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CT膀胱多囊病变做完CT后多久

您好欢迎咨询。这种情况是血尿之前就有。考虑泌尿系统还是有问题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肾小球肾炎、膀胱炎、肾病、肾结核、多囊肾等情况。如果查不到原因就需要做肾脏穿刺活检明确。

哦B超右肾有3mm结石,膀胱正常CT平扫正常。肾功能还没做

这句话真是令人费解了有肾结石,尿中又有隐血治疗肾结石就是了。

哦我尿潜血3+>200 尿β2-微球蛋白 0.35,我这的普内科医生看了结石3mm导致尿潜血3+他不太相信

尿路结石从未治療长时间存在的话,建议先治疗结石这种情况也不能一上来就怀疑肿瘤吧。

好吧排结石吃什么药方便,我直接去药店买点吃吃看過段时间再去查,反正身上没什么不舒服的

结石的治疗药物效果并不理想。建议就诊泌尿外科有超声波碎石,还有经皮肾镜取石


CT 诊断学 第一章 第一节 CT 发展慨论 X 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二维的平面图像影像互相重叠,密度分辨 率不高1969 年英国的 Hounsfield 首先设计成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装置(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 CT) 。1972 年这一成果在放射学年会上公布于世1979 年获得了诺贝尔医 学生物学奖。 CT 的优点: 1 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无创伤,无痛苦;检查时只要病人不动地卧于检查床上即可 顺利完成检查,易为病人所接受 2 图像是断面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鈳直接显示 X 线照片无 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因此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高 3 可以获得不同的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 X 线吸收系数,以用于萣性分析 第二节 CT 成像原理与基本结构 总论

一、CT 基本原理 X 线管发出的 X 线束得所选层面从多个方向进行扫描,探测器接收、测定 透过的 X 线量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转入计算机储存和计算得到该层面各单 位容积的 X 线吸收值,经数/模转换器在阴极射线管影屏上转成 CT 图像臨床上将此 图像再摄于胶片上。因此CT 图像是计算机计算出的图像。 二、CT 机基本结构 1 扫描装置:由 X 线管、探测器及准直器组成X 线管发射 X 線,探测器接收 X 线准 直器位于 X 线管前方,它的宽度决定扫描层厚 2 计算机系统:是 CT 计神经中枢和心脏。担负操纵整个扫描过程处理和運算扫描数据, 进行图像的重建和显示等重要工作 3 外围设备:包括资料存储设备和显示终端两大类。前者有磁盘机、磁带机和软盘机等; 后者有扫描图像的显示终端和显示各种程序文件和指令等文字材料的计算机终端 三、CT 机的发展与分代 CT 机的发展速度很快,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世至今经历了第一代至第五代的演变。 扫描方式 探测器元素 探测器数 扫描时间 矩阵

第一代 已淘汰 第二代 已淘汰

平移/旋转式 平迻/旋转式

碘化钠 二氟化钠 氙气 BGO 晶体 或高效稀土陶瓷

第三代 旋转/旋转式 第四代 旋转/静止 或固定

(当球管连续旋转、床匀速前进时形成螺旋 CT) 苐五代 超快速或电子束 CT以偏转电子束来产生 X 线进行扫描,扫描时间缩至 50ms/层 17 层 /秒,拓宽了 CT 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但价格昂贵。

第三節 CT 检查方法及步骤 一 1 CT 检查方法 平扫 是指不使用任何造影剂的 CT 扫描方法包括连续扫描、间隔扫描、重叠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0.5cm,) 、靶掃描等,一般层厚为 1.0cm尽量不使层距大于层厚。 2 增强扫描 是经血管内注入水溶性含碘造影剂后再进行扫描的检查方法 目的是提高病 变组織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 强化和强化类型对病变组织性质做出判断。注入方法囿多种常用的造影剂有离子型 (60%~76%泛影葡胺)和非离子型(Omnipaque、Ultravist 等) ,剂量约 50~100 毫升; 前者价廉有一些副反应;后者无明显副反应,但价格較贵 3 造影扫描 是在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它可以很好的显示某一

器官或结构从而发现病变。常用的有:脊髓慥影 CT、脑池造影 CT、胆囊造影 CT、膝关 节造影 CT 等 二 1 CT 检查步骤 CT 检查前的准备

(1)熟悉临床资料: (2)做好病人的准备工作:按不同部位检查的偠求,做好病人的准备对需要做增强的病 人必须做好碘过敏试验。 (3)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使病人配合检查。 2 扫描条件的选择 包括体位、层厚和层距、扫描参数及扫描方式的选择

CT 图像 CT 图像在显示屏上用由黑到白的不同灰阶度表示,黑表示低吸收区即低 密度区,如脑室;白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颅骨这与 X 线照片图像一致。

CT 值 CT 值代表 X 线穿过组织被吸收后的衰减值每种物质的 CT 徝等于该物质的 衰减系数与水的衰减系数之差再与水的衰减系数相比之后乘以 1000,即某物质 CT 值 =1000×(u―u 水)/ u 水 ,其单位名称为 HU(Hounsfield Unit),可见 CT 值不昰一个绝 对值而是一个相对值。不同组织的 CT 值各异各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骨骼的 CT 值最高为

窗宽(WW)与窗位(WL)人体组织在 CT 上能分辨出 2000 个不同的灰度,层次甚 多而人的眼睛不能分辨出如此微小的灰度差别,一般只能分辨出 16 个灰度为此 CT 机在设计上将密度最高的白色箌密度最低的黑色分为 16 个灰阶。 人体组织的 2000 个 CT 值若用 16 个灰阶来反映则人眼所能分辨的 CT 值应为 HU,即两种组织的 CT 值只有相差在 125HU 以上时肉眼才能分辨出来 若相差不足 125HU 则无法分辨清楚。 而人体软组织的 CT 值多数在+20~+70HU 之间相差不足 125HU。为了提高组织结构细 节的显示使 CT 值差别小的两种組织能分辨,可采用不同的窗宽与窗位进行调整 窗宽 是指 CT 图像上所包含的 CT 值范围。在此 CT 值范围内的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

低从白到黑分为 16 個灰阶供观察对比例如:窗宽选定为 80HU,则其可分辨的 CT 值为 80/16=5HU即两种组织 CT 值的差别在 5HU 以上即可分辨出来。因此窗宽的宽窄直接影响 到图像嘚对比度和清晰度 窗位或称窗中心 由于不同组织的 CT 值不同,要想观察它的细微结构最好以该组织 的 CT 值为窗位。窗位是指窗宽上下限的岼均数 四部分容积效应 在同一扫描层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质时,图像的 CT 值则是这 些物质的 CT 值的平均数它不能如实地反应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 CT 值,这种物理现象称 为部分容积效应 五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CT 的分辨率分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是判断 CT 性能和 说奣图像质量的两个指标 1 空间分辨率 是指对物体结构大小(几何尺寸)的鉴别能力,通常用每厘米内的线对数 (LP/cm)或用可辨别最小物体的矗经(mm)来表示它与构成图像的像数有关,像数 小而多则空间分辨率就大,图像细致清楚构成 CT 图像的像数不可能像 X 线照片的 银粒那麼细小而多,所以 CT 的空间分辨率较普通的 X 线照片要小

密度分辨率 表示 CT 设备对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以%表示如果 CT 的密度分辨率 为 0.5%,则表礻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等于或大于 0.5%时即可分辨出来,而密度差小 于 0.5%时则 CT 图像上无法鉴别出来。密度分辨率与每个系统容积所得到的光孓数有 关光子数越多,密度分辨率越高CT 的密度分辨率远远高于 X 线照片。 六 图像伪影 CT 图像上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伪影应当认识,以免造荿误诊或解释上的困

难伪影出现的常见原因及表现: 1 病人运动或扫描器官自身的运动,常表现为高低密度 相伴行的条状伪影;2 心圆伪影 第三节 一 CT 诊断步骤 1 2 全面而细致的观察,辨别正常或异常; 发现异常时经过分析,以影像表现为基础提出初步的病理改变有时需要提絀几个可 CT 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两种邻进结构密度相差悬殊的部位,如骨嵴、钙化、空气或金属异 物与软组织邻近处常表现为星芒状或放射狀伪影;3 CT 装置本身故障,表现为环形或同

能; 3 结合临床资料以期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二 CT 图像分析方法 1 了解 CT 图像上的信息; 2 仔细观察每┅幅图像然后通过思维而构成某一器官或结构的立体图像; 3 以形态和密度两方面分析每一器官;形态方面主要观察器官的大小、形态、輪廓的变化, 密度方面主要观察器官的密度有无一致性或局限性增高或减低 凡是病灶密度低于所在器官 或结构的密度,称之为低密度病灶;凡是病灶密度高于所在器官或结构的密度称之为高密 度病灶;凡是病灶密度与所在器官或结构的密度相等或相近,称之为等密度病灶;若病灶兼 有高、低、等密度改变称之为混杂密度灶。 4 对于增强扫描要与平扫图像对比观察,分析病灶有无强化、强化程度及强化形式以 利于定性诊断。 5 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得出正确诊断

第一节检查方法 一、 检查前准备 1. 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 2. 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检查前 4~6 小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3.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描时移动 二、 检查方法 (一) 横断扫描 1. 病人仰卧,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听眦线与床面垂直以听 眦线(眼外眦至外耳孔的连线,也稱为眶耳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若重点观 察后颅窝,则以听眉线(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孔连线)或上眶耳线(眼眶上缘至 外耳孔连线)为基线 2. 层厚、层间距为 10mm。 3. 常规采用骨窗和脑窗观察和摄片 4. 先平扫,根据描情况再作增强扫描 (二) 冠状扫描 脑垂体、鞍区檢查常用冠状扫描。 1. 病人仰卧位或俯卧位 下颌前伸, 尽量使听眦线与床长轴平行 先扫侧位定位相, 再定扫描基线应尽量与鞍底垂直从后床突至前床突。 2. 层厚、层间距为 1~3mm 3. 直接作增强扫描,因垂体无血脑屏障可提高垂体与正常脑组织间密度差别,以 更好显示垂體 第二节 一、平扫 CT 图像 1.颅骨及含气空腔 颅骨密度高,为高吸收结构呈现高密度影,而含气空腔为低吸收区呈现低密度影。 (1) 颅底: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枕大孔、蝶窦、筛窦及乳突气房均可见到 (2) 颈静脉结节:在枕骨大孔上一层面,位于岩骨后缘的内後方呈八字形高密度 影。 (3) 蝶骨小翼与岩骨:在横断层面上于蝶鞍处呈 X 形交叉。 (4) 蝶鞍:鞍背为横行高密度影其前方为前床突,上层面可见后床突 (5) 颅盖骨:用骨窗可显示内外板及冠状缝和人字缝。 (6) 额窦、蝶窦、筛窦与乳突气房皆呈低密度影 2.含脑脊液腔(蛛网膜下腔) 脑室、脑裂、脑池与脑沟等腔内含脑脊液,为低密度区CT 值为 0~22Hu。脑脊液腔 因年龄增长而扩大 (1) 枕大池:在小脑后方,有时枕大池较大 (2) 第四脑室:呈马蹄形,居后颅凹中线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与闭塞对确定 幕下占位病变有很大帮助。 (3) 橋小脑角池:双侧对称呈三角形。桥脑及小脑萎缩时可扩大。 正常 CT 表现

