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医用健脑止萎汤治疗!

邓铁涛,名锡才,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1916年农历10月11日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1932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7年毕业为该校第九届毕业生。在长达近70年的医疗教学科研生涯中,融古贯今,积累丰富临床诊疗经验,提出一系列对现代医学发展有影响的理论学说。

邓铁涛教授古稀之年仍奋斗不息,2001年10月28日,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2004年10月18日在广州举行“邓铁涛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

2005年7月1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实施会公布:邓铁涛教授受聘为《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

冠心病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内经》既称“真心痛”,《金医》又有“胸痹”篇,则此病病位在心无疑。心下是胃的位置,心痛与胃病古人早有所鉴别,今天临床仍须认真诊察。其次要详审病机,邓氏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虽指全身之虚,但心虚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虚的特点,心主火,意味着人体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统也就随之停止。

标实,主要是痰和血瘀。虚与实,孰先孰后?应该说是先有虚。由于心阳心阴俱虚,才引起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气虚可引起血瘀,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全国各地对冠心病的治疗方剂,以祛瘀为主;广东的病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瘀或兼痰瘀者为多。

①心阳虚(兼痰或瘀):一般用温胆汤加党参(竹茹10克、枳壳10克、橘红5克、法夏(胆星)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

②心阴虚用药:一般选用生脉散(太子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为主方。

③阴阳两虚用药: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不宜用炙甘草汤。

④兼痰兼瘀用药:痰证为主的可于温胆汤中酌加胆星、远志或括萎、薤白之类,瘀证为主的可用蒲黄、五灵脂、川芎、丹参、三七之属为主。

⑤血压或血脂高用药:山楂、杜仲、桑螵蛸。

⑥心绞痛有突然发作:邓氏祖传验方出五灵止痛散。

⑦急性心肌梗塞抢救:通脉止痛是抢救的首要步骤,可用冠心苏合九1~2枚立即嚼服。

⑧调养:人参10陈皮1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的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为当今心血管学科前沿尖端技术,心脏中心有些医务人员,开始以为西医外科搭桥,中医加开点中药,就算是中西结合研究了。而邓老的思维是:“在手术前,有些必须手术的病人,因为身体条件差,不能上手术台,那么术前用中药调理,使他达到做手术的条件;在手术后,用中药防治并发症以及合并症的发生;在康复期,用中医药防止心血管的再堵塞、再狭窄。”研究最终目的是要服中药代替心脏搭桥手术,即用“治未病”代替“治末病”。

邓老与心脏中心四位博导,至2004年10月共进行114例临床研究。射血分数低于30%不能做手术者,调脾护心提高射血分数达到手术标准;手术后创伤者,心阳受挫,致脾失健运,聚湿于肺成痰,或术中麻醉以及气管插管等对气道的刺激,肺失宣发通调,水饮内停成痰浊,给予除痰化湿中药;术后康复期,“气虚”则为血管易再堵塞、再狭窄之根本,邓氏冠心方,以人参补益元气;田七活血祛瘀通脉;茯苓、竹茹、枳壳等药除痰理气。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病位主要在心脾两脏,调脾护心为防治基本原则。这一研究成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中医综合干预方案临床研究”项目。

冠心止痛膏,五灵止痛散,暖心胶囊,养心胶囊,广州冠心丸,又名冠心丸、胸痹心泰胶囊。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病位主要在肝。

叶天士:“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邓老推崇王旭高治肝学说,以肝气、肝风、肝火辨治。王氏说:“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症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审证用药,合理降压(五条方),调养巩固。

①平肝潜阳,石决牡蛎汤(自订方):

石决明(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莲子心6克、莲须10克。

如苔黄、脉数有力加黄芩;若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之类泻其实热;苔厚腻去莲须加茯苓、泽泻;头痛甚属热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

②滋肾养肝,莲椹汤(自订方):

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龟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

气虚加太子参;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枣仁、柏子仁。

③调补肝肾,肝肾双补汤(自订方):

桑寄生30克、首鸟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须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龙骨(先煎)30克。

若兼气虚加黄芪30克。若以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十味场(肉桂3克、熟附子10克、黄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茯苓10克、泽泻10克、莲须12克、玉米须30克、牛膝9克)。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黄芪30克、杜仲12克。

④健脾益气,赭决七味汤(自订方):

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6克、法半夏12克、云茯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决明24克、白术9克、甘草2克。

若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椹、女贞之属;若兼肾阳虚者加肉挂心、仙茅、淫羊藿之属;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参之属。

包括:调节情志、体育疗法,倡导“医疗步行”、中西并用、勿食过咸。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咸走血......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即血凝”。

