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镜医生

  品评历史,笑看风云。
  没有了???
            以上是蒋介石的卖萌照或与宋美龄二人的合照,晚年的蒋介石常以慈祥老人的面容出现。
  @静月思怜梦清幽
18:03:49  没有了???  -----------------------------  一直都会有,写完为止,现在不就开始了么
  现如今,台湾的民主宪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先前他们那里一直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政治笑话,说蒋介石去世后,到天堂遇见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壮志未酬的孙先生非常关心中华民国的状况,便问老蒋:  “我死后,中华民国有没有行宪啊?”  蒋介石马上回答:“有啊,有行宪,当然有行宪啦!”  孙中山又问:“那第一任总统是谁啊?”  蒋介石老实回答说:“是我。”  孙中山心想,老蒋一统江湖,确实当得,又继续关切地问:“那第二任是谁呢?”  这时老蒋很不好意思说还是自己,但又不太想说谎对不起国父,便机智回答道:“于右任(余又任)。”  孙中山高兴地说:“不错,不错,书法家当总统,文学治国。那第三任又是谁呢?”  蒋介石脑筋急转弯,灵机一动回答说:“吴三莲(吾三连)”  孙中山说:“嗯,舆论界有人出任总统,也好。那下一任又是谁?”  蒋介石面不改色地回答:“赵元任(照原任)。”  孙中山想了一会儿说:“很好,语言学家当总统。那第五任又是谁?”  蒋介石答道:“是……是赵丽莲(照例连)。”  孙中山开心地说:“太好了,连教育家也做总统了,真是越来越进步了。”
  第十三将
大刺头徐树铮  【棋逢敌手】  徐树铮,出生在日光棍节那一天(倒不是预示着他要打光棍,似乎寓意这人注定卓尔不群或特立独行),本来字又铮,号铁珊,人称“小扇子”,但因为仰慕民族英雄林则徐,所以又自号则林,姓加号连起来再倒过来念就跟林英雄一样了。谈到徐树铮,他绝对是北洋军阀中的又一位传奇人物。  先将崇敬林则徐的徐树铮与敬仰戚继光的吴子玉佩孚做做比较,他们分别是皖系和直系的中坚人物,都考过秀才,都是能文能武之人,都很受掌门人的器重,在军事上都表现得很强势,都曾无比辉煌过,可比指数五颗星。  最先将徐树铮与吴佩孚相提并论的是吴的恩人郭绪栋。起先,吴佩孚还是段校长武备学堂的学生,不过老段还没怎么注意到这位未来将他打得落花流水的常胜将军,这倒是很像后来蒋校长错过林同学一样。在同郭绪栋的一次谈话中,段祺瑞便问道:“听说先生对曹三(曹锟)手下的那位吴标统很是推许,说他是潜龙在渊,总有一天会一飞冲天,是不是真有此事?”  郭绪栋神秘地笑了笑,然后斩钉截铁地说:“确有此事,环顾北洋诸将,无出吴佩孚其右者。”  段祺瑞听郭绪栋说得那么自信,那么肯定,便心有不甘地问:“比起我手下的小徐子(徐树铮)怎样?”因为老段总是觉得他这个心腹爱将有经天纬地之才,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将。
  @再造文明 173楼
20:00  【民国!民国?】  每次有起义或战争,黄兴总是冲在最前面,但终其一生也未打过一场胜仗,但国人秉承太史公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谈到这位“勇为开国,宁静持身”的实干家,人们往往肃然起敬,这便是中国人关于历史良知所在。1911年底,孙中山带着万众瞩目的期盼,从美国一家餐馆打工归来,当记者问他从海外筹款多少时,他说:“我带回来的是革命精神!”当时宋教仁就对于孙中山回来竞选临时大总统就很不满(宋渔夫先........  ------------------------------  楼主好人,可否推荐推荐书籍
  “二人各有千秋,论心计,论手段毒辣,论纵横捭阖,小徐子要高一筹;但论行军布阵,进退攻守,决胜千里,吴佩孚强他多矣;这两个人对主子也都是忠心耿耿,但总的来说,吴佩孚做人堂堂正正,小徐子爱走极端,更偏激一些,说句不好听的话,有点像死去的袁项城(袁世凯)。”郭绪栋直言快语间还是透露出对吴佩孚更多些推崇和赞扬。  听郭这么一说,段祺瑞哪里肯同意,他要为徐树铮鸣不平:“哟嗬,我看那个吴佩孚今天也没干出什么名堂来。”  “这个不必担心,我替吴佩孚算过了,他在四十岁之前坎坎坷坷,四十岁一过,自然会出人头地。”郭绪栋又是一副神妙莫测的样子,有点像东汉末年徐庶走马荐诸葛。  这次谈话吊足了段祺瑞的胃口,所以老段直接去找曹锟,说是要向他要一样东西。曹锟巴结他还来不及,便爽快地问:“段大人看中的,尽管说一声,曹三双手奉上。”  “我不要你的金银珠宝,也不要你的弹药武器,就只想要你手下的一位小团长。”  曹锟反应也快,明白了老段的来意,便反问道:“当年袁大人想你段大人要小徐子,你为什么不给?”  段祺瑞知道曹锟贪财好利,便预先声明,说是要举行秋操,他忙不过来,只是暂时借用吴佩孚,忙一阵子就归还,不必担心他会抢人才,还接着说政府从外国进了一批军火,这回北洋六镇个个伸手,我也不知道该分给哪家,你觉得谁最缺我就给谁。这会儿,段祺瑞想要放长线钓大鱼,看来郭绪栋的夸赞真的很凑效。
  老段分明是话里有话,想要拿军火换取吴佩孚。曹锟领会到老段的意思后,都有些垂涎欲滴了,他也变了回口气,语调缓和地说:“说定了,那个姓吴的只是借用,到时得还给我的。”  吴佩孚即将改换门庭的消息不胫而走,郭绪栋便马上向段祺瑞进言:“吴子玉确是个人才,但他不适合你段大人,他在你这里要受委屈的。”  “莫非你说我嫉贤妒能?”段祺瑞听到这话,心里很不高兴,便不悦地说:“难道我还不如曹三了?”  “曹三和段大人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说句不好听的话,曹三为人贪鄙,没有主见,处事也圆滑,但也正因为此,他什么都可以由着吴佩孚。段大人眼里可是揉不得沙子的,性格刚烈,这和吴佩孚的性子倒相似,你们两人要是在一起共事,恐怕要磕磕绊绊,到时对谁都不好啊!我之所以这么说,也是为你好。你可要把我的话听进去了。”  段祺瑞就在心里盘算,郭绪栋说的也有道理,再说我手上已经有小徐子那样的文武全才了,也不差一个吴佩孚,要是得到一个姓吴的,处处都和自己合不来,岂不是捡了个绊脚石。  其实,郭绪栋和段祺瑞都忽略了一点很重要的,那就是吴佩孚非常懂得感恩,不管是对郭绪栋还是对曹锟,他都是感恩戴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让郭当山东省长,拼命救了曹锟两次还始终站在背后挺他。如果段祺瑞对吴佩孚多加恩德笼络,吴佩孚估计也不会特意跟他过不去;再说徐树铮,为人锋芒太甚,在段祺瑞底下耀武扬威也还是被段氏宽厚地包容,得罪袁世凯,再后来还无法无天地威逼大总统黎元洪,搞了个府院之争,这小扇子也没少给段祺瑞添乱,真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不过徐树铮也还有值得名垂青史的事迹,后面慢慢地将会有提到。    徐树铮(1882——1925年),安徽萧县人,非常精明的一个人,文武全才,皖系灵魂,段祺瑞最为宠信的心腹爱将。
  【伯乐之遇】  日,徐树铮出生于安徽省萧县的一个小村庄,这里距离徐州不远,所以成名后的徐树铮也被称为“徐徐州”。同所有半耕半读的传统家庭一样,他们总希望自家的读书种子学习长成后能考取个功名,一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一来一人得道也好鸡犬升天。小时候的徐树铮据说聪颖过人,3岁就能识字,7岁就能写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同号称一支笔就能引起四万万同胞共鸣的梁启超梁神童有得一拼。  按理说,小徐子一直走读书出仕这条路应该很有前途,可能是受到甲午中日海战的刺激(本部书的好多人物都受这个战争的影响),凭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当然,还有可能是心高气傲的小徐子觉得自己的文化修养已经到家了,没有必要在这方面继续花费时间了,所以有投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想法。但家里人起初只是想让他继续在科场上拼取功名,他妈很快就将离家闯荡的徐树铮捞了回来,为了收住他的心,还给他娶了个漂亮的小娘子。谁料这小徐子竟然说服新婚不久的小娘子,让她把嫁妆换成盘缠支持丈夫去“觅封侯”。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徐树铮弃文就武,还专门跑到济南上书山东巡抚袁世凯(孙中山年轻的时候也上书过李鸿章,大概年轻人都有李白那种“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豪情),那万言书叫作《国事条陈》,陈述一番经武之道后,袁世凯也觉得这个青年见识不凡、才气逼人,也有心接纳,但阴错阳差之间,却没能及时启用徐树铮。据说老袁正在服丧,便让手下朱钟琪会会(也就是面试)徐树铮,可不料二人谈不到一块,面试不欢而散。徐树铮有些扫兴,放声吟唱着“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蹿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为了解气,徐树铮还自题绝句一首,以抒发满腔悲愤:  性气粗豪不自收,等闲岁月太难留。安能化得身千亿,处处迎风上酒楼。  神童的诗很快就传到乡间,他爸也就是很善于循循善诱的徐世道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说孩子啊,你出山就是要想办法让别人用你。别人之所以不肯用你,很有可能是你过于孤高,要知道心比天高命就会比纸薄啊。你处处表现得要骑在别人脖子上,这哪能行?  怀才不遇,徐树铮悻悻怏怏地回到投宿的客店。正好段祺瑞也路过这个客店,过厅堂时,见一少年正写着楹联,字写得苍劲有力。当时正是寒冬,徐树铮尚穿着长袍,然而气宇轩昂,毫无寒酸之气。段祺瑞当时也是惜才之情油然而生,就过去搭讪。
  @再造文明
20:00  【民国!民国?】  每次有起义或战争,黄兴总是冲在最前面,但终其一生也未打过一场胜仗,但国人秉承太史公的
观:不以成败论英雄,谈到这位“勇为开国,宁静持身”的实干家,人们往往肃然起敬,这便是中国人关于
良知所在。1911年底,孙中山带着万众瞩目的期盼,从美国一家餐馆打工归来,当记者问他从海外筹款多少时,他说:“我带回来的是革命精神!”当时宋教仁就对于孙中山回来竞选临时大总统就很不满(宋渔夫先........  ------------------------------  @帘外海棠-14 21:46:13  楼主好人,可否推荐推荐书籍  -----------------------------  《孙中山演义》、《北洋军阀史话》、各种人物传记、回忆录、近现代史等等等等,可以加好友详聊~·~
  徐树铮便答道投友不遇,正等着家里寄钱接济。段祺瑞就问是否愿意与我共事?徐树铮打量了一下段祺瑞,只是简略答道:“值得就,则可就。”意思是说,那得看你值不值得同我共事了,还是没把他爸在信里的话放在心上,依然牛气哄哄。  其他唯我独尊惯了的官老爷看看徐树铮那寒酸的样子,再加上那傲气的口吻,早就甩手走人了,可老段倒觉得这小徐子都这幅模样了,竟然还让人觉得一股傲气从他那里扑面而来,便心中暗暗称奇(其实同当年的自己差不多),就拉下架子与他长谈。二人都是血性尚武之人,共同话题当然不会少了,谈着谈着就觉相见恨晚。就这样,徐、段二人风云际会了,小徐子这次算是走了大运,日后广阔的军事政治大舞台就等着他来大展拳脚了,日后的青史也会由他来写上浓墨重彩的几笔。  最初,徐树铮只是段祺瑞记室,相当于文职参谋一般的职务,毕竟小徐子不是军事科班出身,但他却能够天天同士兵们一道操练,坚持不懈,段祺瑞还因此赞他“艰苦卓绝,志趣异人”。1905年,老段就保送勤奋好学的徐树铮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学习文化知识都能学好的,学习军事多半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学成回国,徐树铮先后任段祺瑞军事参谋、总参谋等职。为报知遇之恩,小徐子也是忠心耿耿,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的一生便一直效忠着段祺瑞。  此时的徐树铮,年轻有为,踔厉风发,成了段祺瑞的智囊、文胆乃至灵魂。段祺瑞这位北洋军阀中的实权人物也是放得开手脚,他对徐树铮宠信备至,言听计从,在他当国的三四年间,他的一切谋略几乎全都出自徐树铮的谋划。这老段和小徐二人组搭配得可谓相得益彰,这也是当时在袁世凯之后,皖系能够牢牢把持住中央政权的原因之一。  这徐树铮自负文才武略样样精通,很多事情上都当仁不让,有些公事都不必通过老段,他自己拍拍手就搞定了,事后还说不想让恩师操心。而这个小徐子还真有些本事,据说他记性非常好,可以说是过目不忘,什么公文、条例,他都看得很快,记得很牢,只要老段一问他,他就像老爸让年幼的儿子在亲友面前背古诗炫耀一样,对答如流。老段对小徐也是赏识有加,让这小徐子如坐着直升飞机不断高升,最后干脆当作自己的副手,在皖系(雏形)乃至后来的整个中央政府内,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再造文明
