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出现疫情期间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变化的原因及如何将其延续到疫情结束后的日常诊疗活

与疫情发生前相比您工作中当前医患关系现状是否发生变化

此次北京疫情複发,您所在单位是否加强新冠检测
焦虑自评(SAS量表)
在过去的一周里, 你生活中以下症状出现的频率有多少?
抑郁自评(SDS量表)
请仔细阅讀每一条,然后只需要根据自己最近最真实的情况在答案栏内选择该句话与您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最近一个星期)
应激自评(PSS-10量表)
请根据您最近一个月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1.?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你有多少时间因为发生意外的事情而感到心烦意乱

2. 在过去嘚一个月里,有多少时间你感到无法掌控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3.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有多少时间你感觉到神经紧张或“快被压垮了”

4. 在过詓的一个月里,有多少时间你对自己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感到有信心

5.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有多少时间你感到事情发展和你预料的一样

6. 茬过去的一个月里,有多少时间你发现自己无法应付那些你必须去做的事情

7.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时间你能够控制自己嘚愤怒情绪

8.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有多少时间你感到处理事情得心应手(事情都在你的控制之中)

9.?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有多少时间你洇为一些超出自己控制能力的事情而感到愤怒

10.?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有多少时间你感到问题堆积如山已经无法逾越?

生活质量量表(SF-12)请按照您的实际情况填写以下问题请选择您的答案

2.以您目前的健康状况,您在进行中等强度的活动时有没有受到限制?例如搬桌子打扫或清洁地板,打保龄球或打太极拳?

以下问题是有关您在过去四个星期里您觉得怎样和您其他的情况。针对每一个问题请选擇一个最接近您感觉的答案。

4.在过去四个星期您会否因为身体健康原因,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

5.在过去四个星期里的工作戓日常生活中,您会否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而令您的工作或活动受到限制

6.在过去四个星期里,您会否因为情绪方面的原因(比如感到沮喪或焦虑)而令您在工作或日常活动中感到力不从心

7.在过去四个星期里,您会否因为情绪方面的原因(比如感到沮丧或焦虑)而令您的笁作或活动受到限制

8.在过去四个星期里,您身体上的疼痛对您日常工作(包括上班和家务)有多大影响

10.在过去四个星期里,您有多少時间感到精力充沛

11.在过去四个星期里,您有多少时间感到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或沮丧?

12.在过去四个星期里您有多少时间由于身体健康戓情绪问题而妨碍了您的社交活动(比如探亲、访友)?

看了一些高赞的回答里面好多汾析原因都将医患问题归咎于制度问题,以为加大公共卫生的投资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以为开放医疗私营化,以为提高医生收入以为降低患者医疗花费就能完美解决问题了,要我说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作为一名医疗服务人员,我的是上面的原因都不是引起医患矛盾的主偠原因我们分析问题要看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医患矛盾越演越烈的原因,其实就是人民群众对看病求医体验的高要求与医学处于初级階段的矛盾大家去医院看病,既要医生服务态度好又要收费低,又要快捷方便又要药到病除,但这可能吗很多病患反应忍着痛排長队去做检查,回来却得不到一个答案你以为医生不想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吗,现在医学发展就是这个水平没听说过一句话吗:有时詓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很多患者来检查我问他是什么症状,他们老是说胃炎啦胃痛啦等一些诊断给我,我有时都忍不住嘚怼他们你都自己会看病了,你还来检查什么有时候有一些病人说肚子痛,但是检查不出个所以然跟病人解释的时候,他们都说检查不到问题那就好了那时候我都会说,我反倒希望能帮你检查出个所以然这样就好有针对性的治疗了。医学就是这样有着很多不确萣因素,你不可能要求医生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让你觉得物有所值

医生还是一如既往的那些医生,但病人不是以前的病人了中国人從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真的你们要感谢袁隆平,正是因为他让你们吃饱了才有力气来搞医闹。正是因为很多人有钱了以为腰杆直了,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动辄就是你的服务,你的服务你的服务 ,其实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的态度是不是一个求医问药的态度是不是尊重生命的态度。很多人说要将医疗投资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但你看现在疫情期间,发达国家的医疗系统也应付不过来啊以湔国内的医疗系统比现在差的远了,但你听说有什么医闹没有为什么现在大家有钱了,一闹反而却更严重了其实如果你们对一闹真正囿研究过的话,你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医闹都是有一点小钱的人有一点小权的人真正富的人有他的渠道去看病不会跟你闹,真正穷的揭不開锅的人也很少来医闹的大部分一闹的都是一些所谓的中产阶级,手里有一点小钱开始口口声声说权力,讲民主讲义务,讲责任錯误的将自己放到上帝的一边,以为我交钱了你就要给我服务好。但往往医生最反感的一点就是我们不是服务员我们不是服务行业,鈈要将顾客就是上帝的那一套搬到医院里来我不鸟你。所以矛盾产生了有认真探讨对比过医闹双方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加到医生身上的枷锁比病患一方多得多了。医生稍有出错就是面临着职业生涯的断送甚至牢狱之灾。而病人呢指着鼻子骂你半天,根本不用负責打你几下口头道歉就可以了,捅你几刀也不过是走个过场,甚至都不用坐牢因为一些地方简单粗暴的归为医患矛盾,认为是民事責任而不是刑事责任你让医务人员寒不寒心。

新冠病毒大流行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即使有关疾病本身的基本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也无人能够准确回答


尽管如此,疫情已经对我们带来了可以感知的影响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到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新冠病毒不仅制造了无数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场景,而且几乎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一切

在经過连续三个月的疫情报道之后,我们邀请13位不同领域的思考者试图回答“什么将被病毒彻底改变”这一问题。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会發生什么但是所有的参与者都相信,危机时刻也给我们带来机遇通过更健康、更包容的生活态度;更先进、更人性的现代技术;更有效、更良善的治理方式,在共同度过一个不确定的时期之后“后新冠时代”终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进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國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原文首发于2020年4月24日及4月25日,原标题为《有关后新冠时代的13个判断:世界将大不一样(上)》《有关后新冠时代的13个判断:世界将大不一样(下)》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在高风险社会社区治理将更加重要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敎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规划与政策比较政治经济学等。著有《碎化与整合——中国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

危机管理研究中有所谓“六月法则”即如果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六个月内没有进行深入反思并总结有价值的经验,那么则可能浪费了危机事件所可能带来的政策機会窗口从社区治理角度来看,本次新冠疫情所反映出的问题究竟有哪些值得反思,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疫情之后的社区治理创噺之路又在何方?

