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和风湿一样吗有何区别,该如何治疗

风湿病和痛风病有什么区别_百度宝宝知道其他人还看了哪些
每日在线答疑痛风.类风湿.风湿三者的区别和判定
我的图书馆
痛风.类风湿.风湿三者的区别和判定
痛风和风湿、类风湿在中医上都属于痹症的范畴。但三者有根本的区别。痛风以春秋季节发病最多,发病前多无发病征兆,仅少数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不适。 典型发作的病人,起病急,多在午夜痛醒,状如刀割样剧痛,甚至不能忍受被单覆盖和周围震动。多以脚大拇指的趾指关节红肿热痛为多见,边界清楚,有明显触痛。 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在耳轮,海常见于拇趾、指腕、肘膝等处。大的如鸡蛋大小,小的像芝麻。 随着病程的延长,尤其是长期痛风结节的患者,约有三分之一有肾脏损害。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增高(正常值男性为6毫克%,女性为5毫克%)。急性发作期可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痛风石穿刺可见尿酸盐结晶。X线检查之表现可助诊断:早期关节囊肿胀,尔后出现骨端出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缘锐利的穿凿样缺损。晚期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关节强直,可伴有脱位和病理性骨折。 而类风湿早期表现为对称性的关节肿痛,以四肢小关节为主,其中掌指关节、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最为常见。有晨僵现象出现。晚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和骨性融合。 关节外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严重或病变活动的症状,全身各个器官都可受到影响,表现多样,常见的有类风湿结节,血管炎等。 化验往往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 风湿病临床主要表现有关节炎、心脏炎、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病以及发热等。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可留下心瓣膜病变。为引起小儿及成人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小儿风湿热对保证儿童的健康和防止发生风湿性心瓣膜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检查见抗O高。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痛风治疗误区和三种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
痛风治疗误区和三种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都是风湿免疫性疾病,但它们是有根本的区别:
  1、发病情况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初发年龄以9-17岁多见,男女比例相当。
  类风湿关节炎以中年女性多见。
  2、病因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类风湿关节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
  从中医角度看
  风湿病属寒痹症,
  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属热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状也是真热假寒或里热外寒。
  3、症状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常见开始侵及大关节如,下肢关节者占85%,膝和踝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关节很少见不造成关节的畸形。还有环形红斑、舞蹈症、心脏炎的症状。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受风湿侵犯而急骤发病史,并有半数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咽峡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全身表现有乏力、食欲减退、烦躁、发热(大多数有高热)、出汗、体温与心率不成正比等。
  关节炎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对称性、复发性。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关节,常对称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关节功能多因肿痛而活动受限,有时关节腔伴有渗出液。部分病人几个关节同时受累。
  儿童关节炎症状多轻微,或仅1-2个关节受累,成年则较显著。
  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完全恢复正常功能。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多有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或不典型的风湿热病史。
  主要表现:
  一般无高热,仅少数病人有低热。关节多为酸痛,呈游走性窜痛或限于一两个关节轻度肿痛,关节功能因疼痛轻度受限。如累及膝关节则行走、上下楼及蹲站时困难。呈反复发作,遇天气变化(刮风、下雨、阴天)时加重。有时四肢出现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说明有风湿活动,应进一步检查。亦有的病人心脏并无器质性改变,而常有心悸、胸闷、憋气等现象。应注意观察有否瓣膜损害等器质性改变,应进一步检查排除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关节炎
