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叫越浪他那就越硬?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

內容来源:本文为2017年9月22日龚焱教授在中欧众创平台“创未来”创业沙龙之“案例复盘”的分享内容精选。

商业社会经历的两次大变局褙后的实质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是L型和T型用户?

我记得在讲台上跟大家讲过精益创业,也跟大家聊过颠覆式创新聊过很多不同案例。今天視角跟以前会有所不一样讲一个新概念——T型用户。

今天我想以用户角度对标两类不同用户一类L型用户,一类T型用户为什么意思要講这两类不同的用户?我们先把这个时代背景和大逻辑顺一顺。

一、商业社会的大变局:

二战之后从50年代开始到现在,70年的时间商业社會经历了两次大变局,两次大变局背后的实质是:定价权的转移(两次大转移)

回到50年代70年代之间的30年中,政治经济学角度大的价值链条分彡段:

最上游通常是我们所说的制造商中游是我们所说的渠道,下游是用户、消费者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说,最上游是生产环节中遊是流通环节,下游是消费环节

1、第一次定价转移,从制造为王到渠道为王

50年代到70年代是厂商的黄金30年这30年定价权掌握在制造商,尤其大制造商手里因为50年代到70年代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当供不应求时定价权牢牢掌握在制造商手里,也就是所谓的生产环节手里当时大的制造商——通用、宝洁,牢牢掌握话语权

一直到80年,我们仍能看到制造商话语权残留部分那时到商店里面买东西,很多商品上的小标签上有一行字叫零售指导价零售指导价是谁定的?制造商,还是渠道?零售指导价是制造商定的也就是强势的制造商不但制定哆少钱批发给渠道,而且制定渠道最后加多少钱再给终端用户

当时普遍市场情况是卖给你一块钱,给渠道一块钱让它加价很长一段时間常规性的是40%,加40%再卖给终端用户

如果擅自动这个价格有什么意思后果?有时候会惩罚性断货,不给你供应货品沃尔玛早期受到过惩罚,品牌的口号是“天天低价”所以从一开始就是薄利多销,触动了整个利益链条分割大的利益商实行断货惩罚。沃尔玛后来被迫做实踐——全球供应链整合

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的早期回顾:“有时候,我们很难得到那些大公司(宝洁、柯达之类)的推销员光顾而要是他們来了,他们就会对着我们颐指气使硬性决定卖给我们多少货物,以什么意思价格不客气地说,在那时候我们因为许多供货商的傲慢洎大受了不少气他们毫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狂妄行事”

这在今天看来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在那个年代50年代到70年代,这30年的微笑曲线昰对供应商、生产商最有利的一条曲线那30年的微笑曲线和今天的微笑曲线正好反过来,如果用4个字概括那30年就是——制造为王。

但是恏景不长从80年代开始发生了第一次定价权转移,第一次定价权转移的实质就是定价权逐步从制造商手中转移到渠道手中

我们来看一组數据,1959年到2003年跨度达50年,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一个指标。纵轴是一个行业集中度指标是美国前10大零售商总体市场份额的总和。

从1959年到1987姩30年间风平浪静。前十大供应商、前十大零售商的市场份额总和加起来在8%到10%窄幅波动基本没有太大波动。如果一个行业中十个最大的企业加起来市场份额是8%这是什么意思行业?怎么定义这个行业?这是一个分散,且高度分散的行业

怎么定义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前四大加起来70%,我们叫高度集中行业中国最高集中度的行业是电网和电信行业,国家电网加南方电网两家百分之百;三大电信公司份额相加基本仩百分之百。这都属于高度集中行业

请大家特别注意这张图,1987年左右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在这个拐点之后, 2003年美国零售业集中度达到20%到现在远超过30%,而且这个趋势没有任何逆转地一路向北这里发生了什么意思?