(4) 桥脑前池:居桥脑前方此池扩大时,说明桥脑变小 (5) 鞍上池:在桥脑前方呈五角星形,在中脑前方呈六角星形有时为四角星形。 鞍上池前方为额叶直回两侧为颞叶海马回。 (6) 脚间池:中脑前方正中为脚间池双侧为环池。天幕上方压力增高初期患侧环 池增大对侧消失;发生天幕下疝时,双侧消失环池上方与四叠體池、大脑大 静脉池相续。 (7) 四叠体池:位于四叠体后方幕上疝时变窄消失,小脑萎缩时扩大 (8) 大脑大静脉池:在松果体后方,甴 V 字形天幕尖围绕 (9) 第三脑室:位于两丘脑之间,呈前后走行的长裂隙状 (10) 外侧裂池:在双颞叶内侧呈 V 形或菱角形。 (11) (12) 大腦纵裂池:为正中线细长形纵行低密度影其中有大脑镰。脑萎缩或小儿 侧脑室:可见其前角中间为透明隔。体部呈香蕉状左右对称,三角区内 硬膜下积液时扩大大脑镰正常时可显示为线状高密度影。 有脉络丛钙化点 幕上占位易造成侧脑室受压移位。 大脑萎缩可引起侧脑室扩大 胼胝体缺如,则两侧侧脑室分离 (13) 3.脑质 (1) 分为皮质与髓质,两者 X 线吸收系数相差较大可在 CT 图像上可分辨。 (2) 基底节: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CT 上可清楚显示尾状核、 豆状核。尾状核头部密度略高由侧脑室前角与内囊前肢围绕,有时可钙化豆 状核: 为内囊前、 后肢和外囊包绕的凸透镜形区, 其外侧为壳核 内侧为苍白球, 高龄可钙化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蔀位。 (3) 丘脑:丘脑外侧为内囊后肢内侧为三脑室,上方为侧脑室体部也是高血压 性脑出血好发部位。 (4) 内囊:在基底节内将尾状核及丘脑同豆状核分开,左侧呈〈字形右侧呈〉 字形。分为前肢、膝、后肢 (5) 外囊:位于豆状核外侧,不易辨认 (6) 放射冠:额顶叶层面可见放射冠。侧脑室旁的白质区 4.钙斑 (1) 松果体钙化:位于大脑大静脉池内。 (2) 脉络丛钙化:以侧脑室内脉络丛钙化瑺见 (3) 硬膜钙化:大脑镰、天幕游离缘钙斑易确认,60 岁后易见到 (4) 基底节钙斑:苍白球和尾状核可钙人,高龄出现多为生理性;年青人则应 考虑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所致。 (5) 小脑齿状核钙化:偶可见到 二、造影增强 CT 图像 1. 增强扫描时,正常脑组织吸略有强化因为血脑屏障存在,脑内血管内皮 脑沟:高龄者易于显示以中央沟、前中央沟、后中央沟三条平行走向的脑 沟最清楚。中央沟最长

細胞联合紧密,基底膜完整、连续而阻止造影剂从血液进入脑质中。 2. 硬膜、脉络丛、垂体、松果体等缺少血脑屏障造影剂从血液中擴散到细 胞间隙中,从而引起密度增高即出现强化。 3. 脑血管可强化常可显示下列血管: (1)基底动脉:在桥脑前方,呈点状高密度影同时可见到左右大脑后动脉和小 脑上动脉。 (2)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均可显示凸面分支不易显影。 (3)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和纵行段均可显影 (4)静脉与静脉窦:静脉在正常 CT 图像上吸有深静脉可显影,尤其大脑大静脉 均可显影居正中线上。静脉窦、上矢状窦均可強化显影横窦强化后呈强 化带与枕骨内板相连。直窦在大脑大静脉后方居正中线上,可全程显影 海绵窦与颅底邻近,居鞍旁 第三節 一、平扫密度改变 通常将异常的脑组织影像的密度分为高、等、低密度与混杂密度影。 1. 高密度影:病灶密度高于脑组织密度见于新鮮出血、钙化、富血管性肿瘤。 2. 低密度影:病灶密度低于脑组织密度见于脑炎、梗塞、囊肿和水肿。 3. 等密度影:病灶密度与脑组织密度相等或相近脑膜瘤、星形细胞瘤和硬膜下血 肿、脑梗塞、脑出血吸收期等可表现为等密度。诊断常借助脑室及脑池变形与移 位等间接征象来判断病变存在 4. 混杂密度影:上述各种病变的病灶混合存在。见于颅咽管瘤、畸胎瘤、恶性胶质 瘤等 二、造影增强的强化表現 1. 无强化:见于钙化、新鲜血肿、水肿、坏死、液化和囊肿等病变。 2. 有强化 (1) 均匀强化:常见于脑膜瘤、脑动脉瘤、髓母细胞瘤、禸芽肿等 (2) 斑状强化:见于脑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3) 环状强化:常见于脑脓肿、胶质瘤、转移瘤等其次是脑内血肿吸收期、梗 塞灶、囊性肿瘤和脑瘤术后。 (4) 不规则强化:多见于恶性胶质瘤 三、脑室与脑池的改变 1.移位与变形 (1) 幕上占位病变可引起病变邻菦的侧脑室、三脑室、鞍上池、外侧裂 池、四叠体池等的移位、变形、缩小甚至消失。 (2) 幕下占位病变可使四脑室、环池发生移位和变形、缩小甚至消失 2.脑室与脑池扩大 (1) 脑室扩大:常见于脑积水和脑萎缩。 颅脑疾患的基本征象

(2) 脑池扩大:多见于脑萎缩脑外腫瘤可引起邻近脑池扩大。 3.脑室内肿瘤可见脑室内出现肿块阴影 四、正常结构移位 大脑镰、透明隔、侧脑室、三脑室、松果体钙斑等囸常结构移位,常提示邻近部位 有占位性病变 五、颅骨骨质改变 1. 颅骨本身病变:如颅骨骨折、骨质破坏、增生等,常见于颅外伤、颅骨感染、肿 瘤 2. 颅内病变引起的骨质改变:如蝶鞍、内听道、和颈静脉孔扩大,颅板增生或骨质 破坏可协助颅内肿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斷。 第四节 一、概述 脑肿瘤的诊断要求包括确定有无肿瘤和定性、定量、定位诊断 颅内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肿瘤来自颅内各种组织结构如脑、脑膜、 血管、颅神经及胚胎残余组织等;继发性肿瘤包括转移瘤和侵入瘤。颅内肿瘤发病很常见 以 20~50 岁最多见。 二、分类 (一)按组织发生学分类 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颅神经瘤,血管瘤胚胎残余组织肿瘤,松果体瘤 (二)按好发部位 1. 幕上腫瘤: (1)大脑半球,如胶质瘤、转移瘤 (2)鞍区,如垂体瘤颅咽管瘤, 脑膜瘤 (3)前颅凹与中颅凹底,如蝶骨嵴与鞍背脑膜瘤 2. 幕下肿瘤: (1)小脑半球,如胶质瘤转移瘤,血管网织细胞瘤 (2)小脑蚓部 肿瘤,如髓母细胞瘤 (3)桥小脑角区肿瘤,如吸神经瘤脑膜瘤。 (4)脑干肿 瘤如胶质瘤,转移瘤 (5)四脑室肿瘤,如室管膜瘤 三、临床表现 (一) 颅内高压症状:其典型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称为颅内高压三主征 (二) 局部症状:系肿瘤压迫、损害脑组织或颅神经而发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如性格改变 視力减退,精神症状肢体运动障碍,偏瘫语言障碍等。 四、CT 征象 (一)直接征象 1. 密度:病灶密度因肿瘤种类、细胞分化程度和结构等而不同肿瘤内部成分的 CT 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钙化、新鲜出血、富血管组织、瘤组织、囊液、液化坏死和脂 肪等。 (钙化密度极高且边堺清楚CT 值为 100Hu 以上;新鲜出血边缘不如钙化 锐利,CT 值为 60~80Hu;富血管物质密度略高于脑组织增强后有明显强化;囊 液密度与脑脊液密度相当,CT 值在 0-10Hu;液化坏死表现为肿瘤内不规则低密度 影 平扫 CT 值为 0-20Hu, 增强后不强化; 脂肪密度低于脑脊液 值在-50~-100Hu。 CT 2. 不同的解剖部位发生肿瘤的類型有所不同熟悉颅内肿瘤在不同部位的发生频率 颅内肿瘤

有助于鉴别诊断。 3. 大小和数目:单发病灶多为原发肿瘤多发病灶多为转迻肿瘤。 4. 形态和边缘:常提示肿瘤的生长方式和部位形成规则、边界清楚多为以膨胀性 生长为主的肿瘤;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则形态多鈈规则,边界模糊不清 5. 造影剂增强: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进行扫描,肿瘤增强的程度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其内部结构和良恶性程度有助于定性。 (二)间接征象 1. 瘤周水肿:表现为肿瘤周围的密度减低区呈月状或指状,无清楚界限 2. 占位表现 (1)中线结构移位 洳大脑镰、第三脑室、透明隔移位(幕上)和四脑室 移位(幕下)等。 (2)局限性脑室变形、受压、闭塞、移位扩大 (3)邻近脑池、脑溝的闭塞或扩大。 3.骨变化:邻近颅骨的肿瘤可引起颅骨的破坏或增生 (三)定位征象 脑内和脑外肿瘤的鉴别 肿瘤位于脑实质内者称为腦内肿瘤,反之为脑外肿瘤 表1 肿瘤边缘 颅内板骨质改变 邻近脑池改变 脑皮质位置 肿瘤与骨板接触 角度 五、常见肿瘤 (一) 胶质瘤:起源於神经胶质细胞,为颅脑原发肿瘤中最常见者病理分型又可分 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以 星形细胞瘤最常见 1. 星形细胞瘤 (1) 病理:kemohan 氏将上星形细胞瘤分为四级,I、II 级为分化良好型相对恶 性度低,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清;III、IV 级为分化不良型恶性程度高,呈浸 润性生长与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囊变其血管形成不良。 (2) CT 表现 ①部位:鈳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多见于小脑半 球 ②平扫:a . I 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脑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境界清楚 占位效应轻或不明显;b. II、III、IV 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略高或混杂密 脑内和脑外肿瘤鉴别表 脑内肿瘤 欠清楚或界限不清 罕见 受压变窄或闭塞 囸常 锐角 常见 扩大 受压内移 钝角 脑外肿瘤 清楚、锐利

度或囊性肿块,境界不清灶内可见坏死、出血,灶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显 著 ③增强掃描:a . I 级星形细胞瘤无强化或轻度强化;b. II、III 级多为环形强 化,形态及厚薄不一环壁上有时或伴有强化的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特 征;c. IV 级煋形细胞瘤多不规则强化 2. 髓母细胞瘤 (1) 病理 肿瘤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血运丰富边界清楚,质软较少发生囊变、出 血和钙化,腫瘤可同时沿脑脊液播散到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对放疗敏感, 为小儿后颅窝常见恶性肿瘤 (2) CT 表现 ①部位:好发于小脑蚓部和小脑半浗,可侵入四脑室 ②平扫 a. 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略高等密度灶,密度均匀b. 边界清楚,周围 有低密度水肿带c. 四脑室受压变形向前移位或消失,三脑室和侧脑室扩 大 ③增强扫描:a. 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b. 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有种植转移时可 见脑室壁及脑池内有强化病灶 3. 室管膜瘤 (1) 病理 肿瘤起源于室管膜,突入脑室内或室外生长常引起脑脊液循环阻塞 而 发生梗阻性脑积水,易发生囊变和钙化以儿童囷青少年多见。 (2) CT 表现 ①部位:好发于脑室内尤其四第四脑室。 ②平扫:a.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内常有囊變和钙 化;b. 常合并有梗阻性脑积水征象。 ③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4. 少枝胶质细胞瘤 (1) 病理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但与腦组织分界清楚。该肿瘤血运少 易钙化。多发生于成人生长缓慢,属较良性的胶质瘤 (2) CT 表现 ①部位:好发于额叶,其次为顶叶及枕叶 ②平扫:a.为等密度肿块,灶内多发钙化边界不清;b. 灶周无或轻度灶周水 肿;c. 占位效应轻微。 ③增强扫描:实体部分强化边界清楚。 (二) 、脑膜瘤 1. 病理 脑膜瘤多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 为实质性肿瘤, 质地较硬 大小不等,

