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森套装门的治业精神是什么呢?

《浅论中老年与合唱艺术 》 我在网上转载的,请尊重作者版权

合唱作为一种音乐艺术,有它起源和发展的悠久历史,长久以来已成为人类音乐活动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现代合唱艺术源于欧洲,始于宗教——基督教,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历来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近百年来在我国也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合唱活动日益活跃,其中,中、老年的活动团队成为合唱热的领军力量。中国老年合唱节——《永远辉煌》已经连续十二年举办了十届,每届参加人数均在数千人之列,而且参加团队的艺术水平越来越高。福建省合唱协会团体会员有30多个,还有遍地开花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更是如火如荼、十分壮观。这些都曾领誉世界、震惊中外。中国当代中老年人用合唱的平台、展示他们的风采,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绚丽景观。
回顾历史,当人类的步伐匆匆迈向21世纪大门之时,全球性的很多浪潮汹涌而至。占世界人口1\5的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提早进入老年社会。2007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53亿,占总人口的11.6%。福建2006年3558万总人口中60岁以上有459万,占总人口12.9%,80岁以上56.93万人,占总人口的1.6%,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关心支持老年工作,正确引导和积极组织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努力为中、老年人营造一个安祥、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满足中、老年人精神文化要求,积极面对老年化逐年递增的客观现实,成为当今时代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
中国中、老年的合唱热是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中涌现的,是中、老年人为寻求健康时尚的文化生活,为社会继续作奉献,汇集而成的一股热流,是涉老组织和音乐界共同倡导、关心、组织的成果。合唱与中、老年;合唱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为当今老年学与音乐艺术部门共同关心的课题。不少人在问:为什么中、老年人这么热衷于合唱?合唱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多大影响?合唱存在不存在音乐疗法?这些是属于艺术、保健、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笔者一生热爱合唱,离休后坚持参加合唱近20年。就以上问题向五个合唱团(福建榕树合唱团、福大晚霞合唱团、福州市老干部合唱团、福建省老科协合唱团、福大大家唱歌咏队)100位合唱队员作了问卷调查和求教专访(回收92份不含“金山星辰合唱团”),并以亲身体会与有关学者、医生、指挥、歌唱家、声乐老师作了分析探讨,现将初步研究意见阐述如下。
一、合唱艺术魅力及其对中、老年人的吸引
1、合唱艺术是音乐王国的皇冠
朋友!你听过《黄河大合唱》吗?你听过《蓝色的多瑙河》吗?还有《祖国颂》、《长江之歌》、《雨后彩虹》、《大漠之夜》……这些气势磅礴,优美绝伦的合唱曲震撼人心,给人美的享受。相对个人吟唱来说,合唱有它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和谐”、人的声音和谐。它在赞美祖国、歌唱人民、歌颂新时代以及抒发故乡情、友谊情,描绘大自然美的方向是其它艺术所不能替代的。正如足球是体育运动中的霸主一 样,合唱是音乐王国中的皇冠。交响乐是音乐中的奇葩,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合唱和谐是人的男、女声,高低音的和谐,在表现情感方面是更能打动听众的。历史是最好的见证:《黄河大合唱》成为了鼓舞中国人民抗战的战斗号角;《幼发拉底河岸奴隶曲》成为鼓励意大利人反抗侵略的歌曲(意大利人唱此歌时人人起立,跟唱国歌一样),《伏尔加河船夫曲》成为苏联十月革命的号子,《蓝色多瑙河》、《欢乐颂》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赞美诗。《夕阳红》、《洪湖水浪打浪》、《革命人永远年轻》、《喀秋莎》等更是激情广场群众喜爱的歌曲。
听音乐、听合唱是一种享受,我在1948年就在音乐会上听过合唱,但参加合唱是更美的享受,这是中、老年人乐于合唱活动的共同感觉。听者处身局外、歌者身临其境、忘却自我、融入角色。要唱好一首合唱曲子要经过无数次的磨合。那种演出成功后博得观众掌声的成就感是听者所感受不到的。加上指挥家往往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善于表现歌曲的情感,在歌唱方面有很好的示范、启迪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吴灵芬教授多次来福建榕树合唱团教学,合唱团员都普遍认为在她指挥下(连脚都用作指挥拍子)唱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把这种感受已写在“理念与实践 教授与享受”一文中(见2004年中国合唱通讯)。国家一级指挥邱孝胥老师的指挥,线条明快,起伏跌宕的大起大落,令你心潮澎湃,美不胜收,这是在大合唱中才能得到的乐趣。