  往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腱),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
 往往侵犯小关节(尤其是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也会侵及其他大小关节,早期呈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晨僵,晚期往往造成关节的畸形。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的内脏病变其他全身性表现。
  4、实验室检查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血化验血沉加快,抗O高,类风湿关节炎往往类风湿因子高,CCP、AKA会出现阳性。
  5、治疗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以消除链球菌感染为主,青霉素是首选药物。同时对于关节疼痛、心脏炎等进行相关处理。
  类风湿关节炎以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用药上及早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在关节疼痛肿胀期间应用非载体抗炎药控制疼痛等症状。出现内脏并发症时进行相关治疗。
  6、预后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关节无变形遗留,绝大多数可治愈,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
  类风湿关节炎晚期会出现关节畸形。
  治疗方法
  风湿病用一般抗风湿西药或中医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药常能速愈,
  类风湿用一般抗风湿中西药不但不能治愈,有时反而会越治越重。
  骨关节炎的治疗比较保守。
  对于症状温和的病人,治疗方法可由于病人的教育程度不同而不同,如口服非阿片类镇痛药,或物理和职业疗法。附加的手段包括自我控制课程,个性化的社会支持,体育锻炼,减轻体重(如果超重),支撑,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变更职业)。参加自我控制课程(如由美国关节炎基金赞助的一些课程)的病人,关节疼痛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往往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如使用华佗脉通与阿司匹林进行联合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世界医学界难题,有慢性癌症之称。
  1、目前西医、中医常规治疗只能给病人用激素抗炎、解热止痛、抑制免疫药物、活血通经、疏风止痛等治疗可稍缓解症状,这些常规的治疗仍停留在对炎症及后遗症的对症治疗,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只是一时的止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正所谓的治标不治本,也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只是应付性的治疗。
  2、长期用激素治疗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代谢紊乱等疾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易诱发严重感染、致癌、致畸、不育、消化性溃疡、内分泌失调及代谢紊乱。长期吃药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
  中医辨证:
  肾精不充,风挟痰湿成痹。
  治 法:
  填精养液,化湿通络,搜风定痛。
  “地黄合剂”一方系参考近代经验用单味干生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而扩充拟成。临床体会单用于生地治疗见效慢,止痛作用差,用量大时病人有腹痛泄泻的副作用,病人常在服用3—5天后不愿接受。扩充方加用理中、温中健脾、渗湿化瘀、搜风定痛等药,效果明显增加,副作用却大大减少。
  中医治疗类风湿的方法——地黄当归金甲汤
  组方:将上药切成薄片,加水800—1000毫升,煮约1小时,2次温服,隔日1 剂。
  制用法:干地黄95克 当归3克 白金条(即人角枫)须根5克 刺三甲5克
  “免疫平衡”疗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由于现在单纯的中医、西医对此缺乏特效的治疗的方法,所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中西药合理联用的意义重要。中西医联合治疗得到了广大同仁的认可。现代医学对类风湿的认识发展很快。70年代认为治疗此病缺乏方法,80年代提出了偏于保守的金字塔治疗模式,而90年代初期提出了与金字塔模式相背的降级治疗方案即“下台阶疗法”。即便如此,单纯的西药治疗类风湿其疗效还是不理想,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是目前的发展趋势所在。但是在治疗类风湿时,要强调的是中西药之间要合理应用,应纠正一些单纯的中医治疗加西医治疗这一模式,应该更深入到某一点,某一治疗环节上,从宏观辩证,深入到微观辩证中去,以取得更好疗效。
  现对联合用药,浅谈经验与体会如下:
  一、中西药联用治疗类风湿的目的
  1 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2 减轻或消除中药(西药)的毒副作用;
  3 扩大中药(西药)的作用范围;
  4 增强中药(西药)在体内的有效血浓度;
  5 减少西药(中药)的治疗量;
  6 加速起效,缩短疗程。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中西药合理联用,现代医学将治疗类风湿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2)病情缓解药(DMARDs);(3)皮质激素(CS)。
  (一)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与中药的合理联用
