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耳怕别人大声说话右耳上面头痛怎么回事事28岁女,别

(医书老师)
(莫失莫忘)
第三方登录:[转载]女子国学学者温信子《女学千字文》讲读
《女学千字文》讲读
——女子应读书
“中华女子国学暨中华女学”的建设,由来已久,一般来说源于3000多年前的《周易》。然而,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指导下,女子上学读书,自古就不被重视。而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了,男人和女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上学读书了,这是历史的进步。
本书主编在研究国学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学,属于男子国学。而真正的女子国学并不在提倡之列。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分析,还是所谓的“文化大革命”闹的,至今不少人认为像《女诫》、《女儿经》等让女子看的书,就是封资修的产物,不值得一读,更不宜提倡学习了。
主编买了两本书,书名分别叫《女人应读的30本书》和《女人一生的读书计划》。前一本书涉及中国古典著作的只有《红楼梦》。其中也有一本叫《李清照诗词评注》的,看来也非古人所著。后一本书中涉及中国古典著作的有《红楼梦》、《聊斋志异》,其他就是鲁迅、老舍、张爱玲等近现代文人的著作了。这两本书,《女人应读的30本书》和《女人一生的读书计划》没有提倡阅读《周易》、《女诫》、《女论语》、《女聊斋》等书,更多的提倡的是西方人写的书。
本篇目定名为“女子应读书”,先是为读者编写了《女学千字文》,后是对《女学千字文》所涉及的女子国学经典著作、典故等知识,进行简明扼要地介绍,给中华女子们搭建一个关于“女子国学”暨“中华女学”的认识平台,然后再去把原书找来细细地品读下去,必有收益的。
1、徐皇后的故事
明洪武九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十七岁的朱棣和十五岁的徐仪华结为夫妻,开始了他们长达三十一年的婚姻生活。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四儿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那么,徐仪华是谁呢?原来她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徐皇后。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徐皇后的名字,其实《凤阳县志》就记载了“其名为仪华,其妹名妙锦。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徐皇后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即公元1362年),是魏国公徐达与继妻谢氏所生的第一个女儿,也是徐达的长女。幼年的徐仪华,虽是将门之女,却以端庄、文静、坚贞、沉稳、好学而闻名。她以读书为乐,常在群书中博览个没完没了,从小便出落成淑女,又成长为当时少有的才女,被人称为“女诸生”。“女诸生”就是女秀才的意思啊!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将军是“发小”。
“发小”,是北京话中的一个方言词,是指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大了还能在一起走动,一般不分男的,还是女的。常用在口语、散记和文学作品当中,是富有特色的北京发音。随着各地交流往来频繁,逐步扩散到整个北方地区。
“发小”的意思,和南方的“开裆裤朋友”、东北的“光腚娃娃”相似。“发小”之间的友谊,一般不亚于一母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由于朱元璋经常和徐达家往来,知道徐仪华是一位贤淑才女。等到仪华长到15岁时,就召徐达来说:“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这句话是说:我与你属于布衣之交的好朋友。古代君臣相交深厚的,都会有婚姻上的结好。你有女儿仪华,她就和我的儿子棣结为夫妻吧。
徐达听了也觉得不错,就磕头谢恩,成全了这桩伟大的婚事。徐达后来被封为魏国公,去世后,因开国之功,被追封为中山王。
明洪武九年,将门才女徐仪华嫁给皇子朱棣,成为燕王妃。徐仪华仁孝温和,马皇后不只一次当众称赞这位儿媳妇。马皇后去世,她守丧三年,吃的是蔬菜素食,朝庭内外异口同声夸她带头遵守丧礼,是一位为人师表的好王妃。
平日文静的燕王妃,身上也不缺少将门之女的基因。二十五年后,徐王妃在朱棣夺位的战争中发挥了将才,她率领女眷们登城指挥战斗,成为朱棣夺位的得力助手。
燕王即帝位,徐仪华被册封为皇后,当年为永乐元年。常为明成祖朱棣治国安邦献计献策。徐皇后生有三子二女,即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燧,音su&读“岁”)、安成公主、咸宁公主。她十分重视对女子的教育,结合历代有关女子教育的著述,和婆婆马皇后的有关言论,写成《内训》二十篇,内容涉及德性、修身、谨言、慎行等多方面,在当时真是难能可贵。她还辑录儒、道、释三家经典中,奖善惩恶的言论和事例,著成《劝善书》,给人以鉴戒。
史书记载:永乐五年七月,徐皇后病情危急,还劝成祖朱棣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纵外戚。又告皇太子:“曩者,北平将校妻为我荷戈城守,恨未获随皇帝北巡,一赉恤之也”(曩,音nǎng读“囊”音的第三声,即上声,指从前。赉,音l&i读“来”,指赐予,给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前,北京的将校等军官的妻子和其他女眷们,为我王能够顺利登基,拿起刀枪守城,遗憾的是我因病没有跟随皇帝视察北方,以便一一给予她们奖赏或抚恤呀。
就在这个月,徐仪华皇后不幸病逝,仅有46岁。明成祖朱棣万分悲痛,为徐皇后在灵谷寺、天禧寺设大斋,听群臣致祭。十月份,为她起谥号为“仁孝皇后”。
从此,朱棣不再立后。
徐仪华皇后寿陵,就在今天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名为长陵。后来,明成祖朱棣去世以后,与她合葬在此。
徐仪华皇后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后,上尊其母谥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并将母亲的神位,附在太庙中的先祖神位旁,以便常常祭祀。
〖女子国学馆〗
【第1课】《女学千字文》
易女说:刚才,我们聆听了“徐皇后的故事”,为她的丰功伟绩而喝彩!
在历史上,虽然说涌现了不少的好皇后,但是像她那样,上马是将军,下马可为人师表,著书立说,训导后宫和全国女子的好皇后,还真是不多见呀!
听说朱棣篡夺的是他侄子的皇位,全国上下对他的印象是很不好的,虽然他创造了中国船队远航的航海史等巨大功绩,在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要是没有徐皇后为他前后照应,挽回了不少的面子,真的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背后指骂他、给他使绊子呢。
温信子说:相传是这个样子的。今天,我们这一课,为大家朗读《女学千字文》。《女学千字文》是在下为女同胞们了解和自学“女子国学”而编写的,全文1056字。通过阅读《女学千字文》,可以大致了解“女子国学”是怎么一回事了。《女学千字文》全文如下:
女子国学,源远流长。起自周易,合于阴阳。
去其糟粕,灿烂辉煌。乾坤有别,礼仪为纲。
妊娠之前,调整心态。心理愉悦,善成胚胎。
周室大任,胎教在在。生为文王,明圣为帅。
西汉刘向,著列女传。始自舜妃,终于更始。
百三九女,其范云云。贤明贞顺,节义曲直。
东汉才女,有曰班昭。幼时好学,成婚贤惠。
父兄记史,汉书未成。大家继撰,女诫名垂。
同朝蔡邕,博学多识。寥寥数语,成为女训。
倡导修心,犹如修容。洁而正之,日日殷勤。
唐代郑氏,作女孝经。仿十八篇,孝治贤成。
遵广要道,双亲顺敬。胎教母仪,守信扬名。
唐有若莘,宋家长女。效学孔子,著女论语。
二妹若昭,诠释有余。韵章十二,四言传继。
成祖朱棣,皇后仪华。教导后宫,内训有方。
化成于习,行圆德长。重视身心,双修承良。
明人近溪,精通教育。作小儿语,言尽男女。
吕氏此书,成之人妇。勤俭孝慈,柔尊贤卑。
先王重教,妇有女师。新吾闺范,称引昔贤。
嘉言第一,善行从之。女子之道,细说万言。
江宁刘氏,闻博识广。女范捷录,堪比刘向。
贤有大小,路有多方。传承有益,世代弘扬。
清人唐彪,撰必读书。为媳之道,详尽阐述。
义方教子,绝不姑息。谨戒奢侈,道成妇途。
绍兴学诚,讲学著编。首道妇学,能文有缘。
长自天优,贤才勤勉。娴于经礼,习于文胆。
古吴靓芬,女史贾茗。辑女聊斋,罕为人知。
上笔娥英,终笔婵娟。丰富多彩,情文兼至。
博野会一,辑女鉴录。首卷懿范,马后第一。
善待人人,慈爱细微。从不嫉妒,谦高德贵。
疯话乱语,首推老宣。目空一切,民国一仙。
论及尊卑,说女论男。卑者何卑?尊者何谈?
女书相继,如诉篇篇。原体集之,多自史典。
往来诸戒,别而远嫌。妇谱书异,陈陆查卷。
女学无古,新者哪般?学效成习,端端敬虔。
浅近之言,出于韵句。不卑不亢,难得勤励。
女子之道,古训明之。德容言工,四行宜之。
以慈为本,以贤行持。子教家传,无不道之。
女子之德,以贞为基。贞洁始终,节操如一。
女子之德,以静为形。娴静始终,安详以力。
女子之德,以幽为实。幽深始终,宽厚深邃。
女子之德,以雅为像,端庄始终,优雅飘逸。
女子之德,以孝为首。父母公婆,竭尽孝力。
女子之德,以敬为步。恭敬相宜,礼道人际。
女子之德,以仁为心。仁爱始终,不离仁义。
女子之德,以明为质。明理始终,贤明心地。
女子之德,以和为行。中庸始终,一团和气。
女子之德,以柔为骨。温柔始终,无怨无气。
女子之德,以顺为道。顺其自然,应变适宜。
女子之德,以诚为容。诚信始终,守信入微。
女子之德,以专为品。专情始终,心志纯一。
女子之德,以善为貌。为善始终,从善无畏。
女子之德,以弱为用。谦卑始终,无有骄嫉。
女子之德,此十六端。品德之成,善于心计。
女子之容,以诚为本。有诚常容,足以靓丽。
孔明丑妻,德才兼备。自古至今,何有丑味?
