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治咽喉炎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872|回复: 9
经方家园微信群众师生讨论之真武汤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09:26真武汤: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功用】温阳利水,散寒止痛。
【主治】 少阴病,阳虚水饮不化。症见水肿,小便不利,或汗后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站立不稳,咳嗽,喘息,呕吐,下利者。
【方解】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阳、祛寒邪,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合为温阳利水,散寒止痛之剂。【真武汤方证要点】
1、阳虚水泛证:以心下悸,头眩,身瞤动,下肢浮肿或痛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觉困倦感;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者头面、肢体浮肿;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或者微细无力。胡希恕先生曾对此有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2、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肺心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证、更年期综合证、慢性胃肠衰弱、慢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等属于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3、体质要求: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舌胖大苔滑。或浮肿,或腹泻,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颤,或头晕欲倒等。舌胖大苔滑,齿痕。脉沉无力。大多患有大病重症,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类似方证鉴别】
1、真武汤与附子汤:真武汤与附子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真武汤以附子与茯苓配伍,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诸证。而附子汤则倍附子、白术,加人参,去生姜,虽仍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为臣,两者配伍,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
2、真武汤与小青龙汤: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内外皆寒实之病。
3、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的是附子证伴水饮者,故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恶寒、精神萎靡、脉沉微弱、腹满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等;而苓桂术甘汤治桂枝证伴水饮者,故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且常因精神刺激诱发。
4、真武汤与五苓散:真武汤主治的是少阴水脏阳衰,气化无力而水邪泛滥,主症是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心悸,气短,身体困重,四肢沉重疼痛,膝盖以下清冷等;而五苓散主治的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真武汤主要解决水代谢的原动力(肾阳温化)的问题(水泵);而五苓散主要解决水液代谢的通路问题,如堵塞、分配不均等(水路)。【原文】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82)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09:32
赵锡武医案:
邓某,女,48岁。因浮肿半年,加重一周于日入院。入院时见咳嗽吐白痰,气短心悸,下肢浮肿。查体:端坐呼吸,颜面浮肿,唇轻紫绀,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0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两肺满布细湿啰音。诊断:慢性气管炎,慢性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心衰Ⅲ度。中医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遏,肺气壅塞。宜温阳宣肺,豁痰利湿,真武汤加开鬼门法治之:附子6g,杭芍9g,白术9g,云苓12g,甘草9g,麻黄8g,生石膏12g,生姜9g,杏仁9g,白茅根30g,车前子(布包)15g,大枣(擘)5枚。服3剂,尿量显著增加。5剂后,肿退。后加入厚朴、陈皮宽肠理气之品。6剂后,心率减慢。后又以厚朴麻黄汤清肺泻热,豁痰平喘,服药一周,诸症均除,出院返家。
滑伯仁医案:一人,七月内病发热。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晌筋惕,乃请滑诊视。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名医类案•伤寒门》)
       按语:升散大过,汗出而热不解,反伤其阳,而见恶寒、筋惕肉颤、脉细欲无、正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之论相印证,果服真武而瘳。
许叔微医案:乡里市人姓京,鬻绳为业,谓之京绳子。其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晌,振振动摇。医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予视之日:强汗之过也。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惕,此为逆也。惟真武汤可收之。予三投而大病除。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数日瘥。(《伤寒九十论•证十七》)
       按语:发汗太过,损伤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气虚不能温煦筋脉肌肉,同时筋脉受水气浸渍,而致筋惕肉惕。病属阳虚水停,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而愈。