  NSAIDs治疗RA的主要问题是:胃肠道反应及肾脏的毒性作用,另外止痛缺乏选择性也是它的缺点。通过中西药合理联用,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可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等。我院临床应用认为,运用NSAIDs时,主要针对NSAIDs的缺陷及副作用来选择中药。通过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现代医学对中药的研究成果,严谨组方选药,具体方法如下:
  1、减轻副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79%的类风湿患者,常规剂量口服非甾体抗炎药1个月后,可有明显的胃黏膜糜烂及微量出血,20%的病人出现胃溃疡。最近有人认为目前治疗类风湿的剂量只能起止痛作用,大剂量时才有抗炎作用,由此产生的胃肠道反应还要更大。我们从临床多年观察到:大剂量的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会出现脾胃虚弱,脾虚湿阻等表现。根据辨证论治,在相应的治疗类风湿的中药中选用相应的中药或方剂,如黄芪,生苡仁,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方药。与非甾体抗炎药一起应用。我院用此方法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几乎没有因胃肠道的副作用而停药。而单纯使用西药的患者,30%的患者往往因胃肠道反应而停药。
  2、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的治疗量&&
上述提到的由于非甾体抗炎药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临床上往往不能应用其有效的剂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桂枝,细辛,清风藤,全蝎等中药均有抗炎镇痛作用,特别是附子,有学者认为其镇痛作用,比消炎痛,保泰松稍弱,与阿斯匹林的作用相当。对小柴胡汤,乌头汤,防己黄芪汤等均有抗炎镇痛作用。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采用中医中药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不仅减少了非甾体抗炎药的剂量,减少了不良反应,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疗效。顺利的完成治疗疗程。
  3、扩大非甾体抗炎药的治疗范围&&&
类风湿患者可表现全身关节疼痛,而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往往是全身性的,缺乏选择性。根据中药的归经,某些药物可选择性作用于某一关节或某一部位,如手臂疼痛可选用片姜黄,桑枝,秦艽:下肢疼痛可选用松节,木瓜,牛膝:颈背疼痛可加羌活,独活,葛根,防风;腰部疼痛可选用杜仲,狗脊,桑寄生;关节疼痛可选用丝瓜络,忍冬藤;等。根据类风湿患者不同的疼痛部位表现,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择中药,以加强特定部位的止痛效果。
  4、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时间延长&&
中药乌梅,山楂,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等属酸性,非甾体抗炎药与这些中药中的一种,或几种联用,可以酸化尿液,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的排泄,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治疗类风湿的疗效。在临床辩证处方中发现加入乌梅等中药,比不加疗效要好。
  (二)病情缓解药(DMARDs)与中药的合理联用
  DMARDs被认为是治疗RA的第二、三线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有:金制剂(金诺芬或瑞得)、羌氯喹、甲氨喋呤(NTX),爱诺华及雷公藤等。据国外学者Anderson报道:80%的RA
患者呈慢性经过,并且认为其关节的损害大都发生在病后的前2年,因此,目前主张早期应用DMARDs,以减轻关节损害的程度,提高疗效,但此类药物副作用大,起效慢及停药后病情易反复等缺点,需要联合中药来弥补,具体途径如下。
  1、减少副作用&&
DMARDs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粘膜溃疡、皮疹、麻疹、斑秃、月经异常,血细胞降低等。我院在临床运用DMARDs时,根据不同的反应,辩证分型为:脾胃不和、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两亏等,根据这些分型在辨证论治治疗类风湿的处方中相应给于健脾和胃、健脾益气、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等中药治疗。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证明副作用大为减少。
  2、增强疗效&&&
日本学者研究表明,桂枝加术附汤或薏苡仁汤加乌头原碱治疗
RA,其阻止病情恶化,改善症状的有效率达65%。另有学者认为运用中医的温热、扶正、利活血等方药,也可明显地缓解RA病情。中医以上治疗RA的手段,与现代医学DMARDs的作用机理类似。我院运用桂枝加术附汤联合DMARDs治疗RA,从晨僵、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数及30米步行时间方面,均有明显进步,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3、缩短起效的时间&&&
最近提出DMARDs中各药之间可以联合应用,以不同的机理发挥作用,副作用不累加,可以提高疗效。但是DMARDs这类药物的共同点是起效时间慢,停药后易反跳,我们通过20多年的临床发现DMARDs联合中药治疗RA平均起效时间缩短,撤药后无明显反跳现象,因此中医中药与DMARDs中的一种或几种药物联用,可以缩短起效的时间,防止撤药后的反跳现象。
  (三)皮质激素(CS)与中医中药联用
  激素治疗RA起效迅速,疗效显著,目前主要因为其可怕的副作用,撤药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它的用途。
