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头被划伤怎么处理锐器划伤了一道,该怎么处理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根据法律规定,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对行为人进行治安处罚,并要求赔偿相关医药费。第二,你可以到法院进行刑事自诉。

今年12月1日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5名男同性恋患卡氏肺孢子菌肺炎,1982年将其命名为“艾滋病”起,到今天为止,已经29年。时至今日,“艾滋病”已不单单是一个可怕的名词,它犹如恶魔一般夺走了许多人的健康、家庭、乃至生命。

恐慌、歧视、无知在继续,所以即将到来的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 向“零”艾滋迈进。行动起来,告诉世界:其实艾滋病没那么可怕!只需一个善意的微笑,一道平视关怀的目光,一句友好的问候,就能把温暖和勇气传递到感染者的心中,让即将逝去的人生多一些阳光!。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HIV的隐秘生活行动起来 向“零”艾滋迈进”系列报道,走近白衣天使、艾滋病人、以及关爱、关注艾滋病人的个人和群体的隐秘生活”。不同的角度,不一样的视觉,一个出发点:集结每一滴关爱,全民参与,为每一位艾滋病患者缔造一片朗日晴空!

从那一天起,王小红(化名)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为病人拔针头时,她不慎划伤了自己的手指,鲜血毫无征兆地从指尖冒了出来,她傻眼了,待在原地顿了几秒钟才慢慢回过神来……作为成都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区的护士,王小红比谁都清楚职业暴露可能感染艾滋病毒。更大的麻烦是,尚处观察期的她又被检查怀有身孕。为了孩子的健康,她只能终止妊娠,且不敢告诉父母实情。时至今日,父母甚至不知道女儿在艾滋病区工作。

鲜血从指尖冒了出来……

28岁的王小红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说话时也透着干练,直到今年7月发生可怕的职业暴露一种医护人员在为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治疗时传染的危险。

“护士,你快点,液都没有了!”2011年7月11日,她正在替病人拔针头,听到家属却不耐烦地催促着。王小红一边抬头看输液瓶,一边继续着手上的操作。就在她拔出针头准备扔出手时,针头却突然反弹回来,在她的右手食指上扎了一下。下意识地低头,她看到鲜血从指尖冒了出来……

目光呆滞,头脑里一片空白……几秒钟后,人渐渐才有了意识。小红转身走出了病房,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又是几秒钟的停顿,如梦初醒,飞奔着冲向洗手台,王小红用尽力气把指尖上的血挤出来,然后反复用水冲洗,眼泪肆无忌惮地流淌着……

小红马上服用了阻断艾滋病毒的药物,但内心的恐惧没有丝毫减退。“药物的副作用很大,一直昏昏沉沉的,啥子东西都不想吃,还一直呕吐!”从那天起,小红按规定连续服用了28天药物。她知道,服食该药物,甚至可能损伤肝脏功能。看见食指上伤口的黑点,就忍不住落泪,最后她干脆用刀把它剪掉了。

10月初,最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她去医院抽血化验时,才得知自己已怀有1个多月身孕。说到这里,小红突然降低了声调,不自觉地摸了摸额头,陷入沉默……“我恨自己!”小红说,自打工作后,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办法,她已学习了无数次。但职业暴露真的发生时,她却丧失了行动能力,“我早几秒钟把血挤出来,早几秒钟拿水冲洗,就……”

“药物的副作用对胎儿有没有影响,我也不敢保证”科室主任对她说。她知道丈夫很想要这个孩子,但在家里挣扎很久后,他们最终还是决定终止妊娠。10月下旬,公公婆婆从乐山赶来探望,小红正好在家休养。见瞒不过去,小红只好谎称前段时间感冒服了药,为了孩子的健康只好放弃这个孩子。

“我为自己的职业自豪,但怕别人有心理阴影!”