貌美心恶,其人可憎。敬而远之,难以真美。
女子之容,自然为好。略加修饰,目顺心怡。
女子之言,轻柔为本。轻可耳闻,柔可善人。
力戒矫情,诡辩无亲。言不在多,信诚则珍。
女子之工,厨艺为上。继而缝纫,针织擅长。
有点学历,一专多能。若有余力,有点信仰。
学无止境,古为今用。择善而学,积少成多。
饱读诗书,问师有道。人愚我明,贤多惠多。
旧者翻新,与时俱进。参配阴阳,通达神魂。
行天地义,礼成人伦。节俭持家,仁爱人人。
2、宋氏五女的故事
如今的邢台市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卫河之滨,春秋时期为晋国的地方,战国时为赵国辖域,北周始名贝州,唐代沿名贝州。
在中唐时期,贝州有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宋廷棻(棻,音fēn读“分”),通晓诗书,是一位以教书为生的平民儒生,没有去参加科考,求取功名。他自己在民间默默无闻,生有五女一男。长女若莘,次女若昭,三女若伦,四女若宪,五女若荀。廷棻家教有方,循循善诱,五个女儿学业日进。
他的这五个女儿,可是不简单。她们在父亲的教育下,个个机警聪慧,好学善文,禀性贞洁,为人素雅。宋若莘是大姐,像父亲一样,平时教诲妹妹们如严师一般,所以姐妹们出落得要貌有貌,要学问有学问,饱读诗书。
作为大姐的若莘更是博学多识,才华出众,文学造诣尤其深厚。若莘常常代父教诲四个妹妹,如同严师一样,宋门五女,均以文才出名,一时传为佳话。
由于家庭经济窘迫,男丁又没有较大的作为,宋门五女纷纷立志不嫁人,想通过自己的才能来支撑宋氏家族。后来,她们的事迹被昭义节度使,即后来的宰相李抱真所闻,十分欣赏她们的大孝大义,便上奏朝廷。
唐德宗听了宋家姐妹的事迹后,十分高兴,便召宋氏姐妹三个进宫(当时三妹、五妹已经病死了),试以文章,皆下笔成章,问以经史,都对答如流。德宗十分欣赏,授其父饶州司马的官职。高其宋氏姐妹的风操,不以妾侍命之,呼为学士。授若莘尚宫之职,做皇后的顾问,参掌机密,著述文章,掌管记注簿籍,总领秘阁图籍。
元和末年,若莘病故了。妹妹若昭代司姐姐的尚宫职,后来也被封为尚宫(内宫女官的最高长官)。
在姐妹中,若昭尤其通晓人事,自宪、穆、敬三帝,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等人,都以她为师,为之致敬,晋封梁国夫人(外命妇的最高封号。古代称卿、大夫之妻为外命妇。后来也称因夫或子而得封号的妇女为外命妇,与内命妇相对。)。
宝历初年,若昭也病故了。敬宗又令四妹若宪代二姐若昭宫籍,既成宫中的秘书,为女学士。文宗以若宪擅辞章,精议论,尤为重用,后因大和中,奸臣李训、郑注专权诬陷至死,文宗始悟宪之冤,追恨不已。
贝州宋氏姐妹,因为才华出众,在宫中被尊称为学士、先生,受到皇帝重用,皇子、公主都以师礼相待。德宗尝与文臣作诗赠答,宋氏姐妹参加酬和,名震京师。宋氏姐妹在朝廷中所取得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真乃巾帼一蔟奇葩。
宋若莘以著有《女论语》十篇,继班昭著《女诫》之后,获得中华女学较高的历史地位,其妹宋若昭对《女论语》加以注释,继而流传于世。
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写了《宋氏五女》诗,加以赞赏:
五女誓终养,贞孝内自持。兔丝自萦纡,不上青松枝。
晨昏在亲傍,闲则读书诗。自得圣人心,不因儒者知。
少年绝音华,贵绝父母词。素钗垂两髦,短窄古时衣。
行成闻四方,征诏环珮随。同时入皇宫,联影步玉墀。
乡中尚其风,重为修茅茨。圣朝有良史,将此为女师。
〖女子国学馆〗
【第2课】《女学千字文》典故集锦之一
易女说:刚才,我们聆听了“宋氏五女的故事”,感觉到她们的事迹堪称一绝,值得学习呀。
温信子说:是的。我们今天的人,应当学习她们的才华,学习她们留下来的《女论语》呀。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开始延着《女学千字文》所提供的读书方向,具体地讲一讲相关的道理和知识吧。
(1)女子国学,源远流长
《女学千字文》一共32段,每段32字。第一段:
女子国学,源远流长。起自周易,合于阴阳。
去其糟粕,灿烂辉煌。乾坤有别,礼仪为纲。
这一段是在说:所谓“女学”,也叫“中华女学”,广义上说就是指“中华女子国学”。而狭义的“中华女学”,主要指女德、女容、女言、女工这四个方面的修为。而女德、女容、女言、女工,又叫妇德、妇容、妇言、妇工,也叫“四行”。
作为“中华女学”和“中华女子国学”,是早就有了的。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晚也要起源于周文王所推演的《周易》了。因为周文王在写出六十四卦卦辞的时候,第二卦坤卦就讲的是为母之道。后面还讲了长女之道、中女之道、少女之道、家庭之道、归妹之道等。
在学习和研究女学初期,我总是认为“中华女学”和“中华女子国学”,最早要起源于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的《女诫》。后来读了《周易》以后,才发觉《周易》才是“中华女学”和“中华女子国学”的根。
而《周易》虽然没有明说阴阳之道,却实际上就是讲的阴阳之道,讲解了天下万物和人类,都是阴阳相合而成的。
我们今天的人,之所以很少去阅读古人留下的女子国学经典著作和篇章,一个原因是因为文言文知识水平有限,传统文化底子薄的缘故;一个是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把古人留下的女子国学经典著作和篇章,当作封资修的东西一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殊不知,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人们,依然能从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导着他们的政治、各行各业、日常生活。
他们的做法是,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讲究男女有别的。而男和女,又是乾和坤的各自的表现。《周易》所讲述的方方面面,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而流传于世的。所以,礼仪和礼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永远是以一个总纲出现的。
当我们知道了上面所说的知识和道理,再读这一段:女子国学,源远流长。起自周易,合于阴阳。去其糟粕,灿烂辉煌。乾坤有别,礼仪为纲。为此就没有什么好疑问的了。
(2)周室大任,胎教在在
《女学千字文》第二段说:
妊娠之前,调整心态。心理愉悦,善成胚胎。
周室大任,胎教在在。生为文王,明圣为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女子一生最伟大的事情,是做母亲。为人母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要做好妊娠过程中的胎教工作。“胎教”一词,又可以叫做“胎育”,从科学意义上说,叫“胎育”更确切一些。
相传,周族的大任是中国胎教第一人。大任是谁呢?大任也叫太任,就是周文王的母亲。她能够把胎教理论和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妊娠前后,处处想着胎教育儿(这里所说的“在在”,就是“处处”的意思),所以生下了聪慧机灵的文王,以至教育成为一代明圣,是孔子所尊崇的古圣之一。那么,大任是怎么做的呢?
大任在妊娠之前,和丈夫季历一道调整心态。在愉悦心理的基础上,怀了孕。
有了身孕的大任,人们见她的言谈举止更加谨慎了。她的眼睛不看色彩不正的东西,耳朵不听轻浮不正的声音,口里不出傲慢的言语,睡觉时不侧身而卧,坐下时不偏不斜,站立时不翘腿,不用味道不正的饮食,切得不正的食物不吃,席子铺得不正不坐;夜晚请乐官朗诵诗歌,演奏起轻爽的音乐,讲述正经的事情。
大任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下一个儿子,相貌端正,英俊标致,起名昌。父亲姓姬,他当然也就叫做姬昌了。
姬昌自幼就显出异常的聪明,太任教一,他能识百。少年的姬昌在品德和才智上就出类拔萃了。到了他当政统帅周族时,仁德直追古公爷爷,访贤用能,公正廉明,西方诸侯无不赞美,无不称服,人称西伯。后来,西伯被誉名为周文王。
为此,《女学千字文》第二段说:妊娠之前,调整心态。心理愉悦,善成胚胎。周室大任,胎教在在。生为文王,明圣为帅。
(3)西汉刘向,著列女传
《女学千字文》第三段写到:
西汉刘向,著列女传。始自舜妃,终于更始。
百三九女,其范云云。贤明贞顺,节义曲直。
有人会说:刘向是谁呢?