19:19:23  【晚年蒋介石】  刚毅威严通常是蒋介石给人的第一印象,即便现在看来,很少会发现在大陆时代的老蒋会有露出微笑的照片,但到了台湾,老蒋倒成了个慈祥老人,目光宁静安详,还时不时露出过往罕见的笑容,有时竟然会卖萌撒娇,像个老顽童。  退台初期,老蒋心神不宁,总是为岛内外局势感到担心和焦虑,不过到后来局势稳定下来,他的心绪也便安定了。他是军人出身,生活极其有规律,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死板、机械化。每天......  -----------------------------  (接这一节发了几次都没发上,估计多半有敏感词汇,每次一刷新后就看不到了,我再重发一次,作作努力了。)  进入70年代,在外交等事件的打击下,蒋介石的身体大不如从前。1972年3月,他做了前列腺肥大手术,到8月就出车祸并进行抢救,到日才离开医院。发生车祸后,老蒋就觉得自己的身体丧失了元气,他说:“自从这次阳明山车祸事件之后,我的身体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但腿不行了,身体也不行了。”此外,身体非常虚弱时,以前的老毛病如前列腺炎、肺炎和心脏病时常发作,连任第五届“总统”的蒋介石在1973年8月就避客不见。  1975年1月,老蒋的病情恶化,高烧不退,心脏病又发作,因心肌缺氧,出现严重病变。蒋经国觉得父亲此次病情非同以往,非常关心,每天至少探视三次,而老蒋每次拉着儿子的手久久不放。到4月5日,蒋介石病情恶化,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先后注射数次心脏刺激剂,并用电击,毫无作用。老蒋留给人世最后一句话是对医生们说的:“非常谢谢你们!”当夜11时50分,蒋介石走完人生89年旅程。在老蒋告别人世之际,台北上空正逢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台湾民间传说这是天主召老蒋归天,而蒋经国则说“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蒋介石逝世2小时10分钟后,行政院于凌晨2点发布讣告及蒋介石遗嘱:  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GE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ZHENG之国家,艰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GC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G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D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FU大LU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GE命职志与战斗决心,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GE命之重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顶,楼主继续加油
  @再造文明
19:19:23  【晚年蒋介石】  刚毅威严通常是蒋介石给人的第一印象,即便现在看来,很少会发现在大陆时代的老蒋会有露出微笑的照片,但到了台湾,老蒋倒成了个慈祥老人,目光宁静安详,还时不时露出过往罕见的笑容,有时竟然会卖萌撒娇,像个老顽童。  退台初期,老蒋心神不宁,总是为岛内外局势感到担心和焦虑,不过到后来局势稳定下来,他的心绪也便安定了。他是军人出身,生活极其有规律,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死板、机械化。每天......  -----------------------------  @再造文明
23:47:24  (接这一节发了几次都没发上,估计多半有敏感词汇,每次一刷新后就看不到了,我再重发一次,作作努力了。)  进入70年代,在外交等事件的打击下,蒋介石的身体大不如从前。1972年3月,他做了前列腺肥大手术,到8月就出车祸并进行抢救,到日才离开医院。发生车祸后,老蒋就觉得自己的身体丧失了元气,他说:“自从这次阳明山车祸事件之后,我的身体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但腿不行了,身体也不行了。”此外,身......  -----------------------------  楼主,形势太ZUO,你自己多当心啊!
  @虎贲大将军-15 11:01:09  顶,楼主继续加油  -----------------------------  多谢虎哥,我会加油的~·~
  并且这个老段基本上对小徐言听计从,像被灌了什么迷魂汤似的;可是小徐却经常蹬鼻子上脸,段祺瑞吩咐要做的事,他不喜欢做就直接驳回,不爱理就放在那里不理,甚至有时候顶撞段祺瑞几句这老段也不当回事。说来也奇怪,似乎只有这段歌词“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情故事不会再改变,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才能更好地诠释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老段也是个刚直倔脾气的人,顶撞起袁世凯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当时,袁世凯的长公子袁克定想要在陆军部安插一个熟人(太子党),这事就去找陆军部长段祺瑞帮忙,原本以为打了个招呼就算了事。但过了很久,袁克定的熟人还是没有被安插进去,于是这位长公子就去找老段说理,老段说这事是委托陆军次长小徐子办的,谁知长公子找小徐的时候,小徐说你去查查批文吧,这事已经就这样了。袁克定果真去查批文,看到的只是“本部已无空缺”的字样。袁克定又气又恼,就去找老爸袁世凯说理去,还说:“陆军部目中无人,连您的面子都不给了,简直就是老段和小徐的天下了。”  袁世凯也很生气,同时也很纳闷,芝泉怎么会用这种人呢,这样也太狂了吧。袁世凯认为小徐之所以敢这么狂,肯定是段祺瑞在后面撑腰,不然就算给一百个胆给小徐,他也不敢这么做。其实,这回还真是精明的袁世凯算错了,段祺瑞虽名为陆军部长,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让这个内阁最年轻的次长小徐在办理,老段也乐得个打麻将、下围棋,好不悠闲。  打听完具体情况后,才知道还真是徐树铮在陆军部翻云覆雨,于是,袁世凯便想方设法在这个部门安插亲信来监视、掣肘,以至于老段都说:“这回连咱小老百姓的生活都有人监视了,这不等于脱了衣服给人看嘛。”但不管怎样,老段如此器重甚至可以说宠溺小徐,也不免招来非议,就有人说老段是刚愎他用,这个他呢就是徐树铮。
  【锋芒毕露】  后来,袁世凯听说段祺瑞要让徐树铮出任国务院秘书长,就生气地说:“真是太不像话了,军人总理,军人秘书长。这里是东洋刀(当年的民国高级军官喜欢挂一把东洋刀),那里也是东洋刀!”说罢,袁世凯想给徐树铮一个名义上更高的官职,就是打算把小徐子从段祺瑞身边调开,老段却黑着脸说:“请大总统先把祺瑞给撤了,那时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袁世凯不忍失去段祺瑞这位爱将,就如同老段舍不得小徐一样,很是无奈啊,只得气哼哼地说:“不像话!真不像话!”有时候大当家也是很不好做的,由此可以看出一斑。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一听说总理段祺瑞仍将任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这可是国务院与总统府打交道最多的职位,这黎菩萨马上就一个劲地表示反对:我怕这个人,我总统可以不当,但决不与他共事。他甚至还对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说:“请你告诉总理,一万件事我都依他,只有这一件办不到!”  张不好照实回答段,就找北洋元老徐世昌商量。徐就去劝黎元洪说:“我以为一万件事都可以不依从他,只有这一件事必须办到。不要怕又铮跋扈,芝泉已经够跋扈的了,多一个更跋扈的,不见得更坏些。”连黎大总统都吓成这样,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但就是因为有了段祺瑞的纵容与庇护,使得原本就锋芒毕露的徐树铮越发肆无忌惮,结果四面树敌,导致了后来的悲剧发生。不管如何位高权重,做人要低调啊,徐树铮不懂得收敛,才为自己悲戚的结局埋下祸根。
  @再造文明
19:19:23  【晚年蒋介石】  刚毅威严通常是蒋介石给人的第一印象,即便现在看来,很少会发现在大陆时代的老蒋会有露出微笑的照片,但到了台湾,老蒋倒成了个慈祥老人,目光宁静安详,还时不时露出过往罕见的笑容,有时竟然会卖萌撒娇,像个老顽童。  退台初期,老蒋心神不宁,总是为岛内外局势感到担心和焦虑,不过到后来局势稳定下来,他的心绪也便安定了。他是军人出身,生活极其有规律,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死板、机械化。每天......  -----------------------------  @再造文明
23:47:24  (接这一节发了几次都没发上,估计多半有敏感词汇,每次一刷新后就看不到了,我再重发一次,作作努力了。)  进入70年代,在外交等事件的打击下,蒋介石的身体大不如从前。1972年3月,他做了前列腺肥大手术,到8月就出车祸并进行抢救,到日才离开医院。发生车祸后,老蒋就觉得自己的身体丧失了元气,他说:“自从这次阳明山车祸事件之后,我的身体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但腿不行了,身体也不行了。”此外,身......  -----------------------------  @见红就好
14:04:42  楼主,形势太ZUO,你自己多当心啊!  -----------------------------  多谢提醒,我会当心的~·~
  当时,打得不可开交的总统府与国务院上演的“府院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徐树铮在其中作梗,这个人处处让大总统难堪,全然不顾黎元洪的面子。等到“府院之争”白热化的时候,黎元洪下令罢黜段祺瑞的总理职务。这小徐子心生一计,赶忙回去徐州,极力游说号称“辫帅”的张勋,谎称只要张勋同意倒黎,段祺瑞就同意让他复辟。这位“从未有过放弃心中的理想”的辫帅居然信以为真,便以调停为名,率五千辫子军赴京策划复辟。  其实,段祺瑞早就当面告诫过张勋,说只要他复辟,就一定要打他。等到段祺瑞组建“讨逆军”后,这小徐子却积极出谋划策地帮助老段讨伐张勋,十多天的时间就将辫子军摆平。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徐树铮的心机和手腕,这也太没节操和底线了,翻云覆雨啊。  徐树铮和后来的对手吴佩孚都是文人出身,但小徐却非常好战,可以说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段祺瑞牛气冲天的“武力统一”就是出自小徐子的手笔;让中国军队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与他脱离不了干系;派兵(主要是派曹锟、吴佩孚的兵,借刀杀人又坐山观虎斗)攻打南方的护法军也是他的策划;到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人称小扇子的徐树铮又成了背后的煽风点火者;据说第一次直奉战争也与这小扇子的挑拨离间有关……好一把小扇子,四处煽风点火,这雅号倒是名副其实。
  民国  
  【将军文才】  国人似乎自古就喜欢怀着“文武双全”、“能文能武”、“兼资文武”、“允文允武”这样的愿望来期许人才或者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当然也有不少文人喜欢习武(武术或武略),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刚健勇武,证明自己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同样也有不少将军对“儒将”非常热衷,总要练练文笔来“附庸风雅”,向世人展示自己不只是个不通文墨的赳赳武夫。  徐树铮呢,本来就是文人出身,还考取过科场功名,而且人家还有神童之称,又练过正规的军校,所以能文能武自是不在话下。人人都说恃才傲物,可能小徐子也自负文武全才,天下少有人相匹,所以才有那么多的锋芒。不管怎样,我们就来看看徐大将军的文才吧。  早在11岁时,徐树铮就以《盆松》为题,写了这样一首言志的五绝:  众鸟安所托,欣欣此生意。移植岩谷间。大材宁可器?  可见幼小的徐树铮就有一种成大器的愿望,也难怪长大后那么渴望成就不世之功,那么想要以武力统一中国。  赠别父亲  平章宅里一阑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以上是徐树铮20岁时给父亲所写,一种光耀门楣的憧憬,一种志在天下的洒脱。同样写在20岁时的还有《济南秋海棠咏》,他也有温婉典雅的一面:  依稀昔梦小娉婷,消受词人供养瓶;顽艳一痕难再惹,余花谁与问飘零?
