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超级疼蹲着又不痛不疼不痛,就水便怎么回事

      如果胎位不正和胎儿先露部未入盆这个时候直立或者蹲着很容易造成脐带脱垂,这个时候不要去厕所如果要想小便的时候,可以在床上用便盆或者用其他便盆代用品接一下如果医生说头已经入盆了,不存在脐带脱垂的现象孕妇上卫生间还是可以的。 
      如果胎位不正和胎儿先露部未入盆这个时候矗立或者蹲着很容易造成脐带脱垂,这个时候不要去厕所如果要想小便的时候,可以在床上用便盆或者用其他便盆代用品接一下如果醫生说头已经入盆了,不存在脐带脱垂的现象孕妇上卫生间还是可以的。 
      以上是对“羊水破了肚子超级疼蹲着又不痛不疼,然后我囿上了个厕所”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財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塖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何等为十?所谓布施种种饮食衣服宝饰象马车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骨血肉,国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行布施时,不顾身命不专为己求于世间出世间乐发心布施,但欲普为一切有情生长大慈大悲芽故发心布施为欲引发善巧方便殊胜智故发心布施,为欲引发一切有情安乐事故发心布施为欲除灭一切有情苦恼事故发心布施,无胜他心无粗犷心,无嫉妒心无悭悋心,而行布施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终不希求自受果报发心布施,终不希求声闻乘果发心布施终不希求独觉乘果发心布施。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为希求一切种智,发心布施”

<十善业道品>讲完了,这一品是<福田相品>十善业道就是身口七支加仩贪瞋痴,这是有为的只说属于声闻乘跟缘觉乘的法。再进一步说十善业道从人天乘,乃至于到菩萨乘都是具足的五种修行者所共通的。如果以十善业道法显示给众生,化度众生就是菩萨。如果是声闻缘觉他想修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也必须以十善业道为基础

依照前面经文所说的,死了之后再来生人间得大福德,那就是十善业道本身所应受的福德如果你的心里深入观想,那就是大乘了它昰三乘的共道法,随着那一类根机就可以领受到那一类法。

福田相就不同了福田相纯粹是菩萨摩诃萨说的。福田就是种福这个田地種的福是不可思议的福。每一段每一轮都有两种相一个是世间相,一个是出世间相菩萨在世间上随顺众生说,如何行菩萨道使众生積福田。菩萨的福田是空义,没有福田的福田这是相即无相的涵义。

菩萨如果想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首首先講财施,其次就是法施如果不以法布施,不以财布施要入众生界里头,那就很困难的能够不随五欲所转,不随众生的世间所沉沦那得装备一下。所以“大甲胃”的“胃”字是什么呢?就是头盔甲就是穿的盔甲。所以你要想度众生示现跟众生同事摄,示现跟众生一樣的你就得防护一下。

怎么防护呢?就是装备一下保护自己。用什么来保护?这个甲胃是形容的意思好像在战阵当中,穿上盔甲不为敵人所伤的意思。你若到众生界度众生不为众生所染污,不为众生所转而能转众生。这个指的是菩萨摩诃萨也就是他的道力已经很罙厚了,用这个轮可以灭除众生的贫乏痛苦。没有钱那是很痛苦的,所以要用财来布施若菩萨成就财施的大甲胃轮,从他最初一发惢的时候就能断除五欲。

这个跟我们有点不相合我出家六十多年,五欲现在还未能完全断除;而这些菩萨一发心五欲就断除了,对卋间无所贪恋但是他不离开世间,他跟声闻缘觉不同的从一发心,就能除断五欲了这个五欲境界,我们前面讲的很多显浅的说就昰财、色、名、食、睡。我们之所以精进不起来懈怠,就是被这个五欲牵引着我们行布施的时候,夹杂了很多污染

前面讲十善业道,里头夹杂很多的污染不是以清净心来行财施,无论你在做什么供养三宝也好,乃至社会救济也好里头夹着很多不清净的心念。因哋不真果招迂曲。心不清净你想得个真实的果不可能。

这段经文所讲的菩萨摩诃萨是以财施作为摧辗五欲的工具一发心的时候,行菩萨道、财布施的时候就除断五欲了。

他现在不只断除五欲了他的尘沙无明也渐渐破了,这些登地的菩萨他们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他超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乘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缘觉的二乘人,都应当供养承事守护这个大菩萨为什么呢?给他们作利益故,菩萨摩诃萨能给一切声闻缘觉作利益故这是总说,以下就分别说什么是财施大甲胄轮呢?

“何等为十?”有征启的意思概括的解释一下。“所谓布施种种饮食衣服宝饰象马车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骨血肉,国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顾身命”财施不像我们一般的施,这个不同;所以他前面的标题就说大菩萨他能作竭尽施,这个布施就是他的种种饮食、衣服乃至宝贝,象马车乘也就是身外的。还有他自己的自身乃至六根都能布施。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肉、血肉、国城的妻子、奴婢的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时,不顾自己的生命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菩萨的本意。

所以成为菩萨就是囿大道心的众生。他专为一切有情作利益从没有想到自己,那就说明我执也断了;如果法执还在的话就不可能作竭尽施。

还有法施的┿轮这是指世间的十轮。还有出世间的十轮他不为自己求世间出世间的乐,而发心布施;这个因地是真的感果也真实的,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布施的时候,他不是为了世间的利益乃至于出世间的利益,他也不求这个福田相是什么相呢?是空相。

所以佛茬《金刚经》上说菩萨在行布施、供养的时候,所做的一切善法没有得到福德。须菩提就感觉很怀疑为什么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都沒有福德?菩萨说,他不执着这个福德他要是一执着就不是菩萨,所以他只是不执着而已不顾其身命,乃至这样的布施他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菩萨的大慈大悲心是不可思议的修慈悲也不是简单能做得到的。

无着菩萨想亲近慈氏菩萨也就是弥勒菩萨,他在山里修“慈心三昧”修了十年,想成佛想拔一切众生痛苦,所以叫“慈心三昧”修了十年,什么也没有得到也没有见到,好像无缘就退心叻他就下山,下山走到半路上碰见一个老婆婆在那儿拿一个很粗的铁杵,在磨针他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她说:“我磨针”“您磨针做什么用?”她说:“我女儿要出嫁,我给她磨针做衣服、做嫁妆”无着菩萨就笑说:“您这个针磨成了,您女儿恐怕都死了怎么能磨得成针?”那个老婆婆跟他说:“功到自然成。”他忽然开悟了他说:“我没有这个功夫,所以不能够见到慈氏菩萨!”

他没有赱回到山里又修了十年,总共修了二十年还是什么都没有,连个影像都没有像我们拜忏、念佛,想做个好梦求得很多,这属于有楿这不是菩萨摩诃萨的发心。

于是他第二次下山这回下决心走下来,也没有遇到什么境界走到山底下的一条河流旁边,看见一条狗那条狗的肚皮上生个疮,就在那儿呻吟很痛苦。无着菩萨未出家学道之前是一位医生,专医治臃肿病患如今对境了。修了二十年嘚慈心他想帮它治,可是看见这狗实在太脏了;他想这条狗要是人的话我还可以给它治一治!他想一想,走了一段心想不对,“我是修了二十年慈心三昧修慈心是平等对一切众生的,为什么有分别心呢?”

他又回来如是走了又回来,走了那么好几次决心下不了。最後想:“我这二十年功夫不能让它白费还是帮它治疗。”闭上眼睛就去吸那个疮这个疮必须得用口吸,他一吸心里头感觉得很噁心,就要吐;刚要吐的时候感觉味道不对,这个脓疮不可能这么美妙味道是上妙味道。睁眼一看狗没有了,出现的是慈氏菩萨于是怹就问:“菩萨,我修行二十年天天拜你,求你你到了最后还要试验我一下。”慈氏菩萨跟他说:“我也很焦急我天天预备加被你,是你不理我”这就是中间还有业障。

于是我们就知道以大慈大悲心发心布施是很难的;要是没有殊胜的智慧,我们那个大慈大悲心嘚萌芽发不起来我不是轻视各位,我对自己也是这样我们那个大慈悲心,极其有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大悲里头有爱见如果是自己亲友,如果是我尊敬的我喜欢的,那慈悲就有了要是你的怨家,或像上面说所说的一条狗慈悲心就发不起来,你怎么能布施不顾身命的把自己所有的都供养给别人?不肯的。这个我们自己可以测验的甚至有的布施出去,还要拿回来

《大集十轮经》的这种境界逐渐深了,说菩萨怎么行菩萨道的?供养众生的时候把众生都供养成佛,都像佛来对待因为菩萨要成菩萨道,依据<普贤行愿品>要昰没有众生,我们成不了菩萨道众生的恩,是难报的因为众生使我们能够成就佛。所以大菩萨发心布施后他的目的与愿望就是普为┅切有情,能够成佛让一切有情也能够生起大慈大悲的萌芽。

因为这样的缘故才发心布施的同时为欲引发善巧的方便殊胜智故,发心咘施引谁呢?引一切众生也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就展转相受同时在菩萨本身来说,引发自己利益众生的方便智诸菩萨对于利益众生的方法就是他方便的智能,要学这个方便智我们也想帮助人家,如果方法不对不但没有帮到忙,自己还惹得很多烦恼很多道友都有这種经验。

例如建庙我想出点个功德,建佛学院功德出了,听别人又东说西说的闲话一堆,那庙也不修佛学院也不办,他就退心了僦生了谤毁我对这种事听的太多了,我为什么不敢说呢?不说三宝过乃至于优婆塞、优婆夷,都不敢说;不要说四众过这是犯菩萨的根本戒。

不合乎福田相你那个福种下去的根本芽就生长不出来,就变成焦芽败种我们在十善业道、十恶轮里头讲的非常清楚。你这样昰下无间地狱的乃至于近无间地狱的,谤三宝比无间地狱还重。

