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琳达.斯万却有点恍然,她完全不知道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

言  让我激动不已的是,《正面管教》已经出版发行了25年,并且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是一部经典。更让我激动的是,我从那么多家长和老师那里听到《正面管教》怎样让他们的家庭和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善。下面这两条评论是其中的代表:“执教25年之后的今天,我就要退休了。孩子们在这25年中的确良变化多大啊。然而,《正面管教》帮助我适应症这种变化,从而更好地与孩子们相处,我真想再当25年老师。”“我的孩子不完美,我也不完美,但我现在真正能够享受到为人父母的快乐了。”  所以,你可能会奇怪,既然这么成功,为什么还要对这本书进行修订呢?原因很简单,在这过去的25年中,我又学到了很多东西。25年来,我有幸在各种研讨会和讨论上和成千上万的家长和老师一起探讨,分享他们的成功,倾听他们的苦恼。我因此知道了哪些方式很有效,哪些需要做些调整,哪些需要特别强调,而且有一些新的想法也需要包括进来。  在第1章,你会看到“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父母和老师们发现,这些标准有助于理解管教方式之间的区别,以及什么能够给孩子带来长期的积极效果。这4个标准帮助他们消除了对孩子不尊重的、没有长期效果的错误管教方法。  我有时会疑惑惩罚和娇纵之间的较量是否永远不会停止。似乎很多人都从这两个极端考虑问题。那些认为惩罚有效的人,通常就会惩罚孩子,因为他们认为不惩罚就只能娇纵。那些不相信惩罚的人,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并对孩子过于娇纵。正面管教能够帮助大人们找到一条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中间路线。正面管教倡导的是和善而坚定,并且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楼主发言:49次 发图:0张 | 更多
  @anan_ 我也是刚开始读这本书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把我们的宝宝都教育的好好的,尽到一个好妈妈的职责。。每分享一章后,我都会和大家一起说说读后感,大家对我的读后感觉得有什么意见的话,也欢迎大家帮我指出来,这样好帮我也尽快地成为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先在这里谢谢大家喽~~
  第一章
正面的方法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是造成孩子们的变化的直接原因。  第一个重大社会变化是,今天的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由于人权运动的发展,这一传统成为了历史。德雷克斯指出:“当父亲失去了对母亲的控制权时,父母双方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权。”这就意味着妈妈不再给孩子树立顺从的榜样。  成年人对孩子的引领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应该得到同等的尊严和尊重;他们也应该有机会在和善而坚定——而不是责难、羞辱和痛苦的氛围中发展自己所需要的生活技能。  另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太多的母亲和父亲相信,好爸爸好妈妈就应该保护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因此,他们会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或对孩子过度保护,因而剥夺了孩子发展出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的机会。因为忙于生计或者不懂得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父母们常常忽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  当家长和老师太严格和控制过多时,孩子们培养不出责任感;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太娇纵时,孩子也培养不出责任感。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必须要强调的 ,停止惩罚并不意味着允许孩子为所欲为。我们需要给孩子机会,让 们去体验与其享受到的特权直接相关的责任。否则,孩子就会成为只会依赖和接受的人,认为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唯一方法就是操纵别人为自己服务。有些孩子会认为“他们不照顾我就是不爱我”。还有些孩子则因为做任何事都会招来羞辱和痛苦,而认定自己不该再努力。最悲哀的是,孩子们因为从来没有行到过能感到自己很能干的锻炼机会,而产生了“我不够好”的信念。这些孩子会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或逃避行为上。  当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力全用在了操纵别人、反叛和逃避上,他们怎么可能培养出成为有能力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洞察力和技能来呢?  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如果允许孩子在为家庭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时与父母并肩做事、边干边学,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这些感知力和技能来。  对那些为管教孩子而烦恼的家长和老师们来说,首先应该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再像我们以前那样听话了。我们必须明白,为什么以前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今天的孩子却不再起作用。我们必须明白,给孩子们提供机会——以前这是由环境提供的——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anan_ 第一章的前半部分里,边读边想起自己对儿子的管教,时而严厉,时而娇纵,这样看来都是不正确的,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让孩子失去责任心,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下去,每天学习一点点,日积月累下来,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选择不同方法的父母或老师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A.严厉型——“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  B.娇纵型——“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C.正面管教型——“我们一起来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需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例如,在一个严厉型的家庭里,只有妈妈才知道什么最好,乔尼完全没有选择早餐的余地。乔尼应该吃热乎乎的玉米粥才会扛过这样的天气。可是乔尼却有不同的想法。他看了看玉米粥说:“不好吃!我不要这东西。”妈妈为了让孩子听话,不得不走了下面这四步:  第一步:妈妈要说服乔尼他今天为什么需要吃热玉米粥,“这样你才会吃得饱饱的!”乔尼完全不为所动。  第二步:妈妈把玉米粥做的可口些。她试了各种方法——加红糖,加桂香,加葡萄干,乔尼又尝了一口,还是说:“真难吃!我讨厌这东西!”  第三步:妈妈试图给乔尼上一课?让他懂得珍惜生活。“乔尼,你想想非洲那些快要饿死的孩子吧!”乔尼仍然不为所动,回答道:“那好,你给他们送去吧。”  第四步:妈妈这时已经被激怒了,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因他的不服从而教训他一顿。他打了他一巴掌,并告诉他只能去饿肚子了。  妈妈对自己处理这种情形的良好感觉维持了30分钟之后,便开始觉得愧疚。乔尼要是真的饿坏了可怎么办?乔尼在外面玩了个够,一直等到妈妈的负疚感积累到了足够的程度才回家来,进门便大喊:“妈妈,我的肚子饿瘪了!”  妈妈于是便开始了最可笑的说教——“我早就告诉过你……的说教。”她没有注意到乔尼正茫然地呆视着远方,无奈地等着她唠叼完。妈妈对自己的说教很满。她已经履行了自己职责,让乔尼知道妈妈多么正确。然后,她给了他一些饼干,打发他再出去玩儿。  例如,在一个娇纵型家庭里,妈妈正在培养未来的“无政府主义者”。当我们的乔尼走进厨房时,妈妈问道:“宝贝,今天的早饭你想吃点什么?”由于乔尼已经被这样训练了三年,他已经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宝贝了,并且开始用从训练中得来的老套路操纵他的妈妈。他先要土司加软煮。妈妈一直做到第10个鸡蛋才算达到他的要求。可是,乔尼这时却不想吃软蛋土司了,他想吃炸土司。这时,乔尼正看电视,广告里释放“维蒂麦脆,冠军早餐”。他于是说道:“妈妈,我要吃维蒂麦脆。”尝了一口维蒂麦脆之后,他又改变主意要白糖薄  脆。家里没有白糖薄脆,妈妈赶紧去商店买回来。乔尼无需让妈妈负疚,就有本事让妈妈一天24小时团团转。  这些故事并不是夸张,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一位妈妈对我说,她的孩子除了炸薯片外什么都不吃。我问她,孩子哪来的炸薯片。她声称,“他不吃其他东西!我只好买给他啊!”许多孩子就这么被培养成了小霸王,他们觉得只有这么指使着另人满足他们的需要,才会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要来看一个“正面管教”式的家庭。在早餐开始之前,就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首先,乔尼先自己穿好衣服,收拾好床,然后来到厨房(后面会讲解怎样做到这一点)。第二个不同是,乔尼会帮着做些日常家务,比如摆碗筷、烤土司、搅拌鸡蛋等等(对!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搅拌鸡蛋了,后面讨论家务的章节会再提及)。  今天的早餐是谷类食物。妈妈给乔尼一个有限制的选择:“你是要小麦圈,还是维蒂麦脆?”(她不买加糖的麦片。)  这个乔尼也看过“维蒂麦脆,冠军早餐”的广告,因此他选了维蒂麦脆。尝过一口之后,他改了主意,说:“我不喜欢吃这东西!”  妈妈说道:“好吧,我们没办法把维蒂麦脆再变脆。那你出去玩吧,吃午饭时再见。”注意,妈妈省去了“控制型妈妈”的所呢步骤。她既没有试图说服他,或者给他讲非洲挨饿 的孩子,也没有想把麦脆调得更好吃些,更没有打孩子。她只是让孩子体验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因为妈妈刚开始采用这种方法,乔尼试图让妈妈感到内疚。两个小时以后,他回来告诉妈妈他饿坏了。妈妈以尊重孩子的口吻说道:“我想你肯定饿坏了。”她没有来那一套“我早就告诉过你”的说教,而是安慰道:“我相信你会挺到中午的。”  假如乔尼懂事而且听话,这个故事到此就可以圆满结束了;可是,这种结果不会这么快就出现。乔尼还没有习惯妈妈这种新办法。由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他感到了沮丧,并且发起脾气来。这时,大多数妈妈会很自然地认为所谓的“正面管教”也没有什么效果。好在乔尼的妈妈清楚正面管教的节奏和步骤,理解这是我们在刚开始采用新的管教方式时往往会遇到的正常情形。  孩子们习惯于成年人惯有的回应。当我们改变回应方式时,孩子们可能会以夸张(更糟糕)的行为来试图得到他们所习惯的回应。这就是“踹饮料自动售货机效应”。当我们把钱塞进去而饮料不出来时,我们就会又踢又打,指望机器能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把饮料送出来。(待续)
  今天呢,详细地讲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妈妈是如何管教孩子的,我是第一种严厉型的了,学完真的很惭愧,大家看完,你们是哪一种类型的妈妈呢?