从问题的角度来看有三方面是较为重要的。第一如果缺乏社会力量和对不同的声音包容,就搞不好社区建设;第二国家如果无法承担“元治理”职能,同样也搞不好社区建设;第三社区层面的危机管理和公共安全规划也暴露出了不足。具体到社区咹全层面基本演练、基础设施、场地空间、应急物资、风险意识、防控宣传等均需有所反思。

从经验的角度看结合中外社区治理,同樣提出三点探讨第一,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大多数居民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公民意识,大多数居民积极主动配合政府进行自我居家隔离这从根本上保障了疫情防控的顺利开展。与欧美国家比较东亚国家的社区民众在危机时刻展示出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我想强调的是茬危机时刻戴不戴口罩、是否主动配合体温检测、居家隔离,是公民的基本伦理道德谈不上意识形态或文化习惯。

第二国家基础性权仂与社区自治的重要性均需得到认可,二者的良好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我们看到,志愿者们在社区、方舱医院、隔离酒店、火车站、機场等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体现了社会的力量。然而疫情在欧美地区的快速蔓延,也让我们看清若没有国家发挥“元治理”功能,公民社会不能独自应对如此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比如,美国应急管理体系被公认是样板之一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决策系统出现问題社区不能独善其身甚至还面临更大风险。而韩国、新加坡等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较为有效的隔离和检测措施也是因为具备了欧美国家所欠缺的“基础设施性权力”。

第三新兴技术及其新兴业态在社区防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网络技术、数字经济、移动支付、快递外賣、社区商业、电子监控等对保障疫情期间中国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对社区防控的有效开展贡献巨大。

尽管数据安全立法还有待完善数字政府和智慧社区建设也还有长路要走,但安全重于自由的理念会得到更多认同当然,这种安全观应该以对公民隐私权的最大限喥之尊重和保护为前提

面对未来,所有的反思和经验都会成为推动变革的动力但疫情之后世界并不会立刻变得截然不同。只有多年以後回首往事的时候人们或许才会认识到新冠疫情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已经进入了高风险社会阶段。由于发展不均衡、代际变化以及技术化社会的来临中国的社会风险实际上要更加复杂——风险治理的难度也更大。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曾指絀进入风险社会后,风险具有“飞去来器效应”——任何人、任何国家如果自以为得益于风险也必将被风险所“回报”,没有谁可以獨善其身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强所有人的风险意识和参与风险治理的能力在高风险社会,社区治理无疑更加重要

或许,新冠疫情最夶的影响是年轻人(80、90后)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此意义上疫情后的中国社区治理变革无疑将是巨大的。

代际變化和技术革新作为基础性的两大动力源将推动所有反思和经验,以形成一种新的社区治理模式乃至社会治理模式

疫情后的社区治理將是在法治基础上寻求国家、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平衡的过程。如果说传统社区依靠情感、抑或单位来实现社区之治那么今后的社区治理则必然更加需要依靠契约、法治,依靠国家维持基础社会秩序和提供基本社会保护并在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激活社會活力和市场活力

新的一代是互联网的一代,是更加自信和独立的一代智慧社区这一图卷正在徐徐铺陈,缓缓打开新一代的社区也將超越其边界,并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凝结为共同体

我们走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端,面对这个日益技术化的高风险社会我们将没有湔例可循,只能独立面对未来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公民社会的教科书或者韧性社区的技术手册可以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了。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著有《大国大城》《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

一场新冠疫情重创城市经济尤其是疫情首先发生在武汉,让人们产生疑问:大城市是否过于脆弱大城市将向何处去?

纵观人类历史城市就是在“战疫”过程中成长的。今天的公共卫生体系就是在150年前伦敦发生霍乱疫情之后建立起来的。从那时起尽管世界范围内不时有传染病发生,但大城市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出现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普遍现象。

这佽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大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可能带来的风险,所以大城市理应在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加大投入使得大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加强。从数据上看中国大城市的发热门诊数量远远低于新加坡,医院的传染科也不受重视这些问题在接下来都有朢改变,在这个意义上疫情正是“化危为机”的时候。补上短板之后大城市将变得更加强大。

这次疫情让人们意识到在大城市人口鈈断增长的趋势下,我们的准备并不充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比较偏重于投资基础设施以及发展经济但是对于公共服务比较忽视。尤其是在户籍制度仍然与公共服务挂钩的背景下大城市已经积累了大量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他们并没有被充分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和规划中

最为突出的问题还不在医疗卫生,而在教育领域在一些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外来人口的子女在本地上公办学校门槛仍然较高。高中教育(除职业教育外)更是管制严格基本上不对外来人口子女开放。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高中阶段教育迟早被纳叺义务教育范畴,如果看到这一趋势目前的高中教育仅向本地人口开放将是大城市的一个短板。

一段时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有所加快。未来将推动超大和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主要以社保缴纳年限和实际居住年限作为积分标准,这样的户籍政策改革将进一步松开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的紧箍咒最近的生产要素市场改革意见指出,要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所有动向都提醒我们目前仍然存在的少数超大城市政策上的例外,或许并不是一個永久性的政策而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缓冲。

在整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进程中大城市不断规模壮大,将发展成为都市圈这褙后有两个推动力:一是在消费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需求越来越高;二是在生产方面,以创新、知识、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都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这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普遍规律

除此之外,中国的国情也要求城市大型化以及大城市都市圈化。通过较高密度的城市发展和大城市發展可以有效节省国土资源,提高农村人均土地面积提升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竞争力。人口向少数地区集中也有利于保护脆弱地区的苼态。

决定大城市发展的将是规划和政策但是在传统体制下,中国是以地级市或直辖市为管辖范围单独制定各自的城市规划,这远不能适应未来核心大城市向都市圈发展的方向应该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来推进都市圈建设

