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会对一个同学说:“这是学校,不是医院”?


· 知道合伙人软件行家

本一类院校毕业,之前参与过百度专家的活动,有网络在线答题的经验,相信我,没错的!


第1篇: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正式踏进科利华的大门,是在我一个月前的军训的那一天。
我第一眼见到的老师便是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我曾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刘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看着那些前来报道的同学,一脸的亲切、和蔼。仿佛这些前来报到的学生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于是,刘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温柔和蔼。但,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定理——凡是长得好看、漂亮的女老师,都是表面温柔,其实发起火来却很凶,很厉害。于是,我就在想:会不会我们的刘老师也是这样的呢?但,事实告诉我,刘老师不是这样的人。
我们班的纪律上有点问题,刘老师想过很多办法,也发过“火”。但这“火”发的似乎并不凶,刘老师只是让我们全部练习静坐,好好地反省自己,而不是让我们练习“静站”。刘老师也并没有大声地喝斥我们,只是心平气和的的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我们谈了一次心。由此可见,其实刘老师一点儿也不凶。她有时候也许会发某些同学写反思,不也是为了他们好,让他们长点记性吗?!
但我觉得,年轻刘老师更多的是富有童心。她每次惩罚那些不守纪律的同学,方式都是很独特。说是体罚,也算不上,只能说是在惩罚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身体。因为刘老师总是“奖励”他们“兔子跳”。“兔子跳”顾名思义,就是学着兔子蹲着从四楼跳到一楼,再从一楼跳回来。就是这个方式新颖的惩罚,给刘老师贴上了“富有童心”这个标志。
瞧,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我为能够认识她而感到开心,我也相信,我们班级里的所有人都很爱她。

第2篇: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师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羊坊店第四小学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都给我留下美好印象,他们教学认真,热爱生活,善待我们每一位学生。但最令我印象深刻和难忘的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商老师。
商老师看上去和我妈妈的年龄差不多,身材苗条,一直留着像波浪似的披肩发,架着一副“很有知识”的眼镜,每天都笑咪咪的面对我们。她的课讲的超级棒,不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每一个知识点讲的都非常细,能让我们听明白,同学们都喜欢听她的课。但我和同学们最喜欢她的原因是,她总像我们自己的父母一样关心我们。
记得,在我上二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同学做游戏,不小心我跌坐在地上,把牙齿磕坏了,满嘴都是血,吓的我哇哇大哭。商老师听到消息后,急忙赶过来,检查了一下我的牙齿,一边安慰我说“孩子没事,别害怕”,一边拉着我往校门口跑,打了一辆出租汽车急忙往医院赶。在路上,商老师焦急的给我父母打完电话后,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像妈妈一样温和的问我“孩子,冷吗?”,我摇摇头说“不冷”。望着商老师慈祥的目光,我心里感到非常温暖,忍不住在心里喊了声“妈妈”!
这件事已过去两年多,却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北京海淀区羊坊店四小六年级:宋诗梦

第3篇:给我印象最深的人
在上六年级的一学期里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有诚实的、有虚伪的、有坚强的、有爱哭的、有蛮横不讲理的、也有讲起来道理头头是道的。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别人,他正是——张林飞。
他有着看起来很健壮的身体,可头发却很稀疏,脸也有些苍白,给人的感觉就像大病初愈的人一样。
我刚见到他时以为他学习很不好,又爱捣乱。而他却和我想的恰恰相反,他学习很努力,又不爱惹祸,也不爱打架。这样的他居然屡次被别人欺负,这是为什么呢?请听我一一道来。
他与别的男生不同,他只要受了一点点的委屈,便会使用他的哭鼻子神功,因为这个别人才喜欢捉弄他。
记得那一次,我们大家都在餐厅吃饭,他吃完饭先走了,坐在他右边的那个同学想捉弄他,就把自己的馍扔到了张林飞的碗里,生活老师问是谁把馍扔到碗里时,这个同学说是张林飞扔的。生活老师就让毫不知情的张林飞扫了一天地,收了一天碗。他却没向老师诉苦,而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低下头,伤心地哭了起来,捉弄他的同学在一旁哈哈大笑。
就这样一学期就要过去了,而张林飞还是不断的被别人欺负,但是他渐渐地变得坚强了起来,不在象以前那样爱哭鼻子了。我喜欢不断变强的人,因此,本学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人非张林飞莫属。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西街学校六年级:冯驰骋