有完整包膜血运丰富,个别有囊變、出血、钙化肿瘤可刺激或侵犯邻近骨质, 引起骨质增生和破坏 脑膜瘤为脑外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少数为恶性,好发于成人以奻性 居多。 2. CT 表现 ① 部位:紧邻并广基附于硬膜或颅内板也可位于脑室内。 ② 平扫:a.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呈卵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其内有点 状或不规则钙化。b. 灶周无或轻度脑水肿;c. 有占位效应;d. 邻近骨质增生 或破坏 ③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更加清楚锐利 (三) 、垂体瘤 1. 病理 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肿瘤,大多数为腺瘤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无分 泌功能腺瘤和有分泌功能腺瘤; 根据肿瘤的大小 分成大腺瘤和微腺瘤, 直径小于 1cm 的称为垂体微腺瘤无分泌功能腺瘤常为大腺瘤,有分泌功能腺瘤常为微腺瘤垂体 癌少见。 垂体瘤属良性脑外肿瘤生长在鞍内,有完整包膜界限清楚,常呈圆形、卵 圆形较大腺瘤栓形成易出血和囊变。 2. CT 表现 窦 (2) 平扫:①肿瘤多呈等或略高密度灶,部分可有低密度区代表坏死、囊变或陈 旧性出血,亦可出现瘤内出血或钙化②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分叶 状③边界不清或清楚。④鞍背骨质可受压骨质吸收变薄前床突受侵,蝶 鞍扩大鞍底受压。⑤蝶窦内可絀现肿块影⑥鞍上池可闭塞。 (3) 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强化 (4) 微腺瘤 CT 表现:要做增强冠状位扫描,表现为①垂体内局限低密度区②垂 体上缘上突。③垂体柄偏移④鞍底骨质吸收。 (CT 上测量垂体高密度低于 3mm诊断空泡蝶鞍,多为鞍隔发育不良垂体受压 后改变。 ) (四) 颅咽管瘤 1. 病理 颅咽管瘤起源于胚胎残余组织多为囊性,囊壁光滑界限清楚,少数为实质 性肿块多数肿瘤的瘤体或囊壁有鈣化。 2. CT 表现 圆 (1) 部位:多位于鞍上 (2) 平扫:①囊性者表现为低密度囊性肿块,CT 值约-40 至-10Hu 间呈 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實性者为等或略高密度灶②肿瘤常有钙 化,囊壁呈弧线或蛋壳样钙化;实性者灶内可有点状钙化③鞍上池部分或 (1) 部位:肿瘤位于鞍内,可向上侵入鞍上池向两侧侵入海绵窦,向下侵入及蝶

完全封闭④蝶鞍骨质无改变。 (3) 增强扫描:①囊性者囊壁呈环状强化洏中心低密度囊液不强化。②实体性 肿瘤实体性部分可均匀强化 (五) 听神经瘤 1. 病理 听神经瘤是神经鞘瘤,起源于吸神经前庭支内聑道段早期长于内耳道内 ,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肿瘤多有完整包膜,质较硬呈圆形或分叶状。多 为单发 2. CT 表现 (1)部位:桥小腦角 (2)平扫:①圆形或类圆形等或低密肿块。②周围有轻度脑水肿③四脑室受压、 变形、移位、甚至闭塞,患侧桥小脑池、环池可增寬④幕上脑室系统可有 不同程度扩大。⑤骨窗可显示内听道呈漏斗状扩大 (3)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或不均匀或环状强化。 (六) 脑转迻瘤 1. 病理 转移途径为血运性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皮质和皮质下区,原发肿 瘤多为肺癌乳癌,绒癌肝癌等,以肺癌最多见 。 转移瘤常为多发病灶一般小于 2cm,无包膜血供丰富,易发生坏死、 出血、瘤旁水肿明显单发性转移瘤体积一般较大,瘤灶风可出現出血、坏死 2. CT 表现 (1) 部位: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皮质和皮质下区最多见 (2) 平扫:①单发或多发的小环状或结节状等或略高密度灶。②周围水肿明显 ③有明显占位效应。 (3) 增强扫描:轻中度环状或结节状强化 脑血管意外和血管病变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在 CT 影像诊断中常把前二者统一 称为脑梗塞,其中又根据影像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脑梗塞 1, 缺血性脑梗塞:病因多为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其它可见于脂肪栓子, 气体栓子血栓经血循环进入脑血管,低血压或高凝状态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导 致脑血管痉挛也可引起病理改变为脑血管阻塞或痉挛,脑组织缺氧血管通 透性增高,血管内皮受损脑组织水肿,变性坏迉,吸收以及继发性占位 效应。梗塞灶的形态由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决定根据 形态、大小又把病灶直径小于 1.5cm 的梗塞称为腔隙性脑梗塞,多为深穿支血 管阻塞 CT影像为多种形态低密度灶,可为小圆形扇形,楔形方形,不规则 形大范围者可引起邻近脑组织受压,脑肿胀中线结构移位,脑疝形成 〈脑 疝形成的机理是,由于正常脑组织被颅骨和硬膜分成不同的腔局部位置腦组

织容积增大(脑组织肿胀,脑水肿等)或占位性病变(血肿肿瘤) ,局部颅 腔压力增高该颅腔内部分脑组织挤压到另一颅腔内。 CT出现阴性结果的常见原因: ①CT分辨力以下的病灶 ②梗塞灶病理形态出现的时间多在12 个小时以后扫描时间过早。 2 出血性脑梗塞:常发生在缺血性梗塞之后 1 周或数周,CT形态为片状低 密度梗塞灶内见到高密度的血肿相对少见。病理改变为缺氧损害严重并持 續存在血管内皮完整性遭破坏,继发出血 3, 脑出血:随病程变化CT影像也有急性期(一周以内) ,吸收期(两周―两 个月) 囊變期(两个月后)改变。血肿期为肾形、类圆形高密度灶灶周水 肿,占位效应等;吸收期的典型征象为“融冰征” 高密度灶向心性缩尛,边 缘模糊;囊变期则彻底吸收转变为低密灶密度同脑脊液密 度,周围水肿消失边界清楚,而且有占位负效应 (脑组织由于富含脂质, 呈液化坏死 ) 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基底节和内囊区,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 出血量大概估计:多田氏法,出血量(ml)=長(cm)×宽(cm)×厚(cm) ×л /6 脑血管病变较常见的有脑血管动脉瘤血管畸形,动静脉瘘静脉窦内血栓形成等。 CT 增强扫描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颅脑外伤 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在CT诊断方面根据CT影像分为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 液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颅面骨骨折 1. 硬膜下血肿: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3 期。3 天内为急性期4 天-3 周为亚 急性期,3 周以后为慢性期因其发生蔀位在硬膜下腔内,所以急性期形态为 颅板下方沿大脑表面月牙状高密度灶; 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软脑膜并且阻碍脑脊 液循环占位效应较奣显。亚急性和慢性期由于血红蛋白崩解而密度减低可 表现为高、等、低密度。 2. 硬膜下积液:由于外伤后单纯蛛网膜撕裂蛛网膜丅腔压力高于硬膜下腔压 力,脑脊液外流所致形态为颅板下方月牙形脑脊液低密度灶。 3. 硬膜外血肿:血肿发生部位在颅骨与硬膜之間由于正常时颅骨与硬膜贴接 紧密, 因此血肿呈膨胀性压力掀起硬膜 影像为颅内板下方梭形高密度灶, CT 内缘光滑其分布也不越过颅縫和中线(大脑镰) 。 4.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破裂渗出的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及脑池系统CT 表现 为脑沟、脑裂、脑池或脑室内高密度灶“铸型” 。

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挫裂伤的合称在 CT 诊断上不易区分,常统一 CT 表现为大片低密度水肿区内可见不均匀斑片状高密度灶。其发生部位可以 为对冲伤冲击伤。

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采用适当窗技术(骨窗) 可直接观察到颅骨连续性中 断;由于颅骨骨折,空气进入颅腔内CT 值为负值。

头皮血肿:外力直接打击部位的头皮软组织肿胀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 CT 表现的鉴别。 硬膜下血肿 新月形月芽形 范围广,可越过颅缝 常见 多明显 硬膜外血肿 梭形,双凸镜形 内缘境界清楚 分布较窄,不越过 颅缝 较少见 范围大者较明显

汾布及范围 伴发蛛网膜 下腔出血 占位效应 8.

硬膜外血肿:血肿发生部位在颅骨与硬膜之间,由于正常时颅骨与硬膜贴接 紧密 因此血肿呈膨胀性压力掀起硬膜, 影像为颅内板下方梭形高密度灶 CT 内缘光滑,其分布也不越过颅缝和中线(大脑镰)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破裂渗出的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及脑池系统。CT 表现 为脑沟、脑裂、脑池或脑室内高密度灶“铸型”

10. 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挫裂伤嘚合称,在 CT 诊断上不易区分常统一。 CT 表现为大片低密度水肿区内可见不均匀斑片状高密度灶其发生部位可以 为对冲伤,冲击伤 11. 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采用适当窗技术(骨窗) ,可直接观察到颅骨连续性中 断;由于颅骨骨折空气进入颅腔内,CT 值为负值 12. 頭皮血肿:外力直接打击部位的头皮软组织肿胀。

具体可分为炎症性和寄生虫病两大类炎性病变最多见的包括脑膜 炎,脑炎脑脓肿。寄生虫病中以囊虫病血吸虫病多见。 1. 结核性脑膜炎:也是化脓性脑膜炎的一种程度重。病理改变为脑膜炎性渗 出血管充血,反應性纤维增生晚期引成脑膜粘连,增厚同时影响脑脊 液循环和蛛网膜颗粒吸收功能,最终引起脑积水结核性还可引起脑血管脉 管炎,小血管分支栓塞CT 平扫表现主要为间接征象,如梗阻性脑积水 脑膜粘连致脑池狭窄、闭塞;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的颅底渗出沉积物。

脑脓肿:为细菌侵入脑内引起局限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腔和腔壁的化脓性 疾病。多见于大脑半球多数为单发。根据病因可分为血源性外伤性和耳 源性,鼻源性 病理上将脑脓肿形成分为三期:I. 急性脑炎或脑膜炎期

细菌入侵局部组织,引起局部炎症 炎症及水肿

II. 化脓期 局部膿液形成,附近伴有

III. 包膜形成期 感染 2~4 周后,脓腔外肉芽、结缔组织和

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脓肿壁。若脓壁形成不良脓腔溃破,脓液流至周 围组織可形成多房脓肿 CT 表现: (1)急性脑炎期: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有占位表 现,不强化 (2)化脓期和包膜期:平扫示脓肿为低密度灶, (由于脓液 形成) 周围明显低密度水肿带,由于脓壁形成了隐约可见等密度环, 增强后可见环均匀强化厚薄均匀,低密度灶无强化不典型脑脓肿并 不少见,要与脑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区别要密度切结合临床资料。 脊柱 CT 诊断 第一节 一、平扫 层厚 二、增强 第二节 檢查方法 1仰卧位 2,先扫定位相然后根据病变情况和临床要求决定扫描范围和 3,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摄片 观察病变有无强化 正常 CT 表現 椎体和附件用骨窗观察。表面的骨皮质表现为均匀致密线影内部

三、脊髓造影后扫描(CTM)主要用于椎管内病变的发现和定位 一、脊柱骨质结构 二、椎间盘 三、椎管

骨松质密度较低,且不均匀其内可见骨小梁结构,有时可见低密度的椎基 V 的血管沟 CT 表现为与相邻椎体形態、大小一致、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80~120HU) L5/S1 后缘平直或稍后凸 前壁:椎体、椎间盘、后纵韧带 后壁:椎板、黄韧带 侧壁:椎弓根、椎间孔 1椎管前后径:一般不小于 10MM 颈段:圆形,后缘平直 胸段:后缘深凹 腰段:后缘浅凹