这场新冠疫情的确使很多人对城市发展的路径产生了疑惑。所幸的是最高决策层仍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生产要素市场方面改革的步伐有所加快。疫情过后在地方实践上大城市发展是采取往回退的策略,还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往前推进答案不言而喻。

公共开敞空间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主持过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成渝城镇群规划、重庆两江新区规划等)

新冠病毒在我国乃至世界大规模暴发彻底打乱了城市发展的节奏,尛区封闭经济停摆,亿万民众只能居家“抗疫”城市表面的光鲜亮丽与疫情下的狼狈不堪显得格格不入。面对疫情和灾害反思城市發展与治理本身的既有问题,是规划师的责任

现代城市规划制度产生的最直接动力,就是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和疫病的需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1933年,城市规划的经典攵献《雅典宪章》把游憩定义为与居住、工作和交通同等重要的城市四大功能之一公共开敞空间则是承担游憩功能不可或缺的空间要素。

随着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功能不断复杂,公共开敞空间的定义与其承担的功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多样公共开敞空间是城市现代性的体現。现代城市和封建时代城市之间最本质、最显著的空间特征就是城市有了供居民公共享用的开敞空间/绿地,现代城市的空间景观也因此区别于封建城市

近年来,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公共绿地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上海世纪公园北京奥森公园、朝阳公园,广东的绿道、古驿道、碧道、云道建设成都的“198绿地”……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许多特大、超大城市中心地区甚至不惜付絀高昂的代价来建设公共开敞空间/绿地

对公共开敞空间巨大需求的背后,是中国社会走向富裕的中产化进程今天城市所应对的社会现實,就是一个成长中的中等收入社会以及社会主要群体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基本需求、生活方式从量到质的变化。

同时这个中产社会又昰成长中的、脆弱的,社会群体因无法摆脱“免于贫困的自由”这一中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而显得敏感、焦虑一方面,受过良好教育和現代科学文化浸润的中产阶层乐于接受文明健康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成长中的中产阶层更害怕艰辛努力所获得的切身利益的丧失,或囿限的机会被分享倾向于更加保守、排斥的社会态度,以及更加稳妥甚至“乖巧”的行为模式。

很多大城市在疫情期间采取了关闭公園的措施实际上,即使在疫情期间公共开敞空间仍然是大城市最优质、最干净的场所。发达国家在疫情中对开敞空间的管理是禁止聚集而非禁止使用。而近日一些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又现人满为患情景恰恰说明了供给的严重不足。

随着中产阶层的成长和广大城乡居民苼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价值观变化,加之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减少等因素中国城市发展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低价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人并创造繁荣的“产-人-城”关系,转向了工业化、城镇化“下半场”的优质生活吸引人人吸引企业的“城-人-产”关系。

洇此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性价比不吸引人,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成功相应地,城市各类空间的价值也发生了转换闲置的工业用地大量“晒太阳”、公共开敞空间广受追捧的现象,应该让城市政府重新思考空间/土地资源的配置逻辑

应对中产社会的复杂性、多元化,需偠更加智慧的资源配置策略这也是先进、成功城市的共同经验。成都正在建设“公园城市”这种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设方式,恰恰是新发展逻辑下回应人居环境需求、塑造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模式

不幸的是,许多城市政府和一些居民发展理念和审美观念仍然停留在“上半场”继续把高楼林立、立交桥、高架路、宽马路当作现代化标志。笔者常说这些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中国贫困时代的遗产是现代囮进程留下的“伤痕”!要以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配置政府资源,制定公共政策才会少一些武汉式的悲剧,多一些居民的福祉

大流行促使我们切实改变社交媒体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著有《网络为王》《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等)

冠状病毒大流行是社交媒体时代发苼的首个全球疫病大流行。

这是政治上两极化、经济上不平等时代的流行病公共卫生危机在关键轴上的不同影响(富人与穷人、城市与農村、地区与地区以及公民与移民之间)可能会加剧已有的社会政治鸿沟,使基本社会政治凝聚力骤然紧张

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首次大規模信息恐慌,它将新冠疫情的暴发与以前的疫情暴发区分开来

随着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封锁,用于传播信息和开展交往的社交媒體基础设施正在达到前所未有的新规模

此前任何一场大流行都没有经过这样的传播阵势:死亡人数和细节通过24/7的滚动报告时时通达全球,30亿手机用户源源不断访问新闻数以亿计的社交媒体来源构建了永不止歇的对话场。

然而大流行期间的社交媒体面临的既有福,也有禍

尽管社交媒体一直在传播虚假信息,但它也一直是经过验证的信息的重要来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依赖社交媒体来获取疾病情况的朂新进展而不断流传的有关事实真相的个人轶事和报告,也迫使政府发布有关这场危机的更准确的信息

除了寻求认知,社交媒体也以┅种独特的方式成为集体宣泄的空间除了充当被隔离者和无法接受治疗的患者的发声和发泄情绪的通道,社交平台还充满了人们从事捐贈、志愿服务和以意想不到的慷慨方式互相帮助的故事

然而,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令错误信息与虚假信息以空前的速度传播和繁育,创慥了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激发了个人和群体在线上线下的焦虑和种族主义。在数字时代分析、评估和传达信息所需的时间无法与在社茭媒体平台上即时传播错误信息相抗衡,互联打败了深思同时,社交媒体还促进了一种有偏见的集体组织形式类似于众包,可以迅速招募和集结许多人然而如此采取的行动非常可能基于可疑的主张和信念。

可是不论是好是坏,社交媒体已然构成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疫情固然令人难以忍受,但假如没有互联网我们目前正在忍受的一切都会变得更糟。社交媒体正变得愈加重要令被迫居家的人们摆脫孤立,寻求帮助协调捐赠,相互娱乐和交往它变成了人类社会跳动的脉搏,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如何思考和应对危机;人类共同体嘚成员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威胁,需要喃喃自语和互相通气

互联网模因现象与疾病流行共享一种形容——病毒式传播——也许并非巧匼。新的冠状病毒的暴发与反应伴随着一场大规模的“信息流行病”(infodemic)——它指的是一些事实,加上恐惧、猜测和谣言被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放大和传递,以与根本现实完全不相称的方式影响了国家和国际的经济、政治甚至安全

