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确诊为语言发育迟缓后, 父母应该抓住提高的黄金时期!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注意培养的五大基本能力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他各种能力不断获得发展的过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注意培养的五大基本能力,希望有所帮助!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开始接触、认知所处的客观世界。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父母应通过有意识的创设环境与条件来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更多、更积极有意义的认知活动有助于孩子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紧密而丰富的连接,大脑神经细胞连接越好,孩子今后接收信息的效果就越好,处理及输出信息也会越快,也就是我们常人所说的更聪明。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完成相应的常识认知。1-2岁的幼儿应该能认识常见的生活物品、三种基本颜色及形状;3-4岁的幼儿应该建立对5以内数字的基本认知,能认知物体的轻重与长短,声音的强弱;在空间概念方面,能认知上下和前后,5-6岁的幼儿应该认知大部分的生活常识,空间概念方面能认知左右,自然常识认知方面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四季的特征等等。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获得这些常识认知的能力,是需要家长通过大量的亲子互动游戏、引导孩子逐步积累来实现的。

  常识的认知能力往往作为考察儿童智力是否正常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3岁多的孩子还不能辨识基本颜色和形状,5岁的孩子还不能判断公鸡是否会游泳,6-7岁的孩子无法正确的分辨左右、认识四季,那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比较欠缺的,其影响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不足,对孩子获得独立学习或生活能力将造成很大障碍。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父母最关心的一项能力,很多家长都把孩子能否正常表达语言视为孩子心智发展是否正常的主要依据。如果说认知能力是孩子大脑输入信息的能力,那么语言则是孩子大脑输出信息的能力体现。能够正常输入和输出信息,大脑的运转状况才会正常。因此,在孩子各个年龄阶段帮助其获得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通常来讲,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个大致的参照依据。9-12个月大的幼儿会有意识的叫妈妈、爸爸,能说两三种常见物品的名称;13-18个月大的幼儿具备简单语言的模仿能力,会表达家人常说的3-5个字的短语;19-24个月大的幼儿喜欢跟着成人学唱简单儿歌和童谣,而且主动性语言开始增多,比如“妈妈,这是什么?”25-30个月大的幼儿能使用简单的名词、动词、代词和形容词,会用语言表达说出各种常见生活物品名称,6个字左右的短句能清晰表达,会提多种问题;31-36个月的幼儿能口齿清楚的背诵多种儿歌童谣,能说8个字左右的短句,能积极回答问题和提问。4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开始具备较全面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和他人进行独立、完整的交流。

  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滞后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儿童早期语言能力发展不足往往是因为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障碍。一个是生理因素。一些家长对幼儿的照顾过于精细,1岁多了还是一直喂养幼儿软食物,比如牛奶、稀粥,水果也是捣成糊状来喂孩子,导致孩子口腔肌肉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咀嚼锻炼,肌力不足,到了要说话的时候一开口就口水直流……另一个是心理因素。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来表达。一些对孩子照顾过度的家长,很少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转化出来的肢体和语言动作,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定时给孩子穿脱衣服、喂养食物,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也没有抓住机会激发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而是“心领神会”地主动提供帮助来满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了语言表达的动力,语言能力发展自然就滞后了。

  一些在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未尽到家庭教育责任的家长,在面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时候往往会拿这样的借口来自我安慰:某某孩子三岁多才开口叫爸爸妈妈,某某孩子五岁多才会讲话,你看他现在不也是挺聪明的。不可否认,个别孩子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后来能正常表达的情况,但我们遇到更多的情况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滞后带来的是智力发育迟缓、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后果。

  运动能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需要后天环境和机会的支持来进一步提升的。从获得爬行能力到站起来行走,再到奔跑攀爬跳跃,既是人类本能的发展,也是客观环境支持的结果。在我国约有1/3的幼儿没有经过爬行运动训练就直接进入了行走阶段。而由于家人的疼爱和精细照顾,孩子的各种大运动能力锻炼机会都被限制,直到有一天家人发现孩子动作不协调、运动能力欠缺以及被判断为感觉统合失调时才会幡然悔悟。

  儿童的运动能力包括大运动和精细操作两大方面。只有经过充分的大运动和手眼协调精细操作能力的练习,孩子的运动智能才会获得正常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创造多一些机会来锻炼孩子的四肢运动,例如和孩子一起进行奔跑、攀爬、跳跃和投掷游戏,陪孩子一起堆叠积木、玩拼图、串珠、剪贴涂画等,常常和孩子进行这类亲子活动,就不用担心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不足了。

