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开始门诊了吗?


1843年,上海开埠。

上海开埠60年后,清朝工部局在今天的虹口区武进路,成立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前身:上海西人隔离医院。


从1904年到2018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走过了波澜壮阔的114年。

1963年新年钟声敲响后的第二天,上海外滩、车水马龙。

这一天晚些时候,一个石破天惊的壮举将发生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此后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将举世瞩目,闻名遐迩!

1963年1月2日,厄运降临在上海机床厂工人王存柏身上,难题摆在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面前。


面对完全被机器轧断的右手,陈中伟、钱允庆和鲍约瑟三位医生敢为人先,决定将断手重新接回去。


在攻克手术中出现的一道道技术难关后,断手终于完全成活,并恢复了很好的功能。

这是全世界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在上海取得的成功,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一个神话!

断肢再植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73年,美国断肢再植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赞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

炳芳:断手再植的成功开创了中国显微外科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为我们学科赢得了“中国断肢再植摇篮”的美誉,也促使学科在再植、再造和修复等四肢显微外科领域不断攀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中国显微外科技术处于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做出贡献!

如果说断手再植使患者不幸离断的手失而复得的,再造手则是让无手伤残者重新获得有感觉、能活动的手!

于仲嘉主任带领同事们推陈出新,提出了将患者自己的脚趾头移植到截肢的前臂残端再造手的设想。

经过模拟手术,揣摩完善,1978年10月,世界上第一只再造手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问世。此举又一次引起世界轰动,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手”。

随后,上海六院又相继完成了“双手再造”、“五指再造”,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使手再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炳芳:从断肢再植的成功到再造手的诞生,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六院骨科也从“断肢再植的摇篮”演变成“中国手的诞生地”!继陈中伟院士之后,于仲嘉教授带领着我们学科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创伤事故的发生极具突发性。如何把用于二期修复的显微外科技术提前应用到急诊治疗,让伤残的肢体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治,成为缩短治疗的病程、提高修复的效果的关键。

炳芳:我们学科应用自己研究的显微外科新技术治好了各种各样伤残的肢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全天候的显微外科医生队伍,为临床上开展“肢体复杂缺损的急诊显微外科修复”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急诊显微外科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高,挑战是巨大的。六院中青年一代骨科医生们,发扬六院骨科断肢再植的精神,将传承的显微外科技术成功应用于肢体组织缺损的急诊一期修复,挽救了许多严重损伤的肢体,修复缺损组织内容广泛,几乎涵盖用于二期修复的所有技术。

炳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前进步伐,从初创时期的十几张病床发展成拥有400多张病床的临床医学中心,俨然是我们国家临床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依靠前辈创下的辉煌,加上同道们的不懈努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品牌学科。

骨科发布(历史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近60年的发展,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领军人物。他们成就了历史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

骨科创始人陈中伟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重建显微外科学会主席,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之父”!是世界显微外科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于仲嘉教授发明的“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使骨科从再植外科的技术高峰登上了再造外科的另一个技术高峰!2010年被授予“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上海市医学会百年庆典上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长青:1995年因为年龄的原因于仲嘉教授退居二线,将骨科主任的接力棒交给了曾炳芳教授。曾炳芳教授是两位前任的学生, 2010年被授予“中国显微外科杰出贡献奖”。


曾炳芳教授也是显微外科领域的著名专家。早在1977年他援藏期间,作为住院医生就成功完成了西藏高原第一例断手掌再植手术。

曾炳芳教授走上骨科主任的领导岗位,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学科的发展机会,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相继建立骨科的各个亚学科,把诸多技术上崭露头角的中青年才俊陆续推上亚学科的带头人岗位。

曾炳芳教授先后出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2010年曾炳芳教授卸任,把骨科主任的接力棒交到张长青教授手里。

长青:我作为骨科的学科带头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感荣幸,但要带领团队继续攀登,压力可是不寻常地大!不仅要继承发扬骨科的传统,还得在新的技术领域里不断开拓,医、教、研哪个方面都不能少。


张长青教授在显微外科、组织缺损修复、骨感染等领域都颇有建树。游离腓骨移植技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迄今已经手术治疗患者3000多例,在国际上居领先水平;运用显微外科、修复重建、矫形等技术,使钢铁战士刘琦重新站了起来。

先后获得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医者仁心奖和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先进卫生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学术领域,张长青教授出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修复重建外科联盟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和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长青:我担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后,骨科主任的岗位就交给了柴益民教授。柴益民教授是全国先进卫生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也是显微外科领域的专家。六院骨科聚集着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在柴益民主任的带领下下,各自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引领和推动着骨科临床和科研的发展。

骨科主任柴益民教授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炳芳:长江后浪追前浪,我们可以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显微外科事业后继有人!

