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主题为“迈入高三的门槛作文,我更努力”600字左右的演讲稿,求帮助,谢谢

写一篇主题为“迈入高三,我更努力”600字左右的演讲稿,求帮助,谢谢_百度知道
写一篇主题为“迈入高三,我更努力”600字左右的演讲稿,求帮助,谢谢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我的梦想》演讲稿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是来自经济系国贸2班的xxx。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下面是我的演讲,主题是我的梦想。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梦想是我们给自己铸造的一座城池,是我们奋斗的最远的目标。听过马丁.路德.金慷慨激昂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让每一天听众心潮澎湃。他的梦想是如此的伟大,而我的梦想没有他那么的伟大,但是我坚信每一个人的梦想都是神圣的、值得尊重的。我的梦想是能够在我50岁的时候修建一所希望学府,这是一所集小学到高中的信息化教学的学校,在这里全部实行信息化教学,老师都是硕士学位以上的优秀的老师,教学内容与世界接轨,教学方法以体现学生的个人素质为主。我希望通过修建这样一所学校,能够上的穷苦孩子能够走进明亮的教室,能够让的孩子接受到好的教学,能够上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够让他们与社会的差距缩短,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能够为社会增添一片爱的云朵,让社会充斥着爱心。也许有人会质疑,你的梦想是真的吗?我可以很恳诚的告诉你这是真的。因为我曾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但是正是在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使我成为了一个幸运的孩子。所以我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让爱心的圣火继续传递下出。只要每一个人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更加的温暖。我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努力学习,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专业领域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为自己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春无畏,行者无疆。让我们扬起生命的航帆,向梦想进军!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我要写进入高三的努力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压力转化为动力演讲稿》_优秀作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作文一二三
作文一:《压力转化为动力》600字压力转化为动力
压力转化为动力
快,把初一的课本复习了,寒假作业给我检查~ 妈妈耐心的对我说。 好,好,好,天天都是学习,学习能搞出个什么名堂吗, 我不厌其烦的说。
其实我也不是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在大考试时比别人哪怕只高了0点几分,略好一筹的工作也会降临在你头上。所以妈妈才会这么苦口婆心的叫我学习。这些,我比谁都清楚。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补习班招生的广告,家长和孩子也接踵而至的去上课,大人出钱,小孩出力,忙的不亦乐乎,到头来都是为孩子好。有的孩子一个周末两天的休息时间,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没有丝毫放松的机会。这些孩子也许会说: 我压力好大,爸妈一点也不体谅我的感受~
其实这是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愿望。话又说回来,当我们在获得压力的时侯,就酿成了动力产生的开端。比如说父母在那唠叨: 哎呀,现在工作不好找,你必须努力学习,要不以后结婚都没人要~ 这时,我们虽然会感到心头一沉,但是马上会变成一种动力 我必须好好学习,真想父母说的那样就没救了 。
往往动力是来自于压力的。当人在成功的巅峰或失败的深渊时,就不会有攀向更高峰的志向或爬出深渊的动力。
接受压力吧,不要怪父母,要记住 阳光总在风雨后 ,压力过后,便会获得更大的动力~接受动力,努力奋进,要对得起自己以前承受压力的 痛苦 ~
作文二:《动力来自压力演讲稿》1500字
动力来自压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动力来自压力”。
“动力来自压力”这句话都是众所周知的。确实,这句话时常被老师提起过。老师给我们的压力,我们可以把它化作学习的动力,近而就去艰苦奋斗。就拿我上次的英语成绩来说吧。考试之前,英语老师主动找了我一次,就说:“小冰,你上次的英语成绩本应考100分,为什么只考了93分?你把那失去的7分给我找出来,记在纠错本上,重点记住它。还有你定一个目标,向着它而前进。”听了这句话,我当时脑子就非常乱。“这???”我显得有些为难。一见我这样的表情,老师说到:“怎么?有困难?””“我不能办到,老师。”我小声嘀咕道。“什么,你可是咱们班英语学习最好的呀,连个小小的目标都定不下来呀?”老师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既然这样,那就让我给你定吧,100分!”我在心里想:我能做到吗?
在此后,我在课堂上用100%的精力去听讲,课下就会温故知新,写作业也高效完成。到了考试那一天,我把老师的话牢记在心,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个考试题。最终我考了100分。
看吧,压力是多么神奇的东西呀,可以这样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一个人没有压力,那么他的人生就是失败的。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好“要想翻过墙,就先把帽子扔过去”。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不要过轻浮的生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每天一笑】
一个人骑摩托车喜欢衣服反着穿,可以挡风。
一天他酒后驾驶,翻了,一头栽在路旁。
警察赶到后,
甲:好严重的车祸。
乙:是啊,脑袋都撞到后面去了。
甲:嗯,还有呼吸,我们帮他把头转回来吧
乙:好…… 1、2使劲,转回来了。
甲:嗯?没有呼吸……
 方法——学生必读】
1、步步深入法
步步深入法是肖像描写中的一种动态描写,也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发展、变化。因此采用步步深入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前后联系,做到前后描写,同中有异。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步步深入法是在记叙人物活动时对人物的肖像进行描写,因此描写时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不协调的感觉。步步深入法是分成几次描写人物肖像的,而且每一次的描写均有变化,因此在描写外貌前,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地说明。
2、连续动作法
连续动作法一般用于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过程,如跳高、跳远、游泳、切菜、烧饭、钓鱼、挑水等。动作时,要按动作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样文章才能通顺、连贯。其次描写连续动作,要注意准确地使用动词。
3、交替叙述法
运用交替叙述法描写动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对一比赛,如乒乓球比赛、下棋、摔跤、打羽毛球等。另一种是描写人和动物的争斗,如打虎、捉蟋蟀、钓鱼等。采用交替叙述法描写双方的动作,首先要注意动作合拍,即防守一方的动作与进攻一方的动作对应。其次,要注意各自动作的连贯性,即每一方的动作都是连续的。
4、概括描写法
连续动作法和交替叙述法一般是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概括描写法则并不把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是抓住动作的特点进行概括描写。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动作,要先对动作的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出动作的特点,再进行描述。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比赛过程中的双方动作,要注意有总有分,有详有略。
5、天女散花法
天女散花法是场面描写的一种方法。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活动场面中的动作,首先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即每一个人的动作都要与确定的中心有关。其次所选择的动作要有代表性。这样,全篇文章才能有整体感。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的动作,一般采用先总后分法。先介绍动作的起因,再分述不同人物的动作。
作文三:《把压力转化为动力》11500字把择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谈读书
(2013年12月12日)
近期,我院制定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荐阅读书目》,院领导班子要我就大学生读书问题作一次专题报告。考虑到这个话题比较适合作“谈心式交流”,所以本次不是“专题报告”,而属于“谈心式交流”。
围绕“把择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这一问题,我提6点建议:
一、形成以增强择业和就业能力为重点的“倒逼学习机制”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110余万人,2013年达到699万人,在我国教育史上创下最高纪录。未来两年,高校毕业生年均将超过700万人。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少数毕业生甚至感到焦虑,并非杞人忧天。
回顾艰难的高考岁月,绝大多数高三学生拼命学习,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把高考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校大学生不能把“择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呢,
2011年春,我写的《学习点亮人生》一书即将付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为这本书撰写了一篇“代序”,题目是“把学习引向更高的境界”。他把学习分为3个层次:一是被动学习,比如中小学生,老师和家长要他们学,他们不得不学;二是就业以后为满足工作需要而学习;三是把学习当做一种个人爱好和生活习惯。他认为最后一个层次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非常希望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能把学习培养成为一种个人爱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即使一时做不到这一点,至少应该达到第二重境界,从几年后的择业需要出发,把择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不知你们中间有没有人看过天津电视台的《非你莫属》,这是一档招聘人才的节目,每期有12名企业高管到节目录制现场,以挑剔的目光品读应聘者的简历,听取应聘者的自我介绍,对应聘者现场展示的专业才能和实战经验进行评判。我研究了企业高管对求职者的要求,可归纳为7个方面:
