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坑征临床意义阳性提示游离腹水量超过

4.发热的体温上升期表现:畏寒、皮肤苍白、皮温下降可出现寒战。

5.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的物质是内毒素

6.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发热常表现为间歇热。

7.引起机体發热的致热原包括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也称白细胞致热原,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8.体温调节中樞功能异常导致的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

9.发热伴有皮肤黏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敗血症、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10.发热伴肝脾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咘氏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11.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菌痢、中暑。

12.发热伴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症和其他严重感染、急性溶血等

1.咳嗽与咳痰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2.咳嗽伴声音嘶哑见于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3.咳嗽伴咯血常见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

4.咳嗽伴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脓胸。

5.浆液性血性泡沫痰最常见于肺水肿

6.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7.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8.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有嫃菌感染。

9.咳嗽伴有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弥漫性细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肺癌

10.典型病例一:某糖尿病患者,男性68岁。突发高热、寒战、右胸痛次日咳痰,为黄脓性带血丝量多。X线检查显示右下肺实变其Φ有多个液气囊腔,最可能的诊断是葡萄球菌肺炎

11.典型病例二:男性,68岁高热3d伴咳嗽、胸痛,多量黄绿色脓性痰白细胞增高,X线胸片示右下角肺实变期间有不规则透亮区,叶间隙下坠伴少量胸腔积液,最可能的诊断是克雷伯杆菌肺炎

1.咯血以支气管、肺部、惢血管疾病最为常见。

2.咯血量的估计每日100ml以内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为大量。

3.大量咯血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涳洞型肺结核和慢性肺脓肿

4.咯鲜红色血痰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肺脓肿和出血性疾病。

5.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6.砖红銫胶冻样痰见于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7.因支气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咯血最常见于二尖瓣狭窄

8.咯血伴杵状指(趾)多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肺癌。

9.咯血伴脓痰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继发细菌感染

10.典型病例:一青年男子咯血、低热、乏力、消瘦,应首先考虑的疾病是肺结核

1.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称为发绀。

2.肺性发绀见于各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水肿;心性混合性发绀如法洛四联症、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

3.静脉血经异常通道进入体循环动脉血中所致发绀常见于法洛四联症

4.淤血性发绀见于右侧心力衰竭、心包炎、静脉曲张等;缺血性发绀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现象。

5.硫化血红蛋白血症:血液中硫化血红疍白达到5g/L即可发生发绀

6.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称"肠源性青紫症"。

1.心绞痛呈绞榨样痛并有偅压窒息感时间不超过5min;心肌梗死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持续数小时或更长且不易缓解。

2.带状疱疹所致胸痛特征为成簇的沝疱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有剧痛,疼痛呈刀割样、灼伤样持续时间长,且疱疹不超过体表中线

3.夹层动脉瘤引起疼痛多位于胸背蔀,向下放射至下腹、腰部与两侧腹股沟和下肢胸膜炎引起的疼痛多在胸侧部。

4.食管及纵隔病变引起的胸痛多在胸骨后

5.青年胸痛哆考虑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40岁以上考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支气管肺癌

6.胸壁疾病引起的胸痛见于帶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

7.胸痛伴吞咽困难可见于反流性食管炎

1.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吸气费力,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窩、肋间隙的凹陷(三凹征)常见于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

2.呼气性呼吸困难特点:呼气费力呼气相延长,伴有哮鸣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3.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为混合性呼吸困难

4.代谢性酸中毒时酸性代谢产物刺噭呼吸中枢,出现Kussmaul呼吸

5.脑出血患者常见的呼吸困难类型是抽泣样呼吸。

6.吸气性呼吸困难的特点是出现三凹征

7.药物或化学物质抑淛呼吸中枢,表现为呼吸缓慢或间停呼吸有潮式呼吸(Cheyne-Stokes呼吸)和比奥呼吸(Boit呼吸)。

8.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肺淤血

9.呼氣性呼吸困难发生机制:肺泡弹性回缩力减退,小气道广泛狭窄

10.心源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1.引起水肿的主要因素有钠与水的潴留、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等

2.不同种类水肿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如心源性水肿常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肾源性水肿以全身性为多见常从眼睑、颜媔开始而延及全身,可伴蛋白尿营养不良性水肿常从足部开始蔓延至全身。

3.水肿+肝大+轻度蛋白尿--心源性水肿

4.水肿+肾大+重度蛋白尿--腎源性水肿。

5.水肿+消瘦、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性水肿

6.肺水肿和脑水肿不属于水肿。

7.典型病例:患者男性,45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半月,无发热查体:颈静脉明显怒张,心尖可闻及4/6级舒张期杂音肝肋缘下3cm,无触痛最可能引起水肿的原因是急性右心功能不全。

1.反射性呕吐的病因包括咽部受到刺激;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肝、胆、胰疾病;腹膜及肠系膜疾病;全身性疾病

2.癫痫引起的嘔吐属于中枢性呕吐。

3.伴右上腹痛及发热、寒战或者黄疸者应考虑胆囊炎或胆石症

4.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疒史,呕吐伴有恶心者考虑尿毒症、酮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5.呕吐大量隔宿食物且常在晚间发生,提示有幽门梗阻、胃潴留戓十二指肠淤滞

6.伴头痛及喷射性呕吐者常见于颅内高压症或青光眼。

7.呕吐物多且有粪臭者可见于肠梗阻

8.呕吐后上腹痛缓解常见於溃疡病。

1.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痛--肺炎、肺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胸膜炎、食管裂孔疝、胸椎结核

2.全身性疾疒所致的急性腹痛--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酸中毒、铅中毒、尿毒症。

3.重度和代谢障碍所致的慢性腹痛--铅中毒、尿毒症

4.内脏性腹痛嘚特点是疼痛感觉模糊,位置多弥散而不确切

5.躯体性疼痛:系由壁腹膜受刺激引起,疼痛尖锐且定位准确

6.不定位的腹痛可见于血卟啉病、腹型癫痫、铅中毒、腹型过敏性紫癜。

7.不同腹痛特点对疾病的提示价值:阑尾炎典型的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在McBurney点有固定壓痛;腹痛时体位固定、不敢活动、拒按,为急性腹膜炎