刘向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出生于大约在公元前77年,在公元前6年离世。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他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是汉皇族楚元王刘交的第四世孙,经历了宣帝、元帝、成帝三朝的皇帝。曾经担任过散骑谏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在成帝时期,受命作校书工作达20年。经过他典校的书有经、传、诸子、诗、赋等经典著作,并撰有《别录》、《七略》、《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自他以后,历朝历代所编修的正史文集,大都有了“列女传”的内容,为后人了解和学习古代女子的模范,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刘向所辑录的《列女传》,独立成书,写了127位女子的事迹。从记录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开始,到汉更始皇帝刘圣公的夫人截止。书中列有母仪传18人;贤明传18人;仁智传19人;贞顺传17人;节义传18人;辩通传18人;孽嬖传19人,共七卷127人传。“孽嬖”中的“孽”字,音
ni&读“聂”,指恶因,恶事,邪恶;“嬖”字,音b&读“必”,就是“宠幸”的意思。“孽嬖”,指受宠的皇后、妃子、姬子等恶妻、恶妾。
为了区别后世正史中的“列女传”,刘向所辑录的《列女传》一书,常常被称为《古列女传》。
正所谓:西汉刘向,著列女传。始自舜妃,终于更始。百三九女,其范云云。贤明贞顺,节义曲直。
(4)东汉才女,有曰班昭
《女学千字文》第四段写到:
东汉才女,有曰班昭。幼时好学,成婚贤惠。
父兄记史,汉书未成。大家继撰,女诫名垂。
请问:班昭是谁呢?如果突然这样问起来,不免会有很多女孩儿和女士答不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班昭这个人,不是今天的人,而是生活在1966年前的东汉的才女。
班昭,又叫班姬,字惠班,大约出生于公元45年,据说在公元117年离世。她出生在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的一个汉族家庭,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彪的女儿。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是她的大哥。她的二哥班超是东汉名将、外交家,又是中国民族工作的先驱者。
班昭家学深厚,从小就是位爱学习、爱读书的小才女,尤其擅长的是赋颂等文章,文采高尚。少女时期的班昭,博学高才,才德兼优。十四岁就嫁给了同郡曹寿(人称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名中的“大家”字,音t&i
gū读成“太姑”)。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温柔细腻,夫妻二人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然而丈夫早早地就病故了,她也就早早地守寡了。
班昭的大哥班固在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基础上,撰写《汉书》。当要整理八表及《天文志》散乱遗稿时,重病而亡。
班昭继承父亲和大哥的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到这时,《汉书》就彻底完成了。
皇上十分钦佩班昭的才华,多次召她入宫,让皇后、妃子、贵人和皇子、皇女们以他为师,尊称她为“曹大家”。
她作过一篇《东征赋》,被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东征赋》是班昭随同儿子到陈留赴任时,描述自身经历的作品。她还曾为班固《幽通赋》作注,今存《文选》李善注中。为了教诲女儿和班家的女孩子,她在病中写了《女诫》七章。
《女诫》七章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她写《女诫》,本来是用以教导曹家、班家女孩子的私家教课书,不料被传出家外,京城的书香门第之家争相传抄,不久便风行全国各地,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女学必读书。  
在“卑弱”章,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女性生来,就不能和男性一样的,要晚睡早起,不辞辛苦,克尽本分。  
在“夫妇”章,认为夫妇之道,在于参配阴阳,通达神明,行的是天地的大义,守的是人伦的大节,以礼数来规范男女之间的关系。妻子以贤惠名闻天下,丈夫以贤明名闻天下。
在“敬慎”章,班昭主张“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一刚一柔,方能并济,永保夫妇之义。并主张敬顺之道,是妇女的大礼。
在“妇行”章,班昭阐述了妇女德、言、容、功四种行为标准:
妇德的内容是:“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即:清幽而闲适,柔顺而闲静,端庄而娴静,坚贞而沉静,节操自守,有羞耻心,举止言行有规有矩,动静有法合礼,此为妇德。
妇言的内容是:“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即:言语择词而说,没有粗俗恶劣的话语;说话选择时机而开口,以免引起别人的反感厌恶,此为妇言。
妇容的内容是:“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即:及时清洗污秽肮脏的衣服,使衣服佩饰光鲜洁减;适时沐浴,保持身体干净清爽,此为妇容。
妇功的内容是:“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即:纺纱织布专心致志,不好戏笑打闹,做上可口的酒菜,用来招待宾客,此为妇功。
班昭还提出:“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
以上的内容是说:女子要有四行,一是妇德,二是妇言,三是妇容,四是妇功。妇德,不必才智绝顶;妇言,不必伶牙俐齿;妇容,不必打扮得鲜艳靓丽;妇功,不必技工精巧过人。
此四行为女人大德,不可缺少。只要有心,做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古人说:仁义之道能不能走得十分遥远呢?我希望仁义等身,而仁义需要始于足下,一言一行地努力去做,仁义方能等身啊!女子四行,便是行仁义于言行啊!说的就是尽仁义的道理。
在“专心”章,班昭重提了《礼记》中的说法,即男子有再娶之义,女子没有适二夫之理。故丈夫为妻子之天。天无法逃离,故丈夫是不能离开的。妻子的行为如果违背了神灵,上天会惩罚她。妻子的礼义没有做到,丈夫会怠慢她。所以《女宪》说:“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此话是说“得到丈夫的喜爱,妻子就可以终生有靠,失去丈夫的欢爱,妻子就一切都完了。”
由此而言,妻子的作为要赢得丈夫的倾心恩爱。然而妻子要赢得丈夫的恩爱,并非巧言谄媚和敷衍了事的假亲热所能办到的。如果想得到丈夫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妻子就要专心正身,守礼数,持仁义,心地纯洁,耳不道听途说,目不邪视,出门打扮没有妖冶浮艳之气,在家穿得不过于随便。不和品行不端的人交往,不看重门第,这就是“专心正色”了。倘若举止行为轻浮,目光游移不定,在家披头散发,出门浓妆作态,说不会时宜的话,看不该看的地方,这就是不能专心正色了。
班昭在《女诫&专心第五》中所议论的道理,属于东汉时期以前所推崇的封建思想。如今,男可再娶,女可再嫁。夫妻之间相互依靠,互为天地,各自为了追求完美而去赢得对方的恩爱,才是硬道理。本篇其余部分还是比较正确的。
在“曲从”章,班昭讲述了得到丈夫恩爱的重要性,并说到作为儿媳妇,如何处理好与婆婆的关系的道理。认为婆婆不会说你好,你最好默默地服从她,照着她的吩咐去做就是了;婆婆真的说你不好,你也要顺从她的吩咐,千万不要和婆婆争辩对或错,不要争出个是非曲直,这样的话,在婆婆看来是违背她了,和她公开产生不一致了,就更会对你不好了。以上就是作儿媳妇的曲从之道。所以《女宪》说:“妇如影响,焉不可赏!”此话的意思是“儿媳妇如果能够顺从公婆,怎么就不可以奖赏她呢?”
在过去,婆婆常用有色眼镜去看儿媳妇的,所以怎么看也会有不顺眼的地方。婆媳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是非可言,多是在小事情上互不相让,才导致关系恶化的。如果作为儿媳妇的人照着本篇中曹大家的话去做了,就没有什么恶婆婆了。
在“叔妹”章,班昭讲述了女子出阁到了婆家之后,怎样和小叔子、小姑子相处的道理。认为要得到小叔子和小姑子的心,最重要的是要谦顺。谦顺,就是谦虚和温顺。“谦虚”是德的根本,“温顺”是妇女的行为准则。谦虚和温顺这两条做好了,就足以使家庭和睦了。此章的内容在今天看来还是比较适用的,没有什么过时的地方,因此应当继承和发扬。
今天,有的人认为《女诫》是捆绑女性自由的枷锁,不适合市场经济社会。然而,您要是把那些过时的部分,换成适合时宜的了,不就是没有什么枷锁了吗?
要注意到,班昭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和女文学家,我们今天的女性,还是要认真向她学习的。要知道,写出64卦辞的周文王、写出384爻爻辞的周公父子、解读《周易》的《十翼》作者孔子等人、辑录《列女传》的刘向、撰写《女诫》的班昭,都是当之无愧的创建“中华女子国学暨中华女学”的古圣先哲啊!
那么那些就会指责班昭的人,您为“中华女子国学暨中华女学”的建设,做了一些什么有益的贡献呢?
(5)寥寥数语,成为女训
《女学千字文》第五段写到:
同朝蔡邕,博学多识。寥寥数语,成为女训。
倡导修心,犹如修容。洁而正之,日日殷勤。
这里所说的“同朝”,指和班昭处在一个东汉的朝代,因为韵语中紧挨着的句子,使用同样的词语,不如用指代词更好一些,所以用了“同朝”指代“东汉”了。
蔡邕(邕,音yōng读“拥”),字伯喈(喈,音jiē读“阶”),陈留圉人(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圉镇镇。圉,音yǔ读“与”,一般指养马的地方),他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生于公元133年,比班昭小84岁,于公元192年离世。在汉献帝时期,蔡邕曾经担任过左中郎将,为此后人称他“蔡中郎”。他就是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琰,音yǎn读“眼”,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著诗、赋、碑、诔(诔,音lěi读“垒”,即哀悼死者的文章)、铭等共104篇。有《蔡中郎集》传世。
蔡邕所写的《女训》,因为篇幅短小,只有140个字,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座右铭之一。全文是: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这里所说的“咸知饰其面”中的“咸”字,是“都”的意思。而“用栉”中的“栉”字,音zh&读“志”,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比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也指梳头。而“立髻”中的“髻”字,音j&读“际”,指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这篇《女训》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和心灵,就像人的头和脸一样,需要认真修饰一番。脸部一天不清洗和修饰,就会让灰尘和污垢弄脏的;心里一天不想修善,那么邪恶的念头就会趁虚而入。
人们都知道要时常清洗干净和修饰自己的面部,却不知道修成自己的善心,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纯洁和干净。
如果人的脸面不经常清洁和修饰,愚昧的人会说他又脏又丑的。心性不修炼,不做善事,贤明的人会说他可恶。愚昧的人说他又脏又丑,还可以接受;贤明的人说他可恶,他哪里还有容身之地呢?
所以你、我、他在照镜子的时候,就要想到心地是否也会圣洁呢?
抹香脂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自己的心灵是否与靓丽的面容协调一致呢?
加搽香粉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干净和鲜明?
润泽头发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滋润和安顺?
在用梳子梳头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心绪和心志是否有条有理?
在挽髻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心术是否与发髻一样端正?
在修整鬓发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与鬓发一样得到修正。
《女训》用女子修容,来比喻女子修身,采用大家都知晓的日常生活的事情,引导和启发女子们,深入理解不大明了的修身的道理,显得既巧妙,又平实;既生动,又发人深省,确实可作为座右铭来每每学习和品味呀!
