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老大跟我说,他们换了个地方卖茶,问我好久有空聊聊,什么意思?

几乎所有年轻人的青少年时代,都少不了“奶茶”二字。和称分量的香酥鸡一起称霸放学后“欢乐时光”的珍珠奶茶、丝袜奶茶,是我们所有人的珍贵回忆,同港台剧一起,这种记忆不可磨灭,更无可替代。


现在的一点点、COCO、米芝莲分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吃货妹楼下有一家一点点经常排起长龙。还有风行、燕塘等一些老牌鲜奶吧里,那熟悉的味道已经存续了一二十年。难道,奶茶是香精和奶粉?下面是奶茶达人blublu的理解,如果有人再问你奶茶怎么好喝,就把下面的文段讲给TA!


咳咳,吃货妹要化身吃货老师啦

文章不长看完你就是奶茶达人

首先,现代奶茶是一种很典型的全球化食物,诞生于英国,茶来自中国、奶来自欧洲、糖来自南美;从口味上来说,奶茶也是分咸甜党的。只不过,咸党只存在于中国西北,而甜党,却横跨整个欧亚,近几十年,台湾珍珠奶茶更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谷歌上搜索一下milk tea,跳出来都是bubble tea(波霸奶茶)。

奶、茶和糖的黄金三角组合


那么,波霸和丝袜,到底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进化和演变,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依照惯例,我们还得聊聊奶茶的前人们。台湾奶茶和香港奶茶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和另外两个国家脱不了干系:一个多世纪前,受殖民影响,荷兰人把奶茶带去了台湾,而港式奶茶,则是英式奶茶的延续。

作为英国在料理界方面的最大贡献,英式下午茶的美名,可谓人尽皆知。不过,你大概不知道:

起因众说纷纭:有人说奶能给茶降温,以便更好入口;也有人说是挑剔的皇室引领了这股风潮;还有人认为,茶比较贵,穷人喝不起纯茶,需要用更便宜的奶充数。

英国人喝奶茶,浅尝辄止,奶罐小小一个,往茶杯里倒一点点,看牛奶把透亮的红茶晕染得柔和即可。


港式奶茶,则是英式奶茶的支脉

1842年,英国殖民者将奶茶和下午茶文化带入香港。最初在香港,喝奶茶用得并不是红茶,而是中国茶叶,因为进口红茶价格偏高;但随着生活富裕,就改回去用了口感更加细腻幼滑的红茶。今日港式奶茶是多年配方摸索的结果,是香港人最爱的饮品,更是香港的骄傲。

弹丸之地的香港,寸土寸金,茶餐厅和冰室加起来却超过2500间,据说,香港人平均每天要喝掉超过250万杯奶茶。具体怎么做,待我后面慢慢说来。

奶茶从英国走向欧洲,在另一个国家开枝散叶:那就是乳畜业巨发达的风车国。他们拥有世界最顶级的奶源,因此荷兰人的奶茶,牛奶比例大大高于英式奶茶,更显浓香醇厚。


1604年,荷兰占据台湾,开始将台湾作为茶叶运输的中转站,同时也出口了喝奶茶的习惯。而在日据时代,日本为了在红茶贸易上抗衡英国,也将红茶培育技术带去了台湾。加之早年就从福建传去的乌龙茶,一时间,台湾成为各系茶繁荣生长的天堂,也为日后台湾生产各式奶茶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世界人民只知道红茶加奶,台湾早就在玩其他茶加奶了。

不过,无论香港奶茶或是台湾奶茶,都是兼容并蓄、采各家所长的结果:比如香港的撞茶工艺,就吸取了马来拉茶的宝贵经验,而日本茶文化对台湾也影响深远。

港人说起自家的奶茶,就像北京人说涮羊肉,不花哨、略守旧,骨子里却是"Less is More",细节做到极致,出来简简单单一杯,个中奥妙,却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而关于“丝袜奶茶”这个先声夺人的名,有说奶茶颜色让人浮想翩翩,还有说奶茶是用丝袜做的……

来来,吃货妹必须辟个谣:港式奶茶的灵魂在于撞茶,用来撞茶的棉纱网不断冲煮浸泡,颜色与丝袜非常接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丝袜做出来的,于是就有了这个称呼。

那撞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茶餐厅里,奶茶和菠萝油、蛋挞都是好基友


夏日,最受欢迎的冻奶茶

这部分,我们只说茶叶。港式奶茶只用红茶。想必不少人也和吃货妹一样尝试自制一杯港式奶茶,于是上网搜食谱,搜出来的原料多半有某顿红茶包,“根据喜好选择用量噢,喜欢茶味重的,就多用几包”。

