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治可以用中药调理吗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由于其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结合正确的养生方法,能改善病人病理性血瘀体质,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改善内分泌紊乱,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药疗法 血瘀 免疫 未病先防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子宫体之外的部位生长、浸润而引起痛经、不孕、性交痛等症状的临床常见病。本病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却具有盆腔内种植、多部位发病、临床复发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多年来报道的各种临床治疗效果皆不理想,患者复发率高,很难达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彻底治愈。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样难治且复发率高的疾病,预防的意义远胜于治疗。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但它的发病机制却一直尚未完全阐明,学说纷纭,但以经血逆流、种植和诱导学说为主导理论。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免疫、环境及个人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关。近年来中医中药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得到重视和开发,软坚化瘀消啯、消炎止痛法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但中医讲求“标本兼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在治标缓解症状、体征的同时,是否亦能治本,即是否能改善患者经血逆流、种植及盆腔局部环境等,以降低这一系列危险因素的作用,本文即从此作简单论述。

中医学古文献中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的记载,但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痛经、啯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之中。据多年来中医妇科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以认为“瘀血阻滞胞宫、冲任”是其基本病机[1]。瘀血内停,留滞冲任,不通则痛;瘀阻胞脉,两精不能相合则不孕;瘀血留滞,日久成啯。大量研究证明[2],本病患者存在血液高粘滞综合征,txb2、t/k水平及甲皱微循环的异常改变,此病理变化客观上与中医学“瘀血”证相吻合。

  瘀血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同时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致病因素。瘀血致病病程久,缠绵难愈。中医认为,发病日久,“久病必穷及脾肾”,终致脾肾两虚。肾主藏精,肾虚则精亏血少,胞脉失于濡养,冲任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留滞而致病。故其主要病机是血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而见痛经,瘀血积久遂成瘕。而肾气虚弱、正气不足则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之本[3]。现代研究表明[4],肾虚证与血瘀证均存在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低下、自由基含量和微量元素变化等共同的病理改变,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的病理特征,所以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腹腔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异常与体内血瘀状况密切相关。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在改变盆腔局部及全身的免疫情况上有很好的疗效。司徒仪[2]活血化瘀法治疗emt患者102例,通过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观察,证实活血化瘀法能显著降低前述2个项目的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2  中医药在减少经血逆流,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危险因素中的作用

经血逆流学说的重要性,中医古籍中也有记载。引起经血逆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生殖器官异常、月经情况、经期卫生、痛经及妊娠和避孕情况。《妇人大全良方》中即提到“月经滞塞不通”可导致腹中瘀血留滞,“经血未净而合阴阳”可致月经不调、啯瘕积聚、痛经、不孕,甚者小便不利,这些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十分相似。罗洁[8]等通过对20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月经生殖状况分析得出:初潮年龄在12岁以下,月经周期少于27 d,经期超过8 d及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孕产史、人流史及合并不孕症者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王红静[9]通过问卷调查并进行多因素分析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组经期不注意保暖,经期或产褥期有性生活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中医将上述月经病症状主要归于月经太过范畴,以血热辨证多见,脾、肾气虚少见。血热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又分为阳盛和肝郁引起的实热,前者治疗以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散或保阴煎合二至丸加减治疗;后者凉血疏肝解郁治疗,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虚热治以健脾益气,固冲调经,方用举元煎加减治疗。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痛经,中医主要以血瘀辨证,主要证型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等,方用四逆失笑散、血府逐瘀汤加减。另外还有中成药田七痛经胶囊以及针灸、耳穴治疗等多种方法缓解疼痛。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和已病防变几个方面,与西医三级预防体系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意[10]。建立中医体质三级预防体系,第一级即对于有病理性体质而未发病的人群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第二级是对于筛查阳性(病理体质)者进一步确诊,对确诊病人进行必要的治疗。第三级则是对于已患某些疾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及治疗后复发。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健康及亚健康女性更应注意规律生活,顺时而动,合理饮食,适时进补,放松心神,动静结合。

作为难治且复发率高的妇科常见多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防治更为重要。对于瘀血体质的个体,在其未发病前积极改善其病理性体质,可采用中药、针灸、推拿、养生、食疗等多种自然疗法手段,消除证发生的基础,使机体增强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消除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对于瘀血体质个体,合并有经行腹痛渐进性加重、性交痛、不孕等症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微杜渐。而已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日久的患者治疗的同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以防疾病的传变。具体治疗中,未病先防即采用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方法,针对妇女易出现的肝郁血瘀证进行治疗,积极预防内异症的发生;防微杜渐则采用活血化瘀同时理气止痛、止血,减少月经量等对症治疗以降低危险因素致病的危险性;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日久的患者,活血化瘀的同时则重在补肾健脾养血。因久病穷及肾,长期服用活血化瘀之品亦伤脾胃,可出现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低下,临床上采用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已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别是能改善患者垂体—卵巢—性腺轴的功能,调整月经,促进受孕。

    中医学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结合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法,改变患者病理性血瘀体质,降低其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内分泌紊乱的情况,进而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达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它的发病机理很简单,就是本应该在子宫的内膜组织因为某些原因,跑到了别的区域,并且依附然后继续生长的情况,这大大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那么子宫内膜异位症吃什么药。

子宫内膜异位的药物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可分为术前用药或术后用药。术前用药可缩小病灶、缩小子宫、减轻盆腔粘连及、抑制卵巢生理性囊肿的生成,对腹腔镜手术应该有利。

子宫内膜异位的药物治疗方法

目前内异症药物治疗多为术前及术后用药,术后用药可减灭残余病灶、推迟内异症复发。主要适合于异位病灶广泛、未能彻底切除者或肉眼所见异位病灶已被清除,但无生育要求的有疼痛症状者。国外发表的循证医学资料表明,对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在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再用药治疗以6个月为宜。对肉眼所见异位病灶已被清除,希望近期生育者可鼓励患者尽早。

治疗内异症常用而有效的药物有达那唑、孕三烯酮(孕三烯酮【译】:孕三烯酮为中等强度孕激素,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和抗活性,亦有很弱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作用,临床用作探亲或事后避孕药。对早期妊娠,如与前列腺素并用,可提高引产成功率.中文别名:孕三烯酮、18-甲三烯炔诺酮、强诺酮、去氢炔诺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孕激素类药物及口服避孕药物等。循证医学资料表明,上述药物治疗内异症的疗效相差不大,然而副作用各不相同,价格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选择用药时应与患者充分交流沟通,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是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为患者朋友带来帮助和参考价值。专家表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患者的危害很大,而且引起该病的原因很多,患者在发现了该病的症状后,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