1(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业,对所选专业的酷爱程度如何,
2(有无从事这一行业的实战经验,有无比较成功的案例,
3(对工作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4(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如何,
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能否举出“创意策划”的具体案例,
6(可塑性和潜在能力如何,有无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7(对事业的“忠诚度”如何,有无较强的责任心和抗挫折能力,
既然我们了解了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那么,可不可以提前进行自我测试、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哪些方面表现突出,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在实战经验和业绩方面存在哪些明显不足,要本着“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形成以增强择业能力为重点的“倒逼学习机制”。这样安排学习和实践活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未来的择业和就业大有好处。
不久前,我在“乐读网”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毕业我们就成名”,讲的是南京大学文学院老师让学生温方伊将一段南京大学里流传的关于蒋介石和三个教授的历史故事改编成剧本。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为了完成作业,几个月时间里,温方伊泡在图书馆,许多民国时期描写教授的书她都找来读。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温方伊终于写成了《蒋公的面子》。《蒋公的面子》首先被搬上校庆舞台,连演三场,最后一场爆满,很多人是站着看完戏的。2013年3月中下旬,《蒋公的面子》在南京江南剧院连演10场。与此同时,该剧接到来自全国超过20家演出公司的邀约,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座城市演出约80场。《蒋公的面子》还将在海外一些城市演出。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温方伊,被观众封为“神编剧”。现在,温方伊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如果大家能像温方伊同学那样,根据择业需求努力完成学业,刻苦实践,几年之后,还会不会为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焦躁不安呢,
二、构建新闻后备军的“知识圈”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是新闻后备军。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就要思考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知识圈”。
根据2013年5月新传院师生代表提出的建议,焦世君书记、孙保营副书记与新传院的专家、教授共同草拟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荐阅读书目》。拟定这个“推荐阅读书目”,就是为了让新传院的同学们搭建起新闻工作者所需的“知识框架”,形成新闻后备军的“知识圈”。
无论从事什么专业,渊博的知识都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这有点像盖高楼大厦。广州有一座现代化的33层大楼——白云宾馆。这座大楼估计有8万多吨重。为了支撑这样重的大楼,建筑工人往地下打进287根钢筋混凝土基桩,一直打到基础岩石上面。钢筋混凝土基桩好比一个人获得成功所需的知识基础。基础不坚实,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然而,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想以有限的生命穷究无限的知识,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应该冷静分析各种类型的知识与我们未来从事的专业有多大的关系,根据与本职工作密切的程度,形成一环套一环的“知识圈”。“新闻后备军”的“知识圈”至少有3个层次:
1(“新闻后备军”作为未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在这方面,哈佛大学设置“核心课程”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为了让每一位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训练,而且能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把核心课程划分为7个板块: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按照校方的解释,设置“核心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里,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失方向。在“推荐阅读书目”中,体现“通识教育”的书目占了很大比重,原因就在这里。
2(“新闻后备军”将来有可能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因而需要具备新闻学方面的知识。“推荐阅读书目”开列了新闻传播理论基础、新闻传播业务知识、新闻传播史、新媒体理论与实践,还有写作基础知识、语言学基础知识、逻辑学、修辞学、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等书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新闻采编的基本技能,以便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3(新传院有3个系,设置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以及播音与主
持方向。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推荐阅读书目”中的专业类书目,就是为了满足专业需求而分别拟定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较大的新闻单位编辑记者会有专业分工。采访体育新闻的记者应该对体育有系统研究;采访公检法等部门的记者应该具备渊博的法学知识;采访经济新闻的记者应该具备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实际上,许多著名新闻工作者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赵浩生著的《漫话美国新闻事业》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讲学,《纽约时报》的一个记者前去采访,把爱因斯坦写在黑板上的数学公式原原本本地抄了下来,回报馆后写了一条消息,拿给总编辑看。总编辑有渊博的数学知识,一看抄来的数学公式,觉得不对,让记者打电话到普林斯顿大学,找到数学系主任询问。数学系主任将记者抄下来的数学公式同爱因斯坦写在黑板上的数学公式认真比对,发现记者没有抄错。总编辑还是觉得有疑问,一定要记者找到爱因斯坦本人核对。爱因斯坦仔细一看,承认是自己写错了。由此可见,在新闻后备军的“知识圈”中,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新闻学之外的专业知识,要力求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构建了上述3个层次的“知识圈”,“新闻后备军”的知识基础就会比较坚实,毕业后对职业的选择权也会明显增强。
三、提高自己的“阅读附加值”
一本书在阅读之前,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印刷品。阅读之后,读者从中受到启发,产生了新联想,有了新发现和新感悟,于是就产生了“阅读附加值”。“阅读附加值”越大,学习的有效性就越高;“阅读附加值”越小,学习的有效性就越低;没有产生“阅读附加值”,就属于“无效阅读”。
阅读不是“单向吸收”,而是“双向互动”。面对书籍,阅读者不是“平静若水”,而是时而兴奋、时而激动。一旦遇到能给自己以启发的新知识,千万不要轻易放过。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力求把所学的各类知识“串联”起来,由此及彼、深入开掘,引发新的联想,力求有新的发现。我撰写的《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就得益于由此及彼引发的联想。
1985年深秋,我随穆青同志到湖南张家界采访。这里奇峰连绵,怪石高耸,导游告诉我们,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是20世纪60年代才被人发现的。
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没有被人发现,比较容易理解;绵延三县的张家界武陵胜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为什么这么晚才被人“发现”,简直不可思议。我向当地负责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张家界虽有人居住,但他们天天砍柴、种地,为衣食而发愁,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观赏景色,也不知道这里的山水与别处的山水有什么两样。1969年,月,张家界景区范围内的慈利县举办“五七干校”,几百名机关干部被下放到距县城190多公里的索溪峪。下放干部中间不乏有识之士,劳动之余,苦中求乐,品评张家界的奇特风光,有的说有“桂林之秀”,有的说有“华山之险”。“五七干校”撤销以后,这批“学员”大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他们成了张家界迷人景色的义务宣传员。改革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吃饱了肚子的人需要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张家界的山水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直到这时,张家界才渐渐为人们所认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从张家界回到北京,我开始搜寻与“发现滞后”有关的资料。位
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被人们称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大峡谷以其蔚为壮观的地势、色彩斑斓的天空、风光明媚的景致闻名于世。大峡谷经历了漫长岁月,直到16世纪一支远征队来到峡谷的边沿,才初为人知。19世纪美国陆军少校约翰?鲍威尔一行九人乘坐小艇,首次穿越大峡谷底部的科罗拉多河,真正揭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