  1、减轻副作用&&
长期应用激素会出现多种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中医分型大都属于阴虚内热、湿毒壅盛、气滞血瘀、肝肾亏损等,临床中分别选用滋阴清热、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补肾益肝等中药加入相应的辩证处方中治疗本病,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副作用。
  2、有利于激素的撤减&&
激素的撤减不当会造成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现代医学表明补肾阳的中草药有促进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兴奋作用,有助于撤减激素。日本学者运用柴苓汤(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治疗RA
、溃疡性结肠炎、肾病等,发现能使之安全撤减激素。我院研究的“代激素方”汤剂(炙首乌、太子参、黄芪、怀山药、白芍、白术、生甘草、枸杞等组方)临床运用表明有激素效应。为安全撤减激素及防止疾病反弹提供了有力保证。因此选用上述方法来撤减激素是行之有效的,是安全的。
  然而某些中西药之间联合应用属于禁忌。再临床上应警惕,如NSAIDs应避免与中药药酒(骨刺消痛液、虎骨酒、舒筋活络酒等)联用,以免加重胃粘模损害;甲氨喋呤能干扰胆碱合成,增加肝脏的毒性,因此甲氨喋呤与中药药酒也不宜联用;另用国外学者报道,青霉胺与中药绛矾丸同服,使青霉胺吸收减少,血浓度降低,从而影响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化治疗与早期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十分清楚,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早期、正规治疗能使绝大多数病人病情得到缓解,从事日常工作。否则,会失去最佳治疗机会,造成不可逆的病理改变,丧失关节功能,所以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化治疗非常重要。&
  规范化治疗包括早期治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原则。
  一、早期治疗
  早期积极治疗属于治疗观念的改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A 滑膜炎在最初1-2 年内进展很快,50%
的关节软骨及骨破坏在此期发生,如采用传统金字塔治疗方案,即先选用一线药(非甾体,NSAIDs),如芬必得、扶他林、莫比可、西乐葆、万络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一段时间,无效或效果不满意,加用二线药,如金制剂、氯喹、柳氮磺胺吡啶、青霉胺等,又治疗一段时间,效果还不满意,再加用三线药物(细胞毒药),如甲氨蝶呤(MTX)、硫唑嘌呤、环孢A、来氟米特等,1-2
年时间过去了,很多病人已经出现了关节软骨及骨的破坏,失去最佳治疗机会。早期治疗是指一旦确诊RA,及时加用二三线改变病情药(DMARDs),必要时联合用药,
以控制病情发展,使大多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
  二、联合用药
  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
  1&& 2&
5& 6& 7 月
  甲氨蝶呤
  柳氮磺胺吡啶
  “下台阶”治疗方案
  (亦可加用金制剂、MTX、AZA、PEN等)
  联合用药的设想是同时使用作用机制不同或作用部位不同的药物以增加疗效,或每种药的用量小以减少副作用。如果单用NSAID,优点是起效快,但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抑制疾病进展。如单用DMARDs,虽能使部分病人病情缓解,但需服药后2-3个月才起效,在起效之前,病人难以耐受。通常在疾病初期NSAID和DMARD联合用。另外对一些顽固性或难治性RA,单用一种DMARD病情不能控制,应尽早考虑合用2
种或2种以上DMARDs,甚至激素和生物制剂,使病情尽快缓解,以后逐渐将用药减少,最后用一种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的药物维持治疗,即所谓“下台阶”或“倒金字塔”治疗方案。
  目前公认的最佳联合方案依次有:非甾体+MTX+柳氮磺胺吡啶;非甾体+MTX+抗疟药;非甾体+MTX+青霉胺;非甾体+MTX+金诺芬;非甾体+MTX+硫唑嘌呤;非甾体+MTX+植物药。无论那一种都有MTX,如果患者对MTX不能耐受,则可改用与其他改善病情药物联合。为避免药物不良反应,联合治疗中所选用的各种药物均可酌情减量,如MTX可选用7.5mg/
周和柳氮磺胺吡啶1.5g /日。
  美国风湿病学会2002年对RA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新增加了5种治疗药物,包括来氟米特、依那西普(etanercept)、因福利美(infliximab)、环孢素及米诺环素。又为联合用药增加了新的选择。
  三、个体化治疗原则
  众所周知,R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转归都有很大不同,治疗也应遵守个体化治疗原则。
  少数病例(10%左右)属于所谓的“良性”RA,临床症状轻,发作一次以后缓解至少一年或不再发,对这类患者可选用一种NSAID和一种DMARD,症状控制后停用NSAID,DMARD维持治疗一段时间,也可以减量至停用。
  大多数病人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这类病人如不规范化治疗,1-2年内可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其中有的病人对治疗反应好,经一种DMARD治疗病情可获得缓解,但需长期维持治疗;有的病人经一种DMARD治疗,病情不能完全缓解,尤其是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者,需2种或2种以上DMARDs联合治疗,病情控制后,再选用一种耐受性好的DMARD维持治疗。