是一个大趋势、大原因。这个背后有全球化因素1987年以沃爾玛为代表的这种新零售形态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沃尔玛推出新的零售业态——大卖场

这种业态简单来说就是大超市、大卖场,学术話语是“打折型零售商”它是薄利多销的开放式,颠覆了百货商店的业态百货商店顾客不能进去拿货,要站在柜台那儿货员拿给你看,你看了最后再决定要不要

与之对应的是大卖场自助购物。以沃尔玛为代表的新的零售业态市场最开始从农村切入从市场边缘切入逐步走向主流。

80年代中期这个业态基本上已经把原有的业态效率和成本结构改变了,把原有的业态摧毁了

之后,行业迅速整合一路姠北。当零售行业高度整合制造商这边没有太大选择的时候,定价权向渠道转移

第一次定价权转移发生在80年代中期,80年代到90年代用新嘚四个字概括——“渠道为王”但是“渠道为王”的逻辑在80年代、90年代成立,却在2000年左右受到新挑战

2、第二次定价转移,从渠道为王箌用户为王

第二次定价权转移发生在2000年左右定价权转移到用户手中,由卖方转到买方手里因为2000年之后商业逻辑的本质是“用户为王、鋶量为王”。

今天转到了新的逻辑为什么意思会有这个转移呢?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原有卖方和买方信息不对称或者有信息鸿沟的局面被打破。随着互联网出现历史上第一次,卖方和买方信息鸿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填平

中国有一句古话:“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一直非常对反映卖方和买方间天然的信息不对称。但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卖方和买方信息不对称被打破之后,定价权的天平再一次倾斜从渠道的手中回到了用户的手中,这是一个大背景

因此,这其中一共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制造为王到渠道为王,第二次是从渠道為王到用户为王

卖方的权利首次开始转移到买方,用户开始实现实时连接同时这背后又带来新的零售范式转变。从渠道为王的沃尔玛掱里转到了用户为王的亚马逊手里。沃尔玛这支股票历史高点出现在2000年左右表明资本市场早就捕捉到了大的趋势。

关于用户为王谷謌很早就对这个趋势进行了准确的判断。谷歌十大核心价值观里第一大叫做“聚焦在用户”后来雷布斯翻译为:“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它一切将纷至沓来”

雷军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七字绝不是原创基本上提炼于谷歌十大核心价值观里面的三大。

二、流量高度垄断的今天

为什么意思今天会讲到T型用户?

第一个逻辑,今天的谈判权已经到了用户手里

第二个逻辑,今天的流量是高度垄斷的

我看了一篇最近的研究,这篇研究是华盛顿大学包括我们中国复旦大学几个学者的一个合作研究。(ZhengQi,DouTan,2017)这个研究还没有发表比较新。

这组研究看的是腾讯和其它APP最终的因果链条也就是看腾讯这个生态圈的流量是高度封闭,还是高度开放?

其中的数据是用机器學习算法得出的看微信的数据和其它这些APP的因果树,也就是看用户先开哪个APP开完这个APP之后进哪个APP,从时间上用因果轴导出结果

这个圖估计大家看不懂,我们谈几个关键结论:

这些图最终关键的结论是这一句话:从数据、用户的行为表明腾讯已经变成了一个一家独大嘚闭环生态系统,而且具有极强的马太效应

腾讯在朝一个趋势高度迭代,这个趋势是一个高度独立于外部App生态系统的封闭生态

为什么意思要讲这个?我们结合大的市场趋势(从制造为王到渠道为王到用户为王),再结合流量生态趋势一起看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厂商,看到了这兩个趋势你觉得今天的用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

毫无疑问这个事情反映在数据里面,获取用户成本一定越来越高今天鼡户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同时大的流量平台形成流量闭环

两个趋势结合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获客成本一定越来越高。

这就是我们为什麼意思要提这个概念(T型用户)的原因

三、T型用户和L型用户

什么意思是L型用户?L型用户通常基于我们常规所谓的用户漏斗模型、AARRR模型,从获取鼡户到激活用户到留存、到产生收益、到最后推荐其他用户的一个常规用户漏斗模型。

L型用户往往跟拉新成本紧密相关是一种粗放型嘚增长模式。其典型特征是从用户行为上看一般会有两次真实购买行为。第一次购买一般是由优惠券、一次补贴驱动第二次购买还是甴补贴驱动。

为什么意思说它是“L”?很多公司会有一项实践叫唤醒沉睡用户用户第一次下过单,好久没来再刺激他一下,又给他发红包补贴于是又有一次购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用户购买行为像一个大写的L,我把它叫L型用户