  先前,徐树铮同袁世凯的关系也不是很坏,在他到日本读军校时,生活窘迫,还是袁世凯寄去20两银子接济他,让他得以顺利毕业,等到1915年时,徐树铮回家重新安置祖坟后,袁世凯还对他好言相慰,这让小徐很感动,还跪下来给袁世凯磕头,这让袁认为他是赞同称帝的,在两个月后,徐树铮就上给袁写了一封上四千字的《上袁大元帅书》,可以说是冒死进谏,言人之所不敢言,在信中他还一针见血地写道:  天下初定,誓血未干,而遽觑非常,变更国体。民信不孚,干戈四起,大局之危,可翘足而待。惟有速下罪己之令,去奸谀之徒,收已去之人心,复共和之旧制,国势可定。若再迟疑瞻望,多延时日,是直授人以柄,自召天下之兵,非策之得也!  当年段祺瑞领衔清朝四十二位高级将领逼迫清帝逊位,他们联名上的通电就是由徐树铮写成,清朝也就没有多做挣扎,可以想象袁世凯当时的心态,这笔锋的力量也太大了。  在1919年,徐树铮率兵去收复外蒙古主权时,面对荒野广漠的夜,他兴味大发,在库伦写下一首词,名为《念奴娇·笳》:  砉然长啸,带边气,孤奏荒茫无拍。  坐起徘徊,声过处,愁数南冠晨夕。  夜月吹寒,疏风破晓,断梦休重觅。  雄鸡遥动,此时天下将白。  遥想中夜哀歌,唾壶敲缺,剩怨填胸臆。  空外流音,才睡浓,胡遽乌乌惊逼。  商妇琵琶,阳陶觱篥(bì 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徐将军也太文绉绉了些吧,这么深奥的字也用上了),万感真横集。  琱戈推枕,问君今日何日?
  他的诗词还有不少,真不只是玩票而已,人家可真有两刷子的,律诗、绝句、古体长诗都能写得有板有眼,把诗的韵味都写了出来,说他有文才不算吹捧,是一句大实话,诗风豪情大气直逼苏东坡、辛弃疾这样的豪放派,摘录若干,与文友共赏:  读书  九州蕴痛百无伦,域外雄图亦苦辛。医国何从求大药,读书乍喜得闲身。  ?冲云断雁沈幽夜,岭雪迎梅试小春。满眼旌旗对杯酒,莫嫌英气未能驯。  答友  陋巷欣逢长者车,撄情宠辱己蠲除。功名尘土空谈笑,意态风云自卷舒。  万马无声秋塞月,一灯有味夜窗书。登坛旗鼓君休诧,依旧萧斋似隐居。  “鱼”韵四律 其一  功名事业终何在,道德文章正有馀。到眼古今皆好友,放怀宇宙即吾庐。  烟云万态天争胜,风雨一楼人读书。待挽九河注洪水,忍看苍赤痛其鱼。  评点《古文辞类纂》  昔贤志于道,鸿文照荒裔。今人从遨乐,残民逞所耆。逐欲不知已,大乱驯以致。  抱道守厥躬,嘉言君夙契。嫉恶甚狐兔,老眼侧鹰鸷。风尘奋一声,胡为久避地。  方我勤校书,君请贻一帙。书成君挂冠,我亦振远志。屡过海上庐,炎风拂客袂。  衡宇劳瞻望,舟车不敢憩。奔走今犹频,剑屦师谁誓。狂氛天地塞,沧桑忽已易。  读书还静坐,醇醇愈有味。因文道乃见,愿勿恝忘世。缠裹聊寄将,宿诺寻寤寐。  汉江秋望图题句  江哀汉怒此争流,断送愁人又暮秋。今日中原应失望,莫将泪眼更登楼。  自衡阳归汉上  湘波一碧太无情,不洗纷纷战血腥。欲过长沙吊贾谊,求贤谁复问苍生。  汉上即席有和  银烛高烧兀自红,别离已到目波中。要将儿女缠绵意,并入飞扬气更雄。  题姚少师为中山王作山水卷子?·金盏子   风雨龙飞。望蓟门烟树,九边雄阔。鹅鸭起军声,偏天道民心,老僧能说。那知画里功名,早虚空飘忽。休更问、金陵大功坊畔,柳花如雪。销歇。吊勋阀,揩倦眼,纵横王气竭。无人愿骑义马,难重逢,天生病虎侠骨。万里江山,只春风鹃鸩。朝寒峭,谁管细雨侵帘、燕子愁绝。  题江西九江昭忠祠听涛眺雨轩   沧江艳月,紫阜垆烟,渔具亦宾俦,眼底风晖足潇洒;   红雨涨天,绿阴满径,琴樽忘主客,云中楼观是神仙。   题江西石钟山坡仙楼  小住即蓬莱,更鹤侣云俦,跌宕平原十日洒;  重来访泉壑,记鹭汀烟渚,苍茫大海五湖秋。
  他在收复外蒙古主权后,孙中山摒除党派政系的成见,称赞其为班超、傅介子,还专门发电祝贺。在孙中山去世后,他还心怀感念,也为其挽联一副: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   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联上句典故出自《论语·子路》,下句用典则出自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徐树铮信手拈来,化而用之,区区三十多字,便概括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据黄埔军人出身的作家、报人周游所记:“中山先生之丧,全民哀悼,举国偃旗,挽词之多,莫可纪极,而当时竟共推徐氏此联为第一。余曾分别询诸李协和(李烈钧)、胡展堂(胡汉民)、汪精卫、张溥泉诸先生:何以国民党内文人学者盛极一时,而竟无一联能道出孙先生心事,以堪与徐氏抗衡者?所得答复,虽各不相同,但一致认定:徐之才气,横揽一世,远不可及。”  在辫帅张勋去世后,徐树铮还为其写了一副挽联,其实这二人私下关系还很不错,只是这个小徐子为了帮助段祺瑞,才使出下三滥的招数,让人家当了一回遗臭万年的反面角色,引得全国讨伐,而己方又来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差点让张勋在后来气个半死。民国很多挽联都写得非常棒、非常有水准,还是来看看徐将军、徐秀才给辫帅的挽联吧:  仗匹夫节,挽九庙灵,其志堪哀,其愚不可及也;  有六尺孤,无抔一土,斯人已死,斯事谁复为之?  小徐子虽然在挽联中对张勋多有指责,责其“愚忠”,但又赞其作为晚清遗老的气节可嘉,就是有些看不清世界潮流。  据记载,徐树铮年少聪颖,精书法,擅诗词古文,从政后仍手不释卷,对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爱不释手,总是随身携带,他认为经国大计、治事律身之道都可在书中找到。他自视甚高,除了尊敬、忠心于段祺瑞之外,北洋军人同僚中,很少有人能入他法眼。徐树铮愿意交往的人,只有光绪朝状元张謇、小说家林琴南、《新元史》作者柯绍、桐城派末代大师马通伯,清国史馆总纂王晋卿等人,均为饱学宿儒,一时俊彦。和这些人论交,总该要有些真才实学,不然可是要担心会贻笑大方的,但徐树铮就能做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收复外蒙古】  还别光说人家小徐子锋芒太甚、飞扬跋扈、耀武扬威而惹人生厌了,但他也的确为中华民国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三造共和”——逼清廷下台、迫使袁世凯退位、抚平张勋复辟,这些事功虽然表面上算在段祺瑞头上,但哪一件事情没有小徐子在背后出谋划策。当然,小徐子在民国初年的舞台上作出的,能彪炳史册的还要数带兵远征外蒙古,收复外蒙古主权。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际,国内光复浪潮此起彼伏,然而远在关外的内蒙古就趁着这多事之秋,由几个蒙古王公在沙皇俄国的威逼利诱和唆使下,宣布独立,尽管后来在民国政府的努力下,他们“取消独立”,宣布自治,但实际上成了沙俄的殖民地,也就是说中华民国已经丧失了对外蒙古的主权。这哪行啊,一国政府,那么大的领地都收不回,有何面目立于世界诸国之林。  但当时的国内这种革命、那种运动或是战争连年不断,南方和北方干得厉害,哪里还顾得上在那遥远地方的外蒙古。直到1919年10月,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的徐树铮,率领步兵2个旅,骑兵1个团,挥师远征,向库伦进发。单凭这些兵力显然很难震慑住国内外的分裂势力,不过,徐树铮就是徐树铮,他让部队多扎几倍的军营,然后错开时差,让那些士兵来回开进开出,给人造成兵力很多的错觉。此外,他还专门把最先进的机枪、大炮擦拭得明晃晃的放在卡车上最显眼的地方,好不风光威武,搞得库伦当地民众争相一睹徐大将军风采。  如晋商这样的大商团亦受徐树铮之请,被派到达外蒙各地,以商业促进外蒙古的经济建设。徐树铮一到库伦,立即让陈毅(北洋政府驻蒙古官员,不是后来的共和国元帅)回内地,也否定了先前极其苛刻的《六十四条》。他派兵把外蒙古伪政权的“内阁总理”巴德玛多尔济“请”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并将其他王公及哲布尊丹巴活佛加以软禁。
  @再造文明
22:58:04  【收复外蒙古】  还别光说人家小徐子锋芒太甚、飞扬跋扈、耀武扬威而惹人生厌了,但他也的确为中华民国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三造共和”——逼清廷下台、迫使袁世凯退位、抚平张勋复辟,这些事功虽然表面上算在段祺瑞头上,但哪一件事情没有小徐子在背后出谋划策。当然,小徐子在民国初年的舞台上作出的,能彪炳史册的还要数带兵远征外蒙古,收复外蒙古主权。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际,国内光......  -----------------------------  外蒙成了国人心中的痛,问好!