  “严厉型”管教的问题在于,不良行为虽然一遭到惩罚就会立即停止,但不久就会再次出现,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尽管在第一次使用正面管教方法时,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许反而会加剧,但是,你会注意到,在孩子再次出现不良行为之前,会有一段平缓期。当一个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操纵策略不起作用之后,他可能会再次试探——只是为了确认一下是否真的不管用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使用下面管教方法,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强度将会逐渐减弱,不良行为再次出现之前的平缓期也将会越来越长。  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的短暂加剧与严厉型管教所带来的无休止的权力之争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  当乔尼发脾气时,妈妈可以用“冷静期”方法(后面有详细解释),走到另一间屋里去,直到双方感觉好起来。没有了观众,发脾气也就没那么好玩儿了。妈妈也可以用“我要抱抱法”(详见第7章),让俩人心里都好受些。如果孩子的年龄已经足够大,可以参与问题的解决,两人可以一起为问题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只需要其感觉好起来,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往往就足以改变孩子的行为了。  这个故事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大人与孩子三种互动方式之间的区别,以及正面管教在取得长期的积极效果方面是多么有效。然而,对于有些父母和老师来说,要说服他们相信下面管教的长期好处,还要做许多工作。  许多大人怎么也不肯放弃对孩子过度控制的企图,因为他们错误地相信,除此之外的唯一选择就是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都很不健康的娇纵方法。那些被娇纵大的孩子总觉得这个世界欠他们的。他们从小就被训练得要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力去操纵和烦忧大人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愿望。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来想办法逃避责任,而不是培养自己的独立和能力。
  不好意思,这么晚才把贴子发上来~这部分的学习里,我体会到了,就象书里讲的那样,正面管教有可能会见效的慢些,可是却是可以长期有效的方法,建议大家都试一下,一起把宝宝教育的更好,加油!~
  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  很多人强烈地感觉到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我同意.我永远不会说惩罚不管用。从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这一点来说,惩罚确实管用。但是,其长期效果是什么呢?我们常常被当时的效果所愚弄。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当心,当长期效果是负面效果时,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往往彩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  惩罚造成的四个R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孩子们通常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内心所做出的决定。然而,他们示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而另一个也认定自己“坏”的孩子则可能会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来求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的爱。因此,大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何种长期效果,而不要被当时的短期效果所愚弄。  我们窨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想想你自己上一次被羞辱或被不公正对待时的感觉吧。你当时有合作的意愿了吗?想要表现得更好了吗?闭上眼睛,想想最近一次(或者你小时候某一次)别人想以让你感到难受来激励你做得更好的情景。准确地回忆一下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你的感受。要注意你是怎么想你自己的,又是怎么想别人的,以及你想将来要怎么做(尽管你当时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出决定)。你感觉到自己受到要做得更好的激励了吗?如果是,这种激励让你感觉好吗?是否是建立在你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负面情绪之上的?你是否觉得更想要放弃努力或者掩盖错误,以免将来再受羞辱?或者你是否想舍弃自我,去讨好别人?基于受到惩罚时所产生的这种感觉和潜意识中的决定,孩子们不可能形成积极的人格。  有些父母和老师并不喜欢过度控制或者娇纵,但又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他们就会在这两种无效管教方式之间来回摇摆。他们会尝试过度控制的方法,直到他们自己都无法忍受自己的专横行为。然后,他们会转而娇纵孩子,直到他们无法忍受孩子被宠得索要无度——所以,他们又转回到过度控制。  当过度控制对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时,其代价是什么呢?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责难、羞辱或痛苦(肉体上的或精神上的)作为激励手段。另一方面,娇纵不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都是一种羞辱,并会造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依赖,而不是依靠自己和相互合作。正面管教的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以及立竿见影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由于许多父母和老师相信,放弃过度控制和严厉型管教之后的唯一选择就是娇纵,因此,明确“管教”的定义就非常重要。“管教”这个词常常被误用。很多人把“管教”和“惩罚”划等号,或者至少相信惩罚是有助于达到管教目的的一咱方法。然而,“管教”(eiscipline)来源于拉丁文discipulus或disciplini,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尊敬的领导人”。孩子们和学生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而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每天学习一点点,觉得对于一直属于严厉管教型的妈妈来说,想要短期内有转变似乎有点难,不过我会坚持下来,让自己从根本上转变成一个正面管教的好妈妈~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努力吧!
