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橄榄体、桥脑萎缩是一种以共济失调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作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编写组

disease,CSVD)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由于多起病隐匿,容易被患者甚至临床医师忽视。自2015年《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发表以来,人们对CSVD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CSVD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有了快速进展。基于此背景,中国医院研究型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编写了《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以体现CSVD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为CSV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CSVD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目前对于脑小血管的定义更为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小血管,还包括这些小血管周围2~5 mm的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结构。

CSVD常见的病因分型包括:Ⅰ型,小动脉硬化;Ⅱ型,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Ⅲ型,其他遗传性CSVD;Ⅳ型,炎症或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Ⅴ型,静脉胶原病;Ⅵ型,其他小血管病。

space,PV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和脑萎缩。其他影像学特征包括单个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的脑出血、皮层表面铁沉积和皮层微梗死等。其他不同角度的分类方法包括出血性和非出血性CSVD、散发型和家族型CSVD及增龄相关的脑小血管谱系疾病(包括深穿支动脉病和CAA)等。

本共识主要阐述Ⅰ型CSVD,同时也涉及部分Ⅱ型和Ⅲ型CSVD,其他类型的CSVD参照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

2 脑小血管病流行病学

CSVD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有87%存在皮质下WMH,68%存在脑室周围WMH;而在80~90岁的人群中,100%存在皮质下WMH,95%存在脑室周围WMH。根据卒中分型,我国小动脉闭塞所致的CSVD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30%。CMB患病率为24%,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45~50岁人群中CMB发生率约为6%,年龄≥80岁人群中可达36%。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VS的发病率高达79.9%,基底节区PVS的发病率略高于白质区。

CSVD引起的卒中复发率较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卒中复发率略低,CSVD合并高血压1年卒中复发率为14%,其中不合并高血压者复发率为9.3%。

3 脑小血管病危险因素

CSVD的危险因素较多,可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年龄和遗传因素,性别和种族因素目前尚有争议。高血压是CSVD最明确、最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此外,血压变异性与CSVD影像学标志物(尤其是WMH)高负荷相关。其他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4 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CSVD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全脑功能紊乱性疾病,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功能异常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神经血管单元由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液体和营养物质进入间质,调节脑血流,维持和修复髓鞘,清除代谢产物,以实现正常的细胞功能。任何原因引起的NVU结构或功能改变均可导致CSVD。常见机制包括慢性脑缺血与低灌注、内皮功能障碍及血脑屏障破坏、组织间液回流障碍、炎症反应和遗传因素等,不同机制间存在交互作用。其中,慢性脑缺血与低灌注是较重要的致病机制,尤其是在增龄相关性CSVD中。年龄、高血压等因素可引起微小血管损伤,出现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导致脑血流降低,慢性脑缺血引起髓鞘脱失,出现脑白质微结构改变,最终进展为影像学上的WMH;而小血管急性闭塞导致局部急性缺血,可引起RSSI。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CSVD的早期改变,可影响脑灌注导致髓鞘受损;同时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降,血脑屏障受损增加血管的渗漏,血浆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造成脑白质病变。PVS是脑内类淋巴系统的一部分,其功能失调可能会影响间质液的引流,并阻碍组织中代谢物的清除。

5 脑小血管病病理表现

CSVD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小动脉硬化、脂质透明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淀粉样变性、PVS扩大、微小动脉瘤、血脑屏障破坏、血管炎等。腔隙的病变血管可见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小动脉坏死、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等。WMH的病变区域可存在灶性脑白质脱髓鞘,神经纤维密度减少,多灶性脑白质微梗死及胶质细胞增生等病理变化。CMB的血管周围可见新鲜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颗粒沉积,或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扩大的PVS常与腔隙和WMH合并存在。

6 脑小血管病临床表现

CSVD的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分为急性缺血性CSVD和慢性隐匿起病的临床综合征。急性缺血性CSVD表现为特定的腔隙综合征,慢性CSVD可无临床症状,多依靠影像学检查诊断。随着CSVD负担逐渐加重,患者可出现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情感障碍和二便障碍等症状。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对CSVD所致的慢性临床症状缺乏足够的认识。下面根据CSVD的不同影像学表现阐述其临床特点。

6.1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

RSSI常表现为急性发病的特定腔隙综合征,经典的5种综合征包括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和感觉运动性卒中,一般预后较好。

