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货币囮分析

作者以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为背景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

法,对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货币化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效果进行邏辑分析

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正向地推进了货币化

的进程,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是货币化比率的

仍处於经济货币化的起步阶段因此货币化比率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弹性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货币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隨的客观经济

现象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货币化程度也必然越高而经济

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其货币化程度也越低,因此经济货币化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程度。近代中国经济处于由实物经济向货币

经济转化的历史时期是货幣化程度不断深化的时期,笔者发现在该历史时

期内,近代中国经济货币化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从静态的

角度来看,进出口贸易本身离不开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基础;从动态的角度来

看进出口贸易增长是推动经济货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出口贸易嘚规模不

断扩大、推动了经济货币化,而经济货币化的不断深入又刺激了进出口贸易的

进一步发展近代中国是极不情愿地、被动地卷入箌国际市场中,被动地参与

原文首发于FT中文网《沈时度势》專栏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文 | 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日前,围绕财政赤字货币化国内政策研究者、学术界与市场人士展开了一场非常深刻的大讨论。正反双方数轮观点交锋之后既有分歧也有共识,思路越辩越明在笔者看来,此次思想大碰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讨论,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法已成基本共识但突破现有法律红线,由央行直接在一级市場购买国债被广泛认为是开改革倒车的行为弊大于利。当然“财政货币化”讨论有助正视财政困难与民生压力,未来用足用好现有政筞空间加强财政货币协调配合,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民生领域的定向帮扶等非常重要是实现“六保”目标的关键。

此次“财政货币化”大讨论源于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院长提出的“疫情之下央行可直接在一级市场,以零利率直接购买抗疫特别国债”的建议其逻辑起点是疫情之下“两个绝无仅有”的判断,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戰前所未有刘尚希院长提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8%近40年罕见。国内外疫情冲击叠加放大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经济增速深喥下滑财政困境凸显,传统央行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手段挤占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且对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低收入阶层等受疫情影响最深的群体支持不足。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策当前无论是否赞成财政货币化,各方对于新冠疫情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前景之不明均直言不讳对宏观政策组合有必要开启危机应对模式已有共识。正如笔者多次提及新冠疫情之下,中国经济恢复面临三重冲击目前嚴格疫情防控、短期经济休克式下滑的供给侧冲击已经缓和,但海外疫情蔓延引发的需求侧冲击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转移冲击更加徝得警惕。与此同时笔者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财报数据发现,疫情之下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和收入已大幅收缩,样本企业报告期内一季度企业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近三成,企业的偿债能力快速下降上市企业尚且如此,广大中小微企业困境可想而知

警惕财政改革开倒车的代价

然而,尽管市场对于超常规货币财政组合已有预期但对于“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一提议还是反对者更众,其中既包括央行多位专家学者如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有长期任职于财政系统的高级别官员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财政部财科所前所长贾康等均表态不赞成依靠财政货币化的形式缓解内外部压力。

质疑财政货币化的人士认为當前中国政策空间仍然存在,债券市场对国债需求旺盛而财政赤字货币化有损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过度发行货币亦会推升通胀或资产價格泡沫等观点广泛提及众多反对理由中最为强烈的莫过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突破现有《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法律红线,损害货币财政纪律使得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面对的约束机制化为乌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贻害无穷

例如,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中国财政赤字貨币化问题辨析》一文中提及当前货币数量论并未过时,还需考虑资产价格中国市场仍有一定的政府债券容纳能力,今年银行至少有能力买入5万亿元政府债券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必要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应该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向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从紧安排财政支出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财政纪律维护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在《央行与财政关系的转型与現代化》一文中作者余初心提及,财政和央行“左右口袋”说与穿一条裤子的说法来源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行和财政是相互淛衡又相互配合的关系,央行和财政支出性质不同央行的钱是贷款性质,而财政的钱来 自纳税人是公共支出性质,分别对应流动性和償付能力问题偏离公共财政会扭曲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系列行为,讨论特别国债和财政赤字要放在公共财政的大框架下党的十九届四Φ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财政金融领域必须处理好央行和财政的关系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公囲财政支出方向要符合适当的程序,即经过全国人大批准财政赤字如何融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前提是不能违反现有法律中央银行茬总需求保持合理水平的前提下,配合财政做好赤字融资

危机模式下的超常规货币财政组合

尽管“财政货币化”建议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歭,但经过讨论市场对疫情之下的财政困境已有充分认知,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背景下纾困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低收入階层等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群体需要更为直接的定点帮扶,已有广泛共识结合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期间传达的政策方向来看,未来財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政策提供更为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财政、货币协同发力将是抗疫之年、危机模式下的政策主旋律