第4篇:给我印象最深的人
在上六年级来的一学期里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有诚实的、有虚伪的、有坚强的、有爱哭的、有蛮横不讲理的、也有讲起来道理头头是道的,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别人,他是——张林飞。
他有看起来很健壮的身体,可头发却很稀疏,脸有些苍白,给人的感觉就像大病初愈的人一样。
我刚见到他以为他学习不好,又爱捣乱。而他却和我想的恰恰相反,他学习很努力,而且不爱惹祸,也不爱打架。这样的他居然屡次被别人欺负,这是为什么呢?请听我一一道来。
他与别的男生不同,他只要受了一点点的委屈,便会使用他的哭鼻子神功,因为这点别人才喜欢捉弄他。
记得那一次,我们大家都在餐厅吃饭,他吃完饭后先走了。坐在他右边的那个同学想捉弄他,就把自己的馍扔到了张林飞的碗里。生活老师问是谁把馍扔到碗里时,这个同学说是张林飞扔的。生活老师就让毫不知情的张林飞扫了一天的地,收了一天的碗。他却没向老师诉苦,而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低下头,伤心地哭了起来,捉弄他的同学在一旁哈哈大笑。
就这样一学期就要过去了,而张林飞还是不断的被别人欺负,但是,他渐渐地变得坚强了起来,不在象以前那样爱哭鼻子了。我喜欢不断变强的人,因此,本学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人非张林飞莫属。
杭州市下城区胜蓝实验学校六年级:岳航


我惴惴不安地走进了教室。新老师是谁呢?环顾四周,把目光锁定在了黑板报前的老师身上:她穿着一件款式简单的浅色短裙,头发盘了起来,显得简洁干练。再加上一脸淡定的表情和指挥学生的熟练,一定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师。
“你是祝安琪吧,我姓宗,叫我宗老师,来出黑板报吧!”我还在打量着老师,老师已转过头看见我,朝我唤道。我应了一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没什么可怕的,我们只要按照政府的要求,一切都会过去的。感谢晚报不断刊发的励志故事。这时候信心比信息重要。”

“物资供应不但充足,而且丰富。各项工作执行力更强了、速度更快了、更有效了。”

“你们晚报把镜头总是对着我们老百姓,这很好,我们非常感谢!但各级领导更辛苦啊,听说许多领导连轴转,为我们操碎了心。请晚报代我们向他们问好!”

“这两天,我这么不容易动感情的人,看到许多感人事都忍不住要流泪,西宁真好,西宁人真好!我越来越爱这个城市了。”

“这一阶段感受最深的是西宁人的大气、包容、互助、友爱、各民族的团结。”

太鼓舞人心了!《晚报请您上头版》正在凝聚令人鼓舞的正能量,正在用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筑起抗疫铜墙铁壁。昨天晚报记者写稿时都由衷地发出赞叹:“西宁市民真好!向西宁市民学习致敬!”接了那么多电话、采访了那么多人,竟然没有听到一句抱怨的词、沮丧的话。都在满怀热情地说着激励感恩的话语、讲述着他们所听到所看到的感人故事。这也是最好消息!有了他们,有了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西宁各族干部群众,我们离最后胜利肯定是越来越近了。

“今天,向白衣天使们真诚道一声:‘节日快乐,感谢有你!’”电话那一头的市民李女士说,“上晚报头版的活动,一定要有医护人员,因为今天特殊!”5月12日,白衣天使们在工作一线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他们之中,有的深入抗疫一线,勇敢直面病毒;有的扎根医院,守护患者身体健康……他们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疫情之下最温暖的坚守。