3、合唱迷与合唱艺术爱好者
目前,中、老年合唱团员中有不少是终身合唱爱好者,可以说是合唱迷。调查表明有52.2 %的人是从青、少年开始参加合唱的,有一些虽然是离、退休后才参加合唱,也属合唱的爱好者。目前这批合唱迷都成了合唱团队的骨干。像福州大学晚霞合唱团中的林善启(72岁)林立(81岁)、卓培娴(74岁)、岑书龙(82岁)、郑侠亮(72岁)、施能民(72岁)、张月娥(69岁)、林秀英(65岁)林亮森(77岁)等他们都是从小就爱好唱歌,唱着抗日歌曲成长,从中学合唱团一直唱到现在。(其中有些人参加过唱诗班,有些人现在仍在唱诗班)
合唱成为中、老年人离退休后晚年文化生活的首选之一,并能长期坚持,反映了合唱对中、老年人的吸引力。
广大合唱业余爱好者,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现在都成了相当“专业”的合唱队员。在长达十几年的岁月中他们坚持训练、坚持演出,把合唱视作下岗、退休后的一项生活、工作内容,那种执着的精神是专业队员所叹服的。
4、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合唱活动对中、老年人来说首先是自娱自乐,但一旦参加合唱活动后,在老有所乐中体会到可以老有所学。这是艺术的魅力。
从调查中可看出有55%人认为参加合唱后汲取了许多音乐知识,在识谱、发声、表达方面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音乐修养。其中有一些乐于跨团的成员,他们有的一人参加好几个合唱团,有的同时参加老年大学音乐班、基础知识、视唱练耳训练班。参加合唱团必须通过入团考核,而且在训练中和演出前都有不少的考查、选拔,他们所以乐意接受本来不太愿意接受的这些考核,正是认为这是老有所学的机会。不少人自购光盘,相互切磋,探索合唱奥秘,其乐无穷。
5、合唱活动与中、老年人身心特点有较多吻合点
人到中年,血气方刚,大多年富力强,忙碌之余,有强烈的娱乐愿望(有钱了寻求新的剌激或放松自我)和交朋友的企盼。年处更年期,各种各样的疾病,乘虚而来。把未能实现的愿望现在来补偿,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
人到老年,血气不足,各种器官开始衰退,脑萎缩,记忆力减弱,失眠、抑郁、中风、心梗、高血压、肿瘤、是常见疾病;孤僻、怪癖,少言、失忆、痴呆是可怕的威协。怕死、怕老、怕病、怕静是老年人的恶性心理状态。
时至今日开放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多种多样,五光十色、鱼龙混杂。不少人沉溺在麻将、酒吧、网吧、舞厅。美人、三陪姐、婚外恋在诱惑人心、赌博、嫖娼、淫秽、犯罪也不少见。要治理社会风气,要保持晚节,中、老人要善于自律。
不要沉溺不拔,执迷不悟。如何才能远离这些陷阱? 合唱是健康的文化活动,是一项高尚的艺术活动。对中老年最适合!
从艺术特点来说,合唱活动与中、老年人身心特点有较多吻合点。首先,合唱是两个人以上的群体歌唱,对“个唱”能力水平的要求不及“独唱”。不少中、老年人喜欢唱歌,但嗓子条件差,独唱不行,参加合唱还可以。其次,合唱是定期和持久性的集体活动,需要时间,存在约束。不少合唱团因为在职人员没有时间而坚持不了,有的专业人员在退休后喜欢从事别的行业性活动,所以也难于开展活动。广大中、老年人离退休后有的是时间。省榕树合唱团(100多人)已经创办了15年,福大晚霞合唱团(80多人)已经坚持了近20年,福州市老干部合唱团(80多人)也创建了8年,福大老年的大家唱(60多人)活动已有12年,省老科技工作者星光合唱团(以上以老年为主)也成立了5年。西湖、温泉 、金山星辰合唱团(以上以中年为主)都在三年以上。这些都是得益于中、老年有时间、能坚持。合唱演出是与社会交融的一种方式,中、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与社会联系少了,参加合唱就给他们提供重新与社会联系的机会,让他们重新品尝人生成就感、重新展示人生价值,为社会继续作奉献。从当前社会需要说,中、老年合唱演出是一个廉价的文化市场,他们不计报酬,没收演出费,甚至甘愿自己掏钱买车票,吃快餐,积极参加国际、全国、省、市的一些重大演出和比赛,自费跟着团队去旅游。艺术活动要有市场,社会需要艺术,这里是“情投意合”,“两厢情愿”。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当代的中、老年队伍很健康、有风采,另一方面说明合唱艺术深受社会欢迎,中、老年的合唱队伍已获社会的认可,在艺术界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像新四军战士合唱团、南下服务团战友合唱团、中央老将军合唱团、老艺术家合唱团、老教授合唱团等他们演出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效果是其他合唱团所不及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286个赞