  如果既不严厉也不娇纵,那该怎么办?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民不娇纵的方法。这种方式与其他管教芽儿什么不同呢?其中一个不同是,正面管教对孩子和大人都不造成羞辱。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  当大人用过度控制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孩子们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父母和老师们最常使用的过度控制方式就是奖励和惩罚。在这个方式下,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并加以奖励,随时不依不饶 坏行为以予惩罚。是谁在承担责任?显然是大人!那么,当大人不在场时又会怎样呢?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趣的是,那些控制型的家长常常责怪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感,而没有认识到正是他们自己在训练孩子不负责任。同样,娇纵也是在教导孩子不负责,因为无论是孩子或是大人都放弃了责任。  对于理解正面管教来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规则。当防除产学着做一名对家庭、班级和社会有贡献的成员时,他们就会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这是正面管教要达到的重要的长期效果。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惩罚不满足上述任何一条标准。正面管教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符合这四条标准。第一条标准——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看来这是个需要执之以恒的事业,加油!~
  和善与坚定并行  鲁道无把对待地和善与坚定并行的重要性教给了我们。“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专断的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许多父母和老师由于各种原因而对这个概念难以接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当孩子“故意惹恼他们”时,他们觉得不应该“和善”。我禁不住要问,如果大人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难道要大人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过分吗?往往正是这些成年人需要好好去“暂停”(time-out,在第6章有更我介绍)一上,直到他们的“感觉”好转以便能“做”得更好。  让成年人觉得难以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和善而坚定”是什么样。他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在生气的时候过于坚定——或许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怎么办;然后,他们又变得过于和善,以对自怀的过度坚定进行弥补。  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和善”抱有错误的观念。他们在决定采用正面管教方法时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由于他们不想再惩罚孩子而变得对孩子过于娇纵。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对孩子的“和善”就是取悦孩子,或是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这不是“和善”,这是娇纵。“和善”意味着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娇惯孩子并不是尊重孩子。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也不是尊重孩子,它剥夺了孩子培养“抗挫折力”的机会。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才是尊重孩子:“我看得出来你很失望(或者生气、心烦等等)。”然后,相信孩子能够经得起挫折并能由此培养出对自己的信心,也是尊重孩子。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该怎样尊重自己。允许孩子对你(或者别人)不尊重,并不是“人和善”。这正是让人有点难以理解的地方。不允许孩子以不尊重的态度对待你(或者他人),并不意味着你要用惩罚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情形。惩罚是对人极大的不尊重。那你该怎么办呢?  我们假设孩子跟你顶嘴。“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哈,我都能听见反驳我的声音:“那不就等于放过他啦?”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自己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走开就是人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而且,这样做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你总可以在稍后再找孩子谈,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让情绪平静下来。心情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
  天气转凉了,喝着暖暖的糖水,慢慢地仔细地学习着正面管教的方法,真是一种享受~今天呢,学会了如何不直接用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对自己不尊重的孩子,确实很棒的~
  你稍后可以跟孩子这么说:“宝贝儿,很抱歉你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的怒气的其他方法。然后,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同对你我都尊重的解决方法上。”当你和孩子都平静下来的时候,最好让孩子预先知道你接下来会做什么。  值得强调的是,太多的父母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其实,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生气的时候,人们接通的“原始脑”——其选择只有“战”(争夺权力)或者是逃(后撤、并且无法沟通)。我们不可能用“原始脑”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会说些过后就后悔的话。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有时候,“决定你要做什么”(这是你将在第5章里学到的一个好工具)要比试图让孩子去做什么好得多——至少在孩子愿意合作而不再和你较劲之前是如此。所以,要记住:和善等于尊重。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坚定”。大多数成年人习惯性地认为“坚定”就意味着惩罚、说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并非如此。当坚定与和善结合在一起时,就意味着对孩子、对你自己以及对当情形的尊重。  我们以对孩子做出限制为例。大多数父母自己决定制订哪些限制,然后自己。承担起实施限制的责任。但是,让我们来想想设立限制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以及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而当大人以惩罚、说教、控制来实施他们设定的限制时,往往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权力之争。这当然即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也无法让孩子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必须换种方式,在制订和实施孩子看电视、晚上外出玩耍或做家庭作业的限制。让孩子参与讨论(这意味着要让孩子说得比你多,至少是和你说得一样多)为什么限制是重要的、需要什么样的限制以及每个人为实施限制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例如,当你问孩子家庭作业为什么重要时,孩子就会告诉你(“这样才能学会”、“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然后,孩子可以决定需要花多少时间、在什么时候写作业最合适。(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放学一回家就做作业,而孩子们却想要先喘口气。当孩子们有机会自己选择时,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一旦孩子自己决定了什么时间写作业最合适,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设立一些限制,比如“电视只能看一个小时,而且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之后。我只能在晚上七点到八点之间帮助你;其他时间,即使你做不完作业来求我,我也不会答应。”如果孩子理解了设立限制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参与限制的设立,他们就会更乐意遵从限制。  当然,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限制的设立是不一样的。父母需要为他们设立限制;但仍然需要以“和善而坚定”的方式实施。  当一个孩子违反了限制时,不要惩罚,也不要说教。要继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要避免由你来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应该怎么办。你最好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现在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能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这里提个醒:如果孩子习惯了父母的说教和惩罚,他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这时,你应该说:“你是一个很会解决问题的人。为什么不想一想呢,半小时以后我们再碰头,看看你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父母和老师们会习惯性对孩子进行说教,并对孩子提要求。孩子们经常以抵制或反叛做为回应。以下是一些“和善而坚定”的常用语,有助于你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话语,并增进孩子们的合作:  ?等一下就轮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  ?我很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继续谈。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要做,不要说。(例如,平静地默默握住孩子的手,向孩子演示该怎么做。)  ?我们待会儿再说这件事。现在应该上车了。  ?(当孩子在商店发脾气时)“我们现在要离开商店,待会儿(或明天)再来。”  当你决定不再用惩罚手段时,就需要练习新的技巧。而且,你需要花时间来帮助孩子学会相互尊重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忙乎发货一小天了,刚到出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这个严厉型的妈妈看来得慢慢地习惯,慢慢地转变正面管教的好妈妈……加油!~