对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赵生菊而言,今年的护士节是别样的。她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和奋战的队友们一起度过。4月初疫情在西宁发生以来,赵生菊义无反顾,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冲向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并践行着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将温暖与关怀带给每一位患者。截至目前,她已经连续在一线奋战了一个多月。

从2020年第一次驰援武汉以来,赵生菊已经连续多次奔赴一线。去的次数多了,积累的经验也就多了。作为核酸采样队的队长,她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4月在城东区,赵生菊主要负责隔离点密接、次密接人员的管理,她带领的队伍每天除了要负责隔离点人员的核酸采样工作,还要承担人员的日常生活保障、护理、保洁以及环境消杀等工作。“身为护士,拥有细心、耐心、同理心很重要。”赵生菊说,在隔离点,很多人感到烦躁、失落,心理辅导也是他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城西封控区,赵生菊带领队员们入户采样,80名队员每天承担着3000多户的采样任务。除此之外,她还要配合领队做好与社会各方面人员的沟通对接,做好队员们的协调保障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医护工作者时常高负荷工作,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消毒,采样,再消毒,一遍遍重复的操作考验着医护人员的定力和耐力。赵生菊说:“护士的工作简单而又琐碎,重复而又乏味,但我甘之如饴。”

大家一定还记得5月7日那天在核酸检测采样点晕倒的那个女医生吗?很多人在问,她现在怎么样了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个名叫刘晓颖的女医生经过治疗休息,身体已经恢复正常了。这不,5月12日一大早她又出现在城北区核酸检测采样一线,和同事们一起为市民进行核酸检测采样了。

“90后”刘晓颖是青海康乐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当记者采访她时,她谦虚地说:“这是我们的职责,义不容辞。不要写我,你写别人吧!”记者了解到,在全市抗击疫情关键时期,青海康乐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参加了全市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刘晓颖从4月初投身于城东区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后转战疫情最严峻的封控区进行入户采样,经历了22天的“抗疫战斗”。5月4日,完成城东区核酸检测采集任务的刘晓颖刚刚与家人团聚,5月7日深夜又与其他医疗队员再次奔赴城西区核酸采集一线。5月7日12时,正在城西区新华联购物广场核酸采样点采集核酸样本的刘晓颖忽然眼前一黑就失去了知觉,晕倒在地。康乐医院核酸采样队队长、杨昆副院长与现场执勤的警察见状后,连忙帮她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抱起晕倒在地的刘晓颖,送她到医院进行救治。经过医院的治疗,刘晓颖脱离了危险。原来连续长时间的核酸采样工作,没有液体补给,加上大风和炎热天气的炙烤,让穿着密不透风防护服的她中暑而晕倒。经过治疗醒来的刘晓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没事,快送我回采样点,少一个人,其他队员会更累的。”

在核酸采样期间,刘晓颖和其他核酸采样队员始终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不厌其烦、井然有序地为每名居民进行采样。刘晓颖和征战了20多天的康乐医疗队员们每天都是清晨出发、傍晚才收队。杨昆副院长说:“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一直坚持工作,一站就是一天,任劳任怨的,特别辛苦,身体不舒服都不吭一声,直到晕倒了才被发现。”

“您好,是西宁晚报记者吗?我是青海交通职业学院的一名老师,看到西宁晚报发起的《晚报请您上头版》活动,真是太好了!”5月11日21时40分,电话接通后,这位热线市民刚说了一句话就哽咽了起来。七八秒后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这位名叫王晓靖的老师讲起三位学生令她和其他老师感动的故事。