“发现滞后”不仅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上,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大量“发现滞后”的典型事例。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获得第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同时引发了医学革命。伦琴发现X射线的消息传出以后,有人说伦琴是幸运的,X射线首先来到他的实验室。其实,这种伴随着阴极射线产生的新射线,在全世界上百个物理实验室里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比伦琴发现X射线早20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在进行一项实验时,发现放在实验装置附近的没有打开的照相底片突然变得模糊不清。克鲁克斯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新的未知射线照射的结果,误以为是照相底片质量有问题,还让生产厂家退了货。“发现滞后”,使这位很有才华的物理学家与X射线的发现失之交臂。
对“发现滞后”的研究,引发了我对“记者发现力”的浓厚兴趣。所谓发现,就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如果说发现是看到前人没有看到过的事物、找到前人没有找到过的事物,那么,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具体讲,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努力发现:一是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二是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三是善于发现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四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五是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六是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趋势。
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2000年1月,我出版了《记者的发现力》一书。穆青同志专门为这本书撰写了一篇评介文章,题目是“用毕生去发现”。《记者的发现力》的灵感就萌生于到湖南张家界的一次参观感悟。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寻章摘句”,更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读书指标”,而是为了从书籍中寻找启发。举例来说,《误诊学》从诊断学的另一个侧面,分析、研究未能获得正确诊断、及时诊断、全面诊断的原因,研究临床错误诊断发生的规律和防范措施,它对医学的贡献不亚于“名医医案选”。我阅读《误诊学》,并不是想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而是想从中寻找在新闻报道中减少失误的启示。我读《战略学》《战役学》《战争论》《超限战》《西方军事史》等军事著作,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而是为了从将帅们指挥作战的理论和实践中受到启发,以便深入探讨组织指挥重大战役性报道的规律和方法。我阅读《找油的哲学》,不是为了去寻找石油,而是为了向编辑、记者介绍其中的一个著名论断:“在新油田找油,可以用老办法;在老油田找油,必须用新办法。”每年的“两会”报道就有点像“老油田”。几十年间,许多报道形式、采访方法、表现手法都用过了,如果没有新的观察视角,不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两会”报道就很难有新的突破。我想用《找油的哲学》激励编辑、记者在“两会”报道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这就是“寻找启发”的阅读方式。
学习的“转化”有点像蜜蜂酿蜜。酿造一克蜂蜜,工蜂要采集约1500至1600朵花的花
蜜;制造1千克蜂蜜,需要采集150万至160万朵花的花蜜。如果工蜂不知道提炼和转化,原封不动地把数以百万计的花朵运进蜂巢,不仅没有益处,还会给蜜蜂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
学习的“转化”有点像炼金。每吨金矿石的含金量超过10克,就算富矿。矿工之所以要开采一吨矿石,就是为了提炼其中蕴涵着的10克黄金。如果不善于提炼和转化,原封不动地把金矿石堆放在那里,效益就会大打折扣。
同样道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几百页、几千页的书籍,就是为了从中寻找宝贵的启发。谁懂得了这个道理,谁就领略了学习的真谛。
四、倡导大胆提问的学习风格
先讲一个故事:
小学语文课本S版第12册有一篇课文《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大意是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诲~”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sè],求助在一旁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根据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的研究成果,告诉男孩儿:“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告别了那对母子之后,拉曼忽然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疑惑。回到印度后,他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证明了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原理。也就是说,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不是因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蓝色,而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拉曼发现的这种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推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1930年,拉曼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这个故事的准确性有待考证。我引述这篇课文是想说明,年轻人永远不要放弃对客观事物的好奇心。许多重要发现、重要发明都发生在新奇的“发问”之后。作为“新闻后备军”中的一员,应该把“提问”作为一项基本功,天天学习、天天思考、天天训练。
2012年8月28日当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召开例行记者会。新华社记者冉维感觉到美国的钓鱼岛立场有模糊的地方,打算直接从美国官员口中求证。这次记者会为冉维提供了机会。冉维提出的问题是“美国对钓鱼岛的正式称呼是什么,是‘钓鱼岛’还是‘尖阁诸岛’,还是两者都可以呢,”发言人说:“我得翻翻我的作弊小抄,因为这个事情真的有点复杂。”冉维说:“那您有答案吗,”发言人说:“嗯,找到了。我们之前就说了,我们称之为‘尖阁诸岛’。不过,我们在此问题不持立场。”冉维说:“你们不持立场,但又同时认为这些岛屿适用《美日安保条约》,对吗,”冉维接着说:“我个人觉得,这是矛盾的。”发言人说:“我再说一遍,我们在这个岛屿问题上不站队,不过,我们认为它们确实适用《美日安保条约》。”在冉维的—再追问下,纽兰除了重复政策声明,始终避免正面回答。在—阵尴尬之后,纽兰不得不打断新华社记者的追问,转入下一个问题。
例行记者会现场视频传上互联网后,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追捧。不少网民跟帖说,“新华社这位记者不仅英文流利,而且提问很霸气。”“犀利的问题、清晰的逻辑,流利的英文,这才是中国的软实力~新华哥很给力。”“用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维护了中国主权,不卑不亢、不急不缓、不争不怒,让美国哑口无言。”“冉维太酷了,昨天晚上从新闻上看到他把纽兰问到无话可说的时候那叫一个大快人心啊~”这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遗憾的是,“提问”并非每个大学生的长项。以课堂提问为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了一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报告。据调查,我国985高校学生较弱的是“课堂提问或参与讨论”。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选择“从未提问”的学生超过20,;选择“经常提问”的学生只有10,。
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疑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圈”,又能够锻炼采集、挖掘新闻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新闻后备军应该积极开发善于提问的潜能。
五、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上公益书库
今年10月11日上午在新传院高年级学生代表座谈会上,我给大家出了7道问答题,其中一道是“如果时间会倒流,让你重新回到大学一年级,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回顾前几年的大学生活,你有没有后悔和遗憾,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忠告,”几位同学回答者有问题时谈到,如果能重新回到大学一年级,会好好利用图书馆。这些年到图书馆去得太少了,真的很后悔~
50多年前,我在郑州大学中文系读书,就得益于母校的图书馆和开架阅览室。当时,学校教务处把北京大学中文系500种“阅读书目”印发给全校师生。图书馆延长开馆时间;开架阅览室向学生开放。浓厚的教学和科研氛围,良好的阅读环境,为我们开启了知识之门。除了上课,白天我到开架阅览室读书,晚上把从图书馆借来的小开本图书带到宿舍阅读,星期日到河南省图书馆摘抄关于唐代文学的资料,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图书馆和开架阅览室为我积累知识提供了许多帮助。
离开母校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当记者之后,我仍然没有忘记图书馆。我是河南人,对山东省的情况很不熟悉。为了补上这一课,我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东省图书馆抄写有关资料。我先后阅读了《山东省乡土地理》《山东省乡土历史》《“五四”运动在山东》《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等,还翻阅了《山东省地方志》,抄录了山东省的名胜古迹介绍,搜集了山东各地的民歌、民谚,抄录了一本《山东风情》,选读了《农业科学知识》《小麦栽培》《农谚集》《农业气象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我的采访和写作有很大帮助。
