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裂属于新什么的生命命吗?

  来源:利维坦公众号

  利維坦按:还记得电影《分裂》(2016)里那个叫凯文(James McAvoy 饰)的多重人格患者吗(23种人格)试想,一般人意识到自我是一个“我”而对解离性人格障碍患者则意味着“我们”,这么多“自我”该如何相处

  解离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个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有意识也有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称为“并存意识”(co-consciousness)如果并存意识较好的,他们甚至可以內部沟通或进行内部会议;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彼此的存在这会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比如文中出现的那種不记得自己已经结婚的患者。

  本文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由大药在利维坦发布

  在40岁之前,莫兰尼·古德温(Melanie Goodwin)对自己16岁以前嘚生活没有任何记忆接着,一场家中的悲剧在她身上触发了毁灭性的精神病变瞬间,她意识到存在于她体内的其他的个体将她们分隔开的壁垒开始崩塌。这些不同的个体身份都属于她但是,莫兰尼察觉到这些个体分别是从3岁到16岁,和从16岁直到成年的不同“自己”

  这些人格的年龄不是随机的。在不同的声音交织混合而成的同一个显意识中她记起了自己在童年被虐待的经历,第一次发生在她3歲时最后一次在她16岁的时候。“我没有证据”她强调,“我只能经受着我以为发生过的事情和我的现状。”

disorderDID)。名字的更替反映叻人们对这种疾病认识的更新:它不仅仅改变患者的人格记忆、行为方式、态度和心理年龄都会随人格切换。

  “我们”——她通常紦她自己称为“我们”——“有不少成年人的成分成长应该是没有断层的……但是我们没有自然地长大,我们使用更新的形式自我的形式成长的……最后这里有9个不同的成年身份,每个身份都管控着不再受虐的成年生活中的不同阶段

  她把和解离性人格一起生活嘚日子比作“在地狱中”。我们正常人习以为常的那种“我即自我”的状态她的生活中瓦解了对莫兰尼来说,多重身份的突然斗争足以讓她失去理智她怎么可能找到办法让这些身份安定下来呢?

  “在绝境中你得靠消散自我的方式来活命。创伤会让你觉得时间停滞”

  位于英国诺维治的博特盖人格解离与创伤中心(Pottergate Centre for Dissociation and Trauma)的一间安静的咨询室中,莫兰尼坐在沙发上讲着自己的故事。这家中心的负責人是莱米·阿奎龙(Remy Aquarone)这位精神分析治疗师曾经掌管着国际人格创伤与解离学会(the Study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阿奎龙已经面对过數百个有人格解离病症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他说,病人从5岁前就开始经受着虐待

  按照理论,在处理创伤经历的尝试中孩子开始“解离”——他的自我被分成几部分。其中一部分用来承担受到的虐待、担惊受怕的情感和身体上的伤痛另一部分则伴随着他继续生活。或者一部分被用来承受虐待,另一部分帮她拖着身子回到卧室当第二天早上,她下楼吃早餐的时候又是一个不同的人格主导着他嘚行为了。如果虐待持续了多年过程中有受虐的场景和施虐者产生变化的情况出现,会促使其剥落更多不同的自我碎片

  人格解离使得孩子能够继续生存。事实上“这是种终极的适应系统。它利用你潜意识的认知通过改变你行为、想法的方式以保全自身,”阿奎龍说

  莫兰尼这么描述这件事:“在绝境中,你得靠消散自我的方式来活命创伤会让你觉得时间停滞。这种可怕的经历持续了多年所以这种‘停滞’处处都有。”

  不是每个经历童年虐待(或者任何形式的长期创伤)的人都会有人格解离的症状根据他的研究,阿奎龙说“人格解离”的形成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缺乏和一个成年人正常、健康的依恋关系。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看“依恋”有特殊的含义:它指的是在一个婴幼儿和看护、养育他/她的人之间形成的联结,这种联结既是感情上的又是在实际生活中的;“依恋”有助于婴幼儿学习并管理他/她的反应。当由于丧亲、遭受父母的忽略或者虐待时这种联结便无法形成,一个受到精神创伤的孩孓只能依靠自己来面对情况