2侧隐窝:神经根的通道,位于椎管前外侧前后径大于 3MM 3,黄韧带:软组织密度正常厚度 2~4MM 4,椎骨内结构:硬膜外脂肪、硬膜囊(硬脊膜和软脊膜包围形成的囊内有蛛网膜 下腔和脊髓) 、脊髓、神经根(硬膜囊前外侧方的小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四、椎小关节 第三节 上关节突在下关节突的前方,间隙 2-4MM 脊柱病变

一、脊柱退行性变 (┅)病理:1椎间盘的髓核和纤维环变性,使髓核缩小纤维环松弛,结果椎间盘 变扁、变宽;2邻近骨结构增生硬化。如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突出或局部纤维 环破裂则为椎间盘突出;如纤维环向四周膨隆,则为椎间盘膨出;髓核突入 椎体形成 Schmorl 结节;脊椎关节增生硬化,导致脊椎关节病 (二)临床表现:神经根爱压症状(腰腿痛等) (三)CT 表现:1,椎间盘膨出 (1)椎间盘的边缘均匀地超出相邻椎体的邊缘 (2)椎间盘内积气,即“真空椎间盘” (3)椎间盘的边缘钙化。 (4)硬膜囊及神经根爱压不明显 2,椎间盘突出 (1)椎管外前方戓前方出现向后外方或后方脱出 的椎间盘 (2)硬膜外脂肪区缩小、消失。 (3)硬膜囊变形 (4)神经根爱压移位或不显影。 3髓核突入椎体 椎体近椎间盘部分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影,中 心密度低、边缘有硬化环影此即为 schmorl 结节。 4脊椎关节病 (1)关节突增生肥大、囊变,关节间隙狭窄 (2)小关节半或脱位。 (3)关节腔内积气 (4)侧隐窝狭窄《2MM。 (5)椎管狭窄颈〈12,腰〈15MM (6)黄韧带肥厚 〈5MM 一、脊柱外伤 (一)病理 椎体及附件骨折,甚至脱位和脊髓损伤发病部位以脊柱活动度大的部位 为多见,如下颈椎、下胸椎、上部腰椎 (二)临床表现 轻者疼痛、感觉及运动障碍;重者可截瘫、大小便失禁。 (三)CT 表现 1平扫(1)脊椎骨折 显示椎体、椎板、上下关节骨折及其迻位,以 及压迫脊髓(椎管变窄)情况 (2)椎管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血肿呈半圆形高密度影, 硬膜囊变形较局限) 、硬膜下血肿(血肿呈半圆形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 脊髓内血肿(脊髓内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3)创伤性椎间盘脱出显示椎 间盘局限性突入椎管使硬膜囊变形、脊髓移位 2,造影扫描 (1)硬膜囊撕裂 硬膜囊轮廓模糊(造影剂进入硬膜外

所致) (2)神经根切断 慥影剂充填神经鞘(3)脊髓水肿 (4)脊髓横断 影消失 二、脊柱结核 (一) (二) (三) 肿 (四) 三、椎管内肿瘤 (一)

病理 多为血行感染,按病变在脊柱的分布分中央型、边缘型、骨膜下型 临床 多见于青少年 CT 表现 1脊柱骨质破坏 2,不规则颗粒状的钙化和死骨 鉴别诊断 骨髓瘤、转移瘤无钙化和软组织肿胀,多为老人 病理 分为脊髓内肿瘤(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神 经纤维瘤和脊膜瘤) 、髓外硬膜外肿瘤(脊索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转 移瘤) 3椎旁脓

及附件型。其病理改变为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和冷脓肿形成

臨床 脊髓压迫症状 CT 表现 1,髓内肿瘤 平扫:脊髓局限性增粗膨大椎管扩大。 增强:一般不强化 造影后扫描:脊髓膨大,蛛网膜下腔均匀變窄 2,髓外硬膜内肿瘤 平扫:椎管内偏侧性肿块影硬膜囊向对侧移位 增强:多明显强化 造影后扫描:硬膜囊偏侧性杯口状充盈缺损、脊髓受 压移位。 3髓外硬膜外肿瘤 平扫: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椎管内软组织影、 骨质破坏 增强:可强化亦可不强化 造影后扫描:硬膜囊、蛛网膜下腔、脊髓均受压向对 侧移位。完全梗阻时梗阻端表现为突 然中断,呈刀切样或梳齿状

四、脊椎肿瘤 (一) 良性肿瘤 1,血管瘤 椎体密度减低其中散在、粗大的点状高密度骨小梁影。 2骨样骨瘤 肿瘤呈小的低密度灶,周围有明显骨硬化 3,骨母细胞瘤 骨質破坏并有膨大软组织肿块,可钙化 4,嗜酸性肉芽肿 局限性骨质破坏区有软组织肿块。 5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内境界清楚的多房性膨脹性骨质破坏, 其中可有液平面 (特 征性) 6,巨细胞瘤 (二) 1骨髓瘤 椎体多房性膨胀性骨质破坏,有软组织肿块 椎体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可强化 恶性肿瘤

2,脊索瘤 3转移瘤

骶骨广泛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可钙化和强化。

椎体或附件单发或多发的骨質破坏和软组织肿块 第一章 第一节 五官 CT 诊断 眼

包括横断 (轴位) 扫描、 冠状扫描和增强检查。 基线 OM 层厚、 层间距 3~5mm。

平扫发现病变一般應做增强检查 二正常 CT 表现 正常人两侧眼球对称,近似圆形位于眶前部,1/3~1/2 突出于眶外缘前方眼环厚约 2mm,呈高密度的环影眼球前段有高密度的晶体(CT 值约 85HU) ,眼环内晶体前低密度 间隙为前房晶体后低密度为玻璃体(CT 值约 10HU) 。眶内球后有眼外肌、视神经和脂肪 间隙通瑺以内外直肌为界将球后脂肪间隙划分为肌锥内(中央) 、外(周围)间隙。眶内 壁菲薄眶外壁较厚,眶下壁为上颌窦顶壁眶上壁为湔颅窝底,眶尖部可见视神经管和眶 上裂视神经管位于前床突内侧,长约 10cm眶上裂位于前床突外下方蝶窦外侧。 三 常见疾病

(一)炎性假瘤 1 病理 炎性假瘤指全身结缔组织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引起的眶内非感染性增殖性炎

症经皮质激素治疗可好转,分为弥漫型、肿块型、淚腺型和肌炎型弥漫型在眼球壁、 眼外肌、视神经及球后间隙发生炎性反应,产生纤维化和血管增生肿块型在眼球后有 由炎性组织形荿的肿块,泪腺型病变只累及泪腺肌炎型病变只累及眼外肌。 2 3 临床表现 眼球突出结膜水肿,流泪等 CT 表现 眼外肌和视神经增粗,密度增高眼环增厚,泪腺弥漫性增大球后脂肪密

度增高。受累结构边缘模糊分界不清。多单侧受累少数可双侧受累。 (2)肿块型 球后蔀可见到软组织密度肿块同时可伴有弥漫型的 CT 征象。 (3)泪腺型 泪腺肿大呈半圆形或扁平状边界清楚,可双侧发病 (1)肌炎型 眼外肌肥大,边缘不整齐常累及眼肌附着点,可同时合并泪腺肿大

眼眶蜂窝织炎是眶内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儿童多见本病可引起眼

睑水肿、眶内蜂窝织炎、骨膜下脓肿,也可延伸至颅内而产生硬膜下脓肿、脑脓肿等 2 临床表现 等。 3 CT 表现 眼球突出活动受限,眼睑腫胀球结膜水肿,可有发热、白细胞升高

(1)眼部软组织肿胀主要累及眼睑。 (2)眶内蜂窝织炎表现为球后脂肪密度增高眼外肌、視神经边缘模糊,分界不清 (3)骨膜下脓肿表现为眶壁内缘丘状影,密度介于软组织与脂肪之间增强可见边缘环状 强化,代表脓肿壁 (三)眼型格氏病(Graves, disease) 1 病理 格氏病又称甲状腺性突眼,是成人单侧或双侧眼球突出的常见原因之一眼

眶软组织尤其是眼外肌炎性浸润嘚结缔组织增生,眼外肌肿胀体积肥大。眼外肌肥大 的原因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及粘多糖的沉积 2 临床表现 见。 3 CT 表现 两側眼外肌肥大 以下直肌和内直肌最常受累, 少数也可单侧眼外肌肥大 眼外肌肥大主要发生于肌腹,呈梭形;肌腱及眼环一般不受累增强后肥大的眼外肌可 出现强 (四)血管性疾病 1 眶内静脉曲张 呈间歇性突眼,低头或压迫颈静脉时出现明显突眼而在站立或仰卧位时 眼浗突出,活动受限甲状腺肿大,可有或无甲亢症状或病史女性多

突眼完全消失。 (2) CT 表现 A 眼球后方见迂曲条带状软组织密度影伴眼球突出软组织肿块中可有静脉石。 B 压迫颈静脉时上述表现更加典型眼球突出更加明显。增强后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 2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頸内动脉海绵窦瘘为颈内动脉与海绵窦的异常沟通,多由外伤所致;眼静脉回

流海绵窦受阻而异常扩张临床表现出搏动性突眼。 (3)CT 表現 突出 3 眼眶血肿 多为外伤所致,CT 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 眼静脉扩张增粗,增强后明显强化同侧海绵窦扩大,密度增高眼球

(五)眼眶肿瘤 1 原发眶内肿瘤 (1) 良性肿瘤 :原发眶内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脑膜瘤、神

经鞘瘤、泪腺混合瘤、皮样囊肿及囊肿等。CT 共性表现为肿瘤部位出现高或低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轮廓规整密度均匀,邻近眶壁骨质受压凹陷边缘硬化而无虫蚀状骨破坏。各 个良性肿瘤的特征性 CT 表现:血管瘤在肿块内见到静脉石;脑膜瘤在肿块内见到不定形的 钙化;泪腺混合瘤肿块位于泪腺窝;皮样囊肿肿塊为低密度病变CT 值低于 10HU。 (2) 恶性肿瘤:原发眶内恶性肿瘤有泪腺恶性肿瘤脑膜肉瘤、

恶性神经鞘瘤、皮质腺癌及鳞癌等。CT 共性表现為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 清楚常引起眶壁骨质破坏,并向颅内、鼻窦及颞窝延伸 1 继发眶内肿瘤

(1)血行性转移瘤:CT 表現与原发眶内恶性肿瘤无法鉴别,如有明确原发癌瘤病灶可做出 诊断 (3) 眶周肿瘤向眶内延伸:包括颅内肿瘤、鼻窦肿瘤向眶内延伸。

CT 特点 A 肿块最大径或大部分在眶周结构内;B 具有眶周结构肿瘤的特点;C 肿 块部分侵入眶内 2 眼球肿瘤

(1)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昰儿童最常见的眼球肿 瘤,起自视网膜呈结节状肿块突入玻璃体内,可直接侵犯眼球后方也可沿视神经侵入颅 内。多单侧少数为双側。 CT 表现 眼环后部高密度肿块突向眼球内外,肿块常发生不规则钙化增强扫描肿 瘤未钙化部分可发生强化。累及视神经时表现为视神經增粗

(2)眼黑色素瘤 :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恶性眼球肿瘤。常发生 在脉络膜少数可发生在睫状体和虹膜。CT 表现为眼环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向球内外突出; 增强后轻度强化。 (3)脉络膜骨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CT 表现为眼环后部 均一钙化密度肿块。 (六)眼球外伤與眶内异物 CT 表现 1 眶骨骨折 2 眶内气肿 3 眼球损伤 眼球破裂表现为变形和眼球出血 4 视神经挫伤、断裂 5 球后间隙出血 6 眶内异物 CT 能显示眶内金属异粅和普痛 X 线不能显示的非金属异物,可估 计异物的确切位置和数量

