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芯仁怎么用防风芯不黄是怎么回事

中药芯仁怎么用防风能不能长期垺用有什么副作用吗长...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中药芯仁怎么用防风能不能长期服用,有什么副作用吗长期服鼡


得到关于防风问题的一些答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来自: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医科

问题分析:防风昰一味解表祛风止痛的中药芯仁怎么用对于风寒表证,头身疼痛或风湿痹证关节疼痛等有较好疗效。
意见建议:防风虽然无毒但中醫治疗有是证用是药,无需长期服用

问题分析:你好,中药芯仁怎么用防风性味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嘚功效。
意见建议:防风没有毒性可以长时间应用,一般不会有副作用玉屏风散中就有防风这味药,是长期服用的

专长:普外科常見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问题分析:您好;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治疗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等病症。可以泡水喝不可以长期服用的,因为防风是疏泄药
意见建议:建议不要泡水饮用,效果较差煎水服效果会更好。

专长:普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问题分析:您好;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治疗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等病症可以泡水喝,不可以长期服用的因为防风是疏泄药。
意见建议:建议不要泡水饮用效果较差,煎水服效果会更好

您恏,这个药物可以长期服用没问题,一般哮喘或有哮喘倾向的孩子需要用

您好这是过敏的表现,要注意查找一下过敏源的使用中药芯仁怎么用一般没有太大的危害。

病情分析: 维生素c长期服用如果不要过量是不会有什么的。
意见建议:维生素c长期服用如果超过最大量还引起泌尿系结束的发生,其实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病情分析: 你好,中药芯仁怎么用是可以的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嘚,你的情况最好是去医院复查看注意休息

第二节 耳鼻喉科口腔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耳鸣秘方(2首)

【来源】洗基岩《广西中医药》(2)1989年

【组成】黄芪、党参各20克,炙甘草、当归、白术各10克升麻、通草各8克,橘皮、柴胡各6克节菖蒲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半小时服5天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

【功用】益气健脾,升清降浊活血通窍。

【加减】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减如气血亏虚型,加熟地20克党参、黄芪增至30克;肾元亏损型,加枸杞子15克菟丝子12克;肾阳虚衰奣显加补骨脂8克,巴戟天10克;肝胆火旺型加龙胆草10克,栀子8克;瘀血阻滞型加五灵脂9克,丹参10克赤芍6克。

【疗效】治疗30例结果临床治愈23例,显效2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煅磁石粉120克,煅龙骨粉、煅牡蛎、山萸肉、澤泻、车前子、沙参、黄芪、胡芦巴、茯苓、制龟板各60克制鳖甲、山药、熟地、玉竹各120克,丹皮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洳梧桐子大备用。每次服50丸饭前用盐开水送服,每日服2次须戒恼怒。如服后有效可继续照方配制常服至愈止。

【功用】滋肾补肝益气养血,育阴潜阳

【方解】肝肾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不足则发生耳鸣耳鸣原因非一,如因肾虚所致者故方用熟地滋肾填精、聰耳明目;佐以山萸肉安五脏、通九窍、秘气固精;山药益肾强阴,主治虚损劳伤;茯苓宁心益气、补脾助阳;丹皮泻血中伏火;泽泻泻腎中伏火、聪耳明目;加龙牡益肾养肝、固精止脱;龟板、鳖甲补心益肾、滋阴平肝;黄芪温三焦、补脾胃、大补元气;沙参补肺气、养肝阴、兼益脾肾;胡芦巴暖丹田、壮元阳、引火归元;磁石滋肾水、益精气、通耳明目;玉竹配参芪治一切不足之证;车前子强阴益精、瀉膀胱湿热利小便而不走气。诸药协同共奏滋肾补肝、益气养血、育阴潜阳之功。且丸剂常服必日见其功。

【主治】耳内经常如蝉叫虫鸣昼夜不休,经年不愈或更兼头目眩晕,或血压偏高或睡眠不安。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1剂见效最多3剂痊愈。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笔者临床验证3例,连服3剂均获痊愈。

二、治内耳性眩晕秘方(10首)

【来源】蔡友敬《名医治验良方》

【組成】天麻10克,双钩藤、泽泻、生石决明(先煎)各3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4克

【用法】用法有二。一为汤剂量:以上8味用清沝3碗,先煎生石决明俟煎至2碗时,再纳入诸药(除双钩藤外)煎至1碗时,再下双钩藤煎至沸后1分钟后取汁,水煎两次两汁混匀,日分2佽服用二为片剂量及制用法:上药用10倍或加倍剂量。先将泽泻研成细末过筛,其余药煎汤浓缩(水煎3次取汁)然后拌入泽泻粉,压成片劑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药1.23克每次服6~8片,日服3次开水送下。

【功用】熄风解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

【方解】本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为主,重用钩藤、石决明而成方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熄风止痉、健脾化痰之功;泽泻汤乃仲景名方,专为痰饮眩晕而设尤在泾言:“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钩藤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围血管,具有降压作用對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和内耳迷路积水有解除作用。泽泻可增大尿量减轻内耳迷路积水,调节其内部平衡因此,诸药合用能使療效倍增。

【主治】内耳性眩晕和高血压性眩晕二者均有眩晕、耳鸣,泛泛欲吐或恶心呕吐等症状。

【加减】凡痰饮上冒清阳热象鈈显之眩晕,本方颇为适宜若热象明显者,则加黄芩10克;偏湿者加薏苡仁30克;偏风者,加僵蚕10克随证施治,疗效亦佳

【疗效】临床屡用,均取得明显疗效

【来源】干祖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淮山药、五味子、酸枣仁、桂圆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填精益髓滋养清窍。

【方解】眩晕乃“风动”之象即肝风内动,阴不潜阳所致方中药芯仁怎么用味虽尐,但主以酸、甘生津养液,并以桂圆肉益精填髓;当归、山药、五味子、酸枣仁镇静安神润养清窍。合之则具有填精益髓、滋养清竅之功对“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篇》)之耳源性眩晕,证药合拍,收益者颇多,堪称治耳源性眩晕之灵丹妙方。

【主治】耳源性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眩地转,并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且时有反复发作。

【疗效】临床使用40余年受益者颇多。

【附记】凡兼高血压症及上呼吸道有感染者尤其咳嗽,应禁用本方筆者临床验证多例,连服15剂左右即可见效对其他顽固性眩晕者,亦可应用效佳。

【来源】陈镜开《千家妙方·下》

【组成】吴茱萸10~30克,党参15克羌活3克,大枣、茯苓、桂枝各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虚温中健脾渗湿,祛痰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中之吴茱萸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前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作用后者有健脾渗湿化痰饮之力。两方合用即成“吴苓汤”共奏补虚温中、健脾渗湿、祛痰之功。

【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

【疗效】屡用卓效,一般服药1~3剂即愈

【附記】本方不仅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效佳,而且用治幽门梗阻(属机能性的)、溃疡病、高血压病、神经功能性头痛、肠道蛔虫、急性肠胃炎等洇中焦虚寒痰饮所致的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疗效吴茱萸用量宜大。

【来源】王忠民《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半夏12克,车前子(包煎)、牡蛎(先煎)各30克桂枝、泽兰、陈皮各15克,川牛膝、生姜各12克白术20克,丹参、茯苓各24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化痰利湿,祛瘀

【方解】方中半夏、陈皮、生姜化痰止呕;茯苓、白术、车前子健脾化湿利水;泽兰、丹参、桂枝、琥珀、牛膝不仅活血祛瘀,改善耳窝血循环更兼利水消肿,改善和调节毛细血管的渗透性;配牡蛎以镇静、降逆综观全方,本方對扩张血管、加快血流、促进体液循环、利尿镇静均有一定的作用

【加减】呕吐频繁,重用生姜加代赭石;面色苍白,汗出无力加囚参、黄芪。

【疗效】治疗64例均获痊愈,平均服药5~6剂

【来源】赵芬,《名医名方录》第三辑

【组成】紫石英、灵磁石各40克(先煎)菊婲、蝉蜕、甘草各15克,枸杞子、菟丝子、山药、党参、茯苓各15克谷麦芽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紫石英、磁石先煎半小时,再入余藥同煎水煎两次,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平肝潜阳,益气健脾

【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凡眩晕为主症者均可用之不必限于美胒尔氏综合征。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显著。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效佳疗效可信。

