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被针扎 扎进约有四分之三 取出有人流半个月肚子像针扎一样痛了 这几天腿疼 怎么回事 是感染了吗

初识常卫东,是在十年之前,他作为中国平安保险青岛分公司淄博中心支公司的筹建负责人,为人爽朗,做事风风火火,筹建工作庞杂而繁琐,老常内外协调、指挥若定,在他带领下的团队,精诚协作、敢打敢拼。


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如今五十五岁的老常,依然是雷厉风行,干劲、雄心不减当年,十年“平安文化”的浸染,让他身上多了一份大气与睿智,不同的是,如今的老常,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一位身患绝症、与病魔抗争五年的癌症患者。
每次面对老常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不真实感,眼前的中年人,是一个充满着阳光般热情的同事,无论如何都无法将他与癌症联系到一起。他那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积极与朝气,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与之共事的人,似乎他周围的空气都高其他地方几度。
这五年来,老常是在指挥着一场与病魔抗争的“战役”。之所以称这是一场战役,是因为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病魔的狡诈、患病的焦虑、家属的期望、医生的技术、科技的局限、社会的影响等等,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涉及各种人与事,不同的相互矛盾和碰撞的思想、观点,不亚于战役指挥所上上下下的动态运作。
生病后的老常,用自己的阳光心态直面病魔,去自学心理学,去游历香山、九寨沟;生病后的老常,坚持在大学进修,主动用自身的感悟去点拨公司新晋。癌症,成了他丰富人生阅历的一种修炼。我想,这样的经历是一笔财富,它属于老常、属于“平安”。今天,老常将它集之成册,与你我共勉,为之作序,甚幸哉。

卫东同志最近将他抗癌五年中写下的文字,整理成册,题为《抗癌五年》给我传来,拜读之后感慨万千。这篇作品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实话实说的风格,记叙了他五年的奋斗和抗争。字里行间都闪烁着他的境界、他的品格、他的精神、他的追求和他的忠诚,用五年的实践,奏出了抗癌的最强音。


我同卫东认识已有三十七八年了。1969年冬,高中毕业,刚满十七岁的常卫东,同二百名淄博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应征入伍,我带他们乘上西行的专列,经过几天长途铁路行军,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某装甲部队。在这里我们同吃一锅饭,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同在一个操场训练,摸爬滚打……我们从相识到相知,成了一条战壕里的亲密战友,分开以后仍然联系不断。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卫东迈着坚实的步伐,从一名战士到师财务科长,不断成长进步,为同年度士兵的佼佼者。二十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的意志,陶冶了他的情操,增强了他的能力和水平,为他立身做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转业地方工作以后,他继往开来,很快就成了一名优秀的金融工作者和管理者。
正值壮年的卫东,家庭生活和睦幸福,事业有成如日中天。可是一夜间竟成了癌症患者,让人怎么接受和逾越呢?!无论多么开朗的人,一旦与癌同行,就犹如泰山压顶,沉重得让人无法前行。患病初期的卫东也不例外,他思绪如麻想得很多,曾埋怨命运的不公,也曾一度绝望,但他很快就从癌魔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镇定地同癌魔抗争、与死神拼搏。五年的实践证明,卫东胜利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充实、活得乐观、活得很有价值。《抗癌五年》让我们得到不小的教益和启迪。
卫东的抗癌实践证明,他的胜利、他的成功,首先源于他能很快从癌魔的恐怖阴影中解脱出来,调整出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树立起了一定能够战胜癌症的坚强信心。他不赞成精神万能,但他认为人必须要有点精神,有这种精神就能创造出各种人间奇迹。其次在于他的抗癌治疗讲求科学,进行科学施治、科学调养,他坚信医学的发展进步,坚信自身的抵抗力。抗癌治疗十分痛苦,有些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但卫东都能积极配合,严谨不苟。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他尽己所能进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活动和必要的调养,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强化抗病的内因。
依靠坚定的信心和科学的治养,他五年中不断化险为夷,一步步征服病魔,走向健康。这可能就是卫东同志五年抗癌实践中,同死神抗争的基本经验吧

