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要治疗一辈子吗?

白塞病这个病虽然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但是不一定就要治疗一辈子,每个人决定治疗的过程和时间是由病人本身的身体情况结合而来,病人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防止该病的复发。
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适当的增强营养,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白塞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贝赫切特综合症,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血管、心脏、神经系统、关节肌肉、口腔和皮肤等等。那么,白塞氏病是怎么引起的呢?

  白塞氏病主要是体内的血管炎。这种情况和体内的免疫紊乱有一定的关系。同时抵抗力低下,感染也可以加重病情。如果发生白塞氏病的话,患者可以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外阴溃疡,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如果出现内脏系统的损害,可以出现白塞氏神经和肠道等方面的损害。

  白塞氏病出现和情绪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工作都是非常繁重的,这让他们不得不长时间的承受不良的精神压力,从而让身体出现异常病症,而白塞氏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建议患者在平时生活当中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这样才可以防止异常病变发生。

  免疫异常是引起白塞氏病的原因,这种因素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当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异常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正常的调节机体,从而诱发不良病变发生。

  白塞氏病也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的,直系亲属遗传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具有遗传倾向的人群,在平时生活当中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注意增强个人身体的抗病能力。

  病毒感染也是诱发白塞氏病的原因,生活当中很多人都会出现病毒感染的状况,在身体被病毒感染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些异常病变,而白塞氏病就是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疾病。

  当出现血管疾病之后非常容易形成溃疡,有可能还会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问题,还会诱发肝脏功能失调的状况,这些情况都很有可能会诱发病变发生。

  白塞氏病给患者带来反复发作的,阴部溃疡,眼色素膜炎,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工作学习带来很多麻烦,同时也带来了焦虑,抑郁等不积极情绪。患者患白塞氏病后迫切希望出现一个最有效,彻底的治疗方法,但经过数次发作,治疗,再发作的反复过程,使患者产生疑问。

  1、患者治疗阴部白塞氏病比较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双氯芬酸、洛索洛芬、塞来昔布、依托可可昔布、美洛昔康等,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用于关节炎、发热、溃疡疼痛患者。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头痛、耳鸣等症状,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受损等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禁止服用,服药期间不允许饮酒或饮酒。

  2、秋水仙碱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对结节性红斑、口腔及生殖器溃疡、眼葡萄膜炎、关节病变有一定疗效。但是患者应该注意中性粒细胞及其他肾损害反应。沙利度胺可用于治疗严重的口腔和生殖器溃疡、皮肤病变和消化性溃疡。孕妇禁止怀孕,为了避免胎儿畸形,除此之外还会引起神经轴索变性的副作用。

  3、免疫抑制药主要有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环孢素等,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硫唑嘌呤它能抑制口腔和眼部发生病变及关节炎,但是停药之后容易复发。甲氨蝶呤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皮肤和粘膜病变。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损害和胃肠道症状。环磷酰胺适用于严重眼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血管炎。使用时,应多喝水,避免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

  口腔溃疡可以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和冰鹏散治疗,生殖器溃疡用高锰酸钾和抗生素软膏治疗;结膜炎和角膜炎可用糖皮质激素眼膏或眼药水治疗。患者如果出现阴部白塞氏病,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检查是否有感染的情况,及时的治疗疾病。

白塞病(BD)是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重者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BD的病因、发病机制未明,但随着遗传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不断研究并发现了BD可能的病因,并且提出了目前广为接受的BD发病假说: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等病原体长期或反复暴露于具有某些遗传基因背景的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在某些影响因素作用下,机体与微生物的共同结构诱发免疫应答,产生持续、反复的自身炎症反应。

BD高发于北纬30°~45°的欧亚人群,尤其在中东、地中海和远东地区发病率较高,为13.5 /10万人~500/ 10万人,罕见于美洲及欧洲。这种地理分布与古代丝绸之路路线较为一致,故又称“丝绸之路病”。目前普遍认为,BD是具有遗传背景的移民人群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荟萃分析显示,土耳其是世界上BD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为119.8/10万人,其次为中东,为31.8/10万人。

通过比较移民来源地和目的地人群的流行情况,可以确定遗传或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对荷兰人群进行调查显示,土耳其、摩洛哥移民比荷兰本地白人患病率更高,且与移民来源地相似。这提示种族和遗传可能比地理环境更加重要。相反,日本人移民至夏威夷后,患病率比日本本土人群低,同时眼部和皮肤累及比例下降,提示地理环境因素可能影响疾病易感性。另外,在一项美国的队列研究中,BD神经和消化道累及比例高于土耳其;东亚地区胃肠道累及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日本为50%,韩国为15%,而土耳其仅为1%。因此,不同地理区域中,疾病表现甚至致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病毒与细菌是最常见致病因子之一。早在1937年,Behet医生就认为BD是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并且极有可能是病毒。随后研究者们相继在BD外周血及唾液、生殖器溃疡中发现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DNA以及与之互补的RNA。然而,相当部分研究者并未在外周血或病变部位发现病毒基因片段或抗体。上述理由以及此后随机试验中BD对抗病毒治疗的无效性,使得病毒感染不能完全解释BD的发病机制。因此推测HSV参与了BD的免疫机制,但并不是单一的病因。