于是,《女学千字文》接着东汉班昭的事迹写到:同朝蔡邕,博学多识。寥寥数语,成为女训。倡导修心,犹如修容。洁而正之,日日殷勤。
(6) 唐代郑氏,作女孝经
《女学千字文》第六段写到:
唐代郑氏,作女孝经。仿十八篇,孝治贤成。
遵广要道,双亲顺敬。胎教母仪,守信扬名。
这段韵文背景故事是:最初,孔子作《孝经》十八章,受到唐明皇的推崇,并为《孝经》亲自作了序,后来才有了元代学者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
不管是《孝经》也好,还是《二十四孝》也好,许多国人都耳熟能详。而唐代的《女孝经》,却少为人知。
《女孝经》是一本重要的女性教育经典书。此书仿照《孝经》的形制和用语,模拟东汉曹大家,即班昭与女孩子们的问答形式,以告诫体讲述孝道的内涵和外延,乃至女性应该遵守的各种礼仪。《女孝经》的篇幅和《孝经》一样,共有十八篇。
《女孝经》为清朝内府所藏,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所选。根据《提要》所说,此书的撰者是唐朝的朝散郎侯莫陈邈之妻郑氏,“侯莫陈”是三个字的复姓。郑氏在《进女孝经表》中,有侄女被册立为永王妃,因此写教诫的词句。
可见,郑氏写《女孝经》是为教诲她的侄女侯莫陈超女而撰述的。侯莫陈超女,与唐明皇李隆基的儿子第十六王永王李璘结婚,应该受到王妃的教育。
所以,郑氏谨作此《女孝经》,奉上唐王朝。实际上,《女孝经》一半模仿《孝经》,一半是模仿《古列女传》而作,为培养后妃等女范撰述的,从内容来看,依然适用于今日。
《女孝经》十八篇是:开宗明义、后妃、夫人、帮君、庶人、事舅姑、三才、孝治、贤明、纪德行、五刑、广要道、广守信、广扬名、谏诤、胎教、母仪、举恶。是书借曹大家(即班昭)以立言,记曹大家与诸女对话,以阐明女孝之义。
有人认为,既然有了《孝经》,何必再多此一举地弄个《女孝经》出来呢?难道《孝经》就与女人无关了?在今天大家公认的《孝经》中,确实是没有谈及女子该如何尽孝的问题。但古本《孝经》比流传本的《孝经》多出一章,即“闺门章第十九”,规定的就是女子如何尽孝道的问题,共二十四个字:“子日:‘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由百姓徒役也。”
唐玄宗作序的《孝经》,使用的是流传本《孝经》。侯莫陈邈的妻子郑氏在撰写《女孝经》的时候,大概也参照的是唐玄宗作序的《孝经》,所以郑氏弥补了此本的缺陷,单独写成《女孝经》,作为规范女子孝道之用。
《女孝经》所强调的孝道,与《孝经》不同,它完整地规定了已嫁之女对自己的丈夫、公婆和家族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它所讲的胎教、女子的仪表等内容,到了今天的现代社会,依然有其积极的训导教育和启迪意义。
民国初期,湖州蔡振绅先生编辑了一套《德育课本》,在其第一集所编的《二十四礼》中有【陈郑申教】一章。篇首曰:“郑氏女侄,选入宫廷。申之以礼,作《女孝经》。”内容说到:“唐陈邈妻郑氏,其女侄策为永王妃。氏虑其少长闺闱,不娴诗礼。欲教以为妇之道,申以执巾之礼,乃述经史正义,祖汉曹大家之言,编《女孝经》十八章,各为篇目。一如《孝经》章体。因作表奏闻,略谓天地之性贵刚柔,夫妇之道重礼义。仁义礼智信,是谓五常。五常之主在于孝。后其书大行于世,家庭之间,获益不少。陈郑氏赋性聪敏,幼好读书,长益不倦。每览先圣垂言,前贤行事,未尝不三复抚躬,而欲并余芳,步遗躅焉。因恐女侄之不娴于礼,而作《女孝经》,以申执巾之礼,卒至千秋传诵,岂特其女侄受惠也哉。”
【陈郑申教】的白话解释是: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贵族男子,姓侯莫陈,名邈,他在唐玄宗时代做朝散郎。朝散郎虽然是个小官,却能陪伴在皇帝左右。侯莫陈邈的侄女嫁给唐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磷做妃子。侯莫陈邈的妻子郑氏觉得夫家这位侄女,从小生长在深闺大院之内,没有很好地熟习《诗经》和《礼记》等先圣传下来的经典著作,不通为好人妻之道,就想去教她做妇人的道理,和女子服事丈夫的礼节。于是,郑氏搜集了经史上的义理,仿照孔子《孝经》的样子,假托东汉著名才女曹大家之名,编了一部书,起名为《女孝经》。书里共分了十八章,每章都有各自的篇名。
这部《女孝经》写好了以后,郑氏就另外做了一封表章,定名为《进女孝经表》,连同这部书上奏到皇帝那儿去了。《进女孝经表》大略说得是:天地的本性,就重在有刚有柔上面。夫妇之道,就重在礼和义上。仁义礼智信,是古代圣贤所说的五常。五常所最要紧的主旨就是尽孝之道。后来这部《女孝经》在世界上非常通行。家庭里面读了这部《女孝经》,所得到的益处是很多很多的。
《进女孝经表》实际上起到了《女孝经》的导读作用,说出了作《女孝经》的来由、意义,介绍了《女孝经》的大致内容,是《女孝经》的序作。
故此,《女学千字文》写到:唐代郑氏,作女孝经。仿十八篇,孝治贤成。遵广要道,双亲顺敬。胎教母仪,守信扬名。
(7)效学孔子,著女论语
《女学千字文》第七段写到:
唐有若莘,宋家长女。效学孔子,著女论语。
二妹若昭,诠释有余。韵章十二,四言传继。
这段韵文大概意思和背景故事是:在唐朝,有一位了不起的女学士,《新唐书》里说她叫宋若莘,而《旧唐书》说她叫作宋若华。她是家里的长女,聪慧过人,擅于文笔。曾经仿照《论语》,写过《女论语》十章。
后来,她的二妹宋若昭,为姐姐的《女论语》作注解,写成四言一句的韵文十二章,由于文字浅显易懂,反而流传了下来。而姐姐的《女论语》却因此失传,至今找不到原文了。她们姐俩因为德、才、貌兼备,相继做过皇宫中的尚宫官职,成为一朝佳话。
如今所传下来的《女论语》十二章是: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和柔、守节。讲了女子的许多具体行为规范,语句为四言韵文,不是像《论语》那样的问答体。其中有许多名言,如“和柔章第十一”中的“处家之法,妇女须能。以和为贵,孝顺为尊。”“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吞声”等,研读一番,必有收益。
(8)教导后宫,内训有方
《女学千字文》第八段写到:
成祖朱棣,皇后仪华。教导后宫,内训有方。
化成于习,行圆德长。重视身心,双修承良。
这段韵文大概意思和背景故事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棣,音d&读“地”)的结发妻子、皇后徐仪华,是一位能文能武的贤明女子。在朱棣登基做皇帝的前前后后,以至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任何有功之臣都无法相比。为此,在她46岁不幸病故以后,朱棣再也没有立后。朱棣死后还与这位伟大的徐皇后,一同葬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的长陵。
徐皇后知书识礼,仁孝温和,聪慧贤淑,宽厚包容,在她主持后宫时,为了训导众女子,亲自撰写了《内训》二十章。《内训》成书于永乐二年,这二十章是:德性、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如“德性章第一”开篇就说到:“贞静幽闲,端庄诚一,女子之德性也。孝敬仁明,慈和柔顺,德性备矣。夫德性原于所禀而化成于习,匪由外至,实本于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坚贞娴静、清幽闲雅、端正庄重、真诚如一,这些都是女子所应具备的良好的道德和品性。
孝敬、仁明、慈和、柔顺,这些都具备了,女子的道德和品性就完备了。孝敬,就是孝顺父母,尊敬亲长。仁明,就是仁爱明察。慈和,就是慈祥和蔼。柔顺,就是温柔和顺。善事父母,是尽孝的根本任务。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明者,谓聪明;慈者,无不爱;和者,无所乖;柔顺者,坤之德。”这里所说的“坤”指的就是女子。
坚贞、娴静、清幽、闲雅、端正、庄重、真诚、纯一、孝亲、敬长、仁爱、明察、慈淑、和睦、温柔、恭顺,此十六品,为女之全德。
人的道德品性原本属于天赋,然而却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形成习惯才能内化,它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的自身。
(9)作小儿语,言尽男女
《女学千字文》第九段写到:
明人近溪,精通教育。作小儿语,言尽男女。
吕氏此书,成之人妇。勤俭孝慈,柔尊贤卑。
近溪是谁呢?读过《小儿语》和《女小儿语》的人,一定会知道它们的作者,叫做吕得胜。于是,这段韵文大概意思和背景故事是:
吕得胜,字近溪,河南省宁陵县人,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从儿童时代起,就要掌握一些有用的知识了,为此就要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
“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北京远郊区流传的儿歌有“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吕先生觉得这些儿歌对儿童虽然无害,但是对少年儿童的品德修养和发展,没有什么好的帮助。于是,他编写了有道德修养价值的新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如《小儿语》、《女小儿语》等。他的儿子吕坤和父亲一样,也致力于蒙学教育,曾经编写了《续小儿语》等。父子二人在蒙学上的贡献,为世人所称道,是古代的儿童教育家。
《女小儿语》分有女德、女言、女容、女工、通论、杂言、补遗七章,通俗易懂。如“女德章”开篇说到:“少年妇女,最要勤谨。比人先起,比人后寝。剩饭残茶,都要爱惜。”看来,《女小儿语》是论述为妇之道的韵文,并不是给小女孩儿看的识字课本。故此,《女学千字文》写到:明人近溪,精通教育。作小儿语,言尽男女。吕氏此书,成之人妇。勤俭孝慈,柔尊贤卑。
《女小儿语》还有另一个版本,有四言、杂言两篇,被收录在清代雍正元年进士陈弘谋所辑的《教女遗规》中,内容大同小异。
(10)新吾闺范,称引昔贤
《女学千字文》第十段写到:
先王重教,妇有女师。新吾闺范,称引昔贤。
嘉言第一,善行从之。女子之道,细说万言。
上段说到吕坤是吕得胜的儿子。本段紧接着就说到了吕坤因为辑录了《闺范》,而成为论著中华女子国学的佼佼者之一。他们父子都致力过女学,很了不起。
这段韵文是说:古代的圣明帝王,是很重视教育的。有钱的人家,都给女孩子们请了家教,过去统称为“女师”。有一位叫吕新吾的学者,辑录了一本叫《闺范》的书,为女孩子们的培养,提供了许多先贤的谆谆教导之言,也辑录了许多贤女、贤母的典范事迹。这本书第一是写了“嘉言”一卷,接着写了“善行”卷,把女子之道说得很全面的,大约有两万多字呢!