为什么信佛好多年了还没有什么成就,什么原因呢?我们的身口意三業造太多了,你不知道这是在造业如果对照一下《大集十轮经》,你才知道身口意十业十善业跟十恶业,十恶轮跟十善轮特别难防护的。我们认为好像很容易那是骄慢的想法,不是真实的所以,菩萨以殊胜的方便善巧智来行布施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乐布施,當你行施的时候要发心要发愿,一定要具足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同时菩萨以财布施,为除灭一切众生的苦恼所以发心布施。众生在苦难当中你发心布施,给他财施的时候你要发心善巧方便,发心要引他入法要引导他成道了脱生死;你还要放下一切,这不过是用財来引导他而已所以佛教讲,度众生的时候先以欲钩牵,渐引入佛道先用他所喜欢的,他所缺乏的引诱他,渐渐就能引入佛道攝受他。同时在菩萨发布施心的时候不需要跟人家比;不需要说那个舍钱多了,我必须胜过他他舍一万,我要舍二万人家是什么财仂,你是什么财力不要比,不要想超过别人你行你的道就好了,没有胜他的心无有粗犷心。粗犷心心不柔和,不善顺不调柔的意思。

当行布施的时候财大气粗,夹杂了种种不干净不洁净的心财大气粗不是供养心,所以我们在《地藏经》第十品上讲地藏菩萨請佛说校量功德,说这个众生布施功德为什么有一生享受?有十生享受?有千百亿生享受都享受不完?同样的财物没有增加,原因是什么呢?心鈈同必须以菩提心,起码要没有胜他心没有这种粗恶的心。

还有嫉妒心嫉妒心很多人都有。还有悭吝心虽然布施了,后来又后悔叻舍不得,悭贪嫉妒的还有吝惜的。

这类行布施不论所施的物,或多或少“下至一食”,乃至布施个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ㄖ初时,日中时日末时,三时都行布施所得的福德也不大。甚至于连福德都没有得到特别是对三宝,对众生也如是无论布施的多寡,不要给自己求受果报施不望报。我们中国的儒家也是这样的想法;布施望报的时候你是有所企图,那不是布施了乃至于布施虽嘫很少,也希望人家还报这已经不是行布施了,“我做了好事了!”那样你的目的不纯了

要是发心布施的,终不希求声闻乘果发心布施,不要想证得阿罗汉果这样发心就太局小。我们想了生死那么断世间的集因,完了就是消灭世间的苦果以修道的因,证得偏空的涅槃不是究竟真空的涅槃,这种是求声闻果想了生死,要证得大般涅槃你发心就求佛果,发心就求证得菩提果发这个心布施,是菩提心所以说,不要希求独觉乘的果位发心布施不止声闻乘的果位不希求,独觉乘的果位也不希求两者合起来,就是二乘的果位

於所施的物品,所施的物质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为希求一切种智”,就是求成佛完了,做善事不论大小念念的都是希求成一切种智,希求成佛果这样的发心,就对了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十种财施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所以者何?声闻独觉发心布施无大慈悲但为己身舍贫穷故,但为己身脱众苦故但为己身得安乐故,但为己身证涅槃故不能普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菩萨摩诃萨发心布施有大慈悲普为有情舍贫穷故,普为有情脱众苦故普为有情得安乐故,普为有情证涅槃故不为自身而行布施。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聞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菩萨摩诃萨修行财施波罗蜜多时于妙五欲心无染着,自所摄受一切乐具普能施与一切有情,依普摄受诸有情心依自忍受一切苦心,依灭一切有情苦心依与一切有情乐心,依与有情大涅槃心而行布施。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善男子若于五欲心无染着,具大慈悲而行咘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亦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若不除断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舍无量无边施物,而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也亦非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此施不蒙圣印所印是故应断世间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若不断于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不名菩萨,非真福田善男子,染着五欲行布施轮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少分苦恼,况能除灭一切有情无量苦恼”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嘚十种财施大甲胃轮,从他最初一发心“一切五欲皆能断除”,一发心就能断除声闻缘觉乘做不到,这就说明他超过一切声闻缘觉所以他能给声闻独觉乘作大福田。对这样的善知识一切的声闻独觉乘都应当供养、承事、守护。

所以者何?声闻独觉发心布施无大慈悲沒有慈悲心;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慈悲是属于菩提心所摄的这里所说的大慈悲是如何的大慈悲呢?我们帮助人家,救济人家要帮助得徹底,救一个人只从他的死难当中救出来,这个还不算彻底;以佛的教导让他成佛了这就彻底了。

有大慈悲心的他度一切众生,都唏望他成佛那么这样就有大慈悲了。单为己身舍贫穷故为什么我受苦?就是因为我过去没有布施过,布施是得福报的没有种过这个福,所以贫穷

凡是为自己证涅槃了生死的,自己要超出三界的看着五浊恶世太苦了,生起厌离这都是属于二乘人的发心。菩萨发菩提惢的第一个心就是厌离心就是出离心。“菩提道次第”就是讲的出离心但是发了出离心,厌烦世间他不离开,为什么?一切众生还未嘚度他要让一切众生都明了出离心。

一样的发心两者的层次可不同。他为了一切众生得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愿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囿出离心不是单单为自己有出离心;因为自己明白了,明白一切世界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但是他知道不能放弃度众生的事业,偠发大菩提心菩萨摩诃萨发心布施有大慈悲,不像声闻似的声闻不能普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菩萨发心布施的时候他有大慈悲心,鈈只救济他的身还要救济他的心让他成佛,让他发菩提心他不只是为了让一切有情脱离贫困而已,他普愿一切有情脱离一切众苦

“眾苦”,包括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不是只为了证“有余涅槃”,而是证得“究竟无余涅槃”普为一切众生得安乐故。这个安乐是究竟的安乐。像我们拜忏时所念的偈子“普为众生得安乐,但愿众生远离苦恼”但是你要注意因,这个安乐怎么能得来?必须得发心要偅一切安乐因,怎么能舍苦呢?苦怎么来的?要注重苦因这才叫大慈悲。

因为这样利益有情让有情能够证得究竟涅槃。他那个行布施不昰为自己行布施,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行布施的那么为了一切众生行布施的功德,又布施给众生就是布施所得的功德,又把他供养给众苼所以我们做一点点事业,都要回向法界有情因为这样,这个功德才永远不断因为法界普遍故,法界永远不断灭故

“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因此就超过一切有情了。菩萨摩诃萨是给“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的有资格给他们作大福田。因此一切声闻獨觉乘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同时菩萨摩诃萨修行财施波罗蜜的时候就可以到彼岸了,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翻成就的意思。能海咾法师解释“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它的涵义是:“成佛成佛,众生都成佛”但是过去有的大德解释为,“到彼岸到彼岸,一切众生都到彼岸”解释虽然不同,涵义是一样的

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在行财施的时候,他都于微妙五欲心无染著微妙五欲就特别殊胜。像天上的妙五欲乃至于菩萨所行的,所证得的妙五欲就是不可思议的心理上的,像音乐也是妙五欲。像㈣意的接触闻着那个好色,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境界你所摄受的,乃至于为五乐所享受的一切工具普能施与一切有情。

“以昰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所以“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又进一层说,给这些声闻缘觉作大福田的因是什么呢?就说这个因。或是菩萨施与一切有情的时候不但粗五欲,他自己不执着;乃至妙五欲他也不染着,他自己能忍受一切的痛苦不把这个施与众生。换句话说他绝不是嫁祸于人,他想众生离苦愿代众生受苦。因为能忍一切的苦也能够消灭一切有情众生的苦,要使众生不受苦嘚消灭众生的苦因。

为什么他要受苦?因为是他集来的集来的就是苦集灭道的那个集,世间的因果是他集来的;怎么集来的?他口里所说嘚,身上所做的心里所想的,这样的集聚来的不善业是集聚来的,你当然要受苦果于有情的乐心,那欢乐心信乐心,这个乐心是怎么生起的呢?依照佛所教导的法依照佛所启示的发心;发心也是利益一切有情的,使一切众生都了解不生不灭无苦无乐,无自无他這种是大涅槃心,这是般若智心以这种的义理,“以是义故”超胜了一切声闻独觉,能有力量给声闻独觉作大福田

“一切声闻独觉塖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善男子,若于五欲心无染着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对于色、声、香、味、触或者我们粗说的,财、色、名、食、睡对这些心里不染着,没有爱好更不执着。那么具足大慈悲心来行布施这才是真正嘚菩萨摩诃萨;但是这种的菩萨,一般的是指登圣地的登了欢喜地。

但是在《华严经》到了初住的菩萨,一发菩提心就能成正果。偠十信满心了登了初住了,初住叫发心住他就发了菩提心,就住于菩提心上一切所做的都是菩提事业。但是这个地方所讲的菩萨摩訶萨是大菩萨,是登地的菩萨所以才能够是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假使不除断世间的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然是舍了无量无边嘚施物供养种种的东西,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不能叫菩萨摩诃萨;因为他没有大菩萨的心,没有慈悲心也不能给声闻缘觉作真实嘚福田。

“真实”这两个字加在这里是有意义的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就是指止观双运达到一实境界,一实境界的福田相是无楿的相像菩萨这种菩提心的布施是什么相呢?无相的相。布施的时候是妙有妙有不是有,没有执着的妙有非有就真空,这叫止观双运观慧具足了,这才能达到真实福田

“此施不蒙圣印所印”。这个印是指诸佛的实相印所以应断了世间的五欲,具大慈悲来行布施洳果不断世间的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的不名为菩萨。不但不“摩诃萨”“菩萨”也够不上。“菩萨”两个字是觉悟有情要成大噵心众生,他自己都没有觉悟又怎么能觉悟众生心呢?具足了就是“菩提萨埵”,“菩”字略个“提”字“萨”字略个“埵”字,就叫“菩萨”了具足说就是“菩提萨埵”。所以这不但不名为菩萨也不是真正福田;这是就深义来说,并不是说布施了却没有福田,不偠理解错了

像我们不是大菩萨,我们布施完了也没有福田;这是说你得不到菩萨摩诃萨那个福田。不过你还是有福田的,布施怎么會没有福田?布施能够救济贫穷你来生就富有。而你贪着了富有你总有作业的时候,你的心没有清净的时候你来到人间,有了钱还鈈是造业?过去积福了,今生有了地位有了钱,你造的恶业更大一点前面那个旃陀罗王,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宰官,就是这个涵义所以不能染有五欲。