《浅论中老年与合唱艺术 》 我在网上转载的,请尊重作者版权

合唱作为一种音乐艺术,有它起源和发展的悠久历史,长久以来已成为人类音乐活动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现代合唱艺术源于欧洲,始于宗教——基督教,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历来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近百年来在我国也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合唱活动日益活跃,其中,中、老年的活动团队成为合唱热的领军力量。中国老年合唱节——《永远辉煌》已经连续十二年举办了十届,每届参加人数均在数千人之列,而且参加团队的艺术水平越来越高。福建省合唱协会团体会员有30多个,还有遍地开花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更是如火如荼、十分壮观。这些都曾领誉世界、震惊中外。中国当代中老年人用合唱的平台、展示他们的风采,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绚丽景观。
回顾历史,当人类的步伐匆匆迈向21世纪大门之时,全球性的很多浪潮汹涌而至。占世界人口1\5的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提早进入老年社会。2007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53亿,占总人口的11.6%。福建2006年3558万总人口中60岁以上有459万,占总人口12.9%,80岁以上56.93万人,占总人口的1.6%,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关心支持老年工作,正确引导和积极组织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努力为中、老年人营造一个安祥、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满足中、老年人精神文化要求,积极面对老年化逐年递增的客观现实,成为当今时代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
中国中、老年的合唱热是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中涌现的,是中、老年人为寻求健康时尚的文化生活,为社会继续作奉献,汇集而成的一股热流,是涉老组织和音乐界共同倡导、关心、组织的成果。合唱与中、老年;合唱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为当今老年学与音乐艺术部门共同关心的课题。不少人在问:为什么中、老年人这么热衷于合唱?合唱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多大影响?合唱存在不存在音乐疗法?这些是属于艺术、保健、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笔者一生热爱合唱,离休后坚持参加合唱近20年。就以上问题向五个合唱团(福建榕树合唱团、福大晚霞合唱团、福州市老干部合唱团、福建省老科协合唱团、福大大家唱歌咏队)100位合唱队员作了问卷调查和求教专访(回收92份不含“金山星辰合唱团”),并以亲身体会与有关学者、医生、指挥、歌唱家、声乐老师作了分析探讨,现将初步研究意见阐述如下。
一、合唱艺术魅力及其对中、老年人的吸引
1、合唱艺术是音乐王国的皇冠
朋友!你听过《黄河大合唱》吗?你听过《蓝色的多瑙河》吗?还有《祖国颂》、《长江之歌》、《雨后彩虹》、《大漠之夜》……这些气势磅礴,优美绝伦的合唱曲震撼人心,给人美的享受。相对个人吟唱来说,合唱有它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和谐”、人的声音和谐。它在赞美祖国、歌唱人民、歌颂新时代以及抒发故乡情、友谊情,描绘大自然美的方向是其它艺术所不能替代的。正如足球是体育运动中的霸主一 样,合唱是音乐王国中的皇冠。交响乐是音乐中的奇葩,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合唱和谐是人的男、女声,高低音的和谐,在表现情感方面是更能打动听众的。历史是最好的见证:《黄河大合唱》成为了鼓舞中国人民抗战的战斗号角;《幼发拉底河岸奴隶曲》成为鼓励意大利人反抗侵略的歌曲(意大利人唱此歌时人人起立,跟唱国歌一样),《伏尔加河船夫曲》成为苏联十月革命的号子,《蓝色多瑙河》、《欢乐颂》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赞美诗。《夕阳红》、《洪湖水浪打浪》、《革命人永远年轻》、《喀秋莎》等更是激情广场群众喜爱的歌曲。
听音乐、听合唱是一种享受,我在1948年就在音乐会上听过合唱,但参加合唱是更美的享受,这是中、老年人乐于合唱活动的共同感觉。听者处身局外、歌者身临其境、忘却自我、融入角色。要唱好一首合唱曲子要经过无数次的磨合。那种演出成功后博得观众掌声的成就感是听者所感受不到的。加上指挥家往往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善于表现歌曲的情感,在歌唱方面有很好的示范、启迪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吴灵芬教授多次来福建榕树合唱团教学,合唱团员都普遍认为在她指挥下(连脚都用作指挥拍子)唱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把这种感受已写在“理念与实践 教授与享受”一文中(见2004年中国合唱通讯)。国家一级指挥邱孝胥老师的指挥,线条明快,起伏跌宕的大起大落,令你心潮澎湃,美不胜收,这是在大合唱中才能得到的乐趣。