  虽然年轻一代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但现实中受制于都市化家庭形成的壁垒,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孤立的个体而存在,缺乏必要的集体互动机会和环境,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相应的培养机会,“交往能力不足”也成为3-6岁幼儿较普遍存在的能力短板。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常常表现出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会令到家长们头疼。一个是孩子在面对社交活动时表现出不自信、害怕,不喜欢集体活动;另一个是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往,在交往时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倾向,比如破坏他人的玩具或游戏,甚至打人等等。

  怎样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家长需要检视自己对待社交的态度。父母自己是否喜欢跟人打交道?见到外人,是开心地寒暄、享受这种沟通,还是唯恐避之不及、硬着头皮强作欢颜?我们自己的态度孩子都能感觉得到。所以我想,对于抱怨孩子不喜欢交往的家长来说,先把孩子的问题放下,努力调整自己的社交现状,丰富社交活动,感受跟人交往的乐趣。这样,孩子就会受到影响。比如,与其家长逼着孩子跟外人打招呼,不如家长自己很开心地打招呼,久了,孩子自然能模仿学习。

  其次,家长要为孩子多提供与人接触的机会。很多幼儿不爱交往,确实跟接触外人机会少有关系。接触人的机会很好创造,比如,家里来客人,走在外面多跟人打招呼聊天,经常带着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或参加聚会,在小区里接触其他小朋友,参加一些人多的游戏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孩子观察不同的人,增加互动机会。

  第三,家长要明白安全感和自信是交往的基础。很多家长都意识到要提供接触人的机会,但可能忽略了背后的功课。机会只是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内部条件要具备,两者要同步。否则,如果外部过于强大超前,对孩子形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就适得其反。我想,安全感和自信是最重要的内部条件。有安全感的孩子更信任他人,更相信世界上好人多、好事多。自信的孩子会更敢于展示自己、不怕被人评论。家长平时要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对孩子不贬低、不苛求、多肯定进步、多鼓励、多关注好的变化。另外,对孩子的评价要真实客观,不要为了提高自尊就过多地夸。被过分夸的孩子,当他被放到生人中间,得到真实的反馈时,就会变得更沮丧自卑。树立自信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孩子多跟自己比,少跟外人比。减少对外界评判的依赖,就等于是让他的参照系统变得更稳定,这样,当孩子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时,他就更自信。当然跟外界比较也不是绝对不能做,只要家长引导得当也没有关系。所以原则就是:少比,教给孩子怎样比。缺乏安全感和自信,这是很多孩子交往问题的真正根源。比如说打人,除了是因为孩子不会交往,也常常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先行自我保护所致。所以,帮孩子把内功练好非常重要。

  最后,家长要教会孩子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当小朋友们在玩集体游戏、孩子想参与进去而遭到拒绝时,不懂得社交技巧的孩子,可能的表现要么是“你们不让我玩,我也不要你们好好玩”,要么就是呆在一边伤心的哭泣或者跑去告状;而懂得社交技巧的孩子就会提议:如果你们让我一起玩,我会告诉你们更好玩的方法。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用积极的思维和心态去面对社交问题,是提高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保障。

  在儿童早期阶段应发展的五大基本能力中,专注学习能力属于一种潜在的、需要持续培养的、为未来学习活动所准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家长们最容易忽略的一种基本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不像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交能力那么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要借助特定活动才能展示出来,家长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意识才能识辨到孩子的专注力发展状况,以及掌握相关的方法去培养孩子的专注学习能力。

  简单来说,专注力是一种有意识的注意力,它和看电视等活动所需的无意识注意不同。专注力是判断孩子是否具备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专注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相应的获得提高。3岁孩子的专注力应达到5分钟,4岁孩子的专注力应达到10分钟,5-6岁孩子的专注力应达到15分钟,7-8岁孩子的专注力应达到20分钟,9-10岁孩子的专注力应达到25分钟,11-12岁孩子的专注力应达到30分钟。儿童专注力的提升需要外部客观环境的支持。有益于专注力培养的活动开展得越多,孩子的专注力发展就会越好,未来学习遇到的困难就会越少。

  培养儿童专注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对于0-6岁的幼儿,有效的方法包括经常开展积木搭建、玩拼图、串珠、找不同或走迷宫游戏,亲子阅读各种绘本等;7-12岁的儿童则可以通过舒尔特方格训练、视听知觉能力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专注力。部分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主要是前庭平衡感觉失调)的,还应通过系统的专业感统训练来改善潜艇平衡感觉状况,从而在生理基础上予以解决专注力欠缺的问题。