  @再造文明
22:58:04  【收复外蒙古】  还别光说人家小徐子锋芒太甚、飞扬跋扈、耀武扬威而惹人生厌了,但他也的确为中华民国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三造共和”——逼清廷下台、迫使袁世凯退位、抚平张勋复辟,这些事功虽然表面上算在段祺瑞头上,但哪一件事情没有小徐子在背后出谋划策。当然,小徐子在民国初年的舞台上作出的,能彪炳史册的还要数带兵远征外蒙古,收复外蒙古主权。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际,国内光......  -----------------------------  @萧烟
16:08:31  外蒙成了国人心中的痛,问好!  -----------------------------  多谢萧烟兄。的确,国土丧失太多了。
  日,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呈请取消“自治”,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协定,回到中华民国怀抱。同时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徐树铮将军队派驻外蒙各地,如买卖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粱海等地,基本上完成了对外蒙古的统一。  徐树铮可谓兵不血刃就让被沙俄侵占七年多的外蒙古回到中国怀抱,不得不说这人胸中还真有些谋略,他这一举措得到国内各界、各阶层、各派势力的一直认可与赞赏,而且他在外蒙古发展实业、修建交通设施、开办学校、银行和报刊、引种蔬菜等等,可谓大大地促进了外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但因为直皖战争的爆发,小徐子很快就被调到北京,又没有人在那里镇得住,所以外蒙古又在苏俄(孙中山称其为红色帝国主义还真没错)的支持下又恢复独立。不管怎样,徐树铮收复外蒙古主权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华丽的一笔,足以名垂青史。  为此,即便是作为政敌的孙中山还专门致电祝贺并赞扬徐树铮:  比得来电,谂知外蒙回心内向。吾国久无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指徐树铮)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纠纷,亦既七年,一旦归复,重见五族共和之盛,此宜举国欢欣鼓舞者也!  徐树铮此生留下来的诗200首,词60首,喜好昆曲,比较懂音律,还能与俞振飞、项凌云等人同台演戏,他擅长花脸和贴旦两种角色的曲目。为此,张謇还写诗赞他“将军高唱大江东,势与梅郎(当时名角梅兰芳)决两雄”。1925年月,他以专使身份访英,应邀在英国皇家学院演讲,题目是《中国古今音乐沿革》,让爱好古典传统的英国绅士淑女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由此也可见得,徐树铮除了尚武好强之外,还有很多文雅的爱好。    中华民国版图,秋海棠形状,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第二大国。
  【自取其祸】  徐树铮浑身都是锋芒,简直就是个大刺头,而且往往喜欢就着性子来,毫不知收敛,这大概也与段祺瑞的庇护有关,换句话说,就是把他宠坏了。徐树铮也不能做到宠辱不惊,硬是要胡作非为,越来越不像话,最后自取灭亡。小徐子树敌太多,但直接导致他走向死亡的正是陆建章(1862——1918年,安徽蒙城人)。  这陆建章也算得上北洋元老,年轻时就参加淮军,后来进入北洋武备学堂,帮助袁世凯编练新军,民国建立后,历任北京总统府警卫军参谋官、左路备补军统领、警卫军统领兼京畿军政执法处处长等职。1914年(民国3年),其所属部队改组为陆军第7师,陆建章任该师师长兼豫陕剿匪督办,其后在陕西省讨伐白朗。同年6月,他继陕西都督张凤翙之后,任威武将军督理陕西军务(陕西将军)。1915年(民国4年)12月,袁世凯称帝,陆表示支持,获封一等伯爵。不过这人心狠手辣,杀死革命党人无数,人称“屠夫”,按理说这种人该杀。  陆建章这个屠夫杀人,还先请要被杀的人吃饭,等酒席终了送客时,再从人背后将其一枪打死,所以他的请柬就被称作“阎王帖子”。1918年,徐树铮在天津奉军司令部同奉军参谋长杨宇霆宴请陆建章,还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至其身,饭后约陆去后花园密谈,卫兵就在他背后将其打死。古时候就有人说,善射者死于箭,善泅(游泳)者死于水,看来这是不无道理的。  就算千该杀万该杀,也轮不到你这个晚辈后生来杀吧,陆建章被徐树铮杀害后,就连段祺瑞听闻后也惊讶万状,半晌才说:“又铮闯的祸太大了,朗斋(陆字)千错万错,毕竟是北洋袍泽,他怎能如此乱开杀戒?”  (感谢各位的顶贴,这个贴子被推荐到天涯首页聚焦文学版,这也有大家的功劳,非常感谢。如有感兴趣者,欢迎加入讨论QQ群)
  而徐树铮却说陆建章妖言惑众、煽动军队叛乱,“联结土匪,扰害鲁皖陕豫诸省秩序,久有所闻,今竟公然大言,颠倒播弄,宁倾覆国家而不悟,殊属军中蟊贼,不早清除,必贻后戚。当令就地枪决,冀为国家去一害群之马,免滋隐患。除将该员尸身验明棺殓,妥予掩埋,听候该家属领葬外,谨此陈报,请予褫夺该员军职,用昭法典。”说起来是一套一套的,后来有人分析说,陆建章跟冯国璋的直系走得太近,而且也主张“和平统一”,这就与段祺瑞皖系力行的“武力统一”严重相悖,所以徐树铮忍不住要为皖系除害,便将其杀害。  但再后来又有人分析,徐树铮并不是因为陆建章站在直系那边提倡“和平统一”才将其杀害,而是同为皖系骨干的倪嗣冲找徐树铮下的毒手。因为倪嗣冲当年在安徽出任督军,对安徽省内的革命党人及其家属大下杀手,还扬言要斩草除根,这就让很多皖籍党人出逃上海,但柏文蔚等党人对倪嗣冲在省内的恶行深恶痛绝,便组织“讨倪军”,当时恰好陆建章也在上海,党人就推举其为总司令,还让在直系带兵的皖籍将领冯玉祥为副总司令,发起讨伐倪嗣冲的战争。最后,由于冯玉祥未能如约带兵援助,讨倪军很快败北。但倪嗣冲对陆建章怀恨在心,便让徐树铮对其痛下杀手。  在日的时候,在欧美日各国考察军事的徐树铮(因为当年段祺瑞任中华民国执政,徐树铮则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的第二号人物,便大张旗鼓地接待徐氏)于考察结束回到上海,期间与孙传芳会晤,商议直、奉、皖三系联合对抗冯玉祥和准备北伐的革命军。段祺瑞以京津局面混乱电嘱其暂缓赴京,但徐树铮认为考察回国,理应及早复命,12月19日即动身赴京。复命后,于12月29日晚乘专车离开北京南下,途经京津间廊坊车站时,被冯玉祥部下张之江派人劫持,于30日凌晨被复仇杀害,时年45岁。陆建章是冯玉祥的恩人,二人还沾亲带故,所以,冯在很大程度上在找机会为陆报仇。  想当年,直皖战争失败,作为皖系东路指挥,又是政敌宣传的祸国魁首,徐树铮却依然能够躲过一劫,白皙俊秀的他化妆成日本女人,穿着和服在逃跑途中大唱京剧,毫无畏惧之心,可现在有谁料到准备辅佐段祺瑞东山再起,却横遭不测。
  春节前一鼎,祝楼主春节愉快!
  段祺瑞得知心腹爱将被杀害,便前往探望,抚尸痛哭至昏倒。事后很久,段祺瑞快经过廊坊站时,走进随从人员乘坐的车厢,问车过廊坊停留多久。又问:又铮(徐字)被杀,是否是在站内?等到廊坊时,段又开窗而望,历十分钟,口唇微动,喃喃若有言,老泪盈眶,掩面入卧。段在去世前,还留言子孙,每年家祭,祖宗牌位旁,要摆上徐树铮的牌位,给徐树铮磕头。且不论段祺瑞、徐树铮的人品、功过怎样,在乌烟瘴气的北洋政坛,三姓家奴、倒戈叛逆者比比皆是,而段、徐二人之间的器重、信任与忠诚也算一段佳话。  袁世凯曾这样评价徐树铮:“又铮其人,亦有小才,如循正轨,可期远到。但傲岸自是,开罪于人特多。”应该说袁世凯看人还是比较准的,“开罪于人特多”也就是他自取灭亡的重要原因。  徐树铮死后,不少名流为期致去挽联、挽词,比如张謇挽徐联云:   语谶无端,听大江东去歌残,忽然感流不尽英雄血;?  ?????  边才正亟,叹蒲海西顾事大,从何处更得此龙虎人。?  康有为挽徐词云:?其雄略足以横一世,其霸气足以隘九州;其才兼乎文武,其识通於新旧。既营内而拓外,翳杜断而房谋;又扬历乎域外,增学识於四洲。其喑鸣废千人,其洞视无全牛。其飞动高歌擅昆曲,其妩媚清词追柳周。大盗竟杀猛士兮!天人起邦家殄瘁之愁。假生百命之前,为人龙而寡俦。衰世乱而内争兮!碎明月於九幽。  徐世昌的挽联是:?道路传闻遭兵劫,?每谓时艰惜将才!?    徐树铮考察法国时的照片,文武全才,到欧洲列国也很受欢迎。
  第十四将
五省联帅孙传芳  【人物概评】  他是从北洋系统中走出来的枭雄,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籍籍无名;他既不像段祺瑞、冯国璋那样很早就独当一面、称霸一方;也不像吴佩孚、徐树铮般凭借自己的才干与魄力得到雄主的赏识与器重,但他能在风云巨变之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终成江、浙、皖、闽、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纵横捭阖两三年,本是异军突起的孙传芳却又很快被新兴的北伐军击溃,正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孙传芳面上常带笑容,但面善心狠,有“笑虎将军”之称。但就是这样一个叱诧军界、政界几年的新星,却死在了一个女子手上。    孙传芳(年),字馨远,山东泰安人,直系骨干将领,后雄踞东南五省,称五省联军总司令。
  【投身军旅】  孙传芳(年),字馨远,山东泰安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其母因为受婶母的虐待(妯娌关系不好,竟至于此),所以带着孙传芳和他的三个姐姐到济南谋生。孙传芳的名字都有些女性化色彩,他自幼受女人的恩惠也不少,他的大姐嫁给了商河县程姓人家,他就同母亲在程家生活。后来,义和团运动在那里兴起,孙传芳又随母亲和三姐到济南避难,在此之前,他的二姐也已经嫁人。  当时还是袁世凯在山东当巡抚,他手下的武卫右军执法营务处处长叫王英楷,其妻患疯癫病,经人说媒之后就娶了孙传芳的三姐为填房,当然对于孙传芳和他母亲这对孤儿寡母,还是沾王氏的光,由他供养。孙传芳当时十五岁,就跟着在他姐夫家的私塾读书。1901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调往直隶省会保定,王英楷就带着孙氏母子迁往保定居住。  1902年夏,袁世凯受命创练常备军,设陆军练官营于保定东关外,以冯国璋任练官营总办,适逢17岁那年的雨季的孙传芳,经过中国好姐夫王英楷的推荐,到了练官营当学兵。孙传芳虽然幼年命运坎坷,但这人天资聪敏,又很用功,所有军事课程,一读便能读通,所以在学科与操法考试中,往往能够名列前茅,着实能够给好姐夫和孙家争光,这个单亲家庭的贫苦孩子,上天似乎对他还很公平,他的命运自此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1902年,在陆军练官营毕业后,孙传芳又经冯国璋准予免考,保送入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这对于当兵的来说可谓一跃龙门,所以后来站队就站到了冯国璋的直系之中)。就是这一年冬天,孙传芳的母亲与世长辞,这会儿,孙传芳彻彻底底成了孤儿。  1904年夏,北京练兵处通过考试,选陆军学生派往日本留学,速成武备学堂选送四十人去京应试,其中就包括孙传芳以及他后来的搭档周荫人、卢香亭等人。经过考试录取,孙传芳和他的小伙伴们于同年8月,由留学监督赵理泰率领各省留日生共100余人,从天津转上海乘“大智丸”赴日留学,先是到东京振武学校,然后再考入日本士官学校。