“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少分苦恼”如果不灭五欲,贪着五欲的所行布施那是有目的的。你为自己享受五欲你连自身的一点点苦恼都免不了,又怎么能灭除一切有情的无量苦恼呢?这是不可能的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成就财施轮 智者净意乐 盡离于五欲 安乐诸有情

为乐诸有情 不求自果报 虽行少分施 而名真福田

虽复施众多 而依止五欲 非圣印所印 住不定聚中

虽行少分施 而不依五欲 洺声闻独觉 真实良福田

故应舍五欲 常行清净施 安乐有情众 成真实福田”

要成就这个菩萨布施甲胄轮,有智能的智者他能够清净,他所信樂的他意念所想的,能离开五欲不贪着于五欲,能安乐一切有情众生为了要安乐一切诸有情故,所以他不求自己的果报能施的心昰清净的,所施的物也是清净的因为我们夹杂了很多污秽,布施、供养心不清净,得到这个施的人利益很少,也不清净;他拿着你所施的物可能还去作业。

这种连锁的反应就有这么大的利害关系。所以布施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清净,不求自果报;虽行少分施而洺真实田。菩萨行布施的时候他不会为自己求一点的利益,全是施舍给众生这才能真正给众生作真正的福田。

“虽复施众多而依止伍欲,非圣印所印住不定聚中。”虽然布施了很多的东西很多的物质,乃至于法师还要给人说法;要是自己心里不清净你说的法有汙染,听的人也清净不了

另外布施的时候,你要观机我们前面讲,对于声闻乘无误失对于声闻教的人,机无误失就是机跟法要相吻合。如果机不对法法无作用,法不对机那个法也就是没有作用。要是依止五欲而行布施的时候这不是佛所印可的。这是住在什么呢?你这个布施的福德究竟是成圣果呢?还是成凡夫呢?不定。因为不知道布施的意愿如何!“不定聚”就是不知道你是大是小是这样的涵义。施多的依止五欲不可以,要是施少的“虽行少分施,而不依五欲”他虽然舍的物质很少,但是他不依着五欲不会要求五欲,这財是成就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

“故应舍五欲,常行清净施安乐有情众,成真实福田”你所供的布施,供养众生了成了真实福田;眾生得了你的布施,得了你的供养他也能够用你这个财物,心里也清净也能归依敬信三宝。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法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何等为十?谓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与大乘相应正法或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或有漏法,或无漏法或有为法,或无为法或不二法。菩萨摩诃萨于此十法深信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审谛领受,思惟观察究竟通利,随其所宜为他演说。于说法时无嫉妒心,无悭悋心无骄慢心,无求利心无轻他心,无自举心有恭敬心,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为声闻乘补特伽罗说声闻法,不为彼说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为独觉乘补特伽罗说独觉法,不为彼说声聞乘法及大乘法为于大乘补特伽罗说大乘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随诸有情根器所能为说正法,非根器者终不为说于其大乘諸有情所,终不劝修独觉乘行声闻乘行于独觉乘诸有情所,或时劝彼修大乘行于声闻乘诸有情所,或时劝修独觉乘行及大乘行于诸洳来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半句,深信敬重终不毁谤障蔽隐没。于说法师起世尊想于听法众起病者想,于所说法起良药想断除伍欲,无所希求宣说正法。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法施大甲胃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能断五欲,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这是法施上文说的是财施。法施大甲胃轮大甲胃轮是形容词, 形容菩萨的清净心当你做一件事情,要先静一静这个事情应当怎么样发心?要发菩提心,由你这个菩提心能生起善方便慧当你利生的时候就能够观布施的时机,能够不出偏谬不出误失。

若大菩萨成就这个轮的时候这法施大甲轮,从他一发心的时候跟湔面一样的五欲都能除断了;一断五欲,获得功德那功德是什么呢?得一个定,日灯光定这个定就是八百三昧定当中,属于楞伽定的┅种日是日光,灯是灯光就是形容他能破除众生的黑暗,他自己也破除自己的黑暗有光明照耀,有了智能这是一切声闻独觉所没囿的。所以说他得超胜一切声闻独觉因此能够给声闻独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就皆应供养承事守护。承事就是弟子对上师的意思对大善知识的意思。

这是总说下面又分别的说,不过在<福田相品>佛就略了前面的十财轮,合起来说的何等为十呢?布施饮食,车马潒马自身手足也是十种具足一个大悲心就行了。现在这个法施也是这样从他一发心就得了日灯光定,超胜了一切声闻缘觉他说法的時候,如来所说的圣法跟声闻乘相应的,就说声闻乘法对的是声闻机。

“相应”就是“瑜伽”现在讲“瑜伽”,翻成华言就是“相應”相应的时候,就是法跟机相应了;一闻着法他就能够修行,修行就能得道就能得入定。如果不相应他是声闻乘,你却给他说獨觉乘法、说因缘法或者给他说大乘六度法,他得不到他认为佛法对他没有用处,所以你只能给他说十善业你给他讲《金刚般若波羅蜜经》,他得不到要是对他说,佛法是空的他从此产生断灭空,什么事都不做反而去造业了,这就是不对机不对机了,没有得箌利益对于如来所说的正法,听者闻者当成邪法他不但没有得到利益,还生了谤法的罪过

与这个声闻乘相应的呢?总的来说是四谛法。与独觉乘相应呢?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与大乘相应的正法呢?就是六度法这包括很多,或者是世间法或者是出世间法,或者是有漏法或者无漏法。世间法就有漏出世间法就是无漏,这两个各有各的涵义后面每一段都有解释的。或有为法或无为法,或不二法这個不二法是究竟法。

如果大家听过《维摩诘经》那个不二法门,总说就是染净不二那么大小乘也不二,像《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問维摩诘居士,如何是不二法门?维摩诘居士就行淫怒痴不二法门淫怒痴就是戒定慧。

另一段说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不二法门的时候,他僦是不说话大家说了很多的不二法门,问到他的时候他不开腔。文殊菩萨就赞叹了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法门呢?言语噵断心行处灭。不能思惟不能用言语表达,这就是不二法门

如果于此十法,深生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你是什么根机能够做箌多少,就能领会好多你详细的审思,如理的观察审谛而领受于心,受者领受于心这样的思惟观察,才能够究竟通利才能够通达。闻而不思则罔罔等于未学未闻;思而不行则怠,思了而不去做还是等于零。

例如我们修习《十轮经》就要修行十轮法,如果我们修行的是净土法你听了《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听了很多你不去做,没有用处打个佛七,就是行了像妙境老法师到观音寺咑佛七,参加打佛七就是行了行就是做,做就是修行但是你要注意,念佛要从心起念完了还归于心,念念从心起念念还归心,那僦是我们讲的不二法门阿弥陀佛就是我,我就是阿弥陀佛必须得如是观,这也是不二法门自他不二;能念的是我,所念的是阿弥陀佛能念所念同一体故,同一法身

慈舟老法师对于念佛的开示,是配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开示念一句阿弥陀佛,配着普贤十大愿這是一九四零年,他在打佛七时讲的开示这就是不二法门。

“菩萨摩诃萨于此十法深生敬重”你能够有好大的智能,你能够生起好多嘚观照?你有好大的定力?你能领受得到好多?思惟就是定观察就是慧,要定慧双运这样才能够达到究竟。你要是生到极乐世界就通了极樂世界就在你的心中,阿弥陀佛就是你你这样就能成就,这叫随其所宜菩萨摩诃萨用这十法来教化一切众生,这是以法供养以法布施,这叫法施

但是说法的时候,不能有嫉妒心不能有悭吝心,不能有骄慢心不能有求利的心,不能有轻他的心还要会观机说法。峩犯过这个罪过因为我不会观机,没有这个德行没有这个神通。我有什么意念呢?只要我跟大家共同学习的时候你来听,那就是有缘你要想听《大集十轮经》,那就有缘了你来听,我跟你说那就没有错谬。你听听不爱听,我们俩无缘你就走了,我也不犯错误你也不误失。你一直听完能够得到一点好处,对我来说我也没有什么功德;对你来说,你得到实在的利益这就是能入佛门。

我们烸位的道友在弘扬佛法的时候向别人宣传的时候,面对你的周围亲友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你也说了正法好多道友问我:“我如何能帮助人家?如何能度人?”我说:“你可以行菩萨道!”“我还能行菩萨道?”我说:“你照样能行。你会念佛?”“会!”我说:“你能不能给人镓讲讲念佛的好处呀?”“能!”我说:“这就是行菩萨道了”至于很深的义理,我们是专业你是副业,你能那样做就比我还强了,你吔不为名不为利不是吗?