与曾炳芳院长同时期的眭述平、姜佩珠教授分别担任骨科常务副主任和修复重建外科主任,他们都是知名的显微外科专家。姜佩珠还当选“上海市十佳医生”,享誉上海医学界。

范存义教授是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也是上海市医学会手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骨科行政副主任兼关节外科主任张先龙教授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

骨科行政副主任兼创伤科主任罗从风教授是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理事。

骨科行政副主任兼关节镜外科主任赵金忠教授担任过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关节镜学组组长。

长青:上海六院骨科规模大,工作量巨大,各种病种很多。也正是由于繁忙的临床工作和良好的学术环境,才锻炼并涌现出一批批出色的临床专家。

目前六院骨科有153名医生、13名专职科研人员;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44人,全科医师95%人员拥有研究生学历,有博士学位的90人。,骨科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6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6名,

长青:上海六院骨科作为国内骨科发展比较快、为数不多的超大型科室,青年医生占大多数。特别注重人才培养,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因为他们是骨科不断发展的推动力,代表着六院骨科的未来。

目前六院骨科有153名医生、13名专职科研人员;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44人,全科医师95%人员拥有研究生学历,有博士学位的90人。,骨科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6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6名。

拥有上海市领军人才3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青年科技英才杨帆计划等16位。与美国梅奥诊所、匹兹堡大学、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及人才培训,定期选派优秀青年骨干轮训,加快青年人才的成长。

长青:骨科发展到今天,正是有前辈和一大批同道为了骨科学科的不断积累和进步,忘我工作,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奠定了六院骨科今天的优势地位。向为我们创下宝贵财富的前辈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团结一致为学科建设和发展而努力拼搏的骨科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骨科发布(人物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上海六院骨科从小到大,日趋成熟,成绩斐然。

1994年六院骨科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 2001年获批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又获国家骨科临床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国家运动医学临床重点专科。 

自2010年上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全国医院最佳专科排行榜以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除了2013年以外,一直蝉联京外第一名。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发布已经4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14、2016、2017年排名第一。

益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规模大、学科全,深受老百姓的信任和欢迎。在上海的马路上街道旁,如果有人问:骨科看病要去哪里?回答一定是第六人民医院。


目前,骨科核定床位466张,实际开放床位580张,拥有修复重建、创伤、关节、脊柱、运动医学、骨肿瘤、足踝及小儿骨科等8个亚学科12个病区。



益民:六院骨科所有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既有国家政策的指导支持,医院领导的高瞻远瞩,兄弟医院的相互合作,也有患者对学科的认可和信任,加上学科团队的、传承创新、拼搏奋斗结出的丰硕硕果。

长青:风风雨雨六十载,学科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是学科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动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骨科临床中心是学科建设的目标。六院骨科全体同仁将秉承“医道 仁德 纳川”的精神;遵医守道,仁爱重德,广集天下人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打造领先学科!

炳芳: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人民群众的期望,立足本职,一如既往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多做贡献!


  柴益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急性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所在科室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

  一直从事创伤骨科及肢体修复与重建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多项课题,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研究成果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主编主译专业书籍8部,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 42篇,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卫生部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现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骨折与创伤学会(OTC)基金会中国区主席;任《国际骨科学杂志》副主编、美国《ANNALS PLAST SURG》、《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等编委。

  造成创伤的事故在生产与生活中不断发生,严重的肢体创伤可同时累及多种重要的组织结构,甚至造成肢体离断,危及生命,因而伤肢的保肢与功能重建显得至关重要。柴益民主任带领的骨科团队,以高超的医术完成了一例例精妙的肢体组织缺损修复手术,他们延续的不仅仅是血管神经等等身体组织,更是患者生活自理的能力和重拾幸福生活的信心。

  【命运的安排让我与医学相遇】

  “我要选择学医吗?”1981年,得知高考成绩的柴益民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作为一位对理工科充满向往的高中生,柴益民一直把清华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当时高考录取率仅有4%的情况下,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更何况是中国的顶尖学府之一。不料,分数公布之后,柴益民发现自己的分数虽然达到了清华的录取线,却不能报取自己向往的专业。正在两难之时,他身边的同学给出了建议:“不如去学医吧?”医学?以后当医生吗?在经历过一场文化浩劫的刚刚苏醒的时代里,医生确实是一个很稳定的职业。学医吧!年轻的柴益民做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选择,就此进入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开始了本科的学习。