  发展好儿童的五大基本能力,孩子的心智健康发展就有了强力保障。当然,要想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优秀儿童,就应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12项核心能力(观察力、听知觉能力、视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运动协调能力、运算能力、理解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和6项多元才能(社交、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理财、策划与决策、知识整合),当这12项核心能力和6项多元才能获得充分提高、也就是孩子具备全面的优能力的时候,才是我们家庭教育获得真正成功的时候。总而言之,孩子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只有帮助孩子获得了全面的优能力,父母的教育责任才算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注意培养的五大基本能力】相关文章:

花花一家半年前去了趟医院,医生告诉花花的爸妈这样一个事实:孩子是语言发育迟缓在影响,需要尽早接受专业的语言矫正,否则就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当时花花的爸妈自然是一口答应,可是回到家之后一家人却犯了难,知道了影响孩子说话的问题是语言发育迟缓不假,可是去哪儿才能矫正是一个问题。

于是一家人一边选择在网上和亲戚朋友间打听,一边自己在家里暂时教花花说话。可三个月过去了,花花的语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一开始最多就是跟不上语言发展的速度,现在则是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

孩子看起来倒是挺健康的,可是仔细端详一下就能发现,孩子的神态和语言表达都有着很多的问题。

花花两岁的时候还能囫囵地说出几个常用的短句和词语,现在两岁多了,短句说不好暂且不说,就是之前能好好说的一些常用词汇现在也全部还给了父母。

这一下可让全家人急坏了,爷爷奶奶指责儿子儿媳不重视孙女的语言问题,可花花的父母也是有口难言,现在想找一个靠谱的语言矫正矫正哪有那么容易。

历经周折,一家人半个月前终于找到了我们机构,语言矫正师做完语言测试和孩子的心理的侧写之后决定签署责任合同。现在花花已经开始接受语言矫正,而孩子的爷爷奶奶隔三差五的就得打电话过来问问情况,对孙女的语言进度那是格外的关注。

三岁多,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来说是一个合适的年龄吗?

从年龄上来说,专业的语言矫正机构一般都会建议孩子在三岁之后,五岁之前(最晚五岁半)去做语言矫正训练,这是一个最佳的时间。因为孩子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他的配合能力以及接受能力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因此接受语言矫正很合适。

至于为什么说不能等到孩子再大一些接受矫正,原因其实有这么几点:

1.儿童智力发展在4-7岁逐渐进入一个一个高位成熟的时期,基本上会具备成年智力的70-80%左右,而语言发育迟缓又是一个可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问题,拖得太久对孩子不太好。

2.五岁半之后还未曾接受过语言矫正的话,语迟儿童的智力很可能会因此受到永久性的智力损伤,尽管从整体数据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高,但父母们应该不会想要赌这一把吧。

孩子接受语言发育迟缓矫正训练的时候,家长们应该注意什么?

或许是因为孩子的语言问题折磨的家庭太久,或许是因为家长自己内心的希望并不大,因此有不少语迟儿童的父母比较暴躁,一旦孩子不能好好说话就会立刻被他们斥责。

各位父母要记住,一定要避免在心智未成熟孩子面前暴露自己情绪易怒和消极的一面,这会对孩子的很多方面产生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干扰到他们语言的发展。

2.不要做过多干扰孩子主动表达的事情

尽管现在放开了二胎,但很多家庭还是好多人宠一个孩子,宠孩子可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想做什么,父母应该先让孩子主动表达,用语言、肢体主动展示。

父母们切记一点,不要让你们的动作覆盖孩子的主动表达,否则当你们占据孩子表达的空间和时间时就会明白,原来是你们促使了儿童语言发展的落后和问题的出现。

除此之外,父母们要注意避免过多嘈杂声音的出现、教导孩子认识字音的时候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等。因为从数据来说,父母的错误做法是诱发语言发育迟缓出现的一大因素之一。

面对孩子,尤其是孩子的语言时,越复杂的方式反而会引起很多问题的发生,父母们做好其中一个方面就已经完全足够了。让孩子慢慢说,你们慢慢问,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好的良性循环。

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贵人语迟”和“语言发育迟缓”并不是一个意思。

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是正常发育状态,后者是病态。

语言发展对于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儿孩时期正是对社会充满好奇心的时候,如果语言有问题,就像在和社会之间建起一个大坝,对我们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下面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孩子两岁了,朋友家的都会背诗了,为啥我家来一句话都说不完整?

“我的孩子有点口吃,纠正他之后,他就不爱说话了”

“我的孩子发音总是不清楚,他会不会是大舌头?”

在孩子的语言发展途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什么表现是贵人语迟,什么表现是发育迟缓?我怎么去判断啊?要是判断错误耽误了孩子怎么办?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遇到问题是否符合儿童语言发展一般规律。

其次,如果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则应该去判断,是哪方面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分享一份干货让你在娃的语言发展路途上不在迷茫不安,给你一颗定心丸。

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你了解吗?

