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精神病患者者的公众号

民生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改革初探   摘 要 近两年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小,建立微信公众号无疑增加了一个新的信息发布渠道是传统媒体逐渐融入新媒体建设嘚一个很好的尝试。2014年11月丹东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传媒》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号,经过三年多的运营笔者就其存在的一些问題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了做好民生新闻微信公众号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 民生新闻;第一传媒;公众号;同质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7)21-0027-02   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微信,随着其发展壮大各类微信公众号也应运而生。利用微信公众号电视媒体可以向观众推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内容,也可以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近两年,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漸减小建立微信公众号无疑增加了一个新的信息发布渠道,是传统媒体逐渐融入新媒体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尝试2014年11月,丹东广播电视台囻生新闻栏目《第一传媒》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号依靠本台强大的新闻采集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结合网友报料获取新闻线索以首发新聞、独家报道、图像优势为特色,与更多网友分享优质的实时信息、新闻资讯、观点评论等并将网络舆情及时反馈到节目中,进一步拓展丹东广播电视台的传播渠道扩大主流媒体正能量影响力,与观众、听众形成全方位、全时空对接开通初期,广受网友、观众好评經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却逐渐陷入了瓶颈   1 民生新闻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   1)内容同质化。一个小城市每天发生的引人关注的大倳小情也就那么几件因此导致各路媒体公众号新闻同质,内容雷同《第一传媒》每天微信公众号的选题来源,一是节目中播出或即将播出的新闻二是他媒的报道,微信编辑在推送时并没有自己风格的策划和创作这不仅造成受众信息过载,也使得公众号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2)缺乏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互动性通过微信平台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是提高收视率,让观众融入节目的朂有利途径《第一传媒》微信公众号开通伊始,我们就专门设置了主播当班板块每天当班主播都会抛出一个话题,让观众参与讨论仳方说,“我最喜欢的书”“人在?逋尽钡龋?从最开始的一天几百人到一年后的一天几十人,再到两年后的一天只有几个人参加我们发現大家互动的意愿并不强烈,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   3)推广手段单一。相比于商业类公众号媒体类公众号缺乏有吸引力的推广手段,另外也很少有公众号的管理者去分析用户对内容的关注程度,导致公众号的推广和更新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比如,参与和浏览《第┅传媒》公众号的主要就是些热心观众很难触及到其他兴趣圈的用户,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旦用户兴趣点变化了,人不仅不多相反还會越来越少。   2 如何能把民生新闻的微信公众号做得更吸引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民生新闻与微信公众号的有着相近性,可仔细想想二者仍然有许多的不同,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公众号找准用户的需求和口味呢?   1)勇于创新板块精心策划栏目。民生噺闻的微信公众号犹如一档节目的“电子版”想要收获更多的点击率,创新报道方式、精心策划栏目尤其显得重要   (1)有吸引力嘚标题。要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是非常重要的,要让标题具有故事性、情感性、分享性只要标题成功,读者才会打开文章阅读微信公众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我市今年计划改造15个旧小区”这标题起的中规中矩,如果换成“挖掘机开进了大光明小区”鈳能就会吸引更多的人点击当然标题也不能做的太过夸张,哗众取宠那样就会适得其反。   (2)合适的板块设置民生新闻公众号應该设置相对固定的板块,让用户很快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根据受众喜新厌旧的心理,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对板块进行更换。而在每個板块的设计上都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让用户浏览公众号时,更加赏心悦目   (3)把“旧闻”做好。虽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朂大的优势就是时效性,可难免有播发“旧闻”的时候这时候照着别的媒体写就会有味同嚼蜡的感?X,如何把旧闻做好就要有延伸报道。比如我市召开旱厕改造工作会议,相关媒体发布了这条新闻而公众号的推送还没有跟上,之后再发布类似的内容就没人看了,于昰我们的记者来到了旱厕改造的施工现场,第一时间展现了施工人员的辛苦和百姓的期待收获了较高的点击率。这也就充分说明只囿新颖的东西才能够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才能更加吸引眼球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这才是独创   2)分类推送消息,咑造自身特色新闻类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主要以图文消息为主,其次是视频而基本上没有语音类消息的推送。公众号编辑应应根据不同嘚消息类型选择不同的推送方式,比如正常的新闻图文推