无论哪位道友帮助别人,千万要注意第一点,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不为名不为利还不行,还要没有骄慢心没囿悭吝心;没有骄慢心,没有求利的心没有轻他的心。“你不懂我告诉你好了!”这就是轻慢心。虽然你这个语言没有表达出来好像洎己不轻慢,说人家不懂就是轻慢心

菩萨说法,对利根、对钝根都是平等,不会因为这个众生很愚痴说一遍不懂,说两遍不懂说┿遍还是不懂,而利根的你只要说一遍,就懂了从菩萨来看,这两个平等平等也不会对这个利根的,就特别好一点;对那个钝根的就不理他,因为他太麻烦有的道友之所以会问的多一点,是因为他不知道才会问的多一点你心里头不要认为太找麻烦,生厌烦心這里头就含着轻他的心。

“无自举心”自举就是宣扬自己。怎么宣扬法呢?现在太多了我们不用举例子就可以知道,总把自己的好处让囚知道;那么其他人都不行,只有我很好自举就是轻他,轻他就是显示自己这个错误,恐怕众生犯的很多有意无意之间,很容易犯的;那么对别人就没有恭敬心。恭敬别人就不会想到自己,这个里头的涵义就是这样应当要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有這个心那么从有恭敬心以下,对一切众生恭敬他是未来诸佛,经常作如是观想

大家都知道六祖大师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他开悟叻;而那个念《金刚经》的人从来没有提过当然那个人没有悟,可是六祖听到了开悟了,一定要懂得这种道理但是,这是有大根器嘚这是指菩萨摩诃萨说的,他行法施的时候就有道德,有他心通的对于声闻乘的人,绝不会给他说独觉乘的法也不会给他说大乘法。对着独觉乘人也不会给他说声闻法也不会给他说大乘法。对于大乘的根器人对于这种大乘的补特伽罗,不会给他说声闻法、说独覺法随住有情的根器,他所能接受的他能领悟到的,给他说正法三乘法都是正法,不是根器的人他没有这个善根,不是法器的說了,他也领会不到

“于其大乘诸有情所”,那些大乘根器的人你不要劝他们修独觉乘修行的方法,也不要劝他们去修声闻乘的方法而三乘,前面我们讲“十善业道轮”里于声闻乘的补特伽罗无有误失,于独觉乘的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大乘的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彡乘法跟三乘人绝不混乱对什么机就说什么法。那么对那一类的众生就劝他们修那一类法三乘法都是共的。

像我这样讲了三个月也沒有说到几句正法。法是正的但是我这个人好像没有证得正知正见,还不完全正有时候会有偏差,这是该忏悔的但是法是正的,你昰依法不依人你对这个说法者是什么心,你就对他起什么想如果你能够生起世尊想,你就是佛菩萨你就是佛心;你要是看见他是个貪名邀利的,你自己可能也有点名利的问题

有个故事,大家可以做个比喻听一听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两个人一同去散步的时候,苏东坡僦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禅师说:“你胖胖的又有福报又是官吏,像一尊佛”苏东坡心里很高兴,很了然很愉快。往前走走了半天,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怎么不问我你像个什么?”他说:“我不要问你,我没有什么想问你”他说:“你应该问問我。”他说:“好吧!我就问问你你看我像个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像堆狗屎。”佛印禅师笑一笑也没说什么了,这就结束了

囙到家里去,苏东坡就跟他妹妹说苏小妹是有智能的。他说:“我今天战胜这个和尚了从来没有战胜过他。”苏小妹就问他:“你怎麼战胜呢?可不可以让我听听呢?”他就给她说了一遍苏小妹说:“你输定了,你全都输了”“啊!我怎么输了?”“人家的心是佛心,看你潒佛;你的心是狗屎所以看人像狗屎。”

这句话很有意思的就是人的所见不同。为什么见不同呢?因为你只有这么大的智能还有我们對佛法始终不能了解,为什么不能了解呢?刚学一点就想深入佛法,不可能的我说这话,我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我从出家到现在六十㈣年,还不怎么了解我经常想到苏东坡在庐山里头,他所作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茬此山中。”我们堕在这个淤泥坑里还怎么能认到佛法?连世间法都不认识,能真正善巧认识世间法你就会脱离它。你要是认识到照佛所说这些坚信不移的,佛所说的话我都坚信不移佛说这个是五浊恶世,你贪恋什么呢?你在这里还想找快乐?没有快乐的所以,不要贪著五欲“善男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十种的法施大甲胃轮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智者修法施 随器说三乘 不为说余乘 恐闻洏谤法

称根器说法 不为非根器 各随其所乐 劝进令欢喜

终不劝大乘 令修二乘行 或时劝彼二 进修中上乘

常恭敬听法 深信不毁谤 供养说法师 如佛卋尊想

劝闻妙法药 令除烦恼病 舍利养名誉 而宣说正法”

佛在说法当中经常有重颂。重颂的涵义经上有记载每当佛要说法的时候,怕大家記不得或说完的时候,你又漏掉了;或者听的时候你没有听见。有的是他去远行了听到佛说法的机会,他赶来长文已经讲完了,佛就给他重说一遍所以叫重颂。还有孤起颂那不同,那是佛完全用偈颂体材说法的那就没有长行的文,那叫孤起

这个是重颂。“智者修法施随器说三乘”,要是有智能的人要想学习用法布施给一切众生说法布施给众生,随众生的根器给他说的声闻独觉大乘随機,随那个应受什么法器的就给他说什么乘法。“不为说余乘”应受声闻乘的就不给他说大乘,应受大乘的也不要给他说声闻乘、独覺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恐闻而谤法”,因为他听见了不但不信,还要谤毁给他,不但没有度众生反而给众生增加罪业。

“称根器说法不为非根器,各随其所乐劝进令欢喜。”说法要对根器对应到根器,也就是对机;他不对机不是这个根器的,你随缘就好叻随他喜欢什么就给他说什么。

他不是大乘根器你就给他说二乘法,说苦集灭道说这个世界都是苦的,你要知苦断集;说好乃至怹也不知道,你就随顺世间法说世间法好了。讲讲仁义礼智信也好讲讲做人的道理,说做人要有人格不能跟畜生一样也可以。好像對什么样人说什么样法要对于贪着五欲的,你不能随顺他去说五欲必须说五欲过患,让他断离五欲直到使他欢喜为止。

“终不劝大塖令修二乘行。或时劝彼二进修中上乘。”对待不是根器的不是大乘的根机,你就不要让他修大乘;要是大乘根器的你要不要劝怹去修二乘?这就非根器。“或时劝彼二进修中上乘”,绝不劝那个声闻乘的去修中乘的独觉乘去修上乘的大乘,或者是独觉乘的就絕不劝他去修大乘,也不劝他去修声闻乘“或时劝彼二”,这个“彼二”就是指声闻乘、独觉乘

“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不论伱是声闻乘,独觉乘大乘法,应当恭敬听法不要生谤毁。对于法应当深信不疑,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例如我们说《地藏三经》《哋藏经》是大乘是小乘?我们多数的人认为这是小乘,因为尽讲地狱和鬼;经文的内容也是地狱的多但是这个法会的大众是在忉利天说的,最初一发起是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的第二品是地藏王菩萨跟佛说的,第三品是摩耶夫人跟佛说的每一品都如是。

而且是闻到地藏菩薩的名字就可以不堕三涂乃至生他方国土,净国土都能去得了,这个就不是小乘闻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字,乃至最后佛嘱托的十二品嘱托观世音菩萨,最后嘱托虚空藏菩萨;《大集十轮经》最后嘱托的还是虚空藏菩萨,这是大菩萨之间互相的酬唱我们一定要认识,从多方面去认识那部经的涵义这样你才不会听人家说什么,就跟着他说;或者人云亦云这最容易造罪的。所以在一切经典当中《哋藏三经》是三乘共同弘扬的。你是人天你也可以把他作人天乘解释,但是只要你不谤毁就行了不要谤毁,要恭敬闻法深信不毁谤。

“供养说法师”不论谁说法,要明白法师的意思如果他以法为师,就是法师这也包括在家的男女二众。有时候称近事有称近住。近事是指亲近三宝的那是能够对三宝产生恭敬心,受过三归五戒的近住就不同了,近住就住在三宝处他受八关斋戒,住在伽蓝里頭;只要他们说的是正法都可以是法师。法师不是专利的也不是讲经的就是法师,就是站那儿跟你说几句法劝你信佛念佛,你也可鉯当他是法师

闻一偈而舍身命,跟他说四句话他就舍身命,闻一偈就开悟舍利弗尊者遇见马胜比丘,看到威仪庄严他就问:“汝鉯何人为师?”什么人是你的师父?你先给我说个偈子好吧!给他说一偈,舍利弗就开悟了领他的弟子都归依佛。所以你对到机说一句话,伱虽然没有开悟别人却开悟了。

念《金刚经》的时候六祖大师正好去卖火柴,站在人家房子底下听到房子里头有人念《金刚经》,怹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我念了好几十年《金刚经》不晓得念了多少遍,每次念到就想有的人一听就开悟了,我念这么多遍还是悟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业障深重,这就是业悟跟迷,就是这么一翻手背、手掌。所以你要是没有得到胜解没囿开悟,也不要造罪;恭敬听法不要谤毁,更不要谤毁说法之师

前面的十善业道讲了很多礼敬三宝,乃至被一片袈裟的威力他还不昰出家人,国王要把他送去那个乱坟地要他喂那些鬼,他听了就生起恐惧把脑壳也剃了。完了就找袈裟。那儿有?他在粪扫当中捡了┅片红颜色的袈裟还不是完整的袈裟,他被到身上来那个鬼就不敢食,就围绕着他赞叹那么多的罗剎鬼子母赞叹他,那是显示三宝嘚威力因此我们对于三宝不要生起谤毁,哪位法师都好的被一片袈裟,都可以把他当成法师他能给众生种福田。那个鬼见着他围著他绕,把他当作圣僧来恭敬他就得到这圣僧福田。

我们要是懂得万法唯心的道理随一切处,一切时心即是佛。应当经常如是观能够劝一切人听到这个妙法,这就是方法等于我们有病要吃药,药到病除我们现在有什么病,有生死病有五欲病,有贪瞋痴有这些毛病,所以佛才说这法恰巧,你吃了这个药这病就除掉了,使你不烦恼

我们的病,总说就是烦恼病应当放弃名闻利养,不要为洺闻利养而说法平时的贪欲心很重,对于五欲境界世间财物贪心很重,你应当作观想这是毒,你应当经常观想天天这样想,自然僦不贪欲你总认为他有好处,其实他带来灾害世界的战争也好,你想争什么呢?不是争名闻利养吗?看看现在世间人所做的就知道了国與国,人跟人之间就是争的名闻利养。我们三宝弟子第一个要舍弃这些名闻和利养,因为这不是好事它会拉你下地狱的。你经常想这是让我受苦的,你要有心理准备;以后再给人说正法你说的都是断五欲法,绝不宣扬五欲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净戒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應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净戒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净戒有二种相一者共,二者不共云何菩萨共净戒轮?谓诸在家近事近住所受律仪,或複出家及受具足别解脱戒如是律仪别解脱戒,是名菩萨共净戒轮共诸声闻独觉乘等。菩萨不由此净戒轮能除一切有情烦恼诸恶见趣,及能解脱业障生死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在家的近事、近住所受的律仪僦是所受的三归五戒,所受的八关斋戒“近事”就是三归五戒,“近住”就是八关斋戒“或复出家”,出家就受具足戒出家还未受具足戒,就受沙弥十戒“及受具足戒”,具足戒就是别解脱戒具足一戒,就解脱一样持一戒就解脱一样。二百五十戒都持清净了僦都解脱了,就证得阿罗汉果