  所谓难治性RA,是指经用2种或2种以上的DMARDs联合治疗至少半年,而疗效不满意者,占总RA人数的10-20%。一般认为有以下情况的RA患者很可能发展为难治性RA:①HLA-DR4+,②病情活动指数很高(包括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指数、血沉、病人对自身健康的评估),③CRP持续升高及高滴度RF,④伴有皮下结节、血管炎、血小板增多、贫血等关节外表现,⑤未能在早期接受合理抗风湿治疗者,⑥关节X线相显示软骨和骨的破坏进行性加重。
  对这类难治性RA,如何治疗才能使病情达到缓解,国内外风湿病学者都进行了不少的探索,现介绍如下:
  1)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选择,近几年,来氟米特(LEF)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RA治疗中应用日趋广泛,国内外多家临床实验证明LEF治疗RA疗效与甲氨蝶呤(MTX)相同,能改善关节肿痛指数及关节功能,使血沉、C反应蛋白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骨侵蚀减少,而副作用明显少于MTX。对MTX无效的患者换用来氟米特或加用来氟米特,对部分病人有效。环孢素A单用或与其它DMARD联合用,在一些难治性RA中也有较好的疗效。&&
  2)生物制剂的应用:生物制剂的原理是通过抗细胞因子抗体或抗细胞因子受体抗体或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来阻断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治疗作用。近年北美和欧洲先后批准几种治疗RA的生物制剂应用于临床,如infliximab(TNF-α
嵌合性单克隆抗体)、Etanercept(人工合成的可溶性TNF-α受体融合蛋白) 、以及IL-1Ra(IL
-1受体拮抗蛋白),他们在难治性RA治疗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
  3)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CTX 冲击(400mg,2
周1次,或800mg,2-4周1次)治疗对难治性RA取得满意疗效。
  4)类固醇皮质激素的应用,有些患者关节肿痛明显,NSAID无效,DMARDs起效又慢,就像下阶梯治疗方案中提出的那样,在改善病情药物起效之前,联合用小剂量的类固醇皮质激素(强地松10-20mg/日),近来的研究提示小剂量的类固醇皮质激素可延缓RA关节的骨质破坏。甚至还有人提出激素冲击治疗,甲强龙200-500mg/日,连用3天,之后用小量激素维持,这种做法似激素为一种过渡用药,这样可尽快诱导病情缓解,起过渡“桥梁”作用。当关节肿痛基本缓解,DMARDs也开始起效时,激素逐渐减量至停用。这样即发挥了激素较强的抗炎作用,又避免了长期应用激素所造成的副作用。
  5)免疫吸附疗法,美国FDA已批准用蛋白A免疫吸附柱治疗难治性RA患者,2002年美国风湿病年会在RA治疗指南修订中,将免疫吸附疗法列为RA的治疗方法之一。此方法是利用吸附柱中蛋白A具有与人血清IgG的Fc段相结合的能力,将RA病人血浆中的IgG和IgM免疫复合物吸附,然后去除。临床实践已证明免疫吸附疗法对难治性RA的疗效肯定,但同时应强调,此法一定与2种以上DMARDs联合应用,才能使病情长期缓解。
  6)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际上是一种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对难治性RA的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因费用昂贵,且有一定风险,仅用于其它治疗无效的重症难治性RA。
  关于雷公藤的应用也应该放到个体化治疗中讨论,雷公藤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抗风湿药物,用于治疗RA
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抗炎止痛及免疫抑制双重作用,起效快,疗效肯定。其副作用 有生殖胃肠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肝肾皮肤黏膜等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致残性很高的疾病。由于其病因不十分清楚,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加之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给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现已证明RA患者关节病变在发病后第一年发展最快,发病2年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早期使用改变病情药物可控制疾病的进展。因此,RA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治疗,而早期治疗的前提是早期诊断,所以早期诊断就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对目前所用RA分类(诊断)标准的评价
  目前国内外均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RA分类标准对RA进行诊断。此标准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骨关节X线改变和RF是否阳性。RA早期临床表现常常不特异或不典型,骨关节X线的改变只有在关节软骨破坏到一定程度才出现,加之类风湿因子在RA早期可能不出现,且缺乏特异性,所以说此标准不适于早期RA的诊断。
  为什么说RF缺乏特异性,因为RF是抗人或动物免疫球蛋白IgG的Fc段上抗原决定族的特异抗体,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抗IgG抗体,并不具有诊断的的特异性。临床上发现除了在RA患者血清中检测出外,RF还可以在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PSS)、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出现,在一些感染性疾病中也可出现,甚至在一些正常老年人中可阳性。
  二、对RA早期诊断的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风湿病学家致力于RA早期诊断的研究,包括建立早期关节炎门诊,提出早期RA的大体诊断标准,建立RA早期诊断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及将CT、MRI和B超等影象学用于RA的早期诊断。