  在日本士官学校,孙传芳读的是第六期,那个时候,后来那个中国人的老仇人冈村宁次还是他的大队长呢,不过在后来这两名同窗没有机会在战场上交锋。过了4年,孙传芳毕从日本士官学校——这个造就了很多中国军事人才的军校毕业了,回国后,孙传芳干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结婚。掐指一算,孙大帅哥也是24岁的年纪了,在当时可谓大龄青年,娶妻为张氏。  1909年,孙传芳接受陆军部考试,与他一起考试的还有也是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的有李烈钧、唐继尧、阎锡山、赵恒惕等日后在中国政坛军界翻江倒海的牛人物们。考上后,孙传芳被授予步兵科举人(说来也奇怪,科举不管是文的还是武的,在1905年就已经废除了,可能是在军衔方面还没来得及与国际接轨吧),并授步兵协军校。  堪称考神的孙传芳经陆军部复试后,返天津督练公所候差,旋即被派到北洋陆军第二镇第三协第五标当教练官。当时第二镇的统制为马龙标,驻保定,第三协的协统为王占元,驻永平,第五标的标统为王金镜。孙传芳为人健谈,善于应酬交际,不仅在本协本标内与人相处融洽,即对于他镇他协也都常有来往,因此颇受协统王占元的赏识。
  @再造文明 14楼
19:33  PS:  问:民国一百零八将是怎样排名的?  答:选将是根据军事才能、战绩、贡献、关注度、精彩程度等多种因素考虑的,排行不分先后,但也按一定的时代出场顺序、相关性、重要程度等排序。  问:你这本书会中途太监吗?  答:绝对不会。其一,这是列传,不是连载小说,即便出版,也会现在这个帖子里将全部原创内容上传完毕。其二,这是很多年的心愿、情结,不写完总会觉得不甘心。  问:你对自己写这部书有何要求?  答:全力以赴,认真细心去写得精彩好看。(若有很忙很急的事不能更新,还请见谅稍等。)  ……  -----------------------------  感觉民国一百零八将军,在实力和天时地利人和同等的情况下会被开国的108个少将吊打,更不用说中将以上了  
  @虎贲大将军2013 29楼
22:27  特别郁闷
05:56:01  钱学森邓稼轩跟民国有关系吗?  -----------------------------  @虎贲大将军2013
18:43:17  人家是在民国时期成长成才的好不好,再说你纠结这个干什么,跟这部书有关么  -----------------------------  @特别郁闷
19:59:42  钱、邓只是上个大学就出国啦,回来已是共和国。与民国有什么关系?  真……  -----------------------------  中共那些中高级将领也是民国成长起来的吧,而且起点更低  
  顶起来
  @再造文明
19:33  PS:  问:民国一百零八将是怎样排名的?  答:选将是根据军事才能、战绩、贡献、关注度、精彩程度等多种因素考虑的,排行不分先后,但也按一定的时代出场顺序、相关性、重要程度等排序。  问:你这本书会中途太监吗?  答:绝对不会。其一,这是列传,不是连载小说,即便出版,也会现在这个帖子里将全部
内容上传完毕。其二,这是很多年的心愿、情结,不写完总会觉得不甘心。  问:你对自己写这部书有何要求?  答:全力以赴,认真细心去写得精彩好看。(若有很忙很急的事不能更新,还请见谅稍等。)  ……  -----------------------------  @寂寞鹏举
09:04:45  感觉民国一百零八将军,在实力和天时地利人和同等的情况下会被开国的108个少将吊打,更不用说中将以上了  -----------------------------  还请先好好看看我的贴子。你说的也太夸张了,一些民国将领在民初威震华夏时,你的那些少将还没有出道呢,再说了那些抗战名将举世瞩目时,几个少将打过日本?
  @虎贲大将军2013
22:27  特别郁闷
05:56:01  钱学森邓稼轩跟民国有关系吗?  -----------------------------  @虎贲大将军2013
18:43:17  人家是在民国时期成长成才的好不好,再说你纠结这个干什么,跟这部书有关么  -----------------------------  @特别郁闷
19:59:42  钱、邓只是上个大学就出国啦,回来已是共和国。与民国有什么关系?  真……  -----------------------------  @寂寞鹏举
09:07:33  中共那些中高级将领也是民国成长起来的吧,而且起点更低  -----------------------------  是的,基本可以这么讲,你说的这点比较赞同
  【暂露头角】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成立后,北洋军在编制上也随着有了新的变化,第二镇改为第二师,由于同上下关系都处理得好,备受青睐和拥戴的孙传芳被调任为第二师辎重第二营营长,这是孙传芳第一次当个正儿八经的“长”。没办法,这就是中国式升官,光有才干是不行的,要不然你那里非有你不可,再不然就慢慢地、慢慢地积攒功勋,看能不能熬出头,大才子王勃就说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什么李广难封呢,李广打仗好,又带兵如子,只是与上面关系没打理好,孙传芳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1912年,孙传芳跟着老上司王占元在河南省固始一带,参加了追剿白朗农民起义军的战役。其实白朗起义时,孙中山还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袁世凯接棒后,白朗硬是不给面子,在袁世凯的老家河南闹起来了,不过,最后因为流寇战术,被北洋军镇压下去。孙传芳在这次镇压起义的战争中表现怎样,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可以说应该战绩一般,或者没什么战绩,不然不会没有相关记载。  1913年,经过“二次革命”的赣宁之役后,北洋军阀的势力开始向长江流域展开,袁世凯派段祺瑞任湖北督军,令王占元率第二师进驻湖北,兼任湖北军务帮办(袁大总统在位时,北洋军阀还没有分出派系来)。老上司王占元提升孙为该师步兵第六团团长。此时的孙与师参谋长何佩瑢成为王占元的左膀右臂。1915年,王占元署理湖北都督,当以何佩瑢为督署参谋长,但因何常驻北京联络军务,所以王占元乃派孙传芳代行其职。在30岁而立之年当了师参谋长,按理说,还算混的不错,但很显然,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师参谋长远不是孙传芳所期望的。  1916年,王占元任湖北督军,调任孙为第三旅旅长,不久又将其调为第二十一混成旅旅长;1917年,又将其提升为湖北暂编第一师师长。在王占元的提携下,孙得展才干,颇受王的信任,倚若智囊,时常充当湖北代表对外接洽公务,有时甚至代表督军检阅师旅军队,在湖北大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态势,即使如此,还是在一人之下,孙传芳还是帮别人跑龙套的,也没办法,但是独当一面、割据一方甚至雄霸九州这种想法他成天都有,只是差个机会。
  1920年夏,贪得无厌的王督军终于激怒了爱好起义的湖北人,他们发起“驱王运动”,理由很通用,那就是“鄂人治鄂”。当时的湖南督军赵恒惕,也就是孙传芳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期校友,为了得到更多好处(当时的汉口可是“八里洋场”,被称为大汉口,是惟一能够与大上海相提并论的一个城市,有东方芝加哥之称,这当然能够让赵垂涎三尺),派湘军袭鄂。王占元命孙传芳率兵迎战。这是孙传芳首次有记载的战役,可以说是他的处子秀,他把湘军打败了,回去后孙传芳就接任第二师师长。同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军战败,王占元秉承直系首领曹锟的意旨,将皖系长江上游总司令吴光新(皖系四大金刚之一)扣押到武昌,以孙传芳代替其职,还让孙改编皖系残余部队。  孙传芳仗打得好,王占元屹立不倒,但湖南的赵恒惕还是想打湖北的主意。1921年,湘鄂战争再次打响,赵恒惕和夏斗寅发病袭击鄂南。王占元这次又让孙传芳挂帅,命令他为新嘉蒲通警备司令,率第二师应战。孙派孟昭月及张允明两旅在得胜山、铁山咀、官山口一带与湘军对峙,双方大战十天十夜,但孙传芳这次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所部受挫后,就撤退集结到武穴一带休整。  湖北督军王占元本来是直系一派,也是曹锟、吴佩孚扶上去的,但曹、吴见王庸懦无能,只会在湖北大肆搜刮百姓,以至于怨声载道,引得别人讨伐,于是便早有更换之意。这次王占元抵御湘军作战不利,加上这个贪婪的王占元居然不给湖北境内的军队发军饷,以至于在武穴、宜昌、沙市、武昌等地先后引发兵变多起,所以曹吴便决计迫王下台。在湘鄂战争初起时,曹、吴就发兵援鄂,由吴佩孚亲任援鄂总司令,派萧耀南率二十五师开赴武汉三镇,第八混成旅长靳云鹗为前敌总司令,率部进驻茶庵岭。但曹、吴名为援鄂,实为驱王,曾有“援鄂不援王”之语。援鄂大军开往前线,靳云鹗部向湘军猛攻,吴佩孚又亲自率兵乘兵轮直捣岳阳,湘军哪里抵挡得住吴大帅的势头,在水陆夹击之下,败退回长沙,被迫与吴佩孚议和。  吴佩孚这次援鄂之战打的风生水起,王占元也因此得以舒缓一口气,但很快,好景不长,直系掌门曹锟召开会议,就对王占元的代表说:“请王二哥下台休息休息吧,他可以到保定来帮忙。”王占元懂得曹锟的意思,便主动提出辞职,很快就被批准,第二十五师师长萧耀南继任湖北督军。孙传芳便少了一棵好乘凉的大树,但古语有言:“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时任两湖巡阅使的吴佩孚很是看好孙传芳,还特意到武汉找他,说:“馨远,王老头走了,咱们一块干吧!你就带着二师及其余部队开往宜昌去。”