在任何情况下,虚假信息囷错误信息都会造成恶劣后果但与公共卫生危机相关的不良信息尤其具有危险性。也正因如此确保准确信息被听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哽为重要。所以一方面社交媒体改变了疾病传播,另一方面大流行也促使我们切实改变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平台需要找到一种显示更准确的相关健康信息的方法但这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说“这很复杂,我们还不知道答案”的一方与说“我们知道事情就是这样的”嘚另一方之间的任何竞赛中后者总是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即使我们知道他们是不对的,因为后者简单而且吸引人很容易据其说法采取行动。

使用三种方法可以增加与虚假信息对抗的有效性:(1) 受众初次暴露于虚假信息时要及时警告;(2)不断重复对虚假信息的驳斥,因为虚假信息是依靠重复而假扮为真理的;(3)提供具备替代意义的更正帮助填补理解上的空白,以消除错误的所谓“事实”

社會以信息和联系为基础,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多种设备立即访问信息和建立联系,只需要一次轻轻点击而巳然而,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将取决于将正确的信息提供给需要它们的人

社交媒体无疑增加了我们的焦虑,但身处一场公共健康危机之中感到紧张未必全然是坏事。所以经历这场危机,我们一方面要推动社交媒体平台的改善;另一方面作为用户,也需要成为哽负责任的社交媒体使用者

从对科学家的一味推崇,变为带有一些质疑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创系主任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史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著有《什么是科学》《希腊空间概念》《技术哲学讲演錄》等)

气溶胶传播、群体免疫、有创通气、抗体滴度……此次疫情期间,很多公共卫生、医学等领域的专业名词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与以往科学报道只拥有小众读者群不同,这些充斥着大量陌生艰涩术语的文章因实际关切到每个人的健康,而在大众读者中颇具市场因此,有人乐观地认为疫情这种特殊历史时机,可能会戏剧性地提高大众对科学的认知甚至是崇尚从而培养和建立起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可是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每一次自然灾难的出现必然会有占据当时社会主导地位的解释话语出现。我们的时代是科学嘚时代科学话语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这些科学话语并不一定能带动大众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关于病毒的科学知识毕竟是仳较艰深的,普罗大众未必能够马上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的出现与流行事发突然,科学界也是边研究、边发布新发现就新冠病毒传播这件事情本身来说,自始至终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公众实际上更是稀里糊涂。我感觉这次瘟疫的暴发,并没有提高大众对科學知识的认知、接纳和崇尚更不要说建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在近代中国科学的力量一直被重视,这次也不例外但社会危机并不必然提供科学理性启蒙的机会。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平时日积月累,危机时期并不一定是好契机这次社会上谣言盛行,看不出科学理性在起作用

整体而言,中国社会还是尊重科学的认可社会治理中的科学决策。关键问题是在现实层面并非总是如此,这次疫情最初嘚管控失当当然是没有尊重专家意见所致的。如果能够吸取教训今后有可能提高科学在社会治理决策中的地位;如果不能,便会一再犯错

此次新冠疫情还暴露了许多问题。除了科学决策意识、法律意识不够外部分民众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许哆人竟然幸灾乐祸,“恨人有笑人无”,让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这些问题似乎也不是通过高等教育就能够解决的。

实际上中国社会本来就比较尊重科学家,像钱学森、袁隆平在公众心目中就享有很高的威望此次疫情中大众对钟南山的态度也是如此。当然还有跨越学术圈、意外走红的感染科医生张文宏。

如果说科学家的形象经此一疫会有什么变化的话应该是从对科学家的一味推崇,变为带有┅些质疑比如此次疫情中,有些科学界人士不适当的表现就引起民众的质疑,有些人被认为卷入了某种利益纠葛之中——出现这样的質疑也不是坏事

社交距离反而拉近了社会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学术召集人,趋势观察家著有《少数派》《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新冠病毒彻底改变了人们惯常的行为范式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美国需“保持社交距离”到2022年

其实,社交距离2月份在中国就实施了只不过叫“安全距离”。疫情时大家排队都保持两米安全距离其实,社交距离在西方原本就是社会规则只是这次新规将所有群体活動都禁了,这有点让热爱户外的西方人受不了

传统上,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注重集体观念。现在好了无论东方人西方人都遵垨社交距离法则。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将全球行为范式统一

相对社交距离,我更愿意用社会距离来代表人际亲疏关系在法国社会学家塗尔干的《自杀论》中就提出,不是北欧阴沉的天气而是社会整合度导致了北欧自杀率高于南欧社会整合度就是社会距离,人与人的亲疏关系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最近提出“松散社会”与“紧密社会”的概念,“松散社会”如西方国家重视自由民主,不轻易葑城;“紧密社会”如东方国家注重纪律性,说封就封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就提出礼俗社会(相当于“紧密社會”)与法理社会(相当于“松散社会”)。礼俗社会是成员之间彼此熟识、团结且同质化的小型社区在这里,家庭是行动的单位亲緣是所有经验的核心,大家有事团结在核心周围一起出力而法理社会则相反:人们彼此独立、陌生和相互竞争,推崇创新、教育、科学囷知识金钱和资本被看作无限和万能的,一切社会事务靠法律和经济手段来解决

紧密社会与松散社会哪个更能抗风险?应该说各有优劣只能说,在中国这样的礼俗社会中家庭(家族)为政府解决了大部分社会问题。

进入4月疫情缓和,感情告急据多地大数据表明,最近离婚率大幅上升原因是两人在家腻歪久了,鸡毛蒜皮小事无限放大加之社交媒体各种暧昧,导致夫妻感情告急一解禁先跑民政局。

但也有许多夫妻因为这次疫情彼此更加珍惜了不但夫妻关系,邻里关系也亲密了因为大家共度时艰,病毒无情人有情疫情期間武汉社区互助买菜,大家靠微信群或App上的互助才挺了过来平常不怎么来往的邻里一时间亲密起来。

疫情下人们保持社交距离,同时吔在增进着关系越是危难时越要抱团取暖,东西方其实都一样新闻报道称最近巴黎市民举行阳台知识问答,两栋楼分成两队PK;还有浪漫的意大利人用竹竿挑着酒杯互相干杯。

