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到建为班车表男键医院医生水平怎么样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的规定,现就“宜宾中山医院迁址建设项目”进行第二次环境影响评价公示。本次公示期为10天。

一、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项目名称:宜宾中山医院迁址建设项目

宜宾中山医院设项目选址于宜宾市西郊苗圃路7号,租用场地5618.48平方米,建有科室:中医康复科、中医科、内科、外科、妇科、肾病科、放射科、检验科;床位150床。

项目总投资约850.00万元。

二、产生的污染物及治理措施

(1)废气  由于本项目无锅炉,所用开水均为电热水器提供,营运期不会对当地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项目位于顶楼设有食堂,食堂采用油烟净化器进行处理,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2)废水  本项目产生废水主要为医疗废水和医务人员生活用水,项目拟设污水处理站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污水水质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中表2预处理标准标准,经市政管网排入宜宾市南岸污水处理厂。不会改变评价区地表水环境现有水质质量与功能。

(3)噪声  本项目产噪设备少,病区不设中央空调,主要来自就诊时车流和人流产生的交通噪声和病员喧闹声以及备用发电机噪声。在采取消、隔音及减振措施,优化总图布置后,可做到噪声不扰民,噪声对病人和周边居民无明显影响。

(4)固体废物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医疗垃圾办公、医护人员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站污泥等。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站污泥交由宜宾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处理,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产业政策及其规划选址符合性

本项目为医疗服务业,根据国家发改委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相关规定,本项目建设属于鼓励类中其他服务业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的范围,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根据宜宾市卫生局关于同意宜宾中山医院迁址的批复,宜卫函(2014)103号,同意宜宾中山医院迁址建设,项目符合卫生行业相关规划。

因此,评价认为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卫生行业规划。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通过治理后,能够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中表2预处理标准,经市政管网排入宜宾市南岸污水处理厂。不会改变评价区地表水环境现有水质质量与功能;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分类袋装收集,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箱,交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医疗废物交由宜宾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处理;项目主要噪声源强较低,经治理后厂界噪声可达标,不会对环境造成噪声影响;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建设具备环境可行性。

在本次信息公示后,公众可以通过以下的联系方式向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针对该项目的建设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公示时间自发布之日起共10日。

六、建设单位及联系方式

1)建设单位:宜宾中山医院

2)通讯地址:宜宾市翠屏区苗圃路7号

六、承担项目环评机构名称及联系方式

1)评价单位:西藏国策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通讯地址:宜宾市翠屏区滨江路1号万玺花园22楼


好消息!川大华西医院要在宜宾建“一院两中心”

10月9日,宜宾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副省长杨兴平,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杜紫平,省政府副秘书长何旅章,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华西医学中心主任敬静,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出席仪式。宜宾市委副书记邓正权主持签约仪式。

王建国在致辞中代表四川大学对此次协议的签署表示热烈祝贺。王建国说,四川大学既是国家的、更是四川的。在中央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总体部署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国家、服务四川、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王建国表示,此次协议的签署对宜宾乃至整个区域的健康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一院两中心”的建设将会让更多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四川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按照协议规定,把各项合作内容落到实处,为四川省、宜宾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健康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刘中伯在致辞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协议的签署表示热烈祝贺。刘中伯说,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宜宾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发展速度和经济质量都位列全省第一方阵。特别是宜宾正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使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活动,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刘中伯表示,宜宾各项社会事业还需要尽快提升和发展,四川大学与宜宾已在去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次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更是四川大学与宜宾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院两中心”建设,对于推动宜宾建设区域中心大城市,提升整体医疗水平,为宜宾乃至川渝滇黔结合部老百姓医疗健康服好务具有重大意义。宜宾市委、市政府将切实抓好协议内容落实,为促进协议项目落地落实提供良好服务。

杜紫平、李为民分别代表双方签约。根据协议,为加强宜宾市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教研产合作,促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疗、科教、卫生资源与宜宾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推进“健康宜宾”建设,宜宾市人民政府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构建区域中心大城市,在医院建设、产业研究、人才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跨区域医疗中心、大健康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一院两中心”建设,推动医疗大健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万学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李正赤,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黄勇,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副院长程南生、曾勇,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程永忠,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沈彬,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副院长刘伦旭、黄进;宜宾市领导蒋刚、李敏、王力平,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出席仪式。

南溪区人民医院建于1942年,是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全区43余万人口及周边各县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任务,是宜宾卫校、自贡卫校、泸州医学院附属卫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全区医疗、科研、教学中心。

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可持续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南溪区人民医院把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心,在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多措并举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技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在职职工542人,专业技术人员47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90%,人才梯队趋于合理,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巧借东风”。医院依托上级大医院的技术优势,成为华西医科大学远程会诊医院,与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医疗技术合作关系。不定期邀请上级专家来医院进行医疗、教学指导,开展培训教育。为本院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是“传帮带教”。医院与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技术合作后,聘请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任科室顾问,每周五派遣高年资专家来院感染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坐诊、查房、手术。本院业务技术骨干、科室管理人才在专家的指导、带教下,同时促进了科室管理和整体业务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是“未雨绸缪”。医院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不同专科的优秀青年骨干赴省级和市级医院进修、培训、学习。医院为了培养出更好的管理人才,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近年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大培养人才力度和速度,以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为重点,每3个月定期派出中层干部到简阳市人民医院交流学习;医院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和发挥才能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稳定了现有人才队伍,增强了吸引年轻人才的吸引力。

四是“筑巢引凤”。加大区外特殊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特殊专业人才,在区政府人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医院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额外给予一定的人才补贴,提高人才吸引力。同时,为引进高端人才搭建良好的职业晋升平台,创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凝聚的良好的工作环境。2015年引进了显微外科专业医师1名,开展了断指再植手术,填补了全区显微外科技术的空白。

五是“推贤进善”。医院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积极选派优秀医务人员接受在职学历教育;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奖励医务人员在医疗业务技术方面的新研究和进展,对于科研和论文成果按照不同的级别给予不同的配套经费。

六是“广纳良才”。开通医院网站,借助网络平台,提升医院知名度。注重尊重人才,并坚持以“从严治院,保证质量,提高两个效益,加速医院发展”发展战略,吸引特殊专业人才及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来院工作。每年参加高校毕业生洽谈会,定点去高校招聘医学专业人才,补充新鲜血液。2013年至2015年,医院共招录高校毕业生134名,公招卫生专业技术人才35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宜宾到建为班车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