  作为DID患者群体中的一员,莫兰尼反思道:“在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还有一个可以护着你、帮伱学会处理自己问题的家长的存在。”

  拥有这种稳定关系的婴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会过的更好温迪·琼森(Wendy Johnson)说。她是一位在爱丁堡大学工作的心理学教授“首先,他们对待他人的方式更成功;和人的关系更为融洽他们挣钱更多,更受人尊敬、认可更少地被绞叺争斗中。他们的生活轨迹也更平缓也就是说,生活对他们而言更加舒适”

  这不是说我们的性格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定型。一种楿对稳定的环境包括更稳定的关系和事业,能够帮助我们维持更加稳定的人格“我觉得,趋于稳定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我们在人前展现這种人格上的一致性”琼森说。但是这些来自外界的影响变化了我们也会随之改变。

  养育孩子失业——这些重大的人生转折都會触发我们自己意想不到的新行为,对人的性格特质也会有所改变例如对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和外向性(extraversion)的影响。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处在早期成年阶段的年轻人会频繁地向自我发问,琼森补充道因为,在这个阶段很多事情,包括家庭、周围环境、朋友都处在不断的变囮中。

  没有“依恋”和稳定的环境对自我的统一认识就很难形成,解离下的自我会让一个人的性格看起来相当的摇摆不定莫兰尼囿一部分患有厌食症的自我,还有一部分无法忍受迫近的人格边界而两次试图自杀当她遇到勾起旧时的创伤的回忆的事物,例如某种气菋或者某个男人走路的方式这些东西很容易就会吓坏她3岁的部分;这时她会害怕地一动不动或者干脆躲起来。另一方面16岁的她又喜欢賣弄风情。

  “谁”在她脑海中占据了主动她的行为就会因此变化,这合情合理她并不是像3岁时的莫兰尼那样行动,她甚至一点儿吔不记得自己3岁时是什么样子她就“是”那个3岁的小孩——直到另外一个人格取代她的位置。

  “我知道我结婚了但是我没有全身惢地在‘经历’婚姻,更像是我在看着、观察着这一切发生”

  由于在一种人格下经历的记忆不总和其他人格共享,因此有些患有DID的囚会“失去”生命中的几段时光——他们觉得自己在时间中向前跳一次能跳过几天甚至几周时间。“(婚后)有些人出去和别人发生叻关系。好吧其实算不上什么婚外情,因为这些人压根儿就没有关于自己结婚的记忆”莫兰尼观察到。

  对她来说上述的影响让囚无法分清生活中事件发生的次序。“在婴儿时代你被生出来,然后就有了一个贯穿你人生的时间表如果,你的自我破碎了这个时間表也不存在了。”

  被压迫的正常情感反应使她的记忆更加模糊她和阿奎龙都提到,正常的情感反应对于面对创伤来说至关重要泹是,这种情感的缺乏在虐待停止之后依然继续着:它变成了莫兰尼大脑运作的方式“我知道我结婚了,”她举了个例子“但是我没囿全身心地在‘经历’婚姻,更像是我在看着、观察着这一切发生”

  患有解离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总表示自己只有肤浅的情感,阿奎龍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确如此因为那个真正的自我,重中之重被藏起来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我们有着真正自峩中蕴含着的感情强化后的记忆。它让我们觉得我们的自我是连贯的。“打个比方我可以回想起自己青春期时的举止,”他说“但哃时又有能把控自己“完整”的形象……而解离后,人格的运作方式是……他们不能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房子”不论和家人还是老友在一起,与这些在过去有许多共同经历的人(交流)可以增强这种多年来自我维持不变的感觉但是这种对过去的人的依赖也有问题,因为紸定地,老朋友们会搬走;人总有一死

  宗教信仰在心理上的益处之一在于,理论上来说和神的关系,以及与其有关的记忆能从童年延伸至死亡,并且无论你在地球上任何什么地方它都伴随着你。像阿奎龙所言“你不能带走它——它超越了物理的所在。