一般是皮层下梗死的坏死组织被清除后残留于脑组织内的小腔洞。部分表现为与既往相对应的卒中症状,但多数缺乏明确对应的临床表现,可为数次轻偏瘫后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下降,如认知功能减退甚至血管性痴呆、平衡失调、步态障碍、尿失禁和情感障碍等。腔隙所导致的认知功能减退以执行功能减退为主。运动障碍方面,腔隙数目增多与步速减慢、步基增宽和平衡能力下降有关;丘脑和额叶腔隙与步速减慢、步幅缩小、步频减慢有关。

WMH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信息处理速度减慢和执行功能下降,记忆功能相对完整。WMH所致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取决于WMH位置、体积和患者的认知储备。WMH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多为步态异常(步速减慢、步长变短、步频变慢、步宽增宽、步态参数变异性增大)、平衡能力下降和跌倒风险增加。此外,WMH还与社区老年人新发抑郁症有关,可增加卒中后抑郁和二便障碍的风险。也有学者认为WMH通过认知损害介导二便障碍的发生。

CMB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与其位置、数量密切相关。目前认为CMB可导致总体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的下降。目前关于CMB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结论尚不一致。有研究发现CMB与步长、Tinettie评分及站起-走测试量表(timed up and go,TUG)评分显著相关;额叶、颞叶和基底节区CMB数目与步长变短有关,颞叶CMB数目与步速下降有关。

PVS相关的临床症状还在探索阶段。多项横断面研究发现PVS与信息处理速度降低、执行功能降低和血管性痴呆风险增加有关。但一项纳入了5项大型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健康老年人中PVS与认知功能无关。目前关于PVS与运动障碍的研究十分有限。既往有个案报道指出严重的纹状体区PVS与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有关,可能是由于严重的PVS影响纹状体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锥体外系症状。

脑萎缩与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不同部位脑萎缩所导致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这主要与病变脑区的功能不同有关,如颞叶萎缩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而额叶萎缩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思维判断力等下降,运动感觉区和额顶区(与运动、视空间和认知处理速度相关的区域)的萎缩与步幅变短、双足站立时间延长有关,苍白球体积下降、顶叶下部皮层萎缩与步基变宽有关。推荐意见:对于有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情感障碍和二便障碍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排除了其他器质性疾病时,脑小血管病或许是临床医师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angiography,ESWAN)序列以检测CMB。WMH的严重程度可用基于MRI的Fazekas量表、Scheltens量表及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量表进行评价。CMB可应用微出血解剖评定量表和CMB观测量表进行评价。脑萎缩可选用线性测量和目测法,精准测量推荐容积测量法。

7.1.2 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头颅CT对脑出血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对发病12 h以上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也有一定作用,但敏感度不佳;对WMH、PVS和CMB的显示均不理想。因此,不推荐头颅CT用于CSVD的诊断。

imaging,DCE-MRI)能较好地评价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在腔隙成像方面,7T-MRI比3T-MRI能更精确地描述皮质的小梗死。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诊断CSVD中更倾向于定量评估脑代谢改变,在区分血管性和退行性认知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CSVD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认知、运动、情感及二便障碍等。量表对于评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辅助作用。①认知障碍:推荐应用MMSE、MoCA以及血管性痴呆评估量表。此外,还应对CSVD患者的记忆、执行、注意以及视空间等功能进行评价,具体可参见《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②运动障碍:推荐应用TUG测试、Tinetti平衡和步态量表以及简易体能测试量表评定患者的运动障碍。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也可用于CSVD步态障碍的评价。③其他临床量表:二便障碍可通过尿便功能调查问卷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等进行评估。情感障碍可利用焦虑、抑郁量表等进行评价。

所有CSVD患者均应进行血压评估,包括传统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其中24 h动态血压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压变异性是CSVD的危险因素之一,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血压变异性的评估。血压变异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是临床评价血压变异性的常用指标。

实验室检查可协助寻找CSVD的危险因素,CSVD的病理过程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止凝血系统、脂质代谢等密切相关,可对相应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血液检测:常规血液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血Hcy、凝血功能及抗心磷脂抗体等。还可进行炎性因子包括hs-CRP、IL-6等检查;氧化应激标志物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对氧磷酶等检查;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1、胶质细胞分泌蛋白S100B等;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包括MMP、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原抑制剂、血浆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40和Aβ42等。脑脊液检测:CSVD认知障碍患者脑脊液T-tau、P-tau、Aβ40以及Aβ42水平正常,CAA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Aβ40和Aβ42水平下降。脑脊液检测和血浆Aβ水平可为CSVD的鉴别提供帮助。

