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书钙化导丝过了就是放不了支架,怎么办

投稿热线:4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知多少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6月30日讯(通讯员 刘春霞)家住镇海的老李刚过60岁,退休在家后才有时间锻炼身体,每天早晚散步进行运动锻炼,但他发现不停地走路半个小时就觉得左腿酸痛无力,只好停下来休息,休息一会儿就好了还能继续行走。如此走走停停,老李自认为平时经常坐车缺乏锻炼,也就未在意,想着以后加强锻炼就会好起来。可是随着时间推移,老李的症状逐渐加重,一天老李觉得左腿疼痛难忍,急忙到镇海龙赛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经过检查确诊为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t发现左大腿段20CM血管闭塞,接诊的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张维军为老赵完善检查并取得同意后,为老赵进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即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一周后老赵痊愈出院。
  可老赵百思不解:只听说过脉管炎可引起脚的发黑坏死,动脉硬化可以引起冠心病、脑中风偏瘫,谁知道动脉硬化咋会影响到脚?后来经过张维军的详细解释他才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脉管炎和动脉硬化都可引起脚的发黑坏死,表现类似,因此有许多人甚至医生也常将动脉硬化引起的脚部的发黑坏死诊断为&脉管炎&,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疾病,虽都是引起血管闭塞,症状表现相似,但病因不一样、病变特点不一样、治疗也不同。
  张维军说,就像自来水管使用日久会长水垢一样,动脉硬化也是由于有害物质在动脉壁上沉积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进而发生狭窄甚至闭塞,使远端的血液供应减少甚至中断,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缺血甚至坏死。动脉硬化是人类最常见的血管病变,可发生在许多部位,即可引起冠心病及脑血栓,也可引起下肢的缺血坏死。那么下肢动脉硬化有什么表现呢?
  张维军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
  张维军提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本质和冠心病一样,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因此它们的预防方法很多是相同的。并且,此病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都经过了几十年的不良因素长期作用,所以从年轻时着手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必要的。饮食应该以清淡素食为主,减少盐的摄入,少食油腻、糖、热量很高的食品,平时多饮水。&戒烟。这是防止动脉硬化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坚持体育锻炼,制定相应的步行计划,即使工作忙也应该每周两次的运动。&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同时应该检查下肢血管情况,因为以上疾病大多是都是伴随而来的。&细心照料自己的双脚,注意保暖,避免外伤及感染。
  医生介绍
  张维军:龙赛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从医20年,擅长血管外科及普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2009年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及第六人民医院血管、微创外科进修。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龙赛医院血管外科
浙江在线-宁波在线
通讯员 刘春霞
相关新闻: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东直门医院 周围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山医院 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医院 外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岳阳医院 普通外科
动脉硬化闭塞症在线专家
北京医院血管外科
近2周回复0问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近2周回复0问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
近2周回复0问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近2周回复0问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
近2周回复0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
近2周回复0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近2周回复0问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备案编号:29
好大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放入支架后是否要长期服药
来自于:北京|
提问时间: 10:38:13|
基本信息:
疾病 / 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放入支架,
病情描述:
下肢动脉闭塞症,已放入支架,疼痛有很大改善,后期是否一定要长期服药,有没有便宜的可以用?