儿童的语言发展大致会经过三个阶段:

语言准备期(0-1岁)、语言发展期(1-6岁)、语言完善期(6岁+)。

语言准备期(0-1岁)

婴儿从一出生就踏上了学习语言的征程,1岁之前,是语言的准备期,也称为前语言阶段。

婴儿的第一个语言准备,是哭声。有任何需求都靠哭声传递。

婴儿一个月左右时,哭声还会分化,比如,饿的时候和困的时候,哭声会有不同。这为以后的语言分化打下基础,而且,哭的过程中,发声器官也得到锻炼。

到一岁之前,他们的口腔会发出一些有意思的声音,从一开始的“呜呜啊啊”,到类似“妈、爸、走、拜”。

这个时候家长心里的喜悦抵过之前带娃的所有心酸和辛苦。在听到孩子叫妈妈时,会激动的落泪。

(PS:我当时是想为啥不先叫爸爸,这样队友就能出一份力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宝宝时想妈妈了,来妈妈给,干脆利索不带一丝衣角。)

快到一岁的时候宝宝可以分辨出不同的语言、语音之间的差别,例如那个声音是妈妈、爸爸。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对孩子进行双语启蒙了。

他们还能理解出一些常用语句的意思,例如:拜拜、飞吻、谢谢。所以在家长说到一些物品的名称时,他们会转头去看相应的物品,并做出一些简单的指令。

溜娃的时候,无刻不在展示相关技能,“给奶奶飞一个”“给阿姨拜拜”“谢谢哥哥”哈哈哈。

语言发展期(1-6岁)

通常,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萌发出第一批单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说话”。1岁到6岁之间,就是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期。他们会经历三个语言发展的小阶段——单词句时期、电报句时期、复杂句时期。

孩子们会用一个单词表示一个句子比如“果”、“花”、“车”,看到汽车驶过,会指着说车、车。再到后来的开始用简单的词组来表达一整句话,比如“爸爸吃”、“妈妈抱”。

快要进入幼儿园时期,孩子的表达开始进入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学会了提问,学会使用否定句,对概念的理解也可以更深入。

到6岁时,他们的词汇量会从3岁时的1000多个增长到个,基本上可以掌握90%的母语口语。但是他们的发音器官尚未成熟,会出现发音不准确的现象,分不清”zhi、chi、shi与zi、ci、si”,分不清“l”与“n”等等。

宝宝们在这个阶段会闹出不少笑话呢,把“小鸭子”说成“小鸭几”,把“屁股”说成“屁堵”,有时候说的话大人们都需要想一下,才能明白他们的意思。

当孩子到了小学阶段,他们的词汇量迅速增长,出现了一些专业术语和书面语,逐渐开始掌握一些复杂的句式,比如祈使句、倒装句等等。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书面语、口语练习量的累积,他们的语言运用会呈现出丰富的差异性,呈现在语言表达的精准性、逻辑性、文学性、性别风格等不同的方面。

问:两岁的孩子,还不说话,正常吗?

我们家长可以根据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来判断

我们再来看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

单词句时期(12-24个月)

电报句时期(18-24个月)

复杂句时期(2岁-5、6岁)

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两岁左右的孩子,有的可能还处在单词句时期,连单字都很少说,不怎么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有的可能已经进入“复杂句时期”,可以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了。

不少家长会因为自家娃两岁时,还处在单词句时期而焦虑,但其实这是正常的。语言发展期的时间范围也都是大致的参考范围。

2-3岁中间,有一部分“开口说话晚”的孩子会发生从“沉默到爆发”的质的变化。这就是老人们俗说的“贵人语迟”,孩子的本身语言发育是没有问题的,孩子的语言发展除了遵循这个大致的规律之外,还会受到先天性因素(可以参考父母幼儿时期的语言发展状况)、个性和沟通意愿、还有语言环境的影响。

家长们可以放下焦虑,耐心等待和引导。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只是语言障碍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语言障碍还包括构音障碍、嗓音障碍、语畅障碍(口吃)等多种情况:

8-12个月之间,不会使用身体语言,比如点头或摇头;不会用手指出对应的物体或图片;

18个月之后,会说的字少于15个;

2岁以后,听不懂一些简单的指令;

3岁以后,不会正确使用“我”和“你”;不会使用至少由3个词汇组成的句子;

如果发现以上情况,建议尽快带孩子就医。通常,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等常见原因,家长需要及时带孩子进行专业评估,尽早找出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以便更好的帮助到孩子。

希望上面的建议可以帮助到你,祝宝宝身体健康,快快乐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岁宝宝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