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退烧对孩子有效吗?会不会像拔苗助长一样,我小时候都没有经历过这些

原标题:没人意识到“寄宿制”对中国孩子带来的惨痛伤害!

读: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关于孩子寄宿,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充分证明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也对小猴冷漠无情,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送孩子寄宿,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

其实,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朋友聚餐,一对事业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据说那孩子3周岁就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全托,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那天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吃完饭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儿去了,而这个小男孩一会儿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儿,看得出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孩子幼小的时候,往往正是父母开始打拼的时候,但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年轻时谁不忙呢?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者几分钟都是有意义的。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可加可不加的班,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少去;屋子很乱,由它;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点吧,反正年轻……天下父母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也就几年的时间。

事实上,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处是解脱父母,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就知道寄宿并不是培养孩子自理和合作能力的必经之路,充其量只是个借口而已。寄宿非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极其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还有一种情况,是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孩子交给老人带,担心老人过度娇纵孩子,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已而为之选择了寄宿。但我认为,当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能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家长要慢慢想办法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慢慢用科学教育思想去影响老人,基本原则是不把难题交给弱小的孩子去扛。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对寄宿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把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圆圆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3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觉最力不从心、圆圆状态最不佳的3年。现在想来真是后悔。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如果天天能见到父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不要指望孩子能把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3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给圆圆留下一些负面的东西,“排毒”需要很多年。每次聊起来那3年的生活,我都内疚万分。所幸女儿高中没再寄宿,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淡化。

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来证明寄宿制的优点。

实际情况是:第一,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13-18岁,已相对成熟;第二,学校的办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师素质比较高;第三,学校在录取方面有较高的条件,学生本身素质就比较好,并且学校也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伊顿公学如同一顶王冠,搜罗了全国的顶级珍珠宝石而成,即使在英国也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它只能当一个特例来看,没有代表性。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遇到有家长问我是否应该为了择校而让孩子去寄宿,我总是回答,哪怕上一个条件差些的学校,也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为了重点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可惜,这个观点在当下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家长甚至有时也不能被孩子接受。我见过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因故和妈妈分开几年,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上初中时为了上省级重点校再次选择寄宿。看着小小的他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缠绵,以及眼神中时时流露的忧郁和紧张,我对孩子说还是选择一所在妈妈身边的普通学校吧,能天天见到妈妈比上重点校重要。孩子很不满意我这样说,坚定地摇摇头,不,上重点校重要!

在广大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使数百万农村儿童早早过上寄宿生活,许多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政策的失误,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母亲相处的重要性,没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原标题:3个月的宝宝会后仰,不会抬头怎么回事?

妈妈提问:宝宝马上快四个月了,我觉得他趴着抬头挺好的,但是婆婆说他不会低头,竖着抱的时候头还抬不住总是向后仰,感觉好像身体也往后仰,要不要紧?

一般情况下,1个月内的宝宝还不能自己抬头,2个月内当宝宝仰卧时,可以自己把头从中间转向两边(如果不会需要家长逗引,拿一个发光的或者有响声的玩具,在宝宝视力范围内,从左到右缓慢移动,鼓励他跟着玩具转头),这是头部控制第一步,也是宝宝大运动发展的基础。大运动发展是从上至下的,没有抬头就没有接下来的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 2个月时能稍稍抬起头和前胸部,3个月时能抬头很稳。宝宝抬头的动作会从最初抬头45度到3个月时能稳定抬起90度。

专家解答:四个月婴儿主要运动是趴着,逐渐挪到身体。即使“喜欢”站着也不行,因四个月婴儿的双腿还不能支撑上身,以免下肢受损。其实,所谓婴儿喜欢站,是大人喜欢看孩子站。婴儿运动发育是水到渠成的,从趴着抬头-抬胸-“爬-坐”-扶站-扶走...。爬和坐的顺序有可能颠倒。绝不能拔苗助长!

少数宝宝由于个体差异,过了3个月还不能很好地抬头。不管宝宝是否发育落后,在宝宝2个月之后,都可以进行一些竖头的训练。

【宝宝抬头训练的方法】

宝宝抬头练习分三步:竖抱孩子、俯腹抬头和俯床抬头

家长用两只手分别托住宝宝的背部和臀部,把宝宝竖抱起来,带宝宝到室内或室外看看周围,如果这时,还有另一位家长在身边,可以用手指指点点引起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关注和兴趣

要提醒妈妈的是每次锻炼后要用手轻轻抚摸宝宝背部,放松背部肌肉,让宝宝感觉舒适和妈妈的爱抚。每次锻炼完后还可以让宝宝仰卧在床上休息片刻

2.俯腹抬头训练及方法

宝宝空腹时,将宝宝放在妈妈胸腹前,并使宝宝自然地俯在妈妈的腹部,用双手放在宝宝的背部按摩逗引宝宝,宝宝有时会抬头

3.俯卧抬头训练及方法

妈妈先要宝宝俯卧在稍有硬度的床上,防止物品堵住鼻子,影响呼吸,再帮助宝宝将两手臂朝前放,不要压在身下接着妈妈可抚摸宝宝背部,用玩具吸引等方法鼓励其抬头

最好拿色彩鲜艳有响声的玩具在前面逗引,可以用“宝宝,漂亮的玩具在这里”等类似的话来诱使宝宝努力抬头,可慢慢地将玩具从宝宝的眼前慢慢移动到头部的两侧,这个方法不仅锻炼了宝宝俯卧抬头的持久力,而且也锻炼了宝宝颈部转动的灵活性。