3、合唱迷与合唱艺术爱好者
目前,中、老年合唱团员中有不少是终身合唱爱好者,可以说是合唱迷。调查表明有52.2 %的人是从青、少年开始参加合唱的,有一些虽然是离、退休后才参加合唱,也属合唱的爱好者。目前这批合唱迷都成了合唱团队的骨干。像福州大学晚霞合唱团中的林善启(72岁)林立(81岁)、卓培娴(74岁)、岑书龙(82岁)、郑侠亮(72岁)、施能民(72岁)、张月娥(69岁)、林秀英(65岁)林亮森(77岁)等他们都是从小就爱好唱歌,唱着抗日歌曲成长,从中学合唱团一直唱到现在。(其中有些人参加过唱诗班,有些人现在仍在唱诗班)
合唱成为中、老年人离退休后晚年文化生活的首选之一,并能长期坚持,反映了合唱对中、老年人的吸引力。
广大合唱业余爱好者,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现在都成了相当“专业”的合唱队员。在长达十几年的岁月中他们坚持训练、坚持演出,把合唱视作下岗、退休后的一项生活、工作内容,那种执着的精神是专业队员所叹服的。
4、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合唱活动对中、老年人来说首先是自娱自乐,但一旦参加合唱活动后,在老有所乐中体会到可以老有所学。这是艺术的魅力。
从调查中可看出有55%人认为参加合唱后汲取了许多音乐知识,在识谱、发声、表达方面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音乐修养。其中有一些乐于跨团的成员,他们有的一人参加好几个合唱团,有的同时参加老年大学音乐班、基础知识、视唱练耳训练班。参加合唱团必须通过入团考核,而且在训练中和演出前都有不少的考查、选拔,他们所以乐意接受本来不太愿意接受的这些考核,正是认为这是老有所学的机会。不少人自购光盘,相互切磋,探索合唱奥秘,其乐无穷。
5、合唱活动与中、老年人身心特点有较多吻合点
人到中年,血气方刚,大多年富力强,忙碌之余,有强烈的娱乐愿望(有钱了寻求新的剌激或放松自我)和交朋友的企盼。年处更年期,各种各样的疾病,乘虚而来。把未能实现的愿望现在来补偿,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
人到老年,血气不足,各种器官开始衰退,脑萎缩,记忆力减弱,失眠、抑郁、中风、心梗、高血压、肿瘤、是常见疾病;孤僻、怪癖,少言、失忆、痴呆是可怕的威协。怕死、怕老、怕病、怕静是老年人的恶性心理状态。
时至今日开放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多种多样,五光十色、鱼龙混杂。不少人沉溺在麻将、酒吧、网吧、舞厅。美人、三陪姐、婚外恋在诱惑人心、赌博、嫖娼、淫秽、犯罪也不少见。要治理社会风气,要保持晚节,中、老人要善于自律。
不要沉溺不拔,执迷不悟。如何才能远离这些陷阱? 合唱是健康的文化活动,是一项高尚的艺术活动。对中老年最适合!
从艺术特点来说,合唱活动与中、老年人身心特点有较多吻合点。首先,合唱是两个人以上的群体歌唱,对“个唱”能力水平的要求不及“独唱”。不少中、老年人喜欢唱歌,但嗓子条件差,独唱不行,参加合唱还可以。其次,合唱是定期和持久性的集体活动,需要时间,存在约束。不少合唱团因为在职人员没有时间而坚持不了,有的专业人员在退休后喜欢从事别的行业性活动,所以也难于开展活动。广大中、老年人离退休后有的是时间。省榕树合唱团(100多人)已经创办了15年,福大晚霞合唱团(80多人)已经坚持了近20年,福州市老干部合唱团(80多人)也创建了8年,福大老年的大家唱(60多人)活动已有12年,省老科技工作者星光合唱团(以上以老年为主)也成立了5年。西湖、温泉 、金山星辰合唱团(以上以中年为主)都在三年以上。这些都是得益于中、老年有时间、能坚持。合唱演出是与社会交融的一种方式,中、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与社会联系少了,参加合唱就给他们提供重新与社会联系的机会,让他们重新品尝人生成就感、重新展示人生价值,为社会继续作奉献。从当前社会需要说,中、老年合唱演出是一个廉价的文化市场,他们不计报酬,没收演出费,甚至甘愿自己掏钱买车票,吃快餐,积极参加国际、全国、省、市的一些重大演出和比赛,自费跟着团队去旅游。艺术活动要有市场,社会需要艺术,这里是“情投意合”,“两厢情愿”。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当代的中、老年队伍很健康、有风采,另一方面说明合唱艺术深受社会欢迎,中、老年的合唱队伍已获社会的认可,在艺术界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像新四军战士合唱团、南下服务团战友合唱团、中央老将军合唱团、老艺术家合唱团、老教授合唱团等他们演出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效果是其他合唱团所不及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长期护理保险”呵护着林伯与高姨的生活。