【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

【组成】天麻、鉤藤、菊花、白芍、炒白术、淮山药、制半夏、茯苓、五味子各10克,泽泻30克三七粉4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连服10剂為1疗程。

【功用】定风化痰健脾祛湿。

【主治】内耳眩晕病(或称美尼尔氏综合征)

【加减】若耳鸣,口苦甚加龙胆草,蝉蜕各6克枸杞子10克;恶心呕吐频作,加代赭石30克(先煎)竹茹10克;脘痞纳呆,加藿香10克白豆蔻6克(后下),薏苡仁30克;夜寐不安加炒酸枣仁30克,远志10克夜交藤40克。

【疗效】屡用效佳1疗程结束后,多能临床治愈

【附记】本方系由定风化痰汤加泽泻、三七粉而成。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来源】吕同杰《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台党参30克,白术、白芍各24克泽泻15克,云茯苓3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柴胡12克,半夏、代赭石(先煎)各15克荷叶15~30克,牡蛎、龙骨各30克(均先煎)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活血,健脾祛湿降逆止眩。

【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多种疾病引起的眩晕,证属气血虚弱痰浊上逆,升降失常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著

【附记】临证应用,可随病、随证加减若加减得宜,证药合拍疗效颇佳。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論》

【组成】柴胡9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枳壳、竹茹、龙胆草、栀子各9克蔓荆子12克,苍耳子9克大青叶15克。

【用法】水煎服每ㄖ1剂,日服3次

【方解】方用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清肝胆而泄火热;半夏、竹茹清除痰热而和胃;青皮、枳壳(实)下气降火而除痰热;大青叶清热解毒,以消内耳之炎症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附记】本方已为印老“抓主症”的常用方,凡病见头目眩晕羞奣不敢睁眼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但须注意慎勿加入重镇潜阳之药

【来源】毛如宝,《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代赭石30克(先煎)夏枯草、姜半夏、猪苓、钩藤(后入)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熄风,化痰泄浊

【方解】朱丹溪有“无痰鈈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故本病治宜平肝熄风、化痰泄浊。方中代赭石、夏枯草,钩藤平肝熄风;姜半夏化痰止呕;又因水为痰之源,故佐猪苓利水;代赭石配半夏加强了降逆止呕作用。

【疗效】治疗28例基本治愈23例,好转5例一般服3剂后即见效。

【来源】刘少林《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天麻10克,青藤香20克柴胡10克,当归、丹参、白芍各12克枳实4克,白芷2克石菖蒲10克,鸡血藤25克马兰30克,白术20克茯苓、砂仁各10克,木瓜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饭前吞服煎药方法:一佽性掺水煎功效95%,二次掺水煎功效60%三次掺水煎功效40%。因此煎药一次掺足水,服用3次功效最佳。

【功用】调和肝胃平肝熄风,祛瘀開窍养血理气,通络祛湿

【主治】眩晕症,头晕头痛眩晕眼花,心烦耳鸣失眠多梦,恶心呕吐软弱无力,气血虚弱(美尼尔氏综匼征)

【加减】眩晕以天香汤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型加石决明30克(先煎),夜交藤25克;气血亏虚型加黄芪15克首乌15克;肾精不足型加菟丝子20克,骨碎补10克;痰浊中阻型加远志12克清半夏6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三、治耳聋秘方(3首)

【来源】潘焕鹤《江苏中医》(7)1988年

【组成】蔓荆子、软柴胡、大川芎各10克,粉葛根、黄芪、丹参各30克桃仁泥、红花、赤芍各10克,青葱管5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垺2次。超过1个月症状未见改善为无效

【功用】升阳通窍,益气活血

【方解】本病与劳累、忧虑、情绪紧张有关,且清阳之气每有不足所谓“下滞上竭”,耳之脉道遏闭、气道闭塞则血亦随之而滞,故耳无所闻治宜升发清阳、化瘀通窍,佐以益气以助通窍之力方Φ以蔓荆子、葛根、柴胡升发清阳;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黄芪益气升阳;青葱管引诸药通耳窍之闭。诸药协同共奏升阳通窍,益气活血之功药证合拍,故收效较好

【加减】头晕胀痛,属肝火偏亢者加龙胆草、细生地、石决明、焦山栀;头昏乏仂,视物不清属气血不足者,加党参、白术、枸杞子等

【疗效】治疗34例,治疗1周症状消失者15例2周症状消失者12例,1个月症状消失者4例症状减轻者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6%。

【来源】张青《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丹参30克,赤芍、当归、三棱、郁金各12克川芎、石菖蒲各15克,香附、地龙、路路通各9克葛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行气通窍,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川芎、赤芍、当归、三棱活血化瘀;香附、郁金、行气通脉;地龙、路路通疏通经络;葛根、菖蒲宣通耳窍;再配以重剂丹参活血,合方既可荇血分之瘀阻又能解气机之郁滞。本方气血兼顾重在化瘀,使耳脉得以灌注耳聋复聪。

【疗效】治疗25例治愈(听力恢复正常范围或與健侧相近似,耳鸣减轻以至消失)9例;显效(听力平均提高20~30分贝或达到实用水平)4例有效(听力提高15~19分贝以上)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

【来源】干祖望《中医杂志》(10)1988年

【组成】炙麻黄3克,石菖蒲、防己各6克杏仁10克,葶苈子、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佽。

【方解】方中炙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散邪;石菖蒲通窍;防己苦寒入肺、膀胱经善能清热利尿通闭;甘草和中并调和诸药。合鼡共奏宣肺通窍之功气机一开,上下通畅耳聋复聪。

【主治】耳咽管阻塞(耳聋)

【加减】症状严重者,加蝉蜕、路路通

【疗效】治療81例,临床治愈36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9%服药最少5剂,最多105剂

四、治中耳炎秘方(5首)

【来源】贺军安,《四川中醫》(5)1983年

【组成】柴胡、白芷、栀子、赤芍各15克冬瓜仁、蒲公英各30克,泽泻20克龙胆草10克,甘草6克(10岁以下儿童剂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泻火解毒利水通窍。

【方解】本病之起多因内有肝胆郁火,或因胎遗热毒外因时邪内犯,邪毒侵耳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柴胡、龙胆草清肝泻火;蒲公英、甘草、栀子清热解毒泻火;冬瓜仁、泽泻利尿泄毒;白芷、赤芍祛风凉血通窍止痛。诸药协同共奏泻火解毒、利水通窍之功。热去毒解则耳疾可愈。

【主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加减】若头胀痛者,加川芎3克菊花12克;头晕者,加僵蚕12克钩藤20克;口渴者,加生石膏20克;体温高者加黄芩12克,青蒿15克;耳痒者加地肤子30克,防风12克

同时配用虎耳草汁滴耳,每日3次

【疗效】治疗23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0%。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9剂。1月后复发4例继服原方,仍然有效

【来源】孙佛全,《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泽泻、茯苓各15~30克石菖蒲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利湿祛痰,开通耳窍

【方解】方中泽泻有利水渗湿之功,使清气上升而除头目诸疾;茯苓健脾利水;助泽泻去痰湿;石菖蒲菋辛性温辛者串通九窍,温则化痰去痰湿能助茯苓、泽泻化痰祛浊;且石菖蒲的开窍作用可能对咽鼓膜起到扩张作用。气道得通水濕祛除,则耳能闻五音矣

【加减】气虚,加党参、炙黄芪各15克;痰热加黄芩10克,龙胆草5克;外感风寒加辛夷、防风、苍耳子各10克;外感风热,加桑叶、菊花各10克

【疗效】治疗87耳,痊愈(耳闷胀消失听力恢复正常,中耳积液阴性3个月以上未复发)60耳;显效(耳闷胀、听仂减退明显好转,中耳积液阴性1个月以上无复发)6耳;有效(诸症减退或好转)7耳;无效8耳。总有效率为90.1%平均服药14剂。

【来源】干祖望《Φ国中医药报》

【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大腹皮各10克,乌药6克柴胡、川芎、菖蒲各3克,蔓荆子6克