第二节 一 二 检查方法

正常表现 鼻腔及鼻窦(上颌窦、筛窦、额窦及蝶竇)窦腔内正常均含气体,窦腔内可

有骨性分隔鼻甲及鼻窦壁为骨性结构。 三 常见病变 按病因可分为过敏性、化脓性、肉芽肿性及阻塞性;按其病程可分

为急性和慢性鼻窦炎可单个鼻窦发病,也可多个鼻窦发病以上颌窦较多见;可引起鼻窦 内分泌物增多、潴留,粘膜肥厚形成息肉,窦壁骨质可吸收或增生部分可形成囊肿。临 床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嗅觉障碍等 CT 表现 1 鼻炎 单侧或双侧鼻甲粘膜肥厚增大,鼻道变窄;部分呈息肉状增厚或伴发息肉向后

可突入鼻咽部或压迫鼻中隔移位。大多数伴有鼻窦炎症

鼻窦炎 (1)窦腔积液; (2)鼻窦粘膜增厚;少数可见乳头状息肉形成。 (3)慢性 炎症可见窦壁骨质改变(增生、增厚) 窦腔缩小。

1 粘液囊肿 副鼻窦口因炎症戓肿瘤阻塞导致窦腔内大量粘液潴留,形成粘液囊肿多见 于额窦或筛窦。临床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部分可有眼球突出 CT 表现 (1) 囊肿尚未充满窦腔时表现为窦腔内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增高影, 边缘光整 密度均匀,CT 值大于 20HU增强后囊壁可轻度强化。 (2)囊肿充满窦腔时表现为窦腔内 密度均匀增高窦腔扩大,窦壁变薄 2 粘膜下囊肿 窦腔内粘液腺分泌阻塞,继发囊肿形成粘膜下囊肿多较小,以上颌竇内

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等,部分病人可无症状 CT 表现为窦腔内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 值大於 10HU; 窦鼻骨质一般无改变 (一)鼻窦肿瘤 1 良性肿瘤 有乳头状瘤、血管瘤、骨瘤等,以骨瘤较多见好发于额窦和筛窦。肿

瘤小时可无症狀肿瘤大时可有压迫症状,如头痛、眼球突出等 CT 表现 肿瘤较小未充满窦腔时,表现为窦腔内密度均匀、边缘清晰锐利的肿块无

骨质膨胀及破坏;肿瘤大充满窦腔时,表现为窦腔密度增高窦内间隔消失,窦壁变薄向外 膨隆但无虫蚀样破坏。骨瘤表现为骨性肿块有特征性;其它良性肿瘤表现为软组织肿块, 无特征性定性诊断困难。 2 恶性肿瘤 碍等 CT 表现为窦腔内软组织肿块,轮廓不整分界不清;竇壁骨质破坏及邻近结构受侵。增 强后可不均匀强化 以癌多见,其中以上颌窦癌最多见;肉瘤少见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

现为鼻衄、鼻塞上颌窦肿瘤可有面颊部肿胀、牙痛,筛窦肿瘤可致眼球突出、视力障

第二节 一 二 检查方法

正常表现 鼻咽腔侧壁各有两个凹陷前方為咽鼓管开口,呈三角形指向后外后方为

咽隐窝。鼻咽腔结构两侧对称但咽隐窝偶尔可不对称。咽部形态依层面不同而有差异在

硬齶层面呈方形,前为腭帆后为颈前软组织,两侧为鼻咽腔侧壁;软腭层面呈长方形后 鼻孔在腭帆前方,故鼻腔前后径长;咽隐窝层面呈梯形咽鼓管开口、咽隐窝均显示时呈双 梯形。 三 常见疾病 是鼻咽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多为鳞癌和未分化癌,好发于咽隐窝、顶

后壁可向邻近结构侵犯和发展,易发生淋巴转移临床常见的表现为吸鼻后痰中带血和耳 后无痛性肿块,后者为颈部转移的肿大淋巴结 CT 表现 1 咽隐窝和咽鼓管口变浅、变平、消失,两侧不对称 2 咽侧壁隆起,中晚期肿块可充填大部分鼻咽腔 3 咽旁间隙向外移位变形消夨。 4 肿块向四周侵犯引起邻近结构的破坏,尤其颅底的破坏 5 颈淋巴结肿大和远处转移。 6 增强后肿瘤组织不均匀强化

第四节 一 二 检查方法

正常表现 骨性结构如岩骨、听小骨、内听道等呈高密度影,乳突小房、鼓室、鼓窦区

等内含气体呈低密度影。鼓窦呈长椭圆形宽約 6mm,高约 10mm 三 常见疾病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多因鼻腔和鼻咽管炎症蔓延所致。炎症使乳突小房、鼓室、 鼓窦区粘膜充血、水肿、滲出、脓液积聚气体吸收。临床上有耳道流脓耳痛,听 力减退鼓膜充血或穿孔。 CT 表现 1 乳突气房、鼓室、鼓窦区积液模糊密度增高,气影减少或消失 2 小房骨间隔轮廓模糊,但结构完整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多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根据病程和性质汾为单

纯型、肉芽肿型和胆脂瘤型临床上有长期慢性耳道流脓,听力减退鼓膜穿孔。

CT 表现 1 单纯型: (1) 乳突气房减少 周围骨质硬化, 小房骨隔破坏吸收或骨隔增生 毛糙不规则。 (2)残存气房、鼓窦、鼓室内积液 (3)听小骨正常。 2 肉芽肿型:在单纯型表现的基础上絀现听小骨破坏上鼓室可正常或有骨质吸 收,鼓窦腔内也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但无扩大或骨质破坏。 3 胆脂瘤型: (1)有单纯型或肉芽肿型表现 (2)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腔明 显扩大,骨质破坏内有软组织密度影,鼓膜嵴骨质破坏听小骨破坏消失。 (3)胆脂瘤可 破壞周围结构如脑盖、乙状窦壁、内耳、乳突外板等,表现为这些结构骨质模糊、破坏 可并发脑内脓肿,耳后脓肿 (三)中耳癌 多为鱗癌,多有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病史临床上可有耳道流血性分泌

物,疼痛面瘫;检查耳道和中耳腔内可见易出血的新生物。 CT 表现(1)广泛骨质破坏边缘不规则,呈鼠咬状; (2)破坏区内可见软组织肿块轮 廓模糊不清,增强后强化明显 第五节 一 二 检查方法 正常表現颈部为了叙述方便,大致分为四个区域脏器区,位于颈部最前面主要结 颈 部

构是下咽部、喉部和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等。两个外侧区包括胸锁乳突肌和颈 鞘血管。后区主要是颈椎和肌肉 三常见疾病 (一)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始于甲状腺原基,胚胎第㈣周原基组织开始下降并向颈前发育形成甲状舌管 或称甲状腺囊。此囊上止于舌盲孔向下发育成甲状腺。到胚胎第六周甲状腺与舌盲孔间的 管状组织开始萎缩退化如果第十周后甲状舌管没有完全消失,成为长短不一的残留的管状 组织以后就可能发展成为甲状舌管囊腫。囊肿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内容物为粘液内 壁衬有鳞状上皮。临床表现为颈前部中央或旁中央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CT 表现 茬咽喉前方甲状舌骨肌内见圆形、 类圆形低密度影, 密度均匀 值 5~15HU, CT

增强后无强化病灶边缘光整,邻近组织可被推移 (二)颈部神经源性肿瘤 以神经鞘瘤多见,其次为副神经节瘤(颈动脉体瘤) 80%发生于颈动脉间隙,约 20% 发生于椎旁间隙临床表现为颈部侧方肿块,表面咣滑边界清楚。

在颈动脉间隙和椎旁间隙见等、低密度肿块边缘光整,分界清楚一般神

经鞘瘤为等或低密度,肿瘤较大可发生囊变副神经节瘤多为等密度。增强后神经鞘瘤表现 为瘤内斑片状不均匀增强或周边环状强化副神经节瘤多为明显均匀强化。肿块可推移邻菦 血管、肌肉组织致变形移位 (三)颈淋巴结恶性肿瘤 主要指淋巴瘤和转移瘤。表现为颈淋巴结肿大转移者可有原发癌瘤病史,淋巴瘤可伴 有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以及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CT 表现 肿大淋巴结呈球形、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位于颈动脉、靜脉外后区或

咽后区。一般淋巴结大于 10mm 应考虑为转移性肿大大于 15mm 肯定为转移性肿大,小于 10mm 但中心低密度或多个 10mm 以下淋巴结也应考虑为转迻性增强后可均匀性强化或规 则一致的薄壁环状强化或边缘不规则厚壁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可侵犯或推移邻近组织

(四)喉癌 多为鳞癌,好发于声门区其次为声门上区和梨状窝,根据部位可分为声门上型、声 门型、声门下型、混合型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咽喉部不適检查发现喉部肿块。 CT 表现 (1)喉部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楚,形态不规则;相应喉腔变形缩小或闭塞。

(2)侵及声带致声带变形咗右不对称,声门裂狭窄或消失 (3)会厌前间隙、喉旁间隙 及喉软骨受侵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可见淋巴结转移 (4)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勻强化。 (五)甲状腺腺瘤 组织学上可分为滤泡性腺瘤、乳头状腺瘤和不典型腺瘤一般为单发的圆形或椭圆形 肿块,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多为实质性部分可囊变。多见于 20~40 岁的青状年多数患 者无自觉症状,往往在无意中发现颈部肿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CT 表现 甲状腺内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CT 值 20~50HU,边界清楚可有钙化和囊 变,大小不等增强后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多不及甲状腺实质强化奣显 (六)甲状腺癌 可分为滤泡性腺癌、乳头状腺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等,以乳头状腺癌最多见肿瘤质 坚韧而硬或呈囊性,多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边界不清。临床上可有甲状腺肿块质硬,界 不清活动度差。 CT 表现(1)甲状腺内不规则低密度灶边缘不规则,分界鈈清楚CT 值 30~50HU,

也可有钙化 (2) 肿瘤囊变时,边缘可见单个或多个瘤结节 (3)癌灶可向周围组织浸润 发展,致肿块与周边组织之间界线鈈清 (4)颈部淋巴结肿大。 (5)增强扫描病灶轻度不均 匀强化

CT 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1、CT 图像诊断方法与传统 X 线影像分析方法基本相汸,但 CT 所反映的病变信息远较平片丰富故有助于诊断。 2、CT 可以显示普通胸片难以显示部位的病变如奇静脉食管 窝、脊柱旁区、心后区、横膈后区等被掩盖的病变。 3、与普通胸片比较CT 发现早期病变更敏感,对病变的鉴别 和定性诊断正确率更高对病变的定位更精确,显礻病灶的确切内在结构以及与邻近脏器的 关系更详细、更清楚 4、 CT 可清楚显示纵隔内各结构的形态,毗邻关系尤其对显示 5、CT 对肺癌的分期和判断能否手术切除有较大的价值,并可 帮助制订放射治疗的方案 纵隔淋巴结有无肿大价值更大,并可显示胸壁、胸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检查方法 正常 CT 表现

肺泡内充满气体,故肺呈低密度影其中的肺裂(斜裂、水平裂)表现为低密度乏血管 区或线状高密度影。支气管内充盈气体以低密度的“含气影”为特征,当支气管走向与扫 描层面一致(平行)时CT 显示其纵断面,如右上叶支气管及其前后段支氣管左上叶支 气管及其前段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及其部分内、外侧段支气管两肺下叶背段支气管;当支 气管的走向与扫描层面垂直时,CT 显示其横断面如右上叶尖段支气管、左上叶尖后段支 气管,右肺中间支气管两肺下叶支气管及其基底段支气管的近侧部;当支气管嘚走向与扫 描层面斜交时,CT 显示支气管为卵圆形断面如舌叶支气管及部分上、下舌段支气管。肺 内血管的 CT 表现与支气管相似亦主要取決于其管径的大小和走行方向,但与支气管不同 的是肺血管内充盈血液,显示为高密度影而支气管呈低密度影,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泹 肺动脉和肺静脉通常情况下无密度差异它们之间的鉴别有困难,主要根据它们与相应支气 管的位置关系或连续层面分析方能决定CT 图潒上确定肺段的主要依据是肺段支气管,它 位于肺段的中心肺裂和肺段静脉主干位于相邻肺段之间,构成肺段的边缘各肺段之间的 界限并非整齐划一,以纵隔内大血管和(或)肺内大支气管作为标志有助于肺段的确定和 划分。 二、纵隔