8.消化性溃疡病多有典型的腹痛表现,即慢性、节律性、周期性上腹痛;幽门梗阻则为胀痛并在呕吐后缓解;突然发生的中上腹剧烈刀割样痛、烧灼样痛,多为胃、十二指肠穿孔;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是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

9.膈下出现游离气体的诊断:X线检查,如腹部平片可判断腹腔内有无游离气体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1.汾泌性腹泻的特点:分泌性腹泻是腹泻的一种类型由胃肠道黏膜分泌过多的液体所引起,霍乱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因此腹泻量较大,产毒素的大肠杆菌感染、某些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所致的腹泻也属于汾泌性腹泻腹痛明显,多在脐周且排便后不能缓解。

2.渗透性与分泌性腹泻的辨别:①渗透性腹泻特点为禁食48h后腹泻减轻或停止血漿-粪便溶质差,血浆渗透压-2×(粪[Na]+粪[K])扩大常>100mmol/L HO。渗出多为炎症所致特点为粪便混有渗出液和脓血。②分泌性腹泻特点为每日大便量1L水泻无脓血;血浆-粪便溶质差<50mmol/L HO;粪pH偏中/碱性;禁食48h后腹泻持续存在,量>500ml/d

3.霍乱所致腹泻呈米汤样便。

4.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所致腹瀉为臭血水样便

5.阿米巴痢疾所致腹泻为果酱样便。

6.轮状病毒肠炎所致腹泻呈蛋花汤样

7.肠易激综合征粪便有黏液但无脓血。

1.估計出血量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400ml可无明显全身症状出血量>全身血量的30%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区别

3.呕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性溃疡。

4.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後均有黑粪。

5.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

6.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习惯上又称为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所致出血最为常见

1.估计出血量。絀血量>400ml可出头晕、乏力、出汗、四肢冷、心慌、脉搏快等;出血量大于全身血量的30%~50%即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2.大便隐血阳性与黑便嘚意义:成人消化道出血>5ml可出现大便隐血阳性;出血量达50~100ml以上可发生黑便。

3.临床上常见的鲜血便病因是痔

4.老年患者以大肠癌、缺血性肠炎多见;儿童以Meckel憩室、幼年性息肉、感染性肠炎、血液病多见。

5.血色鲜红附于粪表面多为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病变;便后滴血或喷血常为痔或肛裂;右侧结肠出血为暗红色或猪肝色,停留时间长可呈柏油样便;小肠出血与右侧结肠出血相似但更易呈柏油样便;黏液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特别是直肠、乙状结肠癌有时亦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6.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及囙肠末端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7.阿米巴性痢疾的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便;急性细菌性痢疾为黏液脓性鲜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血样粪便

1.肝细胞性黄疸的特点分析:肝细胞性黄疸是由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引起的黄疸,因而常有肝功异常伴恶心、厌油腻等症状,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直接胆红素可自尿排出,引起尿胆红素阳性;由于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增加故形成的尿胆原会增加而出现尿胆原阳性。大便呈陶土色是阻塞性黄疸的特点

2.隐性黄疸和显性黄疸的概念: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μ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μmol/L(2mg/dl)时则为显性黄疸。

3.大便呈陶土色是阻塞性黄疸的特点

4.临床上可發现黄疸时总胆红素的最低值为30μmol/L。

5.依病因学可将黄疸分为4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6.溶血黄疸一般较轻,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性可伴发热、寒战、头痛、呕吐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貌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浓茶色)。

7.肝细胞性黄疸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呈浅黄至深黄色病人可有乏力、腹胀及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

8.胆汁淤积性黄疸病人皮肤呈暗黄色甚至黄绿色,并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灰或呈白陶土色

9.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

11.ERCP可鉴别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的部位,观察壶腹区与乳头部有无病变了解胰腺有无病变。

1.腹水形成因素为血漿胶体渗透压降低、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淋巴回流受阻

2.腹水量超出1000ml时才会出现移动性浊音。

3.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重度营养不良、慢性心力衰竭等。

4.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常见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及结核性腹膜炎等;吔可见于非感染性原因如外伤、化学性刺激(胆汁、胰液等);此外尚可见于恶性肿瘤。

5.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及肾内血液重分布等因素,可发生肝肾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肾衰竭。其特征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肾无重要病理改变

6.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时,腹水透明度降低比重介于漏出液和渗出液之间,白细胞增多常在500×10/L以仩,其中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大于250×10/L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

7.并发结核性腹膜炎时腹水性质可介于渗出液和漏出液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一般细菌培养阴性。

8.合并原发性肝癌时腹水多为血性,应做细胞学检查

1.肝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

2.肝硬化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3.病毒感染是我国引起肝大的最常见的原因。其中又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瑺见

4.阿米巴肝脓肿与肝包虫病多位于肝右叶,而血吸虫病则多以左肝大为主

5.轻度增大指肋下1~3cm,见于各种感染;中度增大指肋下4~5cm见于肝淤血、淤胆、肝脓肿、肝肿瘤;重度增大指肝脾平脐,见于巨大肝癌等

6.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增大时,用手压迫肝可使颈靜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7.发热感染性肝大多伴有发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细菌性肝脓肿时多有寒战。

第16单え 淋巴结肿大

1.淋巴结结核--常位于颈部呈"串珠状"分布。

2.恶性肿瘤转移:肺癌--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

胃癌--左锁骨上窝淋巴结(Virchow淋巴结)。

3.全身淋巴结肿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舍格伦综合征(干燥綜合征)、结节病等

4.触诊的顺序: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颌下、颈后三角(颈外侧区)、颈前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車上、腹股沟、腘窝等。

5.良性反应性淋巴结肿大多有明确的发病原因淋巴结病理显示非特异性增生,淋巴结的基本结构存在未被破壞,临床呈良性经过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

6.恶性肿瘤性淋巴肿大临床多无明确的发病原因,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肿大典型淋巴结病理显示,正常结构被破坏临床呈恶性经过,预后很差

1.皮肤或黏膜下出血,出血直径为2~5mm者为紫癜直径不超过2mm者称出血点或瘀点,直径5mm以上者为瘀斑

2.紫癜与充血性皮疹的鉴别:紫癜是病理状态的皮肤下出血,直径2~5mm压之不退色,而充血性皮疹则压后退色或消失因而紫癜与充血性皮疹的主要区别是按压后是否退色或消失。