  吴佩孚可是直系掌门曹锟身边的大红人,而且在那时也如日中天,现在换了更为强大的东家,孙传芳哪有不答应的道理。被任命为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后,孙传芳踌躇满志地率师驻宜昌。之后,还算厚道的吴佩孚又补发孙部欠饷的三十万元。从此,孙传芳便为吴佩孚所倚重。  蛟龙入海、猛虎归山往往势不可挡,跟着自己的大老乡一起在直系干,孙传芳觉得踏实,也觉得跟着炙手可热的吴佩孚干,肯定前途无限,就差一些机会了。然而有时候,想着什么想多了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来了。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后,吴佩孚率直军再次获胜,直系的势力也再度扩张。当时,放眼东南,就只有福建、浙江仍然在皖系手中,所以曹吴对这两省志在必得。  当时,早在直皖战争之后,福建督军李厚基见风使舵,准备依附逐渐做强做大的直系,后来皖系骨干徐树铮从北京潜往福州,还策动福建第二十四混成旅旅长王永泉驱逐李厚基,并以帮办来代行督军的职务。1922年秋,曹锟点将点到孙传芳这里,让他发兵入闽,由江西蔡成勋作为后援,协同驻赣的第十二师师长周荫人一道入闽。  孙传芳喜不自胜,现在老总派大任务给他,如此器重,肯定要效犬马之劳,但在入闽之前,他要见见对他赏识、提拔的吴佩孚。孙传芳从北京到洛阳去见吴佩孚,这一见还真没白见,吴当面允诺,由湖北督军萧耀南开拔入闽部队的军饷,由汉阳兵工厂补充枪支弹药。得到这个承诺,孙传芳内心觉得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到时候必将荡平福建。孙传芳到武昌后,从湖北财政厅领到30万军饷,从汉阳兵工厂领到约值7万元的弹药。到1923年初,万事俱备,就等着挥师入闽。
  领到军饷和弹药后,孙传芳就由宜昌率兵到南昌,并约定自己先前的老同学周荫人和湖北督署参谋长刘宗纪一道入闽。孙传芳可能是有先见之明,他还秘密赴南京与直系江苏都督齐燮元达成协议,说是等时机一到,就从江苏和福建一同夹攻浙江的卢永祥。  在福建掌管军政大权的是帮办王永泉,河北省青县人,也是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学生,可以说是孙的校友。当时,直系大军压境,何去何从,王永泉有些举棋不定。孙便趁机致电王说明周荫人也援闽,希双方合作,王当即复电欢迎。周荫人便率部由南昌经抚州(临川),由杉关入闽,经邵武,沿闽江而下,直抵福州,与王永泉同学相晤(周荫人也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畅叙旧谊。孙传芳也督率第二师两个旅并配备炮兵、工程兵,相继入闽,留张俊峰旅驻扎邵武,由孟昭月旅直驱福州。孙、周二师在王永泉、王永彝昆弟未抵抗之下,顺利地进驻了福建。  兵不血刃就将东南的福建一举拿下,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在当年3月,孙传芳被任命为福建军务督理、孙以刘宗纪为参谋长,王永泉仍留任帮办,周荫人任延平护军使。孙与王虽是日本士官学校同学,但彼此政治背景不同,关系并不融洽,加以福建军政实权仍多掌握在王的手中,所以孙决计驱王。  福建的局势很快就变得复杂起来,当年10月,周荫人袭击王永泉,王军驻扎在福州甚少,无力抵抗,逃泉州其弟王永彝处,又奔厦门,后来被逼迫无赖只得声明下野,逃往上海。王永泉虽然被驱了,但一些反直系的势力如臧致平、杨化昭及王永彝等在闽南兴兵反孙。当时,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组成“反直三角同盟”,所以在福建的反直势力意欲联合粤、浙、奉系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发起倒直战争。
  孙传芳也管不了大局形势怎样对自己不利,在他看来,只要先清除福建内部的反对势力,其他的什么都慢慢来。1924年春,孙抽调兵力,交由老搭档周荫人、卢香亭率领,并联合福建地方势力高义、谢定国、张毅等民军,向闽南的臧、杨发动进攻。双方在同安一带展开鏖战,臧,杨最后败退,并经由漳州、龙岩,由汀州入江西,长途跋涉逃入浙江,投奔卢永祥。闽南民军纷纷通电拥护孙,周,福建事才得以解决。  但福建的事情并没有因为一仗而了结,臧致平、杨化昭率残部退入浙江境内,为卢永祥收编,对江苏齐燮元有所威胁,成为齐进攻浙江的借口。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双方陈兵于淞沪之间。孙传芳与齐燮元原来就有合力夹击浙卢之密谋,在此江浙战端初启之际,孙即令其驻洛代表王金钰向吴佩孚请缨,入浙援苏,吴允其所请。孙传芳以闽浙联军总司令名义,出兵援齐。是时,奉天张作霖提兵西向入关,援助卢永祥,通电讨直。  没那么简单就能当上一方诸侯,先前直系想要包围人家,现在倒被人家围了一圈。孙传芳现在顾不了这么多,必须得杀出一条血路,不然真要被人包饺子了。于是这孙传芳直接挥师北上,直指闽浙交界地带——仙霞岭。浙江方面,精锐部队几乎全部调到前线,杭州由陈仪、张国威之地方旅团及夏超警队驻守,衢州、江山等后方仅留臧致平、杨化昭部及地方部队警戒,听闻孙孙传芳军由闽入浙,临时急派陈仪旅及张国威炮兵团增援仙霞岭。  同吴佩孚、孙传芳一样,卢永祥也是山东人,他在浙江的地位本来就不稳固,当地人在名流的聒噪下,都要求自治,等到江浙战争爆发后,浙江人倒卢的呼声更是尘嚣甚上(这也是为什么本省的督军、都督在民国北洋时代都由本省人来担任的缘故)。当时,卢永祥派出的陈仪、张国威本来是让他们抵抗孙传芳的,但陈仪索性按兵不动,张国威更是扯开白旗,开门迎敌。态度如此积极,动作如此配合,笑得合不拢嘴的孙传芳干脆让张国威任炮兵司令,并令其为先导,向杭州进发。  孙传芳手下的卢香亭及谢鸿勋率部长驱直入,在江山扫除臧致平、杨化昭部后,经衢州、严州,循富春江而下,一路兵不血刃地抵达桐庐,同时孟昭月也攻破温州等地。卢永祥见大势已去,只得退守嘉兴。孙传芳又在杭州守备司令夏超的欢迎下,和平进入杭州。一连捡到几个大便宜的孙传芳军乘胜追击,与江苏齐燮元部夹击卢部于上海淞沪。卢永祥大败,只得通电下野。孙、齐连翩莅沪,执手言欢。卢永祥残部约五个师的兵力,全被孙传芳收编,这下可好了,得了地盘又得兵力,不亦乐呼啊。
  越写越入佳境,很好。
  【东南称王】  1924年9月,曹大总统任命孙传芳为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并授恪威上将军勋位。功劳不小的夏超被任命为浙江省长,兼浙江警务处长、杭州警察厅长。其实夏超在浙江的地位已经够高了,身处要职的他并不对此而感到满意,他怀揣着独霸浙江的野心已经好久了,所以他对孙传芳也来了个笑里藏刀,这人暗中够卖军火,招兵买马,伺机驱孙。  其实对于夏超的小动作和大阴谋,孙传芳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还是笑在脸上,佯装自己很信任、器重夏超,其实暗中也加以防备。等到1926年,孙传芳率部去江西与北伐军作战时,夏超就趁机反孙,孙如此精明的人物,哪里还会不留一手,留守杭州的宋梅村团直接将夏部击溃于未动之前,扼杀在萌芽状态。夏超化装潜逃,但运气不佳,在途中就被拿下,经孙传芳批示,当夜就地枪决。  当上闽浙巡阅使没多久,孙传芳很快就风光不再,因为第二次直奉战争,拜冯玉祥等人所赐,直军大败,曹大总统都被囚禁了。奉系大胜后,就派张宗昌南下,向直系的江苏督军齐燮元抢地盘。本来唇亡齿寒,再加上自己又是曹吴扶持上来的直系干将,现在再怎么也要挺直系老兄齐燮元一把。但奉系来势汹汹,而且还有皖系、南方的广东联合,所以孙传芳决定只有丢车保帅了,当然,他是要当“帅”的人,只好牺牲齐燮元这个“车”,孙最后决定要与奉系达成谅解,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苏齐被干掉了。  孙传芳主意已定,只好先派浙江盐运使王金钰与奉系取得联系,王与奉系将领杨宇霆系土官生同期同学,通过杨的关系得以往见张作霖。张此时也有意拢络这个后起之秀的孙传芳,还特派邢士廉向孙修好,停止向浙进军。张宗昌率部攻克上海后,还约孙会晤,二人结为金兰。可见孙传芳玲珑八面,在哪里都能吃得开。可惜孙这人太嗜杀了,最后还死在一个弱女子手里。齐燮元被迫下台,卢永祥出任江苏督办,还与孙签订了江浙互不侵犯的和平公约,双方取得暂时妥协。  1925年开年,孙传芳就派人奔走在段祺瑞门下,当时把持北洋中央的可是段合肥段执政,希望段能够支持和谅解他。段也有意拉拢孙传芳,在孙的老婆给他生下第三个孩子时,段还派孙在日本的同学(同学这层关系似乎在民国以前的中国都很吃得开,现在好像不可同日而语了)去杭州祝贺,还赠送了相当名贵的翡翠根小玉牛。自此,孙对段执师礼,只是口头上说竭诚拥戴段。
  除了搞好段这层关系外,孙还想极力讨好两广的北伐军,于是又派人去拜访国民党要人张继等人,试图与南方取得联盟,用来缓解后顾之忧。可以说,先前的“反直三角同盟”都是现在孙传芳要结好的对象,真不知把他扶上台面上的曹吴会怎么想。但孙传芳心里也明白,民国的政界、军界波谲云诡,很多关系并不可靠,还不如自己做强做大,以应万变,所以他在浙江积极提升自身实力,待势而动。  孙传芳入主浙江后,境内还有皖系的王宾镇守使及陈乐山第四师的部队,对此,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卢香亭、谢鸿勋、张俊峰出兵清剿。在中央的段祺瑞一来鞭长莫及,二来自己都快步泥菩萨的后尘,对孙传芳此行也是无可奈何。澄清浙江异势力后,孙传芳又对部队加以整饬扩充,兵力更是加强。  当时,孙传芳还有势力在福建,他还派人到福州去授意周荫人,让他筹措军费,接济浙江。其实浙江本来就是东南富庶之地,但作为孙传芳的前线,军事实力当然是越强越好,他在浙江一再扩军,军费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张的势力扩充到长江一带,张大胡子以邢士廉师驻上海,丁喜春部驻南京,其后,又派刘翼飞及赵鸣皋两旅开赴上海,生怕这个不夜城有何闪失;与此同时,张作霖又迫使段祺瑞任命杨宇霆为江苏军务督办,姜登选为安徽军务督办,津浦沿线各省区全部为奉系所占有。同其他枭雄一样,孙传芳对宁沪财富之区,本已垂涎三尺,现在奉系势力日益向东南扩张,直接威胁浙江,为自保,孙不得不谋求对策。
  @邺下风流在晋多
22:23:53  越写越入佳境,很好。  -----------------------------  多谢,多谢,还是觉得有些人物写的不过生动,希望写的都能打动人心,我会继续加油的。~·~
  @再造文明
23:55:22.0  袁世凯没有拿鸡蛋碰石头,戊戌变法旋即失败,康、梁诸人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得以逃脱,信任袁世凯的谭嗣同等人喋血菜市口,成为戊戌六君子。后来“笔锋常带感情”又常常以如椽大笔来触动四万万国民心弦的梁启超写了一篇《戊戌政变记》,硬说是袁世凯向荣禄告密而出卖维新派,这样就造成了一段不解的公案和历史之谜。从此以后,关于袁世凯有没有告密出卖维新派的争议一直延续至今,而且一些历史学者也经常提笔作论,几......  —————————————  是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吧  
  民国五百多万将,几个兵而已
  顶,祝楼主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再出佳作!