1981年,新华社选派我到中共中央党校新闻班学习。党校藏书较多,有8个专业阅览室,是读书的好地方。为了在有限时间里多读一些书,我给自己施加了一点压力:把全学期的150天划分为50个单元,,天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要阅读两本书。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或者书比较厚,,天读不完两本,可以与上、下两个单元合并计算,即,天必须阅读,本书,完不成任务就早起床、晚睡觉。为了确保阅读质量,我还给自己规定了记卡片的任务:每天记卡片不少于10张,完不成任务也是早起床、晚睡觉。党校给每个学员发了1本电影票,为了防止“电影的诱惑”,我把所有的电影票都退掉了,让自己想看电影也看不成。吃过早饭,只要不上课,我就钻进党校图书馆的专业阅览室,阅读与新闻学有关的书籍。“自我加压”的结果是:半年时间阅读了104本与新闻学有关的书籍,记下了4000多张新闻学资料卡片。
这些都是往事。半个世纪以前,母校图书馆只有60万册藏书,如今已超过700万册,比当年增长了11倍。母校图书馆有社会科学书库、自然科学书库、文艺书库、珍本书库、工具书阅览室、河南地方文献阅览室、外文图书阅览室、检索工具书阅览室等 30多个书库和阅览室,仅公共阅览区就设有6000多个阅览座位。此外,河南省图书馆累计藏书总量达到310多万册(件),其中古籍50多万册,普通图书220多万册,报刊26万册,缩微视听资料2万件(套),数字图书50万种。身居郑州,守着这么好的条件不去利用,实在可惜~
除了传统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吸收新知识。前天下午,孙保营副书记让给同学们介绍一些网上阅读的方法。网上有一些公益性的数字图书馆,比如“天涯在线书库”“亦凡公益图书馆”“国学经典”以及商务部网站的“公益书库”等。我们可以把网上有价值的数字图书下载到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分类存储,以便抽暇阅读。
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分为名家荐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新闻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中外历史、领导科学、国际战略研究、人权理论、哲学、宗教、军事、文学名著、人才学、人物传记、新学科纵览等35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小类。平时利用零碎时间下载数字图书,分别存储在各类目录之下。2007年8月30日我辞去新华社总编辑职务,次年春节,是我到北京新华总社工作20多年间第一个既不值班、开会,又不审阅稿件的休闲式春节。节前我拟定了一个计划:除了陪伴家人,剩余时间集中从网上公益图书馆下载数字图书。7天时间,下载了《大脑如何思维》《成功金字塔》《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未来时速》《幸福是一种心态》《有困难不上交》《统帅决胜之道》《迅速制敌:一场真正的军事革命》《道德情操论》《健全的思想》《精神现象学》《数字化生存》《认识与谬误》《享受宁静》等204部著作,分别存储到了相关的类目之中。
网上阅读与纸上阅读有很大不同。过去我阅读纸质图书,注意力放在“有价值部分”上,总是先把有价值的内容摘抄出来;在网上读书时,我的办法是把对自己没有明显参阅价值的内容大段大段地删除。比如,一部30万字的著作,可以用一两个小时,把29万多字删去,留下最有价值、对自己最有启迪作用的几千字,仔细阅读、思考,记下札记和联想。在“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目录中,应同名保存两个目录:一是这本书的全文;一是这本书的阅读摘记。这是借用网络大量吸收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六、提高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率”
先向大家推荐一篇《鹅卵石的故事》。在一次“时间管理”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空罐子,然后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鹅卵石。当鹅卵石超过罐口之后,教授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教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再问学生:“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有位学生细声回答说:“也许没有满。”
教授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他问学生:“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
教授从桌子下面又拿出一大瓶水,倒在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然后问学生:“你们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作为开放式问题,对教授的提问可以有多种回答。联系大学生读书的实际,《鹅卵石的
故事》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吸收知识要“抓大放小”、“先大后小”。如果不先把最有阅读价值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等细沙填满罐子之后,再好的鹅卵石也很难塞进罐子;二是无论学习生活多么紧张,只要真想读书,总能挤出一些缝隙时间。
以阅读《列宁选集》为例。我计算了一下:《列宁选集》第1卷858页,第2卷1005页,第3卷933页,第4卷765页,4卷合计3561页。由于日常工作任务繁重,不可能脱产读书,业余时间又比较零碎,要在短期内读完这4大本书,是很困难的。1973年元旦,我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了一个总体学习计划:每天抽出1个小时阅读《列宁选集》,每小时平均阅读速度为10页。按照这个速度,大约需要356个小时,即可将《列宁选集》1至4卷通读一遍。有了这个“总体规划”,每天的零碎时间就像珍珠一样,被串起来了。实践的结果,只用了6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将《列宁选集》通读了一遍。之后,又用了3个月的业余时间,将《列宁选集》第3卷和第4卷重读了一遍。采用“总体规划”和“积零为整”的学习方法,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并不多,但9个月挤出了526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相当于脱产学习两个多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叫做“积零为整”,也可以说是“缝隙时间的利用”。
为了让大家对“缝隙时间”的总量有比较直观的了解,我们可以算一笔账:
每周时间总和是168小时。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课时间平均为5小时,一周25小时;从周一到周日,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一周用去56小时;吃饭、午间休息、整理内务每天用去4小时,每周需要用去28小时。每周时间总和减去上课、睡眠、吃饭、午休和整理内务时间,净剩余59个小时。全年52周,剩余的“缝隙时间”为3068个小时。
剩余时间对每一个拥有它的人来说,是公平的,但不同的人对“缝隙时间”的利用率则大不相同。勤奋的人,“缝隙时间”利用率高一些;不那么勤奋的人,“缝隙时间”的利用率要低一些。课余时间利用率较高的,是成立于1794年的“巴黎高师”。这所名校培养了物理、化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的 1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 7 位数学最高奖——费尔斯奖的获得者。这所学校的一条经验是规定了铁的作息纪律:学生每天学习近14小时。这个数据摘自《大学人文读本》一书。我们不采用这一严格的标准,权且设定课余时间平均利用率为50,,其余时间从事社会活动和友好交往,那么,一年中可以有效利用的“缝隙时间”为1534个小时。这些时间如果用来读书,按照每小时平均阅读30页的速度计算,全年可阅读46020页,相当于153本平均每册300页的书籍。大学本科4年,阅读总量约为612本书;研究生3年,阅读总量约为459本书。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不少人喜欢引用这句口号。但是,引用归引用,是否当真,则是另一回事。试想一下:丢了钱,不少人会感到心疼;丢失了时间,有多少人会感到心疼,一些学生经常抱怨:“这个星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稀里糊涂就过完了~”宝贵的时间就在这样的抱怨声中消耗掉了,这是在挥霍我们的青春~许多年轻朋友问我读书的秘诀。如果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要像榨油一样,学会“自我加压”。
最后还要告诉大家,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近年来,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多万种,每天发表论文13000,14000篇。近30年间,人类生产的信息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新传院“推荐阅读书目”只是为你们搭建了一个“知识框架”。即使读完这些书,与全世界海量知识相比,仍然是“沧海之一粟”。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大圆和小圆比喻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寡。他说,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同样道理,掌握较多知识的人,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知识越多,越容易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多。爱因斯坦把芝诺的这一比喻作为座右铭。他说:“用一
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呢~”
刻苦读书可以把“知识小圆”扩充为“知识大圆”;持续不断地学习可以逐渐填补“知识大圆”外面的未知空间。这种无止境的追求,蕴含着极大的乐趣。
谢谢大家~
作文四:《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900字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一个人从小到大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学生时代面临升学压力,毕业之后面临就业压力,工作之后面临的压力更多,比如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如何提升业绩等等。压力是个体对各种刺激做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综合模式。过大的工作压力对人的身体、精神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生活节奏快、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而又得不到应有的调适,会使其身心过度疲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焦虑不安、抑郁症、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从生理角度讲,长期精神高度紧张也会使其内分泌功能失调,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各种生理疾病产生,其后果不堪设想。适度的工作压力是件好事。如果正确面对、正确解决,会转变成动力鞭策我们前行。那么如何面对压力呢?