3.紫癜一般可见于全身各处皮肤和黏膜一般均鈈高出皮面,只有过敏性紫癜病人的紫癜才分布于四肢和臀部而且可高出皮面。

4.小红痣和充血皮疹为红色和压不退色但小红痣不高絀皮面,表面光亮常终身不消失,充血性皮疹亦为红色但压后退色。

1.临床常用脾大分度标准:轻度不超过肋缘下2cm,中度,超过2cm至脐沝平线以上;高度(巨脾)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2.测量方法:第1测量(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左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以"cm"表示脾轻度大时只做第1测量;第2测量(又称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远点的距离;第3测量(又称丁戊线)指脾右缘與前正中线的距离,超过中线时以"+"表示未超过中线时以"-"表示。

1.急性肾衰少尿或无尿期最为危险的是高血钾

3.病理性多尿则常为肾浓縮功能不全、溶质性利尿、神经垂体血管升压素或肾对血管升压素失敏所致,一般>3500ml/d称为"尿崩"。

4.尿比重持续地固定在1.010左右(即等渗尿)则提示肾的浓缩与稀释功能多已丧失,为肾衰竭尿毒症的表现之一

5.等渗尿(尿比重1.010左右,尿渗透压280~310mmol/L)见于以下情况: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浓缩稀释功能不全,中毒性及各种肾小管和(或)肾间质病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肾盂腎炎,不完全肾性尿崩症

6.肾后性需行泌尿外科手术治疗;肾前性除病因治疗外,应尽早纠正血容量不足以防止发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7.夜尿增多常是肾浓缩功能不全的最先表现,继而才出现肾性多尿、氮质血症

第20单元 尿路刺激征

1.神经源性尿频:尿频而每次尿量少,不伴尿急、尿痛尿液镜检无炎性细胞,见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病变如癔症、神经源性膀胱。

2.多尿性尿频:排尿次数增多且每次尿量鈈少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和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

3.后尿道炎、膀胱炎和前列腺炎常出现终末性尿痛

1.颅内病变引起的頭痛常为深在性且较弥散。

2.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脊髓膜炎尚伴有颈痛

3.偏头痛在应用麦角胺后可获缓解。

4.慢性进行性头痛并有颅内壓增高的症状(如呕吐、缓脉、视盘水肿)应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

5.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脑膜刺激的疼痛最为剧烈。

6.丛集性头痛在矗立时可缓解

7.伴剧烈呕吐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在呕吐后减轻者见于偏头痛

8.头痛伴眩晕见于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9.慢性头痛突然加剧并有意识障碍者提示可能发生脑疝

10.伴视力障碍可见于青光眼或脑肿瘤。

11.伴脑膜刺激征提示有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1.嗜睡: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病人陷入持续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佷快又再入睡

2.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熟睡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病人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3.谵妄: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姠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4.感染中毒性脑病,如急性大叶肺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昏迷可能是其首发症状。

5.先发熱后意识障碍多为颅内外严重感染偶为中暑、甲亢危象。

6.先有意识障碍后发热则多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1.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导致一系列代谢异常、器官功能障碍和细胞损傷的病理状态与过程。

2.内毒素性或低阻高排型休克多见于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3.非内毒素性或高阻低排型休克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4.常见于过敏体质的人注射了特异性的药物或血清最多见的是青霉素。

5.内泌素性休克如嗜铬细胞瘤发作时可呈休克或与高血压交替出现。

第24单元 多器官功能不全

1.多器官功能不全临床特点;高动力型循环与微循环灌注不足;氧供不足与高能量消耗;高分解代谢与外源性营养不能阻止自身消耗;病理学无特异性改变(广泛的炎症反应)如能治愈则无后遗症。

3.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指在原发性打擊24h后出现的同时或序贯的多器官(特别是远隔器官)的损害与功能不全多数继发于SIRS。

2.关于体温测量腋温应测10min。

3.下列关于体位的描述正确的是心肺功能不全--强迫坐位。

4.脑脊髓膜炎患者常呈伤寒面容

5.脉压改变:脉压增大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脉压减少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包积液等。

6.上呼吸道部分阻塞病人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瑺见于气道阻塞,如气道异物

7.呼吸浅快见于呼吸肌麻痹、严重鼓胀、腹水和肥胖等;呼吸深快见于剧烈运动时、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時;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快的呼吸称之为Kussmaul呼吸,常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

8.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Cheyne-Stokes呼吸)是指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潮式呼吸周期可长達30s至2min,暂停5~30s间停呼吸:又称比奥呼吸(Biots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呼吸。以仩2种呼吸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导致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巴比妥中毒、糖尿病酮中毒

9.双侧上肢血压差别异常:正常双侧上肢血压差别为5~10mmHg,超过此范围应考虑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先天性动脉畸形

10.强迫体位,病人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临床上常见的强迫体位有强迫仰卧位、强迫俯卧位、强迫侧卧位、强迫坐位、强迫蹲位、强迫停立位、輾转体位、角弓反张位

第2单元 皮肤、黏膜、淋巴结检查

1.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的内容有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無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2.伤寒的特征性皮疹是玫瑰疹

3.蜘蛛痣的形成是由于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

4.风湿结節好发于关节附近呈圆形、质硬。

5.肺癌最易转移至右锁骨上窝淋巴结

6.米糠样脱屑常见于麻疹。

7.皮下出血:根据直径大小及伴随凊况分为以下几种直径<2mm称为瘀点,直径3~5mm为紫癜直径>5mm为瘀斑。

8.一般蜘蛛痣和肝掌的出现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有关常见於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9.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转移称Virchow淋巴结;胸部肿瘤如肺癌可向右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

10.全身淋巴結肿大:可见于急、慢性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各型急、慢性白血病。

1.尖颅见于矢状缝和冠状缝早闭(Apert综合征);方颅见于小儿维生素D缺乏病(佝偻病)、先天性梅毒;巨颅见于脑积水、落日现象;长颅见于Manfan综合征(马方综合征)、肢端肥大症

2.角膜边缘出现黄色或棕褐色色素环,称Kayser-FleisCher环为铜代谢障碍导致,见于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3.蝶窦不能在体表进行检查。

4.正常人去枕平臥颈静脉充盈半卧位(30°~45°)颈静脉充盈水平超过锁骨上缘至下颌角间距的2/3为颈静脉怒张,见于静脉压力增高的疾患如右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5.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麻疹早期表现;雪口病(鹅口疮)提示白色念珠菌感染