  相反相吸:  当一个家长和和善,而另一个坚定时  有趣的是,我们注意到,具有这两种相反观念的两个人往往会缔结姻缘。一个倾向过于宽大,另一个则倾向于过于严厉。偏于宽大的那位家长觉得自己应该更宽大一点,以弥补另一位的刻薄和过于严厉。偏于严厉的那位觉得自己应该更严厉一点,以弥补另一位的粘粘乎乎、过于宽大。于是,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并为谁对谁错而争吵。实际上,他们两人的做法都是无效的。  帮助孩子和家长学会有效沟通的一个好方法是定期开家庭会议,使全家人能有机会在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上用头脑风暴法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从中选择出对所有家庭成员都尊重的方法。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第6章对此有详细讨论。  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心灵纽带)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这是决定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同学关系——的首要因素。那些杀害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没有一个感受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惩罚无助于孩子培养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正是惩罚从长远来看没有效果的原因之一。正面管教的方法能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是贯穿全书的主题。第4章将会详细讲解当孩子缺乏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时,会有哪些不良行为,以及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  是否长期有效?  父母和老师们坚持使用惩罚手段的首要原因之一是,惩罚有效——短期有效。惩罚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问题在于成年人不了解惩罚的长期效果。受到惩罚的有孩子不可能会想:“噢,谢谢你,这对我太有帮助了。我几乎都等不及让你帮我解决所有问题了。”相反,他们想的是反叛(只要逮到机会);或者以严重地丧失自我为代价而屈从。  成年人使用惩罚手段的另外一些原因是,他们担心不惩罚就只能娇纵孩子;他们害怕会对孩子失去控制;害怕没有尽到作为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而且,惩罚很容易。你根本不需要告诉大人怎样惩罚孩子。他们无师自通。惩罚常常是一种“反应性”的回应。但要采用有效的管教方式,则需要努力、需要学习技巧。  成年人使用惩罚——尽管它并没有长期效果——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本书提供了许多替代惩罚的、长期有效的方法——并且符合下面这最后一条有效管教的标准。
  八点半把儿子哄睡着之后,终于有空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了,不好意思有些晚了,不知道大家等急了没~~读到这里呢,觉得真的更应该好好的继续读下去,后面有好多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耐心每天和我一起分享下去~
  教给孩子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  对大多数父母和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过“管教”居然能够教给孩子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如果你查看一下对惩罚所导致的长期效果的研究,你会发现惩罚教给孩子的是暴力、偷偷摸摸、不自尊自爱以及其他的负面“技能”。在你学习正面管教方法的过程中,你会注意到我们介绍的所有管教方法不但能够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且还会教给孩子具备良好的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正面管教之旅  在踏上正面管教的旅程之时,我们就应该记住自己的目标。你到底想让孩子得到什么?每当我们要求家长和老师写一张清单,列出他们希望帮助孩子培养哪些品格时,他们想到的是下面这些品质:  正面的自我概念
好学  责任感
礼貌  自律
诚实  合作
自我控制  开放的思维
耐心  善于客观地思考
幽默感  尊重自己和他人
关心他人  同情心
解决问题  接纳自己和他人
智慧  热爱生活
正直  如果这个清单遗漏掉了你所希望的品格,请补充上去。在你学习正面管教方法的过程中,要把这些品格记在心里。你会明显地发现,当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相互尊重、合作、注重解决问题的正面管教中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培养出这些品格来。  回顾  正面管教工具  1. 废除惩罚  2. 废除娇纵  3. 和善而坚定  4. 给孩子培养“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  5. 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带来长期负面的效果)  6. 放弃荒诞的观念——“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  7. 让孩子参与到设立限制中来  8. 问启发式的问题  9. 使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  问题  1. 孩子的行为不再像“过去的好时光”那样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2. “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是什么?为什么缺乏这些会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  3. 有哪三种管教孩子的方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4. 讨论正同管教和其他管教方式的两种最主要的区别,以及为什么这些区别长期效果非常重要。  5. “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是什么意思?  6. 惩罚造成的四个“R”是什么?请讲述你曾经体验过的四 “R”的感受,并分析 原因。  7. 严厉管教方式带孩子的长期效果是什么?为什么?  8. 正面管教方式带给孩子的长期效果是什么?为什么?  9. 为能时候事情在变得更好之前会先变得更糟糕?  10. 你希望孩子通过和你的互动,培养出哪些内在的优良品格?  11. “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是什么?它们为什么是什么能带来有效的长期效果?惩罚符合这些标准吗?  12. 和善与坚定并行的常用语是什么?
  第一章就这么学习完了,看看后面的题,我不能完全的回答上来,你呢?看来得好好先恶补一下了~~
  昨天没有发贴子,是自己也在努力地把第一章的内容好好的巩固了一下~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章~~
  第二章  几个基本概念  这本书里有上面条非惩罚式管教的实用建议。然而,在知道“怎样做”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太多的父母和老师因为不了解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概念,而使用那些没有长期有效结果的管教方法。本章以后两章介绍阿德勒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许多实用性建议),有助于家长和老师们更多地了解一些人类的行为,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所必需的生活技能和态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个超越其时代的人。远在“平等”流行起来以前,他就已经在维也纳大力提倡人类平等,包括各种族、妇女、儿童的平等。,他的讲演和讲座大受欢迎。阿德勒是一位犹太裔的奥地利人,为躲避纳粹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以继续他的事业。  鲁道夫曾经和阿德勒密切合作,在阿德勒于1937年去世以后,他继续发展了阿德勒心理学。他写作或与别人合著了大量的著作,帮助家长和老师们了解阿德勒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改善他们在家里和学校里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有一件事让德雷克斯一直忧心忡忡,因为许多想把他的建议应用到孩子身上的家长和老师对一些基本概念并不理解,这导致他们曲解了许多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所谓“赢了”孩子则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误解正面管教基本概念的一个例子,就是家长和老师们普遍会在使用“逻辑后果”时附加上羞辱,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若不为自己的错误吃些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羞辱的确有可能会激发孩子做得更好,但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造成多么巨大的损伤呢?他们是否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认可?他们是否虽然做得更好了,但却因为害怕将来失败而不再敢冒险?他们在大人的责备、羞辱和痛苦以及造成的失望中所得到的教训是否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的自尊?还是孩子从大人的同情、鼓励、无条件的爱和所赋予的权力中所学到的东西能使他们获得生活技能的锻炼以及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  由于提到了“自尊”,那么首先给这个词下个定义就很重要——尽管专家们的定义并不一致。我是“加州自尊促进会”的成员,听促进会其他成员辩论“自尊”的定义很有意思。  我相信,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一场“给孩子自尊”的运动延续至今,内容包括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是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就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他们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你注意到“自尊”这个词能给人造成怎样的错觉了吗?昨天,你可能觉得自己很伟大。然后,你犯了个错误, 开始自责,或者听到了别人对你的批评——突然之间,你的自尊便烟消云散了。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详见第七章),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大人应该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通过允许孩子经历失败,他们就能够在问题出现时学会怎样自怀去解决。让孩子学会适应将使他们受益无穷,这样才能使他们知道如何应付生活中的跌宕起伏。让孩子有大量机会在家里、学校和社区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孩子就会受益良多。归属感和在我价值感是这里的关键。  我最喜欢的动画片《史努比的事故》中有一个情节:  露西问莱纳斯:“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莱纳斯回答:“我没上学。我去了学校,打开门问:“这里有谁需要我吗?”没人回答,所以我就回家了。”孩子们需要感觉到自己被人需要。  当孩子们有了在第1章讨论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优点时,他们就会拥有强烈的自尊并有能力处理“自尊”的错觉。大人可以通过“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来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