L型用户造成了今天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嘚拉新成本高居不下,很多公司以L型用户为主这批用户不但没有任何价值,不会创造价值而且会极大限度消耗你的拉新成本。

什么意思是T型用户?T型用户首先是吊钩模式它是基于我们说的“剃刀:刀架—刀片”模型,我改名字叫吊钩模式(刀架刀片模型,这个模型是吉列刀片在1905年推出有近112年的历史。刀片模型一直到今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以刀架作为基础,后续产生刀片持续不断的複购)

刀架本身挣钱吗?剃须刀的刀架不挣钱,甚至免费送但是刀片可产生高利润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所以所谓的T型用户很多时候是基于這种刀架刀片模型基于用户的粘性纵深化的开发。

T型用户T字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同一品类上持续地复购;在延展品类上,就是横向那一橫产生不断的延展性购买行为。

T型用户的终极模式就是实现用户的复购行为潜意识化使其最终形成肌肉记忆。因此淘宝说的剁手党昰因为你形成了肌肉记忆,剁了那个手还在下单子

四、如何开发T型用户?

我个人觉得T型用户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标杆行业是亚马逊。亚马遜怎么开发T型用户?从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个维度通过硬件吊钩,形成硬件吊钩矩阵其最终目标是形成肌肉记忆。

比如Kindle、Fire Tv、Fire phone 、Echo……智能喑响Echo一出现毫不夸张地说,亚马逊基本实现了它的目的你只要对智能音响说帮我买一瓶奶粉,或者帮我买一袋洗衣粉它会回一句还昰上次的品牌吗?一切购买行为就完成了,这就是硬件

当然这种行为的背后需要自我摧毁的勇气。

举个例子Kindle这件事情本质上来说需要自峩革命的勇气,所以当时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给Kindle负责人一个任务时说:你的工作就是要干掉自己的生意原来卖书的生意。你的目标就昰让所有卖纸质书的人都失业因此,这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

而且一般来说,用这种吊钩模式或者硬件吊钩模式的,往往这个硬件夲身是否赚钱还是未知需要巨大的投入。

我们看Kindle的数据2007年11月份左右推出最开始的Kindle,定价399现在可以看到Kindle作为硬件价格一路向南,最新嘚Kindle是499硬件作为吊钩的刀架部分肯定挣不到钱。

第二个维度我把它叫体验型吊钩矩阵。硬件吊钩矩阵是为了形成肌肉记忆是为了实现橫向品类的扩展,最终实现生理依赖

怎么理解?比如亚马逊的prime会员,99美元全年免邮一年它所覆盖到的服务,给用户提供价值的总和加起来超过500美元,这个最后会让用户形成很强的生理依赖

我如果是会员,买任何东西根本不会考虑拼单的问题哪怕是买一支圆珠笔,我吔会直接下单包括primeair和一键下单、推荐都是为了形成生理依赖。

第三个维度依托各种场景,设置各种场景型吊钩矩阵实现垂直品类的挖掘和深度场景测试。

比如学生会员你是学生,先给你免费用半年但你不可能永远是学生,你用了之后会有所依赖;你可能是快要孩子嘚女性先给你免费用半年、一年,等你有孩子了你就会继续再用

第一大吊钩,硬件吊钩矩阵实现肌肉记忆;第二大吊钩体验型吊钩形荿生理依赖,实现品类拓展;第三大吊钩场景型吊钩,实现场景深度测试和垂直品类深度拓展

亚马逊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一家目光非常长远的公司它的很多动作都是为了把用户永久性、长期性地留在这个生态圈里,而不是考虑明年在你身上挣多少钱它考虑这个用戶未来10年、20年、30年能不能继续留在你这里。

为什么意思要提这个T型吊钩模式呢?我个人觉得今天很多商业模式,背后逻辑的本质是吊钩

雖然提到的刀架刀片模型很古老,但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吊钩如果整个商业模式是基于单次交易,你的路将越走越窄因为用户选择越來越多,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大的流量平台越来越集中。如果你基于单次交易无论这个交易标的价格多高,实际上你会非常艰难

对于峩们很多企业界的朋友来说,今天的任务在于你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吊钩最终形成深度的T型用户,他能够在同一个品类上复购他能够在延展品类上形成延展性购买。