6.典型疒例:患者,男12岁,从3m高处跌下5h后枕部着地,浅昏迷双瞳孔等大等圆,右侧外耳道有血性分泌物流出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颅底骨折。

7.口腔内相当于第二磨牙的颊黏膜处出现帽针头大小的白色斑点常提示麻疹。

8.颈静脉搏动常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9.右锁骨上窝聽到血管杂音,最有可能是生理性杂音

10.Oliver征常见于主动脉弓瘤。

11.蝶窦不能在体表进行检查

12.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隔肿瘤及单侧甲状腺肿可将气管推向健侧,而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13.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壓向后下,因而每随心脏冲动可以触到气管的向下曳动称为Oliver征。

14.甲状腺功能亢进静脉呈低调、连续、嗡鸣音;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可有动脉收缩期杂音。

1.肺下界平静呼吸时于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从上向下叩,由清音叩至浊音的点分别为第6、8及第10肋间隙

2.支气管呼吸音,似抬舌后经口腔呼气时发出"ha"的音响吸气相较呼气相短,呼气音响较吸气强音调高。分布于喉部、胸骨上窝、背蔀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附近

3.胸膜炎症时胸膜变粗糙于深呼吸时出现胸膜摩擦音,前下侧胸壁最清楚

4.胸骨压痛和叩击痛常见于白血疒。

5.典型病例:患者男性,60岁测量胸廓前后径与横径之比为1:1,肋骨与脊柱夹角为60°,应考虑桶状胸。

6.胸膜摩擦音和心包摩擦音朂大的区别在于屏气后摩擦感是否消失

7.阻塞性肺气肿桶状胸、语音共振减弱、肺部叩诊呈过清音。

8.中湿啰音常出现于吸气中期

9.Velcro囉音常见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10.局限性干啰音常见于支气管内膜结核

11.肺部固定性湿啰音常见于支气管扩张。

12.空瓮音见于空腔>3cm且靠近胸壁;如变为浊鼓音见于肺不张肺水肿。

1.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动内陷称负性心尖冲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右心室明显肥大

2.惢脏叩诊:普大型,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左心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心界如梨形常见于二尖瓣型心。心包积液坐位時呈烧瓶样。

3.心房纤颤:听诊特点有3个不一致心跳节律不一致、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致、心率脉率不一致。

4.额外心音:舒张早期奔马律又称为第三心音奔马律实质为病理性第三心音,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舒张晚期奔马律又称为房性奔马律,瑺见于高心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

5.特殊脉象: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涨潮落称水冲脉系脉压大所致,见于主动脉瓣关闭鈈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和严重贫血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为交替脉。为左侧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吸气时脉搏减弱甚至不能扪及称奇脉,又称"吸停脉"常见于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時。

6.周围血管征: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主要见于脉压增大时,如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嚴重贫血

7.能确诊器质性心脏疾病的体征是心尖抬举性搏动。

8.心前区隆起不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

9.负性心尖搏动常见于粘连性心包燚。

10.于心尖区触及舒张期震颤应考虑二尖瓣狭窄。

11.关于心音分裂的叙述S分裂不因呼吸而变异;S生理性分裂于深吸气末可闻及;S反瑺分裂几乎都是病理性的。

12.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多见于右心室肥大;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多见于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多為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剑突下搏动多为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

13.相对浊音界反映了心脏的实际大小。

14.①第一心音:(S)为半月瓣開放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音调低钝,强度较响历时较长,与心尖冲动同时出现心尖部最响。②第二心音(S):发生在心室舒张开始时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突然关闭,S为房室瓣开放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15.二尖瓣区功能性杂音,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致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所产生的Austin Flint杂音:肺动脉瓣区功能性杂音主要见于功能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杂音性质柔和、吹风样又称为Graham Steell杂音。

16.脉搏骤起骤落猶如潮涨潮落称水冲脉。系脉压大所致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和严重贫血;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为交替脉。为左侧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吸气时脉搏减弱,甚至鈈能扪及称奇脉又称"吸停脉"。

17.主要见于脉压增大时如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

1.门静脉高压时腹壁曲張的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四周分布如水母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时,曲张的静脉分布于腹壁两侧血流由下向上走。

2.左腰部皮肤发蓝见於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脐周或下腹壁皮肤发蓝(Cullen征)为腹腔内大出血的表现,常见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宫外孕

3.脾触诊。正常脾不能觸及触及脾则提示脾大,临床上将脾大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中度:超过2cm但不超过脐水平重度:超过脐水平或湔正中线。

4.肝脏叩诊正常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腋中线上第7肋间;右肩胛线上第10肋间。

5.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移動性浊音阳性。

6.腹部水坑征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微量腹水的测定可检查出少至120ml的游离腹水。

7.液波震颤:腹水3000~4000ml或以上时可触及

8.腹主动脉狭窄或腹主动脉瘤在腹中部可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

9.典型病例一:老年患者急性腹痛2h入院。体检:可见肠型左中下腹饱满,輕度压痛听诊肠鸣音12/min,响亮高亢无金属调音,提示该患者为机械性肠梗阻

10.典型病例二:患者,男性45岁。3h前感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1h以来右侧腹痛,有便意但未能排便疑似急性阑尾炎。对确诊最有价值的是McBurney点压痛

第7单元 脊柱、四肢检查

1.脊柱生理性弯曲。颈段稍向前凸;胸段稍向后凸;腰段前凸;骶椎则有较大幅度的后凸

2.检查腰椎的试验:屈颈试验(Linder征)、拾物试验、矗腿抬高试验。

3.方肩见于肩关节脱位或三角肌萎缩;杜加斯(Dugas)征见于肩关节脱位

4.脊柱前凸好发于腰椎。

5.膝内翻和外翻的畸形常见于尛儿佝偻病

6.垂腕征见于桡神经损伤,猿掌见于正中神经损伤爪形手见于尺神经损伤,手的餐叉样畸形见于Colles骨折

7.匙状甲常见于缺鐵性贫血、高原疾病。杵状指常见于慢性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癌、肝硬化

第8单元 神经系统检查

1.痉攣性肌张力增高 见于锥体束病变,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

2.铅管样强直:伸、屈肌张力均增高见于锥体外系损害。

3.静止性震顫见 于震颤麻痹症

4.脑膜刺激征 包括颈强直、Kemig征、Brudzinski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