  看来我得看看《史努比的故事》的动画片了,好好看看……原来都没注意过呢,动画片里也会有很多让大人可以学到的知识呢,虚心学习,努力!  又是忙碌的一天,分享后补上今天晚上的酸奶红糖,都说能减肥呢,也不知道到底能瘦来不?坚持一下吧,嘿嘿……
  继续啊,好文章
  记号  
  “赢得”孩子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不好意思停了一天,昨天被我儿子给我哄睡着了,一觉醒来天亮了~~抱歉了各位关注的朋友们~~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你决定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为你带来积  极的感觉。经过头两个步骤之后,你也已经赢得了孩子。等你进入第三步时,孩子就已经能听得进你的话了(哪怕你以前说了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的话)。第四步肯定会很有效果,因为你已经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  马丁内斯太太与我们分享了她下面的这个经历。她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马丁内斯太太双手叉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道:“哼,你做了些什么?”  琳达垂下眼帘,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  马丁内斯太太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什么?”  琳达阴着脸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怒视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  这时,马丁内斯太太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丰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  琳达抬起头来,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  琳达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马丁内斯太太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以后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  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马丁内斯太太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马丁内斯太太的一个目的是要帮助琳达找到一些方法,免得惹老师生气和批评。注意,当她第一次让琳达想办法解决问题时,琳达正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一旦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琳达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琳达的角度看问题时,琳达就不再觉得需要戒备了。  当琼斯太太得知自己6岁的儿子杰夫偷了东西以后,她也使用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找了个没人打扰的时间,让杰夫坐到她腿上。然后,她告诉杰夫,她听说他从商店里偷了一袋泡泡糖。(注意,她并没有通过问孩子是否做了什么事而给孩子“设圈套”,因为她已经知道孩子做了什么。)随后,她告诉孩子,她上五年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从商店里偷了一块橡皮;她知道那样做很不应该,心里非常愧疚,所以觉得那样做实在不值得。杰夫辩解道:“反正小店里那么多泡泡糖。”  琼斯太太引导杰夫讨论店主需要卖多少泡泡糖和其他东西,才能挣到足够的钱来付房租、店员工资、仓储积压,以及养家糊口。杰夫承认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她和孩子还讨论了他们多么不喜欢别人来拿走自己家的东西。杰夫发自内心地说自己再也不想偷东西了,并且要去小店为自己偷的泡泡糖付钱。琼斯太太主动要和他一起去,以示道义上的支持。  琼斯太太能够赢得杰夫,是因为她没有指责、羞辱和说教。杰夫不必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觉得自己是个坏蛋,而且他愿意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去探讨不再那么做的原因。而且,他能够参与问题的解决——尽管对他来说很尴尬——这对他未来的行为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一堂人生课。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妈妈造成了一种支持的感觉,而不是指责和辩解。
  看到有朋友一直在关注文章,就是多晚也要上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感觉是一份责任……WX: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我们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当一个人问“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时,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羞辱的腔调,也可以用一种表达同情兴趣的语气。他既可以营造出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也可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令人奇怪的是,居然有那么多大人相信,在他们制造出距离和敌意而非亲密和信任之后,他们能够对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他们真的相信吗?还是他们想都没想就那么做了?)  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羞辱的语气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还会把本来的“逻辑后果”变成无法达到长期积极效果的惩罚。如果一个孩子把牛奶洒到了地板上,其逻辑后果(或解决办法)应该是让他清理干净。只要大人以和善而坚定的话语——比如,“哎哟。你该怎么办?”——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就是一个逻辑后果(或解决方法)。注意,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问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这在第6章里将会详细介绍。告诉孩子怎么做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则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当大人不用和善而坚定的语气说话或夹带着羞辱时,请求就变成了惩罚,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呢?马上清理干净。从现在开始让我倒牛奶,因为看来你倒不好。”  阿德勒的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基本概念,为我们增进对孩子和我们自己的了解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其价值远非仅是一套理论的而已。没有鼓励、理解和尊重态度,就会丧失基本观念。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态度,则学到的方法就会沦为对孩子的不尊重的操纵。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 孩子是社会人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记住,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当他们“茁壮成长”的时候,他们就在发展着“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见第1章)。而当他们处于“求存”状态的时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大人通常会将其看作不良行为。当你能够把不良行为看做是孩子们的“求存模式”的时候,你对不良行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样了?  2. 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孩子对  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有时候,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并且其行为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与其目的的背道而驰。比如,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但他们为达到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为就会惹人讨厌。这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是惹人烦或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地追求归属感,因此也就越发令人讨厌。  德雷克斯解释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孩子们并非是存在这  一问题的唯一群体。下面的情形就是这种状况如何开始的一个好例子。  阿黛尔(2岁)的妈妈带着刚出生的小弟弟从医院回到家里时,阿黛尔发觉妈妈给予小宝宝很多的关注。糟糕的是,阿黛尔将此解释为,这意味着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她。这并非事实;但阿黛尔的看法比事实更重要。她的行为将取决于她所相为信的事实,而不在于真正的事实。阿黛尔的目标是想要重新获得她在达妈妈心中的特殊地位,并且她错误地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办法就是表现得像个小宝宝,因此她可能会需要奶瓶、会把臭臭拉到裤子里,并且爱哭。结果,她适得其反,妈妈对此感到很沮丧、很厌烦,而不是充满爱意和亲切。  3.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我们看到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时,就知道孩  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了。正如上述事例所表明的那样,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
  下班去幼儿园接儿子,老师说今天就我儿一个孩子送去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很对不起儿子,不知道他的幼小的心灵里是怎么想的呢~~