相关疾病: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4297收到了:
病情分析:
手术治疗好,介入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药物单纯治疗截肢率能减少70%
指导意见:
可以采取饮食治疗,减少脂肪摄取,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副主任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9156收到了:
病情分析:
你现在会存在下肢动脉闭塞,并且也已放入支架进行治疗,那也就是给你的身体引入了异物,从这个情况考虑那比较可能会引起血栓的形成,如果平常没有应用药物那比较可能有造成再次栓塞,还有就是血栓的脱落,那也可能会造成肺栓塞。
指导意见:
你现在最好按规律及时吃药物,可以用点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183收到了:
你反映的这种情况如果只是为了省钱,那就建议你口服阿司匹林和法华林来防止再狭窄,应该是最便宜的一种治疗方案。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疾病概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几乎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动脉硬化性病变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有时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呈节段性和多平面性,好发于动脉的分叉起始部和管腔后壁部,动脉主干弯曲部也较常累及,病变远侧往往有通畅的流出道存在。
随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以及血管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闭塞症的发生率在中国有增加趋势。
流行病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西方国家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较高,在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37~69岁人群中发病率1%~2%目前每年约有10万人次接受外科治疗。在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以及无创伤血管检查技术的普遍应用,目前ASO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1990年上海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在50岁以上4609人中发现ASO34例(0.74%)。1993年华东四省一市周围血管疾病调查结果,在55岁以上6500人中发现ASO&51例(0.78%)。上海第六医院报道过去5年中诊治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附属第一医院年五年共收治22例,自引进国内首台血管扫描设备后1995年共收治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此可见,在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较过去年代逐渐增多。
据观察大量病例,出现症状后10年时有12%需截肢,每年约有10万例缺血者接受血管重建手术治疗本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为6~8:1,在合并、患者,年龄、性别差异不十分明显。
病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动脉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压、高和吸烟与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是多源性的据美国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动脉硬化的主要和次要危险因素见表1。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逐渐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种病因学说之间都存在一些相关因素。在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危因素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某些高危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浆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而与、周围血管动脉硬化仅中度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与高血压相关,周围闭塞性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
发病机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发病机制&&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可有下列几种学说。
(1)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Rokitansky于1852年最早提出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原因造成的动脉内膜损伤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这些损伤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形成及化学物质刺激、免疫复合物、病毒、及低氧血症等。动脉内膜损伤后,刺激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随后发生增殖。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它能合成胶原、弹力素和氨基葡聚糖(GAGs)等物质。在较大的动脉平滑肌细胞与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构成了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管腔表面由单层层覆盖。