【训练宝宝抬头的注意事项】

要挑选宝宝心情愉快的时候进行,避免宝宝吃完奶后立即进行,防止吐奶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两臂弯曲放在胸前,手心向下,支撑着身体,妈妈用一个色彩明亮、鲜艳带有声音的玩具,叫着他的名字逗引着他,让宝宝抬头寻找玩具。其实不管是用什么道具,目的就是让宝宝从各个角度把头抬起来,除了趴在床上逗他,还可以在抱着他时从上方制造声音逗他

宝宝每次训练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几分钟就好。宝宝情绪好时可以间隔锻炼几次,宝宝哭闹时就可以立即停止

当宝宝完成了一次练习后,妈妈可以让宝宝侧身、抚摸一下他的后背,使其肌肉放松

宝宝非常非常敏感,妈妈的爱抚和语言上的鼓励他都能感觉到,如果妈妈能够经常爱抚和夸奖宝宝,宝宝从小就能建立起自信心和稳定的情感

原标题:孩子有这九种表现,可能智商极高!别忽视,好好培养!

有些宝宝天生就有高智商,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来,但是由于父母的疏忽导致了宝宝后天并没有很聪明,所以父母要留意宝宝高智商的表现,对于高智商的宝宝进行针对性的早教教育,不要埋没了宝宝的聪明才智,那么宝宝智商高的表现有哪些呢?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靠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笑代表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这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学龄前的孩子,差不多认识所有的字母,也会发字母的大部分音,认识颜色,知道数字,还会数东西,词汇量还蛮大,有很强的逻辑和推理能力。但是,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们如何知道孩子是一个具有天赋的孩子呢?

我们是去激励孩子还是顺其自然。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知道很多颜色、形状、字母表、数字、反义词,6个月之后可以讲句子,18个月后的语言能力与4岁孩子差不多,在两岁之前还能区分左右。

新生儿有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出生8小时,宝宝就能模仿妈妈吐舌头了。当新生儿处在安静觉醒状态时,距离新生儿面部20-25厘米,让他注视你的脸。首先,伸出你的舌头,每隔几秒钟1次,慢慢地重复这个动作,然后停止。

如果他一直看着你的脸,这说明他可能在嘴里移动自己的舌头,一会儿,他(她)就会将舌头伸向嘴外。如果你对着新生儿做张嘴动作,重复几次,他也会学着张开小嘴。另外,新生儿还会模仿噘嘴、微笑和悲伤的表情。

天才儿童在不学习的时候很不开心。例如,当一家人其他人看电视节目看得出神时,天才儿童在视频网站上看关于如何用希伯来文写信或者如何用日语数数的视频。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们便猜想,也许“天才儿童不学习的时候是不开心的”。

天才儿童对新事物好奇的天性通常需要不断地交流和关注,有时候也许很难跟上孩子的兴趣,有时候我们又会觉得孩子像一块专门吸收知识的海绵。孩子对任何东西都感兴趣。于是,我们便相信天才儿童用另类的风格学习,所以需要丰富的活动。

小孩子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想像力会从各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机敏,更富于创造力。

所以,做父母的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此外,做父母的应寻找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到优美的影响。这样,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不要以为宝宝总是爱动,无法安静做好任何一件事。聪明宝宝往往对感兴趣的事物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到最好,如为完成拼图游戏而非常专心和有耐心。

无数事实表明,智慧与才能虽不是完全由遗传所决定,但是与遗传脱不了关系。据统计:

父母的智力高、孩子的智力往往也高;

父母智力平常,孩子智力也一般;

父母智力有缺陷,孩子有可能智力发育不全。

有人长期研究过一群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发现这些孩子长大后一直保持优秀的才智。他们子女的智商平均为128分,也远远超过一般孩子的水平。而对于精神缺陷者,他们的孩子有59%精神缺陷或智力迟钝。

英国曾提出这样一份资料:

父母均为小学文化程度的孩子,平均智商为98.3;

初中毕业的,为103.3;

高中毕业的,达108.1;

获有大学文凭的,为109.9。

故“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必须自己先“成龙”。

假如你的孩子在你的床上撒下很多盐,或将一些毛毛虫放到你的枕巾上等等。面对这些恶作剧,您无需责备,这说明您的孩子智商较高。调查显示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日后孩子的发展可能性更大。

孩子恶作剧并非什么都不用想从天而降的,他需要“设计”出一个方案来,然后动脑筋,这程度绝不逊于做家庭作业。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好的。恶作剧也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因为这些行为就是孩子超越了父母所界定的范围所做的,而这些便是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就连对刚出生的小孩子也有作用。音乐是遗传获得的语言。实验显示,给小婴儿播放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他会安静地聆听。可是当把乐曲随意打乱,播放各个片断时,他会显得不耐烦。如果从小接受音乐教育,便可以可以增进大脑皮质的发展模式,促进高层脑部动作的功能。

在几乎所有的智力活动中,左右脑并不是在独立工作,而总是协同发挥作用的。音乐刺激右脑功能的同时,也促进了两半球联络的功能,因此也增进了左脑的功能,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智力活动水平。

聪明的宝宝虽有天赋,但学习是一个逐渐增长的过程,让刚满3岁的宝宝去学习10岁孩子才能掌握的知识肯定是不妥当的。拔苗助长反而会使宝宝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推拿退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