(三)中风(脑血管意外)论治

风、劳、臌、膈,古称四大证,而中风居其首。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范围,中医的中风病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但主要还是指脑血管意外的疾病,可以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类。

1.内因为主,内虚为本

通过文献的复习及结合多年临床治验,邓老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而外风外寒亦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2.辨证分型治疗:中脏、中腑、中经络。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分阳闭证、阴闭证、脱证。

①阳闭证至宝丹及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之剂。

②阴闭证苏合香丸及熄风豁痰之剂。

③脱证参附汤、地黄饮子。

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腿)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或大小便失禁,关格等为主要表现。本型多经中脏转轻而出腑,或中经络转重而入腑。

①肝阳亢盛:羚羊角骨汤(自拟),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石决明30克、竺黄10克、云苓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兼热盛者,可加黄芩、莲子心、石膏;兼痰可加胆星、全蝎、僵蚕;兼失语者加全蝎;菖蒲,或合至宝丹。

②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失语则加全蝎、菖蒲、远志,或合猴枣散(成药)。若以血瘀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

③阴亏血虚:用地黄饮子。若兼失语,加竺黄、菖蒲、生葱。

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为主要表现。

①风痰阻络:秦艽牵正汤(自拟):秦艽18克、川芎10克、当归l0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云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防风6克、白术12克。兼热者加石膏、黄芩;痰多者,去生地加胆星;血虚者,加熟地、鸡血藤。

②阴亏阳亢:钩藤饮加减(自拟):双钩藤12克、牡蛎30克、牛膝15克、竺黄12克、全蝎10克、石决明30克、天麻10克、首乌20克、杜仲12克。

主要药物:黄芪、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胆星、九节菖蒲、生地、稀签草、竹茹等。

功能:补气养血,生精充髓,活血通络,除痰醒脑。

适用于老人精血亏耗,气虚神疲,脑髓空虚,痰瘀阻滞清窍之呆病虚眩,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等,亦适用于现代医学之老年性痴呆、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萎缩及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上述中医辨证患者。

(四)胃病(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论治

中医没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名,但本病常见的症状为胃部疼痛,故可概括于胃脘痛证中。至于慢性胃炎,现代医学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其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食后腹胀,可归于胃痛、痞满范围。

1.消化性溃疡发病,体质因素是关键。

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对本病的防治的确有指导意义。从脏腑的关系来看,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脾气虚常为本病的重要一环。

2.消化性溃疡发病分型与治疗

①肝胃不和:宜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云苓、白术、大枣。

②脾胃虚寒:宜健脾温中,方用黄芪建中场。

③脾虚肝郁兼瘀:宜健脾去瘀或兼舒肝,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红花、桃仁、柴胡、白芍、海螵蛸之属。

④胃阴亏虚:宜益胃养阴,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党参、沙参、石斛、玉竹、云苓、甘草、乌梅)。

邓氏认为舒肝与健脾有调节神经与胃肠功能的作用,故常以下方为基本方: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15克(或煅瓦楞子)、甘草5克,随证加减。

太子参30白术15云苓20川萆薢15陈皮5法夏10白芍20枳壳10谷芽30淮山30甘草5大枣20——邓老胃病方

饮食注意:不宜吃粉、水果(如香蕉)。

3.慢性胃炎病因病机:脾亏虚于阳气,胃亏虚于阴液

该病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两种慢性胃炎可以同时存在。

慢性胃炎治法:补脾气,养胃阴。

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9克、麦芽30克、萆薢15克、甘草5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白术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薏苡仁等;肝气郁结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疼痛明显者选加砂仁、木香、元胡、佛手等;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旋复花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等。

胃脘痛肝郁脾虚痰浊证诊治案

陈某某,女,60岁,住院号:72632。患者因“胃脘部胀满不适半年,加重7天。”于2005年6月21日入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内科。入院时症见:胃脘部胀满疼痛,胸闷,心慌,多于劳累或活动后气促,偶有胸部压榨性疼痛,下腹部隐痛,口苦口干,纳眠差,小便量少,大便质稀2-3次/日既往史:有慢性胃炎病史13年。体格检查摘要:腹平软,全腹饱满,剑突下压痛、反跳痛(+),肝、区叩击痛(+),双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舌淡红,苔白腻,脉弦。

入院诊断:中医:胃脘痛,肝郁脾虚证。

西医:1、慢性胃炎。2、胸闷待查:冠心病?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肝胆脾B超示:脂肪肝。