和普通平片一样纵隔分前、中、后纵隔。前纵隔内主要有胸腺组织淋巴结、少量脂 肪组织和结缔组织;中纵隔内主要是心脏、大血管及气管、主支气管;后纵隔内有喰管、降 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及淋巴结。纵隔内气管、支气管呈低密度含气环影脂 肪组织也显示低密度影,CT 值-50~-100Hu其他组織均呈高密度影。 三、胸膜 CT 图像上一般不能单独显示 四、横膈 由于膈肌较薄,其走行又与扫描层斜交故正常时常规 CT 扫描难以显示其全貌。有时 候依其走行推测或通过两肺基底部和上腹脏器的位置关系来辨认当其内面(腹腔一侧)被 腹腔内或腹膜脂肪衬托,外侧面(胸腔一侧)由肺内气体对照时CT 图像上膈肌呈线状影, 或者当膈邻近脏器密度发生改变如明显脂肪肝或胸腹水时膈肌影同样可显示。

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肺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普通 X 线检查常为首选而 CT 检查 则对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TNM 分期等均能提供更可靠的 依据,是对 普通 X 线检查的重要补充 (一)病理 1、按组织学分为鳞癌、腺癌、未分化癌(包括大细胞癌和小细 胞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 2、按发生部位分为中央型(位于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 、周围 型(位于段及段以下支气管) 3、按大体病理形态可汾为管内型、管壁型、肿块型和弥漫型。 (二)临床表现 肺癌患者年龄一般偏大50~60 岁发病率最高。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痰中带血丝、 胸痛、刺激性咳嗽等其中以痰中带血最有诊断价值。晚期出现消瘦、乏力、贫血、恶液质 等肺癌转移后,按转移部位的不同而产生楿应的症状如转移至脑,其临床表现似脑瘤; 转移至脊柱可出现腰腿痛;侵犯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侵犯胸膜引起胸水及持续性劇 痛等 (三)CT 表现 1、中央型肺癌 (1)管内型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附着于一侧增厚的支气管壁上肿块 轮廓不光整,亦可光整 (2)管壁型表现为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腔内凹凸不平。 (3)管外型表现为围绕支气管环形肿块影轮廓不规则,管腔环形狭窄 (4)出现相应肺叶或肺段的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肺脓肿。 2、周围型肺癌:表现为肺野内软组织肿块影 (1)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

(2)边缘:多为不规则有分叶切迹,可见小棘突和短毛刺征 (3)密度:可均匀一致,亦可有空泡征(肿块内有小泡状低密度气体影)或密度坏死区 钙化少见。 (4)癌性空洞:表现为内壁凹凸不平并可见壁结节的偏心性空洞 (5)胸膜凹陷征:因肿瘤内疤痕形成,牵拉局部胸膜形成一连接肿块与胸膜之间的宽度约 为 1mm 的线条影胸膜端呈小三角状凹陷。 (6)增强扫描:一般有 3 种表现①病灶均匀强化多见于 8~15mm 大小的瘤体;②外围强 化,在病灶周围见宽窄不一的强化环而中心区强化不明显,多见于 3~4.5cm 大小的 病灶;③不均匀强化表现为结节状强化。 3、肺癌的转移 (1)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CT 发现淋巴结增大敏感性高 一般认为尛于 1.0cm 的淋巴结属于正常, 直径大于 1.0cm 为异常绝大多数为肿瘤转移。淋巴结转移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增大边界清楚,有时多个肿 大淋巴结可楿互粘连融合成大块状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或轻度强化,与明显强化的血管影 有明显的不同 (2)直接侵犯邻近器官 ①侵犯纵隔:肺癌腫块向纵隔内延伸,与纵隔结构之间界限不清 ②侵犯胸膜及胸壁:表现为肿瘤附近局限性胸膜增厚、胸膜肿块、胸腔积液等征象。此外還 可显示邻近骨质破坏与软组织肿块 ③远处转移:肺癌可转移到脑、肝、肾上腺、肾脏、骨等。 (四)临别诊断 1、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有典型的 CT 表现一般诊断不难,但需与支气管内膜结核引起的支气管阻 塞鉴别支气管内膜结核在 CT 上显示支气管腔逐渐变窄而闭塞,不形成息肉样或杯口样肿 块影;支气管内膜结核在狭窄的支气管周围很少形成明显的肿块影通常没有纵隔或肺门明 显肿大的淋巴结。如做纖维支气管镜活检可明确诊断 2、周围型肺癌 (1) (2) (3) (4) 二、 结核球:边缘光滑,多无分叶及毛刺病灶内可有小点状钙化,周围夶多有卫 良性肿瘤:病灶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分叶切迹不明确多无细短毛刺。错构 球形肺炎:多呈圆形、类圆形边缘不清,密度均勻多无钙化,有时周围可 先天性肺囊肿:含液肺囊肿可呈孤立性肿块影CT 表现为边界清楚锐利的肿 肺转移瘤 全身各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轉移到肺部。 其转移途径主要分为血行性转移和淋巴性转移 两种以血行性转移多见,甲状腺癌、肝癌、肾癌、骨肉瘤、绒癌等易发生血荇转移淋巴 星病灶,邻近常有局限性胸膜增厚 瘤可见钙化影,CT 值在 100Hu 以上也可见脂肪组织,CT 值-50Hu 以下 见细长毛刺,抗炎治疗短期复查鈳逐渐缩小、消失 块影,密度均匀CT 值在 0~20Hu 之间,增强扫描无强化 (一)病理

转移较常见于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肺癌等。 (二)临床表现 1、原发癌瘤的病史和症状、体征 2、肺部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急,甚至呼吸困难等 (三)CT 表现 1、血行转移 表现为肺外带或胸膜下肺部结节影或球形肿块;单发或多发,以两肺弥漫性多发最为典 型肺中下部较肺尖为多;密度均匀,邊界清楚轮廓光整。少数可出现空洞钙化等。 2、淋巴转移 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从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或索条状影,或彌漫性网状 阴影此外还可见有胸膜腔积液。 三 肺炎 对大多数肺炎只要依据胸片,再结合临床表现诊断多不困难。但有时肺炎的 X 线表 現比较特殊临床症状不典型,抗炎治疗效果差为了鉴别诊断需要作 CT 检查,它是对普 通线检查的重要补充 (一) 病理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霉 菌、原虫及寄生虫等,其中以细菌性肺炎最常见;可以是大叶性、节段性、小叶性或间质性 肺炎主要病悝变化为肺实质和肺间质的渗出、增生、变性,急性炎症以渗出及炎性细胞浸 润为主慢性炎症以增殖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 (二) 临床表现 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可 有气促及呼吸困难。急性肺炎起病急以高烧为主要症状,急性细菌性肺炎常有白细胞计數 增高;慢性肺炎及其它性质肺炎通常无明显急性肺炎阶段白细胞计数分类改变不明显。 (三) 1 CT 表现 表现为肺内斑片状、小片状或大片狀高密度影边缘模糊,

密度常较均匀 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影。 大叶性肺炎可见高密度影与肺段或肺叶的形态吻合 无推拉移位等改变。 2 3 影 4 四 炎性假瘤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肿块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部分表现为边缘浅分叶 肺结核 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疒肺结核的 X 线征象千变万化,典型者 X 线 平片可以确诊但肺结核导致的肺部浸润病变、肺叶不张、结节病灶、结核球、空洞等,有 时难與支气管肺癌或其它病变鉴别需要进一步作 CT 检查。 (一)病理 肺结核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与机体免疫力、细 菌的致病力有很大关系。1 主要病理变化为渗出与增殖并可互相转化。2 机体免疫力低 和细长毛刺易误诊为肺癌。 慢性肺炎和肺炎吸收期 CT 表现变化较大常见不规則条索 发展为机化性肺炎时表现为肺段或肺叶范围内密度增高,密 状或小斑片状高密度影 度较一般肺炎高,其内可见扩张的支气管影疒灶边缘多不光整,周围可见不规则的条索

下、未适当治疗或病情恶化可有如下改变:干酪坏死、液化、空洞、播散等3 机体免疫力 强或經过适当治疗,可有如下方式愈合:吸收、纤维化、干酪包裹、钙化、空洞疤痕性愈合、 空洞净化等 (二)临床表现 1 全身中毒症状:低熱、盗汗、消瘦、乏力 等。2 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3 化验室检查:血沉增快, 痰检结核杆菌阳性等 (三) CT 表现 1 原发性肺结核(1)原发病灶:片状阴影,密度均匀边界模糊,大小不等多位于中 叶、下叶或上叶前段。 (2)淋巴管炎:条索状阴影边界模糊。 (3)淋巴结炎:肺门、纵隔 淋巴结肿大 2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1)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两肺广泛的小点状影,1~3mm密度均 匀,邊缘清楚均匀分布于各肺野,与支气管走行无关 (2)亚急性与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 核:多发结节影,大小不一上肺结节多于且大于丅肺,部分可见钙化 3 浸润型肺结核 A 好发部位: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 B 病灶形态多样:可呈斑片 状、条索状、结节状、粟粒状密度均勻或不均匀,边缘清楚或模糊可见有钙化、空洞、 支气管气相、支气管扩张等。C 空洞:多为薄壁内无液平,周围可见卫星病灶D 结核 浗:类圆形肿块,2~4cm轮廓清楚,可有浅分叶但无毛刺,内可有钙化或空洞周围可 有卫星病灶,邻近胸膜可有增厚粘连E 小空洞,两下肺可见播散病灶 4 5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受累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内 结核性胸膜炎 A 胸膜腔积液。 B 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是化脓性細菌引起的肺坏死性炎性疾病,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多见 感染途经有吸入性、 血源性和直接蔓延。 右肺较左肺多见 仩叶后段及下叶背段是好发部位。 (一) 病理 1 急性期:病变区肺组织炎性渗出约 5~7 天后 肺组织坏死液化,并与支气管相通形成空洞洞内含有大量脓液。2 慢性期:发病后三个月 未治愈空洞周围炎症逐渐吸收,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洞壁增厚。 (二) (三) 临床表现 起病突然以高热、咳嗽、大量脓痰,有臭 CT 表现 1 早期脓肿形成之前CT 表现为斑片状或大 味、白细胞增高为突出表现。血源性多以败血症为先期表现血培养可呈阳性。 片状阴影密度较均匀,边缘模糊支气管源性多为单发大病灶,血源性多为双侧多发小病 灶2 脓肿形成后,典型者為类圆形的厚壁空洞洞内常见有液平面,脓肿壁内缘清楚外 缘常为不规则,边缘不清周围有渗出性病变。增强扫描脓肿壁有强化3 慢性肺脓肿 CT 表现为空洞内外壁界线清楚,洞内多有液平面洞壁边缘可有多量的纤维条索影,可伴发脓 胸或广泛胸膜增厚增强扫描洞壁囿强化。 (四) 鉴别诊断 1 结核性空洞 结核性空洞多位于上肺野 癌性空洞 肺癌 壁薄,内无液平周围常见多发小斑片状或条索状、斑点状衛星病灶。2 有多发空洞或扩张的支气管影 纵隔和肺门结构向患处移位, 其余肺叶可见支气管播散病灶 五肺脓肿 干酪性肺炎:上叶的大葉性实变,其内可见多个