我们还是来看一看本段韵文的典故和所涉及的知识点吧。
吕得胜的儿子吕坤,字叔简,号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土,河南宁陵人,公元1536年~1618年在世,是明朝的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天资聪颖,6岁便入学启蒙,15岁就作了《夜气铭》、《招良心诗》等诗文。25岁考中秀才第一。嘉靖十年(即公元1561年),26岁参加乡试中举。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39岁考中进士。第一次当官,就当了裹垣知县(垣,音yu&n读“元”)。因为政绩卓著,被调至大同,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后来迁至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再后来,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三年后召为左佥都御史。后历任刑部左、右侍郎。
吕坤为官之处,颇有政绩,深受各界人士和百姓的爱戴。历任山东参政时,“祟文教,恤孤寡,伸武备,禁邪党,立社学,创冬生院以恤残疾。”有奸人借着民众朝拜泰山之机,装神弄鬼,诈取众人的财物,多致丧身,吕坤严惩了这帮残害黎民百姓的恶人。巡抚山西时,著有《实政录》一书,被大臣们奉为楷模。吕坤爱百姓如子弟,视贪官如仇人,所刻《风宪约》、《民务》等深受民间称颂。他和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招良心诗》、《呻吟语》、《去伪斋集》、《闺范》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以及身心修养等各个方面。吕坤的进步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
他的《闺范》一书,使用文字大约23328字,在序的后面,有“嘉言”和“善行”两大部分。第一卷嘉言,采辑了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女诫》、《女训》等书名言,为之训释。后三卷“善行”,分“女子”、“妇人”、“母道”各一卷。涉及到女子之道、夫妇之道、妇人之道、母道、姒娣之道、姑嫂之道、嫡妾之道、婢子之道等。古版叙其本事,绘图上方,附以赞曰,文字浅近,取义通俗,所以流传颇广,影响很大。此书今天尚存。
吕坤在《闺范·序》的开篇就讲到:“先王重阴教,故妇人有女师,讲明古语,称引昔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上古贤明君王重视对女子的教育和感化,所以当时的贵族都为自家的女孩子请有女师的。女师是那些女子中的楷模来担任的,为女孩子们讲解古代所留下的典籍,引导她们向昔日的圣贤学习看齐。
他认为“闺门,万化之原。”这句话的意思是:闺门中的教育和引导,可称得上是“万化之原”。他接着说:揣度再三,内治怎么能修成呢?关于女子的训导之书,过去的人家是会准备下的,然而许多书都是比较难于理解的。那些意义隐晦,文字僻拗的书就更难以明白了。那些杂七杂八的书,内容无所表白和区别,淡而无味,不能让人感化和敬爱。女孩儿们没有什么可以遵循的,便把这些不大好的书诵读起来,效仿着书中所说。我读了之后,都有不好的影响了,于是就拟写了《闺范》一书,辑录了先哲嘉言,诸贤善行,绘上图像。其奇文奥义,则在其间作音释。又在每类之前,各题大致导读提要。每传之后,各赞数言,用来表示激励和劝导。
为此,《女学千字文》写到:先王重教,妇有女师。新吾闺范,称引昔贤。嘉言第一,善行从之。女子之道,细说万言。
(11)江宁刘氏,女范捷录
《女学千字文》第十一段写到:
江宁刘氏,闻博识广。女范捷录,堪比刘向。
贤有大小,路有多方。传承有益,世代弘扬。
这段韵文大概意思和背景故事是:明朝晚期的江宁,有一位姑娘,出身于刘姓的书香门第,从小就热爱学习,精读诗书。后来嫁到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美名的江西临川,成为王家公子集敬的妻子,人称刘氏。
自从她生下儿子王相以后,就倾注心力在儿子的身上,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使他在长大以后成为一代学者。
要说刘氏也够苦的,在她30岁时,丈夫就去世了,她年轻守节为寡60年之久,所以人们称她“王节妇”,享年90岁。
王节妇的历史知识和女学水平,至今还是数一数二的,是古今罕见的才女和淑女。她编著过《古今女鉴》和《女范捷录》。《古今女鉴》已经很难找到原文了。而《女范捷录》,由于有儿子王相亲自作注释,编入《女四书》一书,得以流传到今天。
刘氏因为撰写《女范捷录》和长寿,而闻名于世。
她的儿子王相,字晋升,编辑和注释过不少启蒙书籍,如所注《三字经》、《百家姓》、《增订广日记故事》,已成为通行的版本。《女四书》(《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合编),成书于明朝天启四年(即公元1624年),由多文堂合刻,书名全称为《女四书集注》,成为当时女子必读的教科书,流传所及,遍布全国,声势达至近代。
王相在《女四书集注》中说:
先慈刘氏,江宁人,幼善习文,先严集敬公之元配也。三十而先严卒,苦节六十年,寿九十岁。南宗伯王光复、大中丞郑潜庵两先生,皆旌其门。所著有《古今女鉴》及《女范捷录》行世。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明二有《古今女鉴》及《女范捷录》一卷著录。胡氏云:《古今女鉴》未见。二书胡氏皆从《闺阁女四书》录得。又云:《女范捷录》一卷,明末多文堂刊本,列入《闺阁女四书》,子王相笺注。凡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能、勤俭、才德十一篇。
《女范捷录》虽然大约只有3276字,内容却十分丰富,这归功于中国古汉语文字简洁的缘故。
《女范捷录》所涉及的典故、范例众多,几个字就是一个典故,或者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根据《女子国学书》主编温信子的经验,全解《女范捷录》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原文篇幅较长的《内训》(6840字),要多上几倍,所使用的文字也多得多,要突破10万字。看得出刘氏的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值得现代社会中的女子学习和效仿。《女范捷录》的女学价值,可和西汉刘向所辑的《列女传》相比。
故此,《女学千字文》写到:江宁刘氏,闻博识广。女范捷录,堪比刘向。贤有大小,路有多方。传承有益,世代弘扬。
3、婧夫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婧夫人的故事”(婧,音j&ng读“静”)。有人会说:婧夫人是谁?
婧夫人是管仲的妾,也就是他的小老婆。因为他的这位妾妻,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智慧过人,我们在这里就尊称她为“婧夫人”吧。
还有人会问:管仲是谁呢?且听在下慢慢地告诉您吧。
在春秋时期,齐国慎邑(就是如今的安徽省颍上县。颍,音yǐng读“影”),有一个人名叫管仲。他是周穆王的后代。
要说他应当是衣食无忧呀!然而他在少年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死了,家里的生活一下子贫苦起来。管仲不得不过早地跟着母亲,挑起家庭的重担。
为维持生计,管仲与好朋友鲍叔牙合伙经商。后来,他从了军,到了齐国国都营丘。当时,好朋友鲍叔牙已经是齐国的大臣,当时叫“大夫”(大夫的“大”字,音d&读“大”,不和称医生为“大夫”的“d&i”音)。齐国国君正在广招贤才,几经曲折,经鲍叔牙鼎力推荐,管仲当上了齐国上卿(即丞相,也叫相国或宰相)。他辅佐齐桓公(桓,音hu&n读“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史称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的言论被记载在《国语·齐语》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那么,和婧夫人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呢?是她帮助丈夫管仲认定宁戚是个大贤才,从而使齐桓公又得到了一个伟大的助手。
宁戚,姬姓,宁氏,名戚,他是春秋时期卫国(今河南境内)人,一说是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年轻时饱读诗书,怀有天下大志,但是苦于怀才不遇。为此,他作了一首《宁戚歌》唱到:“南山矸、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诗中的“矸”,音gān读“干”,指夹杂在煤里的石块。“骭”,音g&n读“赣”,指小腿的部位,原指小腿骨。诗的意思大致是说:南山里煤中的白石头都烂了,中间长出了鲤鱼,有一尺半长了。我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尧帝和舜帝让位的明君。我现在还是一身的短布单衣,遮不住小腿呀。我喂牛从黄昏忙到半夜,漫漫的长夜啊!何时才能挨到天亮呢?
后来,人们就以《宁戚歌》作为怀才不遇的人,毛遂自荐和自强自立的典故了。
当时,齐桓公继续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宁戚想见齐桓公,苦于没有途径,就打扮成一个仆人,赶车来到齐国国都的东城门外。
一天,齐桓公出城来了,宁戚远远地看见了,就击打着牛角,大声地唱起歌来,样子非常悲伤。齐桓公十分奇怪,就让相国管仲上前询问。宁戚大声朗诵道:“浩浩乎白水!”
管仲不知他朗诵的“浩浩乎白水!”是什么意思,回城后,他琢磨了五天,也没有明白,所以没敢上朝议事,十分忧郁。
婧夫人进来问他:夫君不上朝已经五天了,满脸忧郁,请问是因为国家大事呢?还是在深思什么呀?管仲说:不是你能知道的!
婧说:我听说了一个道理,不要以为那些老人,就是老了。也不要以为下等人,就是下等人。更不要以为小孩,就是小孩。不要以为瘦弱的人,就是瘦弱的。
管仲问:你这是在说什么道理呀?
婧夫人答:过去,快七十岁的姜太公,还能在集市上宰牛,八十岁时去当天子的老师,九十岁时被封为齐国国君。从这件事情来看,可以说老人就是老了吗?
有一位叫伊尹的人,是有莘氏的陪嫁臣子。有莘氏的丈夫商汤,把伊尹立为三公之一,助汤灭夏,治理国家。从这个历史事件上看来,地位低下的伊尹,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难道他就是低下吗?
舜帝的大臣皋的儿子五岁时,就知道崇拜大禹,怎么能认为小孩就是小孩呢?
驴骡出生不久,就能超过它的母亲的。从这事看,瘦弱的就一定瘦弱吗?
管仲听了这番话,走下座位来,请教婧夫人说:请你帮助我分析一件事。前几天,桓公让我见一个名叫宁戚的人,宁戚对着我大声地朗读:“浩浩乎白水。”我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这几天犯愁的就是这句话。
婧夫人笑着说:人家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先生了,您还不明白吗?有一首古诗叫《白水》。诗中说:“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此诗意思是说:浩浩荡荡的白水河,里面有游哉悠哉的鱼儿。国君来召见我,我将有安稳的住处。国家还没有安定,哪有我适从的地方?这是宁戚在暗示朝廷,他想为国家做点大事呀(这里的“倏倏”中的“倏”字,音shū读“书”,指极快地,忽然。“倏倏”是一个动词,鱼游动的样子)。
管仲恍然大悟,非常高兴,谢过婧夫人,就向桓公报告去了。
桓公看到管仲来了,就问他:先生这几天为什么没有来上朝呢?