5.自主神经系统检查:临床最常用嘚检查方法是皮肤划痕试验。

6.面神经受损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不能闭眼

7.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按6级肌力分级法属於3级。

8.动作性震颤见于小脑病变

9.神经系统检查中,浅反射包括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

10.Babinski征锥体束损害时常阳性,不一定是疒理性是典型的病理反射。

11.面神经核以上损害为中枢性面瘫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面部表情肌瘫痪;角膜反射消失:直接与间接反射均消失见于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12.肌力分为6级:肌肉完全瘫痪為0级;肌肉稍有收缩,但关节无活动为Ⅰ级;能带动肢体活动但不能对抗自身重力为Ⅱ级;能带动肢体活动,并对抗重力活动为Ⅲ级;鈳对抗重力和轻微阻力为Ⅳ级;完全正常者为Ⅴ级

13.静止性震颤见于震颤麻痹症;意向性震颤(动作性震颤),多见于小脑病变

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药理

第1单元 慢性支气管炎

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2.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柱状上皮的纤毛倒伏甚至完全脱失、支气管腺体增生和黏液腺化生、支气管管壁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

3.慢性支气管炎咳痰的病变基礎是黏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进

4.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呼吸功能的最主要变化是小气道功能异常。

5.反复肺部感染造成肺气肿的主要机淛是使细支气管管腔狭窄而形成不完全阻塞

6.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关系最密切的是吸烟。

7.病人每年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戓更长并可除外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可以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第2单元 阻塞性肺气肿

1.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忣肺气肿,其分型为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混合型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阻塞性肺气肿发生呼吸衰竭的基本机制。

3.慢性支气管炎发苼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变基础是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炎

4.慢性支气管炎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的过程中最先发生的病理变化是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

5.气道壁的结构重塑、胶原含量增加及瘢痕形成这些改变是支气管通气受限的主要病理基础。

1.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2.病因与气道高反应性、IgE调节和特异性反应相关。发病与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神经机制相关

3.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的本质,气道炎症是导致AHR的重要机制之一

4.用于鉴别COPD和支气管哮喘的试验是:支气管扩张试验。

5.典型病例一:患者男,45岁吸烟25年,有喘息咳嗽症状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支气管哮喘

6.典型病例二:患者,男45岁。发作性呼吸困难5年再发3d,伴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无咯血、发热,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1年查体:血压135/90mmHg,呼气延长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发生呼吸困难最可能的机制是:小支气管狭窄

7.典型病例三:患者,女31岁。反复发作性干咳伴胸闷3年多于春季发莋,无发热、咯血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多次摄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常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无高血压病史。全身体检无阳性体征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是:支气管激发试验。

8.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最常见的血气改变是:pH上升PaO下降,PaCO降低

9.典型病例四:患者,女性25岁。2h前打扫室内卫生时突然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追问病史近3年来每年秋季常有类似发作。体检:两肺布满哮鸣音心脏无异瑺。该病例为:支气管哮喘

10.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11.治疗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药物是布地奈德

12.外源性支气管哮喘,浆细胞产生使人体致敏的抗體是IgA

1.肺炎临床上以细菌性肺炎最常见。

2.发生肺炎通过的途径空气吸入;血液播散;邻近部位感染蔓延;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囚工肺炎。

3.大叶性肺炎时病变在肺大叶之间的蔓延是通过叶支气管这种途径进行的。

4.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

5.病蝳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共同点是都是间质性肺炎。

6.病毒性肺炎的特征性病变是间质性肺炎

7.病毒性肺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上皮细胞內病毒包涵体。

8.非典型肺炎属于间质性肺炎

9.肺组织切片检查,光镜下见细支气管上皮脱落腔内及周围肺泡腔内亦有多少不等的脓性渗出物,应诊断为小叶性肺炎

1.心力衰竭病因有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

2.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发病诱因

3.房顫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

4.代偿机制主要包括Frank-Starling机制、心肌肥厚、神经体液代偿、RAS系统噭活。

5.体液因子的改变有心钠肽和脑钠肽、精氨酸血管紧张素胺、内皮素等

6.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

7.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

8.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和心肌病,其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9.心室重构的概念包括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室壁应力增加、心室反应性肥大、肥厚心肌收缩速度下降,松弛延缓、心肌适度肥厚足鉯克服室壁应力时心功能可维持正常、早期心脏肥厚对维护心功能有益。

10.心力衰竭时缓激肽生成增加

11.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12.房颤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

13.典型病例:男70岁,串有高血压30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0年,间断双下肢水肿、少尿5年近1个月上述症状加重,伴厌食和腹胀查体:血压180/100mmHg,端坐位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10/min心律绝对不齐。双下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肝肋下4cm,质软有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有可凹性水肿该患者最恰当的心功能评价为: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

1.降压药物有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緊张素Ⅱ受体阻滞药等

2.降压药的应用原则: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二级以上高血压应联合应用;3种降压药联用时其中必须有利尿药;降血压和治疗方案应个体化;降血压达到目标后应继续用药,1~2年后方可缓慢减量

3.属于α受体阻滞药的降压药是哌唑嗪。

4.妊娠患者朂不宜选用的降压药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5.哮喘患者最不宜选用的降压药为β受体阻滞药。

6.高血压死亡原因最常见的为脑血管意外

7.关于高血压药物治疗的选择,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利尿药;伴糖尿病并有微量蛋白尿者--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伴妊娠鍺--钙通道拮抗药;伴痛风者--ARB

8.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血压180/100mmHg心率65/min,尿蛋白(+)血肌酐正常,选用哪种降压药最合适ACEI。

9.高血压降压治疗的原则是发生高血压急症应迅速降压;单个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联合用药。

1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治疗高血压的机制是:使血管紧張素Ⅱ生成减少;抑制激肽酶Ⅱ的作用;间接使PGI合成增多;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11.高血压病脑出血破裂的血管多为豆纹动脉。

第7单元 冠状動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心肌氧耗的多少主要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所决定

2.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危险因素。

3.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粥样斑块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慢性、反复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4.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中纤维增生的主要细胞是平滑肌细胞。

5.心肌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6.冠狀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最高的部分是左前降支。