首先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充满自信、乐观,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压力。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乐观者知道 自己的目标,所以就算是身处逆境,也只会更加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更加坚强。乐观者喜欢接受挑战,从不退缩,并常常借挑战来磨砺自己的斗志。要分析工作压力的根源。正是由于自身存在某个方面的短缺,才会感到压力重重。找出压力根源所在,如果是知识欠缺,那么去给大脑充电;如果是人际关系等其它方面,那么向有经验的人去学习。只有这样压力才会变成动力,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强大。要掌握一些减压的技巧,比如坚持做适量的运动,散步,这些活动有助于释放压力,放松大脑,恢复精力;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事业的成功相辅相成,它们的关系是互动的,要与人为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郑板桥一句“难得糊涂”传诵至今,就是因为道出了人生至理;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悲伤便付诸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惧压力;进行科学的饮食等等。
只要你对生活有要求,你就有压力;除非你无欲无求,那么你的一生也就是平淡如水的一生。所以,压力就如我们做菜的调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要正视无处不在的压力现实,接受生命的真相,学会驾驭压力,和压力共处,不做压力的奴隶,面对压力,走过去,逆境就会顺转!
作文五:《压力演讲稿》10400字篇一:英语演讲稿_面对压力
英语演讲稿:面对压力
Good evening , ladies and gentlemen . I am Joy and glad to give you a speech about stress , yes , just the topic you see on the screen.  Psychologist tell us that stress is a state of worry caused by the problem of living , such as too much work or study , heavy
responsibilities , and quickened pace of life .
Statistics show that stress comes from every detail in our life . Financial problems , poor health , being laid off may be the stress that most adults now suffering . As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 we are also under our special stress . While study , having to take
various tests and submit a project against a deadline may put a great pressure on us . And the things make us felt stressed may be our parents’s greater expectations on us
than we could reach . Later , when we are likely to graduate , some other problems will also annoy us . I think we will worry a lot about our ability to compete in the job market and how we can best use what we’ve learned at college in
our future job .
The chief problem we should face to is our atitude towards
stress .People usually say they can not live in the sun except they escape from stress . It’s unwelcome ! Yes ,
however , very
necessary . Just image a world where stress does not exist and people lead their life in a very comfortable way . But is this kind of living condition as perfect as we hope ? Without stress , they may feel very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life but lack of power to
discover new things . Too much satisfaction result in nothing except a countermarch of the society . No stress , no development . So a
certain amount of stress is good . It can stimulate us and increase our level of alertness .
And our answer to stress is another vital problem . How to do with ourselves when stress suddenly break into our life ?
To wave the white flag and admit our unability , to give up to our ideality , or worstly , just to suicide as to put an end to everything … Of cause not . The principle is to tackle with stress gentlely and
harmoniously.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release ourselves . Such as to do some exercise , to linse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or
classical music to ease our minds and to learn to view these changes of life as challenges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 Only to accept what has happened can solve the problem .
Ok , I think I was under large stress 3 minutes before , but now I am here and have finished my speech . Here is the last thing I want to add to my topic ,face to it and overcome it ,stress is also a piece of cake .
That is all . Thank you very much!
篇二:压力讲稿
P1:现代生活的诸多欲望对我们形成了各种压力,它如影
相随,威胁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部队又有其特殊性。
P1:压力首先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和躯体的感受: 躯体能
感受到的压力都是有形的,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压力
的来源、大小和逃避的方式。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们清楚地知道压力是周围人给的,人越多,挤压的力量也就越大。逃避的方法也很简单,下车就可以了。而面对心理压力,就没有这么简单。心理压力经常给人铺天盖地的感觉,让人无处遁形。 P1: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假定有这样的情形,那一定比有巨大心理压力的情景更可怕。它的名字叫作空虚。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描述过这种空虚感。那是一种比死亡更没有生气的状况,一种活着却感觉不到自己在活着的巨大悲哀。
一、压力的来源:
P4:(调查)压力既来自外界,也出自内心。外压是人们所承受的期待或担忧,像你的工作、父母对你的期望等;内压则表现出人们对这些事情的反应,包括你的愿望、感觉和态度。比如想把工作做好,想成功,想使他人幸福,这些想法无疑都会让人增加压力。
P4:一般说来,构成心理压力的事件,多半都是坏的事件。但是,好的事件,一样可以变成巨大的压力。
(有个漂亮的女朋友)
好事之所以会形成心理压力,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不太相信自己这个要饭的和尚能有如此好运,以至于有一次在花园里得意忘形,对马皇后说自己怎么就当了皇帝,大有觉得自己不配的味道。事
后为此后悔,要杀掉当时在旁边听到了他说那些话的人。 P4:即使没有大的事件发生,普通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只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身处其中的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压力,只不过这种压力有明显和不明显之分。人际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相互竞争,希望自己比别人表现优异;控制他人而不要被他人所控制;力图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他人的标准;想取悦别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等等。所有这些,在程度很轻的时候都很正常。但是,在程度较重,以至于让自己或者别人感觉到不快的时候,就要考虑做出一些改变了。
P4:即使没有外在事件造成的压力,由内心冲突造成的压力一样令人难受。这样的压力首先在价值观层面。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某一些价值观是和另一些价值观相互对立的。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成了这些
价值观斗争的战场。比如,任何人都可能受过利己和利他的教育,虽然前者多半是通过非主流渠道,但一样会对人产生重大影响。在某种情形下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产生了。所以一个没有稳定价值观的人,他面对的心理压力比一个有稳定价值观的人要大得多。
P4:压力的实质,都是认知惹的祸,看事情的方式不同,事物表现出的状态也会不同。
因此,压力的真正起因源于自己。
二、压力的危害:
P7:不断有科学研究证明:压力过重会增加心脏病、气喘的发病率,还有可能导致肠道疾病。此外,研究还表明压力会影响人体内分泌水平和免疫系统。
(以上场为例)这么多高手??
