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比较靠谱的抑郁症心理咨询机构?

你还在担心网络上的问答平台不靠谱吗?

还在发愁问题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吗?

又或者被赤裸裸的广告套路......

这是一篇集合了很多小伙伴问题的答题篇,答案全部是好心情平台的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在工作之余、真诚所答。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医院的心理科和精神科有什么不同?我该看什么科?

(抑郁症在专科医院心理科做了量表,还需要再去精神科吗?)

精神病专科医院一般都设有心理科和精神科,这两个科室的功能完全不同。

理科一般会有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范围包括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一般的社会问题等等。运用的方法包括感统训练、沙盘游戏、舞动治疗、认知治疗、精神分析、催眠治疗等。

精神科一般针对重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癔症、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器质性精神病、药物滥用等。运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这个问题的描述中说已经去心理科做过心理量表,是否还需要去精神科?一般来说,心理科的咨询师会给出一个建议,比如先去精神科排查一下。有时候有些病人其实是重性精神病,然而心理科的咨询师没有能力识别,所以去一下精神科还是很有必要的。心理科的量表测试其实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是把结果提供给医师看的,精神科医生的精神检查其实远远超过所有的量表测试,所以有时候做完测试去精神科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精神科治疗结束的患者,如果想要让自己完全彻底的好起来,很多时候还需要心理科的咨询师门给出意见和建议。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让自己好的完全彻底。所以不但去过心理科的病人需要去精神科,去过精神科的病人也需要去心理科。

陈元堂,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擅长抑郁、焦虑、疼痛、亲子教育、工作障碍、性心理障碍、夫妻危机、睡眠障碍,专长为催眠疗法。

双相情感障碍是不是也有幻听和妄想?怎么治疗?

躁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在抑郁期,从表面症状来看,就很难与抑郁症区分。如果长期给予抗抑郁药治疗,躁狂抑郁症患者往往会突然变化,出现情绪突然好转,甚至过分高涨的情况,在躁狂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

躁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在抑郁期,从表面症状来看,就很难区分。如果长期给予抗抑郁药治疗,躁狂抑郁症患者往往会突然变化,出现情绪突然好转,甚至过分高涨的情况,一般称为“转躁”。我们就可以借此作出躁狂抑郁症的诊断。躁狂抑郁症必须应用情感调整剂治疗。所谓‘情感调整剂’,就是指可以治疗躁狂抑郁症的那几种药物: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原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抗躁狂药’;后来学外国的样,改称‘情感调整剂’。实际上,这个名词改得很不好,让不少医生错把它们当成可以调整各种情感的药物,于是“只要有一些情绪问题,就给用丙戊酸钠”,就此乱用于精神分裂症等等各种患者。 在躁狂抑郁症的躁狂期,如果实在过分兴奋、没有办法控制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氯氮平、奥氮平或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把兴奋情绪‘压一压’。但是我们不会把氯氮平等药就当做情感调整剂;因为它们不可能真正解决躁狂抑郁症的问题。 再有一点十分重要:躁狂抑郁症患者千万不能长期单用抗抑郁药;否则便会把病情转变成“快速循环”型,造成治疗上的困难(我们把每年发作4次以上的病例,叫做“快速循环”型)。这种快速循环的病例,往往需要合用几种情感调整剂,才能解决问题。 情感调整剂的剂量必须到位。一般说,不论哪一种情感调整剂,一开始,可以每天2到3次,每次2片。在取得疗效后,改为每天2到3次,每次1到2片维持。看来,再减量的话,就很难维持了。 只要坚持服用维持量的情感调整剂,躁狂抑郁症就再也不会复发,可以完完全全地恢复到病前模样。 碳酸锂、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有影响胎儿的可能,所以不太适宜用于孕妇。据报道,拉莫三嗪没有这个问题。

颜文伟,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

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的诊断和治疗颇有研究。

长期吃抗精神病药物会损伤智力吗?

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对大脑的智力是无影响的,不会对大脑功能造成损伤。

国内某医院对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调查研究,也未发现一例导致智力损伤成为“白痴”的病人,国外也未曾发现类似报道。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认为服用精神病药物对大脑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一般不会影响智力,也不大可能导致“痴呆”的发生。

服药时出现的一些临床反应,是一种药物的副作用(锥外反应),病人表面上发呆发愣,面部表情缺乏,但智力水平没有下降,减药或停药后可以消失,因此是假“傻”。

从事精神科病房工作10余年,对各类精神障碍的治疗,急诊以及康复期的治疗有一定经验。

抑郁症患者自杀前在语言上,行为上有哪些征兆?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需要更多的人知道。除了抑郁症患者,下列人群也容易发生自杀行为:

