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身体发黄然后死亡怎么回事?

孔雀鱼奇怪的死亡了,求助!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突然发现时已经奄奄一息了,上半截身体看起来正常,下半截身体变成了白色,坏死充血还有溃烂的创口。已经接连两条鱼发生这样的情况死掉了。


先是下半身变成白色,然后慢慢越来越游不动就死掉了,每次是一条鱼变成这样,其他鱼看起来都正常的。前几周一直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活得好好的


经常会有朋友直接在我们的文章评论区下面留言:“我买的鱼总是死,怎么回事呀?”

此时我感到强烈的无力感。仅仅凭借这几个字,我实在分析不出,哪里的问题。

就像人类生病去看医生一样,导致鱼死亡的原因实在太多了。我们每每去看病,医生总要先要看看症状、病人本身的体质特征、生活环境等等,然后去科学的推测起因找到病根才能治病。鱼为什么死?这个问题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真不是随便能回答上来的!因此今天我们简单罗列一下分析的脉络,帮助大家能够自己初步判断是哪里出了问题。

很多朋友直接用新的自来水养鱼,确实有一部分皮实、适应能力强的鱼能够活下来,但大部分观赏鱼受不了这样的“刺激”。自来水中含有氯等有害物质,最好晾晒一两天后再使用。尤其在特殊天气之后,比如下雨下雪后,自来水公司往往会加大消毒力度,水里的氯含量增加,危险性就更大了,因此特别提示直接用自来水的朋友养鱼换水还得注意天气哦!

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一时兴起,在路边看到漂亮的鱼就顺手买回家了。可能连他们的品种都不知道!更不了解他们生活所需的环境。

如果养的是热带鱼,温度低于20度的话,大多会出现病状。还有等等诸多因素。

建议大家,买鱼前先百度一下它们的相关信息,多多了解准备购入的鱼鱼的生活习性等相关信息,看自己家里能不能满足它们的生活环境。这样鱼的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大部分时候,您在买鱼时,问商家这个问题。商家为了销量,大多会回答可以一起养。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简单来说,冷水鱼与热带鱼、大型鱼与小型鱼、凶猛的鱼与胆小的鱼等等,通常是不能一起养。

这个问题,其实依然可以回归到问题一认真了解您想要饲养的每一种鱼之后,您自然就知道他们能否和谐的一起生活了!

观察时,如果发现鱼不爱游动、不吃食、趴在缸底、颜色暗淡,这些都是生病的征兆。

还有,鱼身上长白毛、长白点、烂鳍、烂腮,这些症状都说明鱼已经被细菌或真菌感染。

各种病症其实都有不同的起因,保持水质是根本,平时勤观察,及早发现饲养中的问题,保养做好,生病的情况自然可以避免,真的发生了明显病症也不要太紧张,互联网非常强悍,您一定先认真搜集资料,后再谨慎用药,否则人家没病死,反而被咱治死了……

如果一次喂食过多,不仅会让人消化不良,还会污染水质。具体怎样合理的喂食可以看我们,已经发表过的文章:

其他各种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打架受伤、温度突变、水质突变等都可能会引发的死亡。

大家在养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观察。每条鱼的死亡都不会无缘无故,而且大多数因素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请不要让鱼儿白白死去。从各种问题中总结经验,我们才能把鱼养得越来越好。

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原出处

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刻做出处理!

202010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至昨日新闻报道,9名中毒者都不幸去世。现已查明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

米酵菌酸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因其中毒的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

我们一起看看米酵菌酸的真面目吧~

米酵菌酸是食物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后产生的毒素。椰毒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外部环境,一旦处于潮湿温热环境便会大量产生极强毒性、高致死率的米酵菌酸毒素。

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可达40%以上。

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

米酵菌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一般误食含有这种毒素的食物后30分钟-12小时就会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重者会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症状。

那么,就会有人问,如果不吃酸汤子,是不是就可以避免米酵菌酸中毒了?

这些食物一旦变质也可能含有米酵菌酸

常见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淀粉类制品以及变质银耳和木耳容易产生米酵菌酸;

另外,河粉、肠粉、米粉、汤圆、糍粑等食材也有产生米酵菌酸的风险。

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

当发现米酵菌酸中毒后,必须迅速就医。吃了同样食物的人不管有无症状,都应一律送医院检查。

日常预防食物中毒远离这几种食物

木耳久泡之后,会因变质产生生物毒素,或者滋生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中毒。其症状类似于误食毒蘑菇中毒,常引起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发泡木耳最好用热开水,热水会缩短泡发时间,减少木耳被细菌污染的机会。

发芽或者表皮颜色变青的土豆中,含有龙葵碱,食用后对肠胃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严重的还危及生命。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黄樟素,是一种致癌物,可诱发肝癌、食道癌。

4.加热后出现絮状物的牛奶

牛奶出现絮状物的原因之一,是牛奶中残留的微生物增殖导致牛奶的酸度发生变化,进一步破坏了牛奶的稳定性。所以,加热后有絮状物的牛奶不建议饮用。

豆腐和肉一样,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材,容易在通风不良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滋生细菌,而变得黏糊糊的。居家环境中,有害杂菌多,有些会产生毒素附着在豆腐表面,用热水冲洗也不能保证完全洗掉。因此,发黏的豆腐不建议食用。

6.颜色变深、表皮发黏、弹性变差、有异味的肉类

新鲜肉类表面有光泽,颜色均匀;外表微干或湿润,切面稍潮湿,用手摸有油质感,但不发黏;质地紧密且富有弹性,用手指按压凹陷后立即复原;闻起来只有正常的肉味,无异味;煮熟后肉汤透明,汤表面聚集大量油滴。如不满足这些条件,说明肉已变质。

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加热超过200℃后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杂环胺化合物有较强的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变作用。变焦的鱼、肉类食品,不仅含有大量的杂环胺,同时还含有苯并芘、丙烯酰胺等其他致癌物,不宜食用。

8.发霉发苦的瓜子、花生等

当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坚果轻微发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时,应该丢弃。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可能已经在其中生长。

9.“胖听”“漏听”的罐头

当水果罐头被微生物污染,失去食用价值时,经常会产生“胖听”现象,即罐头的底和盖的铁皮中心部分凸起。当密封失灵的“漏听”罐头,在运输过程中空气进入,极易酸败变质。

食物中毒非同小可,安安提醒大家平时饮食多注意,谨防中毒。

1.小心!隐藏的米酵菌酸毒素》,发明与创新,2020

2.12人家庭聚餐8人死亡!调查结果公布:这种毒素高温高压不能去除,尚无解药!》,健康时报,2020

3.一次家庭聚餐,致8人中毒身亡的米酵菌酸,到底是什么毒素?》,广东卫视健康有道,2020

4.“酸汤子”中毒事件已致8人死亡!“真凶”公布》,央视新闻,2020

5.《生命时报》、《人民日报》等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鱼身发红死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