P7:潜意识层面另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就是躯体化。也就是说,把心理问题转变为躯体问题。对这一转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叫做心身医学。有很多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如高血压、胃溃疡、慢性头痛,等等。以胃溃疡为例,很多胃溃疡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压力很大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表现得很坚强,但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相对薄弱的胃上寻找到了突破口,胃壁上的溃疡,就是这一突破口的象征。 P8:坏情绪的影响:为了说明消极心理的影响,谢教授讲述了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三、解决压力的方法:
P,,:欲望是压力之源
P10:可以说,压力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也就是态度问题。通常人们喜欢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态度就其本身而言无所谓对错,但它们却能产生致命的影响。任何类型的不良态度都会让你感受到压力,心理负担也就增加了;而良好的态度则能为你减轻压力。换一种态度考虑一下,事情也许没那么糟,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不足挂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与一个人的人格大有关系。那些对自己要求过多、过严的人,就容易把小事放大,小压力也就成了大压力。
既生瑜何生亮,红楼梦,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
P14:不管多忙,一定要留些空隙,停下手头的事,来到窗前,看看窗外风景,听听窗外的鸟鸣,(噪音)呼吸窗外的新鲜空气,做几个深呼吸,什么也不想,尽量把脑袋放空,使身心最大程度地放松。
P15: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它的确能带给人心灵的和躯体的双重伤害。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也有很多的好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在心理
压力之下,我们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导师布置的论文)
再想远一点,我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只要是做成了的,基本都与外界的压力有关;没做成的,多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缘故。所以在这里顺便感谢一下所有曾经给过我压力的人。第二,在心理压力不是大到我们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它可以是一种享受,而且有可能是最好的精神的享受。所有的竞技活动,就是人们在心理压力太少时“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心理压力,目的就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人们习惯说压力对懦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勇敢者来说则是垫脚石。
篇三:应对压力、高效学习讲稿
应对压力、高效学习——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讲稿
大家请安静,在讲座之前,咱们先做一个热身活动:活动的名称叫 “拍乌龟”,这个
游戏需要大家集中注意力仔细地听。请同学们站起来,左手手掌向下撑开,右手食指竖起,老师将会讲一个小故事,游戏的规则是当你们听到“乌龟”这个词的时候,左手要迅速抓住左边同学的右手指,自己的右手指立即挣脱右边同学的左手掌。先来演练一遍:一只乌龟爬过来,又有一只乌鸦飞
了过来。 乌龟和乌鸦
森林里的池塘边住着一只乌龟,它有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有一天,一只
羽毛乌黑的乌鸦飞过乌云密布的天空来到池塘边,突然,下起一阵大雨,乌鸦就躲进池塘边的茅屋下。乌鸦抬头看到有一个巫婆正在乌龟家门口吓得发抖,乌鸦就张嘴大叫。乌龟听到乌鸦的叫声,打开门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乌鸦看到乌龟就说乌龟你怎么这么笨,看到乌云就应该知道快要打雷了,怎么不赶快请巫婆进屋躲雨,乌龟听了乌鸦的话,急忙请巫婆进屋里坐,乌鸦也跟着飞进乌龟家。可是乌鸦看到乌龟家满地污泥,乌漆抹黑,就喋喋不休地数落乌龟。
Q:1、有多少同学成功抓住右边同学的手指了,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九次
“乌龟”,你抓住了多少次,
2、游戏中你有什么体会,和现在的高中生活有什么联系,(学生回
师:注意力要始终保持集中,不仅要辨认“乌鸦、巫婆、乌云密布和乌
龟”还要快速的做出动作反应,既要抓又要逃。几次下来,有些同学开始出错,觉得神经很紧张??想想我们现在的高中生活,高考一天天的临近,周测、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繁
重的作业等等,有时候势必会觉得身心疲惫,心理压力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如何应对压力、高效学习。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这些同学们的困惑和苦恼。
1、有些同学始终处于高压状态,不敢放松,分秒必争,如果不这样就会感到内
2、自从进入高三,我就经常觉得很烦,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烦些什么,莫名的苦
恼。有时候也不想学习,我很担心自己现在这种状况?
3、对自己的状态很不满意,对自己不信任经常怀疑甚至否定自己,害怕周围的同学
超过自己并且距离会越拉越大。
4、有时候一想到考试我就紧张,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在考试的过程中,有时候大
脑一片空白,很多熟知的知识也忘记了。
5、刚进入高一的时候我自我感觉还可以,可是现在觉得越来越辛苦,晚上很难入
睡,以前往床上一躺,一会儿就睡着了,可现在要好久才睡得着。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非常多,很多时候都做不完。想休息时又觉得现在时间已经很紧了,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刻苦
地学习,我也不愿意落后于其他人。但是,真的好辛苦
6、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常常焦躁不安,静不下心。很难沟通,经常对身边的人发
怒。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苦恼呢,我们这是怎么了,其实这些都是压力太大的表现。所以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两个方面的内容:
1、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认识和识别压力。
2、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容应对、缓解与释放压力,从而营造和谐、快乐的氛
围,并在这种氛围下高效学习。 首先我们看一下第一个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识别压力。你们是怎么看待压力的呢, 一、正确认识和识别压力
压力:是一种反应模式,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者超过了个
体能力所及,就会体现为压力。
1、刺激事件;包括各种来自外界或者内部的生活事件或者日常烦恼,我
们统称为压力源。
2、其实,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大家都离不开压力。所以,压力有时候是生
活必须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鲶鱼效应。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如果能让其活着
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
几倍。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  只有一只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 这条船的秘密何在呢,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鲶鱼,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在追逐下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的活力。这样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正是鲶鱼的压力激发了沙丁鱼强烈的求生欲望,完成了活着回到港口的“壮举”。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沙丁鱼从弱肉强食、危机四伏的海洋,来到了没有争斗、安逸平静的船舱鱼池里,由于没有了捕食对象和凶狠的敌人,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动力和欲望,所以在船舱里的沙丁鱼过不了多久就衰竭死亡了。然而,鲶鱼的到来,使沙丁鱼求生的本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沙丁鱼与鲶鱼的抗争中也增强了自身的生命机能,所以大多数的沙丁鱼也就存活下来了。 同学们结合自身想一想,我们来到一中,如果现在感觉不到一点压力,自己的高中生活过得很安逸、很潇洒,走路松松垮垮,一点紧张感都没有,这样也是不正常
的,也会像没有放鲶鱼的沙丁鱼一样,会丧失动力、最终以失败结束你的高中生活。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定律叫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其基本观点是,绩效表现
首先需要由刺激或者压力来唤起。这就表示压力小,那么绩效水平就低。随着压力水平的增加,绩效水平随之增加。当压力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这时绩效水平不再增加,反而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我们要应付的不是压力而是过度的压力,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完全消除压力而是要学习使压力降为适度。 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运动员因为压力过大痛失金牌的例子,也看到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人懂得调适压力,勇夺金牌的例子。(举杯子举久了也是受不了的) 一般学习中,我们要么压力太大,要么压力太小,下面我们来一一解决。
二、压力过大专题——过大压力产生的原因
1、压力产生的原因(简述)
内部压力:错误的自我认知
自我期望过高
自信不足,给自己拼命施压
外部压力:老师、家长、亲友的期望
同学的竞争 接下来,我们逐项解决这些问题。
2、应对过大压力的方法
?错误的自我认知
高二、高三阶段同学们易出现的问题欲速不达,挫败信心。一部分同学以
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又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高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
?对策1: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所谓平常心是指处于紧张状况或突发状况下能保持平静沉稳的心态。平常
心是一种境界,在高考面前,我们尤其需要这样一颗从容的心。而众多高考状元的亲身经历也验证了平常心是考场上正常发挥的保证。
心理学上有一种“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在一
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她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的,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表演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决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时,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而不去管
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情,总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太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说三道四,太在乎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可我们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我们的大脑成天被各种欲望塞得满满的,身体被压得气喘吁吁的,在这样的重荷下,我们能把事情做好吗,结果我们总是偏离预定的轨道,离成功越来越远~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都希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