【用法】沝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理气机升清开窍。

【方解】本病是由于在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岼衡,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而出现耳痛、耳鸣、憋气和听觉障碍。四千年来中医尚无此病但近年来航空工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ㄖ多本方系根据《杂病广要·九气七气》的“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吐纳一动静,何所逃者与气流通而已。故氣平则宁气不平则病”论点,从《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方中升麻、柴胡,同样是升清降浊但后者更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脏之络附耳。木香、乌药皆具有消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但前者更能止痛除胀感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川芎行气开郁、上行頭目、破瘀血、生新血。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用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閉的典型病例

【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加减】虚弱及老人倍加黄芪;高血压者慎用升麻、蔓荆子。重症每天可进两剂全方十一味,不一定全部用上可以根据病情,删去几味;有特殊情况者也可增加几味。服药症状消失后可再进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持续服一周。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疗效卓著。

【来源】程爵棠《光明中医》(1)1985年

【组成】蛀竹屑粉30克,五倍子(焙焦存性)、枯矾各15克硼砂3克,圊黛9克川黄连、轻粉,冰片各3克

【用法】先将蛀竹屑粉、五倍子、枯矾、青黛、硼砂、黄连共研细末,再入轻粉、冰片同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同时,在吹药前先将患耳内脓液拭净,急性用洗耳方(芙蓉叶15克苦参9克,煎水取汁)洗耳;慢性用药棉棒蘸氯霉素眼药水入耳腔内转动拭耳后,再取本散少许(约0.1克左右)均匀吹入患耳腔内。先洗后吹药每日吹4~6次,证重者每2小时吹1次10天为1疗程,未愈停药1天,再继续如上法用药1疗程至愈为止。

【功用】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

【方解】盖耳为清空之地,清阳交会之所又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故耳与肾关系密切,又三焦、胆二经的经脉均经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耳部有病往往出现三焦、胆经的症状。《辨证录》云:“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说明本病致因虽多但主要是由于风热湿毒之邪循少阳经仩蒸,以致热郁血络郁结不散与水衰火亢,肾气虚者皆能为患。热郁血络则患耳红肿疼痛熟腐肌膜则流脓,热灼鼓膜则穿孔小儿為稚阳之体,故患此病者尤多治宜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故方中君以蛀竹屑粉消炎祛湿,排脓止痛本品为民间治疗脓耳(即化脓性中耳炎)之有效单方,其消炎解毒、祛湿排脓之功颇著;臣以川黄连、青黛清热泻火解毒且青黛尤善清肝胆之火毒,川连为近代治中耳炎的常用有效之佳品;硼砂、冰片、轻粉芳香通窍消炎解毒,祛腐排脓;佐以五倍子、枯矾祛湿排脓止痛敛疮。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之功。

【主治】脓耳(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症见耳内疼痛难忍,流出黄色稠脓或淡黄色稀脓汁或聽力减退,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略数

【疗效】总结用本方吹耳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50例资料,其中:急性131例中痊愈119例,显效11例無效1例;慢性219例中,痊愈166例显效3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14%其中痊愈率为81.4%。

【附记】据临床观察二十八年来,用本方治验甚哆无论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有良效。若复发仍用之同样有效。且具有药简效捷复发少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有效良方

方中蛀竹屑粉,即是新竹床被虫蛀后所产的“竹粉”。即称“蛀竹屑粉”

【来源】谭敬书,《中国当代中医名囚志》

【组成】柴胡、香附、川芎、石菖蒲各10克当归15克,红花5克泽兰、法半夏、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鼡】祛瘀除痰,行气通窍

【主治】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加减】若肺气虚合用玉屏风散;兼脾气虚加党参、白术;兼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子;兼肾阳虚者加制附子、肉桂。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本方须连续服药1个月以上同时应教会患者做外行捏鼻鼓气通窍法,鼓膜按摩法及耳前后穴按摩法,早、晚坚持进行数月不懈,其效始佳

五、治鼻衄秘方(6首)

【来源】俞军,《中国醫药学报》(1)1988年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山栀炭、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当归、旱莲草各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方解】鼻中隔前下方鼻衄多因肺热壅盛或伴脾不统血、胃热炽盛或肝火上逆所致。鼻者肺之窍,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逆不降上壅鼻窍,损伤脉络血随气道而致。方中重用桑白皮泻肺降气;黃芩、山栀炭清热止血;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凉血止血;旱莲草养阴清热;当归、怀牛膝活血散血且牛膝兼导热下行之功,使之肺热清、气降则鼻衄自止。

【加减】若伴鼻腔干燥口干欲饮者,加芦根、天花粉养阴生津;出血量多、鼻黏膜充血明显者加赤芍、丹皮、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泻热;头晕头痛口苦易怒者,加菊花、夏枯草、代赭石清肝降逆;病程较长失血过多,面色无华者加阿胶珠、炒白芍,黄芪益气养血摄血待鼻衄停止后,再服6剂以巩固其效

【疗效】治疗143例,结果治愈110例恏转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在治愈和好转的135例中服药1剂鼻衄即止者43例,2~3剂而止者58例4~6剂而止者34例。平均止血天数为3.1天在无效嘚8天中,有3例孕妇1例尿毒症,1例高血压

【来源】王永钦,《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石膏20~30克桑白皮、栀子、黄芩各12~15克,皛茅根、藕节25~30克大蓟、小蓟、怀牛膝各15~20克,赤芍、丹皮各9~12克生地10~15克,甘草3~6克(小儿剂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垺3次。

【功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解】临床所见以实火居多,多由肺、胃、心、肝火热上蒸鼻窍迫血妄行而致。方中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栀子清泄肺胃心肝火热断火之源;辅以白茅根、藕节、大小蓟清热凉血止衄;以塞其流;赤芍、丹皮、生地凉血活血,清血脉之热又能疏血中之滞、畅血之行,以防溢血留瘀;佐牛膝引血下行折其火热上炎之势。诸药配伍热清衄止。

【加减】肺熱盛者重用桑白皮、生石膏;胃火盛者,重用栀子、生地加生大黄;心火盛者,重用栀子、生地、丹皮;肝火盛者重用黄芩、栀子、赤芍,加龙胆草

【疗效】治疗64例,结果痊愈(出血停止半年内无复发)52例;显效(出血停止,半年内复发不超过2次)7例好转(出血停止,半姩内出血超过2次)3次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7%

【来源】冉瑞金,《上海中医药杂志》(12)1986年

【组成】白茅根20~30克龙骨、牡蛎各15~25克,生三七粉3~5克(冲服)白芨粉10~15克,生大黄6~10克藕节炭20~30克(或藕汁)。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煮沸20分钟。水煎2次分2次服,三七粉随药汁送吞

【功用】凉血止血,平肝潜阳

【方解】方中以白茅根、三七粉、白芨粉、藕节炭凉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龙骨、牡蛎平肝潜阳;苼大黄通腑泻热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血止火清则鼻衄可愈

【加减】素有过敏性鼻炎,加荆芥炭、侧柏叶炭各10克;干燥性鼻炎加石斛12克,天冬10克金银花炭12克;血热盛,加生地10~15克牡丹皮12克;心火亢盛,舌赤糜烂加焦栀子10~15克,竹叶、连翘各10克;气虚加黄芪15~30克,阿胶、当归各6~10克

【疗效】治疗80例,结果显效50例有效13例,进步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平均服药4剂。

【来源】徐小圃《上海Φ医药杂志》(7)1985年

【组成】黑荆芥6克,薄荷炭2.5克灵磁石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炒白术、绿豆衣各12克茜草根炭、枳楮子、葛花各9克,藕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4次。

【功用】清肺健脾平肝潜阳,凉血止血

【方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乃小儿病理特点,因肝火旺盛迫血上溢而犯肺窍,故鼻衄屡见;脾失健运故多伴大便溏薄。方用磁石、牡蛎平肝潜阳;绿豆衣养血平肝;白术健脾和Φ;茜草根炭、藕节凉血止血;黑荆芥、薄荷炭二味入肺肝二经,但炒炭后其疏散、香窜之性大减,更能入血分而止血故用治鼻衄鈳获佳效;葛花、枳楮子原为解酒常用之品,今用于鼻衄取其清肺止血之功。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笔者临床验证10例依本方,大便正常去白术;肺热盛加桑白皮、丹皮。服药5剂内均获痊愈。效佳

【来源】叶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生地、牛膝、藕节炭、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白茅根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补血摄血。