①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手段。RSSI、腔隙、PVS及WMH推荐完善T1WI、T2WI、FLAIR序列,DWI更推荐应用于RSSI的鉴别,而SWI、T2*-GRE和ESWAN序列为检测CMB的重要手段。如果条件允许可进行DTI、功能MRI、DCE-MRI、PET等检查以协助评估脑小血管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理生理改变。

②对脑小血管病患者推荐采用适合的量表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评估,应更关注执行、注意、记忆等功能评价。对运动障碍建议应用量表对步态、平衡以及跌倒风险进行评估。

③推荐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测量,条件允许可完善血压变异性检测。

④除常规血液学检查外,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还可进行其他相关标志物的检测。怀疑患者存在炎性疾病或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时,推荐进行脑脊液或基因检查。

如患者有血管病危险因素或家族史,或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了CSVD的临床表现,在排除了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应考虑CSVD。诊断流程见图1。

头颅MRI是检测CSVD最重要的工具,阅片时应该注意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数目及范围。

①RSSI:RSSI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近期发生的位于穿通动脉分布区的小梗死,T1WI序列中为低信号,T2WI和FLAIR序列中为高信号,轴位最大直径<20 mm,冠状位或矢状位直径>20 mm。病变多分布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豆状核、丘脑前外侧以及幕下区域(脑干和小脑)。DWI序列上为高信号,可作为与陈旧性梗死灶的鉴别方法。尾状核头的梗死是脉络膜前动脉闭塞所致,病因明确,故归入RSSI,而基底节区和内囊直径>20 mm的病灶是由几个穿通性动脉同时闭塞导致,不归入此类。

②腔隙:腔隙在MRI上表现为位于皮质下的圆形或卵圆形的类似于脑脊液信号的充满液体的腔隙,在T1WI序列中为低信号,T2WI序列中为高信号,FLAIR序列中为中心低、外周包绕高信号环,直径为3~15 mm。在某些血管性腔隙中也发现FLAIR未抑制的中央高信号积液腔,但在T1WI和T2WI序列中仍呈脑脊液样信号。影像学上腔隙应与PVS区分,两者在MRI上均为脑脊液样信号,并均多发于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但是直径<3 mm更可能是PVS,>15 mm则更可能是RSSI,而腔隙的大小介于两者之间。

③脑白质高信号:WMH表现为脑白质区域中大小不等的异常信号,在T2WI和FLAIR序列为高信号,T1WI序列为等信号或低信号。WMH病变早期为位于额叶和(或)枕角的小帽状病变,随病变加重,可延伸到皮质下白质区并发生融合,WMH还可发生于基底节和丘脑的白质。自动分割技术可以更精确和快速地定量WMH的负荷和进展。

④脑微出血:CMB具MRI血管成像进行鉴别。血管流空影在SWI不同层面上会出现连续移位,CMB则表现为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

⑤血管周围间隙:PVS表现为包绕血管、沿着血管走行的间隙,在影像学上,其平行血管走行时呈线样,垂直血管走行时呈现圆形或卵圆形,类似于脑脊液信号。表现为T1WI和FLAIR序列低信号,T2WI序列高信号,直径一般<3 mm。PVS好发于基底节、皮质下、脑干等部位,小脑则较少发生。

⑥脑萎缩:脑萎缩表现为脑体积减小,并且与脑外伤和脑梗死等损害导致的局部体积减小无关。在头颅CT或MRI上可见脑体积减小、脑室扩大,脑沟脑回增宽。目前,可应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对脑萎缩程度进行更精确地测量。

8.2 影像学总负荷评分

对于CSVD,任何单一影像学标志的诊断特异性均较低,多个影像标志同时存在则能极大地提高诊断特异性。Staals等提出了一个可以全面评价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评分表,纳入了腔隙、WMH、CMB及PVS这4项最典型CSVD的影像学表现,评分为0~4分。由于CSVD的几种典型表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该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可能更适用于评价CSVD的总体影响。WMH评分采用Fazekas量表,评估脑室旁WMH和深部WMH的总和,评分为0~6分。PVS评分选取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PVS最多的层面使用一个4分制的量表对其进行严重程度分级。