命运。然而,有些同学过分的注重结界,就像失败的瓦伦达一样,他太看重那次表演,不停的对自己说,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但是,最终事与愿违,以失败告终。所以,我们应该把高考看成一种挑战,一种机会,而不是如临大敌,更不是倒霉的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ok了;我们应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每个人都希望梦想成真,成功却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让我们怀疑自
己的能力,放弃努力。
其实,我们不必想以后的事,一年、甚至一月之后的事,只要想着今天我要作些什
么,明天我该作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
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 接下来,到了我们的互动环节了,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大家找一个舒适的位
置做好,双手手臂平举,闭上眼睛,并且开始慢慢做深呼吸,吸气、呼气,再来一次,吸气、呼气,这时候,你想象左手绑着许多氢气球,你的左手臂随着氢气球慢慢的向上漂浮,向上漂浮,你的手臂感觉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好,大家做得非常棒,做得非常好。这时候,你想象你的右手臂绑着石头,石头很重很重,你的右手臂随着石头的重量在慢慢下沉,越来越沉,越来越沉。好,做得非常好,非常好,接下来当我数到3的时候,请大家保持这个动作,慢慢的睁开你的眼睛。好,1、2、3,醒来。大家看一下你手臂的变化。两只手臂的距离为什么会变大, 其实,这是催眠中的一个感受性测试,叫上肢悬浮实验。如果谁的手臂拉开了距离,就证明你的感受性比较低,你容易被催眠。催眠其实就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作用很大,那在学习实践中如何用于调节压力呢,这就是解决“错误的自我认知的第二个策略——积极的自我暗示。”
?对策2: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乐观的人一般积极的自我暗示会多一些,悲观的人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多一些。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走在浩瀚的沙漠中,突然发现自己的水壶还剩下半壶水,你会怎么想,乐观的人会说:啊,不错,我还有半壶水,悲观的人会说:真槽糕,为什么才剩下半壶水。在比如,看到同一支玫瑰花,有的人看到的是玫瑰花的美丽,赠
人玫瑰,留有余香,而有的人看到的确是玫瑰坚硬的刺。
我们看一下拳王阿里自我暗示的故事
阿里每次比赛前,都会对着镜头喊:“我是最棒的,我是不可战胜的,我是冠
军~”他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暗示中越战越勇,直至夺得美国乃至世界的拳击冠军。  所以,我们大家也善于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1、给自已一个微笑
Www.CSpeNgbO.com 蓬勃范文网:压力演讲稿) 你的微笑首先是给自已的,当你绽开笑脸时,实际上在给自已一个暗示:我很快
微笑将驱走你的焦虑和烦闷,带来轻松愉快和自信。
2、语言暗示
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能考好”;“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会成功,我一定
下面我们一起试一下,大家跟我一起喊“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我有实
力,我有能力,我会成功”~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压力过大产生的第二个内部原因:自我期望过高。
?自我期望过高
一位同学告诉我,她现在是年级第500名,如果每次月考前进100名的
话,高考就可以进入前100名了,不难看出这位同学已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了,但名次的进步不是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你努力别人也一直在努力,所以不符合实际的目标,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这样的同学几经“冲锋”无效非常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对策:确立合理的目标
1、理智地面对自己的实际水平,订立科学的阶段目标。
期望值过高,经过努力达不到,会挫伤信心;期望值过低,调动不了积极性。因此目
标不宜太高,期望值要适当。合理的目标应该是稍稍跳一下就够得着的目标,力所能及。 同学之间不要相互攀比,特别是与成绩好的学生。人家定个北大,自己就要定个清华,这样只会使自己越发紧张。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俗话说就是“跳一跳、摘桃子”。我们定的目标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例子“拿糖果给孩子”。
2、目标分级
进入高中,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考进自己向往的大学,但
其实高考的目标
不能是一个点,应该是一条线,三级目标,高中低,最低的是什么,最高的又是什么,比如说最低的考专科,最高的考重点。
Q:你们的目标是什么,想过没有,
?自信不足,给自己拼命施压 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信不足,给自己拼命施压。我主要通过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对策一:学习方法
1、学牛反刍,善于归纳
每天要复习巨量的知识,各科的知识经常堆积一起,日日覆盖,好像是学
到了很多,回忆起却是空空如也。大脑接受的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就像牛吃草一样,一下子拼命吃进去,要懂得慢慢反刍消化,只有把吸收进去的知识像牛吃草一样加以反刍整理,才能让大脑更轻松地运转。特别建议大家做一件事,
作文六:《压力演讲稿》8200字压力演讲稿
压力演讲稿
学会接受压力演讲稿 学会接受压力 ————国旗下演讲稿 火烧寨中学九年级 201X年11月25 学会接受压力 一个人要想做成自己的事,必须面临竞争压力的考验,因为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无论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还是遭受失败,人人都要承受压力。现实生活之中,谁也逃脱不了这种压力的束缚。欲成大事者,因目标高远,压力可能会更大。但若欲成大事,就必须能承受这种压力,把压力当成推进人生的动力 许多事在顺利的状况下都做一事无成,而在受曲折后,在经受悲痛的“浸染”后,却能做得更完美、更理想。压力能使人发生奇特的力气,人们最出色的任务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状况下完成的。有个词叫“百忍成金”。忍受不是屈服,忍受是积聚力气,预备下一轮的冲刺。也许,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就会使原本心境不佳的你会愈加伤心,但你不需求以在暴风雨中耸立的姿态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不要理会它,由于没有暴风雨时的悲痛,便没有雨过天晴的欣喜。也许,突然来临的寒冬会使原本衣衫单薄的你冰冷彻骨,但你不需求以整个身躯去撞击冬天的大门来表达自己的对立;不要在乎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们接受磨练、曲折,去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压力,能使成大事者在思想感情上遭到多方撞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理,自觉掌握人生的方向。相反,人若是太幸运了,缺乏压力,就会沉于懒散,而不知应战人生的意义和快乐。关于那些擅长成事的人而言,他们不惧怕压力,由于压力会来临在每团体的头上;相反,他们更喜欢“压力推进法”,在压力中做大人生局面。理想往往会与理想发生矛盾,有了矛 盾就会有了压力。也许你的心中有一盏指路明灯,可它似乎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或许你想做些坏事,却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或许你憎恨言而无信,可又耽于世上的一切琐事;或许你播下了种子,可你不善耕耘,费尽心机也结不出硕果;或许你很想逾越自我,也理想却被逐一否认。每天生活中压力就渐渐向我们袭来,我们必需学会忍受压力的折磨。有个成语叫“委曲求全“。忍受并不表
示着屈服,忍受是凝聚力气,预备下场、下一次的成功;蓄锐攀上高
峰。 木以绳直,金以淬刚。世上成大事的人无不是经过坚苦磨练的。
困难的环境普通是会使人沉沦下去,但是在试图成大事人的眼里,困
难终会被克制,这就是所谓“困难困苦,玉成于琢”. 同学们,我们
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压力,学好接受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拼搏
关于压力的作文或演讲稿 H Shuld Cllege Students Relieve
Pressure? Tday I’m very happy t be here t share ith yu sme f my thughts n the tpic f H Shuld Cllege Students Relieve Pressure? Nadays, ith the rapid scial develpment, peple are facing a variety f stress. Such as high study stress n students, rk stress n adults, family stress n parents and s n. President bama have stress, because China and India bee mre and mre perful and strnger; ur handsme teacher als have stress, because he dn’
t kn hether it is a gd ay teach us! Therefre stress is s rdinary, it is just ne part f ur life. S e must kn h t deal ith it. As e all kn, heavy stress nt nly seriusly influence n ur physical health, but als ur mental health. ing t high stress , e can,
t get enugh sleep ,the appetite fr fd ill decreases . Much mre disease like headache, stmachache ill appear. The quality f life and study decrease as ell. nce e failed, heavy stress let us feel nervus, upset, dejected, depressed, and even mre stressful. hat,s mre, because f the mdiness, e can,t get alng
ith thers, including family members, friends and relatives. All in all, heavy stress makes us lack f cnfidence and feel mre tired. S, h t manage and reduce stress has bee mre and mre imprtant. The mst crucial pint is t facing the stress, admitting the stress instead f escaping it. First, e shuld have a right evaluatin f urselves s as t make use f advantages and avid
disadvantages. Secnd, e shuld set a clear aim f a struggle. The aim can give us mtivatin, and make us bee active. Third, attending cllective activities is an effective ay t relieve pressure and attempting t take breaks frm the busy rk r study. Ding sprts, listening t music, atching films, chatting, traveling are k. Finally, if yu find pressure is nearly beynd yur cntrl, yu’d better turn t prfessinal psychlgical guidance. verall, I ish everyne can crrect understanding f stress and take apprpriate measures t deal ith it. Thank yu!