医疗救助让陈家强一家不再为医疗费发愁。

截至目前,广州市社会医保参保人达到1318.4万人,常住人口中十有八九都在医保屏障之内。

只是,不到用时不相识。

只当无力前行之时,被这股坚定的力量托起,才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可贵,才会发现,原来它一直都在。

2021年1月11日,广州市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两周年。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这位广州人的“医保大管家”是这样的存在:助力疫情防控,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实施慢性病医保长处方、网上复诊费用纳入报销;助力复工复产,医保缴费减降延。长护险试点升级、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受市民热捧、按病种分值付费结算方式(DIP)的“广州经验”走向全国……

为了让更多广州市民了解、支持、参与广州医保,也让广州医保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市民的需求,当好参保人的“大管家”,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联合市医保局推出特别策划“我的医保故事”征集。

连日来,我们倾听了许多普通广州人家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医保不是硬邦邦的条文,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每一个条款,都托起一份希望,汇聚一股暖流。

无论走到哪里 医保在背后“撑”你

“贫穷”和“疾病”像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兄难弟,理想的社会医疗保障就是要努力“拆散”它们。对多病的困难户陈家强夫妇来说,一年10万元的医药费就快将他们压垮,直到黄埔大沙街工作人员帮陈家强申请了医保之外的医疗救助,自掏腰包的医疗费仅需500元。“一家人齐齐整整开心过日子,已经很满足了。”

在广州多层次、广覆盖医疗保障体系中,医疗救助是最后的兜底。在此之上,保障待遇逐年提高的职工医疗大病保险给了61岁的下岗职工、尿毒症患者崔叔最有力的支撑,一年十几万元的透析费,九成以上可报销;疫情下的长处方政策已常态化实施,一次最长可开90天的药,为64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叔带来了极大便利。

在医保窗口人员郑洁莲看来,医保还支撑着众多在陌生城市生病就医、迫切需要帮助的人。“如今国家开通了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平台,省去了跑腿的麻烦、垫付的负担,省心。”