胃底:粘膜充血,粘膜糊清,量中。

胃角:弧形,光滑,未见溃疡。

胃窦:粘膜花斑样充血水肿,局部斑片状潮红,见散在浅糜烂,蠕动活跃。

球部:粘膜充血水肿,后壁见一0.3x0.5cm凹陷性溃疡,披白苔,边缘整齐。

诊断报告: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疗经过:给予香丹针活血通络,参麦针益气养阴,口服耐信、洁维乐制酸保护胃粘膜。中医以疏肝解郁,补脾气养胃阴为治疗大法。

太子参30克、云苓20克、白术15克、淮山30克、石斛15克、麦芽30克、甘草5克、丹参15克、素馨花10克、合欢皮15克、郁金10克、扁豆30克、白茅根30克。

疼痛明显时,选用砂仁10克(后下)、木香10克、元胡10克、佛手15克等。

(五)肝病(慢性、肝硬化)论治

1.中医脏腑学说认为慢性肝炎病位不单在肝

中医角度来看,除与肝(肝主疏泄而助脾之健运)有关之外,更主要是属于脾的功能(脾主运化)。再从临床上来看,慢性肝炎患者大都表现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肢体困重、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等一系列脾虚不运之症,亦有胁痛、胁部不适、头晕失眠等肝郁的症状。因此,本病病位不单在于肝,更重要在于脾,从脏腑辨证而论,应属肝脾同病而以脾病为主之证。

2.慢性肝炎之本为脾虚

3.治疗慢性肝炎应注意“实脾”

党参(或太子参)15~30克,云茯苓15克,白术12~15克,甘草5克,川萆薢10克,黄皮树叶(或珍珠草15~30克)。

脾虚较甚,加黄芪15~25克。

兼湿浊上泛,加法夏10克、砂仁3克以和胃降浊。

若湿浊中阻,加薏苡仁15克、白蔻仁6克以通阳除湿。

兼肝气郁结,加素馨花10克、郁金10克以舒肝解郁。

兼肝阴不足,加桑寄生30克(或桑椹15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或五味子)12克,以太子参20克易党参,去川萆薢,以养肝阴。

兼肾阴虚,加首乌30克、山萸肉12克、熟地20克、桑寄生30克、旱莲草12克,以太子参18克易党参、淮山药12克易白术。

兼肾阳虚,加杜仲15克、巴戟12克、肉桂2克(焗服)、楮实子10克,以温补肾阳。

兼血瘀阻络,加丹参15克、茜根12克、桃仁10克、庶虫(又称土鳖虫)10克,以活血祛瘀。

兼湿郁化热,加金钱草25克、田基黄(或鸡骨草)25克、土茵陈25克,以太子参18克易党参,以清利湿热。

5.慢性肝炎——肝硬化用药关系

机理是气虚→推动无力→气血运行迟滞→血瘀。

脾气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补气健脾促使脾功能的恢复,肿大的肝脏才会随病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不宜过早使用祛瘀药物,只有当肝质较硬易于扪及,或并见有面黯、唇紫、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等,揭示矛盾主要方面已转为血瘀时,才可加入祛瘀药。

方药为: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川萆薢10克、楮实子12克、菟丝子12克、鳖甲(先煎)30克、土鳖虫(研末冲服)3克、丹参18克、甘草6克。

此方对肝炎所致之肝硬化及酒精中毒性肝硬化都有一定的效果。此方健脾养肝肾为主,软坚化瘀为辅。

7.软肝煎治疗肝硬化药物加减

软肝煎加减法:转氨酶高者,加黄皮树叶(或珍珠草)30克;酒精中毒所致之肝硬化,加葛花10~15克;肝阴不足,舌红苔少者加旱莲草、女贞子各10克,石斛15克,更兼剥苔者加龟板30克;或皮下有出血点者加仙鹤草30克或阿胶10克;有黄疸者,加田基黄15~30克。

白蛋白低,或AG比值倒置,邓老体会用鳖或龟约斤许加淮山30克、薏苡仁15克炖服,每周一次或10天一次,对白蛋白的提高有较好的作用。

(六)肾病(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论治

慢性肾炎主要因脾肾两脏虚损所致。

早期主要表现为脾虚湿困,症见面色白或萎黄不华,身重倦怠,身肢浮肿轻重不一,脘闷纳呆,气短自汗,大便时溏,小便短少。中后期,脾虚损及肾,浮肿严重(也可不浮肿),或见腹胀大如裹水之状;少数患者,可因阳损及阴;或经过治疗,病向好转,但由于温阳或利水太过损伤阴液(尤其是经过激素治疗的患者),而表现为肝肾阴亏。

慢性肾炎晚期脾肾衰败,湿郁化浊上蔽心窍。除见上述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证之外,可并见恶心呕吐,心悸气短,呼吸不畅,或皮肤瘙痒,或口有尿臭,或呕血便血,或胸闷喘息,烦躁不宁,甚则抽搐惊厥,昏迷不醒,舌苔黄浊或舌光无苔,脉象虚大或沉微细数,此时病情已经危重。