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方法:以下表现记为1分:①≥1个腔隙;②Fazekas评分中深部WMH评分≥2分和(或)脑室旁WMH评分为3分;③≥1个深部或幕下CMB;④基底节区中重度(2~4级)PVS。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将脑萎缩纳入CSVD总负荷评分,总评分为0~5分。但该评分体系对于各个影像学指标均给予同等的权重,没有考虑到每个指标的实际负担,故目前的评分截点和权重可能不是最优的。

基因遗传性CSVD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脑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由基因检测可进行确诊(表1)。目前较为明确的单基因遗传性CSVD可归类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病(如CADASIL、CARASIL)、血管间质性病(如CAA)、遗传性胶原蛋白病(如Ⅳ型胶原突变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微动脉病和白质脑病)、血管内皮细胞病(如RVCL)、血管代谢性病(如Fabry病、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等。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①建议对临床上出现认知、步行、二便以及情感障碍的患者予以重视,鉴别是否为脑小血管病。

②推荐完善头颅MRI,并根据不同分型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应用相应的评价量表对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③推荐应用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表评估脑小血管病的总体严重程度。

④对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并且出现特殊临床症状的脑小血管病患者建议完善基因检查。

9.1 急性脑小血管病

相关治疗对于急性CSVD导致的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治疗,目前建议可参考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方案。

对于RSSI患者,更为积极的降压方案可能是合理的,但血压过低也可能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等风险。血压变异性与WMH、CMB、PVS及CSVD总负荷相关,还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因此,减少动态血压变异性对控制CSVD有重要意义。钙离子拮抗剂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有减少血压变异性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适合选用;β受体阻断剂在降低心率的同时可能增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应谨慎使用。在临床应用中,降压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CSVD患者,血压水平的控制目标需进一步的长期、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

RSSI患者的溶栓方案参照2018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发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CMB和WMH不是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证。对于头颅MRI显示具有少量CMB(1~10个)但符合其他溶栓条件的患者,静脉应用阿替普酶是合理的(推荐等级Ⅱa,证据水平B-NR)。对于存在大量CMB(>10个)但符合其他溶栓条件的患者,静脉应用阿替普酶可能会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治疗获益尚未明确。如果确实有潜在的实质性益处,那么治疗可能是合理的(推荐等级Ⅱb,证据水平B-NR)。对于CSVD患者行静脉溶栓需个体化评估获益与风险,尽量减少缺血性卒中溶栓后脑出血和不良预后的发生。

9.1.3 抗血小板治疗:

建议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鉴于CSVD同时具有缺血和出血风险的双向性,应进行治疗获益和出血风险的评估。存在重度WMH以及大量CMB的患者应慎用抗血小板药物。在合并存在WMH和多个CMB的患者中,西洛他唑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应根据有无急性卒中发作病史、CSVD不同病因、影像学表现等权衡获益与风险后慎重选择。

使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各种缺血性卒中亚型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也包括CSVD所致卒中。小样本研究发现卒中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合并WMH的卒中患者WMH进展和认知功能下降;也有部分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对延缓WMH进展并无显著效果。另外,有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增加CMB及颅内出血风险。若CSVD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仍需降脂治疗。

9.2 慢性脑小血管病相关治疗

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亚型,也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的药物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血管性痴呆,还需进一步开展针对CSVD所致认知障碍的大型临床试验。目前可选择的药物主要包括:①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②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具体药物的使用可参照相关诊治指南。还有一些小样本研究发现,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和尼莫地平等药物对CSVD相关认知障碍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尚需更多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除急性卒中和认知障碍,CSVD还会导致淡漠、抑郁、排尿障碍等临床症状,建议在明确诊断后进行相关的对症处理。

遗传性CSVD中,Fabry病的特异性酶替代治疗已被证实有效,主要药物是外源性基因重组α半乳糖苷酶A,包括阿加糖酶β和阿加糖酶α。建议CSVD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适量的钠摄入量、地中海式饮食(充足的水果和蔬菜)、控制体重、戒烟,并避免过度饮酒。运动认知训练对CSVD的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中医药、针灸可能对CSVD有潜在治疗作用。

“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被认为可加重内皮功能障碍和血脑屏障损伤,可能与增龄相关CSVD的发生相关,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可能会延缓增龄相关CSVD的进展。补充维生素B可能延缓严重CSVD患者WMH的进展。但抑制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神经保护等方面的药物治疗尚需大规模试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①建议应用对血压变异性影响小的降压药,如钙离子拮抗剂等。