管仲就把事情的前前后后报告一番,桓公听了,认为宁戚是位贤者,便吩咐给宁戚修建官邸,斋戒了五天,接见了宁戚,把他提升为助手,后来升为相国,齐国有了宁戚,得到了更有效的治理。
有诗为证:“先辈有名言,樵夫可问道。”为此,西汉刘向在《列女传·辩通传》开篇,就记载了“齐管妾婧”的传记。
明代刘氏在《女范捷录·智慧篇第九》中写到:“宁歌浩浩,姬识之而喻相尊贤。”
〖女子国学馆〗
【第3课】《女学千字文》典故集锦之二
易女说:刚才,我们聆听了“婧夫人的故事”,感觉到她的辩通智慧堪称一绝,值得学习呀。
温信子说:是的。我们来接着谈《女学千字文》里面的女学典故和相关知识。
(12)清人唐彪,撰必读书
《女学千字文》第十二段写到:
清人唐彪,撰必读书。为媳之道,详尽阐述。
义方教子,绝不姑息。谨戒奢侈,道成妇途。
这段韵文大概意思和背景故事是:有一位清朝时期的汉族人,姓唐,名彪,字翼修,清朝初期教育家、文学家,浙江兰溪人,担任过会稽、长兴、仁和等地的训导官。著有《读书作文谱》、《父子善诱法》、《人生必读书》等作品。
《人生必读书》,详细地阐述了女子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如何正确处理夫妻之间、妯娌叔伯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子女教育等问题,是为女之道、为媳之道、教子之道的古代重点书目之一。
在为女之道、为媳之道上,重点讲述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认为任劳任怨、谦虚忍让、不贪钱财、和睦相处,是处理妯娌叔伯之间关系的重要基本点。在教子之道上,强调不要过分地溺爱,不要迁就姑息,要以礼教为重点,从小抓起,使孩子们学习成为彬彬有礼的人、仁义的人、&&
勤俭的人,这叫做“教子以义方,而不事姑息。”
有关唐彪的简历,史料中记载得很少。他写的《人生必读书》被保存在清代学者陈宏谋(即陈弘谋)所集的《教女遗规》卷下里。
(13)绍兴学诚,首道妇学
《女学千字文》第十三段写到:
绍兴学诚,讲学著编。首道妇学,能文有缘。
长自天优,贤才勤勉。娴于经礼,习于文胆。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是:绍兴的学诚先生,喜欢讲学和编修史志。他第一个著成《妇学》,认为女子能文,是有先天的缘分的。然而虽然要有天分,也需要个人去勤奋学习,学得贤才,学以致用,并能活学活用呀!这就要对古代的经典著作和礼仪文章很好地了解和掌握,练出一身文胆来。
本段韵文的背景故事是:“绍兴学诚”,指的是清朝的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教,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
他幼时多病,资质鲁钝,记忆力很差。但是,他从小对文史有浓厚的兴趣,立志追求学问,然而父亲让他走科考谋官之路。26岁时,他在国子监肄业。28岁时在京城的大学士朱筠身边做事,得以尽览朱府那些丰富的藏书。有幸能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和异同,学业大进。
他在科考上,屡考屡败。经过多年拼搏,终于在乾隆四十三年考中进士,这年,他40岁。由于他有过编修的经验,当了国子监典籍官。后来放弃了这个官职,到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作主讲老师,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再后来,他进了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修《续资治通鉴》等书。自以为不入流,不合朝廷之用,不愿再做官,所以就到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去了。
从乾隆三十七年起,章学诚就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未中断。他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修订了《湖北通志》。
他从32岁起,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经济上十分困难,可算是一生穷困潦倒。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见识独到,终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出他的才能和抱负。他倾心编辑12年的《史籍考》未及问世。
》《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多部,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生前,《文史通义》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他的二儿子首次刊印了8卷。他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都很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相传和唐朝刘知几的《史通》并称为史学的理论名著。
说来很有意思的是,今天的学者从《香艳丛书》中发现了他的《妇学》著作,从而得以学习和研究。《香艳丛书》是一套大型专题性丛书,由清代张廷华(即虫天子)辑录。全书二十集八十卷,共收书335种。该书搜罗了从隋代至晚清女性作者著作,和有关女性的文言小说、诗词曲赋、野史笔记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女子国学的重要资料。
在《妇学》中,古人第一次认为女子能文,但是要有先天赋予的资质,要熟悉经书、史书和礼书,还要有“文胆”在身。什么是“文胆”呢?就是拥有作文章、作学问的基本素养和胆识。
于是,《女学千字文》写到:绍兴学诚,讲学著编。首道妇学,能文有缘。长自天优,贤才勤勉。娴于经礼,习于文胆。
(14)女史贾茗,辑女聊斋
《女学千字文》第十四段写到:
古吴靓芬,女史贾茗。辑女聊斋,罕为人知。
上笔娥英,终笔婵娟。丰富多彩,情文兼至。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是:在古代吴地靓芬,有一位女史,姓贾,名茗。她写了一个小说集,名叫《女聊斋》。这本书因为流传不广,没有多少人读过它。书中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最后一个是婵娟的传奇。几十个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写得有情有理的。“古吴靓芬,女史贾茗”,有人断句成“古吴靓芬女”,“
史贾茗”。原文为“古吴靓芬女史贾茗”。
说来也是挺有意思的,就拿“女史”这两个字说吧,可理解成三个意思。一是指中国古代女官官名“女史”;二是指中国古代星官名“女史”;三是指对女性的尊称之一“女史”。所以,“古吴靓芬女史贾茗”,就众说纷纭了。
本段韵文的背景故事是:在清代的苏州,有一位女子饱读诗书,颇有才学。她十分仰慕同是清代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于是,她编辑了《女聊斋志异》,又名《女聊斋》,题名为“古吴靓芬女史贾茗辑”,是清代末年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女聊斋志异》,全书取材广泛,其中有历代史书中的故事,也有唐人小说,还选采了明清人所写的笔记,共收录八十九篇,分为四卷。如唐伯虎投身金锡山华学士府,计取婢女桂华的事,以及王琼奴传,都是录自《泾林杂记》;刘翠翠传则转录自《剪灯新话》,都是当时罕见的。所记人物,上自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下到明清之际的秀女婵娟,选材丰富多彩,故事跌宕起伏,笔触变化万千,情文兼至,栩栩如生。
《女聊斋志异》于民国初期发行,流传不广,故此罕有人知。如果女士们想读中华女子国学,《女聊斋志异》就应当是必读书之一了,不妨一阅,只当小说看就行了。
在这里,我们来看看《女聊斋志异·叙》中是怎么说的:
昔人云:“古今山川灵秀之气,往往不钟于须眉丈夫,而钟于妇女。”谅哉是言!观于今靓芬女史所辑《女聊斋》一书而益信。是书罗辑数千年来之贞女、才女、侠女、情女之魂,而汇之一编。其间奇闻轶事,或以情爱见称,或以节烈见著,或以侠义文藻见长,处常济变,守经达权,虽七尺须眉,未易具此志略;皆非有真道德、真性情、真气概、真学问者不办。
这段话是说:过去的人讲:古今山川中的灵秀之气,往往不看好男子汉,而看好妇女。请谅解古人说这样的话吧!读了现在的人靓芬女史所编辑的《女聊斋》一书,就会理解古人说的这句话了。
《女聊斋》搜罗了数千年来的贞女、才女、侠女、情女的精神,汇集一书。其中的奇闻轶事,“或以情爱见称,或以节烈见著,或以侠义文藻见长”,她们都能够在常态下安然地生活着,也能够在变化万千的社会里处变不惊,恪守着经书里所阐明的公理,维护着自己的人权,就是那些七尺男儿,也未必个个都有如此的情志和谋略呀!如果没有“真道德、真性情、真气概、真学问”的事迹,是不会收录到《女聊斋》中的。
《女聊斋志异·叙》接着说到:
一言一蔽之,皆中华之奇女子也!皆吾昆仑、峨嵋、长江、大河数千万年所磅礴郁积之奇气也!然则曷为而以《女聊斋》名其书?曰:靓芬贾女史者,素崇拜蒲留仙之著作者也,而尤倾倒于《聊斋志异》一书。故其居恒读书之处,尝自颜其斋曰“女聊斋”,盖所以志慕也。既而辑是编既竟,以其笔致之隽颖,词藻之古艳,叙事之简曲,而能达结构之紧峭而得势,情文兼至。其笔墨直足登“聊斋”之堂,而入其室。而其事迹又均系之于女子,因亦以斋居之名名其书曰《女聊斋》。留仙有知,得毋啾啾于青林黑塞之间,曰不图百数年后,尚有异体同嗜之替人在。民国二年九秋之月,匪遑谨叙。
用一句话概括说:《女聊斋》所收录的都是中华民族中的奇女!在她们的身上,洋溢着我中华“昆仑、峨嵋、长江、大河数千万年所磅礴郁积之奇气”!
下面说到:为什么要以《女聊斋》来作书名呢?原文“然则曷为而以《女聊斋》名其书?”其中有一个“曷”字,音h&读“何”字义就是“何”,“什么”,“怎么”,“为什么”的意思。后面接着说:“靓芬贾女史”素来崇拜蒲松龄,即留仙先生的著作,尤其是酷爱《聊斋志异》一书。故此在我经常读书的地方,取了一个“女聊斋”的斋名,以明了我的志向所倾慕的是什么呀。
为此,我不辞辛苦地选辑了八十九篇,分为四卷。其间会看到笔致是隽颖的;词藻是古艳的;所叙述的事情有简单,有曲折;每个故事的结构十分紧凑,又能像陡峭的悬崖峭壁那样气势磅礴,情在文里,文在情中。所用的笔墨胸襟,足可以登上“聊斋”的大雅之堂,可入“聊斋”之斋室。
而所选事迹,又都出自女子之身,因此便以我书斋之名为书名,叫做《女聊斋》。
如果留仙先生知道我起了一个《女聊斋》的书名,该不会在知己朋友所在之处说:不图数百年之后,有异性同样喜欢这“聊斋”体裁呀!
民国二年九秋之月,抽空谨慎地写此叙为前言吧!