毕明义医案:田某,女,25岁,日初诊。时值隆冬时节,与其夫口角,遂独寐于寒处,翌晨起床双下肢疫软不能支持身体,勉强走一步,即突然摔倒在地。他人扶持上身行走时,则双下肢弛软不能抬起。作脑电图、血流图、化验血常规、血沉均正常。诊见患者神志清醒,语言流利,双上肢活动自如,手指握力正常,可以端坐,惟双下肢独自行走困难,软弱不能支撑上身,而他人扶持行走,双下肢不但不能抬步,反呈后拖状态,足掌呈下垂状,触其膝以下冰冷,舌质正常,苔白,尺脉沉紧。病属郁症,乃心火郁于上,水寒凝于下。法当温阳化湿,除痹通络。
       处以真武汤:附子30克,白朮30克,赤芍45克,茯苓45克,生姜45克。
       药仅3剂而诸症悉除。(山东中医杂志1987;(4):20)
       按语:因精神刺激而使心火内郁,致心阳不能下温肾水;又因卧于寒湿,致使寒凝于下,内外相合而发病。《素问•痿论》云:“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今患者既有心气郁,又有寒湿盛,但病之重心在于寒湿袭下.故予真武汤温开肾水,化湿通络。湿去络通,肾水上济心火,以达自身之阴阳平衡。
祝谌予医案:黄某某,女,35岁。三月前因感冒出现口燥咽干,喉头微痛,音哑不扬,咳嗽痰少。经五官科检查,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披裂血( ),双侧声带充血,经多方治疗无效。近觉咽部肿痛,咽中如有物梗阻,音哑不扬加重,怯寒神疲,肢体困倦,溲短少清淡。复经五官科检查:右侧声带肥厚,边缘不整齐,前联合稍隆起,充血,活动较差。中医诊察:面色暗滞,形体略瘦,倦怠懒言,精神不振,声沙低沉无力,唇舌淡白,脉沉细,辨证为阳虚水泛之失音症。治宜温阳利水,佐以健脾渗湿,方用真武汤加味:
       熟附子18克,桂枝30克,白朮9克,白芍9克,茯苓30克,生姜3片,甘草9克。
       服2剂后症状改善,声音好转。续服原方加减4剂,能大声说话和唱歌。五官科复查喉部声带充血、肥厚已消失。
       按语:失音一证,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之不同。本案素体阳虚,复感外邪诱发,证属阳虚水湿上潮,沿足少阴经脉上侵于咽喉,以致声音之门户不利而失音,此病之根在肾,故用真武汤加味温肾利水而获效。
曹茂林医案:秦某,女,1岁8月。一周前感冒,高热微咳,曾服阿斯匹林、小儿克感敏冲剂,汗出热减,继而复热。又服中药辛凉解表剂1剂,初则似可,夜半热势骤起,体温达40.5&C。家长惶恐,邀余诊治。患儿气色不华,气息均匀,神倦纳呆,四肢不温,发热日轻夜重,舌淡体胖,苔中心至根部黑润。素喜汗出,余无异常。余踌躇再三,勉为疏方:
       制附子、白芍各3克,茯苓、白朮各6克,生姜2片。
       当晚服1煎后,体温徘徊在38~C左右,次日中午服完,体温正常且稳定。
       按语:本案患者,素喜汗出,虽高热而四肢不温,面色不华,舌淡体胖,苔黑润。此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候。虽无水气泛滥之证,但有水气不化之表现,故可用真武汤温肾壮阳,抑阴利水。
本帖最后由 leegarry 于
11:24 编辑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09:55
【赵锡武论真武汤】真武汤组方特点
  真武汤在《伤寒论》中有2条:一条是太阳病篇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汗,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另一条是少阴病篇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前者为发汗过多,损伤阳气,外则不能解太阳之邪,内而伤及少阴之气;后者是少阴本经自病,阳虚水气内停证也。水的气化、温煦、统摄、输布等,主要依赖肾中阳气之蒸腾,如果肾中阳气虚弱,不能温化水气,则水便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充斥于三焦,出现头眩、心下悸、气短、浮肿、畏寒肢冷、身痛,以及咳、呕等水气泛滥之证。真武汤正是为阳虚水泛而设,其方药不外乎扶阳与散水,即扶少阴心肾之阳,摄失约之水。方中用大辛大热之炮附子为主药,壮肾中之阳,使水有所主;辅以白术之苦燥,建立中气,使水有所制;佐以生姜温散水邪,更以芍药酸敛和营,使阳气归附于内,并可缓解附、姜之辛温,不使其伤阴。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利水之功效。方名真武,盖取固肾之义。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09:56
【赵锡武论真武汤】真武汤治水三法
  赵老依据多年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提出真武汤为主方,配合使用《素问·汤液醪醴论》治水三法,即“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对控制心衰,有着积极的治疗效果。
  1.开鬼门法:鬼门,即汗孔。开鬼门,即宣肺透表,此法可使肺气得宣,营卫因和,以求“上焦得通,濈然汗出。”作用在肺,故以真武汤为主方,配伍越婢汤;肺热明显者,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 洁净府法:净府,指膀胱。意在行水利尿,使水邪从下消散,作用在膀胱。若右心衰竭,见腹水,严重小便不利,可配合五苓散加车前子、沉香、肉桂。此法的变通方是清代陈修园的消水圣愈汤,即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一味,为治水名方。
  3.去宛陈莝法:日久为陈,淤积为宛,腐浊为莝。去宛陈莝,乃散结通络,活血化瘀之意。心力衰竭有紫绀证、肝肿大、静脉压增高、下肢浮肿、舌质紫暗等,均提示有瘀血存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血不利则为水。”故必须在真武汤基础上,佐以去宛陈莝法,宜选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加藕节、苏木等药。或配以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0:01
@刘志龙_珠海 老师,门静脉高压脾大,可用此方为底方,要不要加活血化於药?
张雷~鞍山 10:13
大家讨论真武汤的君药是哪味药?与苓桂术甘汤区别?真武汤用芍药是引阳药入阴吗?真武汤芍药的用量在方中多大最合适?
朱宏光10:22
《本经》里芍药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其实就是一个字:通。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0:22
张雷~鞍山 10:23
以前认为真武汤君药是附子,现在我觉得附子不是君药,应该是生姜与白术。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0:24
真武汤沒干姜或炮姜吗?