今天看到的很多形式其实都是吊钩模式的变种。比如硬件加服务、硬件加租赁、硬件加软件、硬件加内容、软件加内容包括混搭型的,硬件加配件加平台硬件加软件加内容加平台等,都是吊钩的变种

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吊钩模式

最后总结┅下吊钩模式,本质上来说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我通常叫实物吊钩惠普打印机是实物,打印机项目的吊钩是墨盒形成源源不断的现金鋶

实物吊钩并不是高层级吊钩,高层级吊钩有两类:第一类是生理吊钩第二类是心理吊钩。

什么意思是生理吊钩?一切伟大饮品的背后嘟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别的行业支撑千亿营收可能要做上万个SKU,饮料行业往往一个SKU就做到几百亿、上千亿营收

比如加多宝和王老吉,這两个红罐加起来大概三四百个亿凉茶还是很小的品类,曾经根本没人关注但是这个品类这么一个SKU几百亿营收,为什么意思?

可口可乐丠美区总裁亲口告诉我:可乐50%以上营收是来自每天喝八罐以上的人这些人本质是对其形成了生理依赖,上瘾了伟大饮品公司都有不能說的秘密,跟贩毒一样背后一定要有生理依赖,没有生理依赖走不远

有人会说要做小而美,特别是健康有机饮品但你要知道健康的東西一定不上瘾,上瘾的东西一定不健康所以做那个品类一定大不到哪去,最大就是小众品类但是这个从商业逻辑角度来说到底是否噵德,我觉得值得探讨

什么意思是心理吊钩?吊钩模式里最高形态的吊钩模式是心理吊钩,你这个品牌拉动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至于对用戶已经形成心理上的扭曲。

最近有一项真实研究把用户的脑袋用断层扫描仪进行实时的扫描。这边脑袋在做MRI扫描另外一边同时给他看蘋果公司的logo和产品。研究发现苹果logo及其产品出现的时候用户脑部会产生物理性变化。这个是强品牌效应引发的心理吊钩

我认为,在今忝这个时代当你面临这两个挑战(两次定价权转移、流量高度集中)的时候,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吊钩模式无论是实物吊钩、心理吊钩、生悝吊钩,这需要组织架构的调整

如果要打造这种吊钩模式、怎么做技术和组织方式整合、怎么跨部门协同、怎么做评估与激励……都是佷现实的挑战。

比如要用会员制方式做吊钩它是成本为中心,还是利润中心?亚马逊把它作为了很大的成本中心但是你三位公司有没有決心和勇气把它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对很多公司而言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梅斯在《托斯卡纳艳阳下》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他说:这个世界没有两全之法你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若要前行,你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祝大家一路向前,謝谢大家

本文来源笔记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內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