搞得吃货妹一直以为港人都是用这个茶包做港式奶茶的。

(港式奶茶爱好童鞋请轻拍)

实际上,港式奶茶对茶原料极其、极其、极其讲究。讲究之处倒不是用了多么名贵的红茶,毕竟港式奶茶是街头平民小食,接地气的本质不会改变。受英式茶拼配传统影响,港式奶茶讲究茶叶的拼配,他们一“拼”起来,比起腐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港式奶茶的拼配主要有两个方向:茶叶产地和茶叶研磨程度(粗细)。


先说红茶产地,全世界主要是这五个国家: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尼和肯尼亚。

中国红茶多适合单品,而且价格昂贵,并且加奶之后会出现一种不太美观的淤色,所以港人几乎放弃中国红茶,转而使用后面四个、也就是英国殖民期间开发的茶叶生产国。其中,又以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为主流,色香味俱全,茶色鲜明、香气优雅,在漫长的实验过程中,被港人认为是最适合用来做奶茶的原料。

而锡兰红茶内部,产地、种类繁多,港人一般按照海拔,即高地茶、中地茶和低地茶挑选,低地茶浓厚,高地茶清香,冲制出的奶茶也风味各异。

红茶根据其研磨程度,又能分为粗茶和细茶,讲究的店铺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中粗茶。

有点类似于手冲咖啡,会讲究咖啡豆的研磨。对港式奶茶而言,粗茶颗粒较大,和水接触的单位面积小,出茶味较慢,但是味道醇厚,很耐泡;而细茶(幼茶)几乎呈粉末状,能在短时间内大量萃取茶味,茶色鲜艳,不足之处是茶香较弱,不易久冲,否则会有涩味出现。

所以人们通常会将这两种茶进行拼配,以取长补短,至于比例用量具体多少,真的靠师傅个人的喜好和审美了。提供一个说法供参考,“三分细茶七分粗茶”是基准。


了解了以上,你就会明白,在这个奶茶国度,红茶拼配是门大学问。

香港几乎每个冲茶师傅都有自己的独门配方,用什么产地的茶、粗细茶的配比,几乎就是安身立命的看家宝,据说早年方子还会被师傅锁住,一级机密——忍不住又拿涮羊肉做比方了,在北京,涮肉调料也是这么神秘又千变万化的,嘻嘻。

然后我们说工艺。等等,我在网上搜的食谱还没完。在列出包括某顿红茶包在内的清单后,步骤上一定会有:将茶包放入沸水煮五分钟,或者直接用牛奶煮茶包,so easy!

香港童鞋看到这里大概会气死吧。

诚然,做一杯港式奶茶真的不易。首先,用牛奶直接煮茶包是不对的,因为港式奶茶都是把茶汤做好之后再加奶;其次,茶包也不是放入沸水,两手一摊,数五分钟就好。

所谓撞茶,就是将茶叶放入茶袋中,举起茶壶,高高冲下去,同时下面的茶壶还自带加热炉保温,一边煮一边冲,如此反复几个来回。港式奶茶的灵魂,就在于茶与水来回不停的撞击之中。撞茶的秘诀有二:提壶手势要高、倒茶速度要快,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力道以冲出茶味。

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百转千回又饱满浓郁的茶香啊。


香港撞茶工艺借鉴了先驱马来拉茶,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

马来拉茶是将茶和奶进行来回冲泡,目的在于让茶和奶最大程度上融合,冲撞过程中由于空气的混入会产生大量奶泡,能让口感更佳细腻。而港式撞茶是茶水碰撞的结果,从茶的手势、力道和水温控制,所有都只为一个目的服务:就是最大限度激发茶本身的色、香和味。


在香港奶茶界,茶叶配方尽管秘而不宣,但撞茶技艺却是可以一决高下的。

每年,香港都会举办撞茶大赛,师傅提着三四斤的茶壶来回冲倒,每一次都是对臂力的考验(据说肩周炎之类就是很常见的奶茶师傅职业病了),只有技艺最娴熟、对茶味理解最独到的师傅才能折桂。


港式奶茶弥足珍贵之处也在于此吧: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茶总是需要人耐着性子一道又一道撞出来,即使在配方、比例和温度上做了精细控制,每一杯的味道也是不可重复的:和咖啡一样,节奏缓慢,充满了仪式感和手工感。