在高血压、高脂血症或损伤等因素作用下,内皮细胞层完整或受到破坏时都可以促使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在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首先损伤过程本身以及由内皮细胞和细胞破坏释放出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平滑肌细胞发生第1次增殖。而来源于血小板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则刺激平滑肌细胞游移至内膜。游移至内膜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主要受到血管紧张素Ⅱ及PDGF的调节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图1)这些增殖的细胞形成了大量细胞外基质以及脂质聚积,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在硬化斑块处的动脉壁使管腔周围正常的弥散作用中止或通过血管氧传送降低可导致局部动脉壁的低氧血症,在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代谢的低氧状态可致病变部位发生坏死及炎症。
(2)脂质浸润学说&&血脂是通过血管内膜间隙渗入到内皮下,再经中层和外膜进入淋巴循环被清除,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脂质蛋白是脂质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体脂蛋白中脂肪含量愈多,其密度愈低,根据其密度不同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4种。在动脉硬化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积聚在动脉内膜。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内膜积聚的主要原因为:①动脉内膜通透性改变,使LDL渗入增多;②内膜的组织间隙增加;③血管细胞代谢LDL的能力降低;④从内膜运送LDL到中膜的过程受阻;⑤血浆中的LDL浓度增高;⑥在动脉内膜LDL与结缔组织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老年人动脉壁中黏多糖减少,有助于LDL渗入动脉壁内。动脉壁内的酶活性减退,也有利于胆固醇的沉积各种脂蛋白容易在内膜下滞留聚积。最终就会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另外,Brown等人首先报道了表面存在着LDL受体LDL与受体结合后被运送到细胞内进行蛋白水解,然后释放氨基酸到中膜。正常情况下LDL受体在内脂网内合成通过高尔基器嵌插在质膜、遗传上的异常可导致受体不能识别蛋白或异常的受体不能和LDL相结合。在Ⅱa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伴有LDL受体缺乏,导致LDL摄入量减少,使体内血中LDL增高。因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患动脉硬化的高危人群。
在动脉硬化病变过程中,HDL对动脉壁具有保护作用LDL在溶酶体内水解蛋白质成分被水解成氨基酸,胆固醇被水解成游离胆固醇,一部分被利用一部分贮存。HDL主要功能是消除胆固醇,将其送到肝脏进行代谢。LDL与HDL的平衡决定动脉壁中胆固醇的代谢。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LDL量增多,胆固醇酯化酶的活性明显增高。因此,动脉壁内脂质代谢紊乱均参与了动脉硬化病变过程。
(3)血流动力学说&&在动脉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特殊的血管解剖部位是2种互相关联的致病因素。硬化斑块往往好发于血管床的特定部位。
①血流动力学因素:导致硬化斑块形成的血流动力学有关因素包括:切力(Shear&Stress),血流分离、淤滞、切力向量的摆动、湍流及高血压。
A.切力:管壁切力是由血流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运动所产生的正切拉力其变化梯度与血流及血液黏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立方(r3)成反比因此半径稍有变化就可对管壁切力造成很大影响。目前的研究证实,动脉硬化斑块主要是位于血管壁的低切力区而不是在高切力区。尽管有实验结果表明急性的管壁切力增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脱屑及平滑肌细胞增殖,但在慢性管壁切力增高的过程中并未见到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动脉硬化斑块好发于血管低切力区域的机理是低切力使从血管壁运输硬化物质的过程迟缓,导致脂质沉积增加。另外,低切力状态干扰了维持动脉壁及内皮细胞代谢功能有关物质的正常转换血流分层及淤滞。在动脉分叉部例如在颈动脉分叉处,血流速度变慢并发生血流分层现象,这样就使血管壁接触血流中动脉硬化物质的时间变长有助于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另外,血流分层使血小板易于沉积有关放射学及超声检查的研究已经证实了颈支脉分叉处的外侧壁存在血流分层及血流淤滞现象。
B.湍流:这一种随机的紊乱的血流现象在正常血管系统内很少见到目前认为湍流与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湍流发生于病变的远端它对动脉硬化斑块的破裂或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②血管解剖因素: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过程中,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是分叉处,肾下腹主动脉及髂股动脉。这与其解剖学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肾下腹主动脉特别易于发生动脉硬化性病变,可导致形成闭塞性的硬化斑块或动脉瘤样改变腹主动脉与胸主动脉的不同之处是血流状态管壁结构及滋养血管。肾以下腹主动脉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下肢运动的程度,案牍生活及体力活动减少可导致腹主动脉段血流速度降低,和胸主动脉相比腹主动脉壁内的滋养血管很少。因此,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减慢以及动脉内膜和中膜营养差异,这2种因素使动脉硬化物质在腹主动脉内膜积聚。