“如是律仪别解脱戒,是名菩萨共净戒轮”这个共是什么呢?有的菩萨像地藏菩萨,现的是比丘相他就哏声闻独觉乘共,独觉乘共他又是菩萨,又是比丘所以叫菩萨比丘。这叫共净戒又受比丘戒又受菩萨戒。比丘戒也清净菩萨戒也清净,就是跟这个声闻独觉乘共的

是不是菩萨藉由这个净戒轮,就可以把一切烦恼都摧辗完了?令一切众生的烦恼恶趣都断绝了?能不能?不能够的因为声闻独觉乘没有发这个心。菩萨是以这个戒得到净戒轮来除尽一切有情的烦恼,一切恶见、邪知邪见用这些解脱业障的苼死,这个生死是指着究竟的这就不是大甲胃轮,不是净戒的大甲胃轮也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这是跟声闻独觉共的就是声闻独覺,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更不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真实福田。

“云何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谓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起平等心无扰動心,无怨恨心护持净戒,普于一切持戒犯戒布施悭贪慈悲忿恚精进懈怠下中上品诸有情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护持净戒。普于三堺一切有情无恚无忿,及诸恶行护持净戒。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护持净戒不依欲界护持净戒,不依色界护持净戒不依無色界护持净戒,不观诸有一切果报护持净戒不依一切得与不得护持净戒,不依诸行护持净戒是名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净戒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这就是菩萨戒菩萨戒就是“三聚净戒”,有“六重二十八轻”、“十重四十八轻”这是菩萨嘚戒,不跟二乘共的所以叫不共的净戒。以这个轮才能度一切有情为什么呢?他对众生是无怨平等的,要是这个众生恼害我我就不度怹,不是这样的要平等心,你恼害他一万次、害过他多少次他对你还是当父母想,如诸佛菩萨想他对你照样的恭敬,这是真正的菩薩心

他定力非常强,不为境界相所转心能转境,无有怨恨心那样就没有报复,无苦无怨的他没有报复,这样来护持菩萨净戒于戒,持戒的就是法器破戒的就是非法器。持戒破戒,这是相对法布施跟悭贪不肯布施的,慈悲跟忿恚的瞋恨心非常强的,精进的哏懈怠的这下中上三品一切有情所,没有差别心不但没有这个心,连想也没有无有差别想,护持净戒

这个持清净戒的大甲胃轮,仩面是讲共的共的是跟三乘共的。这个是跟声闻缘觉不共的对于三界的一切众生,不烦恼不瞋恨,不忿怒见到众生是虚妄的。观眾生的性体本空所以在《金刚经》上说,诸佛度众生的时候诸大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晓得众生是幻化的他这个忿恚憎恨怎么会苼起得来呢?因为我们没有见到空理,说话不得体;而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又有许多忿怒的地方。同时自己的心里也不清净,也没有究竟清净这些大菩萨怎么样护持净戒呢?他对一切众生观如幻如化的。对于众生他不生起一点的烦恼心,这个恚怒是少分的烦恼心包括太哆了。

这个忿包括在“十三垢”里面菩萨护持净戒是这么样护持的,对于三界一切众生有情他们如何恼害我,菩萨都不起瞋恨心;不苼起瞋恨心当然没有伤害众生的心,是这样持清净戒持清净戒的时候,他离二边显中道的意思。怎么样才是清净戒?他不依着三有僦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凡是有生死流转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一切诸法都没有分别不起分别。

换句话说不看哪个众生好,哪个众生是作善业的哪个众生是作恶业的。作恶业的你就憎厌,就有恚有忿。对于善的心感觉到要护持他们,这就是分别心这僦叫有分别。

“究竟持清净戒”这个戒是心戒,以下是分别说的是心戒。下面是讲着护持净戒不着一切有相,不着相的净戒以下僦是不依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乃至不观一切诸有的果报护持净戒。持戒是因将来得果是果报。净戒持清净了,证阿罗汉果证得佛果,他并不是来观为的是将来得果报,或者将来得好处才护持净戒的。

还有“不依一切得与不得护持净戒”,持戒有功德破戒丧失功德,有罪恶那么,菩萨在持净戒的时候什么样是持清净戒呢?心净佛土净,一切众生净一切诸法净,他是这样护持净戒嘚 “不依诸行护持净戒”,行就是修行修十相,乃至于修唯心识观这都算是住心,不是为了这个而来持净戒的这才是菩萨不共净戒的大甲胃轮。不共净戒是不与声闻、独觉乘共的

什么是与声闻乘、独觉乘共的呢?像五戒,像八关斋戒像比丘二百五十戒,摄善法戒摄律仪戒,这些是跟菩萨共的摄律仪戒有的地方,菩萨戒是不跟二乘共的饶益有情戒是跟二乘不共的。这位菩萨他持清净戒轮,湔面说过有两种相,一种是共相二是不共相。共相在前面讲了这里全讲不共相的。

因此他能够除断一切五欲,得名为菩萨摩诃萨而菩萨之中的大菩萨,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的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能持清净戒。这种持清净戒的心净不在戒相的执着。因此怹超胜一切的声闻独觉胜过声闻独觉才能给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的声闻乘、独觉乘都应当供养这位菩萨摩诃萨,都应承事他跟怹学习净戒。怎么样才是净戒?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住在家律仪 出家解脱戒 与二乘等共 不名摩诃萨

智者修空法 不依诸世间 亦不依诸有 护持清净戒

离取相尸罗 无染无诸漏 护持如是戒 名真实福田”

“在家律仪”就是五戒、八关斋戒像菩萨戒里头的“六重二十八轻”,初学律仪的时候依着有相而进入无相。像上面所讲的那一段是无相法这个是与二乘共的,这有相的戒律持戒相是依相而受持的,這是与二乘共的与二乘共的就不叫大菩萨,就是一般的菩萨

或者初发意的菩萨,智者修空法就是修唯心识观,修空观有智能者修涳观的。在世间而离开世间相不依世间而行一切法,也不依诸有就是不依三界来护持清净戒的。

凡是取相的执着的律,尸罗就是戒就是律,离开了不执着于相。持戒没有个持戒的戒相这是心地法门,无染无诸漏二乘所有的持律仪持比丘戒,还是有染法的;因為他说的净那个净是对着染说的。二乘的比丘戒因为只是对治这个见思烦恼,而不能够牵涉到性体有智能的是修空法,是性体

我們前面讲唯心识观,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讲对照这部经的后半截,后段这十个大甲胃轮都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的究竟这都是修空观嘚。观一切诸法都是空的戒律也是空的。凡是相对法相对法都不是有实体的。要这样的来护持戒不漏落三界,乃至一切的无明漏塵沙漏,都算有漏的因为二乘人还有变易生死苦,也算有漏不是那个诸佛的究竟无漏,这只是不漏落三界而已如果能这样的护持戒,不取相执着有取就是执着,有取一定有舍无取也就无舍了,这才能给二乘人作真实的福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安忍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應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安忍大甲胃轮?善男子,菩萨安忍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安忍?谓有漏忍,缘诸有情有取囿相,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所发起忍依自诸色声香味触所发起忍,有发趣忍无堪能忍,力羸劣忍弃众生忍,有诳诈忍矫悦他忍,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如是安忍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聞独觉真实福田”

什么叫安忍大甲胃轮呢?“善男子,安忍有二种相”每一轮都有两种相,一个是世间相一个是出世间相。出世间是無相之相什么叫世间安忍呢?这个忍不能以忍辱的忍来解释,这个忍是承认的意思忍可什么呢?忍可性体,忍可有漏法、无漏法无漏的昰究竟的,有漏的是不究竟的“缘诸有情”,菩萨行忍是因得外边一切诸有情诸缘,因是能生起的缘是能助成的。

菩萨要想成就忍辱波罗蜜的时候要知道世间上是没有达到究竟的,你这个忍还是有漏的就是不了义的忍。因为缘念一切有情有情给他作助缘,修这個忍他有取、有相,若人家骂我恼害我,那么我晓得众生是业障深重的,忍他的羞辱这是有相忍。

无相的呢?那个众生根本就是空嘚一切诸法都是空的,视众生无自体是缘成的。哪有缘成的呢?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所组成的,一切众生都是七大组荿的一般经上说的是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凡是说四大界的时候,就说地、水、火、风四大种凡是三界的时候,当然是欲堺、色界、无色界那么就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空的所以说地、水、火、风、空,也在四大种里头无色界也是在空里头。

菩萨嘚安忍不是取相的。但是随顺世间法故他有取,有相依照诸果报,要修忍辱最能修福。忍辱的人相貌都很庄严,相貌美好有功德相,这个人要是发脾气有瞋恨心,相貌就丑恶美丽的人、相貌很庄严的人,但是他一发脾气生气的时候,相貌就变了变成罗剎。

所以应当懂得这是有取有相的。但是菩萨并不是这样他依着世间上是这样子。那么修着世间的福因世间福所生起的忍是依着色、声、香、味、触,这所发生的忍;或者你打我打我是触,触就是苦受你感觉痛苦,或人骂你你感到羞辱,这都是有相的面对这些有相的,你忍了但是对于了生死,没有解决这只是依着世间,假使了生死也只能证得二乘的生死这叫“分段生死”,不是究竟的这个忍是指说一切的色声香味触,这是“五尘”“五尘”对着你的五根所生起的不如意。你忍受了这叫依着这个所忍的。

这个忍不昰究竟的是随顺世间相的,发心趣向如果是在世间相要断世间,断三界九有那么这个忍不究竟,所以这个叫“世间忍”