港式奶茶调味很简单,奶、糖即可。

糖毋须多说,砂糖即可。奶的选择还是有讲究的,和英国人加鲜牛奶不一样,香港人加的是淡奶,和牛奶的区别在于淡奶含水量更少(通常是牛奶的一半),因此奶味更重、口感更顺滑浓郁,符合香港人对奶茶口味的一贯追求。



除了这种茶、糖、淡奶组合的基本款“丝袜奶茶”,港式奶茶还有两个小变种:鸳鸯和茶走。

鸳鸯,即一般奶茶一半咖啡,世界上最经典的非酒精饮料都被港人揉一块儿去了。茶走,即用炼奶代替砂糖带来甜味——因为,一来砂糖不容易化开沉积在底部,越喝越甜;二来不少人喝了砂糖会起痰。

如果说丝袜奶茶还有点隐晦的情色意味,那么波霸奶茶简直就是赤果果的性暗示了。事实上,它们和长腿、大胸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湾湾奶茶看上去自成一派,招式百出,珍珠、芋圆、奶盖等等花样层出不穷,并且风靡整个华人饮料圈,满大街的coco、一点点、贡茶都师出宝岛。

台湾奶茶当然不是横空出世,和香港一样,奶茶在台湾也是伴随着殖民烙印。前文也提到,香港是英式奶茶的支脉,而台湾奶茶受荷兰影响颇深——要知道,这俩师傅并不在一个派系,英式奶茶强调茶的滋味,而荷兰人以奶牛为傲。


比起港式奶茶的悠长历史,台湾奶茶真正开始起飞只是三十年前的事。

关于珍珠奶茶的起源同样有很多版本,总之就是谁灵机一动,把一种木薯淀粉做成的糯米团子加入奶茶里,意外发现,好喝又饱腹,顿时大受欢迎。

糯米团子因形似珍珠而得名,后来因为某摊贩看到性感女星,污念一动,改名叫波霸奶茶,更加大卖,堪称性别营销的典范。至此,台湾奶茶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套路——充分与本地小吃结合,加入了芋圆、布丁等,而制作工艺不那么依赖人、能够标准化流程化,台湾奶茶连锁店处处落地发芽,继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与小吃结合、奶茶口味变化多样,是台式奶茶最重要的特点。台湾人算是准确诠释了如何做到极致解构一种食物:从茶、奶、调味到加料,每一种元素都能有数种变化,排列组合之后就是无穷无尽的选择。

不信,去看看奶茶店的菜单: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奶有牛奶、奶盖、奶泡,调味更是花类水果咖啡谷物齐上阵,别忘了还有波霸、珍珠、麦芽、布丁、仙草、芋圆等你选(对了,波霸就是加大号珍珠,你分清了吗……)

脑补一个站在奶茶铺前手足无措的吃货妹...歪果仁才会喝这么性冷淡的珍珠奶茶吧


好啦,奶茶冷知识分享完毕

当然这只是奶茶知识的冰山一角

相信现在的你已经对奶茶有了初步了解

吃货妹表示也学到了好多知识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一边喝茶一边来一局鸡平胡。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茶叶店里的麻将馆。

自从茶悦门店小程序上线以来,时常听到跑一线市场的同事感叹:什么茶叶店,这分明是麻将馆啊!

十来平面积的店铺一眼望去,货架与饭桌齐飞,烟酒茶共方便面一色。没地站没处坐,小过道往里挪,几桌人搓着麻将打得火热,盘着腿夹着烟,抱着娃喂着奶,还有祖国的花朵趴桌写作业;晚上更是人气火爆,麻将搓到天明累了还有宵夜供应。与其它茶叶店相比,这样的店闹腾、接地气,客单量不断,光是麻将桌和方便面一天就要换好几轮,而茶叶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顺便摆着的货品。

这些看似卖茶叶的店面,实际做着麻将馆的市井营生。

随着“八项规定”、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颁布,曾经“每一个茶叶店背后都有一个政府部门”的现象不复存在,茶叶店里高端消费的份额市场也大打折扣。互联网发展,人们购物方式的改变,电商又分走了线下门店的一杯羹,这些都影响着本就式微的茶叶店的生存状况。 经济大环境的萎缩,人们口袋里的钱少了,也必然会影响茶叶的消费市场。

客户没有,但店铺租金是在连年上涨的。前段时间,一线城市房租大涨,当然商铺也不会幸免。张小姐所在的茶城里,她家的店铺面积最小,之前仅需3000多元的月租,今年一次性涨了1000元。据说有的店家,一年增加的新客只有一两个。店家赚不到钱,每天一睁眼面对的就是成本, 单是卖茶叶走不通,那也只能另谋些能挣钱的渠道了。

为什么偏偏是“麻将馆“?