越秀区75岁的高姨和86岁的林伯结婚55年,本应安享晚年,不料两个儿子相继离世。继而,林伯出现脑梗、罹患老年痴呆症、高血压、糖尿病,常年卧床。照料老伴的重担全落在高姨身上,她十分吃力。

2019年底,无力苦撑的高姨在街道工作人员处得知了“长期护理保险”,不久,林伯的长护险顺利审核通过,定点服务机构为他们派来一位护士和一位护工。在她们的精心照护下,林伯的身体日渐好转,可以扶着慢慢行走了,高姨的身体也比以前好了。

“有了长护险,好像又带给我一个女儿,欢声笑语也多了!”对于老两口而言,这不仅仅来自经济上的照顾,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

就在本月,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广州在总结三年长护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升级版”:18周岁以上的居民医保参保人纳入;护理耗材费用纳入;更多生活照料、医护服务纳入……

由于工作原因,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丽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患罕见病的孩子,部分孩子尤其让她揪心:明明所患病种已有有效药物,却卡在每年动辄上百万元的药物费用上,孩子迟迟得不到治疗,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鲜活的生命流逝……

去年底,由医保部门主导的商业补充健康保险“穗岁康”出炉,让这部分患儿家庭看到了希望。这种参保门槛低、保额高、保障范围广、保费低,而且不限病史病种、不设用药目录的险种,对于被普通商业保险“拒之门外”的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患者而言,就是个“救命的政策”。这也是刘丽几乎化身“保险”专家、如此“卖力”宣传的原因——呼吁健康人群也踊跃参保,为未知发生的疾病添份保障,让互助共济的理念可持续地发展。

医保基金如何用好?医保病人看病,先是在医院结算,医院再“批量”与医保结算。对于医保管理部门来说,要管好用好这笔“救命钱”,就必须“锱铢必较”。在全民医保的大环境下,用好医保基金是一门事关医院运转大计、收支平衡的艺术。

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医保“大总管”——医保办主任李超操心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带领临床科室的大咖专家们,熟练掌握、运用好广州医保试点的结算工具——DIP(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尽可能优化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李超介绍:“救治疑难急危重症本是三甲医院应有的职责,也会给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职业成就感。但是在旧的医保支付体系里,往往越收治重病大病,科室越容易出现资金缺口,因为不管收治轻病患者还是重症患者,医保基金拨付的次均金额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大家都更愿意收治简单病、常见病,推诿重病人,长远就会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也不利于引导分级诊疗。”

DIP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这种现状——通过提高重症的病种分值来鼓励大医院收治大病、复杂病种,引导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或社区就诊。

李超也确实做到了:有的科室成功扭亏了,医保部门对基金的管理也获得了预期效果,病人看病更省心省钱,这是一件大家都乐于看到的好事。

去年10月,国家医保局在全国71个城市推广DIP的广州经验。

在进口药企赛诺菲的广州工作人员廖亮森看来,经历了国家医保“灵魂砍价”之后,自家的“招牌药”波立维卖出了“白菜价”,但这不是坏事——至少他的邻居高姨能用得起这种药了,一年下来可以省好几千元!

让更多人用得起好药,这是医保部门进行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的良苦用心。所以广州在参加“国家队”——国家药品集采试点之外,还组织周边13个城市加入“地方联队”——广州药品集团采购(GPO),节约了81.4亿元的采购成本。

仅仅降药价还不够,供应也必须跟得上。还记得去年年初疫情暴发之际,“穗康”迅速上线,一扫“口罩荒”阴霾的情形吗?广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有恒对此记忆犹新,他亲身经历了当时广州医保组织市内药品流通企业,联动集中采购疫情防控药品耗材的行动。正是这种“有药不慌”的底气,让广州一线抗疫的医院有了更加坚定的战斗信心——“把最重的患者送到这里来!”

在广医一院药学部主任魏理讲述的故事里,从2003年抗非典到2020年战新冠肺炎,在钟南山院士带领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战士本色”不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保、医院迅速携手,第一时间有效建立起每日“热线联络”制度,《防控药品日报表》上九大类45种战“疫”“弹药”从未短缺……

文/周洁莹、翁淑贤、张青梅、何雪华、伍仞、林霞虹、穗医保宣

图/陈忧子、李波、苏俊杰、庄小龙、莫伟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业森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