①男人(他们很少表达脆弱和无助,如果不经意提出,值得重视);

②独身者(很少有机会诉说,社会支持少);

③酒精成瘾者(常用酒精麻痹自己逃离现实,长期饮酒更容易抑郁,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

④有自杀史者(过去没有成功,依然面对困境,容易妥协,再次考虑消失);

⑤家人亲友周遭有自杀的人群(他人的行为成为不良示范,具有一定的煽动效应);

⑥还有遭受急性精神打击者(突然收到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

家人如果发现病人有以下症状需引起关注并及时送医:

①表示自己一事无成、没有希望或感到绝望,感到极度挫败、羞耻或内疚;

②曾经写出或说出想自杀,谈及“死亡”、“离开”及在不寻常情况下说“再见”将至爱的物品送走;

③处理自己的债务和财产;收集自杀物品,如安眠药;

④对别人说'如果他走了,不要想念'等此类话语;

⑤抑郁症患者突然性情大变,如小气,吝啬之人突然友善,大方;

⑥一个人悄悄流泪,无声哭泣。

抑郁症患者在其他情况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病情迅速好转,需要预防自杀。家人或朋友如果遇到这样的患者,最好不要给患者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及时将患者送至专科医疗机构,寻求快捷有效的帮助。

柴珺,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

擅长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亲子关系辅导,婚恋,青春期叛逆的治疗。

“网络平台上‘心理咨询师’的疏导能让重度抑郁症患者痊愈”,如此耸人听闻的言论竟来自时下流行的网络倾诉平台。日前,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栏目依托网友上传线索,梳理当前在网络倾诉平台存在的种种寻求心理咨询不成反被“坑”的经历,希望寻求帮助的你不再遇“坑”。

据爆料人反映,自己曾在医院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患者,需要靠药物治疗。然而,她在松果倾诉平台倾诉时,一名“咨询师”表示,抑郁症不用就医、吃药,依靠心理疏导能够治愈。她相信了对方,并支付了高额咨询费,病情非但没有缓解,还愈发严重。无奈之下,她又去了医院,经过一年多的系统治疗最终痊愈。“身边很多病友也曾使用类似的咨询平台,但收效甚微。”

“所谓的‘疏导’和医学上的心理治疗不是一个概念,心理治疗是一个遵循原则、具有严谨治疗流程的治疗方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说,“从抑郁症诊疗的角度来看,轻信所谓‘疏导’能治愈抑郁症,会延误治疗。不规范的心理治疗甚至会带来心理伤害,加重病情。”

与爆料人有相似遭遇的人还有很多,记者在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发现,不少网友本想借助网络平台“吐槽”、求助,结果反“被坑”。

——倾诉效果难服众。在知乎上关于“心理咨询”的问答中,一名网友说,自己从松果倾诉上找了一位“倾听者”,对方声称是“持证上岗”的心理咨询师。购买了几次服务后,二人加了微信。“倾听者”提出,每月向其支付300元,对方将提供长期疏导服务。然而,缴费后,对方却对承诺只字不提;电话沟通时,也只言片语地敷衍。

——收费乱象难维权。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线上有偿式倾诉服务软件声称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收取高价咨询费。“15分钟的咨询,收费二三百元,但可提供的咨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一位受访消费者说。

“面对线上倾诉服务软件缺乏资质、收费不合理等问题,用户有权向相关机构投诉。若用户因咨询而被误导,耽误病情或受到其他损害,也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寻求民事救济。”北京金理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韩冰说。

——从业者资质难认定。“松果倾诉平台上很多倾听者声称自己有各种各样资质,但却无法拿出相应的证书。”一位网友说。记者了解到,不少线上有偿式倾诉平台从业者的就业门槛低,更有平台先吸纳不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人员就业,再通过线上授课等方式,让从业者考取一些所谓的专业证书,然后在网上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证书的含金量有待考量,他们能否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更有待商榷。“若大众确需通过网络应用寻求心理疏导、释放压力,可以在下载相关软件应用前,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该开发商的资质、涉诉情况,再衡量此软件应用是否值得信任。”韩冰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据韩冰介绍,倾听者即使确为心理咨询人员,面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也应当建议患者就医。对于平台,则应从更高层面规范运营、加强监管,对平台虚假宣传、倾听者误导消费者等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

“网络上心理咨询机构的不断增加反映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大,线上心理健康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黄薛冰表示,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应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化监管,对从业者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并提供规范化培训。

当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疑惑时,黄薛冰建议,要去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临床心理科确诊,轻信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可能会导致漏诊、误诊或过度诊断。

心理咨询,抑郁症,心理健康,收费乱象,心理治疗,北大六院,精神障碍,重度抑郁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咨询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