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运动神经元病肢体疼痛是怎么一回事?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非对称性的肢体无力、萎缩。少数病人可有一过性肩部疼痛和轻度感觉异常,但无肯定和恒定的感觉障碍。该病在临床上表现多从下肢起病,肌电图上可以表现出波形离散和传导阻滞,应用丙种球蛋白进行,可以出现好转。

神经病患者,43岁两年前突然感觉右脚使不上力气,走路像踩棉花一样,但症状没持续多久就消失了,也没太注意,然后腿脚无力的症状越发的严重,并且慢慢还出现小腿,腰酸背痛脖子疼的症状,后来的一次吃饭时,喉咙内出现了异物感,病情持续性的加重,住院过一段时间,吃过很多的药物,病情并没有控制住,在网上联系到了这边

现用药物:“益元健肌方剂”纯中药口服汤剂治疗

右脚立起恢复了大半,走路不再感觉像踩棉花一样,腰酸背痛的现象好多了,渐渐有所恢复,腿部基本不再抽筋,脖子也基本不再疼了,我们异物感也消失了,吃饭吞咽轻松了许多,肌肉跳动现象大大减少,抽筋现象消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50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运动、感觉、反射 张淑琴 027-,运动,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 锥体外系统 小脑系统,上运动神经元的解剖及生理,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组成:大锥体细胞-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功能:随意运动 病损:痉挛性瘫痪(中枢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的解剖及生理,下运动神经元-运动的最后通路 组成: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 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 功能:随意运动 病损:迟缓性瘫痪(周围性瘫痪),锥体外系统系统的解剖及生理,锥体外系统 组成:广义:纹状体系统(纹状体、红核、黑 质、丘脑底核)、前庭小脑系统 狭义:纹状体系统

2、即基底节(纹状体、红核、黑质、丘脑底核) 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病损:肌张力改变、不自主运动,运动神经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小脑系统 组成:小脑 功能:协调随意运动 病损:共济失调、平衡障碍,上运动神经元的传导通路,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下行轴突形成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 特点: 经2级神经元传导(图2-21),下运动神经元的传导通路,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 脑神经运动核- 脑神经,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瘫痪 肌萎缩 肌张力改变 不自主运动 共济失调,运动系统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 中枢性

3、瘫痪(central paralysis),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瘫痪-常用分类,弛缓性瘫痪 (flaccid paralysis) 周围性瘫痪(peripheral paralysis),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1. 皮质型,定位诊断-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不同部位病变引起不同临床表现,2. 内囊型,3. 脑干型,4. 脊髓型,病变部位 瘫痪类型 大脑皮层 单瘫 内囊 偏瘫 脑干 交叉瘫 脊髓横断 截瘫 前角或神经干 单瘫,瘫痪的定位诊断,1. 皮质运动区,上运动神经元病损的定位诊断,刺激性病变 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如杰克

4、逊(Jackson)癫痫,局限破坏性病损 引起对侧单肢瘫 对侧上肢瘫合并下半部(中枢性)面瘫 大范围病灶可致偏瘫,2. 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放射冠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 愈接近皮质, 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 引起对侧单瘫 愈深部纤维愈集中, 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3. 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出现“三偏”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 (包括中枢性面瘫舌下神经瘫)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对侧同向性偏盲,4. 脑干,交叉性瘫痪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包括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Weber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征 Foville综合征 J

5、ackson综合征,5. 脊髓,(1) 脊髓半切损害,病变同侧损伤水平以下痉挛性瘫痪 病变损伤水平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 (图2-24),颈膨大以上: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颈膨大病变: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 神经元瘫 胸髓病变: 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腰膨大病变: 双下肢弛缓性截瘫,5. 脊髓(spinal cord),(2) 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 完全性感觉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病损的定位诊断,迟缓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1)周围神经、 (2)神经丛 (3)前根 (4)脊髓前角细胞,1. 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弛缓性瘫 无感觉障碍,2. 前根,节段性

6、分布弛缓性瘫痪 见于髓外肿瘤椎骨病变压迫脊髓膜炎 后根常同时受累 伴根性痛节段性感觉障碍,3. 神经丛,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 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 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支配一致 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小结,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不同部位瘫痪的特点,感觉,感觉是作用于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感觉分类,1 特殊感觉:嗅觉、视觉、味觉、听觉 2 普通感觉 (1)浅感觉:是皮肤、粘膜感受的外部感觉,如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3)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实体觉

7、、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皮肤定位觉、重量觉,解剖及生理,1 感觉的传导径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相连而成。 刺激-感觉纤维末梢感受器-后跟神经节-脊髓后角细胞、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丘脑外侧核-内囊后肢丘脑辐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解剖及生理,后索包括薄束、楔束,来自下部节段的纤维组成薄束在内,来自上部节段的纤维组成楔束在外。 脊髓丘脑束的排列则与后索相反,外部传告来自下部节段(L、S)的感觉,内侧部传导来自上部节段(C、T)的感觉 传导束排列的规律性对髓内髓外疾病的诊断有意义。,节段性感觉支配(图2-16),皮节 每个感觉根或脊髓节段 支配一片皮肤感觉 (31个皮节) 每个皮节均由3个后根重叠