人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既有征途坦荡、五彩缤纷,也有曲折坎坷、变化莫测。我在健康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会得癌症;在确诊为癌症的时候,我更不能确定五年后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人生是一个谜,当谜底揭开的时候,一切都无力挽回了。有些人还能知道谜底,留下一些临终遗言;有些遭受意外伤害和突然疾病的人,连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有的人死得从容,有的人死得突然,有的人几次经历死神的召唤,却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经历过死神召唤的人,会体验一些平时难以体验的东西,使灵魂得到升华,使善良的人变得更加善良,使热爱生活的人变得更加眷恋人生,使懦弱的人变得勇敢、坚强,甚至可能使罪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遭遇癌魔的日子里,我也曾几次面对死亡。在与死亡对峙的过程中,我发现人的生命是那样的宝贵,却又是那样的脆弱。虽然死亡有时是不可抗拒的,但有些人有时候却是死于大意和无知,只要稍加注意,就可能避免。
我也同样步入了这个怪圈。由于侥幸心理和医学知识的欠缺,在治疗上走了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几乎送命。
我经常思考,我作为病人还能做点什么呢?有什么办法告诉朋友们,使他们能够吸取我的教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可以参考借鉴,以达到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近些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养成了每日记事的习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也同样每日笔录不辍,我不能写字的时候就由妻子代劳。这些原始记录,积累了《抗癌五年》这本书真实的素材。
在治病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和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这些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感,可能对别人有所启示,所以才有了此文。
每个人都需要倾诉,都渴望把心灵中真实的东西展现出来,这也许是人性使然。这个世界由于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倾吐着自己的心理感受,而变得丰富多彩。
我的方式就是言为心声,实话实说。因此,没有写作经验的我,尝试着整理出了十几万字的文稿。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而不是小说。小说可以虚构、可以夸张、可以移花接木,但纪实作品不行,纪实作品的生命在于真实(其中人物均为实名),我对本文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记录了我和家人五年来与癌共舞的心理感受,并围绕癌症治疗,对目前的医疗状况和医患关系做了真实描述,其中包括我所用的药品、部分诊断报告和有关医学常识及我对医疗、医德的一些感慨和思考。
这是我在死亡线上与疾病抗争的真实经历,不管对也罢、错也罢、成也罢、败也罢,总之是客观的,应该是有一些社会价值的。我之所以下决心把这段经历和对于生命的感悟与朋友们分享,就是想对别人有所帮助,奉献一点爱心。
这是一份完整的癌症病例记录,对于病友的治疗和检查、对于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的心态和实施治疗,可能有一定的参考和对比价值。
如果朋友们能够各取所需,对于健康的人有所提示和劝勉,对于得病的人有所借鉴和启发,特别是对于不幸患癌症的朋友在精神上有所支持和帮助,我这个“老癌”,就有成就感了。
痛定思痛,思绪万千。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快乐是一种能力,幸福是一种感觉,人活着就是活的一个心态。
现在全社会更加崇尚“以人为本”,都在“关爱生命、关爱健康”,都很重视“塑造阳光心态”和“弘扬积极乐观的精神”, 我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起一点微小的作用,也将十分欣慰。
然而,当这篇纪实作品确定要发表时,我却感到不安和焦虑起来,心里诚惶诚恐,直打小鼓,好像是学习差的学生即将考试、丑媳妇就要见到公婆的感觉。
是啊,要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粗糙的作品公开出来,任由大家阅读、审视、评判,也确实很不容易,需要鼓足勇气来面对、容纳。真诚地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商榷。            

引子………………………………………………………(12)


蛛丝马迹………………………………………………… (14)
治疗选择………………………………………………….(18)
工作回顾………………………………………………….(30)
胆囊切除………………………………………………….(46)
晴天霹雳………………………………………………….(52)
首都求医………………………………………………….(66)
二次手术………………………………………………….(74)
术后治疗………………………………………………….(99)
青岛报到………………………………………………….(107)
带病上班………………………………………………….(111)
放鸟归林………………………………………………….(118)
莫名其妙………………………………………………….(123)
为母祝寿………………………………………………….(135)
确诊转移………………………………………………….(142)
冒险进京………………………………………………….(150)
济南住院………………………………………………….(164)
放疗之后………………………………………………….(187)
卸任实职………………………………………………….(195)
全力康复………………………………………………….(197)
心理学习………………………………………………….(205)
家中上网………………………………………………….(212)
女儿出嫁………………………………………………….(215)
治疗溃疡………………………………………………….(218)
会见网友………………………………………………….(225)
凌晨惊魂………………………………………………….(228)
吓跑色狼………………………………………………….(237)
济青相望………………………………………………….(241)
共渡难关………………………………………………….(253)
海边故事………………………………………………….(261)
特大出血………………………………………………….(266)
医保反思…………………………………………………(285)
学习结业………………………………………………..(291)
另类癌症………………………………………………..(299)
十字路口…………………………………………………(305)
后记……………………………………………………..(313)
鸣谢……………………………………………………..(314)
附录“平安人生和谐社会”《抗癌五年》大型读者互动
活动相关报道……………………………………..(319)