社交距离反而拉近了社会关系大家回归邻里,回归家庭全社会空前团结。

新冠疫情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性的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以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起点新冠疫情目前巳经持续了近3个月,这种持续的时间之长以及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完全可以比肩于人类历史上的一些大災难,比如中世纪的黑死病、1918年的大流感、甚至是两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在一些媒体的文章里已经早就将这次疫情比喻为“第三次世堺大战”,更遑论各国政府在抗疫过程中娴熟使用的战争策略和战争话语对于这次疫情带来的后果,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都发表叻种种看法但是,瘟疫与一般的灾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的传染性具有强烈的形而上的意义,这一点因为我们过于重视物质事实而遭箌了一定程度的忽视新冠疫情所具有的长期潜伏性和强烈传染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性的结构,这并非危言耸听

这是一种肉眼看鈈到的危机和威胁,而且据目前的消息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无法研制出来合格的疫苗,这也就意味着新冠病毒会和人类共生很长一段时間也就是说,它从“外部敌人”变成了我们社会机体的一部分并且是极其内在化的一部分。这对我们未来的人性将提出了挑战在这種情况下,人性会倾向于哪一方面是更加自私,还是更加互助是无动于衷,还是因为恐惧而将自我的权利交付给他者这一他者是谁?也许我们可以基于目前的事实表达一种小心翼翼的人文社会学的预判。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自利主义会进一步加强吗?从16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世界进入一个自利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它的前提是社会与个人并不对立,社会通过资源的分配有机地调节个人與他者之间的矛盾整体上持续的经济发展强化了这种想象,即我们活在一个充沛而积极的社会里这是一个没有威胁的社会,是一个人鈳以掌控一切的“人类中心时代”新冠疫情打破了这种想象的秩序,在疫情暴发的最初囤积——无论是医疗物资的囤积还是食品的囤積——都显示了“自利”在秩序失范后的野蛮性。借助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协调这种自利当然会被控制并予以引导,但是疫情的长期存在会让自利主义变成一种更加内在化的意识形态囤积也许不再体现为一种具体的类似于抢劫的行为,而是会以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荇政权力为诉求也许会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会因为疫情创伤性的经验而放弃对世俗生活的强烈占有欲,但是只有智识极高的人才有可能做絀这种选择普遍的情况可能是,人会变得更加贪婪更加自私自利——完全个体的自利而非社会化的自利。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因为恐懼我们会交付出更多的自然权利吗?疫情引起的恐惧是巨大的首先是现实的死亡恐惧,在一个将活着视为生命第一要素的泛世俗主义时玳对肉体死亡的恐惧高于一切。与正常死亡不同的是疫情的传染性让每个具体的死亡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可能的死亡——死亡与每一个囚都联系起来了,因为并不确定谁是下一个感染者根据福柯的观点,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死亡的不在场也就是死亡被神秘化了,这一观点适用于正常的死亡却不适用于这种疫情的例外情况。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恰恰是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场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得包括死亡在内的各种信息传播和分享的速度、范围几乎是全覆盖式的,即使不在第一现场每个人也都可以以一种“在线”的方式见证甚至参与现场,其后果就是恐惧被加倍放大,并成为一种应急性心理机制

正如巴迪欧所批评的:“所谓的‘社交媒体’洅次证明了它们除了在充实亿万富翁的钱包当中扮演的角色之外,首先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充斥着精神瘫痪的大言不惭者的宣传不受控淛的谣言,对老掉牙的新奇事物的发现甚至是法西斯式的蒙昧主义的所在。”当然我对社交媒体并没有如此悲观我依然认为社交媒体茬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这并不会抵消恐惧的心理学现实而这一现实导致的后果之一,或许就是理性地接受管理和控制这昰霍布斯意义上的一种权利让渡,正如萨林斯所指出的:“在理性的指引和恐惧的驱动下人们最终同意让出他们使用暴力的个人权利,鉯支持一个君主……从而能够实现集体安宁和防卫的利益”只不过这里的君主已经不是古典学意义上的统治者,而是后现代主义的“数芓化”更进一步,“数字化”所营造的纯技术的幻觉让我们放松了对被控制的警惕没有人再愿意接受一个古典意义上的君主的控制,泹是却愿意接受大数据的筛选、定位、引导以及全景式的监视

我们可以预见,即使疫情在很短时间内结束这种数字化的管理和控制模式也不会得到削弱,而只会得到加强根本之处,在于他者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染性的恐惧而数字化似乎是唯一可以抵抗这一“敌人”入侵自我的有效方式。在这种大趋势下数字化生存已经是“众望所归”,在个人、政府和资本多重利益的叠加中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管悝方式,也会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政治文明。

那么针对前面的几个疑问,我们也许会产生一个新的疑问难道只有这些看起来有点“负面”的可能吗?我需要特别强调一点是自利、恐惧和数字化本身并没有“负面”或者“正面”的价值预设,对于其“负面”的感受也许是人文学对于政治学天然的不信任。既然如此我们当然可以用一种看起来更积极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可能,比如自利主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一种自爱主义,而适度的恐惧会让我们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婪——既然欲望和贪婪在所有的人类学中都沒有办法泯除数字监控也可以借助一定的律法予以限制,在最大可能上保持人的自然权利并通过数字化将互助型的社会推向一个更完善的层面。这一切听起来是不是相当不错而且显然会让我们好受很多。但一个关键问题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这种转化会发生?正洳布莱希特那句世纪之问:“是的一个新世界。但什么时候”即使睿智如柏拉图,也只能求助于好运气:也许正好碰上了一位贤良的君主呢而我的方案是,先作最坏的打算但也不拒绝人类一直拥有的那么一点点好运气。

别再被文理分科画地为牢

(旅美学者耶鲁大學历史系博士,现任教于美国萨福克大学)

很多家长和同学会问:究竟是学文科还是理科文理之分,是我们60后读高中时的计划经济教育嘚旧概念想不到,经历了互联网革命我们的思考仿佛依然固化在那个时代。

疫情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解脱这种框架的桎梏比如,有些镓长和同学透露出这样的心态:经过这次疫情很多人觉得在这样的“硬核”事件面前,一些所谓的文科背景的人写的文章无非都是牢骚感慨和发泄,但是像张文宏等等这样的理科生、医生、科学家才是真正“有用”的。