8、支配-三根定律(图2-17) 脊髓损伤上界比查体平面高1(1),解剖及生理,感觉障碍-解剖学基础,颈腰&骶部脊神经前支 形成颈丛腰丛&骶丛,节段性支配关系有助于定位诊断,周围神经(体表分布与脊髓的 节段性分布不同)图2-18, 2-19,神经干型感觉障碍 末梢型感觉障碍 后根型感觉障碍 髓内型感觉障碍 后角型 后索型 侧索型 前连合型 脊髓半切型 横贯型 马尾圆锥型 脑干型感觉障碍 丘脑型感觉障碍 内囊型感觉障碍 皮质型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末梢型 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2. 神经干型 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3.后根型 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

9、范围与神经根的分布一致,前连合型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 感觉障碍,后角型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同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 触觉保留),髓内型感觉障碍,髓内型感觉障碍,马尾圆锥型,肛周及会阴部马鞍状感觉缺失,马尾病变出现后根型感觉障碍伴剧烈疼痛,见于肿瘤或炎症.,髓内型感觉障碍,脊髓半切综合征(脊髓半离断型) (Brown-Sequard syndrome)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 同侧深感觉丧失,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障碍 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髓内型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伴其它结构损害症状&体征 e.g,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Walle

10、nberg综合征) 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对侧 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5. 交叉型(脑干型),脑桥中脑丘脑&内囊等,大脑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 局灶病变仅损及部分感觉,6. 偏身型(丘脑、内囊型),7. 单肢型(皮质型),躯体感觉障碍的分类,1 刺激性症状: (1)感觉过敏(hypersthesia) (2)感觉倒错(dysesthesis) (3)感觉过度(hyperpathia) (4)感觉异常(paresthesia) (5)疼痛 包括局部性疼痛、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牵涉性疼痛。 2 抑制性症状 完全性感觉缺失、分离性感觉障碍 、皮质感觉缺失 。,小结,感觉的分类 感觉的传导通路

11、感觉障碍的定位 躯体感觉障碍的分类,反射,定义,反射就是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适宜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分类,1 浅反射:是刺激皮肤、粘膜、角膜等引起肌肉快速收缩反应。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和软腭反射等。 2 深反射:为肌腱和关节反射。如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反射、膝反射、踝反射、阵挛、Hoffmann征、Rossolimo征。 3 病理反射:锥体束征。如巴彬斯基征及等位征、强握反射、脊髓自主反射等,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C56) 肱三头肌反射(C67) 桡骨骨膜反射(

12、C58) 膝反射(L24) 踝反射(S12) 浅反射 角膜反射 咽反射 腹壁反射(T712) 提睾反射(L12) 跖反射(S12) 肛门反射 (S45),深反射减弱 & 消失(下运动神经元) 深反射增强(上运动神经元): Hoffmann sign Rossolimo sign 浅反射减弱 & 消失(上 & 下运动神经元) 病理反射(上运动神经元) Babinshi sign

13、位诊断,女性,9岁,1月来右眼外展不能,左侧上下肢中枢性瘫痪,病变部位在 舌尖向左偏,右侧痉挛性偏瘫,右侧可引出Babinski征,病变部位在 某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自肩以下左侧深感觉障碍,右侧痛觉与温度感觉障碍,左上肢为弛缓性瘫痪,左下肢为痉挛性瘫痪,其病变部位在,定位诊断,男,30岁,2个月来感右下肢无力,左下半身麻木。检查:左侧乳头水平以下痛觉、温度觉减退,右下肢腱反射亢进,右侧可引出Babinski征,右侧髂前上嵴以下音叉震动觉减退,右足趾位置感觉减退。应考虑 某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左眼不能睁开,翻开左眼时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左眼球处于外下斜位,示齿时嘴向左侧歪斜,伸舌偏向

14、右方,右侧痉挛性偏瘫,其病变部位在,定位诊断,患者女性 65岁 自述“半身不遂”。左上、下肢瘫痪,肌张力,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左侧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左半身(包括头面部)各种感觉消失;双眼左半视野偏盲;发笑时,口角歪向右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肌萎缩;余() 患者:男性 成人 嗜烟,自述右手食、中指末节相邻部位溃烂而不感疼痛。两上肢及乳头平面以上痛温觉消失;余(),定位诊断,患者:男性 半年前背部曾受外伤。右腿瘫痪,肌张力,无肌萎缩;右膝跳反射亢进,右腿病理反射() ;右半身自乳头平面以下精细触觉消失,右腿本体感觉消失;左半身自剑突以下痛温觉消失;余() 患者:女性 5岁 在一次发高烧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动。头、颈、两上肢、右腿活动良好左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肌张力左膝跳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全身深、浅感觉均正常 1.病变部位 2.损伤结构 3.症状发生原因,掌握内容,1、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2、上下行传导通路 3、运动、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4、感觉的分类 5、反射的分类 6、感觉传导束在脊髓的解剖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