2001年9月17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我来说,却永远难以忘记。这一天成了我生命中一个刻骨铭心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日子。


2006年9月17日的一大早,女儿常亮、女婿逄锦山就带着快五个月的外孙小梦恩,从台东来到香港东路馥香谷小区的家中,与我们共同庆祝这个不同寻常的纪念日。
端详着活泼可爱的小外孙,我思绪万千。一会儿,我的眼睛湿润了,幸福感油然而生……什么能比得上劫后余生的人还能享受这天伦之乐更幸福呢?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那么,9月17日这一天究竟是个什么日子呢?
五年前,也就是2001年的这一天,我正式得知自己患上了癌症。从此,“癌症”这两个原本遥远、陌生、与我无关的字眼,陪伴我整整熬过了五年。为了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把这一天定为癌龄纪念日。
抚今追昔,我感慨无比。与病魔抗争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但更多的还是自豪和喜悦,虽然放射性治疗造成的后遗症至今还在折磨着我,但癌症终于在我面前低下了它那桀骜不驯的头,我终于迎来了癌症病人难以跨越、梦寐以求的五年大关。
五年的求医问药,五年的跌宕起伏,五年的寒暑冷热,五年的风雨雪霜,我终于闯了过来。我还活着,我还快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五年来,我是如何在生死之间走钢丝的呢?与癌症抗争的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呢?那就从2001年说起吧。

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我们都幸运地跨入了新的世纪。我所服务的公司是一家颇有名气、与国际接轨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平安)。我是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我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为成功地管理一家地级市的中心支公司而竭尽全力地工作。