在下肢股浅动脉是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的最常见的发生部位,而在股深动脉却很少发生。股浅动脉斑块并不好于分支部位,而斑块引起的狭窄性病变最早出现的部位是收肌腱裂口处靠近股浅动脉的腱的机械刺激使该处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导致股浅动脉下段发生闭塞。但是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Blair认为内内的股浅动脉并不十分易于形成硬化斑块而是对内膜斑块增加的血管扩张反应能力受限。因此,与其他部位相同程度的内膜斑块在内收肌管内的股浅动脉就可产生较严重的狭窄。
(4)遗传学说&&遗传学调查显示本病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高2~6倍,可能是由于遗传缺陷致细胞合成胆固醇的反馈控制失常,以致胆固醇过多积聚
2.好发部位&&动脉硬化闭塞症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因下肢动脉粗长承受血液的压力大,动脉内膜受内外损伤的机会比较多。下肢动脉3个易发病部位是:小腿胫腓动脉、股腘动脉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发生率最高,这与大腿内收肌管周围肌肉反复收缩机械性损伤有很大关系Servell报道5100例手术病例,闭塞部位分布为:主髂动脉段14%;股动脉49%;腘动脉16%;胫前胫后动脉21%。本病的特点是,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常呈节段性局限于动脉分叉处,累及一侧或双侧下肢动脉,上肢很少累及。病变长度一般4~10cm病变远端的动脉多通畅,可作为血管旁路移植手术的流出通道,使多数病例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3.病理生理&&动脉硬化闭塞后可引起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
(1)肢体缺血:肢体缺血可分为功能性和临界性缺血。
①功能性缺血(Functional&Ischemia):在休息状态下能保证肢体血流供应,但随着肢体运动,血流不能增加。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其主要表现特点有三:A.在做功的肌肉群表现疼痛;B.一定的运动量可以使疼痛重复出现;C.运动停止后可使疼痛迅速解除。
②慢性临界性肢体缺血(Chronic&Critical&Limb&Ischemia):慢性临界性肢体缺血的诊断标准需具备以下几点:A.反复发作的静息痛超过2周,需定期服用止痛剂伴部动脉收缩压≤6.67kPa(50mmHg),趾端收缩压≤4.0kPa(30mmHg)B.足或足趾溃疡及坏疽,伴踝部动脉压≤6.67kPa(50mmHg),或趾端收缩压≤4.0kPa(30mmHg)。与跛行疼痛的方式不同,缺血性静息痛不表现在肌肉群而是在足部特别是足趾和跖骨头。
③临界肢体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当动脉干发生狭窄或闭塞时,远端可造成局部低血压,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小动脉扩张通过微血管扩张代偿维持营养血流病变进一步发展由于跨壁压力低造成毛细血管小动脉萎陷,小动脉痉挛,微血栓形成,组织间水肿可引起毛细血管萎陷内皮细胞肿胀,血小板积聚,白细胞黏附及局部免疫系统激活,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肢体末梢微循环灌注障碍
(2)动脉血流变化:动脉硬化斑块好发于下肢动脉的后壁,及主动脉的起始处或分叉的部位股浅动脉常常广泛受累。随着斑块积聚,可沉积于病变部位以及邻近的动脉壁最终可导致血流受阻。动脉完全阻塞。肢体血流量与动脉压呈正比与外周阻力呈反比主要动脉发生闭塞后导致梗阻远端灌注压降低,总的外周阻力增加,肢体血流量减少。
按伯肃叶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血流通过狭窄的主要动脉或侧支循环时主要受到动脉半径及狭窄血管长度的影响。
当肢体主要血管闭塞时,血流总的阻力是侧支血管并联阻力之合。如果同一动脉发生2处闭塞其总的阻力按串联阻力相加,因此多处动脉闭塞血管阻力较1处动脉闭塞的阻力大。动脉本身的代偿能力下降,甚至不能满足最低需要量导致组织坏死。
(3)侧支循环:侧支循环是存在于主干血管旁血管,平时并不开放,当主干血管狭窄或闭塞时由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使侧支血管逐渐扩张。当运动时组织低氧、,使周围阻力进一步降低,压力差增大
侧支循环通常对慢性单一血管段闭塞可提供适当的血流,能够满足肢体静止时的需要以及额外的血流维持中等量的运动但是突然发生的动脉闭塞如栓塞等,没有充足的时间代偿可导致肢体组织坏死另一方面如果侧支循环的发展和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进展保持一致,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没有变化或者有短暂肢体严重缺血,随着侧支循环的发展而逐渐缓解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于不同部位时可有以下几个侧支循环网:
①腹主动脉末端闭塞时:可以从肋间动脉、腰动脉与髂腰、、旋髂深及腹壁动脉之间吻合。另一条侧支是肠系膜上动脉的左结肠分支及肠系膜周围小动脉,最后经直肠血管进入腹壁下动脉。
②股总动脉闭塞时:腹壁下动脉的臀支与股深动脉的旋股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该侧支循环旁路被称之为“十字吻合”。
③股浅动脉闭塞时:股深动脉的穿通支和腘动脉的支之间的侧支循环开放代偿。
临床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闭塞性病变的范围无论怎样广泛,只要动脉阻塞的病变发展速度缓慢即可使侧支循环有效地建立,分支血流相应地增加,供应得以补偿从而使组织遭受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可以缓和,临床上甚至没有明显的缺血症状如果病变发展较快侧支循环建立不完全,代偿有限,患者可出现明显的间歇性跛行和肢体疼痛等症状。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按Fontaine分期,一般将临床表现分为4期。
第1期,轻微主诉期。患者仅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2期,间歇性跛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
第3期,静息痛期。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使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