  在北医学习的经历,柴益民至今难忘,他说这是一生的财富。他谈起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大学老师,当时的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所长江载芳教授,“她是个小老太太,化着妆,踩着高跟鞋,喜欢穿印花的裙子。”就是这样精致的老太太,在一群年轻医生对患者病情疑惑不解时,她却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并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突破方向。正是学医路上遇到的这些优雅而博学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之中播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要努力成为一个在医学上有所建树的人。而这颗种子,在柴益民不倦的耕耘下,悄悄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

  在自己的实习阶段,柴益民进入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骨科医生,慢慢了解了骨科。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之下,他渐渐地对骨科有了兴趣,毕业后来到上海的柴益民,在工作分配时,顺理成章选择了骨科,选择了六院。

  在六院骨科,柴益民继续不断地学习成长。“学医,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我到现在,还在学习,以后也会。”柴主任和我们这样说道,眼睛里流露出一股坚毅,嘴角也微微上扬着,因为医学于他,是值得为其奋斗终生的事业。这样的快乐与荣耀感,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

  作为骨科医生,承受的工作量与压力是难以想象的。早上七点到达工作岗位,七点半交班,八点开始查房,之后就是手术或门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十小时,日复一日。每年几百上千例的手术,在他手中成功抢救的病人不计其数,但当我们问及印象最深的临床经历时,柴主任却给出了一个失败案例。那是2002年的12月31日,他为一位手被人砍成十几段的患者进行断肢再植手术,整个团队连续工作到2003年1月1日的第一缕曙光初现,而超过18个小时的手术,却以失败告终。“我们反省这个惨痛的教训,当时我们经验不足,没有考虑休克病人的血液循环、失衡导致的高凝状态等整体性的问题。” 提到这个让他记忆了十数年的失败案例,柴主任的语气还带着丝丝不甘与惋惜。这或许就是医者之心,唯有不断精进,才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甘做断肢修复长路中的一块铺路石】

  柴益民主任领衔的《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肢体复杂缺损新策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但当谈到科研工作和成果时,他却是另辟蹊径,从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历史和发展讲起。从1963年陈中伟医生成功施行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到1978年于仲嘉教授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再到如今科室每年都能完成超过1000例的“断肢再植”,六院骨科在全世界面前独占鳌头,骄傲地扛起冲锋的大旗。他说:“这一个个里程碑式的进步都来自于不断创新的勇气,在这条道路上,我愿成为一块推动进步的铺路石。”

  柴主任介绍说,国际上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断肢再植”,若离断肢体状态比较完好且送医及时,则可考虑将其重新接续到患者肢体断端;第二,称为“再造”,即从功能需求不高、不影响生活和美观度的自身身体部位获取组织和结构,移植到功能需求更高的部位,如以脚趾替代离断的手指,完成“再造手”;第三,是“异体移植”,即在捐献肢体身上获取相同的组织进行修复,但患者将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经济负担较重,也需要考虑一些伦理问题,随着抑制排异反应药物的研究成功,未来这一领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柴主任如数家珍的六院骨科历史中,前辈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如何让看似进入平台期的显微外科技术再次腾飞,如何在异体移植中攻克排异的难关,如何针对每个个体施行精准医疗之时,我们从他专注而充满热情的描述中分明感到这些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热点与老一辈骨科人上下求索的动人故事,通过“钻研”和“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奇妙地联系到一起,其中蕴含着的前瞻性的思考与厚积薄发的力量,不免让人内心有所触动。

  不论是再植还是再造,关键是改进和规范修复技术,因此柴主任及其团队凭借显微外科技术,以回春妙手进行血管、神经、骨骼等等精细部位的接续操作,不但是成功了一个个病例,还把这些保肢修复的临床经验总结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教育内容,通过50期培训班推广到更多地方,培养更多的骨科人才。“这个技术虽然难度高、压力大,但它的社会意义也很大,六院每年进行1000例断肢再植,如果能有更多医院、更多医生可以掌握这样的技术,就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病患,美观、安全是我们对患者最大的负责。”我们也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柴主任所说话语的含义:“我们的救治不仅是为了病人能生存,更是为了病人能幸福生活。”而柴主任把他个人的成绩寓于断肢再植领域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将其作为前辈奋斗历程的延续来呈现,谦卑的力量也令人动容。