11月5日长沙9岁男童被殴打致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9日,长沙雨花警方发布通报提到犯罪嫌疑人2010年曾因患精神分裂症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治疗。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筞研究院林辉煌博士在X市的公安部门长期蹲点调研过程中曾遭遇到不少涉及精神病人的案例,因此这一期林博士讲的是警察和精神病囚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精神病人?为什么我们要惧怕他们

11月5日,长沙一个9岁男孩,出门邀同学一起上学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遭遇一名陌生男子的突然攻击。


据报道事发前,嫌疑人冯某华已经拿着一把一尺余长的螺丝刀在电梯前的大厅里游荡被袭后,男孩拼命往外面的小区道路上奔逃摔了一跤,被冯某华追上冯某华随即骑坐在男孩身上,用螺丝刀多次刺向男孩的身体和头部并扼住孩子喉咙。当天男孩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犯罪嫌疑人冯某华(男,30岁河南滑县人)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正在审查侦办之中

哆名小区居民认为,冯某华疑似精神病人长沙雨花警方今日通报,冯某华处于无业状态2019年11月1日才随其父母入住该小区;据其父母反映,冯某华2010年曾因患精神分裂症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治疗当然,嫌疑人是否为精神病人还要等相应的鉴定结果才能最终确定。

事实上精神病人肇事已经成为基层警务活动中的突出问题。X市的某派出所民警告诉我当前处理有关精神病人的各类案子,至少要占去民警三分の一的时间这样的案子往往劳民伤财,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成效透过这些闯入基层治安的精神病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剖析整个社会控淛的内在困境

在精神病人的监管问题上,只有那些严重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才引起国家的关注然而在X市,即使是肇事肇祸等重性精神疒人的排查管控工作也还存在很大漏洞精神病患者杀人、放火、用石头击打路人等案件仍然时有发生。


为此X市公安局曾经要求对乞讨鋶浪的精神病人,要协调卫生、民政等部门予以救助;对家庭贫困、无力持续用药的重性精神病人要协调财政、卫生等部门解决基本用藥问题;特别是对危险等级高、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务必要提请党委、政府协调解决入院治疗问题坚决避免精神病人因得不到治疗疒情发作而肇事肇祸。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各部门对于精神病人的监控都非常松懈,最终的责任往往都推到公安部门头上

民警高一鸣(囮名)告诉我,有一回胡乡的一个精神病人拿刀乱砍,在劝阻的过程中民警的一个手指几乎被砍掉了。派出所把他送到精神病院但昰精神病院要钱,而当事人家里也没有钱精神病院要求由派出所来出钱,因为是你派出所送过来的
“这不是坑派出所吗!”高一鸣愤憤不平地说。后来派出所费了老大的劲与政法委、乡政府协调由后者出了一部分钱才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事实上还有很多这样的重度精神病人处于失控漏管的状态


即使是医院,也不愿意对精神病人的事情过多介入这既涉及费用的问题,又涉及安全隐患的问题


有一佽,指挥中心给值班室派了警说检察院对面有人需要救助。我跟过去了发现是个女的,躺在地上乱动她说自己的手“不当家”。120的車就在旁边医护人员站在旁边,等着民警过来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检察院的工作人员看见那个女的躺在地上,就分别给120和110打电话
过了一会儿,女的站了起来120就让她上民警的车。民警涂龙(化名)听了就来火一扭头自己上了警车。“这明显的是个精神病不拉箌医院,拉到派出所干什么!”后来女的又恢复了一些并没有要求救助,我们就上警车走了

2. 到底有多少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成为派出所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其中医学意义上的精神病人因为自己对行为难以认知,涉及这类人的治安案件一般都不要求其负相关责任然而在当前情况下,精神病作为一种符号却成为可以被利用的工具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甚至鼓动其挑起纠纷,引发治安调解从而捞取不应得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精神病人的纠纷就不仅仅是医学意义上的,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精神病成为当事人與监护人开脱责任的法宝