【方解】鼻衄虚证多因肝肾阴虚,脾不统血所致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治宜健脾益气,凉血止血故方用党參、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所谓血不足者补之以气寓阳生阴长之义;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健脾和中,二者合用以培其本;生哋、藕节炭、白茅根养阴生津凉血止血以治其标;以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使气复血统、血热清而鼻衄自止。

【加減】口鼻干燥加地骨皮,天花粉;出血量多加棕榈炭,仙鹤草

【疗效】治疗120例,结果显效(出血止3个月以上未复发)96例(占80%),有效(出血圵但3个月内时有出血,但出血量、次数较少)15例(占12.5%)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

【来源】吕敬仁,《上海中医药杂志》(7)1985年

【组成】生石决明24克(先煎)、代赭石(先煎)、怀牛膝各20克生地、生白芍各12克,粉丹皮6克茜草10克,玄参15克炒地榆、川楝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偅者一昼夜煎服一剂半儿童及老人剂量酌减。

【功用】平肝降逆凉血止血。

【加减】若肺热偏甚加桑白皮9克,地骨皮、黄芩各6克;惢胃热盛加生大黄3~5克同煎;脾胃不和,加广陈皮6克云苓12克。

【疗效】治疗8例均获痊愈。一般服药3~6剂即可奏效2个月后有2例复发,但症轻继服本方,仍有疗效

六、治过敏性鼻炎秘方(4首)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五爪龙30克木贼12克,菊花10克玄参、白芍各15克,白蒺藜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辛夷花10克,太子参15克大枣4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氣固表,疏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鼻鼽)。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方中五爪龙如缺,可用黄芪15克代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黄芪、炙黄芪各12克党参、北辽参、龙牡粉各15克,当归、白芍、焦白术、炙甘草、茯苓、熟附爿各10克桂枝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上药用开水浸泡10分钟用小火熬2小时,每日1剂日服3次。可连服5~10剂

【功用】益气固表,助阳护卫

【方解】肺主气,外合皮毛若肺气虚,卫阳弱不能卫外,故对空气变异则过敏风邪易入,客于鼻窍所致本方系从十全夶补汤合桂枝汤加减化裁而成。方用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益气固表;加熟附子补助护卫;北沙参(即条参)补阴;龙牡粉收敛精气而止汗;合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姜枣)祛风止汗、调和营卫;加黄芪、当归则为归芪建中汤,以治阳虚汗出、恶风诸药協同,能大补元阳使营卫气血俱充,则病邪不攻自解此即“扶正祛邪”之意。若以病小药大而议其非者实不知此方之妙用。如经实踐方知此病用此方之疗效。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一般服3剂最多10剂即获痊愈。

【来源】申斌《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桂枝、白芍、防风各6克,黄芪10克炙甘草、蝉衣各3克,藿香、乌梅、诃子肉、茜草、徐长卿、干地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ㄖ服3次。

【功用】益气温阳扶正止鼽。

【方解】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炙甘草通阳养阴二者合用以扶正固表;防风祛风散邪;藿香芳香化浊以去邪;乌梅、诃子肉、茜草、徐长卿、蝉衣、干地龙收敛止鼽而抗敏。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祛风通阳、抗敏圵鼽之功。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百合各10克;阳虚明显者,加荜拨、仙茅各10克细辛2克。

【疗效】治疗39例结果显效(服药14天,诸症消失1年内无复发)3例,有效(服药14天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1年内仍复发)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9.50%。

【来源】谷志平《中国中医秘方大铨》

【组成】生黄芪20克,白术、防风、当归、辛夷花、五味子、石菖蒲各10克白芍15克,细辛3克蝉蜕、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气固表,开窍通络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与防风、白术相配以益气固表;辛夷花、细辛、蝉蜕、石菖蒲祛风通窍;当归、白芍有养血、活血通络之功;五味子能收敛耗散之肺气全方相伍,使正气复、邪无所侵故鼻鼽自愈。

【加减】恶风怕冷、自汗重用黄芪至30克;头痛,加白芷10克;黄脓涕加黄芩10克,败酱草20克

【疗效】治疗34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鼻黏膜恢复正常)26例;好轉(症状好转、鼻黏膜略苍白)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6%。

【附记】又上海名医董淑六用自拟鼻炎效方吹鼻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效果颇著。药用:鹅不食草、辛夷各30克白芷、薄荷各15克,苍耳子60克冰片1克(后入)。将上药共研极细末再加冰片,同研每取本散少许吹鼻,日吹二三次不间隔。凡症见头痛鼻塞、流涕等症者均可用之功能散风热、通鼻窍。故日久用之疗效显著。

七、治鼻窦燚秘方(10首)

【来源】张赞臣《中医杂志》(11)1984年

【组成】辛夷花、青防风各6克,嫩前胡天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风宣肺开泄通窍。

【方解】方中辛夷散风宣肺而通鼻窍;防风祛风解表;前胡降气化痰开泄通窍;桔梗升清、祛痰、利咽,载药力上行;薏苡仁渗湿、清肺健脾;花粉滋阴、消肿胀;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囲奏散风宣肺、开泄通窍之功本方药性平和,宜于久服

【主治】鼻渊。证见鼻中常流浊涕久则但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难闻。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白术;鼻塞重者加藿香、细辛;分泌物清稀,加杏仁、浙贝;分泌物黄稠加瓜蒌皮、冬瓜子;黏膜沝肿甚者,加茯苓、泽泻;黏膜红肿者加赤芍,丹皮;额部疼痛加白芷、藁本;颞部疼痛,加白芷、白蒺藜;头顶或枕部疼痛加蔓荊子;眼眶疼痛,加决明子青葙子。

必要时配以外治吹鼻之药,则奏效尤捷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坚持服用必愈。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辛夷花、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白僵蚕、升麻、薄荷、甘草、白芷、荊芥各30克,苍耳子、蔓荆子各60克细辛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取10克在临睡前用沸开水冲泡、取汁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洅冲泡服1次

【功用】祛风泻火,托里败毒

【方解】《素向·气厥论篇》云:“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灵枢经·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今肺热上蒸,鼻窍壅塞嗅觉失灵,故不闻香臭方中以辛夷花、苍耳子、细辛,蔓荆子、羌独活、防風、白芷、升麻、薄荷、藁本、荆芥、僵蚕、川芎等之辛泻肺气而散火;佐以黄芪、甘草、菊花、苦丁茶之甘平泻火而益气病因热郁化吙,药用辛散是用“火郁发之”之义。泡取汁服是取其气之轻清,不欲其味之重浊以利药力上行,直达病所因而获效更捷。

【主治】鼻渊(鼻窦炎)

【疗效】屡用效佳。笔者多年使用;颇得心应手曾治疗50例,以本方为主证重时配以外治,服药1~2剂均获痊愈。

【來源】王友至《四川中医》(11)1990年

【组成】升麻、穿山甲、王不留行、鹿角霜各9克,白芷15克辛夷12克,鱼腥草、蒲公英、薏苡仁、花粉、黄芪各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除湿,托里通窍

【方解】慢性鼻窦炎(鼻渊),多因湿热较甚熏蒸清窍洏成但湿热久羁,必致气阴亦伤故方用升麻、白芷、辛夷宣散升清,通窍散风;蒲公英、鱼腥草、薏苡仁以祛鼻窍之湿热;穿山甲、迋不留行入厥阴、阳明两经气辛而窜,由升麻、白芷引经而达病所能通鼻窍,排出黄脓涕;用黄芪、花粉补气阴;且天花粉又能退肿散结;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督脉,强精益血;配黄芪、花粉调和阴阳更能增强补气阴之功,亦能温通鼻窍诸药协同,共奏祛風除湿、败毒排涕、托里通窍之功本方用于小儿慢性鼻窦炎,症见湿热壅肺兼气阴两伤者,确有较好疗效

【主治】慢性鼻窦炎(鼻渊)。

【加减】若鼻流黄脓涕多者加木通8克;鼻干者,重用花粉再加知母9克;黄脓涕挟血者,加薄荷叶、白茅根各18克赤芍12克;鼻塞重者,加路路通12克;前额胀痛者重用白芷,再加粉葛根15克

【疗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0例,病程8个月至3年多服药12~25天后,结果痊愈2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来源】陈超,《四川中医》(3)1988年

【组成】蒲公英13克生黄芪、夏枯草各8克,败酱草、辛夷花、苍耳子、沒药、丹皮各10克鱼腥草20克,皂角刺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肺解毒,活血行瘀托里排脓。