由于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上级公司业务计划的指令性增长、本级公司潜力的不断挖掘,我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个险”业务需要上一个新台阶,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需要启动,销售队伍需要调整,新险种上马需要培训,公司职场需要搬迁,内勤员工的服务水平需要新的提高……
一系列难题,无疑给作为淄博中心支公司负责人的我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上一层楼,我每天忙于工作,疲于奔命。一切都在高速运转。
在一片忙碌中,癌细胞早已经悄悄潜入我健康的肌体,就好像躲藏在我身边的毒蛇,已经对我张开了血盆大口,眼看就要横祸临头了,而我却浑然不觉。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感到体力有些明显下降。每天晨练以后总想再躺一会儿,觉得自己慵懒了许多,体重也在逐渐下降,特别是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唧唧歪歪老是不容易好。
这些现象在当时我并没有明显察觉,因为我的身体底子很好,心理年龄也明显年轻,对这些细微变化毫不在乎。还是每天风风火火地忙碌,心目中只有公司,只有工作。
记得从年初以来,我的喉部老是不适,好像是上呼吸道感染总是好不彻底一样。这时,朋友刘智向我推荐,淄川城里有个叫李宗清的中医大夫,号称“小神仙”,病看得很好,可以去看一下。
4月10日,公司办公室的刘峰开车,我们出发来到淄川营业区,参加营业区的大晨会,宣导公司事项,召开了部分业务人员的座谈会,然后抽时间去瞧病。
李大夫的诊所开在居民楼内,门口没有任何标志,看来是无证行医。敲开门一看,还真有一些患者,坐在小板凳上,静静地排队候诊。
李大夫很年轻,瘦瘦的,精神头还可以。经交谈得知,他是成都中医大学毕业,并且是祖传中医。虽然其貌不扬,但慕名而来看病的人还不少,想必还真有一些绝招吧。
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等待诊脉。他诊脉不收费,只收拿药的钱,有一个助手负责按他开的处方包药、收款。倒也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等了个把小时,终于轮到我了。只见李大夫三个指头轻轻按住我的脉搏,一会儿从左手换到右手,若有所思了片刻,接着对我说道:“你的脉象很弱,比女人的还弱。你有大病,要赶快到大医院去查病。”
我说:“我是来看喉咙的。”他说:“喉咙这点病不算病,你要听我的,公安局的一个人,也是来我这里看病,我告诉他去查病,他不听,结果猝死了。我也不给你开药了,也不收钱,快去查病吧。”
听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感到滑稽,我和刘峰相视而笑,不屑一顾。因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回去处理,就赶紧溜之大吉。   
对于大夫的警示,我一点也没有听进去,完全当成了耳旁风。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我这么好的身体怎么会有大病呢?真是开玩笑,真是无稽之谈、可笑至极啊!
我的意识好像穿上了高级防弹衣,把大夫的话全给挡了回去,丝毫没有当回事。只是把这次求医的经历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说过几次就付之脑后了。
为了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公司决定为主任以上业务人员和内勤管理人员检查身体。
6月15日,员工的体检在淄博市康复医院进行。大家检查完别的项目后,排队做B超检查。本来进行的速度较快,但在给我检查时,速度却明显慢了下来,检查医生还请其他的大夫仔细查看磋商。
怎么回事?我和大家都有点疑惑。原来,大夫在我的胆囊内发现一个1.2cm的息肉(腺瘤)。大夫问我:“胆囊部位疼吗?过去有过什么病变?”
“没有感到明显的疼痛。1989年转业前夕,曾在部队医院做过一次B超检查,当时只是发现胆囊壁粗糙,医生说只要有疼的感觉就是慢性胆囊炎。为此,还口服过利胆片。十二年过去了,再没有关注过。”我如实回答。
“最好再复查一下,具体怎么办,找你们杜大夫吧。”医生再次叮嘱。
不就是一点小息肉吗?不疼不痒的有什么关系?我仍然没有当回事。无知者无畏,此话不假。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给予适当重视,到大医院接受恰当治疗,整个过程就会顺利得多,也可能不会遭受那么多曲折和磨难。
杜益民大夫是公司优秀的核保人员,原来就在康复医院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康复医院的大夫向他介绍了我的情况以后,杜大夫显然已是胸中有数,但又不好明讲,只是劝我早点手术。
我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在我没有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之前,谁能说服得了我呢?可能是性格决定命运,这样,必然造成后来的一些医疗决策失误。

当时的情况是:第一,工作确实较忙,难以走开;第二,正好已到夏天,想秋天凉爽了再做手术;第三,认为是小病,不值得大惊小怪;第四,肿瘤知识贫乏,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