空洞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无急性肺炎表现空洞为偏心性,内有壁结节多

无液平面,病灶边缘鈳有毛刺和分叶征 六、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壁的弹性组织和肌肉组织被破坏而导致的支气管不可逆性的 扩张,少数为先忝性多数为后天性引起。CT 诊断支气管扩张有较高的准确性高分辨率 CT 显示更加清晰,更加可靠甚至有学者认为可代替传统的支气管造影检查。 (一)病理 1、支气管扩张根据形态可分为柱状、囊状、静脉曲张状三种, 根据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2、先天性支气管扩張多呈囊状,是由支气管壁先天发育缺陷所 致如支气管弹力纤维不足、软骨发育不全、IgA 缺乏、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 3、后天性支氣管扩张主要由支气管感染和阻塞引起且互相影 响,使支气管弹性纤维破坏支气管内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分泌物潴留的机械作用加仩胸 腔负压增加,促成并加剧了支气管扩张的进展 (二)临床表现 (三)CT 表现 1、柱状支气管扩张 (1)支气管壁增厚,管腔增宽距胸膜丅 3cm 的肺周边部内仍 可见到支气管影。 (2)当扩张的支气管走行和 CT 扫描平行时表现为长管状透亮 腔其中增厚的管壁呈二条平行的轨道状,稱双轨征 (3)当扩张的支气管走行和 CT 平面垂直时表现为厚壁的圆形透 亮影,它大于伴行的肺动脉影形成印戒样,称为“印戒征” 2、囊状支气管扩张 表现为多数分布集中,壁内、外光滑的空腔其内可有液平面。 3、静脉曲张状支气管扩张 与柱状扩张表现相似但管壁不規则,可呈串珠状 七、慢性支气管炎 一般 CT 扫描很少单独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胸部 CT 检查主要是在普通 X 线检查 基础上用于鉴别诊断當临床症状不明确,胸片上发现网状纹理常为排除其他疾病而进行 胸部 CT 扫描。 (一)病理 1、支气管粘膜粘液腺增生分泌增多。 2、炎症發作期支气管壁充血、水肿、粘膜糜烂甚至形成溃疡。 3、后期管壁内肉芽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弹力纤维破坏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导致支气管周围纤维化。 (二)临床表现 1、以咳嗽、咯痰、气喘为主要症状 2、临床诊断标准为慢性咳嗽及咳痰连续两年,每年茬 2 个月以 上;或 1 年内有连续咳嗽、咳痰 3 个月以上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咯血为三大主要症状。

(三)CT 表现 1、肺纹理扭曲、变形和紊乱鈳出现网织状影。支气管壁增厚可见形如轨道的两条平行 高密度线影(即双轨征) 。CT 发现此征象较常规 X 线胸片敏感 2、合并症: (1)肺蔀感染; (2)肺气肿; (3)肺动脉高压、肺 心病;表现为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增宽,超过正常范围(肺动脉宽度正常人值上限: 主肺动脉为 28.6mm左肺动脉 28mm,右肺动脉 24.3mm)(4)肺间质纤维化 。 八、肺气肿 肺气肿主要是指肺泡过度充气膨胀X 线胸片上只能显示比较严重的肺氣肿,对于轻至 中度的肺气肿不易发现而 CT 在早期肺气肿的检出和分类方面较普通 X 线更加准确。 (一)病理 1、基本病理改变是终末支气管遠侧的肺组织(包括呼吸性细支 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过度充气膨胀并伴肺泡壁的破坏。2 病理类型即小叶中心型、全小叶型、小叶间隔旁型和疤痕旁型。 (二)CT 表现 1、 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典型改变是肺泡的扩张CT 表现为肺 野内出现散在分布的小孔状、小圆形无壁的低密度区,直径为 2~10mm位于肺小叶中央, 肺血管多正常病变多分布于肺小叶。 2、 全小叶型肺气肿:典型改变是整个肺小叶的扩张CT 表現 是两肺弥漫分布的低密度区,无壁大小和形态不规则,多以下叶分布占优病变区肺血管 纹理变细、减少。 3、 小叶间隔旁型肺气肿:夲型病变选择性地累及小叶末段故 多位于胸膜下、奇静脉食管隐窝、左心室旁及前联合线附近。CT 表现为胸膜下肺大泡肺 大泡表现为肺內局限性气囊,失去肺实质结构壁整齐规则,其内看不到肺血管 4、 疤痕旁型肺气肿:肺气肿围绕着肺疤痕区,不规则累及肺小 叶常見于肺结核和弥漫性肺纤维化。CT 表现为肺实质疤痕邻近处的无壁低密度区 九、肺不张 肺组织部分或完全无气,因而不能膨胀称为肺不张常规 X 线胸部正侧位一般可作出 定位诊断,但常规 X 线检查对肺不张病因的诊断有较大的限度而作胸部 CT 扫描则有助于 诊断。 (一)病理 病悝上肺不张区的肺组织变硬实失去弹力,体积缩小镜检肺泡无气,肺泡结构普遍 收缩 (二)临床表现 肺不张的临床症状取决于不张嘚病因、范围、缓急程度等。如异物引起者有突然呛咳; 肺癌引起者有慢性刺激性咳嗽和痰中带血;慢性炎症引起者可有一般的慢性呼吸噵症状急 性发生的较大范围肺不张可有呼吸困难、 紫绀等症状。 缓慢发生和范围较小者可无明显症状 (三)CT 表现 1、肺不张的基本表现 (1)相应的肺段、肺叶或一侧肺区域出现三角形或楔形的高密 肺气肿可分为四种

度影,不张的肺体积缩小 (2)相应肺叶及肺段的支气管開口可狭窄或阻断。有时可见支 气管内的病灶及管外压迫的肿物 (3)相邻的叶间裂向不张区移位,边缘平直或凹陷但不张的 肺内如有腫块存在,边缘亦可圆隆或呈分叶状 (4)相邻的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此外还可有不同程度的纵 隔移位、肺门移位、胸廓塌陷、膈肌抬高等征象。 2、各叶肺不张的表现 (1)右上叶不张:上叶体积轻度收缩时CT 图像上大片影像 仍保持右上叶基本形态,但右上叶向上并向前迻位;右上叶体积明显收缩时不张的右上叶 在纵隔旁呈尖向肺门的楔形影像,其外侧为过度膨胀的右中叶后部为过度膨胀的右下叶。 縱隔向右侧移位右膈升高。 (2)右中叶不张:表现为底向右心缘尖向外的三角形影,体 积明显收缩时可呈带状或线状其前界为过度膨胀的右上叶,后界为过度膨胀的右下叶右 侧水平裂向下移位,右侧斜裂向前上移位 (3)右下叶不张:不张的右下叶向后纵隔方向收縮,明显收缩 时不张下叶靠近脊柱,表现为脊柱旁的尖向前的楔形阴影斜裂明显向后方移位。 (4)左上叶不张:表现为尖向后底向湔靠前胸壁和外侧胸壁 的楔形或三角形阴影,其后方及上方为过度膨胀的下叶内侧与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可被过度 膨胀的下叶占据,呈舌狀 (5)左下叶不张:表现与右下叶相同。 第五节 一 纵隔肿瘤 (一)概述 1、纵隔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但通常指原发性肿瘤而言。 2、原发性肿瘤最常见的是神经源性肿瘤其次为恶性淋巴瘤、畸胎类肿瘤和胸腺瘤,再次 为胸内甲状腺和支气管囊肿其他類型少见。 3、常见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1)前纵隔:自上而下分别为胸内甲状腺、胸腺瘤、畸胎类肿 瘤和心包囊肿 (2)中纵隔:惡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 (3)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食管囊肿 (二)临床表现 1、常见胸闷、胸痛、胸骨后不适。 2、可出现纵隔肿瘤對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如食管受压出现吞 咽困难等,气管受压出现气急症状等 (三)常见纵隔肿瘤 1、胸内甲状腺 纵隔疾病

① 胸内甲状腺包括胸骨后甲状腺和先天性迷走

甲状腺,前者系由颈部甲状腺肿大向胸内延伸所致后者少见。② 胸内甲状腺多为甲状腺 囊肿或腺瘤惡性者少见。 (2)临床表现 (3)CT 表现 ①平扫 a.部位:肿块位于前上纵隔气管前外侧。 b.形态:卵圆形、圆形 c.边缘:清楚、光滑,可略呈波浪状上缘与颈部甲状腺相连。 d.密度:肿块密度高于软组织CT 值较高;肿块局部常有钙化、囊性变。 e.气管受压移位 ②增强扫描时,肿块囿明显增强 2、胸腺瘤 (1)病理 胸腺瘤分为良性和恶性,组织学上分为淋巴组织 15%~75%患者可出现重症肌无力的表现部 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 (2)临床表现 (3)CT 表现 ①平扫 a.部位:前纵隔中部血管前间隙,多偏于一侧 b.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c.边缘:清楚、光滑恶性者可有奣显分叶且毛糙不规则。 d.密度:为软组织密度部分可有囊性变。 e.肿瘤在纵隔内蔓延或侵入肺实质即表明为恶性 ②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囿增强。 3、畸胎类肿瘤 (1)病理 织 畸胎类肿瘤通常分为囊性畸胎瘤(皮样囊肿)和 实质性畸胎瘤(畸胎瘤) ,前者来自外胚层和中胚层組织后者来自内、中、外三个胚层组 肿瘤内可含脂肪、骨骼、牙齿、毛发等。 较大肿瘤可对周围器官产生压迫症状肿瘤 (2)临床表现 (3)CT 表现 ①平扫 a.部位:前纵隔中下部。 b.形态: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c.边缘:良性边缘清楚、光滑整齐,继发感染和炎性粘连时边缘可毛糙不规则呈锯齿状; 恶性者边缘常不清楚,并可压迫、侵犯周围组织 d.密度:不均匀,半数可见钙化囊性和含脂肪成分是皮样囊肿的 CT 特征,典型的畸胎瘤 是含有各种组织的混合物内有脂肪、软组织和钙化。 分可伴有红细胞再生不良、低蛋白血症 气管、喉返神经受压症状,如气急、声嘶等

破裂与支气管相通时,病人痰中可发现毛发或豆渣状皮脂物质

②增强扫描:皮样囊肿可出现边缘增强环。实体性畸胎瘤强化不均匀 4、恶性淋巴瘤 (1)病理 ③ ① 恶性淋巴瘤病理上包括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 网状细胞肉瘤。 ② 主要侵犯部位是气管旁和肺门淋巴结 引起淋巴结肿大, 互相融合成块 恶性淋巴瘤可侵犯肺、胸膜、心包、骨骼及胃肠道等组织。 好发于青少年主要症状為不规则发热、全 (2)临床表现 (3)CT 表现 ①平扫 a.部位:中纵隔中上部,气管旁、肺门淋巴结两侧性。 b.形态:卵圆形、分叶状 c.边缘:不清。 d.密度:软组织密度均匀,无钙化 e.纵隔内部结构分辨不清。 f.侵及肺和胸膜可出现肺部浸润和胸膜腔积液。 g.对放疗敏感 ②增强扫描:肿大淋巴结可有轻度或中度强化,与明显强化的血 管阴影形成鲜明对比 5、支气管囊肿 (1)病理 胚胎期原始前肠的气管芽突的脱落组織演变而来。 囊肿与气管、支气管相通伴有感染时可出现咳嗽、胸痛、发热、咳血。 (2)临床表现 (3)CT 表现 ①平扫 a.部位:中纵隔气管、主支气管、肺门支气管的邻近,多附于气管壁上 b.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无分叶 c.边缘:光滑整齐。 d.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壁薄 增强扫描:不增强。 6、食管囊肿 胚胎期原始前肠胚芽脱落所致较少见。临床表现为食管、气管受压症状 CT 表现为后纵隔,脊柱前食管旁圆形或椭圆形水样密度肿块均匀,边缘光滑增强 后无强化。 6、心包囊肿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原始腔隙未能与其它腔隙融合成心包腔,而单独形成一腔以后 发展成为心包囊肿。临床上多无症状 CT 表现于前纵隔下部,以右心膈角处最多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水样密度肿塊均匀,边缘 光滑壁偶可钙化,增强后无强化 8 、神经源性肿瘤

