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如何消除内心的恐惧恐惧心理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恐惧,一般指惊慌害怕,惶惶不安,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战胜内心的恐惧需要采用台阶法,这种方法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消除恐惧。比如大楼里一个人也没有,这时需要鼓足勇气来面对并逐渐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恐惧,一般指惊慌害怕,惶惶不安,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战胜内心的恐惧需要采用台阶法,这种方法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消除恐惧。比如大楼里一个人也没有,这时需要鼓足勇气来面对并逐渐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 高度紧张和恐惧会造成什么

前两天有人问我,说:“林老师,要怎样改变自己的执着?”我听了以后,觉得这个问题很泛,不好回答。于是,我问:“你可以举个例子吗?你对什么执着?”

原来,是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两人相处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而且他特别“执着”于这份感情,经常想念对方,时常想要给对方打电话或是想要见到对方。可每当这时候,他就感到了莫名的焦虑、心急、心烦意乱,有时甚至失眠,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他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了。

我问:“既然你这么想念对方,为何不告诉她呢?”

他说:“我们是相爱的。我是在公司上班,而她是做服装生意,因为各种原因,我们聚少离多。我特别依恋她。我们都是单亲家庭,各自带着两个孩子。”

我似乎看到了他问题的原因了,所以,我问:“在你的焦虑、心急、心烦意乱的背后,是否有份恐惧和担忧,害怕失去对方?”

他说:“是的。我知道这样“执着”下去会害了自己,于是,我就去学琴、学书法、锻炼身体……可是, 只要我一闲下来,就满脑子都是我和她的事。然后,就又开始烦恼了。”

由此可见,他要处理的不是放下对感情的执着,而是去面对他内心的恐惧。很明显,他现在还做不到,而是用一些活动去逃避他内心的感受。

恐惧似乎是人们共有的一个问题,很多心理问题的背后都是因为恐惧。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种种恐惧呢?

首先,在对恐惧进行内在工作之前,我们需要对恐惧有个正确的认识。恐惧有两种:真实的恐惧和情绪的恐惧。

什么是真实的恐惧呢?例如,你站在马路上,有一辆汽车向你驶过来,就快要撞到你了。这时,你感觉到的恐惧就是真实的恐惧。

那什么是情绪的恐惧呢?像上面所举的那个例子,就是情绪的恐惧。那是由于过去未解决的创伤,影响了对现在的生活情境的观感。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大部分的恐惧都不是真实的恐惧,而是情绪的恐惧。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情绪的恐惧?

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遭遇了:1)过大的压力与期待;(2)被拒绝与被遗弃;(3)没有空间、被误解或被忽略;(4)身体或精神上受虐待或侵犯。

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他的恐惧是因为在他小的时候有过被遗弃的体验。而这份恐惧一直影响他到现在,让他时常感到焦虑、心急、心烦意乱。

对于恐惧,我的体验是:只要我们能够面对并勇敢地深入进去,去看到真相,我们就能够接纳这份恐惧,不再让它对现在产生影响。下面这个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我们内在的恐惧。

练习:探索内在小孩的各种恐惧:

一、让我们回顾一下四个基本的恐惧:(1)压力与期待;(2)被拒绝与被遗弃;(3)没有空间、被误解或被忽略;(4)身体或精神上受虐待或侵犯。

二、仔细思考每一种恐惧,并问自己:“我有这些恐惧吗?是什么导致它们出现在我现在的生活中?我还记得过去可能导致这些恐惧的原因吗?”

三、这些恐惧如何影响着我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否影响着你的性生活、看待自己的能力、创造力,还有你的亲密关系?

(练习摘选自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所著书籍《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90370人看了这个视频

  • 如何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 一个人在家很害怕怎么办

  • 身体总是感觉很累怎么办

  • 女人结婚后对性生活感到恐...

  • 电脑右下角总是弹出广告怎...

  • 风扇转动时总是爱往下掉怎...

  • 垃圾袋总是容易脱落怎么办...

  • 如何消除儿童看牙前的恐惧

  • 青少年该不该进行性心理咨...

恐惧我想是每个人内心都会有的一种情结,有些人恐高,有些人害怕长胖,有些人害怕抛弃,通常来说,适当的恐惧效应可以保护我们。正如小时候我们怕火烫伤,我们不会靠近火,怕电,也会懂得如何避免被电击。

  1. 告别等待效应,主动积极沟通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等待效应。当我们在等待某人时候,由于时间流逝,会引起我们心理一系列态度上的变化。

  2. 心理学上发现一个人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一旦被这件事伤害的时候,就会形成严重的恐惧感,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个人被蛇咬了,那么自此以后有些人一辈子都害怕蛇,每次看到蛇都会内心胆颤。

  3. 打破心理定势效应,重塑认知

    心理定势效应,一般是我们内心的偏见呈现。当我们对事物有了固定印象时候,往往会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态度上都强化这种倾向。

  4. 避免过度解释,重新与自我对话

    有些人天生会害怕猫,即使没有恰当理由可以解释,他们也会继续寻找下去,直到找到足够原因,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消除内心的恐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