但毕竟是肚子里发现了一个瘤子,并且身边的同事不断地劝我,最好早点手术,我也在工作之余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
首先是复查一下再说。6月22日,我来到淄博矿务局中心医院找到我的战友曹世忠,他是放射科主任,直接从事彩超工作。他亲自给我进行了检查。报告如下:
“肝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光点较正常增多密集,回声增强,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无增大,胆囊颈部偏后壁可探及1.25cm×1.09cm实性光团反射,边界清楚,底部增宽;胰、脾(-)。”
报告单显示胆囊中的瘤子存在无疑。下一步确实应该考虑何时做掉、如何做掉的问题了。
可是在我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过多地向坏处考虑,心想小小毛病,何须紧张呢?总感到恶性肿瘤与我无缘。现在运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这可能是潜意识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吧。
潜意识是我们心理结构的深层,而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是我们对外在世界直接感知到的部分。如果把整个意识比喻为海洋冰山的话,那么意识仅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潜意识则深藏不露,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在看、听、说、做和思考的同时,我们又知道我们在看、听、说、做和思考,这便是在运用我们的意识。
与此同时,在我们没有觉察到的过程中,维持着我们生存的种种功能、自出生以来的经验记忆、学过的所有知识与技能、监督和运用身体的每个部分的功能等等工作,都是我们的潜意识在控制着。
当一个人不再工作、不再与外界联系的时候,意识就可以休息,例如睡眠的时候。潜意识则分分秒秒都在工作,只有当一个人死亡的时候,潜意识的工作才会停止。所以说潜意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经常感知不到罢了,潜意识就像无名英雄,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希望快乐地工作、生活。但从客观的真实性来讲,生存的环境则是极其危险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会随时出现,形形色色的疾病也会经常光顾。但通常我们的感觉是安全的,因为有安全感,我们才能安心于正常的工作与学习,才能维持我们的正常活动。
实际上,安全感只是一种错觉。但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这又是一种必需的、有益的错觉。
如果人们遇到危机事件,例如凶杀、车祸、地震、海啸、重病、亲人亡故等等,就会破坏这种有益的错觉,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惶惶不可终日。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进行危机干预,帮助这些人重新建立起有益的错觉,使其成为心理健康和行为正常的人。
我想,既然真实感太强反而有害,那么,这种有益的错觉,一定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同样也是潜意识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吧。
我这个人,潜意识里安全感就比较强,心态比较阳光,遇到事情向好处想得多。因此,别人为我捏了一把汗时,而我却并不太在意,毫无危机之感。
既然是腺瘤就会有恶性、良性之分,两种可能性都会存在。应该全面地看问题,做好应对两种情况的准备,在这个基础上制订医疗方案才能处于有利的地位。
但在关键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掉链子呢?不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侥幸心理也在作祟。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火力”进攻下,我最终掉以轻心,误入歧途。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也开始找有关人员,打听胆囊手术的相关情况。电视腹腔镜手术这一新方法进入我的视野,了解到腹腔镜手术可以在创伤很小的情况下摘除胆囊。
这种新方法,是1987年由法国人首创的,接着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就被我国引进,相继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展起来。它是高科技在外科领域的实际应用,其原理是利用微型摄像机,在电视屏幕上显像,医生借助放大数倍的电视图像进行实际操作。
用这种方法切除胆囊,只需在患者腹部穿刺四个1厘米左右的小孔,不需缝合,用创可贴粘贴即可,无创口感染、开裂之虞。可以使手术时间缩短,创伤较小,出血很少,术后恢复加快。有的两小时后即可饮食,下床活动,一般住院三至五天便可出院。术后肠粘连和并发症也相应减少,可以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
当然,用这种方法进行手术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胆囊病变的情况,另一方面取决于手术医生的技术。
我了解到淄博市的几家医院从前些年开始,就利用电视腹腔镜进行了很多例手术,技术比较熟练。
我还打听到,淄博市信访局的高宪伦老师和我们公司业务主任苗丽亚的丈夫,都是利用电视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的,而且反映效果都不错。这就更加坚定了我想利用这一新方法切除胆囊的决心。
后来我才知道,利用电视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术,应该是在确认胆囊无恶性病变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如果胆囊存在恶性病变,用这种方法进行胆囊切除的话,不但病灶切不干净,还有可能造成癌细胞播撒转移的严重后果。
7月10日,公司销售助理祝亚非从青岛开会回来,他告诉我一个重要消息,省公司要调我到青岛工作,已经在参加会议的人员中间传开了。
对于此事,前一段时间曾耳闻过,自认为可能性不大,因此并未在意。我心中的计划是退休后到青岛安度晚年,还没有认真考虑过会调到省公司去工作。看来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只有我还蒙在鼓里。
我拿起电话,拨通了我的直接领导,省公司一把手刘亦工总经理。刘总答复:“这件事在有关会议上研究过,但不应该传出来。原准备由营销部经理田灿斌接替你的工作,由于田灿斌已调到其他公司,现在还暂时没有接替你的合适人选。”
真是无风不起浪。但是,由于出现了新的情况,还不知道何时我的工作才能真的变动。因此,我现在一边工作,也应该一边考虑一下自己手术的问题了。
我们公司的部经理谭亚宁做过乳腺癌切除手术。谭亚宁是我们公司的抗癌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患病以后,很快战胜自我,无所畏惧。手术恢复后,依然风风火火地干好工作。她的事迹,省、市电视台都做过专题报道。
1999年9月26日看望患癌住院的谭亚宁一次,我陪同谭亚宁到周村营业区作激励演讲,在路上,我曾经真诚地对亚宁说过:“我如果得了癌症,不一定能像你这样正确对待。因此,真得应该好好向你学习。”
真是嘴臭啊!还真的给说着了,后来我真的也得了癌症。当然,事实证明我的表现还说得过去。
在淄博市交警支队工作的战友兰京潍,本身就是医生。8月8日他陪我来到周村,在济南军区148医院找专家咨询。专家们的意见是,胆囊腺瘤只要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流半个月肚子像针扎一样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