②溶栓治疗参照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诊治指南。

③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存在重度WMH以及大量CMB的患者应慎用抗血小板药物。

④脑小血管病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需降脂治疗。

⑤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参照《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

⑥推荐对症状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进行运动认知训练,并改善生活方式。

来源:《中国卒中杂志》2021年第16卷第7期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提出的中国罕见病定义,罕见病即患病率低于1/500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世界上有超过7000种罕见疾病,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每年大约有250种新疾病加入名单中。据估算,全球受罕见病影响的人群有2.63亿—4.46亿人,中国约有2000万人。

因罕见病的发病率低、有关专业知识认知有限,易造成误诊或周期延长。约有80%的罕见病由基因缺陷导致,仅有不到5%的罕见病能有效干预或治疗。

2016年,上海市卫计委组织专家论证,以入选病种基本符合中国罕见病定义、具有明确诊断的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疗效的干预措施为主要原则,确定将56种疾病纳入《上海市主要罕见病名录(2016年版)》。

上海市主要罕见病名录(2016年版)

药物/饮食干预/移植等

药物/饮食干预/移植等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溶酶体酸性脂肪酶缺乏症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胰腺机能不全综合征

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2018年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121种疾病。全球预计有超过3亿名罕见病患者,中国为1680多万。目前已经明确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其中80%为遗传病。

Angelman 氏症候群(天使综合征)
热纳综合征(窒息性胸腔失养症)
自身免疫性胰岛素受体病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
先天性肌强直(非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综合征)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糖原累积病(I型、Ⅱ型)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溶酶体酸性脂肪酶缺乏症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帕金森病(青年型、早发型)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Dravet综合征)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肯尼迪病)
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2019年,《罕见病指南(2019年版)》发布。

201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对临床急需的罕见病新药、用药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审评审批;对于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在临床试验已有数据显示疗效,并且能够预测临床价值的条件下可以附条件审批,以提高临床急需药品的可及性。

2020年,36种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下面针对一些主要罕见病做一简单介绍:

1、21-羟化酶缺乏症

21-羟化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表现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属于肾脏疾病系统。

致病原因:该病是由于CYP21基因突变,导致21羟化酶缺乏。进而造成糖皮质和(或)盐皮质类固醇减少,ACTH和雄激素分泌增多,患者出现男性化和失盐症状,严重时威胁生命。

临床表现:拒食、呕吐、脱水、体质量不增或下降及电解质紊乱、嗜睡为表现的肾上腺危象及外生殖器两性畸形、患儿性早熟、男性化体征等。

白化病一般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属于皮肤疾病系统。

致病原因:该疾病是一组由黑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突变导致眼或眼、皮肤、毛发黑色素缺乏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眼、皮肤、毛发黑色素缺乏和弱视等。患者全身皮肤呈白色或粉红色,毛发呈白色或淡黄色,具有视力低、畏光、眼球震颤等表现。

伴有耳聋和/或眼病变的一种遗传性疾病。该疾病属于肾脏疾病,本病主要遗传方式是x-连锁显性遗传。男性比女性发病早且严重, 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肾脏症状:腰痛、间歇性或持续性血尿。

肾外症状:感音神经性耳聋:进行性,两侧不完全对称;晶状体异常,进行性近视甚至白内障;视网膜异常染色;高血压;水肿。

4、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既累及上运动神经元(UMN),又影响到下运动神经元(LMN)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ALS俗称「渐冻人症」,因「冰桶挑战」项目广为人知。

临床表现: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等。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种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美国约为1/14000,日本1/60000,我国1/16500。若不及时治疗,会对脑或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甚至生命威胁。多数患者在婴儿期便会出现临床症状,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由于患者无法转化普通含蛋白质食物中的苯丙氨酸,所以平常的肉、鱼、蛋、奶、豆等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取要严格控制。目前对PKU的治疗,大多以食疗为主。

6、瓷娃娃--成骨不全症

imperfecta,OI)又称脆骨症,发病概率在一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左右,中国约有10万患者,是一种显性遗传的疼痛疾病。该疾病目前分为八型,普遍表现为骨脆弱和骨畸形,严重者轻轻一个拥抱也会导致其骨折,该群体如不及时治疗将终生残疾。主要特征为:频繁骨折、身材矮小、听力渐进性失聪、眼睛巩膜呈蓝色等,由于患者极易骨折,民间俗称"瓷娃娃",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和矫形手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7、玻璃娃娃--血友病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由于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包括血友病A(甲)、血友病B(乙)和因子XI缺乏症(曾称血友病丙)。前两者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后者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血友病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血友病患者受到磕碰或者创伤后容易引起淤血或者血流不止,因此他们被称作碰不得摔不得的"玻璃娃娃"。