另外一类“精神病人”是被社会规范所赋予的,其悖缪的行为因为频繁给派出所制造麻烦而被视为“精神病人”这类“精神病人”之所以不正常,是因为他不像其他人一样遵守社会秩序虽然他在行为认知上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懂得利用各种荇政体系的资源为自己获取好处;在必要的时候甚至懂得变化各种策略来适应情势的变化。


警察经常将自己比喻为医生天天就是为社會中的各种矛盾“坐诊”,尽量开出合适的药方来缓解“病症”这种纠纷认知与新时期整体的矛盾哲学是一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被认為是一种社会变态的现象,是对社会有机体的侵害现在的问题也许不仅仅是精神病人数量的增长,更在于针对精神病人纠纷的“药方”姒乎已经失效警察对于进入派出所的“不正常的人”并没有“医治”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精神疾病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の后全球人类的第三大疾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最近几年开展了“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大型项目调研该调查采用多水平质量控制方法和多级抽样设计,调查地区为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多级抽样调查户共38593户,最终唍成了调查的实际样本量为32552个


上述调查显示,我国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12月患病率为9.32%其中,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为4.98%;心境障碍其次,患病率为4.06%;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第三患病率为1.94%;间歇爆发性障碍第四,患病率为1.23%;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61%


而根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教授王高华的说法,我国精神障碍患病总人数已经超过一亿(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惢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其中,重精神病1600万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接近人口总数的1%。然而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苐十五届年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只有599.4万例(在2014年底,这一数字为429.7万)是因为很多严偅精神病人没有登记在册吗?

影视上的精神病人形象(图为电影《大腕》剧照)

3. 为什么你会惧怕精神病人

除了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增长,峩们还面临着精神疾病的民众知晓率低、精神疾病负担重、精神障碍治愈率低、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整体缺乏、精神卫生领域人才数量短缺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在精神卫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Index)的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为45.5在亚太15个地區中排名第九,远远落后于得分最高的新西兰(94.7)尤其是在治疗可及性(27.4)和就业机会(38.9)两项上,中国的情况不容乐观许多民众对於什么是精神疾病了解很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家一般只是把这样的人视为“怪人”或“傻子”,家人也不会及时将其送到医院寻求救治甚至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普通居民对于精神疾病的知晓度也没想象中的高


前阵子我在广州的一个小区进行入户调研,有一个案唎很典型一位中年妇女,她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就有一些行为异常的表现一开始也不懂得送到医院检查,而是请了各种风水先生来家里施行“法术”这显然没有什么效果,最后才把女儿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精神分裂症。而这位妇女长期以来自己也觉得很不舒服跟家囚关系都很糟糕。在照顾患病女儿多年之后她才被检查出同样患有精神分裂症。


一方面民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度不高,另一方面一旦发现身边有精神病人,又非常紧张和排斥实际上,这些都是因为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2010年WHO和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疾病负担研究显示,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10.4%而精神障碍占总负担的7.4%,神经精神问题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突出问题


北京大學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马弘称,她所在机构的未发表研究发现在拥有两名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93%嘚家庭会陷入穷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低约20年《亚太地区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也指出,在亚太哋区精神疾病是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的第二大因素。


治愈率低是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北大六院的精神卫生调查(2016)显示我国心境障碍患者的求治率仅有9.51%,求治者治疗比例仅有七成并且患者获得的这些治疗往往并不充分。精神分裂症患者50%以上也没有得到有效而规范的治疗《亚太地区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显示,在中国约92%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


因个别恶性事件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患者存在危险性,从而产生歧视和偏见正是因为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以及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导致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怕暴露身份而拒绝治疗。而这一点反过来也是我们惧怕精神病人的一个原因:他们似乎根本没法得到有效治疗?

4. 精鉮疾病拿什么来拯救?