  4.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  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当一个孩子的行为令人讨厌时,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对大多数大人来说,很难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且很难记得其背后的真实含义和信息——“我只是想有所归属”。理解这一概念,是大人更效帮助行为不当的孩子的第一步。这有助于你成为“密码破译者”。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请你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记住,虽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密码信息,但当你处理她的隐含想法,而不是仅仅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如果你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感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你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你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这前4个概念将在第4章做更详细讨论。  5. 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阿尔弗雷德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的“Gemein-schaftsgefuhl”概念,这是阿德勒创  造的一个优美的德文单词。英文中没有恰当的对应单词,阿德勒最后选择了“社会利益”这个词(而我用“社会责任感”)。它是指一个人真心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下面的故事很地表达了“社会责任感”的含义。  从前,有两个兄弟共同拥有一个农场。碎石土质和干旱使得兄弟俩的生活非常困难,但他们一直均分收成。他们两个中一个有妻子和五个孩子;另一个是单身汉。一天晚上,成了 家的那个兄弟睡不着觉,当他想起两个人之间安排是多么不公平时,辗转反侧了一夜。他想:“我兄弟没成家也没孩子,到老了都没人照顾。他实在需要比一半更多些。明天我要提出给他三分之二的收成。那样才更公平。”那天晚上,另一个兄弟也无法入睡,因为他也认为均分收成不公平。他想:“我兄弟有妻子和五个孩子要养活。他们对农场付出的劳动也比我多。我兄弟应该得到比一半更多。明天我要提出给他三分之二的收 成。”第二天,这两兄弟见面后各自说出了他们认为更公平的打算。这就是社会责任感起作用的一个例子。  阿德勒有一个他称之为“14天治愈计划”的方案。他宣称,只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就能够在14天之内治愈任何有心理疾患的人。一天,一个极度抑郁的妇女找阿德勒。他告诉她:“如果你遵从我的建议,我可以在14天之内治愈你的抑郁症。”  她蔫蔫地问道:“你要我干什么?”  阿德勒回答:“如果你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坚持14天,到时候你的抑郁症就会消失了。”  她反对道:“凭什么我要替别人做事?从没有人替我做任何事。”  阿德勒打趣说:“哎哟,那你可能需要21天了。”他接着补充说:“如果你实在想不出为别人做的事,那就想想看,假如你有心情去做的话,可以做些什么吧。”阿德勒知道,哪怕她仅仅是想想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她就已经走上改善之路了。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年轻人不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学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德雷克斯常常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我们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或者他们“理应”享受特别的服侍。  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们才能为帮助他人做好准备,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到自己特别能干。当大人扮演“超级妈妈”或“超级老师”的时候,孩子们就学会了期待这个世界为他们服务,而不是他们为这个世界服务。正是这些孩子,如果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就会认为不公平。当别人拒绝侍候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为自己感到难过,或者以某种伤害性或者破坏性的行为寻求报复时,他们对自己的伤害往往与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甚至超过对他人的伤害。  在另一个极端,是一些家长和老师太过忙碌,没有时间教导孩子为培养好的品格而学习社会和生活技能。恰恰就是这些成年人为孩子不“守规矩”而感到气恼。我不明白他们认为孩子能从哪里学到恰当的行为。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太多的大人只是“责备”孩子,而不是承担他们自己应尽的职责。  正面管教通过促进社会责任感,能帮助大人和孩子走出这一恶性循环。父母和老师们常常不知道,他们为孩子所做的很多事情是孩子自己本来能做的。他们没有花时间教孩子学习如何对家庭和班级做出贡献。我们不妨来列个清单。请问老师们,你在班级里做的多少事情是可以由孩子们自己来做的?请问父母们,你为孩子做的多少事情,是仅仅为了图省事,而不是为了帮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来感觉到自己的能力?  在我与人合著的《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中,我们谈到了让学生们参与头脑风暴,讨论需要在教室里所做的所有事情的重要性。虽然老师也可以参与到这种头脑风暴中,但是,一旦让孩子们这么做,他们能够想出的事情之多简直令人惊讶。在列出孩子们能做的事情的的清单之后,要为每一项工作找一名志愿者。老师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甚至可以有一个“监督员”。建立一个工作轮换制度(在学生们的参与下)是很重要的,这样就没有人会在太长的时间里做不那么诱人的事情。非常明显的是,分担任务会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教给孩子们生活技能,并且让孩子体验到社会责任感。
  6. 平等  现在很少有会对平等这个概念感到困扰,可是面对孩子就不一样了。一旦涉及到孩子,  就会有很多反对意见。他们会问:“孩子们没有与我们同样的经验、知识或责任感,他们怎么能和我们平等呢?”  正如第1章所强调的那样,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说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大多数成年人都能够接受孩子们和大人具有同等的价值。这正是为什么正面管教摒弃羞辱的原因之一。羞辱与“平等”和“尊重”的概念背道而驰。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辱。其实我们都不完美。我们需要达成的是,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对“不完美”的信念。这是最令人鼓舞的观念之一,也是我们的社会中最难达成的观念之一。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是每个人都在这样要求自己和别人——尤其是孩子。  闭上你的眼睛,想一想你小时候犯了错误时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的讯息。那都是些什么讯息呢?你或许想把它们写下来。当你犯了错时,你得到的讯息是不是你愚蠢、无能、坏蛋、没出息、木头人?再闭上眼睛,想想某次你因为犯错而遭到的训斥。你当时是怎么想你自己的?你想将来要怎么办?记住,你当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决定;但当你回过头去看时,你当时的决定通常就很清楚了。有些人认定自己无能或者自己是坏蛋;另一些人因为害怕做得不够完美而受到羞辱,从而决定不再冒风险。正如上面提过的那样,太多的孩子决定变成个“讨好者”,以他们的自尊为惨重代价去取悦大人。另外还有一些孩子会决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想尽办法避免被抓到。这是能鼓励孩子发展有价值的生活技能的讯息和决定吗?当然不是。  当家长和老师们就孩子的错误传达给孩子的是负面讯息时,他们常常是好意。他们是在试图激励孩子“为了自己好”而做得更好些。他们没有花时间考虑他们的方式所造成的长期效果。有那么多的养育方法和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之上的。成年人担心,如果他们不“使”孩子做得更好,他们就没有尽职。太多的人担心邻居会怎么想,而不是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另外一些人担心如果自己不让孩子充满恐惧和羞辱,孩子就永远不会做得更好。大多数人的担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并且担心如果他们不让孩子遭到两难、羞辱和痛苦,就是在娇纵孩子。大人往往会以对孩子更多的控制来掩饰自己的担心。  其实,还有其他办法——不是娇纵,而且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代价——能真正激励孩子做得更好。那就是,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要我们能听见一个大人对孩子这样说话该多好:“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我说的确实是“我们”。在孩子犯的大多数错误中,我们都难辞其咎。孩子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我们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进步。我们要做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样,以便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犯错误确实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孩子们在家庭会议和班会(见第8章和第9章)上会学到并练习如何把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很多家庭发现,晚餐时间让每个人说出自 当天犯的一个错误,以及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是个很有益的方法。有些老师每周在一次班会上(每天一次)找出时间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犯错误的价值所在——并且在一种友善的环境下从错误中学习。
  很抱歉,有时会有间断~因为每天下班后接宝回家后,陪着宝宝学习,玩,哄着睡觉,有代理或零售时还要备货,真的是有些累,会有时候直接陪着宝宝直接就睡着了,没有连续每天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不过我会尽量的每天都来,希望和大家一同进步,做个合格的好妈妈!~
  本书最重要的主题——你会反复看到一个主题——就是学会怎样把管教中所遭遇的挑战作为你学习的机会。然而,大人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对犯错误的任何负面观念,这样他们才能为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不完美”树立榜样。下面的“矫正错误的三个R”,是树立“勇于不完美”榜样的一个绝佳的方法。  矫正错误的三个R  1. 承认(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2.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 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当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  易多了。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成一件好事,我们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轻下判断或者好批评——既对别人又对自己。另一方面,当把犯错误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的时候,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自我原谅是“矫正错误的三个R”中第一个R(即承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你注意过当我们愿意道歉时,孩子是多么善于原谅我们吗?你曾经对孩子过”对不起”吗?如果你说过,孩子是怎么回应的?我在世界各地讲演时多次问过这个问题,听众的回答都是一致的。当大人诚恳地道歉时,孩子们几乎总是会说:“没关系,妈妈(或爸爸,或老师)。”孩子可能在一分钟以前还对大人的尊重行为感到生气和憎恶(而且很可能正是大人应得的),而一旦大人说一句“对不起”,孩子就彻底原谅了。