LAM)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发生于女性,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平均年龄30-40岁。气胸和乳糜胸常为LAM的首发症状,并可反复发生。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最后可出现较为严重的呼吸衰竭。目前在我国报告病例数不超过200例。LAM患者大部分处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年龄,却被疾患所困,失去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hypertension,IPAH)它是指经详细体格检查及完善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其他系统疾病及相关线索,并且经右心导管检查发现肺毛细血管嵌压心衰竭,平均生存时间为2~3年,其治疗困难,预后差,严重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癌症,被医生称为“心脏病中的癌症”。肺动脉高压虽然目前尚无法治愈,但患者通过正规的治疗和靶向药物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生存质量。

克氏综合症(Klinefelter's syndrome)是一种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其个体有至少2条XX性染色体,至少1条Y性染色体,典型情况下为XXY,一般为男性。该症于1942年首先由 Klinefelter 发现并描述。额外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卵子或精子。发病率为0.1%。克氏综合症本身并不能致人死亡,导致病患身心困扰的都是并发症和并生症所致。其常见并生症和并发症包括:乳腺增生,,二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自闭症,等等。

Complex,TSC)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儿童和成人均可受累。主要表现为癫痫、皮肤病变、多器官良性肿瘤,部分病人智力发育受影响,有1/3的女性患者肺部出现淋巴管肌瘤病。TSC的基因突变发生在TSC1或TSC2,导致了细胞增长失控。TSC无法在怀孕期间检测出来,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都毫无前兆,也不可能预测病患将如何发展,和将会有哪些症状。结节性硬化症无论给患者本人还是其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非常需要更多的社会理解和关注、定期的医疗检查、专业的心理辅导,去帮助他们踏上这趟人生的不确定之旅。

天使人综合症(Angelman syndrome),或称天使综合症,又称安格曼综合症,是一种基因缺陷而造成的疾病。罹患此症的患者,脸上常有笑容,缺乏语言能力、过动,且智能低下。

临床表现:患者脸上始终带着笑容,但动作机械,智力低下,同时还有癫痫等症状。病征包身边经常发笑,双手举高,挥舞,脚下不稳,痉挛,缺乏语言能力及智障,因此被称为"快乐木偶综合症"。

精氨酸酶缺乏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系统。

致病原因:由于ARG1基因缺陷导致肝脏精氨酸酶缺乏,精氨酸降解障碍,鸟氨酸与尿素生成减少,血液氨含量增高,是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中较少见的类型。该病多发于婴幼儿(1-3岁)。

临床表现:患者临床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痉挛性瘫痪、癫痫及小脑萎缩,早期常常被误诊为脑性瘫痪,生存质量极差,预后不良。

ARG1基因突变位点:

14、热纳综合征(窒息性胸腔失养症)

窒息性胸腔失养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骼生长障碍,其主要影响胸部骨骼结构的发育,导致畸形。

临床表现:常伴有呼吸窘迫和反复呼吸道。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属于肾脏疾病系统。是一种补体失调性疾病,补体调控蛋白H因子、以及膜辅助蛋白和血清补体固有成分(B因子、补体C3)的基因突变都可参与其发病,病情易反复,预后很差,25%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亡,50%以上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临床表现:最主要特点有,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肾功能衰竭。

AE泛指一大类由于免疫系统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产生反应而导致的疾病,是非感染性因素所致可逆性脑炎。

(1)精神症状与神经系统症状常同时出现,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出现稍晚;

(2)兴奋、话多、行为异常等精神运动性兴奋;

(3)情感淡漠、反应迟钝、少言少语等精神运动性抑制、亚木僵状态、幻觉及被害妄想、忆力下降、头痛、发热 ,癫痫样发作、言语及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等。

16、自身免疫性垂体炎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是由于自身免疫引起的脑垂体慢性炎症,也被称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1)妊娠时垂体发生生理性肿大;

(2)垂体体积增大、头痛、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

(3)垂体前叶功能异常;