  @xcgzyj
08:01:07  顶,祝楼主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再出佳作!  -----------------------------  多谢,多谢,祝您及家人羊年吉祥,万福安康,喜气洋洋,快乐幸福到永久!~·~
    祝贴子里的各位朋友及家人羊年吉祥,喜气洋洋,三羊开泰,万福安康,幸福美满到永久!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多谢多谢!~·~  
  @阴历七月份的尾巴
00:31:33  @再造文明
23:55:22.0  袁世凯没有拿鸡蛋碰石头,戊戌变法旋即失败,康、梁诸人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得以逃脱,信任袁世凯的谭嗣同等人喋血菜市口,成为戊戌六君子。后来“笔锋常带感情”又常常以如椽大笔来触动四万万国民心弦的梁启超写了一篇《戊戌政变记》,硬说是袁世凯向荣禄告密而出卖维新派,这样就造成了一段不解的公案和
之谜。从此以后,关于袁世凯有没有告密出卖维新派的争议一直延续至......  -----------------------------  是的,是的,近现代湖南的确出了不少人才!!!
  @白花羊蹄甲
00:34:30  民国五百多万将,几个兵而已  -----------------------------  哈哈,哪来这么多将,五百多个还差不多,羊年吉祥,幸福安康!!!~·~
  祝各位羊年大吉,喜气洋洋,楼主码字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红红火火!
  楼主,恭祝新春愉快!
  @虎贲大将军-18 18:03:14  祝各位羊年大吉,喜气洋洋,楼主码字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红红火火!  -------------------------  多谢,多谢,羊年快乐,洋洋得意~·~
  @设使国家木有孤
09:27:59  新年快乐,继续顶起来!  -----------------------------  多谢,新年快乐!
  @国际米兰归来
09:35:24  楼主,恭祝新春愉快!  -----------------------------  多谢,祝新春快乐, 羊年吉祥!
  奉军虽然如日中天,但孙还是能看出奉军一字长蛇阵般地孤军深入,首尾很难兼顾;而且长江一线的绅商对于杨宇霆等人的统治相当不满,如当地士绅如张謇、张一麐等人也反对奉军占据江苏。奉系将领之间又矛盾重重,如士官派与陆大派将领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孙抖抖脚,拍拍腿,大吼一声“我们干了!”决心与奉张一决雌雄。  4月,孙传芳又派人去张家口会见冯玉祥,冯张之间的矛盾也很深,说明孙传芳准备进攻奉张之决心,并转达孙愿与冯结为金兰之好(民国军阀政客的惯用伎俩)。5月,又派人到开封会见河南军务督办岳维峻,商定如何共同夹击奉军。其后,又让其前往岳阳,代表孙传芳敦请吴佩孚出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并携款五万元赠吴。在返回杭州途中,又分别会见了江西军务督办方本仁和赣北镇守使邓如琢,劝说他们拥戴吴佩孚,合力讨奉。同年八月,孙又派人去南京,劝说江苏军务帮办陈调元共同驱奉,定下里应外合的密谋。  同年10月,孙出敌不意,骤然响起反奉号角,由江浙边境分三路出击:以李宝璋师直扑上海,以卢香亭师渡太湖袭占丹阳,以谢鸿勋师经宜兴攻取南京。杨宇霆趾高气扬,对孙与陈调元的密谋毫无准备,以至于在这突发状况之下措手不及,只得急令奉军撤退。安徽姜登选身边无军队,也是仓惶离蚌。奉系各师溃兵逃窜到下关一带,舟少人多,争先抢渡,乱作一团。  就在奉系逃兵狼狈不堪时,陈调元一面将其部队布置城内下关准备截击,并联系海军驻江鱼雷艇司令甘英一致行动,一面设宴为撤退的丁喜春饯行。席未终,下关争渡之师已被包围缴械。陈又电令在乌衣车站之安树珊部截击渡江奉军,因电令迟到,杨宇霆已过乌衣北去,后继渡江奉军多被截留,枪械财物,均被没收。孙传芳所部继续向钱塘进军,一举夺得松江、上海,后又长驱直入,直抵石头城南京,沿途溃军尽为孙所俘获。孙传芳军的势不可挡,让杨、姜分督苏、皖不到一个月就仓皇北退。  孙传芳督师抵达南京后,要是按照一般人的做法,估计又要称王称霸了,毕竟占据了六朝古都,但孙没闲心思入城,随即挥师渡江北上。是时张宗昌就任山东督办,屯兵济南,孙军北上后,与张南下部队交锋于津浦线上。一年前,孙、张还结金兰之好,时不旋踵,今又兵戎相见,乱世人情可见一班。11月初,孙军谢鸿勋师与张宗昌的前敌总指挥、第五师师长施从滨部遭遇,施部一击而破,谢师遂占领蚌埠。施在固镇以南被俘,解至蚌埠,孙决定立即处决。当时身旁人就对孙说:“我们打内战,对待俘虏不宜杀戮,不如押送南京监禁。”孙不听,命李宝璋在车站南边的旷野对施执行斩决,孙逞一时之愤枪杀施从滨,还将他的人头挂在电线杆上示众,从而种下以后的恶因,后来就是施家后人寻仇,将孙杀害。
  奉军虽然如日中天,但孙还是能看出奉军一字长蛇阵般地孤军深入,首尾很难兼顾;而且长江一线的绅商对于杨宇霆等人的统治相当不满,如当地士绅如张謇、张一麐等人也反对奉军占据江苏。奉系将领之间又矛盾重重,如士官派与陆大派将领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孙抖抖脚,拍拍腿,大吼一声“我们干了!”决心与奉张一决雌雄。  4月,孙传芳又派人去张家口会见冯玉祥,冯张之间的矛盾也很深,说明孙传芳准备进攻奉张之决心,并转达孙愿与冯结为金兰之好(民国军阀政客的惯用伎俩)。5月,又派人到开封会见河南军务督办岳维峻,商定如何共同夹击奉军。其后,又让其前往岳阳,代表孙传芳敦请吴佩孚出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并携款五万元赠吴。在返回杭州途中,又分别会见了江西军务督办方本仁和赣北镇守使邓如琢,劝说他们拥戴吴佩孚,合力讨奉。同年八月,孙又派人去南京,劝说江苏军务帮办陈调元共同驱奉,定下里应外合的密谋。  同年10月,孙出敌不意,骤然响起反奉号角,由江浙边境分三路出击:以李宝璋师直扑上海,以卢香亭师渡太湖袭占丹阳,以谢鸿勋师经宜兴攻取南京。杨宇霆趾高气扬,对孙与陈调元的密谋毫无准备,以至于在这突发状况之下措手不及,只得急令奉军撤退。安徽姜登选身边无军队,也是仓惶离蚌。奉系各师溃兵逃窜到下关一带,舟少人多,争先抢渡,乱作一团。  就在奉系逃兵狼狈不堪时,陈调元一面将其部队布置城内下关准备截击,并联系海军驻江鱼雷艇司令甘英一致行动,一面设宴为撤退的丁喜春饯行。席未终,下关争渡之师已被包围缴械。陈又电令在乌衣车站之安树珊部截击渡江奉军,因电令迟到,杨宇霆已过乌衣北去,后继渡江奉军多被截留,枪械财物,均被没收。孙传芳所部继续向钱塘进军,一举夺得松江、上海,后又长驱直入,直抵石头城南京,沿途溃军尽为孙所俘获。孙传芳军的势不可挡,让杨、姜分督苏、皖不到一个月就仓皇北退。  孙传芳督师抵达南京后,要是按照一般人的做法,估计又要称王称霸了,毕竟占据了六朝古都,但孙没闲心思入城,随即挥师渡江北上。是时张宗昌就任山东督办,屯兵济南,孙军北上后,与张南下部队交锋于津浦线上。一年前,孙、张还结金兰之好,时不旋踵,今又兵戎相见,乱世人情可见一班。11月初,孙军谢鸿勋师与张宗昌的前敌总指挥、第五师师长施从滨部遭遇,施部一击而破,谢师遂占领蚌埠。施在固镇以南被俘,解至蚌埠,孙决定立即处决。当时身旁人就对孙说:“我们打内战,对待俘虏不宜杀戮,不如押送南京监禁。”孙不听,命李宝璋在车站南边的旷野对施执行斩决,孙逞一时之愤枪杀施从滨,还将他的人头挂在电线杆上示众,从而种下以后的恶因,后来就是施家后人寻仇,将孙杀害。
  新年吉祥,码字愉快!!!