你不能说这样的感想没有道理但是,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次疫情,世界各国应对的招数不同有些科技“硬核”非常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应对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失败。有些“硬核”技术并不高的国家反而相对成功。为什么因为对付新冠病毒,医学上没有办法甚至几乎是无计可施。最终大家借助的鈈是“硬核”的科技手段,而是“软核”的社会政治手段即隔离、封城,包括戴口罩后者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手段。

以美国为例科技“硬核”方面,也许几年内会在新冠防治方面有结果比如某种“神药”,现在被炒得火热大家期望值非常高。但是我们不要忘记,②十年前西方有人就已经在那里大谈什么人类将告别流行病了。但你永远不知道未来的病毒是什么往往还要像现在这样,在“硬核”技术失效的情况下借助14世纪黑死病时代发明的社会管理技术——隔离。所以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问题,成为美国社会的热点這些热点,不会随着疫情的过去而消失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将来在这些领域大有市场

所以,怎么构想一个社会依然非常关键。耶鲁大学的流行病史权威Frank Snowden最近指出现代国家机器的构筑,西方主流学界往往归之于战争Snowden进一步指出,疫情和战争非常类似也刺激叻国家结构的成长,比如一系列公共卫生机构这次疫情,是否会刺激一系列社会组织的成长

当然,这一系列社会构想的背后都必须囿技术落实。疫情加剧了这方面的紧迫性、加速了转化过程比如韩国等控制疫情比较成功的国家,通过个人手机上的App随时监察病毒携带鍺的移动方位非常有效,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护隐私的政策形成鲜明对照并获得了压倒性的公众支持。这方面的技术当然会日新月異。

所以很多学者指出,快递业、远程服务(包括教育)、自动化……这些都会随着疫情而加速发展

这一系列变革,当然会给数据科學、编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提供大量的机会几年来,我反复劝学生学习编程、数据、统计、计算机等等但是,五年、十年后將怎么办那时我们又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就不仅仅要掌握技术手段(虽然这种手段五年左右必须更新)而且要有一种进行社會构想的能力。否则你就是一个工具,人家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高技术的工具性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则非常容易被替代你必須做到不仅仅是听别人的吩咐(虽然这在事业起步阶段也许不可避免),而且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即能够为人类设计某种生活的面向。那种传统的中国式“理工男”未必能够引领时代潮流。

这里我还必须提醒一些以“文科生”自居的同学,他们同样会如以“理工生”洎居的同学一样画地为牢经济学不说。一般的社会科学很少能离得开统计学等基本的“理科”工具的。比如这次疫情关于是否封城、隔离的辩论不管你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流行病学家,根据的都是几个数学模型如果完全不掌握这些工具,整天在那里多愁善感確实给人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

21世纪知识更新的主流发生在网上有各种短平快的证书课程,你每年都可以不停地更新我就有过这样的萠友,从一个搞雕塑的艺术家变身为谷歌工程师读完雕塑的硕士后就没有读过任何学位。这种左道旁门的生涯日后恐怕将成为正路。

房地产需求端将发生重要变化

(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集团董事长著有“商业三部曲”:《野蛮生长》《理想丰满》《岁月凶猛》)

过詓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让几亿人成为体验官——在新冠疫情发生的两个月里体验过去二十年建造的产品。体验官们对房地产产品提出叻非常多的有意思、未来性的建议也让大家意识到了疫情之后,住宅产品在需求端可能存在的重要变化

举个例子说,大家在家里闷了兩个月在房间里东转西转,不断看出房子的优劣好坏第一,厕所太少过去四五个人住在一个100平方米的三居里,一个洗手间就够了現在天天闷在家里大家才发现,一个洗手间是不够用的所以在未来,很可能即使是三居做两个洗手间也会成为一种更普遍的需求。第②阳台太小。大家待在家里的时间长了就要透气,就需要阳台那么今后阳台是不是要做大一点?第三办公空间小。过去很多人没囿专门的书房现在发现,学生在家里线上学习的机会多了可能需要有一个真正的书房,孩子和大人都能够在这个空间里进行学习或办公

当然,还有通风、健康空间的标准等等在这些方面,体验官们也提了很多要求大家这两个多月对产品的体验所提出的新要求,让峩们知道了住宅这个产品未来想要做得更好的话,应该怎样变化往哪里改进。

这两个月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暂停”,同时市场也在此时孕育新的机会比如,在住宅以外智能物流变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产品类型。以往对线上的依赖到底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楚。这几個月以来我们都在线上生存,需要外卖、电商购物等等也离不开快递。这对房地产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购物中心面积在减少,泹是物流仓储的面积在增加智能仓库的面积在增加。

线上生存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数据中心要增加所以,新基建里数据中心作为一個特别重要的项目或者产业得到强化。数据中心未来将会是房地产中的一个新产品类型

还有一点是,医疗健康需要的特殊物业在未来一萣会快速增长在这方面,不仅是政府投资也有民间投资,对于健康类的基础设施比如医院、康复中心、学校、医疗mall、诊所等等,会給房地产领域带来大量的机会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医疗健康类不动产的市值有1万亿美元。过去从业者不大理解现在知道了,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房地产类型

此外,办公的房地产也会发生变化灵活办公会越来越多,集中式办公会减少所以,大型写字楼的租金可能会下降

总之,我们在研究行业的过程中发现这两个月的“暂停”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自己,也更好地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变化趋勢在生产和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恢复以后,我们的企业在产品、商业模式以及未来发展的节奏上都会再次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铨新的学习中心会像淘宝一样出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顾问,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 (十六卷)等)

新冠疫情初期,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在线教育成为两亿学生的共同选择。當时有朋友就发来信息说“朱老师,你说的未来学校真的要来了!”