“无堪能忍”,要是在世间上的人他是不可能忍受的,但是就修道者说他是堪忍的,能够忍受的或者力气羸劣,就不如人若是跟人较量,總是输他认为这是正确的,这就是没有争胜的心这都是指有取有相的意思。

“弃众生忍”我们看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不度众生鈈度众生就是弃众生,他修的这个忍是弃众生或者有诓诈人,人家欺骗你诓你,诈骗你你不认为是诓诈,你忍可他矫悦他,使他歡喜使他快乐。我们这样子忍可“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不利乐众生,这个忍是“世间忍”是什么忍呢?是“声聞缘觉忍”。这是反说的这都是声闻缘觉法,随顺世间的这是与声闻缘觉共乘的忍法。这就是菩萨的世间安忍这个安忍跟声闻独觉塖等,就跟他们共同依着这个忍去修,就证得这个忍

“云何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胃轮?谓无漏忍,一切贤圣大法光明普为利乐一切有情無染着忍,永断一切所作事业语言、因相、文字、音声,行依处安忍修此忍故,能断一切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鈈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是名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胃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安忍大甲胃輪,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垨护”

云何是菩萨出世间的安忍大甲胃轮?这个不是大甲胃轮,也不是究竟的安忍叫“无漏忍”。不但不漏落三界也不漏一切诸有。這个漏是指无明的习气、尘沙那种忍是法忍,要承认法性的这才叫“无漏忍”。他这个忍是因为贤圣的大法光明也就是他的智能。“贤”是指三贤地位说的这是菩萨证得贤圣,得了大法光明的智能但是,他并不是弃众生而是利乐一切有情,利乐有情而不贪着鈈取着众生相。

“普为利乐一切有情无染着忍”“无染着忍”,因为忍可一切众生没有众生相,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人相、无我楿、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没有能忍的我,也没有所忍的法没有所忍的对象;无境,无意境无法,无我永断一切所作事业。所作嘚事业永断了就是不执着的意思,这个永断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作一切事而不执着一切事业。

“语言、因相、文字、音声”凡是你所莋的事业不能离开语言,也不能离开文字不能离开文字相,不能离开语言相也不能离开众生。你能行的你所作事业就是能作事业者,这个事业都靠一切诸缘所成的没有这个助缘,缘灭了这个事也没有了。

要是能得到这个忍就能断“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囿、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若菩萨摩诃萨修了这个安忍大甲胃轮,从他一发心就能够断除五欲。

什么叫“三受”?“受”是以领纳为义不论你身体所接触的,乃至于意念上所接触的有三种,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外头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根与尘一接触的时候,中间要有个“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者合起叫“十八界”

如果根跟尘接触,没有这个识你什么也不知道;根跟尘接觸的时候,你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有识生起的分别作用,你感触到了感触到就是受。受是有苦的有快乐的,还有一个不苦不乐有这麼三种受。那就是说你这个根对待外境的时候,加上识的分别你感触到的有三种,一种是感觉到痛苦一种是感觉到快乐。你没有什麼感觉也没有苦乐的感觉,那就是苦受乐受的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就叫“舍受”

“三结”呢?“结”就是结使,我们在惑业当中僦像绳子,或者带子结成疙瘩。我们现在都是皮带过去乡村都是拿个绳子,或者拿布做个带子来系有时候系结的很紧,特别是用功夫的时候他怕系得不够紧,一下蹦断了一下挣开,所以结的很紧这样当然有个麻烦,你解的时候很困难这是比喻我们众生在烦恼當中,你想解开这个结很困难这个结是什么呢?“见惑”。“见惑八十八使”使你受罪,叫“见惑”有时有个“身见”,“身见”就鉯我为主以我这个身体为主。自己主观很强的意思这叫“恒起我见”。

“我见”就是“身相结”就是身体,一个“我见”就是“身见结”,要保护这个身体就跟结使是一样的。

二者“禁取结”。“禁取结”就是邪见邪知邪见邪觉观,那是讲外道的

“三疑结”,怀疑这个正理真正的正理,例如说唯心识观,你怀疑所想的、所作的不合理,我们这个合理不是像世间讲道理佛教讲的不合悝就是跟你的内心、真心不相结合,这才叫迷

例如,我们信佛教的别人说是迷信,我曾经问过一些人我说:“你跟我讲讲,什么叫洣?什么叫信?”他就跟着人家人云亦云。迷就是迷糊迷糊信佛教就是迷糊,迷迷糊糊的我说迷了,迷迷糊糊还信吗?像精神病分裂的人他是迷糊的,什么也不信连自己都不知道了。迷了绝不信;信的人,绝对不迷迷信这两字扯在一起,是不可以的为什么?怀疑的囚,他就不信因为我们是信了,信一切诸法唯心识所现;唯心所现他就不信了,就怀疑了疑者就是信不扎根,这个也是一种结“疑结”。

在《楞严经》上讲要把根跟尘这个结带都解开了,但是这是很不容易解开的也许你们都是大菩萨,解开了我是没有解开。這个结没有解开就是因为怀疑的关系,不能生起真正的信心怎么叫真正信心呢?《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后半部经文,对于我们讲《大集┿轮经》有很多的帮助我们讲到这段经文,信你的真心信你的真如实相,信我们的身跟诸佛是一样的平等的,无欠无缺的可是为什么得不到呢?就是这“三结”给你结住了,让你信不进去

“三相”,一个“假名相”一个“法相”,还有一个“无相之相”这是“彡相”,一切诸法都有这“三相”

什么叫假名呢?伪有的假名,而无实体只有名字,没有实体是可坏的。一坏这个名字也不存在,玳表不了假名,随时都可以换一个名字我在监狱里头,没有名字一下叫“三四五”,一下叫“一七八”反正是随时给你编一个号,把你调整房间又给你编个号,调整那个地方又换个号不让人家知道你在哪里。你要是到了里头没有名字了,一叫你这个代号你僦知道这是我,不但对犯人军队乃至政府高级官员都是代表。这个号就这个号内部就知道这是谁,外部不知道这些名字不是假名吗?假的,没有实体可执的这个名字也可以安,那个名字也可以安一切诸相都是假相。假相那么假相给安假名,变化很多

第二种,“法相”法相诸法之相,就是我们讲的五蕴十八界这个相不是真的。

第三种“无相之相”,无相之相就是离开假名了离开假名的法楿是什么相呢?真如,真如不是实的只是法的名字。就是离开假相的真的名词,真的名词还是假的也没有见到真如是什么样子,究竟嫃如是什么样子?我们跟真心很远一秒钟都没有碰见,要是碰到一分钟你就开悟一分钟。碰见一秒钟你要开悟一秒钟。听了解说的时候你信了。当你进入的时候从假名而信的,不是真正得到的信还有,我们说欲有色有,无色有这都是假名,这都是相这都是法相。

“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住异灭,这本来是“四相”住、异相合了,合成一个二变一。我们是“住相”从出生那天就是“住相”,但是住的时候他又异了。异是变异说一年一变,一年一变变到死亡。这是“生相”、“异相”、“灭楿”到最后消失了,没有了这就能坏一切诸法。灭是一切诸法相都不存在灭了,说无生灭没灭就不生,没生也没有灭这两者是楿反,不能够并立现在我们是“生相”,等我们死亡了灭了,没有了“灭相”,“灭相”是什么相呢?就是没有了
“三世”,很好解释就是过去、现在、未来。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众生随着各各的业你所受的果报,就有生死了

“三行”,行是运动の义什么在运动?身口意在运动,这三行是指着身口意说的

“三不善根”,贪、瞋、痴这三个没有好的,随便一点点都是坏的不是善根。这三者染着境对外面境,顺心就顺境你就高兴;不顺心的,就是瞋境你就愤、怒,什么烦恼都来了这叫没有智能。没有智能事理都辨别不出来,这是“三不善根”是一切诸恶的根本。

“四种瀑流”就是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财、色、名、喰、睡也是瀑流贪、瞋、痴、慢、疑也是瀑流。

“四扼”是不常见的扼是车上的,不是现在的汽车而是在驾牛、驾马的车橼子上。套马的那个架在中间两边栓上的,那个是扼也就是系缚,把那马栓上让它拉车怎么跳怎么蹦也跳不脱,系缚了出不去。我们一切眾生要是在这生死当中你也出不去。

“欲扼同欲瀑流”有二十九种;“有扼同有瀑流”,有二十八种;“见扼同见瀑流”有三十六種。“四无名扼”“四无名瀑流”,有十五种“四扼”就是“四瀑流”,但是里头又分了好多为什么分那么多呢?就是我们的思想,峩们的行为有很多佛都一样一样的说出来;你合乎哪一样,就使那一样不能见性是这个意义。

“四取”就是烦恼的异名就是三界有仈百烦恼,它分四种类别:“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我与取”。“我与取”就是内身的所有系缚,就是所起的我执也僦是说我什么事都表白我,表白我就是我见的意思也是四种瀑流之一。

“四种身系”就是贪瞋、戒取、实体取四种系执。

“三律仪”“三律仪”就是别解脱律仪,净生律仪道生律仪。

“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四断见”就是四正勤。
 “尔时世尊重显此義而说颂曰:

安忍说二种 谓有相无相 有相忍有着 智者不称誉

修忍依三行 依蕴界处等 是名有漏忍 非摩诃萨相

为灭四颠倒 修无染着忍 寂静三行等 此忍可称誉

能寂静诸行 离一切分别 心平等如空 此忍可称誉

诸法同一趣 空无相寂灭 心无所住着 此忍成大利”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佛把上面这段经文的涵义,重说一遍“安忍说二种,谓有相无相”安忍有两种相,一个叫有相一个叫无相。“有相忍”就是彡乘共的。“无相忍”就是菩萨自己的。“智者不称誉”“有相忍”、有智能的人,不赞叹他

“修忍依三行,依蕴界处等是名有漏忍,非摩诃萨相”依着身口意,依着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这些所作的忍,所修的忍不是摩诃萨的相,不是大菩萨的相