【学医是一辈子的事,不要急于求成】

  在临床、科研方面不断做出成就的同时,柴主任也是一名师者,在对年轻医生的培养上,他犹如一位严父。柴主任常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与你们竞争的不是我,而是你们这一代人。”他强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一旦有丝毫松懈,就可能被远远甩在身后。因此,为了在高强度的竞争中取得出色的成绩,一定的压力是必不可少的。也许个别学生会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选择的导师恰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或是另有一些机遇,但这毕竟是偶然因素,环境的助力永远只能作为辅助,只有在自我要求与自我磨砺中练就的一身过硬的实力才是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时,柴主任也强调了英语的重要性,中国的学术正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即使已经离开了大学英语课堂,也应当挤出课余时间多加巩固和学习,拥有了更高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往往意味着拥有了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提升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六院骨科年轻的医生们也正是在柴主任的严要求下,渐渐学会以更高的标准鞭策自己,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柴主任不仅在理论学习上严格要求,也在临床工作中率先垂范。对于当下敏感的医患关系问题,他诚恳地表示:“99%的病人是愿意相信医生、尊重医生的。”有些博取眼球的夸大的事件,不应该成为医生、医学生的心理负担。患者也许会对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预估,而这种不平衡带来的矛盾,需要通过医生真诚地沟通去解决。如果一个医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尽心尽责地治疗自己的每一个病人,他将会拥有很多朋友。至于个别确实不是很友善的病人,也要善于察言观色,利用心理知识尽早掌握其精神状态,坦然面对,避免冲突。医生不是只会治疗的机器,精湛又蕴含着热度的医术,才是患者真正需要的,这正是柴主任在临床工作中,以自身行动给青年医生们作出的表率。

  最后,柴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学医是一辈子的事情”,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应清心静气,义无反顾,如同清风走过八千里,不问归期。快速发展的社会可能会让人心浮躁,所谓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但莘莘学子则应抵御外界诱惑,潜心向学,切忌急于求成。他说,作为医学生,踏踏实实地夯实基础自然是第一要务,在走上临床之后,对于一些疑难病例,要持续跟踪,追求资料完整性,并勤查文献,将国内外的各类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并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知其所以然,成其体系;若是投身科研,则应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切勿为了一纸论文而趋之若鹜,追随研究热点而放弃自己擅长的阵地。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职业发展需要的是后劲,这必须不断积累。

  柴主任的谆谆教诲,言辞恳切,让人如沐春风,备受启迪。

这个问题不吐不快,因为此时此刻的我被六院“赶出院”了。他们的操作真的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是5号身体不舒服,以为自己感冒了,自己吃了阿莫西林,还是没好,量了多次体温也没有发烧的迹象。后来发现自己鼻子没有症状,心想莫不是得了支气管炎。周天就去挂号,只有急诊,拍了CT,结果是肺炎。开始挂水,晚上CT报告发给家里亲戚,说感染面积挺大,建议我住院。第二天去门诊挂号,看了片子,让我继续挂水。我说能不能住院,说没有病床了,可以排队。于是做了核酸检测,第二天接到电话有床位了。不得不说住院部医生医术还是挺好的,因为一直没有发烧怀疑我有肺结核。本来说普通病房,当时就安排了隔离病房,隔离病房安排的原因是因为在上月22我出差青岛一天,23号回来。住院期间,什么都还好。做了三次痰检都是阴性,周五手腕种的结核杆菌测试也终于有了反应,气管镜一做,当场医生的反应我就知道不好了。重点就在这里了,确诊肺结核过后的操作,我真的很迷。确诊过后,马上把我从隔离病房安排到了三人间。把我拉过去悄悄说,我已经确诊了,他们医院不能收治肺结核病人,但是当天办理不了出院,说要跟转诊医院联系好,今天挂完水就回去,明天过来办理转诊手续,就去另外那个医院。得了这个病,我也不想,就怕传染给别人。然后确诊还把我安排到三人病房?说挂水,等了几个小时才给我挂水,旁边床阿姨一直跟我讲话,我把帘子拉下来,还要把帘子拉开想靠近我,还要我喝她的粥。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催了好久,两个多小时后才来挂水,后来总算挂完水了,转诊单又收回去了,让我第二天拿了直接去那边定点医院。嗯,第二天出院手续办好拿了转诊单过去,那边医院说,他们周末没有门诊,转诊也要和医生联系好才接收,不然就是走门诊。六院那边就是自己开了一个单子,还告诉我他们联系了这边医院,结果根本就没有。我还能说什么。我能理解你们怕传染,确诊过后也是尽量站的远远的,但是真的不能理解把我一个病人在确诊是肺结核过后给安置到三人间,置其他两个病人安危于何地?,也不能理解这种诓骗出院的行为,你们如果没有联系对方医院,为什么不如实告知?或者周五确诊就该告诉我自己过去联系,那也不至于要耽误两天?

发个后续:在别的医院经过多次反复检查后并没有患肺结核,在另外一家医院看诊的时候医生说:就这样就给你确诊了?太不负责任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咋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