原文说:“得毋啾啾于青林黑塞之间,曰不图百数年后,尚有异体同嗜之替人在。民国二年九秋之月,匪遑谨叙。”其中的“得毋”,即“该不会”;“啾啾”,为象声词,音jiū
jiū读“纠纠”,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青林黑塞”,是个比喻词,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的最后一句说:“知我者,在青林黑塞间乎!”“匪遑”一词,意思是“没有闲暇;来不及。”可译成“抽空”。
(15)博野会一,辑女鉴录
《女学千字文》第十五段写到:
博野会一,辑女鉴录。首卷懿范,马后第一。
善待人人,慈爱细微。从不嫉妒,谦高德贵。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是:在古代,有一本名叫《女鉴录》的书,很有名。它的作者,是博野的会一先生。这本书的第一卷叫做“懿范”卷,马后的事迹,是它的第一个故事。马后这个人,真是个大好人,她对每一个人都很好,从来不嫉妒别人,谦卑之德极其高贵,慈爱之德细致入微到无与伦比的地步。
本段韵文的背景故事是:清朝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出了一个大官,姓尹,名会一,字元孚,号健余。他出生于公元1691年,公元1748年离世。他考中了雍正二年的进士,历任吏部主事、扬州知府、河南巡抚、江苏学政等职。终身钦慕颜元、李塨之学。义理宗承程朱,即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的宋明理学。他一生重视实践,轻视空谈(即平生尚实行而薄空言);重视身心上的修为,而轻视耍笔杆子(即重身心而轻文字)。更反对那些恪守书本、
奉承语录的教条主义。他为晚辈们授课,讲习《小学》。教《诗经》、《尚书》、《易经》时,附以《大学衍义》及《衍义补》;教三《礼》时,附以《文献通考》;教《春秋》三传时,附以《资治通鉴》及《资治通鉴纲目》,以期学以致用。后人汇其所著为《尹健余先生全集》。其中以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为基础,辑评有《四鉴录》,包括君鉴、臣鉴、士鉴、女鉴四部分,影响深远。《女鉴录》包括懿范、贞德、贤明等卷,以故事带道理,深入浅出,颇有借鉴意义。
《女鉴录·懿范卷一》中,为读者介绍了马皇后。历史上有四位有名的马皇后,她们是东汉明德皇后、南汉高祖刘皇后、明朝明太祖孝慈皇后、明朝惠帝朱允炆皇后。《女鉴录》中所说的是东汉明德皇后马氏。她是汉明帝刘庄唯一的皇后,伏波将军马援的三女儿。闺名已经失传,她的谥号为明德皇后,从谥号上就能看得出,她是一位令人敬服的皇后。为此,《女学千字文》写到:博野会一,辑女鉴录。首卷懿范,马后第一。善待人人,慈爱细微。从不嫉妒,谦高德贵。表彰的就是她的优异而伟大的品德风范。
马皇后的父亲马援,跟随东汉光武帝刘秀征战沙场,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新息侯。他为人正直、清廉,不会讨好皇亲国戚,为此得罪了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和窦固等人。那些权贵子弟们伺机报复,便趁着马援病故的时候,诬告马援掳掠民间珍宝。刘秀听了也不调查一下,便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勃然大怒,没收了赐给马援新息侯的印绶,还不许他的尸体入葬高档墓地。马夫人为亡夫申辩,刘秀才允许把他葬回祖坟。
此后,马援生前得罪过的权贵,都来欺负马家的孤儿寡母。马援的儿子马客卿、马惠敏先后早亡。马夫人悲伤过度,只好把家事让十岁的女儿,即后来的马皇后主持。她不负母望,小小年纪就把家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精明能干。
马援的家族被皇帝冷落以后,人们见他家大势已去,用过去话说是“失势”了,原来与马家定亲的人,纷纷亮出了“势力眼”,马援的侄子马严气不忿,作主取消了马家三姐妹的婚姻,说这样“势力眼”的家庭,我们“高攀”不上!
三姐妹的年龄,当时符合选妃的标准,太子刘庄和其他各王的皇子都没有正妃,马严便希望能让堂妹们,顺理成章地成为各王的姬妾,对于当时的人家来说,是最好的出路。
堂兄马严上表请命,得到准奏之后,十三岁的马氏,被选进入太子宫。
进宫后,她的工作是侍奉阴皇后。史书记载:马氏很端庄,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诵《易经》,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即《周礼》)和思想家、儒学家董仲舒的书。
《东观记》说到:“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常称疾而终身得意。”
于是,这样一位举止端庄,容美貌靓的小女子,便和阴皇后朝夕相处,把皇后服侍得舒舒服服。与此同时,和其他妃嫔和同事友好相处,礼数周到,上上下下安宁和睦。于是,品行高尚,孝顺温和的马氏,受到太子刘庄的特别宠爱。
光武帝刘秀驾崩,太子刘庄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明帝,20岁的马氏被封为贵人,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
贾贵人(马氏的外甥女)生下皇子刘炟(炟,音d&读“达”)。当时马贵人没有儿子,明帝就让马贵人抚养刘炟,并对她说:人未必都要生育自己的儿女,只是担忧慈爱和抚养不周罢了。
于是,马贵人尽心抚育刘炟,宽爱慈和,如同对待亲儿子一样。
到了永平三年,有司向皇上奏立长秋宫。长秋宫,是皇后的代称。“奏立长秋宫”的意思,就是奏请确定皇后的人选。当时,皇上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皇太后阴丽华便下旨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宜立为后。于是,马贵人从此成为正宫皇后,刘炟也成为皇太子了。
马氏当了皇后,就更加谦虚谨慎,恭敬有礼,带头节俭,有美德,明帝十分敬重她。当时的马皇后,依然喜欢读书。在穿着上,从不穿华贵的衣服,经常穿在身上的是一条大练裙,即粗丝裙,下摆也不镶边。每月的初一、十五,妃姬、公主朝请时,她们看到马皇后衣裙粗疏,以为是什么好的丝织品呢,近前一看,发现是普通的粗丝物,不免觉得好笑了。马皇后说:这种丝织品有一个好处,就是特别容易染色,用它来做衣裙是挺好的呀!从此,后宫的女子们都跟着马皇后,衣着朴素起来。
永平十八年,明帝驾崩,太子刘炟即位,就是当时的汉章帝。养母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无论是明帝,还是章帝,大臣们奏请的事情,如果难以评判的,就先听听马后的意见。马后会根据国家大事,公事公办的原则,加以分析,提出符合事宜的建议,由皇帝自己定夺。她从来不以权谋私,为此,皇帝们都很敬重她。
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六月,42岁的马太后在长乐宫病逝,谥号为明德皇后。同年七月,她与明帝合葬,位置在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的显节陵(邙,音m&ng读“忙”),俗称“大汉冢”。&
(16)疯话乱语,首推老宣
《女学千字文》第十六段写到:
疯话乱语,首推老宣。目空一切,民国一仙。
论及尊卑,说女论男。卑者何卑?尊者何谈?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是:说起疯话和胡言乱语来,任何一个精神病人,也比不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老宣。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出来的疯话和胡言乱语,句句是名言警句呀!可以用于治国安邦的方略,也可以作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读点书的首选读物。有人说他目空一切,他自己似乎也这么说过,真是民国时期的一大怪杰,更可以说他是民国一大仙人。在古代,在如今,人们一说起“尊卑”来,总会承认“男尊女卑”的,然而老宣却不认为男子是“尊者”,女子是“卑者”。在他的眼里,男女都一样,从性别上说,没有什么尊卑之分。老宣的“尊卑论”,是世界上最有道理的。
本段韵文的背景故事是:二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北京突然冒出一位奇人怪杰,以其惊世的魔笔,掀起了一阵阅读“疯话乱语”的风潮。
他的名字叫宣永光,朋辈常以“老宣”相称,因以为号,大小报章发文也都署的是“老宣”之名。
1886年,宣永光出生在河北省的滦县,9岁时进私塾学习,后来到教会学校学习英文和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成于北京汇文学院。
老宣确实很怪,曾经在五年之内,换了七种职业,自视很高,目空一切。先后在北京陆军预备学校、汇文学校、北京大学等校讲历史、地理和英文课,对人生、社会、官场、家庭、男女关系等问题深入研究,自创学说。在大发议论时,常常话锋偏激,嬉笑怒骂,笔无遮拦。京津两地的许多报刊杂志,都可见老宣的专栏,一曰“妄谈”、一曰“疯话”,后来结集成书,风行一时。眼下可见的是他的《疯话集成》、《乱语全书》。
&有一位名叫顶寒的读者这样说到:老宣疯话,可称人类格言,社会警钟,医世针砭,照妖犀火。本人每天读了他的疯话以后,顿觉心情舒畅,即使食欲不佳时,也能多吃上两碗。像顶寒这样感受的人,恐怕数不胜数。
当您翻开老宣论《男女》的书页时,会马上被他所说的第一句吸引住的。他说:
说女子是卑贱的男子,是卑贱他自己,因为他不敢不承认是女子所生的。
他认为:女子穿美丽的衣服,不是使男子喜悦的,是使别的女子烦恼的。
浪漫的女子,在年轻时快乐;贞静的女子,到年老时安逸。
男子向女子求爱,要时近时远,不可一味的热烈;女子向男子求爱,要似迎似拒,不可一味的容纳。
男子听了人的话,多由左耳进,右耳出;女子听了人的话,由两耳入,一口出。
为此,《女学千字文》写到:疯话乱语,首推老宣。目空一切,民国一仙。论及尊卑,说女论男。卑者何卑?尊者何谈?
(17)女书相继,如诉篇篇
《女学千字文》第十七段写到:
女书相继,如诉篇篇。原体集之,多自史典。
往来诸戒,别而远嫌。妇谱书异,陈陆查卷。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和背景故事是: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女子国学书越来越层出不穷了,大都是认真撰写的名篇,也多能够引经据典,谈尽了女子的各种规范,说尽了男女有别的道理。这不是,又发现了一本,叫做《愿体集》。哈哈,这段《女学千字文》似乎写错了一个字:不是“原体集”呀!啊,人家温信子在这里说的是“原体集之,多自史典”,指的是古代的女学读本,多有原文辑录的,所以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不少完整的原著嘛!
啊,知道了,“原体集之”,会让人联想到清代学者、中医学家史典的《愿体集》。这本书提出要戒骄傲之性,反对婚姻中的“繁文缛节”和“夸奢斗靡”的陋习。至于往来的各种戒律,男女有别,还是要该避嫌的时候,避嫌;该远离的时候,就敬而远之呀!而那些“讨人嫌”的言行,可不要盲目地仿效呀!
如今,有不少女子,实实在在地不知道女子国学都有什么篇目,更很少有人去细细地找来、读来。就拿《妇谱》来说吧,便有不同的版本,有明末清初人陈确的《新妇谱补》、清人陆圻景的《新妇谱》(圻,音q&读“其”)、清人查琪的《新妇谱补》等。
前面说过,《香艳丛书》是一套大型专题性丛书,清·张廷华(虫天子)辑。全书二十集八十卷,共收书335种。该书打破作品形式的限制,以题材为主,搜录了从隋代至晚清女性作者著作和有关女性的文言小说、诗词曲赋、野史笔记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女子国学的重要资料。这能说女子国学没有什么看头吗?