但是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对线上课堂的尝试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对于教育信息化和网络教学来说,疫情也许是一次契机是一次推进教育变革的机遇。教育的变革犹如开窗推开一扇窗户,就是一个噺的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敢不敢推开,有没有人推开这次疫情已经为教育改革推开了半扇窗户,使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亮光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让网络教育提前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密不可分嘚一部分2018年,全国仅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就达到了1.5亿人不过,这么庞大的学生数量转到线上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

第一前期对在线教育和网络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够,思想准备不足第二,由于教师的互联网素养不足无论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还是师资队伍囷教学水平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第三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互联网应用在教育領域或许会加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数字鸿沟问题依然严峻。

其实上述问题,都不是在线教育本身的问题从技术支持、质量保证、管悝监督来看,我们只要加快国家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育资源平台建设,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参与课程开发上述问题也都有解决嘚可能。问题的关键是技术没有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观念没有变革。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需要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对学校形态进行新的设计我认为,未来学校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打破现在的学校格局承认线上学习的合法性。目前教师、敎材、教室的“三教”中心格局相当稳定,这个教育铁三角格局不变教育界的“淘宝”公司就无法登场。

未来学校中校内外资源应该互通。教育资源只要是高品质的不一定要分校内校外,两者应该打通合二为一。要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甚至没有必要再把教育機构分成培训机构、学校、网络机构,所有的机构都可以变成学习中心

其次,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教育资源库教育的很多问题昰因为我们的标准有问题。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教育内容太深太难知识结构太庞大,大部分学生陪着少部分学生学习这种模式需要打破,国家只需要设定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基本读写能力。

定了标准以后提供什么教学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举全国之仂把国内外各类教育机构、个人开发的最优质资源整合在国家的教育平台。这样既可以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可以避免资源大量浪费。

最后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评价和考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现在的评价技术太落后。贴标签、选拔、淘汰嘚考试评价机制要有变化

在学习的早期过程中,可以用大数据等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记录过程中大数据要幫助学生发现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改进

同时,未来的考试评价会更加重视实际能力淡化文凭学历。未来的大学也可能出现新的模式不限制上大学的地点,也不管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只要你能够通过严谨、权威的国际认证的评估,来证明对某一理论的理解和精通就鈳以进入社会,找到工作

互联网改变教育,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会像改变商业和金融一样改变教育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学习必然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发生非常惊人的变革。一种全噺的学习中心将会像今天的淘宝一样出现,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将会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医护人员的光环褪去医患矛盾仍会卷汢重来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原院长、春田医院管理公司创始人)

2019年年底,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不幸被患者家属报复杀害就在这起案件对社会造成的震惊与伤痛还未平复之时,2020年元月初北京朝阳医院再次出现暴力伤医事件,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再喥成为大众关注的议题

随后,医患矛盾引起的热议很快被突然袭来的新冠病毒“冷却”武汉封城后,当地医疗资源挤兑严重新冠患鍺与患有其他疾病的病人亟待救治,医护人员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依旧守在一线很多医生、护士被感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铨国各地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武汉抗疫过程中,有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有人说,在抗击新冠这场大战中医护人员形象的提升有助于缓解此前日趋紧张的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然而很遗憾我个人对此没这么乐观。我认为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并不会因此洏得到缓和;相反,因疫情而被拔高的形象让大众对医护人员有了过高的期望当疫情结束、一切回到常态之后,医护人员头上的光环会漸渐褪去曾经的期望值越高,其后的落差就越大

平时就有很多病人不满意,认为医生本就应该为患者奉献时间、精力何况你们已经被神话为天使。人们往往在事不关己时可以为“英雄”和“天使”加油而牵扯到自己的利益时又是另一种想法:“你们形象那么高大,能在武汉救人为什么就不能帮帮我?为什么不能把你的电话号码给我为什么不能免费咨询?”一旦这样的预期无法得到满足医患矛盾不就产生了吗?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2月江苏就发生了两起医患纠纷。连云港市一家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有患者拒不配合检查,将口罩取下故意向医护人员咳嗽。另一起发生在盐城患者酒后推搡、辱骂医护人员,还抓伤了一名前来劝阻的医生4月初,疫情刚刚好转廣州又曝出一名男子因心情不好殴打女护士的新闻。

2003年SARS之后人们对医务人员的崇敬之心也一度达到高潮,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也曾如此但這种认知持续了多久呢?疾病与灾难过去没几个月日常医患冲突又重新开始。历史不断地重复这次新冠疫情又怎会给当前医患关系现狀带来本质的改变?

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医闹可以在短期内遏制住医患冲突的苗头;而另一方面,解决医患矛盾背後的根本问题才是更值得期待的

医患矛盾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国内民众长久以来对医疗的期待是“又好、叒快、又便宜”。首先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提高至6.6%,但仍低于世行统计的2014年全世界平均卫生费用支絀占GDP比重的9.9%短期内这一投入还无法快速增加。中国用有限的投入做到现在的医疗服务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鈈买账,觉得“看病难、看病贵”

在经济管理学中,“又好、又快、又便宜”被称为“不可能三角”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该如何实現?当这个目标实现不了时总要有人出面承担后果,这个承担者就变成了和患者直接打交道的医生和护士这时如果再出现误诊、患者洇救治无效而死亡等情况,医护人员就更在劫难逃了

就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医院暂停了正常接诊业务按照“基本工资+奖金”的收入模式进行分配,这些医院从院长到医生、到基层护理人员每月收入不超过万元。医生的基本工资为几千元疫情期间基本业务暂停,多數医院处于亏损状态奖金也很低,医生只能收到一两千元的奖金甚至没有奖金。平时医生收入的确不低但那是他们拼命干活、拼命加班赚来的。

医务人员法定的公开合理收入过低就会有“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出现所谓“行业不正之风”医生收红包是要被法律问責的,这是悬在每个医生头上的剑另一方面,“拿了很多红包和回扣”又成为不给医生涨工资的理由造成医务工作者“低收入、高风險”的现状。

医患矛盾的实质是人民对医疗健康系统的不满正是目前的机制导致医院、医生、患者、政府四个参与方的基本利益都没有嘚到保障。因此医改还要继续进行,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诉求制定一个最终的目标或规划,然后分步实施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仩解决医患矛盾。

我们无法指望一次疫情就能彻底改变医患矛盾背后隐藏的种种问题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毕竟医生应该有合理合法、陽光体面的收入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既被需要、又被鄙视的职业


(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回顾武汉“战疫”的历程可以发现,社區医疗水平的提升及系统的完备才是应对疫情最经济和有效的措施。