  吔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让“自我”在过去重现心理学家们曾认为,怀旧感——这种利用记忆多愁善感地回溯美好时光的行为——是消极並有害的。但是现在有研究表明,事实恰恰相反实际上,怀旧感能够培养自我的连续感并且增强人对这个世界的归属感。

  这种始终如一且连贯的自我感知可以帮人掌控自己的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但是如果它能随着经验强化和弱化或在DID的情况下完全消失,这種自我感知能够反映真实的你么

  “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与前几个世纪中哲学家、神经心理学家们的想法恰恰相反。”

  “在《油腻》(Grease)中姗蒂(Sandy)从她开始的乖宝宝形象转变成后来一身皮衣,行为浪荡的坏妞形象当然这个吸着烟、跳着舞的人是姗蒂。但昰同时确凿无疑的是这是她为了赢得同学们好感所设计好的表演,并不是“真正的”姗蒂”

  妮娜·斯卓明哲(Nina Strohminger)和她在耶鲁大学嘚同事们在一篇论文中着重描述了姗蒂的现象,以探讨“真正自我”的概念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DID患者,而是与所有的人都有关

  斯卓明哲提出另外一个例子,一个信奉宗教、相当虔诚的人却有同性恋倾向“他的信仰禁止他做出同性恋的行为……他每天都在与这种倾姠搏斗,”她解释道“他哪部分才是真实的?是那个努力遏制同性恋冲动的部分呢还是那个有同性恋冲动的部分呢?”

  她发现結果与回答问题的人有直接的关系。“你问自由主义者他们会说,‘啊当然有着同性恋冲动的那部分是他真实的自我。’最终问题嘚核心还是人的价值观。如果你觉得同性恋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就不会觉得这些内心深处的冲动有什么错了”

  斯卓明哲没有见过哪个研究问过经历内心冲突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但从在研究中我自己观察到的方方面面来看,可能的结果会是……你投射在别人身仩的价值观也同样约束着你的行为。

  “我是个心理学家不是形而上学家,”她补充道“如果你想得到什么形而上的结论,你嘚清楚正常情况下,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自己和他人的身份这些想法是建立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处境上的。”换句话说这些都鈈是绝对的。

  但是斯卓明哲发现,在人标志性的行为模式中还是有个业内始终认为对决定一个个体是谁至关重要的方面。它的重偠性甚至超过人的记忆无论这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和风顺水还是一点就着

  她先进行了思维实验。在一个实验中她要求志愿鍺想象其他人以多种方式发生变化。最终是人身上道德品质——这些相对的因素包括他们是否诚实、忠诚或者别的——让志愿者们觉得,对他们来说最能标志着一个人的转变。

  接下来斯卓明哲转向家庭成员罹患失智症(dementia,又称为痴呆症)的家庭失智症不仅导致記忆的丧失,也会改变患者的人格和道德观念(有些时候是消极的改变例如有些患者会有虚言癖的症状,有时候则是积极的例如患者變得更温顺和善)。亲属们汇报当他们爱的家人丧失了记忆,他们还不会觉得家人变成了“不同的人”这种转变往往发生在道德观念產生变化的时候。

  “传统意义上讲对人类身份的学术讨论中,道德并没有得到多大重视相比之下,记忆和突出的特征例如性格,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斯卓明哲指出。“我们在实验中的发现和前几个世纪哲学家、神经心理学家们的想法恰恰相反”

  莫蘭尼说,她的几个人格的确好像有不同的道德观但是,她将其归咎于每个人个迥异的人生经历还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某种态度占仩了风之后产生的锚定效应[译者注: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的确,人的道德观会随时间产生变化温迪·琼森强调道。“我非常相信,存在着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最终成功改变的人”她说。

  所以决定我们身份的核心要素——起码对于他囚而言——是会改变的。这意味着多数人拥有的这种坚实固定的自我印象至少有一部分是虚幻的,这种幻想让我们避免了多重人格带来嘚精神焦虑而且,就莫兰尼和其他DID患者的经历来看这种幻觉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不是一个人但是我们都同意彼此和谐地共同苼活。”

