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闻到一股煎中药的味没有?

总的来说煎服法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这个药剂如何制备。中医临床用得最多的是汤剂,故称煎法。

第三,相关注意事项,可称护理。我们着重讲讲桂枝汤如何制备,怎样煎煮。

桂枝汤的煎煮是用小火久煎,只煎一次。“小火”是在桂枝汤方后注中明确讲了“微火”。“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从用水量与取药量的差说明了煎煮时间。下面有两个参考数据来具体说明这个煎煮时间是多久。汉代的一升大致是200ml。也就是说古人与今人服用液体类的东西,适当的剂量都是200ml左右。有人用1400ml的水,药物的量也按汉代的度量衡来称量,煎煮最后取得600ml的药液用了56分钟。另外有一个算法,过程这里就不讲了,本方的煎煮时间是38分钟。就算是38分钟也要比今天通常所说的解表剂煎煮的时间长得多。故基本要求就是小火久煎。至于只煎一次,只能认为仲景时代中药资源很丰富。

今天在《中药学》和《方剂学》都认为解表剂要大火急煎,理由是如果小火久煎里面的挥发性成分就跑了。但是,中医学不认为解表剂解表的能力就来源于那个挥发性成分,至少四川人不这样看。传统四川煎药的药罐是没有盖子的,并不怕挥发性成分跑掉。那是什么在解表?我们探讨中医学问题必须从中国文化,从中医学本身来探讨,现代化我不反对,但是不能乱现代化。西医的解释不一定对中医适用,如果都适用那么中医就不必要存在,就是因为它解释不了,所以中医才有存在的必要。

中医学认为气为阳,味为阴。药物有气也有味,在使用药物时,有时是重在使用气,有时是重在使用味,确实可以通过配伍来进行选择,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至少还有三个方法。

01、第一,煎煮时间。

如果一个药物我们重点在使用它的气,那么煎煮时间就要短,气为阳。注意这个气不是香气,是“四气五味”之“温热寒凉”之气,与香气没有直接关系。如果重点是使用它的味,那么煎煮时间就要长。这一个规则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伤寒论》中的汤剂从煎煮时间这个角度来讲,煎煮时间最短的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实际上它并没有煎煮而是用鲜开水(沸水)泡服,泡的时间很短,2~3分钟。这就是重点用它的气,清热消痞,这样方中虽然用了大黄,但大黄的苦泄作用表现不出来,服用以后不会出现泻下。四逆汤是一首回阳救逆的处方,偏重在用其气,在《伤寒论》中煎煮时间就短,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约18分钟。这里请同学们注意,这里是讲用气用味问题,对于四逆汤怎么用大家一定要慎重。反过来《伤寒论》中凡是太阳病代表性的解表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都是久煎。相比之下,桂枝汤煎煮时间还算短,麻黄汤煎煮的时间还要更长,小青龙汤的煎煮时间比麻黄汤还要长一点。所以重在用气就急煎,重在用味就久煎。

02、第二个方法就是炮制加工。

如果一个药物重在用它的气,原则上不加工炮制。《伤寒论》中有两个药物充分反映了这个问题。

第一是甘草,整个《伤寒论》中仅两方用生甘草,甘草汤和桔梗汤治疗咽喉疾患,其余都用炙甘草。生用就是取其气,甘草本来是偏凉性的,生用也就是用它清热解毒的一面。炙甘草就重在用它的味,甘以缓之,甘以补之。白虎汤用炙甘草很多人不理解,但不要忘了扶正祛邪是最高原则,祛邪不要忘了扶正。

另一个是附子,《伤寒论》中四逆汤类真正回阳救逆所用都是生附子,重在用它的气,温以回阳。反过来制附子多是用来治疗风湿疼痛、水湿停聚,取其“辛以散之”之味。

03、第三个是药物用鲜品还是用久贮品。

这个原则在《伤寒论》中没有直接体现,有间接体现。如果一个药物重在用它的气就用鲜品,若重用味则宜久贮的。

比如鱼腥草清热解毒用的是气,用鲜品就比用晒干了的还要好。很多草药医用草药起来的效果比药房里的药好就有这个道理。像这种药品,如果没有新鲜的那么也要用贮存时间较短的才好。

又如鹿茸,是一剂较重要的补阳药。原则上要用当年采收的,但不主张乱用。清代皇帝常饮鲜鹿血是其短命的原因之一,入关以后气候不是那么寒冷了,仍照常饮鹿血,导致阴阳不平衡。