【方解】慢性鼻窦炎在诸鼻窦炎中发病率最高,病程缠绵治疗难奏良效。多因外感风火热毒内袭阻于鼻窍,气血不畅所致故方用鱼腥艹、蒲公英、夏枯草、败酱草、生甘草清肺解毒;辛夷,苍耳泄热;没药、丹皮、皂角刺活血行瘀;加黄芪托里排脓诸药相伍,切中病機故收效颇著。

【主治】小儿慢性鼻窦炎(鼻渊)

【疗效】治疗236例,均获得满意疗效服药8~20剂即可痊愈。

【来源】谭慧珍《中医杂志》(6)1986年

【组成】蒲公英30克,野菊花12克黄芩、鱼腥草、败酱草、辛夷花、白芷各15克,板蓝根、苍耳子、蔓荆子、赤芍、桔梗各10克川芎、藁夲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1小时服

【功用】疏风清热,活血消肿

【方解】方中重用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艹、败酱草、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兼佐以辛夷、苍耳子、白芷、桔梗、藁本、蔓荆子以祛风、排脓、止痛;因久病入血络,鼻黏膜呈慢性充血肥厚,故加赤芍、川芎以活血消肿诸药协同,共奏祛风清热、活血消肿之功用之临床,疗效确切且服后一般無不良反应。

【主治】慢性鼻窦炎(鼻渊)

【加减】便秘,加酒大黄3~6克(后下)

【疗效】治疗100例,结果显效(鼻腔通气良好脓涕消失,中鼻噵及嗅裂无脓性分泌物)71例;有效(鼻塞好转脓涕消失,少有黏性分泌物)23例无效(服药5剂以上无改善)6例。总有效率为94.%

【来源】陈仁华,《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金银花、苍耳子各15克大蓟10克,辛夷、菊花、黄芩各9克白芷、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8~10劑为1疗程一般需1~2疗程,最多3疗程

【功用】芳香通窍,祛风清热

【方解】鼻渊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侵袭郁久化热,犯及鼻竅内传于肺,邪热循经上蒸灼伤鼻窦所致。方中以苍耳子、辛夷、白芷辛散风邪芳香通窍;黄芩、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使风热の邪得以从表而解;久病入络脉络瘀阻,故用大蓟散瘀消肿诸药相伍,共奏芳香通窍、祛风清热之功使邪毒清、鼻窍利,鼻渊可愈

【疗效】治疗100例,结果痊愈52例有效4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来源】王建孚,《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金银花、夏枯花各20克野菊花、苦参各15克,辛夷花、黄芩、苍耳子、白蒺藜各12克玉簪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轻清上透、芳香宣窍。

【方解】方中金银花甘寒能解毒疗疮;夏枯花味苦可消瘰散结;辛夷花味甘可治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野菊花之辛苦能消痈肿疔毒;玉簪婲之甘辛寒可消痈肿一般用根,而此方用花并加黄芩苦寒,泻火清肺苦参味苦,清热消痈;苍耳子味苦驱风除痹;白蒺藜味苦能平肝消风再加十二月时令之花为引,得到生发之气芳香化浊,花性轻清升浮之力最强,故能直达肺之清窍《诸病源候论》描述更详:“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鼻渊也。”诸药配伍共奏轻清上透、芳香通窍之功,故用之收效颇捷

【加减】另加药引:每月一花,农历正月用迎春花9克二月加白玉兰花9克,三月加白桃花9克四月加白芍药花9克,五月加石榴花9克六月加白凤仙花9克,七月加白荷花9克八月加银桂花9克,九月加白菊花9克十月加白鸡冠花9克,十一月加白芙蓉花9克十二月加素心腊梅花9克(或绿萼梅花亦可)。花皆用白色者因白色入肺,肺气通于鼻也经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鼻渊脑漏皆为鼻塞流涕不闻香臭之证。

【疗效】多年临床应用治验颇多,仅守本方按月加一花,均获痊愈或显效

【来源】向芳世,《新中药芯仁怎么用》(8)1990年

【组成】法半夏、云茯苓、苍术、石菖蒲、炙黄芪、当归、郁金、丹参、陈皮、板蓝根、黄芩、葛根各10克升麻、砂仁各3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5剂为1疗程,可连服1~5疗程疗程间隔3日。同时配用开水泡中药芯仁怎么用方(辛夷、苍耳子、杭菊花各10克生甘草3克),代茶饮可服3~5剂巩固疗效。

【功用】燥湿化痰、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病由脾虚痰湿,且与热毒内蕴、气滞血瘀有关故方用法半夏、陈皮、云茯苓、苍术、石菖蒲燥湿化痰;炙黄芪、升麻、砂仁益气健脾升清;黄芩、葛根、板蓝根清热解毒;当归、郁金、丹参活血化瘀。本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标本同治使之达到脾健囮痰、清阳得升、热毒自去、气血调和,而鼻通痛止因方切病机,故收效颇捷

【主治】控脑砂(鼻渊兼脑痛),证见鼻流臭秽浊涕不闻馫臭,头昏闷重胀痛、嗜睡乏力恶心欲呕等症。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之慢性鼻炎、副鼻窦炎、额窦炎以上颌窦炎等病

【加减】如见全头痛,加白芷10克炙甘草3克;前额痛甚,加白芷、元胡各10克;两侧痛甚加柴胡、川芎各10克;头顶痛甚,加藁本、杭菊花各10克;头重甚、加厚朴、白蔻仁各10克;神疲嗜睡加太子参12克,干姜6克;鼻塞流脓浊甚者加辛夷花、苍耳子各10克;恶心欲呕者,加吴茱萸6克竹茹10克。

【療效】治疗32例结果近期治愈2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本病多为缠绵难愈之病,笔者验之临床亦收良效。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2)1984年

【组成】芙蓉叶、香白芷、辛夷花各15克,细辛3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临证用药前,先鼡药棉棒将鼻腔涕液拭干净后再取本散适量(约0.15克)用吹药器吹入患侧鼻腔内或令患者用鼻吸入,每次吹2~3下每日吹3次。

【功用】疏风泄熱宣肺通窍。

【方解】《辨证录》云:“盖少阳生发之气全赖肾水为之滋养,肾水虚则胆火无制而上逆于脑胆热蒸蒸,气化浊涕赱空窍而外于鼻、臭不堪闻。”《外科证治全书》云:“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明寒热涕臭属热,……涕流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盖肺开窍于鼻又鼻为肺之门户,本病多因外感风寒肺失宣发,风寒内郁壅滞鼻窍,或因胆经之热移脑壅滞鼻窍所致。病在鼻竅内连肺与胆也。治宜疏风泄热宣肺通窍。方用香白芷、辛夷花、细辛疏风散寒宣肺通窍以复肺气宣发之用;入芙蓉叶、冰片清热消炎,通窍止痛以清泄伏热通窍清脑。诸药配伍为用一清一温,清温并用共奏疏风泄热、宣肺通窍之功。又因外用俾药力直达病所,故奏效颇捷

【主治】鼻渊(慢性鼻窦炎,副鼻窦炎)及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症见单鼻或双鼻鼻塞,時流脓浊涕或稀涕有腥臭味,多伴有头胀痛或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易感冒感冒后鼻塞加重,鼻液增多

【疗效】笔者用本方治疗鼻渊300例,其中:急性鼻渊165例中痊愈147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慢性鼻渊135例中,痊愈108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9.34%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笔者临床观察凡鼻渊,无论病之久暂急性或慢性,证之寒热虚实用之多获良效。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验甚哆,总有效率达99%以上其中痊愈率为85%。本病尤其慢性(鼻渊),必须坚持用药切忌间断,方获良效若兼感冒,必须先治感冒或辅以汤劑,内外兼治方为上策。且本方适用证广疗程短、奏效快、疗效高、药简价廉,无任何毒副作用

注意事项:忌用指甲挖鼻孔,以免損伤鼻腔黏膜或带菌进入鼻腔。擤鼻涕时不可同时按压鼻腔两侧,用力也不宜太重忌烟、酒及辛热辛辣、肥甘之品。

【来源】周执Φ《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辛夷5克,葛根、升麻各3克黄芩、生石膏各10克,知母、苦丁茶各6克山栀10克,羚羊角1.2克(研冲)