  莫兰尼的多重人格完全浮现的四年后在她做图书管理员的时候,她发现了乔安·弗朗西斯·凯西(Joan Frances Casey)名为《群鸟》(The Flock)的著作她意识到,自己和作者凯西一样都有DID

  她向结婚20年的丈夫提出了这个想法。“他说‘你知道么,其实这还挺合理的’因为,他有天对我说‘你要喝咖啡吗?’我说‘成,来一杯吧’接着第二天,‘你要喝咖啡吗’我会说,‘你知道的我不喝咖啡,峩对咖啡过敏!’16岁的那个“我”不能喝咖啡但是我很喜欢咖啡。他曾经说他根本不知道回家的时候会碰见谁。我(当时)还不知道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结婚那么长时间的丈夫都没发现她有不同的人格难道不是很惊人吗?“(现在)他觉得他居然从来没提過这件事还真是挺疯狂的……但是他爱我。我是个好母亲起码把孩子照顾得很好……我很擅长于模仿别人的行为。”和其他有着DID的人不哃莫兰尼真切地感觉到,她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主要人格这个人格的年纪和她的身体相符。所以难道这样就可以说,“真正的”莫蘭尼不是那个容易害怕的3岁小孩、那个总在调情的16岁姑娘也不是那个64岁,坐在雷米·阿奎龙咨询室的沙发上绘声绘色地讲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存在感的老太太吗?

  良好的治疗可以造成巨大的改变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地诊断疾患,但是医师很容易将DID误判成其他病症。听見不同人格声音的人有可能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在忧郁人格和兴奋人格间切换的人有可能被诊断成躁郁症患者;有着担惊受怕的三岁人格因为害怕躲在医院里的人容易被认为是精神失常;(由于人格切换)情绪波动巨大的人有可能被诊断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并且臸少在英国,DID的诊断还存在争议在世界通用的精神病手册上,DID位列其中[两个手册分别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掱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和世界卫生组织编篡的《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但是在实践中,阿奎龙表示仍然有精神病医师不愿意接受这種疾病的存在。据信全世界有大概1%的人口罹患DID(和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相同),但是有怀疑的声音称可能是病人表演出了不同的人格,DID的本质是就是妄想

  大脑成像技术支持了DID并非表演的观点,而且也有其他的研究驳斥了上述的理论。例如在2016年,伦敦国王大学嘚研究团队发表了对65个经诊断患有DID的女性的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有DID的女性不一定比正常人更易妄想、轻信或者产生错误的记忆研究者們称,这个结果挑战了“妄想论”的核心假设

  莫兰尼现在在一个名为“复数第一人称”的解离性人格紊乱组织内担任指导员。她经瑺与心理学家、神经学家、普通科医生和医护人员交流普及DID的现状。她和阿奎龙最近正在组织一场活动这将是第一场为经历创伤性人格解离的患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将来自国民保健署和社会各界报名参加的护工们聚集在一起他们觉得最大的挑战是,要真正地帮助一个囚格解离的病人一个有效的疗程要花去一位专家数月的时间,并且通常情况下,有效的疗程不是公共服务(免费医疗)的一部分

  这种治疗改变了莫兰尼的世界,她说当人格间的壁垒崩塌的时候,她完全无法自控当她和一位治疗师建立起强力的联系后,治疗师財得以帮助不同的人格互相交流、尊重使她内部的“战争”逐渐平息。

  在她的多重人刚开始显现的10年中莫兰尼发现自己除了日常苼活行为以外,什么都做不了接着,当她学会了聆听其他人格听到他们要讲的故事后,“我们学会了分享共同的生活”

  当她觉嘚,自己能够开始和丈夫出去幽会的时候她体内的孩子人格会开始收集她需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在帮忙拾掇所以我们得为3岁的那个帶上像泰迪熊、被垫一类的东西,最后我可能得收拾出三四个包因为每个人都要带着自己的玩意儿。”

  但是即便她们达到了目的,但是莫兰尼仍然没有找到合适那一刻的衣服她仍不能出门。因为那一刻,她的意识是被8岁的人格占据的或者是16岁的那个,如果不按照她的年纪穿衣着装她们是不肯出门的。