第4期,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支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大多数动脉硬化闭塞性患者,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做出诊断。详细的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例如肢体的脉搏触诊及腹部和股-腘动脉的听诊都是诊断所必需的。根据脉搏的强弱或消失和杂音的出现,还可根据静息痛、感觉异常或麻木等症状,以及肢体组织营养障碍、溃疡或坏疽等,可初步做出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X线来片显示动脉有斑状钙化,无损伤检查踝/肱指数可<1,严重者可达0.5以下。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多处伸长扭曲状,管腔弥漫性不规则狭窄或节段性闭塞等可明确诊断。病人可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对诊断有帮助。但摄片无动脉钙化、血脂亦正常者,不能除外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存在。
鉴别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尚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90%以上病人有吸烟史,它是一种慢性、周期性加剧的全身中、小型动静脉的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动脉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或股动脉等约有40%病人在发病的早期或发病过程中,小腿及足部反复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脉管炎者一般均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等。动脉造影可见动脉呈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状态,病变近、远端动脉光滑、平整,无扭曲及扩张段。根据发病年龄、部位及造影所见可与AS0相鉴别
2.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年轻女性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阻塞,出现脑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症状。临床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头痛、眩晕昏厥、患肢发凉、麻木、酸胀、乏力、间歇性跛行,但无下肢静息痛及坏疽,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肾动脉狭窄即出现肾性高血压,如合并双侧可有上肢低血压下肢高血压;胸腹主动脉狭窄,产生上肢高血压,下肢低血压。在动脉狭窄附近有收缩期杂音。病变活动期有发热和血沉增快等现象。根据病人的发病年龄及症状、体征、动脉造影等较易与AS0相鉴别
3.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可有行走时下肢疼痛的症状。皮肤常有散在的紫斑缺血或坏死,常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并常伴有内脏病变,很少引起较大的动脉闭塞或动脉搏动消失,要确诊本病需作活组织检查。
4.特发性动脉血栓形成&&本病少见。往往并发于其他疾病如胶原性疾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和红细胞增多症,也可发生于手术或动脉损伤后。发病较急,并可引起肢体坏疽。
5.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起病急骤,患肢突然出现疼痛苍白厥冷、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多见于心脏病者,栓子多数在心脏内形成,脱落至下肢动脉内。根据以前无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发病急骤,较易与ASO相鉴别。
检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实验室检查:&
1.血脂检查&&血脂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常提示有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可能,但血脂及高密度脂蛋白正常也不能排除其存在故血总、β-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测定对诊断仅有参考价值。
2.血糖、尿糖、血常规和血细胞比容测定&&目的在于了解病人有无伴发、或增多症。
3.检查&&可了解病人有无伴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对于估计手术危险性颇为重要。有冠心病史者术前应做24h&Holter心电图检查。
其它辅助检查:&
1.光电血流仪检查&&可了解患肢末梢皮肤的血供状况有利于做出诊断。
2.下肢节段性测压&&通过下肢节段性测压及踝/肱指数测定可了解下肢缺血的部位和程度,目前已成为对下肢动脉闭塞病人的常规检查之一。
3.超声检查&&通过对腹主、髂、股、腘、胫后、胫前、腓动脉等的超声扫描,结合血流流速的变化可确定血管的狭窄程度,此属无损伤性血管检查,简易便行可在术前、术后多次重复使用目前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筛选性检查。
(1)二维声像特点:常规超声可显示病变部位的动脉中内膜增厚,回声增强,局部亦可弥漫性增厚。有斑块者可呈低回声或强回声团块伴声影,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部位可局部亦可多处如动脉闭塞则灰阶超声显示管腔消失,腔内被中等不均匀回声所占据。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特点:管腔变窄,彩色多普勒显示彩色流道变细,流道边界不平整。如严重狭窄,则彩色多普勒可显示流道明显变细纤曲,或呈断续状,血流颜色呈多彩镶嵌状。如动脉闭塞,彩色多普勒不能显示血流流道,而狭窄远段血流颜色变暗。
(3)多普勒流速曲线:管腔轻度狭窄(<20%)时,流速曲线可轻度增宽,但曲线仍呈三相波,PSV可增至近端正常流速的30%以上;中等狭窄(20%~49%)时,曲线仍可呈三相波,但曲线增宽更明显,PSV可增加至近端正常流速的1倍;如管腔严重狭窄(狭窄常>50%)时,可导致明显改变。脉冲多普勒显示狭窄处流速增加,常为近端正常流速的2倍以上。流速曲线呈单峰,反向血流消失曲线进一步增宽,曲线下窗口消失或明显减小。如动脉近乎闭塞,多普勒流速曲线显示单相低速波形,即收缩期峰值流速减低,加速度时间延长,反向血流消失。