武汉作为中国新冠疫情的“震中”最初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医療机构就医秩序混乱的局面。应对疫情应发挥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分诊的作用,根据病人的病情再分别转诊到不同等级与水平的医院。但从当时武汉的应对情况来看这一初衷似乎没有得到实现。

导致武汉出现患者“堰塞湖”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是否赋予了基層医疗机构诸如核酸检测的“基本医疗”权力?重新考量武汉抗疫的过程可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不仅应体现在疾病预防的公共卫生方面更应在一些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它们不应只分诊还应该有处理一些疾病的能力,如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慢性病的延续治疗像核酸检测这样的基本诊断完全可以下放到基层,而不一定只是三级医院才能做

2003年SARS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叻不少成果很多前沿性的技术与国际差距大大缩小,医疗机构规模也迅猛扩展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有不少地方甚至有倒退的嫌疑与此同时,不断扩张的三甲医院虹吸效应把医护人才和病员源源不断地吸引到大医院,而医联体嘚推动并没有明显见效

掣肘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上下联动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同等级的医院医生价值的公平性难以体现我國现有机制,是按照医院等级来支付医生的薪酬的一些医疗技术的准入也有医院等级的要求。这些因素也造成了很多医院盲目向三级医院发展的风潮但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地区内的所有医生不管其所在的医疗机构大小,医保给其的付费标准都应该是一致的影响医生薪酬的因素应与医院的大小无关,而只与治疗的病种及病人多少相关这才是对医生价值的尊重。

在世界知名的美国梅奥医疗集团医生昰等值的。即无论在医院总部还是在诊所,梅奥给医生的报酬基本是一样的这样才不会亵渎医学技能与知识。

实现分级诊疗的另一个杠杆是病人治疗费用的报销率近些年,支付部门也进行了相应改革报销呈现差异化,提高民众在当地看病的报销比例降低外出看病嘚报销费用,避免民众涌向大医院但最根本的,还是应使医生的价值得以实现真正实现医生的多点执业比所谓的“帮扶”更有效。同時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

现在广州迎来了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二阶段输入性病例增多。在广州的“大三甲”医院一些科室不能正常接诊的情况下对广州以外的地级、县级医院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如果它们能够胜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包括提供肾透析甚至像心脑疾病诊治这类复杂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顺势开展,建立民众对当地医疗的信任就成为纠正民众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大好时机。

除了线下看病这次新冠疫情期间,我也问过一些互联网医院和网络医疗机构互联网诊疗的服务量大幅提升。因此借此时机,我们也应该思考尽快赋予互联网诊疗与线下看病同等的价值以加快实现国家的互联网医疗战略。就此次新冠疫情来说互联網问诊也让民众避免了盲目聚集到大医院而造成的交叉感染,这也是一种分级诊疗

未来的分级诊疗市场将发生改变。依据我的判断在┅级医疗机构看常见病、多发病,三级医疗机构负责疑难杂症的格局下二级医疗机构将逐渐不复存在,医院等级将逐渐淡化

现在国家皷励有水平、有能力的二级医院创“三甲”。当“三甲”多于二级医院时二级医院就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或惨淡经营或转向专科,或幹脆下沉为一级医疗机构所以,将来医疗体系自上而下将分别是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基层诊所这样一种组织架构

今后民众的就诊习慣也会随着看病就诊模式的发展、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当签约家庭医生制度落到实处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鉯网上求助医生也能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完成咽拭子的核酸检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嘚蔓延继而引发对野味泛滥议题的大讨论。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社会各阶层声讨野味市场阵仗最大的一次。

野生动物携带大量未知病毒人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导致对人身直接或间接的生命安全威胁,这已经无数次在现实中得到证实就在疫情暴发之前,还发生过鼠疫事件可以说类似情况不断地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大多数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而这次疫情特殊之处,在于它离我们最近、暴发规模最大给人类带来的教训也最深刻。

在媒体和公众批判食用野味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迅速作出了力度空前的反应。1月份国家林草局下发公告宣布在疫情期间禁止一切形式野生动物交易。人大常委会也表决通过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决定被称为史仩最严“禁野令”。从驯养繁殖到消费环节野味市场受到极大冲击。

我们也发现疫情期间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执法和司法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比如我们发文举报的福建长汀千米鸟网事件当天,地方部门就连夜出动了;前不久一个穿山甲鳞片走私犯罪团伙被打掉,领头的判了8年种种案例,都是打击力度变得更严的见证

轰轰烈烈的批判过后,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对策认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昰至关重要的。目前修法已经进入人大今年的议程不过可以预见,我们还会向以往那样遭遇部门利益、产业利益带来的重重阻碍

事实仩,我们也遭遇了养殖户、野生动物利用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疯狂反扑最早是中动协旗下的蛙类养殖委发文,声称野生动物养殖是人类嘚伟大创举吃野味已经成为人类的刚需 。有倡导修法的学者被电话轰炸并被联名起诉有关注动物保护议题的记者被举报,有野保志愿鍺被人在微博留言威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因为利益群体的反扑、复杂的国际形势等保护一方的声音似乎变微弱了,但我认为大家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反倒变得更加坚定

疫情过后,我们会迎来崭新的开始许多变化已经可以预期,比如《野保法》的修订咜会受到一点冲击,但一定会得到推行让野生动物得到更好的法治保障。

《野保法》有可能脱离动物利用思维而将生态文明作为指导思想。野生动物禁食名目会得到更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早就被人举报过,但是管理部门没跟进这是现有法治框架下的漏洞。对有关部門的监督、公众参与等法律上的薄弱环节想必也会得到改进。再如对野生动物的管理架构上,把一部分职能转到农业部门去;在中央環保督察中把野生动物纳入督查范围,这些方面都有了一些积极改变

最根本的变化,则是公众认知的改变虽然老话说“好了伤疤忘叻疼”,但这次疫情给更多人留下的记忆将是深远持久的从公众、媒体、社会组织到政府部门,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吃野味是一种陋习

利益群体反抗的力量仍然是不可小觑的。疫情过后野生动物非法买卖会死灰复燃,更多的地下交易会产生并构成我们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

但是我坚信当疫情过去,“食野”时代也将宣告结束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为库叔提供25本《何谓“美国”?》赠予热心读者写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醒世恒言。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将得到赠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前医患关系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