张雷~鞍山 10:37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都有“水眩”,都是治“阳虚之水”而设,真武阳虚较重,故用附子温肾阳扶脾阳之根。苓桂术甘汤侧重脾虚之水。真武汤与附子汤仅仅是生姜与人参之变,其用有别,仲景真武汤用姜宣散水气,与术为伍,健脾土,化水湿为君。茯苓渗水从小便出,附子温肾阳暖脾土,芍药利水是其一,引阳药入阴是其二,但芍药用量当小于生姜与白术,否则芍药寒伤脾阳,功不及过。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10:42
真武汤是个治水剂:熟附子温补肾阳用以治本,生姜宣肺散水而走上焦,白术健脾祛湿助运化而补中焦,茯苓利水化气消蓄水而走下焦,芍药泄孙络利水气而走肌肉筋脉。附子配伍生姜,能宣散寒水自表而出;附子配伍白术,能温补脾肾,强健先天与后天;附子配伍茯苓,可助膀胱化气利水;附子配伍芍药,附子属阳走气分,芍药属阴走血分,共同起到散利筋脉及肌肉中水气的作用。
本帖最后由 leegarry 于
11:25 编辑
张雷~鞍山 10:44
为何真武汤不用五苓散法的桂枝或肉桂温肾阳?
真武汤用肉桂易附子,取五苓散法以桂温肾阳助气化不更好?为何仲景用附子?
希望大家思考,共同研究!
仲景治阳虚之水多用桂,有苓桂术甘、苓桂姜甘、五苓散,而治阳虚之湿或痛多用附子,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真武汤用附子一枚,为少阴阳虚而设,较其它治水方阳虚为甚。
真武汤生姜与干姜我同用,以防生姜药力不及,又防止芍药寒中。
临证发现芍药与生姜茯苓同等的原书剂量,病人便溏的较多,故临证芍药小于生姜与白术之量。
我一直在思考仲景的用药之规律,若深入发掘后,应该可以自拟高效之方。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11:35
@张雷~鞍山 站在巨人肩膀上。
张雷~鞍山 11:47
@刘志龙_珠海 叶天士应该是这样学习的,效仿古人而已!比如真武与苓桂术甘都有“水眩”,它们方中都有“白术”,后世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眩为何用白术?大量白术通便健脾,胃气降、清阳升而头自不眩,这是一个思路。
晕车之人,吐而眩,吐胃气不降,吐之时,胃中痰水扰头之清窍否?中焦气机升降与眩关系很大,希望大家讨论,共同提高。
有知道许公岩老中医的医兄吗?据说许先生后人在京行医,许先生用药很有特色,也是仲景医派的。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4:27
天津患者发来微博消息提示中药糖肾疗效:李教授好!我是天津患者,二十八副中药已经喝完了。化验结果如下:药前24小时尿微量蛋白为1998.50现在是1152。肌酐上次是104,现在是82.48。尿素上次是6.53现在是8.99。血压控制在138/86及140/88之间。您看下一步我怎样治疗?谢谢您!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5:09
经方临证见奇效:本科大夫腹痛腹泻一天余,每天恶心腹泻数次,大便稀薄如水,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中厚腻、脉沉细弱,中医辨识属于胃热脾寒,寒热错杂,中气亏虚。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加炒白术、姜半夏。处方干姜9黄连6黄芩6党参15炒白术15姜半夏9,颗粒剂3剂,合计36.73元,一副临床症候解除效如桴鼓。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5:32
谁能诠释中医疗效:一中年男性糖尿病十年,发现腹痛难忍、以右下腹部脐周为主一周入住北京某三甲医院,各种检查无法确诊,需要镇痛剂缓解,与患者协商剖腹探查。患者自动出院,入住我科:我院住院医师行中医艾灸温腹一天半,中药汤剂未开,患者腹痛缓解,住院十余天腹痛未再发作,控制血糖波动后出院。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15:32
头痛案: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每于夜间加重,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本人甚为痛苦。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 茯苓18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 白芍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眩晕案:陈瑞春老师治疗柳某,时作眩晕。发则眼前发黑,四肢不温,需饮热水方可平静。诊见病者形体偏胖,面色青苍,四肢疲乏,大便稀软,脉细弱,舌淡润。血压110/70mmHg。处方:茯苓20克 桂枝10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5克 生黄芪20克 灵磁石15克 共5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服上药后,症状有所改善,发作时间减少,每日1-2次。其他病症未见好转,血压如前。脉细弱,舌淡润。拟用真武汤加味:制附子10克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白芍10克 生黄芪20克 远志10克 灵磁石15克 生姜3片,瞩其久煎,每日分两次服。
三诊,服前方10剂后,眩晕已止,精神好转,四肢温和,饮食正常,大便日一行,成形。脉缓有力,舌薄润。该用六君子汤,调理善后。随访多年,身体健康。
颈椎病案:