为啥选择了麻将馆营生,而不是别的什么足浴店或者小吃店?

麻将,作为我国的“国粹”游戏,向来稳坐国民娱乐的头把交椅。光喝茶不来事,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能是枯坐闲聊,久坐乏味,因此街边巷尾里的茶叶店没人气,太正常。逛逛马连道、看看芳村,狼多肉少的市场又起止如此。麻将馆不同,无论经济情况好坏,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永远不愁人气和市场。

对于大多数人们而言,打麻将是刚需,而喝茶不是。

夫妻茶叶店,顾名思义,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店,船小好调头,在市场不那么景气的情况下,改变经营方向是很容易的事。市面上大多数的茶馆都有棋牌室,茶叶店变成麻将馆可谓有天然的亲切感。麻将馆的抽水的收入可以多多少少贴补店租。变身麻将馆,没有技术门槛、投入低,只需要买几张麻将桌即可。

从引流角度来讲,变身麻将馆也有益处,它也会降低人们的心理门槛。进一家麻将馆和进一个茶叶店相比,麻将馆给人的心理压力要小很多,毕竟麻将馆它接地气。有个别老板说过,没开麻将馆之前,辛辛苦苦守一天店,有可能一个客人都没有,这样的局面赚钱少不说,熬着心里也恓惶。自从买了几张麻将桌后,虽说喝茶确实没那么方便了,可是热闹多了。遇上三缺一的时候,自己也上去摸几把,不仅能和街坊邻居找乐子,手气好了还能有些额外的收入,日子也好过多了。

这么惨,为什么还在坚持?

尽管市场环境不好,尽管一年可能增加的新客户没几个,哪怕店租又涨了,哪怕不得已添上了几张麻将桌,哪怕是拿之前赚的钱填补现在的亏损,但是大家都还在坚持。

问及他们为什么这么难了还不改行?XX老板的情绪顿时有点激动,他说:“不做茶叶做什么,隔行如隔山,其他行业也不懂。再说,其他行业更不景气,最近不是连房价都开始滑了吗,到处都有打砸售楼处的新闻,什么金九银十混到头了也是虚的。再说,今年都已经过了大半了,除了中秋国庆这半个月生意比较好之外,其他时候都淡出鸟了。但再怎么说,好歹我存的茶价格在涨,我时不时出一点,然后再囤一点,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这些年来,好不容易攒下了一波跟着我喝茶的老客户,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他们,我也得坚持下去,可是真是难!”

这一段话看起来糙,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真切的。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什么行业都不好做,茶行业毕竟还是朝阳行业、健康产业。进茶叶店的人或许没几个,但是喝茶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茶叶本身又具有增值属性,即便当下卖不出去多少,存在手里也是一份财富。并且茶不仅是健康产品,也是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对小夫妻而言,开一个茶叶店的诱惑,不亚于文艺女青年对开一个咖啡店的向往。

说了那么多变身麻将馆的原因和益处,说到底麻将馆还是市场不好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一旦走了麻将棋牌的路子,茶叶店的就低俗了,档次永远起不来,没了静心喝茶氛围,真正爱茶的客人恐怕留不住,更别说支撑茶叶店走下去的大客户和高端客户,这样的改变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

从历史发展来看,在经济大环境萎缩的情况下,生变是正常不过的现象。笔者曾采访大益深圳渠道商陈泽波先生,他回忆起2007年普洱茶市场遭遇滑铁卢时候的情景:十室九空,普洱市场纷纷放弃或改行,大家闻普洱色变。身边的朋友都劝他:加个电话亭吧,或是加个烟酒柜。他都没有所动,坚持市场还有变好的那天。

茶叶店未来将何去何从?茶叶店老板们又该如何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对此,笔者咨询了南方茶叶商会秘书长、《中国茶商》总编辑肖勇晖先生,他表示:“随着大经济市场的变更跌宕,茶叶市场也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目前,茶叶消费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所以要求从业者必须跟上时代需求,顺应新的茶叶市场格局。根据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以及对茶的认知以及风味口感的变化,重新定义自己的市场角色和产品风格、营造新的消费场景。未来3-5年内,茶渠道的转型升级或将是茶产业扩容爆发的最重要的驱动力。而茶行业渠道变革的方向一定是连锁新零售模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照换地方照最新规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