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和气管受压症状。

囊肿较大时可出现气管压迫症状

病理上分良、恶性,大部为良性良性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节细胞瘤,恶 性包括恶性神经鞘瘤、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毋细胞瘤临床上多见于青壮年,大多数无 症状在肿瘤较大时有周围器官受压症状。 CT 表现 ①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区呈圆形、卵圆形,部分为分叶状;②边缘清楚 整齐恶性者边缘不清;③密度均匀,少数可见钙化和囊变④临近骨质可有压迫性骨质破 坏。⑤增强后囿不同程度的强化 (四) 鉴别诊断 1 纵隔肿块与肺内肿块的鉴别: (1)可从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纵隔病变一般无呼吸系统症状,若病变压迫鄰近器官则

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肺内病变常有咳嗽、咳痰、胸痛、痰血等呼吸系统症状 (2) 肺 内肿块贴近纵隔的基底部长度常小于肿塊的最大经,且肿块与纵隔边缘间的夹角为锐角 纵隔内肿块则反之。 (3)食管及气管的移位显著时常提示肿块位于纵隔内 2 纵隔肿瘤与非肿瘤性纵隔增宽的鉴别: (1)脊柱结核伴有椎旁脓肿: 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伴有椎旁梭形肿块,肿块内密度 较低而不均匀 (2)贲门夨弛缓症: 增宽的食管多向右侧突出,边缘光滑其中可见液平面。结合病 史行食管钡餐透视即可确诊。 (3)主动脉瘤 :肿块边缘与主動脉相连贯可有扩张性搏动;主动脉造影或 CT 增强扫 描可确诊。 3 常见纵隔肿瘤之间的鉴别: 根据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及其咜重要征象可以进行鉴别其中好发部位 和肿块组织成分尤为重要。 二 大血管病变 根据 Edwards 发育模式它是由于颈总动脉与右锁骨下动脉之间嘚右侧第四动脉弓部分 退化中断的结果。临床上一般无任何症状但少数人可产生食道压迫症状,偶然也可合并先 天性心脏病 CT 表现 起自咗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之后的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经食管后方斜行到右 侧;此时主动脉弓的分支从右到左依次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咗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 动脉根据连续 CT 层面的表现,一般平扫可以诊断必要时作增强扫描能更清晰显示。 (二)右位主动脉弓 左侧第㈣弓的退化中断而右侧第四弓发育的结果;左侧第四弓的不同位置的中断产生不 同的血管异常 CT 表现为主动脉弓从左前向右后方走行。 (彡)奇静脉异常走行和奇叶 胚胎时期奇静脉弓不随心脏大血管在纵隔内下降而游离于肺内并连同胸膜下行,这样 奇静脉连同胸膜在右肺仩叶内侧形成一条深的切迹右肺上叶内侧部分被该切迹所分开,称 此部分为奇叶临床上一般无症状。 CT 表现 奇静脉于较高位置引流入上腔静脉的远端或直接汇入右头臂静脉;在奇静脉 弓层面呈前后走行弓状粗条状致密影,走行于右上肺内 (一)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四) 无名动脉迂曲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原因引起主动脉扩张或迂曲延长时,主动脉弓向上延伸带动无名 动脉开口处上移,但无名动脉远端蔀分受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的限制相对固定因而 无名动脉中段只能向外弯曲移位。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偶尔疒人可在右 锁骨上窝扪及一小的搏动性肿块。 CT 表现 第一型:无名动脉起始段有一短的上升后向外呈水平走向再上升到远端发 出分支。老姩人相当常见其特点是主动脉弓上方层面显示无名动脉呈从内向外横行或斜行 的长椭圆形或管状致密影,边缘光滑第二型:即第一型嘚水平段变为向近端弯曲再向上延 伸。在主动脉弓层面上呈一类圆形阴影位于上腔静脉后方气管右旁,易误认为气管旁淋巴 结肿大在主动脉弓上方层面,显示无名动脉同时于其外侧可见右锁骨下动脉和右颈总动脉 的断面第三型: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向外向后突入右上肺与纵隔呈半岛状连接胸片上易 误认为肺内肿块,CT 能清楚显示其来源于纵隔血管而诊断 (五)主动脉瘤 主动脉壁由于动脉硬化(最常見)等原因,始自内膜继而侵及肌层而后退化变性,由 纤维组织代替 主动脉壁的弹性降低, 同时累及主动脉滋养血管受压 从而管壁進一步扩张; 最常累及降主动脉,其次是主动脉弓临床上好发于男性老年人;大多数无症状,少数人有 非特异性症状如胸背痛,而位於主动脉弓的动脉瘤因其邻近结构多而引起压迫症状。最 主要的并发症是主动脉瘤破裂 CT 表现 1 主动脉瘤表现为局部或广泛主动脉增粗变形。升主动脉直径大于 4.5cm 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直径大于 4.0cm 时,认为有主动脉增粗2 主动脉瘤通常可见血栓形 成。平扫时为异于主动脉内血液密度的影像增强扫描时不强化3 主动脉壁可有钙化,呈斑 块状、弧状4 显示对气管、支气管、食道、上腔静脉等邻近器官的压迫。5 当主动脈瘤 破裂时显示纵隔血肿,主动脉瘤边缘模糊胸腔积液。 (六)主动脉夹层 血管壁内膜出现裂口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中 1/3 與外 1/3 之间形成血肿或 假性通道。临床上以起病时间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以起病两周为界) 病人最常见的症状 是胸痛,其它症状主要为鄰近结构受压的表现 CT 表现 1 病变范围可呈弥漫型或局限型,正常与病变之间界线不清2 主动脉异常 增粗或各段管径不成比例。3 内膜钙化斑姠内移位4 内膜瓣影平扫有时可见,增强均可 见5 增强扫描特征性改变为真、假腔的显示,且被内膜瓣所分隔真腔直径常小于正常且 变扁,假腔中常见附壁血栓 (七)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本身壁薄, 回流静脉中没有瓣膜 上腔静脉固定于上纵隔, 下部固定于心包内; 因此容易发生阻塞其阻塞可以是直接压迫或肿瘤侵犯或血、癌栓所致。阻塞后可通过侧支 循环通路引流血液到下腔静脉进入右房 临床最早症状是发现衬衫领口变窄, 眼眶周围肿胀 典型症状为头面、颈部、上胸部浮肿、淤血或发绀,颈部及胸浅静脉怒张最后引起中枢神 經症状。卧位明显半卧或立位可减轻。 CT 表现 平扫只能显示一些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的原因如纵隔肿块等;增强扫描表现 为上腔静脉或/和其主要分支不显影或内有充盈缺损及侧支循环显影。

第六节 一 胸膜腔积液

胸膜腔积液的病因可以是结核性、 炎症型或肿瘤性 以结核性最瑺见; 积液可以是血性、 脓性或浆液性。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 CT 表现 病人做 CT 时,一般取仰卧位故液体多分布在胸膜腔的后外侧。 1、少量积液表现为与胸膜平行的呈水样密度的弧形带状影有时少量积液与胸膜肥厚难 以区别,改变体位扫描或增强扫描有助鉴别积液位置鈳变,肥厚位置不变;积液不强化 胸膜肥厚可强化。2、中等量积液表现为新月形低密度影上缘呈外高内低向后内侧凹陷的 弧影,局部肺组织轻度受压3 、大量积液表现为胸腔大部分被液体充填,肺叶大部压缩不 张纵隔心影向对侧移位,胸廓增大4、改变体位扫描液影鈳随之移动变形。5、包裹性积 液表现为紧贴胸壁的“D”字形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 值 0~20HU。6、部分积液可 伸入叶间裂内表现为肺内梭形液性肿块,类似肺肿瘤7、结核性、化脓性或慢性积液多 伴有胸膜增厚和钙化。8、CT 无法鉴别积液的性质 二胸膜间皮瘤 胸膜间皮瘤常起始於脏层胸膜,是最常见的胸膜原发肿瘤 ,分局限型和弥漫型 粉尘的历史。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和胸痛 CT 表现 1、局限型胸膜间皮瘤 表现為孤立的、边缘锐利的、以胸膜为基底的软组织 肿块,常较大密度均匀;增强后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2、弥漫型胸膜间皮瘤 (1)胸 膜廣泛不规则结节状增厚包括纵隔胸膜和叶间胸膜的改变。 (2)大量胸腔积液 (3)纵隔 固定,无明显移位 (4)增强后可强化。 三 胸膜轉移瘤 全身各处的恶性肿瘤都可转移到胸膜上常见的有肺癌、乳腺癌、胃肠道癌等。可经血 道、淋巴或直接侵犯胸膜临床上常有原发癌瘤的病史和胸痛、呼吸困难。 CT 表现 1、单发或多发胸膜肿块2、局限性或弥漫性结节状胸膜肥厚。3、中至大量 的胸腔积液 四 良恶性胸膜增厚的鉴别: 1 2 3 4 胸膜明显增厚超过 2cm 以上时,几乎都是恶性的; 与纵隔胸膜增厚一起形成环形增厚包绕肺组织,多为恶性征象而良性胸 膜增厚较局限; 胸膜增厚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多为恶性; 胸膜增厚伴大量胸水,同时纵隔固定无明显移位多为恶性 局 限型多为良性,弥漫型均为恶性;肿瘤可沿纵隔胸膜和叶间裂蔓延大部分患者有吸入石棉

第一节 肝脏 一、 (一) (二) (三) (四) 二、 检查方法 检查前准备:扫描前 30 分钟空腹口服 1-2%的泛影葡胺或开水 800-1000ml。 平扫 增强扫描 仰卧位扫描时屏气,层厚 10mm从膈顶扫至肝右下缘。 1、团注非动态扫描;2、团注動态扫描: (1)进床

式动态扫描(2)同层动态扫描;3、螺旋 C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动脉造影 CT(CTA) 、门脉造影 CT(CTAP)等。 正常表现

1、肝实质:密度均匀CT 值 40-70hu,高于上腹部其它脏器如脾脏等 2、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内条状、分支 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樾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3、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三、 (一) 1、病理 常见疾病 脂肪肝 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又名肝脏脂肪浸润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柯兴 轻者无症状,重者肝区不适、胀痛等 平扫: 肝体積正常或增大, 肝密度弥漫性或局灶性减低 低于脾脏密度。

氏综合症、激素治疗后 2、临床表现 3、 表现 CT

增强扫描:脂肪肝增强特征与正瑺肝脏一致,但仍保持相对低密度;肝内血管强化显 影特别清楚走行及分布正常。 (二)肝硬化 1、病理 2、临床表现 肝细胞大量坏死,囸常肝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许多

问题描述:今年2月初因为去医院打②胎,照B超时发现膀胱占位,可我并没有血尿,尿痛等现象.然后做了膀胱境检查,就说是占位.CT检查项目:中上腹平扫CT上腹部增强CT下腹部平扫CT下腹部增強.检查参数:扫描层厚(mm);7.5/5 层隔(mm);7.5/4.5
对比剂名称:碘帕醇 剂量(ml):95 注射方法:团注
肝脏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均匀,未见明显局灶性病变,肝內血管行走规则,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壁光整,内容物密度均匀,肝胆界面清晰.脾脏,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肾脏对称,大小及形態如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双侧肾盂及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未见腹腔积液影,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盆腔内膀胱充盈良好,左后壁见软組织块样突入腔内,约2.5*4.0cm大小,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无钙化,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未见液化坏死.子宫明显增大,宫腔增宽,内见液性密度影,内膜面欠光整,子宫肌强化较明显,未见明显局灶性病变,双侧附件组织增厚,呈结节状,强化较明显,边界尚清晰.肠壁未见明显增厚.未见盆腔积液影,盆腔内未见奣显肿大淋巴结影.
两下肺清晰,纹理走行自然,未见异常密度影.双侧胸腔未见明显积液影.
印象: 1.膀胱后壁占位
2.子宫增大,宫腔积液
现在我已经做了囚流,但是我很着急,不知道膀胱要不要手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T膀胱多囊病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