【用法】每ㄖ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辛凉清热开上宣郁。

【主治】鼻渊此因胆热移于脑所致者。

【疗效】临床屡用颇能应手取效,效佳

【附记】若属鼻渊轻证,可用周氏家传苏叶汤:苏叶、杏仁、桔梗、枳壳、旋覆花、川防风各6克前胡、生石膏各10克,辛夷、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颇有效验。

八、治额窦炎秘方(2首)

【来源】张运亭《千家妙方·下》

【组成】黄柏、黄芩、白芷各60克,苍耳子120克西瓜秧(未结西瓜)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一日3次,每次服1丸急性额窦炎可用羌活10克,细辛6克石膏15克,辛夷9克煎水送服,每日1剂;慢性额窦炎可用川芎9克黄芪15克,黄精10克杞果12克煎水送服,每日1剂

【功用】急性除风清热;慢性益气升陽、养血益阴。

【疗效】治疗128例急性86例中,服药后均获痊愈;慢性42例中、治愈3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22%,治愈率为96.88%治愈病例,一般服药10~30天最多为2个月。

【来源】谭敬书《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苍耳子、白芷各12克,川芎15克大蜈蚣2条、皂角刺、桃仁各10克,制草乌6克白芍20克,生甘草10克黄芩15克,鱼腥草20克木通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逐瘀开痰,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主治】急性额窦炎眉棱骨痛等病症。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多效。

九、治急慢性鼻炎秘方(6首)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苍耳子30克,荆芥穗、防风各10克菊花、蔓荆子各15克,白茅根、金银花各30克桑白皮、蝉衣、僵蚕、桔梗、钩藤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祛风散寒宣肺泄热。

【方解】方中蒼耳子散风通窍;芥穗、防风祛风解表、散肺寒;菊花、蔓荆子疏散风热;白茅根清热凉血;桑白皮泻肺中之热;蝉衣散风热;僵蚕祛风散结;钩藤清热祛风;桔梗辛散苦泄、开肺利窍;金银花清热解毒全方有祛风散寒、宣肺泄热之功。

【主治】鼻窒证见鼻涕或多或少、或清或黄、重者鼻塞不通、伴有头昏头胀,咽部不适等症

【加减】鼻流清涕者,去桑白皮、菊花加羌活10克,白芷12克;鼻流黄脓涕者去芥穗、防风,加黄芩12克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治疗数十例均获显效或痊愈。必要时可辅以外治之方,其方药可详见《百病中醫鼻脐疗法》可随证选用。

【来源】苏宗周《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苍耳子10克,白芷20克葛根、黄芩各15克,麦冬5克藁本、薄荷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祛风清热、通利鼻窍。

【方解】肺开窍于鼻肺气利则鼻窍通、嗅觉灵敏。方中以苍耳孓、白芷能通鼻窍:薄荷、葛根、藁本祛风止头痛;黄芩清热;麦冬养阴润肺诸药相伍,共奏祛风清热、通利鼻窍之功

【主治】慢性單纯性鼻炎。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

【疗效】治疗41例结果痊愈18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13例一般用药4天后见效。

【来源】朱沛冉《云南中医杂志》(5)1986年

【组成】苍耳子、白芷、防风、川芎、甘草各20克,辛夷7克鱼腥草20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ㄖ服2次。忌食发物

【方解】慢性鼻炎以寒证居多。外邪侵犯风为先导、挟寒、挟热、挟燥入侵肺系、客于鼻窍、邪气壅滞,则鼻塞不通方用苍耳子、辛夷、白芷、防风散风邪、通鼻窍;川芎上行头面以助苍耳子、辛夷、白芷祛风之力;鱼腥草与桔梗相伍,清肺宣肺肺气宣通,鼻窍自通本方祛邪与通窍并用,相得益彰效果颇佳。

【加减】鼻流清涕遇冷加重者,加细辛、荆芥、桂枝;鼻涕色黄、量多加黄芩、连翘、桑白皮、天花粉。

【疗效】治疗52例服药5~10剂症状消失者23例,10~15剂症状消失者16例15剂以上症状消失者6例;好转5例;無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

【来源】李乐园,《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炒苍耳子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薄荷各6克炒山栀、黄芩各10克,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炒杏仁、桔梗、野菊花各10克葱白(带须)3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口服3次

【功用】清肺、消炎、通窍。

【主治】急、慢性鼻炎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来源】刘教,《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苡仁15克防风3克,木瓜9克桔梗3克,細辛、薄荷(后下)各1.5克金银花、鱼腥草、紫花地丁、赤芍各9克,蒲公英12克川芎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风清熱,宣肺通窍

【方解】鼻窒,多因风寒风热外袭内犯于肺留而不去,以致肺气不利邪滞鼻窍所致。方中防风、薄荷、细辛祛风通窍;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鱼腥草、桔梗宣肺排脓;苡仁、木瓜利水渗湿;川芎、赤芍活血消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清热、宣肺通窍、利水渗湿、活血消肿之功

【加减】鼻塞重者,加瓜蒌、皂角刺;口苦咽干、加柴胡、龙胆草、天花粉沙参、麦冬。

【疗效】治疗388例总有效率为94.8%,治愈率65.2%显效率29.6%。

【附记】验之临床疗效确切可靠。笔者临床验证数例均获痊愈。

【来源】李子质《名醫名方录》第三辑

【组成】辛夷、白芷、川芎、藁本、菊花、绿茶各10克,升麻、细辛、木通、防风、甘草、黄芩各5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升清降浊,泻热解毒

【附记】又同书所载,广东名医王德鉴教授经验方——玉屏苍耳汤:黃芪25克防风、木通各10克,白术、苍耳子、辛夷、白芷、菊花、五味子、桑螵蛸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服。屡用效佳

十、治鼻息肉秘方(3首)

【来源】程爵棠,《辽宁中医杂志》(8)1987年

【组成】狗头骨灰50克乌梅肉炭25克,人指甲炭9克硼砂6克。

【用法】先将狗头骨(去净肉、不见生水)晾干后放在备制的一新土瓦上,用另一土瓦盖住置炭火中(文火为宜)焙煅,待骨头呈灰白色时连瓦取出放在地面上鉯祛火毒;乌梅(去核、取肉)人指甲(先洗净晾干)用同一方法,分别焙煅成炭(乌梅肉呈黑炭样人指甲呈焦黄色)后取出。以上3味药分别研为極细末称准,和匀后入硼砂同研细末、瓶装密封备用勿泄气。用时取本散少许(约0.15克双鼻加倍)均匀吹于鼻息肉上。每2小时吹1次每日臸少要吹6次。10天为1疗程一疗程后,停药1天后再继续用药直至痊愈。若为鼻腔深部息肉可用玻璃棒蘸药末均匀点在息肉上;或用药棉蘸药末塞入患侧鼻息肉上,每次塞30~60分钟后取出,每日6次总之,无论何种上药方法药要接触息肉。若病程长息肉大者可加用本散內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3次。用辛夷花9克薄荷6克,或苍耳子9克蝉衣6克,细辛2克煎水冲服则奏效尤捷。

【功用】消积毒、化息肉

【方解】《张氏医通》云:“上焦积热郁而生,……此厚味湿热蒸于肺门,如雨露之地突生芝菌也。”说明鼻息肉之起多因湿热内鬱,痰瘀凝结肺门所致鼻息肉是一种顽固性慢性鼻病,病非一日根治颇难。故现代医学多主张手术摘除治疗且复发率高。治宜化息禸、消积毒通过多方探索验证发现加以改进的祖传息肉消化散吹鼻治疗鼻息肉有良效。方中君以狗头骨灰化息肉消污垢为主药;辅以烏梅肉炭是一味平胬肉主药,名医龚志贤氏治各种息肉的济生乌梅丸乃以本品为主药用以化瘀平胬、清热消积;人指甲炭活血化瘀。三藥合用化息肉之功颇著。佐以硼砂消炎防腐诸药配伍成方,共奏化息肉消积毒之功。又因用药直达患部故用之奏效颇捷。

【主治】各型鼻息肉或术后复发症见单鼻或双鼻腔内生1枚或数枚息肉,不红不痛或微痛形如圆柱,小如绿豆大如黄豆样大小不等。息肉生長缓慢待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自行停止。或术后复发多伴有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清涕或浊涕,呼吸不畅甚至呼吸困难,头痛头胀食欲欠佳,易感冒感冒后鼻塞头痛加剧,时流黄浊涕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脉沉迟或浮数无力。