热休克蛋白(HSPs)是一组进化高度保守的蛋白质,是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的特殊蛋白质。有研究表明HSPs与自身免疫病相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人类HSP 60与链球菌HSP 65存在50%的同源性,分支杆菌和链球菌HSP 65之间同源性超过90%。既往研究表明,链球菌可能参与BD的发病。另外,有研究显示,部分BD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特异性抗HSP 27的自身抗体。总之,人类60 KDa HSP与微生物HSP存在交叉反应机制,这可能是个体基因易感和BD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这些研究不仅为BD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也提示自身抗体分子作为BD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靶点干预治疗成为可能。

既往研究发现,大气气溶胶颗粒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癌症等疾病,并推测可能是因为气溶胶颗粒中存在的生物物质,如HSPs、脂多糖和β-葡聚糖等。此外,LEE等报道,肠白塞病复发高峰为春、秋季,某些外源因素可能参与了肠白塞病的炎症反应。吸烟是研究较多的环境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吸烟对BD溃疡有一定保护作用。Aramaki等报道HL1-B51与吸烟,尤其是二者同时存在,是慢性进行性神经白塞病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可能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缺乏有关。Ozer等发现GSTM1和GSTT1无效基因型在BD和对照组分布频率存在差异。携带GSTM1无效基因型的非吸烟女性患者发生结节性红斑的风险降低。

GSTM1无效基因型似乎与大血管血管炎有关,尤其是男性吸烟患者。携带GSTT1无效基因型的吸烟男性患者发生静脉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

烟雾中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加重BD症状,而某些化学物质和氧化应激可能会缓解BD症状。Soy等对长期吸烟的和从未吸烟的无症状BD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吸烟组戒烟1周后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组;戒烟可加重皮肤黏膜症状,尤其是口腔生殖器溃疡患者。烟雾中的尼古丁,可作用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减少IL-8、IL-10等炎症因子的产生。这可能是戒烟后溃疡加重的原因之一。但烟雾中有超过4000种物质,并不能确定哪一种对BD产生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与机体之间存在动态平衡,肠道微环境改变后,肠道中的条件致病菌或其产物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免疫调节受损。肠道菌群失调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炎症性肠病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等均有关联。

Consolandi等首次报道了与健康同居者相比,B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且丁酸盐减少。其中罗氏菌属和八叠球菌属减少,而此二者为肠道内产生丁酸盐的主要细菌。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盐对维护肠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Treg细胞分化,从而影响免疫调节。Shimizu等亦报道了BD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加,而梭菌减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是产生乳酸盐的主要细菌,无菌小鼠口服双歧杆菌和(或)乳杆菌后可快速诱导关节炎。而梭菌能够利用乳酸盐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Jo等研究得出,在有消化道症状而内镜或影像学检查无活动病变的BD患者中,三分之一以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给予利福昔明治疗4周后,85.7%患者症状缓解。

肠道菌群的差异除了基因测序技术的影响,还需考虑种族、地理以及饮食的影响。这可能是上文所述的不同地区BD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但并无确切证据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B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或者在BD中存在特定的肠道菌群紊乱。

心理精神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抑郁、焦虑、性格及个性特征等。有报道认为BD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抑郁可兴奋交感神经,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影响炎症因子释放,诱导炎症发生;亦可活化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抑郁患者炎症因子升高,如IL-6、CRP等。Karlidag等研究了应激因素和应答机制在BD发病和复发中的作用,发现70%的患者和79.4%的患者分别在疾病发生前和复发前存在应激因素。其中41.2%与社会支持因素有关,如家庭矛盾;17.7%与社会环境有关,如经济困难等。BD患者比非BD患者有更明显的与BD相关的述情障碍、抑郁焦虑,并且表现为应对策略缺乏。但目前关于BD与心理因素的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存在反向因果关系或者回忆偏倚的干扰,故无法明确是抑郁焦虑诱发了BD,还是BD发生后导致了抑郁焦虑情绪。心理干预能否改善BD的情感问题,仍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BD具有独特的地理分布、多样的临床表现,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在BD发病机制研究方面,一些零散、细小的影响因素常被忽视。今后应设计合理的试验模型,将部分可能致病的环境因素纳入疾病资料库,有望揭示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文章来源:陈瑜佳,管剑龙.白塞病相关致病因素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医学. ):327~330.

作者:陈瑜佳,管剑龙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风湿免疫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塞病可怕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