(4)血清垂体自身抗体的检出及其它内分泌腺的受累。

注意:头疼是该疾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17、自身免疫性胰岛素受体病

自身免疫性胰岛素受体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受体的自身抗体引起的罕见疾病。

临床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该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戈谢病是由GBA酸性葡萄糖苷酶(acid mai -glucosidase, GBA)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溶酶体储存疾病。本研究旨在确定GD突变及其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

Prevail Therapeutics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开发基于腺病毒(AAV)的基因疗法,该公司近日宣布,美国FDA已通知Prevail,PR001用于治疗神经性戈谢病(nGD)的IND已生效,并且Prevail可能会着手进行临床试验。

diseases,LSDs)。由于编码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造成其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b3)和相关的鞘糖脂在人体各器官大量沉积,最终引起一系列脏器病变。

由于编码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造成其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b3)和相关的鞘糖脂在人体各器官如心脏、肾脏、胰腺、皮肤、肺和神经系统等大量贮积,最终引起一系列脏器病变。

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乃遗传性肌肉萎缩病。它的基因( Dystrophin gene)存在于X性染色体中( Xp21 ),因此它是透过性连锁式隐性遗传型态传播的。男性只有一个X性染色体,因此病患者大多为男性;若女性的一对X性染色体中其一个携有异变的 Dystrophin 基因,她便成为一个 DMD 的携带者,她的儿子有二分一的机会成为病患者,她的女儿则有二分一机会成为 DMD基因携带者。

,本药在2020年已在美国上市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疾病为特点,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WD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 000~1/100 000,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本病在中国较多见。WD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WD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亨廷顿舞蹈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一般在中年发病,出现运动、认知和精神方面的症状。亨廷顿舞蹈症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患者病情呈进行性恶化,通常在发病 15~20 年后死亡。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以舞蹈样动作伴进行性认知、精神功能障碍终至痴呆为该病的主要特征。病因是亨廷顿基因上多核苷酸重复序列的错误表达,从而影响不同的分子通路,最终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和退化。

23、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病变局限在肺脏,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肺组织学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性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病因不清。按病程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本病多为散发,据统计,每年整体人群中的患病率约(2~29)/10万,且呈逐渐增长趋势,估计以每年11%的比例增长。在美国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大约有100000人,欧盟地区大约有110000人,而且每年欧盟地区新增IPF患者35000人。日本每年整体人群中的IPF患病率约(2.23~10)/10万,实际值远高于这个数目。我国作为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目前IPF患病人数也是逐年增加,保守估计至少在50万左右。作为一种慢性间质性肺病,IPF起病隐匿、病情逐渐加重,也可表现为急性加重。IPF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期仅2.8年,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IPF被称为一种“类肿瘤疾病”。

24、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属母系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或称线粒体遗传,由线粒体DNA11778、14484或3460等位点突变引起。它是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常见类型,由德国学者Leber于1871年首先报道。目前国外正在开发相关的基因治疗药物,见:,

枫糖尿症(MSUD)又称槭糖尿病、支链酮酸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分支酮酸脱羧酶的先天性缺陷,致使分支氨基酸分解代谢受阻,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α-酮-β-甲基戊酸,带有枫糖浆的香甜气味而得名。

黏多糖贮积症是由于人体细胞的溶酶体内降解黏多糖的水解酶发生突变导致其活性丧失,黏多糖不能被降解代谢,最终贮积在体内而发生的疾病。该病是溶酶体贮积病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可分为Ⅰ,Ⅱ,Ⅲ,Ⅳ,Ⅵ,Ⅶ,Ⅸ型等7种型,其中Ⅲ又分为ⅢA,ⅢB,ⅢC,ⅢD四个亚型,Ⅳ型分为ⅣA和ⅣB亚型,虽然各型致病基因和临床表现有差异,但由于贮积的底物都是黏多糖而被统称为黏多糖贮积症。

27、尼曼-匹克病(NPD)

尼曼-匹克病(NPD)又称鞘磷脂沉积病,属先天性糖脂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沫细胞。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至少有五种类型。

肝卟啉病是肝内卟啉代谢紊乱,卟啉和/或卟啉前体(δ-氨基酮戊酸、卟胆原、尿卟啉、粪卟啉及原卟啉)形成增加,在体内积聚所致的肝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腹痛、精神障碍、光敏性皮肤损害、周围神经病变等。

