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鞍扩大,垂体蝶鞍高约16mm是什么情况,怎么治疗

空泡蝶鞍的诊断一般以矢状位、冠状位为主可清晰地显示鞍区解剖结构及信号的变化其中MRI的特征表现有:1.蝶鞍扩大。为长期脑脊液搏动压迫所致本组蝶鞍扩大共45例,其中有20例明显扩大呈球形鞍底变薄其余25例垂体蝶鞍部分受压为部分空泡蝶鞍;2鞍内被脑脊液充填,表现为类圆形均匀一致的水样长T1长T2信号;3.垂体蝶鞍受压变扁,紧贴鞍底矢状位受压的垂体蝶鞍呈弧线形或新月形改变;4.垂体蝶鞍柄居中,但可延长后移;5.本组有几例合并腦积水脑肿瘤、闹囊虫、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颅内压增高征象,说明脑脊液压力增高可引起或加重空泡蝶鞍改变当患者出现头痛、頭晕、视力改变、泌乳等症状时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及早发现该病对临床上患者各种症状的控制和改善有重要的意义MRI诊断空泡蝶鞍较准确,当与不典型垂体蝶鞍腺瘤和囊肿鉴别

总结空泡蝶鞍综合征MRI征象有:1.蝶鞍扩大。2鞍内被脑脊液充填3.垂体蝶鞍受压变扁紧贴鞍底,矢状位呈弧线样或新月形;4.垂体蝶鞍柄延长伸向鞍底;5.可伴有脑肿瘤、闹囊虫等脑脊液压力增高病变。

成人蝶鞍多为椭圆形, 中部下陷为垂体蝶鞍窝, 蝶鞍前后径8~ 16mm, 平均11. 5mm; 深径7~ 14mm, 平均9. 5mm; 垂体蝶鞍高度2~ 8. 4mm, 平均4. 5mm; 男女无显著差别鞍膈为颅底硬脑膜覆盖于垂体蝶鞍窝上方的膈状结构, 分隔蝶鞍与顱腔, 中央有鞍膈孔, 直径通常小于3mm, 为垂体蝶鞍柄通过。早期X 线或体层摄影,可显示蝶鞍不同程度扩大, 常伴前后床突翘起或鞍背骨质吸收变薄CT 鈳显示在扩大的垂体蝶鞍窝内萎缩变扁的垂体蝶鞍和低密度的脑脊液, 形成特征性“漏斗征”, 但受颅底伪影影响较大。MRI 具有组织分辨率高及哆方位、多参数成像的优点, 同时可以避免颅骨伪影的影响, 对空蝶鞍的显示和诊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均可清晰顯示鞍区解剖结构及信号变化空蝶鞍综合症MRI 表现:1.蝶鞍体积增大, 鞍底下陷, 本组18 例呈球形对称性扩大; 2.鞍内充满脑脊液信号( 显著长T1、长T2 信号) , 与鞍上池蛛网膜下腔相通;3.垂体蝶鞍受压变扁, 高度多

体内信号无异常, 也可仅见蝶鞍内均匀一致的长T1、长T2 脑脊液信号填充, 而看不见垂体蝶鞍信号顯示( 完全性空蝶鞍) ; 5.垂体蝶鞍柄延长至鞍底, 位置居中或略后移, 视神经可上抬, 垂体蝶鞍与视神经的距离延长,本组25 例垂体蝶鞍柄最长达13. 5mm, 平均11. 2mm, 同时鈳以观察到其后移、甚至折曲等变化。一般MRI平扫即可对空蝶鞍进行明确的诊断, 冠状面与矢状面诊断意义较大, T1WI 即可清晰显示垂体蝶鞍形态与鞍区解剖,T2WI 可以观察垂体蝶鞍及鞍内信号变化

空蝶鞍诊断的临床意义:并非所有的空蝶鞍都会引起不适症状, 空蝶鞍的发生率在尸检报告中為5% ~ 20% , 国外健康志愿者的MRI 检出率为4%[ 2] 。但国内外临床实践证明, 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 空蝶鞍常常是某些患者就医的主要病因, 其临床主诉可归纳为两類:1. 颅内压增高症候群头痛、头晕最为常见, 本组占71. 4%( 20/ 28) , 头痛有时较剧烈, 其发作的部位、时间不一, 缺乏特异性, 部分患者有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可呈向心性视野缩小或颞侧偏盲, 或伴有视乳头水肿, 少数甚至出现脑脊液鼻漏。Silver 等[ 3] 在脑脊液漏患者MRI 中发现, 伴随空蝶鞍出现的同时还有蛛网膜压跡、软脑膜膨出、硬脑膜扩张等其他颅内压增高的证据;2. 内分泌紊乱症候群主要是垂体蝶鞍前叶功能减退, 以靶腺激素缺乏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多出现产后无乳、闭经、不孕、阴腋毛脱落、性欲下降等促性腺激素及催乳素缺乏症状, 本组4 例有类似表现, 并与实验室LH、FSH 激素水平较低一致; 2 例患者TSH 减低, 同时伴畏寒、嗜睡、食欲不振、心率减慢、皮肤干燥等甲状腺激素缺乏表现;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多不严重, 本组有2 例血糖偏低, 1 例低血压但是, 空蝶鞍与内分泌紊乱

蝶鞍扩大内见脑脊液样信号充填,垂体蝶鞍变扁铁于鞍底;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蝶鞍扩大内见脑脊液样信号充填,垂体蝶鞍变扁铁于鞍底;双额顶叶见斑点状长T1T2信号,水抑制像为高信号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垂体蝶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