛查。耳声发射是声波传入内耳的逆过程,声能发源于耳蜗,经听骨及鼓室的传播而进入外耳道,可经敏感的传声器检出,其发生与外毛细胞的正常功能有关。

“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可在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付勇说。

新的听力补偿措施研究正在进行

2020年6月,美国博德研究所刘如谦团队联合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单碱基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鼠内耳中成功修正了导致耳聋的一种基因错误,让小鼠恢复部分听力。

这一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修复隐性致病突变的首个成功例子让研究人员相信,该方法经过完善后,将有可能帮助提高耳聋患者的听力。事实上,科学界一直在探索有别于现有听力补偿措施的治疗手段。

早在200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就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全国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他们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GJB2、SLC26A4和线粒体基因是导致我国遗传性耳聋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在我国正常人群中的总携带率达5%—6%,分别与先天性耳聋、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的临床发病密切相关。

此外,“通过将干细胞发育诱导成耳蜗的毛细胞或者螺旋神经元细胞等研究,已在动物试验中重建出一些突触连接神经,并让动物恢复了部分听力,但暂未进入人体实验阶段。”付勇说。

他认为,目前开展相关的人体实验还有一定限制和难度。但随着更多耳聋致病机制的发现和治疗技术的完善,在与听力障碍和耳聋的较量中,人类将拥有更多主动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病情分析:听骨链手术尽量不做, 是因为听骨链手术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例如听骨链有可能会移位、脱落,导致手术的效果大打折扣或者没有效果。 也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排斥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人工的听小骨被排出体外,掉落到耳道中,也会导致听力效果的缺失并伴有鼓膜再次穿孔。手术当中的操作也是有一定的风险,也有可能会导致听力的下降,甚至是感音神经性的听力下降,但是手术风险还是可控的。

人体有206块骨头组成,

那你知道身体里哪一块骨头最小吗?

人体最小的骨头其实是它们,

分别是锤骨、砧骨、镫骨

而最小的镫骨只有一粒“米粒”大小。

听骨虽小,作用可不小!人之所以能听觉声音,靠的就是听骨把鼓膜震动的能量放大并且传递到内耳,内耳接受了能量转变成生物电,并经过听神经传达到 听觉中枢,人类才听见声音,它们是声音的传递的“桥梁”,是人类声音传递的主要途径,如果听骨链因病变破坏了或者固定不活动了,将会出现耳聋的情况,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交流,如果“桥”断了出现了听力下降,如何是好?

本期一院君带您深入了解,

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

是如何搭建声音的桥梁,

耳内镜下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技术

24岁的吴女士因出现“双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10余年”到我院就诊,经查体发现,患者右侧鼓膜大穿孔,鼓室内可见钙化灶及少许分泌物,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在纯音听阈检查中发现,患者的右耳平均气导45d B,达到中度耳聋程度,术前CT评估可见上鼓室及镫骨及前庭窗周围被大量钙化灶病变组织包裹。这样的听力会导致患者在安静环境交流中可能听不清谈话声,在嘈杂的环境中谈话存在困难。

听力学检查,右耳中度混合性耳聋

根据既往类似病例,如采取传统手术方式 ,需微镜下耳后切口乳突改良根治+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残留手术瘢痕,耳周可能出现麻木感,需长期定期到医院清理耳道痂皮,会给患者带来生活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术前CT显示,右侧镫骨周围被大量病变组织包裹。

为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礼明副主任医师和吴梁江副主任医师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和手术方案讨论,结合患者术前内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及CT检查,经过评估和准备,决定采用近年来国内新开展的耳内镜微创技术为患者施行耳内镜下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术

近日,吴梁江副主任医师和杨礼明副主任医师为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手术在耳内镜下操作完成,仅在耳道内做小切口,无需耳后切口,术中找到了导致患者听力下降的元凶,见患者的听小骨已经被钙化灶固定,特别是镫骨完全被鼓室内钙化灶包裹,此时,如果保守单纯行鼓膜修补,那么患者术后听力差,需要行第二次手术才可能提高听力,如果在切除病灶的同时行人工听骨听力重建,对手术医师的技术也是一种挑战。

术中见鼓室内大量钙化灶

术中通过钛质人工听骨(TORP听力重建

经过两位副主任医师一番仔细操作,

术中彻底清除了鼓室内病灶,

在切除镫骨的同时为患者

施行1期人工听骨听力(TORP)重建,

患者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经过一个半月的手术后康复,

让我们一起看看术后复查结果。

术后耳道内伤口愈合,鼓膜穿孔愈合良好

术后复查听力见右耳听力近乎完全正常

患者的主观自我感觉如何呢?

让我们看看术后随访患者怎么说?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耳内流脓和听力下降,其中很大一部分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理念已由单纯清理病灶发展到清除病灶的基础上提高术后听力,并且更注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随着耳外科技术的发展,耳内镜微创手术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功能性手术的代表,耳内镜下人工听骨听力重建就是通过耳内镜下植入听骨假体,恢复鼓膜与内耳之间的桥梁连接作用,恢复中耳传声系统功能的手术,由于耳内镜手术是经过狭窄的耳道进行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手术操作难度大,需要有很好的手术操作技巧。但它具有空间视野清晰,细节探查易,观察角度大,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已常规开展耳内镜下鼓室成形(俗称鼓膜修补),耳内镜下中耳胆脂瘤切除,耳内镜人工听骨听力重建、人工耳蜗植入术等。

熟练掌握耳鼻咽喉及颈部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的治疗。如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瘤的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治疗,成人和儿童鼾症的手术治疗等。率先在科内开展多种新手术技术,包括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改良乳突根治术、耳内镜鼓室成形、人工听骨及自体听骨植入听骨链重建术、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病变切除术、鼻内镜下扩大鼻丘进路额窦开放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鼻内镜下下鼻甲粘骨膜下部分切除术、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韩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术)等。

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熟练掌握耳鼻咽喉及头颈部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的治疗,2016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医院进修学习1年,先后参加国家级颞骨解剖培训班及鼻窦-颅底解剖班5次,熟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国内新技术发展方向。熟练开展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耳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各种慢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鼓室成形及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显微支撑喉镜激光嗓音手术、咽喉头颈肿瘤开放手术,低温等离子微创手术治疗儿童鼾症(俗称“打呼噜”)。目前主攻鼻内镜微创手术及耳内镜微创手术

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编辑|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全媒体团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骨链重建手术可以恢复多少听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