(18)女学无古,新者哪般
《女学千字文》第十八段写到:
女学无古,新者哪般?学效成习,端端敬虔。
浅近之言,出于韵句。不卑不亢,难得勤励。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是说:中华女学暨中华女子国学,源远流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今天的女子,往往很少能够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些人还在那里学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样子,封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女子国学经典篇章。把“封、资、修”的大帽子,扣在女子国学和传统女学的头上,其做法令人啼笑皆非。
对于传统的女子国学篇章中的优秀部分,我们今天的人,应当学以致用,做到“学效成习,端端敬虔。”
有人说:过去的那些书是文言文写的,读不懂,所以就读不下去了。实际上,我们的出版机构早已把原文和白话文印在一起发行了,以便文白对照。再说,过去的女子国学书,也不是篇篇都看不懂的。如《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女儿经》等,都是“浅近之言,出于韵句。”
所以,女子学女学,应当
“不卑不亢,难得做到‘勤励’有加。”并注意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糟粕,推陈出新,承前启后,发扬光大。
(19)女子之道,古训明之
《女学千字文》第十九段写到:
女子之道,古训明之。德容言工,四行宜之。
以慈为本,以贤行持。子教家传,无不道之。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和所包含的内容是:要是讲女子之道,还是古代的先贤们总结得好啊!要讲女学古训,3000多年以前的《周易》是当之无愧的了,因为卦辞、爻辞,以及以后解释《周易》的《十翼》中,都提到了为母之道、长女之道、中女之道、少女之道等关于女子之道的学问。
中国传统女学,主要是讲解女德、女容、女言、女工的,也叫妇德、妇容、妇言、妇功。这“德容言工”,被称为女子四行,或女子四德。
这四德,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内宰》篇。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九御,即九嫔。非官名的“九嫔”,专指帝王之妾,位于后妃之下,在其他侍妾之上,故既可与妃合称“妃嫔”。嫔妃也可与其他侍妾合称“嫔御”。嫔,有帝女出嫁、帝王之妾、妻子死后美称等义。
女子之道,是以慈爱为根本,以贤惠为行动,教育子女和家庭管理,更是两大责任。
(20)贞静之德,为基为形
《女学千字文》第二十段写到:
女子之德,以贞为基。贞洁始终,节操如一。
女子之德,以静为形。娴静始终,安详以力。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是:女子之德,是以贞洁为根基的,要求女子要做到“贞洁始终,节操如一。”女子之德,是以娴静为形象的,要求女子要做到“文雅而安详”,并且以“文静”和“安详”来积蓄自己身心上的力量。
本段韵文涉及的知识点和典故是:贞,源自《周易·乾卦》。原文说:“乾:元亨利贞。”这句的“贞”是什么意思呢?是“持正而坚固”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固守正道”的意思。有人说:是坚持走正道。
在《周书·谥法》中说:“清白守节曰贞。”再后来,“贞”则是“贞洁”的意思了。贞洁,是指气节、操行上没有污点。贞洁,是道德上的基础,指的是固守正道,在节操上要始终如一。
许多人常常认为,守贞是女子的事情,和男子无关,其实不然。《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记载:“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意思是说: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这句中的“贞”,和《周易》中的“贞”是一样的,都是指坚持走正道和坚守正道。而这个“谅”字在这里指“为了信用而不顾是非”。
“静”,原指安静、沉静。在女德中,指娴静,即文雅而安详的意思。文雅,就是温和,而有礼貌。娴,即雅。静,即沉静(沉着而冷静)。安详,就是神态平静、从容稳重。
从古至今,那些具有大德的人,都会有贞静之貌的,一是能够固守正道,二是遇事沉着冷静,神态自若,从容稳重。安详之中,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令人生出敬重之心的。
为此,《女学千字文》写到:女子之德,以贞为基。贞洁始终,节操如一。女子之德,以静为形。娴静始终,安详以力。
(21)幽雅之德,为实为像
《女学千字文》第二十一段写到:
女子之德,以幽为实。幽深始终,宽厚深邃。
女子之德,以雅为像,端庄始终,优雅飘逸。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是:女子之德中,有一种品德,是幽德,说的是女子一生当中,为人要宽厚,思想要深邃。女子之德中,有一种品德,是雅德,说的是女子自始至终,要以谈吐不俗,举止优雅为自己的基本形象,端庄而大方,优雅而飘逸。
《说文解字》说:“幽,隐也。”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幽,从山,犹隐从阜,取遮蔽之意。”句中的“犹”字,是“如同”的意思。而“阜”字,音f&读“付”,本义为“土山”。
这段《女学千字文》涉及的典故,主要来自女学著作《内训》。女子要有幽德和雅德,主要是明朝徐皇后提倡的。她在《内训·德性章第一》开篇就说到:“贞静幽闲,端庄诚一,女子之德性也。”意思是说:坚贞&&&&
娴静、清幽 闲雅、端正、&&&
庄重、真诚、如一,这些都是女子所应具备的良好的道德和品性。
这个“幽”字,很有说辞,多是指“幽深”之貌。而女子的幽德,往往指的是不张扬,不在别人面前有意张扬自己的优点和优势。用北京方言说,就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为此要做到谦虚谨慎,经常向他人学习,心地力达宽厚,思想务求深邃。
(22)孝敬之德,为首为步
《女学千字文》第二十二段写到:
女子之德,以孝为首。父母公婆,竭尽孝力。
女子之德,以敬为步。恭敬相宜,礼道人际。
本段韵文大概意思是:女子之德,是以恪守孝道为首位的。对于女子来说,既要孝顺父母,又要孝敬公婆。尽孝的关键,不在于尽力给他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而在于让他们吃得舒坦、穿得舒坦、用得舒坦,力所能及就可以了,既关心他们的吃吃喝喝,又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样才叫做“竭尽孝力”了
女子之德,是以尊重他人、敬重他人起步的。在现代社会里,哪里都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先把人家尊重起来、敬重起来,这样才能赢得人家的欢迎。尊重他人、敬重他人,要做到恭恭敬敬地对人。即使面对的是小孩子,也要知道尊重对方,小孩子也是需要被看重的。尊重人家,就是看重人家。谁不想被人家看重呢?恐怕是没有人吧?
所以说,人际关系宜以“敬道”和“礼道”服人。什么是“敬道”?就是尊重他人、敬重他人的智慧和艺术。什么是“礼道”?就是以礼数修身、以礼服人的智慧和艺术。难道不是吗?
《女学千字文》这一段前两句的中心意思,出自典故“百善孝为先”。原话源自清代学者王永彬所编的《围炉夜话》。原文是: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一起邪恶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心中常怀着一颗仁心和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会忍心去做,所以,在一切行为中,孝顺父母应该是最先做到的。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恶的念头,那么,平常很不愿做的事,现在做起来一点也不会困难的,因此,放肆的心是一切恶行的开始。
然而,“孝道”不仅仅是指孝顺和孝敬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说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我们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就会显扬名声到后世,从而使父母和整个家族都感到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的,然后是为国家效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女学千字文》第二十二段后两句的中心意思,出自典故“敬人者,人恒敬之”。原话源自《孟子·离娄下》。原话是: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的这段话是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围炉夜话》中也有关于“敬”的话,原话是: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这里的“敬”字,是“尊重”的意思。此段话是在说:敬重他人,就是敬重自己。依赖他人,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一句谚语说: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靠自己最好。”
看到这段《女学千字文》,还要记起东汉女历史学家班昭的《女诫·敬慎第三》。此章说到:
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媟黩。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必作。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侮夫不节,谴呵从之;忿怒不止,楚挞从之。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楚挞既行,何义之存?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矣。
这一章的大概意思是说:阴阳本不同性。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女品行也多是不同的。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因此谚语说:“生男如狼,惟恐他懦弱而没有骨气;生女如鼠,惟恐她如同老虎一样凶猛。”然而修身不过以“敬”为基,而避强不过以“顺”为谋。以敬修身,以顺避强,敬顺之道,为女子的大礼。
“敬”上的工夫不是别的,是一种持久恭敬的态度和涵养。“顺”上的工夫不是别的,是宽绰富余的胸怀和谋略。持久,是知足;宽裕,是崇尚谦恭。夫妻亲密之好,终身不离不弃。在室内周旋,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轻慢的做法。轻慢的事一发生,言语会过分,放纵恣肆,就会有侮辱丈夫的想法。这是因为不懂适可而止的道理啊!
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的不可能不争,曲的不可能不辩。争论辩驳一旦产生,就会有忿怒之事生来。这是因为不懂得恭顺而地位低下的原因啊!侮辱丈夫的心思不节制,就会有谴责呵斥;愤怒的情绪不停止,就会有鞭打杖击的。作为夫妻,本应以礼义相互亲爱和睦,以相互恩爱而亲密合作。鞭打杖击一起,哪还有什么礼义存在呢?谴责呵斥既然宣发出来了,哪有恩爱之情的存在了?礼义恩爱没有了,夫妻便要分离了。
《女诫·敬慎第三》,讲述了敬慎和敬顺之理。此理是为妇的大道。敬贵持久,顺贵宽忍。男以刚强和担当为德,女以柔顺与中和为美。从总体上说,本篇所述之理,还是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虽然只谈了不要侮辱丈夫的事,没有谈到不要侮辱妻子的事,也还不失为警言慎告。
4、沈荷的故事
电视剧《红妆》里有一位主人公,名叫沈荷。她与苏铁假扮夫妻,和冷梅组成红妆情报组。冷梅为了掩护沈荷,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苏铁被上司紧急召走,去了台湾。沈荷在寻找到失落在地沟的情报后,把它安全送到接头地点。当她返回住所,发现了苏铁临走前留给她的字条。上面写着,让她带着冷梅的小女儿明明,去宁阳找自己的母亲,暂时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沈荷带着烈士的遗孤,来到名誉婆婆的身边,担起了一个儿媳妇和母亲的责任。
她到一家医院继续做了医生,从此,围绕着“抓特务”这场政治斗争,发生了一连串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
在这场斗争中,沈荷由于及时撤除了特务安放在劳模闹钟里的定时炸弹,被怀疑成“特务”。医院组织和公安机关,让她一次次地交待不能言明的历史履历,而她重复着相同的答案,被扣上不信任组织的帽子,成为特嫌。
沈荷一边坚守着地下工作的秘密,一边顽强地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
由于她医术高超,抢救了许多的伤员和病人;
当持枪的特务在医院里滋事时,她勇敢地冲了上去,被子弹击伤;
抗美援朝前线急需特制的创伤药膏,她及时研制,巧妙地和特务周旋,排除医院左的势力的干扰,保证了伤员用药;
当战斗英雄朴俊熙的右腿受伤严重,陈少凯医生不得不准备为他做截肢准备的时候,副院长郑一民想到了沈荷,让她火速到朝鲜战地医院去救治英模。她不辞辛苦和危险,翻山越岭,提前到达,用中医传统草药所熬成的药膏,保住了朴俊熙的右腿。
当地方组织以极左的眼光,想对群众隐瞒沈荷的事迹,弄虚作假,不让她接受采访,要把抢救朴俊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右耳有回音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