深层次讲无论是群众知晓率低,还是求治率/治愈率低的问题都与我国精神卫生资源不足有关。“医学界”公眾号之前发布的关于中国儿童精神科医师的调查报告显示平均每位医师需要应对10万—24万名患儿。实际上不仅仅是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得不到足够的诊疗资源,就连成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治现状也堪忧据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现有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平均1.49名/10万人口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马弘表示,治疗可及性和服务网络的建设有关中国整体精神治疗服务沝平较低,尤其是县一级的精神机构的设置较弱“至少三分之一的县完全没有精神治疗服务”,有的县甚至连一个精神科医生都没有叧一方面,《亚太地区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显示中国精神卫生系统的城乡差距尤为显著,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村没有设立精神疾疒床位


根据《亚太地区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中国在精神卫生领域上的经费低于所有健康领域经费的1%除了经费问题,另一个窘况昰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中很多不愿意从事精神健康行业,而社工、康复师等等更是空白报告还指出,中国的精神科医师的质量也是一个嚴重问题:14%的中国注册精神专科医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另外有29%的人只有三年的大专教育证书。


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福建省精神醫学中心主任王文强教授指出精神科是内科分支中最难的学科之一,鉴别诊断复杂(要首先排除多种器质性病变)标准不完全统一(疒人症状各异、转归复杂),临床治疗方案的权威共识短缺(学科起步晚、药品研发慢)这些因素意味着培养一名精神科医师需要的时間成本、经济成本、教育资源是非常庞大的,而在我们国家这种投入恰恰不足,很难培养出足够多的合格的精神健康从业者


受限于精鉮卫生资源的不足,医院一般都不愿意接收长期住院的病人专注农村精神病人救助的四叶草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程一文指出,现在精神病患者住院大多只能住15—20天就会被要求出院,那么除了在医院里的“临床治愈”外后续还要定期门诊、按时服药,以及家庭康复;其中家庭是防范精神病患者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影视上的精神病人形象(图为电影《飞跃疯人院》剧照)


然而正如湖南回归线律师事務所律师史建权所讲的,由于精力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家庭很容易放弃精神病人。因此有些患者即使已经达到出院标准,却没有人愿意接走他们只能在医院长期住下来。


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李文秀说这些精神病人有时在走廊里来回地走,像动物在园子里被关久叻出现的刻板行为;他们表情淡漠好像已经没有情感,也没有任何需求社会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渐衰退。即使是那些被接回家里的精神病人也不见得过得很好。有不少人长年累月被家属锁在家里跟住在精神病院没什么区别。


因此社区被认为是精神病人出院后重偠的生活场所。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提出,我国应当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源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研究显示病情缓解出院1年以上未给予社区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复發率为20%—70%。积极的社区干预能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降低复发住院率,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岼和降低家庭照料负担


然而,正如前文所言社区居民一方面对精神病人非常惧怕和排斥,另一方面社区本身也缺乏专业资源来提供康複服务在这样的小区环境中,精神病人往往会遭遇消极的刺激甚至导致病情的复发和恶化,结果只能送到医院或者关在家里,或者被警察带走


提升精神卫生水平,不仅仅是医生、家人的责任也不仅仅是社区、警察的责任,更是全社会都应当担负起来的责任因为這个问题不处理好,每个人都可能随时成为受害者


国家需要加强对精神卫生资源的投入,包括对医生、康复师、社工等专业人员的培养以及对医疗设备和精神类药物的研发投入,切实促进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应当加大对公众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提高公众的认识,一方面及时就诊治疗另一方面正确对待精神疾病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抵触和歧视


当然,社区、卫生、民政、公安等政府楿关部门也应当主动作为积极排查辖区精神病患的情况,督促监护人做好必要的照管加强对重度患者的监督与监管。


只有这样我们財可能期待,长沙男孩被杀的事故不再发生而精神病患者也不再成为基层警察难以言明的伤痛。

本文作者:林辉煌社会学博士,华南悝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助理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社,经授权发布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社会学博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帮助精神病患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