2.慢性肾炎治疗要注意调补脾气

对本病的辨证分型,邓氏虽主张分为: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肝肾阴亏、脾肾衰败浊蒙心窍四个证型,但始终认为脾虚是慢性肾炎上述四种分型共性病理基础,治疗治疗过程中应时时注意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健运,这是愈病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

①脾虚湿阻型,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2克,云苓皮25克,甘草5克,山药12克,苡仁15克,黄芪20克,牛膝12克,猪苓15克,桂枝12克(或肉桂心1.5克焗服)。

若湿重,而见苔白厚腻者,去山药,加防已12克,砂仁8克;血虚明显者,去猪苓、桂枝,加当归12克(或鸡血藤30克),枸杞子12克以养血;若见血压升高者,重用黄芪(用至30克以上),去桂枝、山药,加生石决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以潜虚阳;若见血尿(镜下血尿)者,去桂枝,选加小叶凤尾草15克,淡豆豉30克,田七末3克(冲服)。

尿蛋白长期不除者,邓氏自拟“消尿蛋白饮”,药物如下:黄芪15~30克,龟板30克,淮山15克,薏苡仁15克,玉米须30克,旱莲草12克,菟丝子12克。

②脾肾阳虚型,真武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

基本方为:熟附子10~15克,姜皮20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云苓皮30克,肉桂3克(焗),大腹皮12克,猪苓15克,泽泻12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

慢性肾炎尿毒症,属中医脾肾衰败,浊蒙心窍,病情危笃,应积极救治除按上述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辨证用药口服之外,还可用生大黄30克水煎保留灌肠,每日一次,连用数天,有时能使血氮下降,对消水肿亦有帮助。若出现昏迷不醒、湿浊化热患者见舌苔焦黑而干的,则兼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3.邓老论慢性肾盂肾炎

该病应属中医淋证中“热淋”、“气淋”、“劳淋”一类,发作之时可急可缓,急者可按热淋(慢性泌感急性发作)论治,缓者缠绵不已,反复难愈,当从虚论治,按气淋、劳淋处理。

自拟珍凤汤治气淋、劳淋:

珍珠草、小叶凤尾草、太子参各15克,云茯苓12克, 白术、百部各9克,桑寄生18克,小甘草5克。

珍珠草,味涩,性温,治小儿疳积,又名日开夜闭。

凤尾草,治跌打折伤,又退黄气。清代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致的慢性疾病,其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罹患该病的患者,轻则眼睑下垂,复视或斜视,眼球转动不灵;重则四肢无力,全身疲倦,颈软头倾,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嘴嚼乏力,呼吸气短,语言构音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呼吸困难,发生危象。

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贤豪教授《现代内科学》1998年版发表的统计资料,该病发病率为8~20人/10万人,患病率5人/1万人,按11亿人口计算,我国患此病人数约55万以上。

神经与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异常——“突触后膜学说”;

胸腺问题,10%以上的重症肌无力病人有胸腺肿瘤。多数重症肌无力病人在胸腺切除后症状均有好转;

其他因素,如甲亢、免疫性疾病重叠

A 眼睑下垂,或复视,或斜视。

B 四肢无力,或颈软抬头无力,或咀嚼乏力。

C 吞咽困难,或饮水反呛,或构音不清。

呼吸困难,由吞咽困难、四肢无力发展而来。

一是按照《实用内科学》的传统分型,分为眼肌型、全身型、延髓型、危象等。

这是按照受累肌群的轻重及范围,加以划分定型,这种传统的分型方法目前很多临床医生仍在使用。

1987年全国肌病及周围神经病座谈会,制定的《肌肉疾病分类》,重症肌无力即按此分型,1998年出版《现代内科学》认同这种分类方法,适合于临床科研的医务工作者使用。

④ 先天性肌无力(其母亲无肌无力病史)

  重症肌无力治疗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病情反复是该病的最大特点。

①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等。

②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以及 

  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③胸腺手术摘除或胸腺放射治疗。

5.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

中医虽无重症肌无力的病名,但邓铁涛教授提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的理论,有效指导治疗全过程。

强肌健力系列,即强肌健力饮、强肌健力胶囊、强肌健力口服液,是指邓铁涛教授上述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治疗重症肌无力三种制剂。

药物组成主要有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五爪龙、甘草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一次4~6粒,一日三次,小儿酌减。

经常在危象抢救中使用。

成人每日三次,每次二支。儿童酌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健脑止萎汤的方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