  1、重视早期临床表现
  欧洲一些国家成立了早期关节炎门诊,提出了病程大于12周、RF+、ESR快、DW4/DW14基因型者发展为RA的风险高。另一个统计数字显示,病程大于12周是判断发展为RA的重要指标。还有人提出了早期RA的大体筛选标准,即当患者就诊时出现了以下任何情况,如≥3个关节肿胀、MTP/MCP关节肿痛、晨僵≥30分钟,应做进一步相关检查,确诊是否患有早期RA。在2003年ACR大会上,Olivier
Vitteoq等报道他们对314个病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随访,这些病人均至少有2个关节肿胀,且持续4周以上,病程小于6个月,未用DMARDs和激素治疗。一年后被确诊为RA的176人,非RA而患其他风湿病者138人。结果显示预测RA的独立参数是抗CCP抗体、关节肿胀数、握力和AKA阳性,最好的预测指标为抗CCP抗体。
  2、RA早期诊断的相关自身抗体
  近年来提出了对RA诊断具有高特异性的瓜氨酸相关自身抗体系统,包括AKA、APF、AFA、抗CCP抗体,并认为抗
Sa抗体亦属于此系统,也有人称他们为RA早期诊断抗体谱,这些抗体对早期RA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现介绍如下:
  ①抗角质蛋白抗体(AKA):以Wistar大鼠的食管中段角质层为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质层有板层状或线状荧光沉积为阳性。AKA对早期RA的诊断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32%。
  ②抗核周因子(APF):Nienhucis等以颊黏膜细胞作底物测ANA时,发现在核周围有大小不等的圆形颗粒,称为APF。现已证明APF对早期RA的诊断特异性为91.4%,敏感性为35.2%。
  由于AKA
和APF的抗原的特殊性(人颊黏膜上皮细胞和大鼠食道中段角质层),以及检测方法(IIF)不易标准化,使检测常规化和普及有一定难度。
  ③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近来发现AKA
与APF的真正靶抗原是聚角蛋白微丝蛋白(filaggrin)。现可用基因技术合成抗原聚角蛋白微丝蛋白,并通过免疫印迹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FA。证明AFA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36.3%,特异性为93.4%。
及APF三者的靶抗原虽然都是filaggrin,但三者检查结果并不完全重叠,三项临床检测可互相补充,提高RA的诊断率。
  ④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研究Filaggrin的同时发现瓜氨酸是AFA识别Filaggrin表位的组成成分,由此建立了以人工合成CCP为抗原的ELISA检测方法,检测R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曾小峰等报道,294例RA病人中,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47%,特异性为97%,国内外均有报道抗CCP抗体在早期RA时即可出现,它将成为诊断RA的标记抗体。
  ⑤抗Sa抗体:从人胎盘提取Sa抗原,用免疫印迹或ELISA法检测抗Sa抗体。抗Sa抗体对RA的敏感性为43%,特异性为98%。由于该抗体在RA的早期可以测出,且其滴度随疾病活动性消长。因此,除作为早期诊断外,还可以作为RA活动的监测指标。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是评估RA关节结构破坏的重要方法,但普通X线检查对早期RA诊断并没有帮助。CT的分辨率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所以CT可以发现普通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病变,特别是高分辨CT可准确诊断出关节软骨细小的病变,对早期RA轻微骨质破坏诊断很有价值。
  MRI:RA病人手的冠状切面第二、三近端指间关节和第五掌指关节有滑膜炎
  MRI对软组织层次的分辨力优于CT,由于滑膜炎的严重程度与骨侵蚀的发生密切相关,MRI可对RA滑膜炎症程度进行量化,故对早期RA滑膜炎有诊断价值,并可通过测定滑膜的量来观察治疗反应,还可应用半定量方法测定骨侵蚀的量,因而可用于评估疗效。
  超声波检查对判断滑膜炎和软骨轻微病变有一定帮助,适用于髋、膝、腕关节的检查。由于该方法的诊断正确性往往与操作者的手法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手法技术的不正确往往可造成某些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重视早期临床表现,检测早期诊断相关自身抗体,以及应用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早期RA的诊断水平,早期开始有效的治疗,改善预后。
浅谈痛风治疗误区 药吃了也白吃!
  多数流行病研究,正常尿酸水平男性为7.0毫克/分升(mg/dl)、女性为6. 0 毫克/分升。
  超过这个值就是高尿酸血症。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有直接关系, 但不是所有高尿酸血症都会出现痛风。
  未出现痛风(关节炎、痛风石或肾结石)的高尿酸血症被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痛风的定义: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在关节滑膜的白细胞中可发现尿酸钠结晶;痛风石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有时导致畸形和残疾;痛风石可沉积在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引起高尿酸肾病。
  上述表现可呈不同组合形式。
  以下逐一分析临床中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误区一:
  我感到要犯病,就赶快服了别嘌醇,这药怎么无效呢?