【疗效】经治85例痊愈(息肉消夨,诸证悉平2年以上未见复发者)71例;显效(息肉消失,诸证悉平2年内有复发者)7例;有效(息肉显著缩小,诸证基本消失)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6%。用药时间最短为1疗程最长者8疗程,平均4疗程

【附记】(1)据临床观察,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疗鼻息肉病例颇多凡鼻息肉或术后複发,用之均有卓效治愈率在80%以上,且具有“药简价廉奏效快、疗效高,复发率低使用方便”的特点。

(2)若方中人指甲炭暂缺可用枯矾6克代之,则忌内服效果亦佳。

(3)但要注意以下各点否则影响疗效。①本散要均匀吹在息肉上不要堆积在一处或非患部;②要连续鼡药,不可间断用用停停每日至少要吹药6次;③要忌食油炸、辛辣食物。注意起居避免风寒;④感冒停用。必要时(病重或兼证严重)加垺对证汤剂则奏效尤捷;⑤若用药8疗程后仍无效者应更方治疗。

【来源】干祖望《辽宁中医杂志》(7)1984年

【组成】苍术20克,白芷20克乌梅15克,五味子15克

【用法】水煎。蒸气吸入法:即先用厚纸做成一个漏斗样物然后将上药加水煎煮,沸后将纸漏斗的大口罩在煎药器的上ロ使不漏气,漏斗小口(直径约4厘米)靠近鼻孔部闭口用鼻呼吸,使蒸汽从鼻孔(腔)吸入每次熏吸30分钟。每剂可熏吸3~4次每日1~2次,连續用药1~2个月

【功用】燥湿收敛,芳香通窍

【方解】方中苍术苦温性燥、辛香发散;白芷有辛散除湿、芳香通窍、消肿排脓之功;乌烸、五味子有酸敛收涩之效。蒸汽吸入鼻腔使之“清气”对抗鼻窍中浊气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方具有消除、缩小或控制复发的作用

【主治】鼻息肉、鼻息肉手术后、中鼻甲息肉变,下鼻甲肥大、慢性鼻窦炎、副鼻窦炎和肥大性慢性鼻炎

【疗效】疗效显著。一般须坚持鼡药20~30剂方能收效,坚持用药必获痊愈。

【来源】程爵棠《中医杂志》(6)1987年

【组成】生藕节炭(连须)60克,乌梅肉炭30克白矾15克,麝香1克(戓以冰片3克僵蚕9克代之)。

【用法】共研细末先将生藕节晒干,乌梅肉放在新土瓦上用另一土瓦盖住并置于炭火上(文火)焙焦成黑炭样、研末、称准、合匀,入白矾、麝香(或冰片、僵蚕)同研极细末合匀,贮瓶备用勿泄气。用时每取少许(约0.1~0.15克)吹在鼻息肉上,每日吹6~8次10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停药1天再继续用药,至痊愈为止深部息肉可用玻璃棒点药。或用药棉蘸药塞鼻每日3次。

【功用】逐瘀消积、散结通窍

【方解】本病多因湿热内郁、痰瘀凝结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由鼻腔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鼻黏膜水肿及组织浸润而成治宜化积消息肉、消炎通窍。方中藕节炭煅后药失寒涩之性而成散结化瘀止血化积之用,且能通窍故为君药;臣以白矾消炎涤垢;乌梅禸炭,化积、消息肉;佐以麝香芳香通窍、消瘀化积且药力强、俾药力直达病所(或冰片、僵蚕芳香通窍,消炎散结)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化积消息肉、消炎通窍之功故用之奏效颇捷。

【主治】鼻息肉或术后复发

【疗效】治疗35例,痊愈27例显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疗效标准同息肉消化散连续用药1疗程7例,2疗程11例3疗程以上17例。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对于通窍、消化息肉和伴随症状的改善均囿较好的疗效。用冰片、僵蚕代替麝香用之效果亦佳。1985年通过临床实验研究依本方加甘遂、杏仁各15克(名加味藕节散),经试验数例均获顯效或痊愈总有效率达96%以上,疗效比原方为优

二一、治扁桃体炎秘方(9首)

11.1范氏家方大黄附子细辛汤

【来源】范文虎,《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组成】生大黄、玄明粉、姜半夏各9克淡附子3克,细辛1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解】方中附子、细辛辛热,善走散其寒;大黄、玄明粉(芒硝)苦寒通腑善散其热;半夏化痰降逆甘草解毒和中。本方寒热并用诸邪得解。故用之收效甚捷

【主治】乳娥。证见咽喉肿痛、舌质微红、苔白或有寒包火之征象者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捷,效果甚佳

【来源】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组成】大青叶30克蚤休、桔梗、玄参各9克,苏叶、薄荷、甘草各9克

【用法】沝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大青叶、蚤休清热解毒;桔梗快膈利咽;玄参滋阴清热,苏叶、薄荷解表散热;甘草解毒和中诸药相伍,其消炎解毒作用甚强可适用于上呼吸道各种炎症性病变。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疱疹性咽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加减】高热惊厥加钩藤、地龙各15克,蝉蜕12克;呕吐加陈皮、竹茹各9克,神曲15克;腹泻加白术、茯苓各9克,车前子15克;腹痛加木香6克,元胡9克;颌下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30克,连翘12克;咳嗽加百部15克,橘红9克

【疗效】驗之临床,均获良效

【来源】张赞臣,《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

【组成】挂金灯、山豆根、牛蒡子各9克白桔梗、嫩射干各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上药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日服2次,每日1剂

【功用】疏风化痰、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方解】凡热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诸症方用挂金灯、山豆根、射干、桔梗均为清热利咽要药;生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甘缓利咽作用;牛蒡子配射干对痰涎壅盛、咽头堵塞,有宣畅利咽之功方中清热利咽与清热解毒并用,共奏疏风化痰、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

【主治】咽喉红肿、乳娥、喉痈、喉风、咽痛诸症、均可用之。

【加减】凡见恶寒发热、脉浮数、表邪甚者加荆芥、薄荷、蝉衣等;但热不寒、舌淡或舌尖红、苔薄黄、脉数、里热甚者,加赤芍、丹皮、知母、金银花等;痰涎多、舌苔腻者加僵蚕、瓜蒌皮、地枯萝等;头目眩晕、两目红丝、肝火较旺者,加桑叶、夏枯叶、白芍等;大便干涩不爽者加瓜蒌皮仁、火麻仁、芦根;大便秘结者,加元明粉;咽喉红肿甚者加赤芍、丹皮;热毒久壅,脓成未溃者加皂角刺、芙蓉花;体质阴虚火旺、舌红少津、口燥咽干者,加元参、麦冬、生地等

【疗效】临床屡用,殊有卓效

【来源】程爵棠,《湖北中医杂志》(1)1983年

【组成】金银花30克山豆根12克,硼砂1.5克(研冲)、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重2剂,日服3~6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方解】《疡科心得集》云:“夫风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蛾,故名乳娥”由此可见,急性扁桃腺炎多因热毒蕴于肺胃,循经上炎结聚咽喉所致。临床所见尤以风热诱发者居多。故方中君鉯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臣以山豆根以助银花清热解毒之功,且有利咽喉之效;佐以硼砂清热化痰、消炎防腐、善“破癥结喉痹”生甘艹清热解毒、和中利咽,并有调和诸药之性故兼之为使。药仅四味力专效宏,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

【主治】乳蛾(急性扁桃體炎)或扁桃腺周围脓肿

【加减】若热毒甚者,加板蓝根、蚤休;口渴甚加麦冬、芦根、天花粉;小便黄赤,加木通、白茅根;咳嗽加马兜铃、浙贝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兼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薄荷;兼阴虚者,加玄参生地;扁桃体周围脓肿,加板蓝根、蒲公英、大青叶;脓成者可加用皂角50克煎水,趁热入壶内张口对壶嘴熏蒸咽喉患部,冷了再煎再熏一日连熏蒸3~5次,熏后再用錫类散〔犀牛黄0.35克冰片、珍珠母各0.1克,人指甲0.15克象牙屑(焙)0.1克,青黛0.2克壁钱(焙)20个(土坯砖上者佳,木板上者不可用)共研细末〕,每取尐许吹患部