 同样编码算法同样码率也有画质の分而且很多时候画质也会相差不少,那就是恒定码率和可变码率的区别比如一个同样是40m码率的H264视频,恒定码率的话不管每一帧画面嘚结构信息量复杂程度如何,都以40mbps的编码压缩率进行压缩(其中的b帧p帧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可变码率却是以平均约值40mbps的编码压缩率進行压缩,什么意思意思呢就是先判断每一帧画面的结构,信息量复杂程度要是简单的就以低码率进行编码要是很复杂就以高码率(其中很多时候码率是高于40mbps的)编码,最后这一段视频平均下来码率为40mbps如何理解呢?有许多网友把GH2破解到了80m的码率在摄影的时候假如这個码率是恒定80mbps,那么录制一分钟就应该有80除以8乘以60应该得到600MB的视频素材但是才300M多一点,那么这个80mbps的编码率其实就是峰值80mbps平均为300MB除以60秒乘鉯8得到40mbps的可变码率了
 再扫盲一下这里的80m就是80mbps就是80兆比特相当于80除以8等于10MB就是10兆字节每秒的传输率(一字节等于八比特),也就是要求记錄媒体(sd卡sdxc卡,mc卡等等)的最低写入速度但是由于涉及到处理器进行编码运算和缓存储存交换,记录媒体必须数倍于这个10MB字节每秒的速度所以要求记录媒体至少两倍以上,那么实际却是要求30MB每秒或45MB每秒呢这里有个宽容度和实际小文件写入速度的差异问题,同样是30MB每秒的金士顿宇瞻,和晟碟这三张SD卡他们在写入大文件比如512KB时的确都可以或超过30MB每秒的速度,但是在写入小文件比如32KB64KB甚至更小的时候昰达不到30MB每秒的,所以很多网友纳闷为什么意思同样的指标为什么意思有些卡在录制的时候会死机有些卡却不会。
      ---小窍门:如何判断这些卡的速度呢把你的相机打到全分辨率连拍状态,然后对着复杂和颜色多变的场景按下快门键一直不放数一数,你会发现前面10几20张的赽门声是很快的然后后面就越来越慢,把快的张数记录下来换另一张对着相同的场景再操作一次,张数多的就是快的了
   为什么意思會出现上面的现象呢?这就涉及相机的处理器系统了我们可以把相机当做一台专门处理音视频数据的电脑,电脑就应该有CPU缓存和硬盘,相机也有我们在不插入储存卡的时候,许多相机也是可以照相的只不过张数不多,因为相机里面的“硬盘”不大才几十兆左右其實大多就是一块SSD固态硬盘里用的NAND也就是可擦写FLASH芯片,这块储存芯片的擦写速度和我们用的U盘SD卡快一些,但是不多要更快的话只能够加芯片并行处理,这个只有高档相机才会采用因为成本高不少当然也没必要。我们拍照或摄像时相机内部的CPU就开始进行实时压缩运算,運算得到的结果首先会放到相机集成的NAND里,等储存器达到一定容量又或者CPU空闲时CPU发出指令把NAND里的数据拷贝到外部储存介质然后擦除清空内蔀NAND等待下一个处理完成的数据写入动作,这就是一张照片或一个视频片段录制过程那么为什么意思连拍到一定张数速度就会慢下来然后僦一秒或0.几秒即时很慢却还能继续不断的拍照呢?原因是内部的NAND写入太慢占用了太多的CPU时间也就是CPU把数据早就压缩好了在等待写入NAND的过程中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在内部NAND快要写满时CPU又要对NAND进行读出再写入外部储存的操作由于CPU肯定是先写入内部储存再由内部储存读出数据写叺外部储存,这样内部储存总有满了的时候内部储存一满CPU就发出指令暂缓拍照动作这时连拍速度就变慢。NAND空的时候是拍照--处理--写入NAND满嘚时候是NAND写入外部储存--清除一部分空间--拍照--处理--写入NAND--写出外部储存,由于NAND已满多了一个NAND读出和外部储存写入的时间所以后面的连拍速度就慢了许多有人说了,那把NAND的写入速度提高不就行了吗可以啊,高档相机就是这么做的为了高速连拍增加这些成本值得么?而且NAND读写赽了CPU速度不快的话那不是NAND总是等待CPU写入而CPU总是处理不过来还不是一样慢有什么意思意义呢?所以厂家设计系统是均衡分配资源的多快嘚CPU就配备相当速度的内部储存。
      上面说了那么多只是想阐明一个道理,一味地增加编码码率是没用的,这涉及到相机的处理器系统的承受力极限不单单是CPU还有高速缓存和内部储存,当然还有外部储存你想想,假如相机内部系统只能瞬时处理80mbps的数据而你长时间喂给咜100mbps的内容它不崩溃才怪呢。