“这三个孩子平时看上起来大大咧咧的,真没想到在这次疫情来袭时,他们不但没有焦躁、没有怨言,反而挑起大梁当起了院校疫情防控的‘守门人’。”陈发录、马小东、郭栋,就是这位老师故事里的主人公,三位都是“00后”。王老师告诉记者,自疫情发生以来,青海交通职业学院第一时间在全校招募学院疫情联防联控青年志愿者,有300余名同学踊跃报名参加。陈发录、马小东、郭栋三位同学在这批青年志愿者中表现最为积极。“5月8日晚,我们院校接到上级紧急通知,要求5月9日全院在校师生进行核酸检测,5月9日0时许,陈发录、郭栋、马小东三位同学跟随老师迅速前往柴达木路领取做核酸检测所需的各项物资,由于物资数量较多,只好分两批运送,当所有物资送达清点完毕后,已是凌晨5时,为了能够在当日7时准时来到学院操场全力保障核酸检测,他们三人便在学院门卫值班室的地上铺了几张报纸,就这样将就着睡了1个小时。”电话那头的王晓靖老师说到这时,声音有些颤抖。“那天看到三位同学,头枕着矿泉水瓶,身下只有几张报纸,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又心疼,又为他们感到骄傲,感觉一夜之间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王老师激动地说着。

王晓靖告诉记者,原本想让三位学生多睡一会,还吩咐了其他同学不要叫醒他们,可没想到,5月9日6时45分,他们三人就已经来到了操场上,开始各自分工协助院老师消杀物资、排查登记、核对菜品、清点货单,还为院校内的同学们分发口罩,同学们都纷纷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他们在防疫一线中历练成长,在攻坚克难中担当有为,在战“疫”中绽放光芒,不怕苦、不畏难,奋力奔跑在青春的赛道上,这就是现在青年人的样子!

联系了很久,记者终于联系到了居民推荐的“晚报请您上头版”活动的主角刘伟。23分钟的采访中,一向被称为“铁娘子”的光华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伟却四次泣不成声,几度哽咽……

“他是区法院派来社区支援我们工作的同志,但是却不肯向我们透露姓名。”为什么要讲他,刘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们的志愿者太辛苦了。脚肿得不能走路还在坚持搬运货物。”那天看见他一瘸一拐地在搬货物,就关心地询问他,他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就是崴了一下”。可是当在路边休息的时候,他脱了鞋袜,才发现那只脚早已肿成了“馒头”,即便受伤了,他依然每天按时到岗,坚持搬东西、搭帐篷、送东西,一刻也没停歇。“你看看我们同事的手,你看看这位同志的脚,我们没办法止住泪水。”刘伟哽咽着说。

“听到那一声谢谢,一切都值得。”5月10日,在大伙排队做核酸的时候,一个十岁的男孩绕了一圈,来到刘伟和她同事的身边,在众人来不及反应下,突然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一声“谢谢阿姨们!”说完就跑开了。反应过来的众人在那一瞬间眼眶都湿润了。“我们关心着别人,也被别人关心着。”记得一天夜里十点多钟,刘伟穿着防护服刚刚做完几个单元的电梯消杀工作,正走出单元门时,因为防护服都湿透了突然感觉到很冷,这个时候,她突然听到楼上有人喊她,她循声望去,原来是一户居民,站在阳台上隔着窗户喊她,向她表示感谢,并将自己的毛衣丢下来给她。那一刻,刘伟被感动了,她表示就是因为有了这样可爱的居民,才使得自己无论多累多苦都能坚持。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刘伟所在的社区一共有八个小区,其中还包括两个重点小区,为此社区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但是连保洁员都算上,也才11位工作人员。面对经过6天6夜连轴转的工作,社区里有好多同事都累得不行,她们也是女儿,也是妈妈,也是妻子……而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她们都像一个个女战士。“那天晚上,一身疲惫的我们刚歇下来,一位同事说‘我想抱抱你!’”当时,大家瞬间就破防了,“我知道大家不是不累,是硬撑着不敢累!”