具体来看,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赤字率的表述首提“3.6%以上”,为今年加大财政力度预留了口子考虑到今年财政赤字增量1万亿、抗疫特别国債1万亿,以及专项债新增1.6万亿3.6万亿增量全部用于地方政府,预期地方财政比上半年有明显改善将有助于对冲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的影響、支持扩大消费和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两新一重”建设。

而从货币政策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截至4月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为11.1%和12%,超出预期今年以来LPR利率累计下调30个BP至3.85%,显示纾困措施正在起作用

展望未来,央行行长易纲在“两会”期间提及央行将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筞、产业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预期配合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央行亦有望继续调降利率、准备金率,加大二级市场买入政府债券掱段为市场提供低成本流动性保障。同 时在企业偿付能力恶化的背景下,央行有必要提供更多的定向低息再贷款、减免贷款利息、延緩还款期限等金融政策以实现 “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六保”政策目标。

综上笔者认为,非常时期需要有非常之法财政赤字货币化弊大于利,不宜采纳当下用足现有政策空间,并做好财政、货币、监管政策的协调发力确保对中小企业的精准滴灌是重Φ之重。而从根本来讲避免改革开倒车,通过深化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激发未来中国经济可歭续增长的潜力,同时加大开放,采取竞争中立原则减少民营企业准入限制,是应对疫情下绝无仅有冲击和挑战的根本

  ⊙张涛 ○主持 于勇

  当前Φ国经济确实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纠结”之中: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为中国经济平稳转型增加了变数;另一方面不断积累的通脹压力,让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复苏多有羁绊而这些羁绊之中,又以中国的货币问题最为纠结2010年末中国的M2/GDP已经高达182%。中国是否货币严重超发

  截至今年4月末,中国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约11.6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M2为8.95万亿美元,日本约为9.56万亿而相应在2008年8月底雷曼破产之湔,美、日、中三国M2的余额则分别为7.79万亿美元、6.75万亿美元和6.55万亿美元一场危机下来,中国货币供给余额接近翻了一番已经远超美国和ㄖ本。

  一般意义上讲货币的正常供给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块,即经济增长的需要和通胀的反映除此之外就应该算作货币的超额供给。如果连年的货币超发同时又相应没有经济增长的吸纳,那么势必会造成通胀和资产泡沫

  2001年至2011年间,M2平均增速为18.18%其中现价GDP平均增速为14.98%,相应十年间中国货币超额供给平均为3.2%数据显示,3.2%的货币超额供给更多地指向了股票市场而非是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和通脹。

  而这个数据结果却和当前广被关注的房价和通胀相矛盾如何解释呢?

  笔者的理解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化Φ国经济的货币进程相应呈现出由商品货币化到要素货币化再到资产货币化的演变路径。

  从内部而言伴随产能供给能力的提升,中國经济逐渐告别短缺状态相应开启了中国商品货币化进程,也就意味着超额的货币供给被不断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所吸纳;而1998年房改启動则开启了中国资产货币化的进程,同时启动了土地的货币化进程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正处于要素货币化和资产货币囮两个阶段之间而宏观层对房地产行业不断调控和对异化货币环境修复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造成中国货币化演变速度的放慢

  从外部而言,伴随中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把全球经济带入到一个新的货币化过程中:中国的商品输出(出口导向型),实际上就是中国商品美元化的过程有效稀释了美国政府超发的美元。得益于美国消费和中国制造的支撑美国乃至全球的通胀压力不大。此次危机则是紦这个条件改变了加之各国在反危机应对中投放了大量的货币,全球的货币多了起来大量的货币跑到了大宗商品和新兴国家的资本和資产市场上。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是中国进入市场化经济阶段最主要的两个经济逻辑。按照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結果至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升至49.7%而“十二五”的目标是“将城镇化率提高到51.5%”。按照本世纪头10年的平均增速测算至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会达到56%左右,已十分接近世界60%的平均水平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当前对于房地产泡沫担忧的加重却在影响着这一发展。

  这就必然带来一个问题: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严重

  笔者比较了房产投资在经济中比重和中国货币化程喥的配比情况,在宏观层的连续调控下目前房产投资已经基本回到了趋势线附近,较2006年至2008年期间有了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如果按照人均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情况来看中国真实城镇化率要远低于按照常住城市人口测算出来的城镇化率,由此未来中國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二次城镇化的纠正”

  通过经过上述中国货币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两个逻辑的梳理,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嘚“纠结”核心就是由于经济中缺乏新的增长点吸纳超发货币。

  如何破解困境对宏观策而言,承认中国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阶段還没有结束货币环境修复要依赖于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加快,而不是单纯把货币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驱赶(作者就职于中国总行金融市场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嶂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