  @见红就好
17:42:24  新年吉祥,码字愉快!!!  ---------------------  多谢,也祝你羊年吉祥如意。。。
  孙传芳带着胜利者的姿态和昂扬的斗志继续挥师北进,直抵徐州以北的山东边境。没有花多久的时间就席卷江苏、安徽,当时夺取福建也是神速一般,真有东汉末年江东小霸王孙策般锐不可当的气势,莫非是其后人乎!?孙霸王想要筹建一个五省联军体系,然后在逐鹿中原。群雄纷争,谁不想问鼎中原?声势壮大的孙传芳还在徐州大摆庆功宴,酒桌上的霸气一时无两。  11月23日,孙传芳从徐州凯旋南京,两天之后就正式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此后,就对部下封官:以周荫人为福建总司令,卢香亭为浙江总司令,陈调元为安徽总司令,邓如琢为江西总司令。刘宗纪为参谋长,陈阁为秘书长兼浦口商埠督办,张世铭为副官长,万鸿图为政务处长,孙基昌为军务处长,程登科为军需处长,陈锡璋为军法处长,金振中为军医处长,赵正平为宣传处长。各省省长的安排为:江苏省长陈陶遗,浙江省长夏超,安徽省长王普,福建省长萨镇水,江西省长李定奎。自视为一方霸主的东南王,如此在五省大肆自命封疆大吏,在这民国史上也属罕见。   此外,孙传芳还对五省的绅商进行拉拢,这哥们出生平民,对这个阶层能有怎样的情感,还真没了解过,但他很会同社会上的头面人物搞关系。一些知名人士如张謇、章炳麟、蒋方震(蒋百里,也就是蔡锷的同窗好友,后来还当上他的军事高参)、李根源、丁文江、甚至是被湖南赶下台的赵恒惕等等政、商、学、军界名流。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孙霸王还聘请他在日本士官学校的队长冈村宁次为高等军事顾问。其实这个冈村君并不是什么善类,早就在打中国的主意,一直在境内对中国的山川地形、政府运行、各方军队实力甚至是社会风俗等等都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在侵华中发挥作用,但孙这个时候还不太明白这个日本人在中国的真实意图,尽管也有些引狼入室的嫌疑。  三年之内他就进占五省,成为当时直系一枝独秀的大军阀,风头甚至盖过了全盛时期的吴佩孚,睥睨一切,不可一世。孙传芳控制的区域基本上都是东南富庶之地,形势一片大好,前途一片光明,他动心了,他想干一大票,他想夺取中央大权,他想推到段执政,将江苏巨富张謇推上大总统的宝座(民国初年,张也担任过农商总长),然后携总统以讨不臣。他的想法真多,有时候人一膨胀,都是这样子,为此,他还亲往南通拜访张巨富,想邀请这位“状元实业家”出山。
  【梦碎了无痕】  梁任公在《少年中国说》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恕我情不自禁地把最激动人心的高潮部分全部摘录下来,其实我最想表达的是一股新生的力量站了起来,他们就是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军,就是他们,有如朝气蓬勃的少年,勇往直前,一扫陈腐与黑暗,让孙传芳一统中华的梦想破碎。  为什么称北伐军为新势力呢?当然,很在大程度上是针对孙传芳等北洋势力而言,话说那时两广的革命势力也向孙霸王投来橄榄枝,让他一道参与革命北伐,但出身日本士官军校的孙传芳没答应。先来看看歼灭他的新势力是怎么个新法:  1、新目标的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其中的骨干力量,以黄埔军校为基础的学生军不同于军阀只是想要争权夺利,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我们可以稍加美化(不排除其中有升官发财的,但黄埔军校的教学纲领不是这些,“贪生怕死请往他处,升官发财莫入斯门”是门口的对联),按照孙中山的遗嘱“其目的在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这样的说法,黄埔军校师生都应以其为旗帜,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共和的中国!这就不是先前简单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那么简单。但就是这些目标相号召,才能在后来的战争中大得民心。  2、新势力的支援:根据《货币战争》一书可以得知,在1923年3月(列宁主政时期),苏共政治局开会投票决定援助孙中山,首批提供200万金卢布的财政援助。不久,苏联就又进行二期融资,拔出300万金卢布和8000支步枪、15挺机枪、4门火炮、2辆装甲车援助中国创办黄埔军校。1923年~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之前,广州国民政府累计接受苏联约300万金卢布的军火,包括步枪26000支,子弹1600万发,机枪90挺,大炮24门,自1924年11月起,每月还为革命党提供10万金卢布的党务经费,甚至还给国民党1000万金卢布用于创建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后来,苏联还给600多万金卢布的武器武装冯玉祥在北方的国民军。相比之下,孙传芳倒成了土豪,而且张謇等人得知要与广东革命势力作战,也没出山扶持孙传芳。
  顶起来
  在1924年底和1925年,奉张大军南下时,孙传芳曾派人见冯玉祥商议携手反奉,同时联系直系将领拥戴吴佩孚出山。1925年10月,在孙传芳的盛情邀请下,吴佩孚在武汉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起初,孙、冯讨贼指的是讨伐张作霖,后来吴佩孚竟与奉张言归于好,反而联合张作霖讨伐冯玉祥。孙对此甚为不满。  1926年4月,吴、张共同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南北夹击,冯玉祥被迫退出北京,扼守南口。冯向把兄弟孙乞援,孙竟作壁上观,对兄弟见死不救,使得冯对此非常不满,这也使后来孙传芳与北伐军苦战时少了一项援助,冯还加入北伐军,拖他后腿。  正当吴佩孚在长辛店指挥军队攻击南口时,国民革命军北伐直抵岳阳。吴以武汉为大本营之所在,仓皇南返抵御。在北伐军锐不可当进军下,吴军连遭惨败,退师死守武昌,以待援兵。吴佩孚连电孙传芳请援,并派翟殿林到南京见孙,促孙出兵。唇亡齿寒,形势迫在眉睫,但孙则希望北伐军与吴佩孚两败俱伤,坐收渔利,他还是大指望自己能够一统中国。吴待援兵急如星火,孙对昔日恩人的求援也按兵不动。直到吴佩孚从两湖败退河南,北伐军于九月初进窥江西后,孙才出兵迎战,并亲赴九江督师。  当时双方之军事部署大体如下:国民革命军入江西以取南昌、九江为目标,兵力的部署一路由广东韶关趋赣南,一路由湘西进赣中,又一路由湘北、鄂南袭击赣西北,对江西进行三路进攻。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孙传芳的应战也是咄咄逼人,在他看来,五省兵强马壮,何必畏惧新兴的北伐军,他倒还想夺取武汉、长沙,趁势进占两湖。孙军的兵力部署则是这样:谢鸿勋第四师挡赣西北,卢香亭第二师、郑俊彦第十师及杨赓和独立旅、彭德铨混成旅沿南浔铁路前进。孙亲率陈调元第六师,周凤歧第三师及武铭卫队旅屯兵九江、武穴。
  可以这么说,孙传芳席卷五省的势头太劲,而且军事进展都很顺利,这样就让孙霸王对自己产生了“常胜将军”的幻觉,以至于把昔日的盟友都抛弃了,连自己的恩人吴佩孚的胜败他都不屑一顾,反而乐得个坐收渔人之利,这么狂妄自大,当然会落得个骄兵必败。翅膀长硬了,可以尝试着去飞,但把自己老巢附近的屏障都弃之不顾,哪有不被端掉巢穴的道理。  两军开打,刚开始还真是胜负难料,毕竟战争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搞不好那个主在后方被囚禁了,搞不好那个将领阵前倒戈了,搞不好补给被人切断也说不定。在西北一路,北伐军攻占修水(江西西北部,隶属九江)、铜鼓(也在江西西北,隶属宜春),孙传芳手下大将谢鸿勋命不好,被流弹集中,重伤不治身亡。在中路,苏军的运气更是不好,他们碰到了北伐军最厉害的为数不多的几支军队之一——号称钢军的第七军,也就是李宗仁带出来的新桂军。  第七军从赣南、赣西两路合击,将这一路孙军击溃,并攻占南昌。省会丢了那可怎么行,先前一直当先锋又立下赫赫战功的孙传芳的老同学、老搭档的卢香亭带领重兵又将南昌夺回,并在南丰与北伐军对峙。在北路,孙传芳亲自到最前线的九江督战,雄心勃勃,又想重复当年的故事,还将总指挥部设在“江新号”轮船上,可是很快因为“江永号”轮船被间谍纵火焚毁,孙因此存有戒心,于是白天在江新号上办公,夜晚在“决川号”军舰上过夜。  孙手下大将陈调元当时屯兵在湖北最东端边地武穴,本来离武汉不远了,但他并不率军进攻武汉,因陈已秘密派其总参议范熙绩与北伐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暗通款曲,表示保持中立。当时的局面是,谢鸿勋战死,左翼断折,陈调元中立,右翼瘫痪,唯有卢香亭、郑俊彦部尚可一战。在双方互相袭扰、鏖战、进退长达四十五天之后,孙军后方增援部队走火,于是谣言四起,说是北伐军打到内部了,弄得草木皆兵、人心惶惶,孙军各部蜂拥撤退,不可遏止,纷纷向九江逃奔。孙急乘决川号赴武穴,意在促陈调元进攻武汉,以解九江之危。但陈一再敷衍,按兵不动。孙又返航九江,停泊于对岸小池口,时北伐军已破城而入,又驶至湖口,见卢香亭部战败,乱成一团,溃不成军。至此,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孙立命决川号舰长陈至宾鼓足马力东折,沿江狼狈逃回南京。
  回帖是一种美德,继续顶。。。
  @虎贲大将军-21 15:37:35  回帖是一种美德,继续顶。。。  -----------------------------  多谢,多谢你和各位的帮忙顶贴~·~
  孙军麾下头号大将因为跟随其征战失败而归,便再三建议,只有学冯玉祥参加北伐才有出路,但孙听不进去,非要想着与北伐军一决雌雄。卢香亭觉得在跟孙混下去是没有好结果的,只好请求辞去浙江总司令被批准,好多年老同学的情谊就这样分道扬镳了,卢不辞而别,退到天津去了。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何应钦部由广东攻入闽南,周荫人战败,被迫退出福建,暂居浙江。孙传芳返回南京后,宣称放弃赣、闽,保守江、浙,皖三省,但实际上,安徽陈调元已经依附北伐军,浙江孟昭月腹背受敌,危在旦夕,暂时可以控制的惟有江苏一省而已。  孙传芳虽然败得差一点血本无归了,但这人斗志昂扬,重整15个师的兵力,检阅兵马,准备再来酣战一番。但孙传芳想来想去,觉得北伐军势如破竹,声望日隆,锐不可当啊,如果要挽回败局,还得谋求北洋各系的大联合才行。于是,孙传芳便想与段祺瑞、吴佩孚结盟,他还专请段、吴派代表到南京召开会议。但在会上,靳云鹏大肆吹捧段祺瑞,大骂吴佩孚,吴的代表熊炳琦大为不满,反唇相讥,吵得不欢而散。都到这个时候,北洋诸系竟然还在窝里斗,孙传芳在会上只好摇头叹气,便决定联合当时总体实力最强的奉系。张作霖愿意冰释前嫌、既往不咎,双方决议联合对抗北伐军。  1927年2月,北伐军占领杭州,在4个月前孙传芳在九江作战时,浙江省长夏超谋变,为孙处决,改派陈仪继任省长。陈系浙江绍兴人,与蒋介石有同乡之谊,孙曾利用这一点指使陈暗中与蒋建立联系,便任命陈为浙江省长,似有借陈居中缓冲之意。但谁料,陈仪根本不买帐,他一向主张“浙人治浙”,对孙早巳离心离德,何应钦率部进入浙江后,陈便开门迎降,归附北伐军。这时,安徽陈调元倾向国民革命军事孙亦微有所闻,为了牢笼陈,孙特送这位陈先生二十万元,但无济于事,陈终于归附国民革命军。部下离心如此,孙传芳的虎气霸气一下子就蔫了。  3月,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开到南京,孙传芳将宁沪防务移交,苏督一职,亦让给奉军中的褚玉璞继任,又由奉系毕庶澄部驻守上海,自率总部人员退驻扬州。在直鲁联军立足未稳之际,国民革命军即展开浙,皖钳形攻势,于三月下旬先后占领上海、南京,褚、毕皆大败,仓皇北逃。孙军亦被迫渡江北撤。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后,蒋介石又派张群通过我劝孙反正,参加北伐,孙不从。国民革命军渡江北进,于五月攻占蚌埠、徐州。此时,冯玉祥出潼关抵洛阳,与蒋介石合流北伐,直驱直隶、山东。
  6月,张作霖在北京召开军事会议,孙传芳参加。孙怂恿张成立安国军政府,出任大元帅。其后,孙奉张作霖命反攻徐州,任郑俊彦为前敌总司令,李宝璋为副总司令,分率第十师、第二师沿津浦路南下。此时,蒋介石已与武汉国民政府分裂,企图另立中央国民政府,因而其所率之北伐军有些人心涣散,士无斗志。李宝璋第二师鼓勇前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医生继续教育网入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