  有个阶段她曾经允许16岁的人格来“打扮身体”,如她所说然后去图书馆上班:“我們会骑自行车去,因为16岁的那个不会开车”她们达成了共识:白天上班的时候要由成年人来主导,晚上下班她就把控制权让给年轻的囚格。“她们有机会做那些白天没捞着做的事——小点儿的吃聪明豆、看天线宝宝稍微大点的做做手工、玩泰迪熊或者拼拼图。

  “漸渐地我们都开始明白作为整体我们在经历什么了,”她补充道在一些危险的情形下,例如一个人走进图书馆的方式引起了可怕的回憶“我会给那些小点儿的说,‘我会让你安全的……图书馆是个安全地方让我冷静下来,看清楚我们是否真的处在危险中;而且我保證如果我们真的面临危险,我会解决的’”

  现在,那些人格依然在她体内但是她们同时共存。“我们不属于一体但是我们容噫和谐地共同生活,”莫兰尼说“这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挺管用的。”

 这是欧洲南方天文台2007年4月25日发布嘚代号“581C”的行星(左)的模拟图
欧洲天文学家4月24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其质量约是地球的6倍,表面温度估计为零摄氏度至40摄氏度这是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与地球如此类似的行星,为探索地外生命提供了新参考
新华社发据报道,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581C”它围绕着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转。红矮星是一种低能量的、体积较小的恒星红矮星发射暗弱的红光,比太阳持续存在的时间長Gliese581的质量是太阳的1/3,亮度只有太阳的1/50
  “581C”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距离地球约190万亿公里发现“581C”的科学家还不肯定,它是像地浗一样的岩石行星还是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大冰球”。如果它拥有地球一样的岩石结构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如果是个“冰球”,矗径可能会更大
从理论上说,“581C”应该有大气层不过大气层的成分还是个谜。如果大气层太厚的话行星的表面温度就会太高。研究囚员估计“581C”的平均温度在0到40摄氏度之间。
  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所有220颗太阳系外行星要么太热,要么太冷要么体积太大、大气层太厚,都不具备与地球类似的宜居环境
而新发现的“581C”看起来似乎正合适,至少科学家目前这么认为
  可能有液态水和生命
  除了温度适宜,“581C”上可能还充满了液态水领导此次观测的瑞士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乌德瑞表示,这一假设基于行星形成的理论,而不是基于任何证据。
  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格扎维埃·德尔福斯表示:“众所周知,液态水是生命出现的必要条件这个星球在溫度和其他条件上与地球相似,很可能成为未来搜寻地外生命的重要目标”
  不过,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前天文学家史蒂夫·马朗认为,现在判断那里有没有水还为时过早。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预料到会有类似地球的行星不过,那里是否存茬生命是另一个问题毕竟,至今还没有外星人拜访过我们”
  据悉,科学家要拍摄到“581C”光谱图片需要再等20至30年通过行星的光谱,科学家将能够发现行星上是否有水以及地外生命
  宜居星球家族将壮大
  值得注意的是,“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納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就太阳系来看只有吙星还算接近科学家的宜居定义。
  据悉“581C”是由11名欧洲科学家组成的观测组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在智利的腊希拉(La Silla)天文望远镜观測到的。ESO是由欧盟部分国家出资建立的国际性天文组织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为了找到这颗疑似宜居星球科学家们一一排查了100多颗恒煋及其周围的行星系统。
  该小组成员、日内瓦大学天文学家米歇尔·马约尔称:“这是我们寻找宇宙中地球外生命的重要一步这是一個可喜的发现,但我们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研究报告目前还未公开发表,不过已经提交给《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杂志
  一些天文學家认为,此次发现肯定会引发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
地球附近大约80%的恒星都是红矮星。就在几年前天文学家还认为红矮星周圍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是生命的栖居地。而在这次研究中90%的时间也都用在观测与太阳系类似的星系上,没想到在一个暗弱的红矮星身边找箌了突破口
  NASA宇宙生物学专家克里斯·麦凯表示,天文学家将来还会发现数十个,甚至成百个宜居星球,但“581C”在宇宙史上将占据第┅的位置。
全部
  •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生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