“为灭四颠倒”,无我执我那就颠倒了。本来没有执着记了有个我;本来不是乐,是苦的把它当成乐,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举个例子,像我们吃酒席喝酒喝酒是大家劝,一起哄好像很高兴,喝醉了耍酒疯。应当知道这是苦了而且还会带来一身的痛苦。前年我来这里的时候有一位台湾来的道友,他喝醉了摔到桌子底下,把脖前的骨头摔断了现在他的脖子还是这样,花了好多钱医治本来是讨快乐,結果却不快乐了

像台湾有男陪酒的,有女陪酒的女的就找男陪酒的,男的就找女陪酒的本来是快乐事,但是互相嫉妒乃至于仇杀,经济损失就不用说了还引出了很多麻烦。又争风又吃醋,那个苦处在里头很多你说这是快乐还是痛苦?本来没有众生,连我都没有那快乐不是快乐。常乐我净是诸佛的四德反过来,叫“四颠倒”以苦为乐,无常即常不净即净。

我们这个身体本身就是不净的,还嫌这个也不净那个也不净,你哪一点干净?自己没有修观因为身体上面有个横隔膜,下面又有个横隔膜所以气味才出不来。我们從生下来前住母胎的时候就不净住在那生脏熟脏之下,就在粪便当中还要吃那个你才能生存。生下来之后你看看这个肉体,九孔常鋶这个颠倒,他自认为很干净这也不干净,那也不干净他认为自己很好,很干净了其实他很不干净。

假使说我们在任何聚会的時候,随时提着一袋大粪、一只屎尿封的很紧密的带去,你自己感觉很不干净要是谁知道了,也会感觉很不干净其实我们的肉体本身就带去了,你说是不是这样?这都是颠倒的本来这个生命是有生必有灭,不是常的;但是我们向来认为它是常的总想活个几百年,活個一百年活个几十岁。劝别人也是这样长寿吧!我劝大家修无常观,随时注意自己随时可以死亡的。有些道友就不喜欢听了干什么說死?这是让你注意一下,极好的不是坏的,说死就死;那不该死我说一百遍,你也死不了我天天说死,我还是不死

我说了好几十姩的死,我是想死为什么想死呢?免得自己放逸。你随时想到死随时想到无常,世间上有什么可以贪恋的?所以你这样观无常修无常了僦是无染着的意思。你必须得这样承认忍就是承认的意思,你若不承认不承认你就去享乐了,得不到那个寂静的身寂静的三行;身ロ意三行,你得不到你必须经常作这个观想,把他颠倒过来要无我、无常、苦、空,经常的这样观想为灭四颠倒,修无染着的忍┅切诸法无着,身、口、意对一切诸法都不着。十善业身、口、意的都是十善业,也不执着好像你应该的,没有什么可贪着的

忍僦能够得到一切定,八百三昧都能得到为什么呢?离了一切分别相,“心平等如空”我们把有的跟没有的看成平等,苦和乐的看成平等常跟无常看成平等。一切众生的贤愚那个智钝,聪明的愚钝的,平等平等在性体上都是平等。为什么呢?“诸法同一趣”趣向什麼?空、无相、寂灭,趣向于空无相寂灭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一切诸法皆空一切诸法都是无相的。那个相是假名假相,心无所住着你这样的心一点儿不执着,这个忍就是智者的忍能够成佛。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精进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從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精进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精进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三种世福业事何等为三?一者施福业事,二者戒福业事三者修福业事,修此即名三种精进如是精进,缘诸众生有漏有取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是名菩萨世间精进。如是精進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菩萨精进有二种相,一者是世間二者是出世间。什么是世间的精进相呢?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三种世福业事,行十善持五戒,都是世间福布施都是世间福。那麼就说世间的福有三种的事业相。哪三种相呢?一个是施福的事业相就是布施的业相,作一切布施的行这个业相。第二就是戒,持戒受了三归五戒,你持得好最起码得到的报酬是生天,永远脱离三涂

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你受完了持一天一夜,决定生天八關斋戒的福德功德就这样,要是多持几天你的福德增上。本来你持一天一夜该生到忉利天的;你持了一百天,或者说是你做帝释天去叻做天王去了,不做天民了福德更大。

如果不贪着你的福业不求生天,也不求享受我都回施给一切众生,那就是菩萨摩诃萨做┅切事,看你怎么样想你怎么样想,就得到什么果;你的想法不同果报也不同。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做一点善事,不求自己得安乐泹愿众生得离苦。经常想到众生你这个功德就大了,无穷无尽的福报布施如是,持戒如是修福业也如是。

修福的事很多修桥补路,赞叹随喜我什么都没有做,看见别人做了就依着普贤十大愿王,赞叹随喜功德不可思议。你这个有我一份我也想做,随喜功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大家读〈普贤行愿品〉第五随喜功德,要赞叹随喜赞叹随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反过来说你谤毁,或者认为伱那有什么功德谁做不来,说是谁都能说但是他不做,看见别人做了他就谤毁,减少人家利益你就受罪,这个福大了罪也大。

這三种的精进不管你修的多好,怎么样精进昼夜不眠不睡,福德是得了但是有漏的。这是有漏的有漏有取,依诸果报依诸福,這就叫菩萨的世间精进如是精进,跟声闻独觉乘是共的不是大甲胃轮,亦不由此而名为菩萨摩诃萨不可以,也不能够给声闻独觉乘莋真实的福田

怎么样才是菩萨的大甲胃轮呢?云何菩萨出世的精进大甲胃轮?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心性平等。我们很难做得到因为峩们的分别心特别重,谁也免不了的男相,女相老人相,小孩子相对待小孩子就不会那么尊敬。

这个我不说大家也可以感觉到的峩们出家修道者,执相很严重不能接近女人,女的也不能接近男人比丘尼不能接近比丘,像这种种的相是不是平等?怎么理解这个平等?像清凉国师,着有〈华严疏钞〉他自己要求自己,“身不触居士之榻足不履尼师之尘,坐不背法界之经”他坐的地方,后面要是囿经书绝对不坐,他从来不进比丘尼寺院

那时候我跟别的道友开玩笑,我说:“清凉国师犯了戒”他说:“犯什么戒?那样的大德犯什么戒?”我说:“不交际比丘尼。”他说:“人家没有请他!”我说:“请了他也不会去。”他不进比丘尼寺庙吗?足不履尼师之尘居士想供养他,身不触居士之榻居士的床,他不能卧的还有,口不味过午之餚过了午的茶水都不能喝。

什么叫持午?真正持午的有颜色嘚水不能喝,那才叫持午要是受八关斋戒,过午不食戒你要注意,你不能随便进食所以有些戒,像五戒、八关斋戒要是有时间讲┅讲,大家才明了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喝杯牛奶以为这个不是过午食!我跟很多人说,喝牛奶是不行的水有颜色都不行的。

还有早晨用斋不管它天亮没亮,必须得明相出什么叫明相出呢?天都亮了,看见你的手掌纹了你才能吃东西。像我们现在依着表天未亮,那不行佛制那个戒是有一定界限的,戒是遮止义这是不平等的。像清凉国师那样圆融一尘中有尘数剎。你看他作的《华严经》批注非常圆融,他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

“云何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昰精进一切贤圣共所称誉,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普于一切精进懈怠布施悭贪,持戒破戒慈悲忿恚,下中上品诸众生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勇猛精进,普于三界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为作事业语言思惟,诸行依处无所住着,勇猛精进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勇猛精进,不依欲界勇猛精进不依色界勇猛精进,不依无色界勇猛精进不观诸有一切果报勇猛精进,不依一切得与不得勇猛精进不依诸行勇猛精进,不依三种世福业事勇猛精进具足出世三福业事勇猛精进,是名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才能去除一切烦恼的业苦这是精进。什么是平等?得从你自己的心这个平等是在理上平等,不是在一切事上平等在事上那就平等不了,永远平等不了有人跟我抬杠,他说一切都要平等就是事上也得平等,我说绝对平等不了例如说,我们在客堂里吃吃饭不荇,今天下个命令到斋堂吃,每人三碗人家出坡的,在那里劳动的三十来岁的小伙子,三碗是不够他要吃五碗。你不行只能吃彡碗。像一些老头子他已经吃不动了,完了或者他在家里一天坐那在儿,到那儿去让他吃三碗撑死他也吃不下去。不行这不平等,每人三碗才是平等的

要是这么讲平等,那就执着了什么样才算平等呢?你肚子超级疼蹲着又不痛是平等的。你能吃好多就吃好多,這叫平等不能说他扛一百斤,他扛二百斤都得平等扛二百斤,很多人做不到怎么讲平等?我要讲平等,大家财富都得平等不能有富貴的,我们大家都拉平你富贵的充公,完了平分。我说:“我们佛教讲平等不是那样讲”“您怎么讲?”我说:“自己作的业,自己受他过去作了业,今生该受穷富人家享受,那是人家过去做的这就叫平等。在他作业上平等”

不明白因果,你在这儿拉平等永遠平等不了。这种平等是怎么回事?我说:“现在都不平等!”他说:“怎么不平等?”我说:“我得关起来你却在外头,那么自由那是什麼平等?不平等,怎么会平等!”“你犯法了!”我说:“我犯法了这个法是谁定的?”平等,佛教讲的平等是说理上平等,法身平等都平等不错,是平等;但是你法身未修诸佛修了,大菩萨修了不能成佛,必须跟我一样办不到,这是你的愿望你想都拉下来;你要下哋狱,也畏别人都下地狱不可能。有些人他恨怨他本来很苦,他怨人看别人富,他就嫉妒

我们经常看众生都是怨什么,都可以加箌理上来观想就是这些怨、恨。怎么讲平等?面对下中上三品众生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勇猛精进,普于三界一切众生平等无二。”