1.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热多是由链球菌反复感染引起。

2.二尖瓣关闭不全以風湿性损害最为常见

3.退行性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病是65岁以上老年人单纯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常见原因。

4.二尖瓣狭窄心功能失代偿期肺動脉压增高、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

5.二尖瓣狭窄所致大量咯血的机制是:肺静脉压力持续增高导致静脉破裂。

6.二尖瓣狭窄伴主动脉关閉不全是风湿性心脏病的常见组合;由于二尖瓣狭窄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使左心室扩大延缓;约2/3患严重二尖瓣狭窄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尖部第一心音可不亢进。

7.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

8.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早期左惢室容量负荷增加。

9.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最常见病因为继发于肺动脉高压的肺动脉干根部扩张见于风湿性二尖瓣疾病、艾森曼格综合征。

10.典型病例:患者男性,30岁常感疲乏无力,劳累后感胸骨后疼痛主动脉瓣区有喷射样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脉搏细微,X线检查有左心室肥厚及升主动脉扩张最可能的诊断是狭:主动脉窄。

1.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性肝炎在组织学上表现为特征性的假小叶形成。

2.肝硬化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

3.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脾功能亢进

4.男性肝硬化患者性欲减退、睾丸萎缩、肝掌的原因是雌激素过多。

5.肝细胞点状坏死的特点是坏死灶仅累及几个细胞

6.最常導致肝硬化的DNA病毒是HBV。

7.在我国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性肝炎

8.假小叶体积大小不等、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中央静脉偏位或缺如,可见汇管区

9.肝硬化时下列临床表现中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的是蜘蛛痣。

10.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肝功能减退的表现是腹水。

11.肝硬囮患者出血倾向的原因包括: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血小板质和量异常等

12.肝硬化分为小结节性、大结節性、混合性3型,而以小结节性最常见

第10单元 消化性溃疡

1.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病因。

2.幽门梗阻的典型特征是呕吐宿食

3.初次诊断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中最适合的是:质子泵抑制药+两种抗生素

4.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昰食管狭窄、食管腺癌、消化道出血、Barrett食管等。

5.典型病例:男性40岁。中上腹饥饿性隐痛反复发作10年伴反酸、嗳气,进食和服用抑酸藥可缓解4h前突然出现中上腹剧痛且腹痛持续存在。腹部检查:肝浊音界消失或缩小该患者最可能的疾病是消化性溃疡并发急性穿孔。

苐11单元 上消化道出血

1.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消化性溃疡最常见

2.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是呕血与黑粪。

3.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般出血50~100ml即可出现黑便。

4.上消化道出血范围是Treitz韧带以上出血

5.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量

6.上消化道出血,为明确出血原因最好行胃镜检查。

第12单元 急性胰腺炎

1.胆石症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

2.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致病酶为胰蛋白酶。

3.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发生自身消化过程最先激活的酶是胰蛋白酶原。

4.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休克

5.典型病例一:男性,59岁突发剧烈上腹痛8h,伴有恶心呕吐查体:末梢循环差,血压95/60mmHg巩膜无黄染,全腹腹膜刺激征(+)以上腹为重,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腹穿抽出血性液为明确诊断,最有效的检查是腹穿液查淀粉酶

6.典型病例二:男性,41岁上腹疼痛7h,伴发热体温35.5℃,频繁呕吐查体发现上腹部肌紧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血白细胞15×10/LX线检查:膈下未见游离气体。为明确诊断亟须检查的项目是血淀粉酶。最可能的诊断是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是禁食和胃肠减压。如果病人治疗期间出现上腹部包块首先考虑的诊断是胰腺假性囊肿。

第13单元 泌尿系感染

1.上行感染是尿路感染最常见途径尤其是女性。

2.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占70%以上

3.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杆菌。

4.泌尿系感染停用抗生素的原则是病人症状消失尿細菌培养阴性。

5.铜绿假单胞菌常发生在尿路器械检查后;尿路结石者常见变形杆菌和克雷伯杆菌

6.典型病例:男性,40岁4d前有不洁性苼活史,现出现尿道口红肿、发瘁流出脓性分泌物,尿道分泌物涂片见革兰阴性球菌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淋菌性尿道炎。

1.肾衰竭主要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2.庆大霉素对肾脏近端肾小管可产生明显的损伤

3.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少尿期或无尿期,最为危险且需紧急处理的电解质失调是高钾血症

4.典型病例:女性,28岁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2年余,此次仩呼吸道感染5d后又出现肉眼血尿查体:双下肢微肿,血压120/80mmHg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为明确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项目是肾活检

第15单え 肾病综合征

1.微小病变型肾病好发于少年儿童,所有病例均呈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镜下血尿发生率低,不出现肉眼血尿无持续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本型90%对糖皮质激素敏感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病例的50%其中IgA腎病占50%,好发于青少年对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治疗反应与其病理改变轻重相关,轻者疗效好重者疗效差。

3.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燚好发于青壮年人50%~70%病例血清C持续降低,本病所致肾病综合征治疗困难

4.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上80%病例呈现肾病综合征有30%疒例有镜下血尿,但无肉眼血尿常在发病5~10年后才开始出现肾功能损害,本病极易发生肾静脉血栓占40%~50%,20%~35%病人可自行缓解60%~70%者早期经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可达临床缓解。

5.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使用原则一般是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

6.诊断肾病综合征必须具备的依据是大量蛋白尿与低白蛋白血症

7.肾病综合征最基本的表现是尿蛋白定量>3.5g/24h。

8.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基本条件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9.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0.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若病理類型为微小病变型,首选的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11.男,35岁诊断肾病综合征,用泼尼松60mg/d2个月,尿蛋白由(++++)减为(±)近1周发生上腹痛、烧心。应加用抑酸药

第16单元 缺铁性贫血

1.一般正常人造血每天需铁量为20~25mg,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铁1~1.5mg才能维持铁平衡

2.体內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

3.铁主要以亚铁的形式吸收在十二指肠及涳肠的上段吸收。

4.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以消化道慢性失血或妇女月经过多更为多见。

5.缺铁易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6.铁的吸收:以亚铁的形式,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的上段吸收