  “矫正错误的三个R”中的前两个——承认与和好——为第三个R(解决问题)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在充满敌意的气氛中试图解决问题绝对不会有好效果。  正像大多数成年人和孩子一样,即使我很明白应该怎么做,可有时却不一定能照着去做。作为一个人,我们很容易被情绪左右而失去正常的理智(倒退到“爬行动物大脑”的控制)。这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而不是深思熟虑的行为。我深深喜爱正面管教原则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不论我犯了多少错误,也不论我的错误造成了多少麻烦,我总是能回归到正面管教原则上来,从我的错误中学习,清理我造成的麻烦,而且能让事情变得经我犯错误以前更好。  因为我犯过那么多的错误,“矫正错误的三个R”就成了我最喜爱的概念之。我自己就有一个“标志”性的案例。有一次,我对当时只有八岁的女儿说:“玛丽,你是一个被宠坏了的淘气鬼。”(这听上去像是和善、坚定、尊严和尊重吗?)  玛丽对“矫正错误的三个R”已经很熟悉了,她反驳我:“哼,待会儿你可别来说对不起。”  我完全出于反应回答道:“你不用担心,因为我肯定不会。”  玛丽跑回自己房间把门摔上了。我很快恢复到了理性大脑的状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到她房间去道歉。她还在生气,没有准备好接受我的歉意。她手上捧着一本早期版本的《正面管教》,正忙着用一支大号的黑色记号笔在书上画着下划线。我从她的肩膀上看过去,看到她已经在书白上潦草地写了两个大字:“骗子”。  我离开她的房间时想:“哦,老天,说不定哪天就会有另外一本《我最亲爱的妈咪》畅销书上市。”我知道,我犯了一个大错误。  大约五分钟后,玛丽朝我走来,怯怯地抱住了我,说:“妈妈,对不起。”  我说:“宝贝儿,我也对不起你。事实上,当我说你是被宠坏了的淘气鬼时,我自己就是。我因为你管不住自己的行为而生气,可我自己也没管住我的行为,真的非常对不起。”  玛丽说:“没什么的,妈妈,我刚才的行为是像一个淘气鬼。”  我说:“呃,我知道是我的行为激怒了你,气得你那样做的。”  玛丽说:“呃,我知道我做了什么。”  我一再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当大人为自己的行为造成冲突(而且,任何冲突都至少是在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承担起责任时,孩子们通常都愿意仿效大人作出的榜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当孩子们有承担责任的榜样时,他们就会学着承担责任。  几天之后,无意中听见玛丽在电话中对她的朋友说:“哦,黛比,你怎么这么蠢!”玛丽随即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并且赶紧说:“对不起,黛比。当我说你蠢时,意味着我蠢。”  玛丽真正吸收了“矫正错误的三个R”原则,并且懂得了犯错误其实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8. 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史密斯太太是个单亲妈妈,和女儿玛丽亚之间出了一个问题,打电话向我求助。史密斯  太太担心玛丽亚也许吸食了毒品。她在玛丽亚的衣橱底下发现了一盒六罐装的啤酒。她拎着那六罐啤酒走到玛丽亚面前,问:“这是什么?”  史密斯太太的声调清楚地表明,她并不是真的对自己问题的答案感兴趣。这只是一个为了诱使女儿招供并羞辱女儿而提出的圈套问题。这种问题立即造成了疏远和敌意。  玛丽亚带讥讽地回答:“我觉得那看起来像是六罐啤酒,妈妈。”  战斗升级了。史密斯太太说:“别跟我耍花招,小姐。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玛丽亚很无辜地说:“妈妈,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史密斯太太觉得该是收套的时候了:“我在你的衣橱里发现了这六罐啤酒,小姐,你最好解释清楚。”  玛丽亚飞快地想了一下,说:“噢,我都忘了这回事儿了。我帮我一个朋友藏的。”  史密斯太太讽刺地说:“噢,是啊!你以为我会相信吗?”  玛丽亚气愤地回答道:“我才不在乎你信不信呢!”然后,跑回到了她自己的房间,并摔上了门。  我想帮助史密斯太太理解“爱的信息”这个关键,问她:“为什么发现那些啤酒会让你生气?”  我能听出来她一定认为这问题很愚蠢,因为她愤怒地回答道:“因为我不希望她惹上麻烦。”  “为什么你不希望她惹上麻烦?”我又问。  我可以感觉到史密斯太太已经后悔打电话给我了,因为她完全恼怒了:“因为我不想她毁了自己!”  由于她还是没有发觉她的关键信息,我再次追问:“你为什么不想让她毁了自己?”  她终于醒悟了,大喊道:“因为我爱她!”  最后一个问题就问得和缓了:“你觉得她得到这一讯息了吗?”  当史密斯太太认识到自己完全没有把爱的信息传递给玛丽亚时,她感到了悔恨。  一个星期以后,史密斯太太打电话告诉我,她如何把“矫正错误的三个R”和“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结合了起来。就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晚上,当玛丽亚回家的时候,史密斯太太在门口问候了她,并且用一种爱的口吻问道:“玛丽亚,我们能谈谈吗?”  玛丽亚挑衅地回答道:“你要谈什么?”(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孩子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听并且相信大人态度的变化。)  史密斯太太明白这一点。她没有对挑衅做出反应,而是走进玛丽亚的内心世界,并且揣度她的感受:“我肯定当昨天晚上我为那六罐啤酒向你大喊时,你可能觉得我一点都不关心你。”  玛丽亚觉得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以至于开始哭了起来。她带着谴责用颤抖的声音说:“就是的。我觉得好像我除了让你烦恼以外什么都不是!只有我的朋友才真的关心我。”  史密斯太太说:“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那么想。当我带着我的恐惧和怒气走向你,而不是带着我的爱时,你怎么可能有别的感觉呢?”  玛丽亚明显缓和了自己挑衅的态度。妈妈慈爱的态度终于打动了她。史密斯太太一看这一变化,便继续说:“我真的为昨天那样朝你发脾气抱歉。”  疏远和敌意已经转化为了亲密和信任。玛丽亚响应道:“没关系的,妈妈。我真的是帮一个朋友藏的。”  史密斯太太这时说道:“玛丽亚,我真的很爱你。有时候,我害怕你可能会做出伤害你自己的事。我被自己的担心吞没了,并且忘了告诉你那只是因为我爱你。”史密斯太太搂着玛丽亚,说:“你会再给我一次机会吗?我们能够带着对彼此的爱和关心,开始谈谈并一起解决问题吗?”  玛丽亚:“那当然,妈妈。我觉得这建议挺好。”  史密斯太太告诉我,她们从那天晚上开始了家庭会议。她心里充满了感激,因为爱和合作气氛的形成彻底改变了她们母女之间的关系。  你一定已经注意到,这一章的例子所讲述的,都是关于大人的不良行为(由于知识和技巧的缺乏)怎样促成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大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会随之改变。而且,在每一个例子里,当大人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他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阿德勒的上述8个基本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并形成实行正面管教所必需的态度和方法。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的态度和技巧,以帮助孩子培养踏入社会时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良好品格。
  一周没有发贴了,这一周里,可以说是在和孩子在斗争一样,可我彻底的失败了~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看来真的还得静下心来和大家继续分享这本书,多学些方法,改变自己,才能教出一个最棒的宝宝!~
  回顾  正面管教工具  1. 要“赢得”孩子,而不是凭你的力量“赢了”孩子。  2. 为孩子提供发展和实践“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以提高孩子的自我价  值感。   3. 不要“告诉”,要开始以一种引导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向孩子“提问”。  4. 使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5. 记住,你的言行背后的感觉要比你的言行本身更重要。  6. 和孩子一起就需要做的家务以及做家务的计划作头脑风暴。  7. 要避免娇纵,以让孩子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8. 教给孩子并实践“犯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  9. 教给孩子并实践“矫正错误的三个R”.  10. 一定要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问题  1.“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想想孩子让你觉得你受到了挑战的一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样使用这些步骤?  3.你必须具备哪些重要态度才能有效地进行正面管教?  4.成为一个“社会人”是什么意思?  5.引导所有行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孩子的行为和他们想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常常背道而驰?  7.行为不当的孩子以其不当行为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8.如果我们牢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我们的行为将会有些什么变化?  9.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为什么让孩子培养社会责任感很重要?  10.阿勒德所说的平等是什么意思?  11.为什么羞辱在正面管教中没有立足之地?  12.错误的目的是什么?  13.为什么勇于不完美很重要?  14.为什么教导孩子犯错误是学习的机会而不必为之羞愧,会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15.什么是“矫正错误的三个R”?请讨论。  16.什么是开启所有心灵大门的钥匙?请讲述一个你和孩子发生矛盾的具体事件,并设想如果你当时以传递爱的信息开始,情况会有什么不同。