奶奶去世,他含泪坚守在采样一线

11日晚9时,刚刚结束核酸采样的志愿者袁家岭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电话那边,平时沉稳冷静的父亲泣不成声,袁家岭一时愣住了。

“你咋一直不接电话呢,你奶奶去世了……”听筒里父亲还在说话,泪水已经从袁家岭眼眶夺眶而出。

走进酒店房间,他放声大哭了一场。

就在这次疫情发生前,他和奶奶通过一个视频电话。“孩子,每次疫情你都在一线,你一定注意保护好自己,我挺好的,你们别太牵挂。”没想到,这竟然成了奶奶留给他最后的祝福。

袁家岭是城北区宁大路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负责人,每每因工作而放弃回黑龙江老家探望年迈的爷爷奶奶,他便对他们多了一份思念和内疚。

面对新一轮疫情,西宁各行各业奋战在一线,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疫情面前,他每次主动请缨前去一线参加核酸采样和样本运送。“这一次,我主要承担着为城北区医护人员做核酸采样的任务。”

五一假期,他原本要回老家探望,但再次的疫情让赶回老家与奶奶的团圆又一次成为梦想。但他不知道,年初被查出肠癌晚期的奶奶,已没有多少时间等他回家。

“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感情很好,童年的每个时刻几乎都有奶奶的身影。”夜晚,忙碌了一天的袁家岭独自回到房间,想到再也看不到疼爱自己的奶奶了,他躲进被子里,泣不成声。

可是,无论夜晚多么难过、无眠,第二天的闹钟一响,他还是忍着丧亲之痛,收拾好心情、打起精神,投入到核酸采样的工作。

“西宁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成家立业,疫情再次来袭,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去一线是我的本职工作。”袁家岭说。

疫情期间,众多志愿者尽自己所能,散发微光,帮助他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做着一件件“小事”,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他们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奋战一线,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万家灯火。

我只想给他们送去一口热饭

50件、1000个、100双、80份……这组数字来自于90后餐馆老板马艳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所送的医疗物资和餐食。“麻烦问一下,爱心人士马艳能上晚报头版吗?她给我们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还送来了很多东西,真的不知道说啥好。”一位市民打来了电话。她一直在一线,默默与一线抗疫人员在一起。记者通过这位热心市民联系到了马艳,她说,都是西宁人,尽自己一份力量,其实没有什么。“通过晚报,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默默奉献在一线,特别感动,我只想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送过去一份热腾腾的饭菜。”去年11月西宁发生疫情后,当时经营一家小超市的马艳就积极行动起来,前往城北区购买物资,通过联系货拉拉及时将医疗物资送往一线工作人员手中。饮用水50件、康师傅方便面10件、医用外科口罩1000个、医用橡胶手套100双等等,共两万多元。在这批物资中间一张小纸条格外引人注目,里面记载的除了物资的数量外,还有马艳手写的一段贴心话:“这是本人一点绵薄之力,感谢所有公安系统工作人员奋战在一线,义无反顾守护着一城春光。山河无恙,只因有你们!” 4月14日,城东区静态管理期间,当得知很多一线工作人员吃不到热饭时,她便想为他们送去饭菜。从中午1点左右开始准备,买菜、做饭、分餐,几乎一忙就是一下午,等到18点左右,一切准备就绪就自己驱车前往离城东区最近的高速路口,将七、八十份热腾腾的饭菜交到值守的交警手中。“谢谢您,让我们吃到了这热乎乎的饭菜。”当交警同志对她表示感谢时,马艳觉得只要他们能吃到热饭,一切都是值得的,应该的。在此期间,马艳总是变着花样给一线工作人员送去牛排、凉面、海鲜、水果等。“疫情来临时,不知道自己能为城市做点什么,想来想去送饭是分内之事。比起一直奋战在一线的家人们,自己做的这点儿事简直微不足道、少之又少。”马艳说。如今,马艳再次启程去给一线抗疫人员送餐去了……

此刻,你我是彼此的亲人

“你好,晚报记者吗?我是一名独居老人,我有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 5月11日,晚报请您上头版活动一经推出,记者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城北区九号公馆小区的吴香兰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她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多亏了他们的帮助,不然后果真的不敢想!我一定要好好谢谢他们。”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吴香兰老人连连道谢,从老人的口中记者感受到了这份谢意的真挚与热烈。