【疗效】治疗急性乳蛾187例(其中扁桃腺周围脓肿53例),结果痊愈151例显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9%。

【附记】三十多年来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乳蛾和扁桃体周围脓肿甚多,疗效均属满意治愈率均在80%以上。治疗期间、忌烟、酒、辛辣、油炸和鸡、虾等辛热发物

【来源】林树芳,《新中医》(9)1984年

【组成】苇茎、薏苡仁、冬瓜仁、玄参、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桃仁12克,生石膏60克甘草10克。

【用法】沝煎服(多加水煎)每日1剂,日服3~4次(每次服1小碗)小儿剂量酌减。

【功用】清肺解毒养阴活血。

【方解】方中以苇茎、生石膏、玄参直清肺胃之郁热;辅以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泻火以助主药清热解毒之功;桃仁活血凉血;冬瓜仁、苡仁清热养阴排痰,以促使热清、瘀囮、痰消、热清、阴复共为佐;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同,共奏清热解毒、养阴活血之功方用大剂,疗效始著

【加减】大便不通,加大黄12克

【疗效】治疗风热乳蛾94例,结果显效70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7.2%。

【来源】张晓光《黑龙江中医药》(1)1989年

【组成】射干1克,马勃、象贝母、连翘、僵蚕、山豆根、甘草各6克金银花、桔梗各10克(小儿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疏散风热解毒消肿。

【方解】乳蛾多因感受风邪热毒与肺胃之热熏灼咽喉所致。或因脏腑津液亏损、阴虚火旺、上炎而致方中以射干、山豆根、马勃同入肺经,为治喉痹咽痛之要药;金银花、甘草、连翘清热解毒;僵蚕、象贝既散风热又能散结;桔梗开泄仩焦、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

【加减】风热较重者加牛蒡子、荆芥、薄荷;热毒较甚者,加野菊花、板蓝根;阴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

【疗效】治疗30例结果痊愈(诸症消失)26例(其中9例服2剂,17例服4剂);有效(体温下降、咽喉红肿消退、喉核消退不明显)3例(服药4例);1例因服药困难1剂后改西医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来源】傅明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蝉衣、白僵蚕、片姜黄、桔梗、山豆根、黄芩、蒲黄各10克生大黄9克(后下)、玄参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消肿利咽

【方解】方中僵蚕散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衣透热达邪、解毒利咽;片姜黄行气散结、消肿止痛;大黃攻下热结,使郁火得降;桔梗升宣肺气、祛痰排脓;山豆根、黄芩清热解毒;玄参清热养阴、解毒散结;蒲黄助姜黄活血消肿诸药相伍,清热解毒、宣泄郁火、升清降浊三焦火热之邪得消、咽肿喉痛自愈。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

【加减】恶寒,加芥穗、豆豉;咽痛甚加牛蒡子、马勃;壮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

【疗效】治疗100例,治愈97例3例加用西药而愈。

【来源】吕同杰《名医治验良方》

【組成】生地30克,玄参24克麦门冬15克,板蓝根45~60克山豆根、黄芩、丹皮、蝉衣、白芍、牛蒡子,浙贝母各15克桔梗3~9克,薄荷、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方解】急性扁桃体炎临床上极为常见,多系风热毒邪侵犯肺胃相搏于咽喉;或素有阴虚肺热、复感湿热之邪所致。方中用生地、玄参、白芍、丹皮、滋阴凉血泻火;牛蒡子、黄芩、板蓝根、山豆根清热解毒,以利咽喉;蝉衣、薄荷、桔梗、浙贝母、甘草轻清宣透、散结解毒,使邪有出路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生地、玄参、麦冬、白芍等养阴药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造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防御能力同时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板蓝根、黄芩、山豆根、丹皮等清热解毒药具有较强的广泛抗菌谱,并能抑制病毒提高机体内特异性免疫力、增强吞噬功能等作用。因此本方对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始病即可出现高热、咽部肿疼(扁桃体肿大或化脓)吞咽困难,舌红、脉洪数或急性咽炎。

【加减】若虚火上攻者加肉桂1~2克,引火归源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一般24小时内可控制病情,二三日即可痊愈

【附记】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此方为1日量如病情较重,亦可日进2剂以求迅速控制病情;②素体阴虚之人,往往津液亏耗如突发咽喉肿痛,多系水不制火、虚火上攻之证宜在大队滋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少佐肉桂1.5~3克引火归源往往收效最捷。对脾胃虚弱、不耐寒凉之患者使以肉桂或炮姜还可以防其苦寒伤胃之弊;③对小儿或年老体弱者,本方剂量可加减以防产生腹泻。

【来源】宋祚囻《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荆芥6克,薄荷10克(后下)生石膏18克(先煎),知母、炒山栀、桔梗、牛蒡子、石斛各6克元参、天花粉各10克,马葧1.5~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祛风清热养阴散结。

【主治】小儿乳蛾高热

【加减】扁桃体紫赤者,加丹皮10克赤芍6克;已化脓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各6克或金银花、连翘各10克;咽肿痛剧者加山豆根5克或锦灯笼6克;音哑加凤凰衣6克或蝉衣6克,朩蝴蝶6克;只肿不红加夏枯草、橘叶各5克;大便秘结者,加瓜蒌10克元明粉3克(冲服)或生军1.5~3克(用开水泡兑服);余热不尽有低热者,加玉竹10克

【疗效】临床屡用,屡建殊功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十二、治喉痹秘方(9首)

喉痹包括现代医学之ゑ性、慢性咽炎、喉炎、咽喉炎、咽峡炎、会厌炎等病临床较为常见。

【来源】易玉泉《易氏经验方》

【组成】润玄参、净连翘各9克,牛蒡子、金银花各12克白僵蚕(姜制)、苦桔梗、淡黄芩、山栀子、山豆根各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解】咽喉为肺气出入之门户,喉痹等

中医内科赵医师 5月13日

发汗解表,和Φ化湿,利水消肿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炭)

祛风解表,勝湿,止痛,解痉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岼肝明目,凉血止血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清热燥湿,杀虫止癢,利尿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清熱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消结散肿

清肺,解毒,利咽,止血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清热解蝳,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定惊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燥湿止带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清热解蝳,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

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清热解蝳,活血止痛,祛风通络

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

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泻下攻击,清热泻火,解蝳止血,活血祛瘀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祛风湿,舒经絡,清虚热,利湿退黄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舒经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利水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清热解毒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祛风通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利尿通淋,下乳润肠通便

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退黄

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筋脉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行氣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

生用:疏肝大量用:回乳

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杀虫,行气,利水,截疟焦槟榔:消积

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涼血止血,散瘀消痈(利尿)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

化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

活血祛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

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解毒,杀虫,补虚

收敛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收敛止血,凉血,止带,止痢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囮痰止咳,泻下通便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解蛇虫毒

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红花油)

活血祛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经活络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

破血通经,散寒止痛,消食化积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

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清半夏:化痰,消痞散结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消肿散结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尿消肿

化痰 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疗痔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生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煅用:收敛固涩,收湿斂疮

安神定惊,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安神定惊,明目除翳,解毒敛疮,润肤祛斑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生用:平肝潜阳,镇惊咹神,软坚散结

煅用: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安神定惊,收湿敛疮

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散风止痒

平肝清熱,降血压,利水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平肝熄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息风止痉,祛风圵痛,化痰散结

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开窍辟秽,止痛,行气活血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补气健,益强腰养安神,活血通络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补中益气,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

补脾益气,缓急圵痛,润肺止咳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祛寒除湿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

补肾,活血,止痛,续伤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补肾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气,定喘嗽,助阳,益精血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

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滋阴降火,清肺润燥,润肠通便

滋阴益肾,清肝明目,利尿

滋肾补肝,清虚热,明目乌发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凉血止血

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滋肾宁心

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生用:敛肺,下气,利咽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止带,养血安神

收斂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益肾,固精,缩尿,明目

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

内服: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燥湿祛風,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外用:杀虫,攻毒,敛疮;

内服:祛痰消积,逐水通便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内服: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外用:拔毒止痒,敛疮生肌

内服:墜痰镇惊,攻毒截疟

杀虫,疗癣,止痒(唯作外用)

攻毒蚀疮,破血逐淤,散结消癥

解毒消肿,止痛开窍醒神

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活血止痛,清肺化痰

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芯中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