临床可分四型:①急性间歇型:以急性腹痛、精神失常、癔症、肢体或面神经瘫痪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尿呈红葡萄酒样为其特点。此型在我国最多见。②迟发性皮肤型:体内卟啉增加,以光感性皮肤损害为主。多在受日光照射后出现各种皮疹、红斑等。卟啉在肝内沉积伴有肝损害。③混合型:上述两型症状可混合或先后出现。④遗传性粪卟啉型:病情隐匿,仅粪卟啉排出增多,但在某些药物诱发下可出现急性型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迟发性皮肤型表现。本病经检查尿排出的卟啉及卟啉前体增多,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急性间歇型用正铁血红蛋白溶液静脉滴注,可缓解症状。迟发性皮肤型可试用放血治疗。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医学科普·疾病知识文库: 橄橄榄榄体体脑脑桥桥小小脑脑萎萎缩缩 人类的疾病有很多,为便于大家了解掌握, 本文收集整 了疾病 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的相关资料 以供大家参阅。 由于部分内容人类 尚未掌握或其他原因暂缺,敬请谅解。 橄橄榄榄体体脑脑桥桥小小脑脑萎萎缩缩 别别名名::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简简介介::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 ,是一 种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 性疾病。 1891年Menzel最早报道了2例临床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自主 神经功能衰竭和锥体束损害的患者,符合目前多系统萎缩病(MSA) 的临 床和病 改变。1900年 ej erine和Thomas将出现这组临床表现的患者命 名为OPCA 。以后的神经病学和病 学研究发现,许多OPCA患者具有家 族遗传的倾向,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现已归类在遗传性脊 髓小脑共济失调中的SCA-1型。而一些散发性的OPCA病例主要表现为轻 度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病程 中常合并明显的帕金森综合征和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症状。另外少数患者 可合并双侧锥体束征、肢体肌肉萎缩、眼球震颤或眼外肌瘫痪症状中的 1种或2种以上。目前认为,只有散发型患者才归为MSA 。 部部位位::头 科科室室::神经内科 症症状状::肌肉萎缩 眼球震颤 吞咽困难 肌肉萎缩 眼球震颤 吞咽困 难 反应迟钝 微循环障碍 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 强直性肌张力增 高 沟裂增宽 脑沟变宽 低颅压综合征 相相关关疾疾病病::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共济失调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副 肿瘤性小脑变性 小脑扁桃体下疝 病病因因::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原因_ 由什么原因引起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   (一)发病原因   许多OPCA患者具有家族遗传的倾向,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 遗传,现已归类在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中的SCA-1型。只有散发型 患者才归为MSA 。可参见多系统萎缩病。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以下相关因素。   1.生化异常 OPCA 的生化改变涉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有关酶、乙 酰胆碱及其酶活性、单胺类递质、喹啉酸有关酶以及嘌呤、甘油磷酸乙 醇胺、硫胺等变化。对这些生化改变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的进一 步研究,对揭示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1)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有关酶的改变:某些作者发现患者小脑皮质 中N- 甲基 -天门冬氨酸(N-methyl- -aspartate,NM A)减少,牛磺酸增 多,前者为橄榄-小脑纤维的兴奋性递质,后者为抑制性递质。推测可能 某种因素引起代谢障碍,导致某些神经元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兴奋毒 性损伤敏感。而氨基酸含量减少可能是这种代谢障碍的结果。并通过动 物实验证明,谷氨酸的大部分毒性通过NM A作中介。Bebin等的实验表 明,脑氨基酸水平降低与神经元脱失存在相关性。因此,有人认为 OPCA发病机制与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有关。   有人对OPCA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发现谷氨酸水平 显著降低,而丙氨酸、甘氨酸、蛋氨酸( 甲硫氨酸)和缬氨酸浓度升高。 蛋氨酸在脑内参与多种生化过程,其在OPCA 中的病 生 作用尚需进 一步研究,甘氨酸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起谷氨酸受体激动剂 的作用,故它可能与谷氨酸代谢有关,在成人型OPCA 中起病 生 作 用。   一些作者在OPCA患者的白细胞中测到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 H) 降低至正常人的1/3 。多数研究表明,OPCA患者脑 组织中G H 、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正常,但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淋巴细胞 及血小板中G H等多种酶活性降低。Iwatsuj i等则发现OPCA患者血液淋 巴细胞总G H活性和热稳定G H活性均显著降低,认为淋巴细胞G 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脑萎缩遗传遗传几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