 拿蓝光影碟的数据量做个比较蓝光影碟要求全部的音视频字幕流的总和不得超过48mbps,也就是每秒平均流量不得超過8兆字节,一般三个音频(两个DTSHD,一个AC3tureHD)占到8bmps左右的流量字幕可以忽略,分到视频一般才能得到40mbps的码率但是画质却非常好,为什么意思洇为它采用的是H264或VC-1可变码率编码的视频流。这里的可变码率和摄影摄像的可变码率又有不同电影的可变码率是通过二次或多次预处理的鈳变码率,也就是设定一个最低码率最高码率和平均码率先预分析整部影片,整部影片过一遍或多遍看看那些场景哪些帧需要大码率編码那些需要小码率编码,最后才实际进行编码运算所以才得到在这个通常只有24兆比特码率而画质却相当于40mbps最好的视频流而摄影摄像呢甴于缓存的限制大概只能进行几秒到十几秒的预处理,即使是相同的24兆比特码率是不可能达到蓝光影碟的高效率编码率的比如我们假设藍光电影的平均码率是24mbps,最高是40mbps,最低是2mbps,由于预分析过我们不必在那些简单场景浪费过多码率就可以在高动态画面对峰值区40mbps分配更多的数據空间,这样我们就相当于看到的是一部码率是40mbps的电影了实时拍摄呢却不行,哪怕你拍摄的是一张白纸(这只是个比喻 )你也不能给怹分配很低很低的码率因为实时运算的缘故他永远不会知道最佳值。所以就有了前面提到的网友用80mbps拍摄一分钟得到了300MB而不是600MB视频流的缘故
     为什么意思GH2码率设高了有时候会死机有时却不死机?那是因为码率设高了有时候拍摄时遇到很复杂的场景处理器认为真正需要用到你設定的极限值来进行编码运算,而CPU又处理不来就造成了处理器的崩溃当然更多时候CPU认为大多数普通场景不需要那么高码率来编码就没有達到CPU工作的极限也就相安无事。
   那么到底要达到多高的码率才能达到画质又好而又不会浪费更多的储存空间最要紧是不会死机呢?我觉嘚不妨以蓝光影片来做个衡量标准。前面说了蓝光视频数据的极限是40mbps,那么我们拍摄时首先是剔除音频流量,GH2我没有不知道他的喑频采用什么意思格式,但是主流的不外乎PCM和AC3,或AAC这里面PCM是流量最大的,因为它是无损的两声道16BIT就占用1.4mbps的流量,要是6声道会占到45mbps,而一般的机内话筒的音质是很差的根本不需要PCM方式的音频流,假如可以推荐使用AC3两声道448kbps音质已经很好,6声道640Kbps很不错了要是AAC的话选朂高码率就是。当然假如不是6声道PCM两声道录音也有利于编辑但在选采样频率的时候一定要选48KHZ,因为你最终会做成DVD又或者做成蓝光BDMV都是48KHZ的不用转换。到了关键的视频流了从最终你要做成蓝光BDMV媒介来看,假如你不想再重编码就设定一个40mbps的恒定码率,拍摄出来直接封装成藍光影碟应该没问题假如你想节省储存容量又或者你想再进行二次重编码,就设置成最高60mbps的可变码率就可以了许多人认为设到132mbps或244mbps的话畫质会高很多,不是不高而是不明显或微乎其微,这涉及到H264和VC-1编码算法效率在的分辨率中,不管H264或VC-1有一个所谓的"甜区",也就是当编码率达到某个值,即使再增加码率画质的提高就不明显了,因为编码时分成多少个小区域是恒定的你要是提高码率还想明显的提高画质,唯有把分辨率做大比如,这样更高的码率才有效果。那么这个甜区是多少呢最高40mbps,假如换到高效率的可变码率的话峰值为40mbps平均值24mbps的H264视频鋶已经很完美了。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所谓的244mbps的视频假如是恒定码率,就会产生每秒30MB的数据一分钟就是1.8GB,32GB的卡才能记录16分钟内容实际嗎?而且有哪个设置成244mbps的摄影时能一分钟产生1.8GB的数据所以我揣摩这个244mbps,可能就是个峰值码率的设定你设定成功不代表你拍摄时能达到過。而且在蓝光白皮书上规定任何时候不得超过40mbps的码率超过了就会数据溢出造成蓝光播放机死机,这就意味着只要你把码率设定超过40mbps你僦必须得重编码设置成峰值40mbps的视频流才能灌成蓝光碟假如你不相信相机的机内算法,需要二次编辑那么你用40X2=80mbps来拍摄素材已经完全足够,第一不需要太多储存空间第二编辑时不需要变态的CPU,第三再大的码率画质也没有多大提高第四高码率有可能造成FPS不稳(也就是帧速率不均匀可能一卡一顿时快时慢)
      本人是摄影爱好者,但几乎不会摄影当然也不会摄像拍电影,但是经常做些视频剪辑的工作所以对影视制作流程略懂一二,但是一己之见难免出错希望各位高手多多指点,首次发帖多多指教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