反过来,二陈汤的半夏跟陈皮要用久贮,就是重在用它辛开苦降之味。由此可以推知二陈汤本身,寒证与热证都可以用,因为使用重点不在它的气,而在它的味;若再予加减,则更是寒痰热痰都可用。

另外,按照传统中医书籍的记载,麻黄宜久贮,这就跟现代化的实验结果发生了冲突。现代麻黄的质量指标是以麻黄中的麻黄素含量高低为标准,通过这个标准来看,越新鲜的麻黄,麻黄素含量越高,质量越好。但中医使用麻黄不仅仅是使用麻黄素,因此以麻黄素含量的高低来评定麻黄质量的好坏是不正确的。使用麻黄重点在用它的味,辛以散之。

前年我们几个高中同学在茶馆里品茶。一个人说今天下午回家煮点绿豆稀饭,做个凉拌黄瓜,众言清爽。另一位言他家那位不吃绿豆稀饭,吃了要拉肚子,但绿豆炖排骨吃了又不拉肚子。众言奇怪,问我为何。我言不奇怪,煮绿豆稀饭煮不了多长时间,绿豆的凉性还足,故吃了会拉肚子。如果绿豆炖排骨,没有两个小时下不来,绿豆的凉性去得差不多了,所以不拉肚子。

另外一个例子,四川人平常少吃牛羊肉,但冬至节又都很愿意吃牛羊肉,而且要附片来炖,平常阴虚有热的人一样吃附片炖羊肉,吃了也不会出事。因为附片炖羊肉要熟,没有一个晚上煮不烂,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蒸煮,附片的温性已经没有多少了。所以中医有它自身的理论体系,不能完全用今天的东西来套。

本文选自《听名师讲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傅元谋。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无论是生了小病还是大病,一般都会吃药,但西医一般使用的是药片,而则使用的是中药材。但是煎煮中药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从来就没有煎煮过中药的人来说。煎煮中药有很多的细节,稍加注意就会煎煮出更好的中药,那么都有哪些细节呢?

煎煮中药要注意三个细节问题

关于煎煮中药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疑问的,不过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也就能够正确的煎煮中药了。煎药钱用什么水浸泡?用什么器皿煎药?煎药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如何服用?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比较关心的。一些人会选择用矿泉水来浸泡,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矿泉水中的一些矿物质会影响中药疗效。

平日里大家在煎煮中药的时候经常会用手去碰药,其实这是不少朋友都很易被忽视的一个细节问题。买回来的中药,大多是用纸包包着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成的小包装。把药放进煎药容器时,许多人的手会碰到中药,殊不知,这个动作有时就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如果此时手上涂过护手霜或带有香皂的芳香气味,更是对中药的一种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触中药,应直接将其倒进容器内。

不少人认为只要买对于中药回来一煎煮就能够发挥药效,不过这样并不能够百分百的把中药材的药效发挥出来,要想拥有理想的治病效果在煎煮中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别用铁锅。 煎药容器以砂锅和陶罐为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完好无损的)次之;铁锅、铜锅、铝锅和锡锅不能用来煎药。指出:“这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由于铜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铁易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颜色加深,并会使药液带有铁锈味,影响药效的发挥;铝与有机酸反应,形成化合物被*吸收后蓄积在肝、肾等组织中对*造成损害;铜器受热易氧化生成对*有害的铜绿。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另外,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朋友煎煮中药是用砂锅,都认为这样是有利于药效的发挥的,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用家里烹饪用的砂锅煎药,这就要注意一定要涮洗干净,以放入清水后表面不会出现油花为宜。因为油脂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

中药的药效发挥是受很多因素所影响的,同时还要留意煮药所用的水是什么水,不同的水质对于中药材的药效影响也是很大的。对煎药用水,历代名医均有严格要求,如李时珍将煎药用水就分为雨水、露水、雪水等5种,这些水都是天然的蒸馏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纯净,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煎煮中药最好的水是蒸馏水,虽然这看上去有一些麻烦,不过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了最好的药效,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我们虽然无法像古人那样追求水质,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使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凉白开也可以。自来水可以加热一下去除其中的氯,但不能用热水或开水直接煎药,要晾凉以后才可以。

很多人都觉得煎煮中药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其实需要注意到很多的细节。只有静下心来,不害怕麻烦,敢于花费时间和精力,这样才能更好熬制出效果明显的中药,进而更好的帮助患者治愈疾病。相反错误的熬制方法,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没有疗效,还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没烧开就喝了会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