英语演讲稿_面对压力 英语演讲稿:面对压力 Gd evening ,
ladies and gentlemen . I am Jy and glad t give yu a speech abut stress , yes , just the tpic yu see n the screen. Psychlgist tell us that stress is a state f rry caused by the prblem f living , such as t much rk r study , heavy respnsibilities , and quickened pace f life . Statistics sh that stress es frm every detail in ur life . Financial prblems , pr health , being laid ff may be the stress that mst adults n suffering . As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 e are als under ur special stress . hile study , having t take varius tests and submit a prject against a deadline may put a great pressure n us . And the things make us felt stressed may be ur parents’s greater expectatins
n us than e culd reach . Later , hen e are likely t graduate , sme ther prblems ill als anny us . I think e ill rry a lt abut ur ability t pete in the jb market and h e can best use hat e’
ve learned at cllege in ur future jb . The chief prblem e shuld face t is ur atitude tards stress .Peple usually say they can nt live in the sun except they escape frm stress . It’s unele !
Yes , hever , very necessary . Just image a rld here stress des nt exist and peple lead their life in a very frtable ay . But
is this kind f living cnditin as perfect as e hpe ? ithut stress , they may feel very satisfied ith the current life but lack f per t discver ne things . T much satisfactin result in nthing except a cuntermarch f the sciety . N stress , n develpment . S a certain amunt f stress is gd . It can stimulate us and increase ur level f alertness . And ur anser t stress is anther vital prblem . H t d ith urselves hen stress suddenly break int ur life ? T ave the hite flag and admit ur unability , t give up t ur ideality , r rstly , just t suicide as t put an end t everything ,, f cause nt . The principle is t tackle ith stress gentlely and harmniusly. e shuld try ur best t release urselves . Such as t d sme exercise , t linsen t traditinal Chinese music r classical music t ease ur minds and t learn t vie these changes f life as challenges .It’s n use crying ver spilt milk . nly
t accept hat has happened can slve the prblem . k , I think I as under large stress 3 minutes befre , but n I am here and have finished my speech . Here is the last thing I ant t add t my tpic ,face t it and vere it ,stress is als a piece f cake . That is all . Thank yu very much!篇四:
如何与压力作朋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Kelly McGnigal演讲:
如何与压力作朋友 我要坦承的是,我是一名健康心理学家,我的
职责就是让人们更健康快乐。不过我担心自己这10年来传授的与压
力有关的内容,恐怕弊多于利。这些年我不断跟人说,压力会让人生
病,患有从一般感冒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随之升高。基本上我把压
力当作敌人,但我对压力的看法已经变了,而我今天就是要让你们改
观。 先来谈让我对压力另有看法的研究。这研究追踪在美国的3万
名成人历时8年,研究首先问这些人“去年你感受到了多大压力?“,
同时问他们”你相信压力有碍健康吗?“,之后研究人员以公开的死
亡统计找出参与者中去逝的人。 先告诉你们一个坏消息:
前一年压力颇大的人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但这只适用于那些
相信压力有碍健康的人、承受极大压力的人,若不将此视为有害死亡的风险就不会升高。事实上,与压力相对较小的研究参与者相比,这样的人死亡风险反而最低。 研究人员花了8年追踪死亡案例1
8.2万,美国人过早离世原因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认为压力有害的这个想法。估计超过2万人符合这情形。若估计正确,“相信压力有害“就成为美国去年的第15大死因,致死率更胜皮肤癌、爱滋病和谋杀。 你们应能体会为何这研究让我担心害怕了,我一直努力告诉他人压力有碍健康。因此这研究使我想知道:
改变对压力的看法,是否能促进健康? 显然科学对此抱以肯定,改变看待压力的方式,生理上的压力反应亦随之改变。 研究一:
如果你此刻的确在(社会压力测试的)研究中,你或许已经有点儿承受不住了。你的心跳开始加快,你的呼吸开始便急促,可能还会开始冒汗。通常,我们认为这些生理上的变化是紧张的表现,说明我们无法很好的应对压力。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些表现看做是身体进入备战状态的表现会怎么样,在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参与者正是这么被告知的。实验参与者进入社会压力测试之前被告知,他们面对压力时的反应是有益的。 心跳加速是为下一步行为做准备。如果你的呼吸变急促,没关系,它会让你的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那 些被如此告知的参与者反道比较不那么崩溃、比较不紧张,更加自信,但更让人欣喜的发现是,他们的生理反应也随情绪有了变化。 研究二:
我想通过另一个研究来结束今天的演讲。这项研究在美国找了1000个年龄在34岁到93岁间的人,他们通过一个问题开始了该研究:
“去年的你,感受到了多大的压力,”他们还问了另一个问题:
“你花了多少时间帮助朋友、邻居和社区里的其他人,”接着他们用接下来五年的公共记录来看参与者中有谁去世了。 先说坏消息:
生活中每个重大的压力事件,例如财政困难或者家庭危机,会增加30%的死亡风险。但是,我估计你们也在期待这个“但是”,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那样。那些花时间关心其他人的人完全没有体现出压力相关的死亡风险——零风险。 于是我们再次看到压力对于健康的有害影响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对待和应对压力可以转变你面对压
力的体验。当你选择将压力反应视为有益的,你会在生理上变得有勇气。当你选择压力下与他人沟通,你的生命会更有韧性。篇五:
201Xkelly mcgnigal ted演讲稿 如何与压力做朋友 201Xkelly mcgnigal ted演讲稿 如何与压力做朋友? kellymcgnigalted演讲稿为大家整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的一篇关于压力的演讲稿,在演讲中她列举了她的两项证明,说压力是否影响你,取决于你对压力的态度,下面是第一公文网小编整理的kellymcgnigalted演讲稿全文 如何与压力做朋友? 我要跟大家坦白一件事。但首先,我要各位也对我坦白,如果相对来说,你去年压力不大的,请举手,有吗?那觉得承受的压力算普通的呢?有没有倍觉压力的?看来我们都一样。 我要坦承的是,我是一名健康心理学家,我的职责就是让人们更健康快乐。不过我担心自己这10年来传授的与压力有关的内容,恐怕弊多于利。这些年我不断跟人说,压力会让人生病,患有从一般感冒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随之升高。基本上我把压力当作敌人,但我对压力的看法已经变了,而我今天就是要让你们改观。 先来谈让我对压力另有看法的研究。这研究追踪在美国的3万名成人历时8年,研究首先问这些人「去年你感受到了多大压力?」,同时问他们「你相信压力有碍健康吗?」,之后研究人员以公开的死亡统计找出参与者中去逝的人。 好,先说坏消息:
前一年压力颇大的人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但这只适用于那些相信压力有碍健康的人、承受极大压力的人,若不将此视为有害死亡的风险就不会升高。事实上,与压力相对较小的研究参与者相比,这样的人死亡风险反而最低。 研究人员花了8年追踪死亡案例1
8.2万,美国人过早离世原因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认为压力有害的这个想法。估计超过2万人符合这情形。若估计正确,「相信压力有害」就成为美国去年的第15大死因,致死率更胜皮肤癌、爱滋病和谋杀。 你们应能体会为何这研究让我担心害怕了,我一直努力告诉他人压力有碍健康。 因此这研究使我想知道:
改变对压力的看法,是否能促进健康?显然科学对此抱以肯定,改变看待压力的方式,生理上的压力反应亦随之改变。
1、第一项研究 如果你此刻的确在(社会压力测试的)研究中,你或
许已经有点儿承受不住了。你的心跳开始加快,你的呼吸开始便急促,可能还会开始冒汗。通常,我们认为这些生理上的变化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迈入高三的门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