4.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MRA能显示周围动脉的解剖形态,但MRA所提供的图像以股动脉显像最佳,而主、髂动脉和远侧腘动脉分支的图像较为粗糙,有时不够清晰,需结合彩超和踝/肱指数等来确定。
5.动脉造影&&因动脉造影具有一定危险性和并发症,且并非确诊本病所必需的方法,故不列为常规的检查步骤但对于需要手术治疗者则必须做动脉造影,它可以在术前了解动脉阻塞部位范围、输出道及侧支血管情况,对制订合适的手术方案至关重要一般通过股动脉插入导管至腹主动脉注入造影剂,但如腹主动脉下端阻塞或两侧髂动脉阻塞者可自上肢肱动脉插管至降主动脉做造影。
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非手术治疗&&尽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但控制与该病有关的因素可以使病情稳定。另外对大多数间歇性跛行的患者首先给非手术疗法,可以得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戒烟:吸烟与下肢缺血性的关系已经很明确,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是非吸烟者的9倍。间歇性跛行患者中几乎90%以上是吸烟者吸烟可以从多方面对动脉硬化产生影响。
因此戒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措施。对戒烟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Quick报道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停止吸烟后症状改善踝动脉压增高血管移植术后在戒烟者5年通畅率77%,而继续吸烟者仅42%。
(2)运动锻炼: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以使80%以上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通过运动使症状得到缓解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以前认为运动可以使侧支血管增多,口径变大,血流量增加,但是现有的资料及检查手段并不支持这一学说。目前认为运动使肌肉内的酶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使之更有效的从血流中吸取氧从腘静脉采血化验发现经过运动锻炼的患者氧的摄取量明显增加。运动锻炼的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到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消失后再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h。
(3)降血脂药物:血脂过高的病人经饮食控制后血脂仍不降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烟酸肌醇、苯扎贝特()、氯贝丁酯(安妥明)、辛伐他汀(舒降脂)考来烯胺(消胆胺)、多烯脂肪酸、维生素C、脉通等。
(4)降血压药物: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有40%~50%伴有高血压,常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故应同时治疗高血压。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复方降压片(倍他乐克)、卡托普利(开搏通)、珍菊降压片等,需根据降压情况,调节剂量。
(5)血管扩张药物: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后可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从而改善患肢血液供应常用药物有地巴唑、硝苯地平(硝苯吡啶)、烟酸西洛他唑(培达)、E1(凯时注射液)、罂粟碱、己酮可可碱等。
(6)降低血黏度药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带有血黏度增高倾向,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肠溶阿司匹林、去纤酶、红花注射液等。
(7)中草药制剂:中草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活血通脉胶囊、脉络宁等有活血化瘀作用,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主要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有一定作用。
2.手术疗法
(1)经皮穿刺动脉腔内成形术:局部或多处短段狭窄者,可经皮穿刺法向狭窄的动脉段,插入球囊扩张导管,也可用腔内激光术或斑块旋切导管,施以扩张管腔获再通后,酌情放置各型血管腔内支架如Palmaz、Strecker或自展型或记忆金属型支架,以提高疗效。
(2)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病变者。但术后早期易并发血栓形成,后期可再度发生狭窄。近年来已少用于肢体动脉。但颈动脉分叉部病变血栓内膜切除术的疗效尚较满意。
(3)血管旁路移植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各类人工于阻塞段的近、远侧之间作搭桥转流。主-髂动脉病变者,可采用腹主-股或髂动脉旁路手术。对年龄大全身情况不良者,可选用较为安全的解剖外旁路手术,包括腋-股动脉旁路手术和股-股动脉旁路术。腹主-股总动脉旁路术后5年通畅率约为80%,解剖外旁路手术约为50%。
股-腘动脉病变者,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做旁路转流术手术方法有2种:①将大隐静脉段倒置后在阻塞段近、远侧搭桥转流;②让大隐静脉处于原位,用特制的器械置入大隐静脉腔内逐一破坏其瓣膜,并将所有属支加以结扎,最后将其近、远侧端分别与阻塞段的近、远侧动脉作吻合称为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
(4)腰交感神经切除术、远侧动静脉转流术(静脉动脉化)和带蒂或游离大网膜移植术:适用于动脉主干广泛性闭塞,无法施行旁路转流手术者。近侧动静脉转流无法将动脉血流逆向肢端,不应予以提倡。只要肢端有流出道或通畅动脉便应争取做动脉与动脉架桥术。确无流出道者才考虑大网膜移植、交感神经切除术和远侧静脉动脉化术。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临床外科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59:3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闭塞性动脉硬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