  对策:
  这是因为用药时机不对。
  治痛风药物大体可分两类: 一类是治疗急性痛风药物,它包括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另一类是降尿酸药物,
它主要包括别嘌醇和苯溴马隆。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应使用第一类药物。而降尿酸药物无消炎止痛作用,不能消除急性痛风的疼痛。另外它可引起血中尿酸浓度变化急剧变化可诱发或加重痛风发作。所以在急性期不宜使用降尿酸药物,
应等急性痛风炎症完全消退至少1 一2 周后才开始使用。如患者在使用降尿酸药物的过程中痛风复发为避免尿酸浓度过度波动,不要停用。
  误区二:
  痛风发作后,如果痛得轻,能忍受我就不服消炎止痛药,不能忍受时才服药。
  对策: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除非患者有其他原因不能服药比如对消炎止痛药过敏, 否则就应尽早治疗。
  治疗越早, 疗效越好。
  有指南说“早期(起病后12 一2 4 小时内)用药是获取良效的重要条件”。
  更有指南指出,在痛风的萌芽期服一片秋水仙碱可制止痛风进一步发展。
  这就意味着一旦有痛风先兆,就应赶快服一片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消炎止痛药, 等到痛风达高峰, 疼痛无法忍受再找大夫开药,
就会事与愿违, 本不想服药,为克服剧痛反而会服更多药物。
  在痛风早期,治疗时间比选择何种止痛药更重要。
  误区三:
  关节出现红肿、疼痛时,赶紧弄块热毛巾敷一敷。
  对策:
  对于急性痛风此举不妥,因为热敷可加重炎症。
  另外,受累关节应休息(1一2 天),关节运动可加重炎症,休息有助于恢复。
  误区四:
  我一直坚持低嘌呤饮食,服苏打片,尿酸怎么就降不下来?
  对策:
  我们知道健康人每天产生约7 50 毫克尿酸, 其中8 0% 是体内合成的,20 % 来自食物。
  每天约500~1000 毫克的尿酸被排泄,其中肾脏排泄6 0 毫克, 肠内分解20毫克。
  由此可见食物产生的尿酸只占全部所产尿酸的五分之一。
  饮食控制对轻度高尿酸血症有效,对重度高尿酸血症难以奏效。
  它只解决由饮食产生尿酸的问题但不能解决体内合成过多和肾脏排泄过少等问题。
  另外苏打片不降尿酸, 它的作用是碱化尿液使尿酸在尿中的溶解度增大, 避免形成尿结石。
  对重度高尿酸血症需饮食控制和降尿酸药双管齐下才能解决问题。
  误区五:
  我感到尿酸高时比如饮酒吃海鲜后我就多服一片降尿酸药物,尿酸正常后就停用,这样是否既能降尿酸又能减少药物副作用?
  对策:
  这种想法有一定代表性,但它是不正确的。
  降尿酸治疗的策略是“低量开始,缓慢加量,长期维持”。
  因为大部分病人是在痛风第一次发作后才知道尿酸高,还有的人是在体检时意外发现尿酸高。
  其实在此之前, 尿酸高可能已存在很长时间了, 所以就高尿酸血症本身而言,
它不是急症没必要争分夺秒用大剂量药物把它快速降下来。
  更重要的是大剂量降尿酸药物可使血中尿酸浓度发生急剧变化, 这种急剧变化可诱发或加重痛风发作。
  在降尿酸治疗过程中降尿酸药要从低剂量开始, 逐渐加量使尿酸平稳下降, 这样就会减少或不诱发痛风。
  一般希望把尿酸降到5~6 毫克/分升即可。
  为达到这个目标不同的人需要的药物剂量可能是不同的。
  剂量过大会增加药物副作用, 剂量过小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
  在缓慢加量的过程中,根据血尿酸水平调节药物用量。
  可以找出一个因人而异的合适剂量然后长期维持治疗。
  为什么要长期维持?