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小红都自称在“十医院”工作,这是市传染病医院的前身。

之所以有这样,源于一个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故事。一次,她受邀去同学家吃饭,席间同学的父母问她从事什么工作,得知她在医院艾滋病区工作,气氛立刻就变了。“第二天同学就给我说,她的父母让我不要再到她家去了!”

不仅是朋友,就连深爱她的丈夫也很畏惧艾滋病毒。小红说,2007年,她本科毕业进入了市传染病医院,开始接触艾滋病人。后来,她调换了科室,直到去年进入艾滋病区工作。“我到艾滋病区以后,丈夫就一直反对!”王小红说,最初,丈夫到医院接她下班,都只肯站在楼下,不愿到病区怕传染。“经过我的反复说教,前几个月他终于肯上楼了!”说起丈夫的变化,小红很欣慰。不过,丈夫每次看到她身上的伤口,总会唠叨不停,比她自己还紧张。

在“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成都晚报记者走进成都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区,探访神秘的“十医院”真实的本貌这里的医患人员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绕过喧嚣的门诊大楼,医院深处一栋寂静的小楼出现在眼前。“这里的三病区就是艾滋病区!”市传染病医院党办工作人员介绍,“三病区”在小楼的4层,之所以用“三病区”代指“艾滋病区”,是为了避免给人们造成恐惧心理。

按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的不同区分,“三病区”分别在门窗上清楚地标注着不同的标识。“要进污染区,就必须穿上白大褂、鞋套,还要戴口罩和帽子!”护士长刘晓霞叮嘱,病区里住着44位病人,其中有部分人还伴有肺结核病,可能引起传染。同时,艾滋病人抵抗力很差,如记者衣服上携带有病菌,也可能引发病人的再次感染。

在更衣间穿戴完毕,记者终于进入了污染区。这里的病房与普通医院没什么不同,液晶电视、厕所、阳台一应俱全。不过,刘晓霞告诉记者,为了防止病人做“傻事”,阳台特意向外做了延伸。

整个“污染区”都很安静,全无普通医院的喧嚣,让置身其中的记者有些不适应。“不要拍!不要拍!”看到记者走进病房,一位躺在床上的病人边说边拉起被子挡住自己的脸。刘晓霞说,这个病人才被查出艾滋病不久,还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担心自己的照片被亲朋好友看见。

在“污染区”里的医护人员,并没有记者想象的那样穿得严严实实。大部分医护人员都只是戴了口罩,少数人还戴了手套。记者跟随刘晓霞一起去查房,她与病人聊天的同时,还会不失时机地拍拍病人的肩膀,以示鼓励。

出了病房,刘晓霞习惯性地到过道上取洗手液,认真搓洗后再到下一个病房。“戴眼镜的医护人员,上班都尽量只戴框框眼镜,不戴隐形眼镜!”刘晓霞解释,“我们的自我保护必须要适度,如果戴护目镜,就会让病人产生距离感。

中午12时许,结束了一上午的工作,医护人员纷纷走出“污染区”。在更衣室脱下白大褂、摘掉口罩,出现在记者眼前的竟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姑娘。与在“污染区”里的沉着、干练不同,这时的她们拿着饭盒嬉戏打闹。

●不能对患者拍照,以免泄露患者容貌

●不能提“艾滋病”这三个敏感字眼

●不戴隐形眼镜、护目镜,以免产生距离感

●一定要带框框眼镜,以防血液溅入医护人员的眼睛……

●有6名医生,20名护士,男性仅占2人。

●其中,护士平均年龄约26岁,半数以上还不到24岁,多数为单身。

●作为成都市收治艾滋病人最多的医院,2008年建立艾滋病专科以来,已收治约1500例病人。

●医院从最初每月收治几个病人,到今年单月最多收治60余例病人,说明我市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HIV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实验室技术员、医护人员、监狱管理人员等),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及有关工作中,意外地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有被HIV感染的可能性。

成都晚报记者 锁千程 黄旭阳 摄影 王浩儒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额头被划伤怎么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