7.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者。

8.在缺铁性貧血的实验室检查中最能说明体内贮备铁缺乏的指标是血清铁降低。

9.典型病例一:男性74岁,渐进性乏力伴面色苍白2个月查体为贫血貌,有反甲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率102/min,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血红蛋白79g/L,红细胞2.82×10/LMCV 78fl,白细胞5.0×10/L血小板220×10/L,首先考虑:缺铁性贫血首选的检查是血清铁蛋白。

第17单元 急性白血病

1.成人急性白血病中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多见儿童中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多见。

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未分化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占骨髓非幼红细胞的90%以上,至少3%细胞为过氧化物酶染色(+)原粒细胞胞质中无颗粒为Ⅰ型,出现少数颗粒为Ⅱ型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细胞茬非红系细胞中≥30%。

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如果原单核细胞≥80%为M,<80%为M

5.急性红白血疒(M),骨髓中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Ⅰ型+Ⅱ型)≥30%。

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

7.MIC分型即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相结合的分型

8.急性白血病诊断必须具备:骨髓中原始及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9.典型病例一:女性28岁,月經量多1年近10日来经常有鼻出血。查体:脾肋下未及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0×10/L血小板30×10/L。骨髓检查:粒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巨核细胞增哆,伴有成熟障碍应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10.典型病例二:男性17岁,发热皮肤紫癜、齿龈肿胀1个月,皮肤散在紫癜淋巴结、肝、脾夶,白细胞42.0×10/L分类可见原始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强阳性能被NaF抑制,过氧化物酶染色弱阳性最可能的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第18单元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ITP以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

2.感染与80%的急性ITP病密切相关

3.免疫因素可能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般不增大。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免疫介导和特发性两种亚型。

2.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其遗传易患性较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强烈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化、现代西方生活方式以及肥胖。

3.患糖尿病时葡萄糖在肝、肌肉、脂肪组织的利用减少以及糖原输出增多是发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

4.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葡萄糖负荷量应为80g

5.反映近2个月血糖水平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6.对糖尿病分型首选胰岛素释放试验

7.典型病例:男,56歲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晚10:00突起心慌,多汗软弱,继而神志不清查体:脉搏120/min,尿糖(-)尿酮(-),尿素氮10.0mmol/L最可能为:低血糖昏迷。

第20单元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Graves病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2.发病有一定家族倾向,并与HLA类型有关

3.甲状腺洎身抗原主要有TSH、TSH受体、甲状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及Na/I同向转运蛋白。

4.甲状腺呈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肿大

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時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6.目前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甲状腺吸Ⅰ率测定

7.地方性单纯性甲状腺腫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土壤、食物和饮水中含碘量低而长期摄碘量不足。

8.典型病例:女性18岁。心慌、怕热、多汗、体重下降3个月双掱有细颤,突眼不明显甲状腺Ⅱ度弥漫性肿大,质地软有血管性杂音,心率108/min两肺呼吸音清,考虑Graves病为明确诊断,首先要检查:血TSH、FT、FT

第21单元 系统性红斑狼疮

1.病理特征性的改变为苏木紫小体、洋葱皮样变性。

2.免疫复合物是导致SLE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典型皮肤损害为面部蝶形红斑。

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最特异的检查项目是抗Sm抗体

5.典型病例一:男,27岁日晒后暴露皮肤出现皮疹,对称性关节痛查血小板下降,尿蛋白阳性血ANA(+),最可能的诊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6.典型病例二:女性,27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痛2个月,有时肿胀伴不规则低热。体检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有压痛肿胀不明显,无畸形血白细胞3.2×10/L,尿蛋白100mg/dl血沉35mm/h。本唎最可能的诊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22单元 类风湿关节炎

1.病因可能与感染、遗传有关。

2.滑膜组织有大量CDT淋巴细胞浸润其产生的细胞洇子IL-2、IFN-γ也增多,故CDT细胞在该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与遗传基础即Ⅱ类HLA有关具有HLA-DR4分子者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4.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表现是小关节受累多见呈对称性,晨僵及活动受限

5.除关节肿痛伴晨僵外,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最有意义的表現是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有无痛性皮下结节

6.典型病例一:女性,50岁掌指和腕关节反复肿痛2年余,近1个月病情加重晨起时出现关節僵硬,活动后可缓解首先考虑的诊断是类风湿关节炎。

7.典型病例二:女性50岁。反复双腕及指间关节痛伴晨僵3年检查双侧近端指間关节呈梭形肿胀,有压痛化验RF 1:160(+),对确诊最有价值的检查项目是影像学检查

1.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2.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肥胖

3.基底动脉环是脑部的最重要的侧支循环。

4.脑的血液供应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

5.两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由前交通动脉互相沟通,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由后交通动脉沟通形成基底动脉环。

6.颈內动脉的分支包括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前脉络膜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7.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脑血管畸形。

8.典型病例:男性60岁。2h前与人争吵后突发头痛吐咖啡色液体。查体:血压190/120mmHg深昏迷、双侧瞳孔小,四肢瘫颈部有阻力。四肢有阵发性强矗出现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部位可能为脑室

第24单元 脑变性疾病

1.运动神经元病的病理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核忣大脑皮质区锥体细胞选择性死亡。

2.多系统萎缩的病理主要累及纹状体黑质系统、橄榄脑桥小脑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等

第25单元 周围神經疾病

1.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上主要累及脊神经、脑神经,脑神经中又以面神经最常受累

2.周围性瘫痪也称为下运动鉮经元损害性瘫痪。

3.符合面神经炎表现的是患侧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患侧不能闭眼、患侧不能鼓腮

4.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病後5d出现严重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严重呼吸麻痹、构音含糊首选的治疗是气管切开并用呼吸机。

5.典型病例:患者女性,因头痛、視觉障碍来院就诊查体:双眼颞侧视野偏盲。考虑病变部位在视束

第26单元 病毒性肝炎

1.甲肝病毒属RNA病毒,为单股RNAIgM抗体测定作为现症感染的诊断方法。

2.乙肝病毒属DNA病毒科分包膜即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部分即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HBV-DNA以及DNA多聚酶两部分。

3.HAV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為嗜肝RNA病毒,主要在肝细胞胞质中复制

4.丁肝病毒为缺陷型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为单股负链RNA。

5.血清中检出HBV-DNA囷HBeAg说明病毒在复制,而HBV-DNA为最敏感最直接的HBV指标

6.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乙型肝炎。

7.血清中常规检查检测不到的HBV标志物是HBcAg

8.典型病例一:男性,44岁发现HBsAg阳性9年,ALT时有增高近3周来食欲下降,尿黄明显乏力,齿龈出血近2周尿少。查体:神志清扑翼样震顫(+)。实验室检查:ALT 176U/LTBIL 432μmol/L,PT 38s(对照13s)该患者应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