  正如前面所述,大部分病人的高尿酸血症都已存在很长时间了,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尿酸结晶已沉积在包括关节滑膜在内的组织和器官中所以体内尿酸的库存量很大。
  用降尿酸药物把血中的尿酸降低后不等于组织和器官中的尿酸结晶也消失。
  组织中尿酸高血液中尿酸低,组织中的尿酸会顺着尿酸梯度向血液中动员,通过药物作用排出体外。
  只有组织中的过多尿酸转为正常, 高尿酸血症才真正得到控制。
  正如体尿酸结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消失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 短期服药是不行的。
特意为你整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指南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众多骨科疾病的一种,到底有多么的折磨人,没有患病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它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多时候是一种心理上的折磨。
  这点从每天要吃的药物上就能体现出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总共可以分为5大类,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其中的2类药物。剩余的3类药物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推送给大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药物
  ①
非甾体抗炎药
  属于这一范畴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水杨酸钠等。作用是消炎止痛,只有在关节疼痛时才需要服用,以至于有些患者错误地把它当成了单纯的止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除了止痛外更重要的是抗炎,绝大多数风湿病都是炎症性疾病,控制炎症是目前治疗风湿病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2种非甾体消炎药同时使用,因为2种药物的止痛消炎作用并不会更好(效果不会叠加),反而会因为药物的副作用不同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
  ②
慢作用抗风湿药
  慢作用抗风湿药是一类可阻止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病变进展的药物。应用得当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这些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及青霉胺等,因该类药物较非甾体消炎药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1~6个月,所以叫慢作用抗风湿性药物。
  和非甾体抗炎药不同的是,大量临床研究证明,2种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应用可使大部分重症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而对于轻症或早期患者可考虑单独使用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
  有时这2种药物会搭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主要是在关节疼痛时使用,疼痛如果得到控制了,就不需再服用。但慢作用的抗风药则要持续服用,有时长期服用一种药物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可在医生帮助下服用其他类型的抗风湿药物。
  如何对抗药物副作用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药物也一样。这2类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确实很有效果,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副作用。只是这些副作用相比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造成的伤害来说尚在控制范围之内。
  话虽这么说,对于副作用我们也不是毫无办法的。解决副作用有2点,一是医生对药物的使用剂量拿捏好,既治疗疾病又能将副作用减轻到最小。
  二是用药物缓解副作用带来的伤害,例如有些非甾体抗炎药会对胃部造成伤害,所以可以搭配一些保护肠胃的药物服用,但如果有消化道溃疡或消化道出血史的患者,看病时需告知医生。其次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要严格避免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因为这种药物会加重肾脏疾病。
  只吃药就被能治愈吗?
  很多患者得病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否治愈,但因为现在对于它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了解。药物的治疗主要是为了阻止疾病对关节造成伤害,因为一旦病情发展严重,关节变形的话患者就不能自如地活动了,甚至于有些患者只能卧床在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RI影像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调的是早期治疗,现有研究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发病3个月后就能从核磁共振检查出关节软骨或骨质的破坏,其实在症状显现之前,这些伤害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开始积累了。国际上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好能在发病的前3个月就开始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的治疗。及时正确地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可以使得大多数患者病情被完全缓解。
  ③糖皮质激素
  前一篇文章中我们讲解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其中2类,今天我们再来讲一下另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糖皮质激素。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常简称它为激素,且对于它的第一印象是会导致发胖。至于它是如何造成发胖的,以及发胖能避免吗?都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对糖皮质激素进行一个讲解。
  什么是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人体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是一种人身体中本身就能分泌的激素,作用是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等作用。除了人自身分泌以外,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市面上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基本都是对人体内分泌的激素经过改良后,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的。虽然人们总喊它激素,但实际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包装上是不会印直接印上“激素”两字的。那我们怎么区分呢?只要你看见包装上印有“XX松”、“XX松龙”的药物,大多数属于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能够降低吗?
  虽然人体能够自己分泌糖皮质激素,但从数量上来说,想要靠它们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口服激素类药物来加大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发挥抗炎作用。
  因为糖皮质激素对体内的多种物质代谢都有调节作用,吃药加大体内激素含量的同时,这些外来的激素也会干扰体内的代谢过程,导致副作用的出现,如脂肪堆积、骨质疏松、高血糖、高血脂、影响生长发育等等。
  除此之外,人体摄入激素类药物会发胖,也是因为糖皮质激素会促进人体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影响人的食欲,让人们更想吃那些高热量的食物。
  在说减少副作用之前,大家要明确的一点是:减少不等于没有。是药三分毒,我们在上篇文章中也说过,相比于副作用带来的影响,还是类风湿性关节带来的伤害更大一些。如果担心副作用而拒绝使用激素,疾病的发展得不到控制,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减少副作用,医生能做的是把剂量维持在有效的最小剂量,针对疼痛部位能够局部用药的,就不全身用药。患者自己需要做的是做好预防措施,可以在用药期间适当补钙,使用一些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并做到定期复查。如果需要停药可以在医生的帮助下慢慢减少用量,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这样吃才不会胖
  如何从饮食上控制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发胖问题,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指南。但如果可以做到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保证蛋白质、少添加糖和脂肪的饮食结构,还是可以控制体重的。
  另外,鉴于糖皮质激素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免疫反应、抗炎等。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想要控制体重的话,在日常饮食用中就要避免加重炎症的饮食因素。如下面这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类风湿和痛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