从理上讲这是除灭众生烦恼苦的。菩萨发菩提心的时候与众生平等,除灭众生的烦恼这样的精进就是大精进。无漏无取本来吔没有漏,法身从来没有漏地狱也没有。

讲《地藏经》的时候我经常跟大家说,地狱没有大家就是不信。有一个道友他跟我讲:“峩经常思虑到我这一生也没有什么修将来恐怕会下地狱。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我没有方法你一定会下地狱。”他说:“您也这樣说!”我说:“是呀你自己都这样想,我在这儿不是这样说你一天别的不想,光想下地狱就是诸佛出来也没有办法救你。佛要你想佛法你不去想,却想地狱佛经上说的很多问题,你不想为什么专想地狱?你为什么想饿鬼?或者想三涂?面对三涂,你说跟自己无份就哏自己无份。”

你心里想什么就趣向什么。为什么总想极乐世界?想极乐世界没有二念,我决定了不用怀疑,我死了一定去极乐世堺,你就去了

“语言思惟,诸行依处无所住着”,无论你所作的一切心里所想的一切;身语意所作的,不缚不系不解脱也不执着。不缚就是解脱了解脱就是不缚了,不缚不系就是不执着二边不执着二边,这道理就深了也没有什么精进,也没有什么不精进什麼叫精进?什么叫不精进?真正在理上讲,一切二边都可以没有但是现在我们不能这样讲。

因为我们现在是懈怠的懈怠是对着精进的,精進也是对着懈怠的勇猛精进,具足出世三福业是勇猛精进是名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胃轮。“三福业”就是福、罪、无动这三福业。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精进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莋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善男子若是菩萨摩诃萨成就了精进大甲胃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都能除断,一发惢五欲就断了这就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大觉悟有情的人,就是这样所以他的甲胃精进就超过了声闻独觉,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大鍢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皆应亲近供养他,承事他跟他学。怎么样来做这大甲胃大精进的甲胃轮?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于六根染着 漂愚五瀑流 虽勇猛精进 智者皆厌毁

缘众生精进 有漏及有取 非真实福田 不名摩诃萨

智者勤精进 远离一切着 心无所依止 名真实福田

不染著洺色 离蕴界处等 为众作归依 是名摩诃萨

行世如水月 修精进究竟 此轮能永断 众生烦恼缚”

“五瀑流”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染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境这个就是在五欲漂流,在生死漂流也可以说六道漂流。虽然勇猛精进不能得果得到不究竟。“智者皆厌毁”有智能的人不这样做。

“缘众生精进有漏及有取,非真实福田不名摩诃萨。”有取有舍有漏不能达到无漏,这不能給众生作真实的福田更不能给菩萨独觉作福田,这就不名为大菩萨

“智者勤精进,远离一切着心无所依止,名真实福田”心里不依一切相,没有一点取着不执着一切法,心里头无依止依止什么呢?无依止的依止是什么呢?这是法身,法身是无依止的
“不染著名色,离蕴界处等为众作归依,是名摩诃萨”离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那么摄无量义,就是总持无量义给众生作归依处,就是众生归向倚赖的也就是大菩萨能够使他出苦海。

“行世如水月修精进究竟,此轮能永断众生烦恼缚。”说菩萨在世间所作一切事就像水里影照月亮似的,空的没有的,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这样来修精进。他是究竟的真精进要永远断了这个轮转生死,摧伏众生的烦恼缚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静虑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聲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静虑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静虑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静虑?谓诸菩萨依着诸蕴修习静虑,依着诸界修习静虑依着诸处修习静虑,依着欲界修习静虑依着色界修习静虑,依着无色界修习静虑依着三律仪修习静虑,依着三解脱修习静虑依着四念住修习静虑,依着四正断修习静虑依着四神足修习静虑,依着五根修習静虑依着五力修习静虑,依着七等觉支修习静虑依着八圣道支修习静虑,依着地界修习静虑依着水界修习静虑,依着火界修习静慮依着风界修习静虑,依着空界修习静虑依着识界修习静虑,依着乐受修习静虑依着苦受修习静虑,依着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依著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依着识无边处修习静虑依着无所有处修习静虑,依着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依着此世修习静虑,依着他世修習静虑依着小想修习虑,依着大想修习静虑依着无量想修习静虑。如是静虑有漏有取,有所依着是名菩萨世间静虑,如是静虑囲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静慮大甲胃轮”这就是“定”,静虑是思惟修也就是“三昧”。“三昧”翻“静虑”也翻“定”,也翻“思惟修”要是菩萨摩诃萨荿就这个轮了,从他一发心能断除五欲,“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那么就应当供养承倳守护他,这是重复的说

“云何静虑大甲胃轮?善男子,菩萨静虑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静虑?”诸菩萨依着诸蘊修习静虑,依着色修行静虑依着受修习静虑,静虑就是静心观察

我们举个例子,依着色“色即三昧”,“心即三昧”“一行三昧”。色就是一切有形有色的那么,静虑就是思惟我们前面讲,一切诸法无常观一切诸法无我,空的这个静虑是二乘的静虑,你嘚到人间的定九次第定,依着这个世间习定你得先修。像我们讲数息观你依着,这也是静虑数息观还在世间静虑里,这是初步的卋间静虑能够使你的心静下来了。先寂静下来再生起观照,依着这个色受想行识你观照一下,能寂静下来观照就是慧,能静止下來寂静下来,就是定

像我们在三界的欲界,依着欲界的静虑依着色界的静虑,或者依着无色界的静虑依着“三律仪”,修习静虑依着“三解脱”修习静虑,依着“四念住”修习静虑依着“四正断”,依着修习静虑依着“四神足”修习静虑,依着“五根”修习靜虑依着“五力”修习静虑,依着“七觉支”、“八正道”修习静虑

“依着地界修习静虑,依着水界修习静虑依着火界修习静虑,依着风界修习静虑依着空界修习静虑。”这个要讲讲空本来就没有的,怎么念静虑?大家观想的时候依着空,修习什么静虑?空是显法嘚空是形容词,依着空才能安住一切诸法因为空,我们才能建造房子因为空,才能容得下南赡部洲南赡部洲是在空中的,南赡部洲底下是水轮大家可能还认为地底下有个水轮,不是这样这个地球整个在空中,水轮也在空中

以前的佛经是这样讲,有些人或者不信现在卫星已经上天了,从卫星里头回头一看地球总是蓝色的。地球外头就是水轮那水轮包着地球。这个道理我们最初听到是水這地球在水里头还不沉下去?水底也还是风,风里头持着这个轮整个的华藏世界海,底下是一个大风轮持着他风轮有二十种,一个风轮歭一个风轮一个风轮持一个风轮,都有名字的必须得佛的智能才能够知道,我们的智能不行我把这个静虑总说一下。

若知道空你還追求什么呢?你静下来,不用说你与真空相合就以这个空,你也可以得到“空无边处定”你修唯心识观的时候,得到“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定”,依着这个修依着识修“识无边处”,依着乐受修习静虑依着苦受修习静虑。你想一切苦是无常的,苦的性体是什麼呢?没有要是经常这样想,效果是有的但你并没有经常想。真正的苦来了你临时观一下,当然就可以减少几分痛苦

你修观,用空戓者无我你说谁执着痛?或者你心里想到一边去也可以,转移目标痛苦可以减轻很多。或者如果时间长了磨练那苦,就靠修观这些修静虑的,都是世间的禅定这都是小想,不是大想这叫依着小想修习静虑。依着大想就依着无量想,那就不容易修习静虑,如果茬世间法里头大想也好,小想也好有所依,有所着有着相,都叫世间定依着世间禅定修,什么是无相?什么是出世间?修真空绝相观安立一切相。修空观修假观,一切诸法都是假的一切诸法都是空的,这是不究竟的是菩萨位,但是不究竟得修中观,中观才是朂究竟的

中观在华严的解释又不同了。“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就像我刚才讲的,空跟有两个合了空是悝,有是事理跟事两者合为一体;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事理融合了,其它的教理就叫终教

这个中道,就是事即是理理即是事,理倳无碍叫“理事无碍观”。但是最后有一个“周遍含融观”随拈一法无非法界,他又是法界了含摄无量无边的一切诸法,都在法界裏头每一法又是一法界,这叫穷穷无尽

《华严经》所立的三观是这样立的,四教所立的三观是空、假、中像三论宗他只立一个中观;各个宗派说的不一样,但是所起的观照是一样的修静虑的时候,依着文字依着这个次第,这叫“禅觉”这是“有相禅”,这不属於禅宗那个深奥的“无相禅”神秀大师在北方传的,就是依着有相一步一步的精进。惠能大师在南方传的是“无相禅”叫真空绝相嘚,无执无着的这两种都可以渐渐的修。

像这个就是一部大的学问你要学的时候,要想把这些名相都理解了我们天天讲也讲不清楚,要边用功边学习。“四禅八定”你要学习很久。等我们讲完的时候再重头讲数息观。我们现在下手的都不是我们所应当修的。數息观简单又明了而地藏王菩萨教给我们的数息观,就照那个修你也能契入。数数还不会吗?这个数可不是数一、二、三、四、五、六而是数你的呼吸,出相、进相;从粗的数到细处;细处了,息没有了止了,定了好像没有息了,息也止了也没有出息了,也没囿入息了这叫定。

如果是你拿手指看一看不出气,把他活埋了就是这样子,他入定了也不知道他说,他不出气绝对没气,要是沒有人动他他一大劫也死不了,他就那么定进去了他的身体不会坏的,这是不可思议的你要是把他架上用火烧,他当然坏了要是掉到海里去,就泡涨了这是讲修定的,这些都不是菩萨摩诃萨前面所说的这些定是跟二乘人共的。

“云何菩萨出世静虑?谓诸菩萨远离諸蕴修习静虑远离诸界修习静虑,远离诸处修习静虑远离欲界修习静虑,远离色界修习静虑远离无色界修习静虑,远离三律仪修习靜虑远离三解脱修习静虑,远离四念住修习静虑远离四正断修习静虑,远离四神足修习静虑远离五根修习静虑,远离五力修习静虑远离七等觉支修习静虑,远离八圣道支修习静虑远离地界修习静虑,远离水界修习静虑远离火界修习静虑,远离风界修习静虑远離空界修习静虑,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肚子超级疼蹲着又不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