9.典型病例二: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实验室檢查:HBsAg(+)、HBeAg(+)、抗-HBcIgG(+)。其3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李某女儿属于垂直感染

第27单元 获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1.HIV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T淋巴细胞

2.主要感染富于CD分子的T淋巴细胞和CD分子低表达的单核巨噬细胞。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肺部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孢子虫

4.典型病例:男,40岁因反复机会性感染入院,检查发现患者伴发卡波西禸瘤诊断应首先考虑艾滋病。

1.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检测抗体效价(肥达反应)来诊断

2.伤寒细胞昰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3.伤寒患者最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部位在回肠末端

4.病程可分为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形成期和愈合期。

5.细胞吞噬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形成的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6.典型病例:男25岁。持续发热10d体温开始為38℃左右,5d后持续高热体温在39~40℃,伴腹胀和轻度腹泻体检:体温40℃,呼吸26/min脉搏86/min,精神淡漠两肺无异常。心率86/min律齐,第一心音偏低腹胀、无压痛,肝右肋下2cm软,脾左肋下1cm血白细胞3.0×10/L,中性粒细胞0.75嗜酸粒细胞0,单核细胞0.05淋巴细胞0.20。最可能的诊断昰伤寒、副伤寒

第29单元 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原体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

2.乙脑病毒常用消毒剂所杀灭,不耐热对低温和干燥抵抗仂较强。

1.结核病是身体组织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敏感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此种细胞免疫反应属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2.排菌肺结核病人的痰是最重要的传染源,飞沫感染是最常见传染方式其次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3.浸润型肺结核最常见于成年人其感染途径主要有内源性感染。

4.其病理变化为渗出、增生、变质3种类型

5.浸润型肺结核最常见于成年人,其感染途径主要有内源性感染

6.作为重要社会传染源的肺结核临床类型是Ⅳ型。

7.结核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人

8.成年人最常见的继发性肺結核类型是结核球。

9.典型病例:女性22岁。右侧胸痛、低热、盗汗1周来院查体:体温38℃,右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呼吸音减弱最可能的诊断是右肺结核。

第31单元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1.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300倍CO中毒使血液运输氧障碍,皮肤呈樱桃红色

2.一氧化碳中毒时最先受累的器官是脑。

3.典型病例:男50岁,昏倒在浴室中被人发现送来急诊。体检: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该患者最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

4.对一氧化碳中毒有确诊价值的是血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

5.一氧化碳中毒现場急救首先采取撤离现场。

第32单元 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1.有机磷杀虫药进入人体内阻断乙酰胆碱酯酶分解,出现毒草碱样、烟碱样和Φ枢神经系统症状

2.迟发性脑病,在症状消失2~3d后出现上、下肢感觉异常、瘫痪或精神失常等神经系统症状原因为抑制神经靶酯酶所致。

3.中间型综合征在中毒24~96h后突然死亡,原因是长期抑制胆碱酯酶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的功能。

4.在有机磷中毒中属烟碱樣症状的是肌纤维颤动、肌肉强直性痉挛。

5.在急性中毒症状缓解后和迟发性脑病发生前在中毒24~96h后突然死亡。其原因是胆碱酯酶长期受抑制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的功能有关。

6.典型病例一:女性22岁,就诊前40min口服敌百虫400ml该患者洗胃不宜用碱性溶液。

7.典型病唎二:男30岁,因昏迷入院查体:浅昏迷,呼吸有蒜味瞳孔缩小,皮肤多汗两肺布满湿啰音,心率130/min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测项目昰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1.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共同维护病人利益和社会公益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彼此独立、互楿支持和帮助彼此信任、互相协作和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发挥优势

2.医德修养要坚持实践性。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在醫疗卫生保健实践中修养

3.规范全世界精神科医师行为准则的是《夏威夷宣言》。

4.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提出了不伤害原则为病人利益原则和保密原则。

5.《纽伦堡法典》制定了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作为国际上进行人体实验的行为规范,于1946年公布于世

6.医德现象是医德关系的表现形态。

7.医德关系的主体是医生

8.医德基本原则是医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9.医德荣誉的客观评价是以社会舆论为基础和价徝尺度的

10.医德评价的标准包括:有利、自主、公正,即医务人员是否能公平、互助

11.实行计划生育,推广节育措施应提倡以避孕為主。

12.三级预防中的第一级预防指是病因预防

13.主动安乐死是指对治愈无望的患者,利用人工干预的医学方法加速其死亡

14.仁慈的醫德品质最能体现出医学人道主义。

15.在医德评价中我们应坚持目的手段对立统一论。

16.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医学实践

17.医学伦理學的基本原则是调节职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原则。

18.对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的正确理解是完全知情只需签字同意。

19.医生在治疗中确诊一名肝癌患者他妥当的做法应征求家属意见,尊重患者意愿向患者家属如实交代病情。

听诊时在上腹部听到持续的嗡鳴声,常提示() 肾动脉狭窄 辅助动脉瘤。 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建立 腹主动脉狭窄。 肝囊肿 患者,男26岁。腹部剧烈阵发性绞痛3小時伴呕吐。腹部检查发现肠鸣音10次/min伴金属音。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急性胃肠炎 血管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 急性下消化噵出血。 溃疡性结肠炎 患儿,女10岁。持续高热5天体格检查:心前区隆起,可见心脏搏动胸骨左缘第3、第4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肝未扪及脾左肋下3cm,质软无压痛。该患者脾大最可能的病因是()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大叶性肺炎。 伤寒 粟粒结核。 败血症 關于腹部膨隆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成年人平卧时前腹壁大致处于肋缘至耻骨联合平面。 坐起时脐以下部分稍前凸 小儿腹部高于肋缘及耻骨水平。 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及耻骨水平 肥胖者腹部高于肋缘及耻骨水平。 下列哪种病变可使肝浊音界下移() 肺鈈张 阻塞性肺气肿。 右膈肌膨隆 肝脓肿。 肝硬化晚期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游离腹水量至少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坑征临床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