她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自己都是独自居住,因为身体不错,平时的生活起居都可以自理。5月10日当天,老人外出倒垃圾时一不小心滑倒在地,刺骨的疼痛瞬间传遍全身,老人尝试了几次都无法起身。“这几天大家都居家,小区里除了物业的工作人员根本没人,我也一下子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吴香兰说。就在老人束手无策时,担任该小区巡逻员的聂娟、杨生慧、王铭三个人看到了坐在地上的老人。

了解状况后,三人商量后决定先将老人背回家中,再寻找解决办法。王铭作为三人中唯一的男士,主动承担起了背老人上楼的任务。聂娟第一时间与社区联系,咨询从严从紧防控期间如何将老人送往医院就医等情况。得到可以求助交警帮忙运送老人前往医院的建议后,杨生慧立马联系了附近卡口的交警,最终三人在交警的帮助下顺利将吴香兰老人安全送至医院。

“看着他们忙里忙外的样子,我很感动。他们就像家人一样为我奔忙,让我及时得到就医。到了医院还一直陪我挂号、看病、做检查。我心里暖暖的。特殊时期的关爱确实更珍贵。”吴香兰老人说。经过检查,老人被诊断为右脚踝和右脚基底部骨折。考虑老人还患有心脏病,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先消肿后再打石膏固定。从医院回来后,杨生慧为老人敷药消肿后,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了老人,她说:“吴阿姨,这几天您按时敷药,有任何需求都可以随时联系我,我就住在隔壁楼。7天以后我再带您去医院打石膏。”

一句“随时找我!”让吴香兰老人感动不已,疫情之下,最能体味人间大爱。

他坚守在重点封控小区一线

“在我们世通国际小区里,有这样一个人,他事事为大家着想,和我们一起抗击疫情,他叫刘宁。”5月11日,晚报请您上头版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在众多电话中,封控小区世通国际小区刘女士的电话引起记者注意。

他是文汇路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也是防疫期间世通国际小区各项工作的负责人。

他和80余名工作人员忙碌在封控小区

在风险大、工作难的封控小区里,刘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响了温暖人心的社区大爱之歌。5月8日,刘宁与80余名工作人员“逆行”进入封控小区。

为了凝聚起所有人同舟共济的抗疫决心,小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在大家的推荐下,刘宁担起了临时党支部书记一职。5月10日,在世通国际小区的小广场上,40余名党员和群众有序排列开,在鲜红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一声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感动了每一位居民。一时间,小区的群众都被这股“力量”牵动着。自那天起,刘宁信心更足了。

一家三口分别在三个地方

提到家里老人、孩子如何安顿时,这位铁骨男儿哽咽了,“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孩子和父母亲了……”刘宁有个5岁的孩子,现在安顿到了姥姥家,他的爱人被封管在湟源县一学校内。如今,三口人、三个地方不能见面。他说:“我很害怕孩子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已经对他失信了很多次,觉得欠孩子太多。等疫情结束,我就接她们回家!”

创新模式,做好服务搞好消杀

为了满足小区居民购物需求,刘宁发动小区党员志愿者建立了“购物帮帮团”,线上接单、线下跑腿服务群众。为了提高小区消杀频率,刘宁想到了“支部+消杀”服务的消杀模式,通过熟人带路、专人消杀,消杀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入驻封控小区的队伍中年轻人居多,为了安抚他们的心情,刘宁细心、耐心地做好疏导,既是队伍的带头人,也当起了“大哥哥”。

每当深夜,小区恢复宁静时,刘宁的身影还在小区里晃动,直到所有工作心中有数后,他才会安心休息。从封控至今,刘宁每天的工作量都要超过14个小时,但他们依然在一线坚持。

欢迎随时联系西宁晚报这19路记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爸爸妈妈对老师说的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