  第三章  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对出生顺序的了解,能增进你对孩子们基于自己在家里的出生顺序的看法而可能形成的对自己的错误观念的理解。这是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另一条途径,它能帮助你增进对他们真实内心的了解。  孩子们基于对自己生活经历的理解,总是在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做着决定并形成着信念。他们的行为就是建立在这些决定之上,建立在他们对于自己为了“生存”和“成长”而需要怎么做的信念之上,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孩子们会把自己和兄弟姐妹相比较,而且会认定,如果自己的某个兄弟姐妹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自己的唯一“生存”选择只能是以下四项之一:  ?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竞争,努力做得比家中其他孩子更好  ?反叛或者报复  ?因为相信自己赢不了而放弃   置身一个家庭就好像在演一出戏。出生的不同顺序就好像戏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其明显而独特的性格特征。因此,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占据了一个角色——例如,“好孩子”的角色——其他孩子则可能觉得必须找到其他的角色来扮演,比如反叛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爱运动的孩子、善于交往的孩子等等。
  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没有道理啊。为什么两个孩子不明白他们可以一样好呢?”首先,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每个常规都会有例外。有时候,一个家庭里的所有孩子可能都会选择在同一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家庭里的氛围是一种合作而非竞争的气氛时。但是,大多数孩子相信,为了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自己需要与其他孩子不同。想要弄明白孩子这么想有没有道理是于事无补的。但我们需要明白,孩子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出生顺序形成某种结论。  人们可能会觉得来自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应该比出生顺序相同的孩子有更我的相似之处,因为这好像更符合逻辑;但事实恰恰相反。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往往会截然不同,尽管他们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家庭、相同的邻居。当然,同一个家庭中的各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造成孩子各不相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个孩子对自己所感觉到的环境做出的不同解释。大多数解释都是以孩子们如何把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进行比较为基础的。  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所看到的那样,孩子们有很好的察觉能力,但他们解释能力却很差。这一点在对出生顺序进行研究时尤其明显。某种状况的真相远没有孩子对这种状况所做出的解释更重要。孩子的行为是以后者为基础的。出生顺序相同的孩子,通常会对他们自己做出相似的解释,并且对于自己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理解也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何出生顺序相同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的原因。  虽然出生顺序不是个性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一个重要因素。有许多其他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的相似与特性,例如由翟斯和汤姆斯提出的“九种气质理论”。他们发现,孩子的某些与生俱来的特殊气质会伴随他们一生。这些特性以及与正面管教有什么联系,在《正面管教——三到五岁》中有详细讨论。以色列心理学家尼拉?凯弗提出的“生活态度取向”理论,解释了另外一些影响孩子个性的要素。这个理论描述了成年人在压力之下会怎样以控制、取悦、力争优秀或安逸作为他们的生活态度取向,并付之于他们的行动。这些“生活态度取向”将会怎样导致孩子的某些判断和行为,我们将在第十章讨论。  了解出生顺序(或上述任何其他人格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并把孩子往模子里套。它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增加对自己以及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更加有效。
  久违了朋友们,我本身在上班的同时也做着微商,元旦前一个多有开始就一直在忙,还要带孩子,实在是没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正面管教了,觉得很对不起大家呢,从今天开始我会继续每天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在这里先和大家说声抱歉了……
  排行最大的孩子  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的相似性是最容易预测的,因为这是一个变数最少的位置。例如,排行中间的孩子可以有多种情况,比如三个孩子的中间或七个孩子的中间。排行最小的孩子的相似性与老大几乎同样容易预测。独生子既可能像老大,也可以能像老小,取决于他们是像老大那样被赋予更多的责任,还是像老小那样被溺爱。  并非所有的老大都会形成完全一样的结论并且完全相同,老小、中间子或独生子也是如此。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之间的不同点尤如我们的相似点一样多;但是,出生顺序相同的人往往会形成一些相似的个性特征。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当你想到自己认识的老大、老小和中间子的时候,跳入你脑海中的几个形容词。我们很容易想到形容老大的词汇,诸如负责任、领导者、专横(哪怕他们内心里希望别人为了自己做得更好)、完美主义者、挑剔(对自己以及对他人)、循规蹈矩、有条理、好胜、独立、不愿承担风险、保守。因为老大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必须成为第一或是最好的,才能显得自己重要。这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有些排行老大的孩子可能会将第一个完成课堂作业看得很重要,哪怕作业写的很马虎;另一些排行老大的孩子则可能最后一个交作业,因为他们为把作业做得最好而花费了过多的时间。
  排行最小的孩子  我们最先想到的述老小的特征就是娇惯。很多老小不但被父母娇惯而且被哥哥姐姐娇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错误地认为,他们必须不断操纵别人为他们服务,才能显出自己的重要。排行最小的孩子常常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来激励别人为他们做事。他们常常富有创造性,并且爱玩儿。他们大部分的创造性、精力以及智力都会用在通过魅力操纵来得到自己的价值感。  通常,老小会因为身处父母的偏爱与哥哥姐姐的怨恨中而感到困惑。对于受到娇纵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危险是只要他们没得到别人的照顾或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往往认为生活不公平。他们经常感到自己被这种不公平伤害了,并且认为自己有权发脾气、为自己感到难过,或者会以一种对别人有破坏性或伤害性的方式来报复。他们可能会产生这种想法:“当别人照顾我时,我才觉得他们爱我。”  最小的孩子可能很难适应学校生活。他们可能会觉得老师不仅应该继续像家人那样服侍他们,还应该替他们学习。当他们有意识地说“老师,请帮我系鞋带”时,潜意识里通过这个行为想要说的是“既然你都替我系鞋带了,也替我学习吧。”“我不会”以及“做给我看”实际上只是他们在要求“你替我做”。
  我曾经作过一所小学的心理咨询老师,和许多难以适应学习环境的孩子交谈过。我总是会问这些孩子,“早上谁帮你穿衣服?”正如你能猜到的那样,总是有别人仍然在承担着帮他们穿衣服的责任。如果不是妈妈或爸爸,就是哥哥或姐姐。  我曾经担任过一所社区大学的儿童课程的讲师,我的许多学生在幼儿园和托儿所工作。这些学生对他们所照顾的孩子做了10年的调查。他们很少发现有孩子早上自己穿衣服。  如果衣服容易穿,并且有人教过孩子怎么穿,他们两三岁起就能够自己穿衣服了。在孩子3岁以后,如果父母继续为孩子穿衣服,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孩子就不大可能培养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相反,他们觉得只有当别人替他们做事时才会有归属感。没有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孩子就不大可能在学校里学得好,也不大可能培养出成功人生所需要的技能。  既然娇纵对孩子如此有害,父母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很多父母确实认为这是他们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最好方式。我曾经听到有人辩解说,孩子将来有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冰冷、严酷的世界,那为什么不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度过尽可能长的时间呢?这些父母不知道,一旦孩子形成了一定的信念、习惯和品格,要想改变会有多么困难。我们童年时代形成的信念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就变成了我们的“人生蓝图”,既便是那些信念不再有任何意义。  父母娇纵孩子的其他原因是,因为娇纵孩子很容易,这满足了他们被孩子需要的感觉,他们认 是“好爸爸好妈妈”应该做的,他们要确保孩子不会经历自己觉得自己童年时吃过的苦,或者是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朋友和家人的压力。当家长因为自己做会更容易、更快、更好,而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培养生活技能的机会时,他们没有真正考虑过这样做的长期影响。每当那些家长告诉我,他们“只是没有时间”让孩子自己做时,我总是不由得目瞪口呆。等这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没能培养出更好的生活技能和态度时,他们很快就会感到失望和沮丧。难道他们以为孩子的技能是自动出现的吗?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父母如果能重新权衡自己的时间安排的话,他们会更有效。  我们需要明白,“超级妈妈”对孩子不是件好事。让父母明白娇纵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德雷克斯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会做的事情”的原因。这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为孩子做任何事。而是意味着,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不被娇纵时会有多么能干,孩子们就太吃亏了。  如果父母花时间训练孩子的生活技能,并允许他们通过实践这些来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孩子就会掌握有价值的生活技能。以为孩子长大以后就能学会照顾自己,只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孩子耽误得越久,就越难以改变他们对于怎样才能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看法。  有些排行最小的孩子会选择一种对生活完全不同的信念,并变成“赶超者”。他们往往错误地认定自己必须赶上并超越所有前面的人,以此显示自己的价值。长大成人后,他们会成为那种已经非常卓越却仍在企图证明自己价值的人。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琳达.埃莫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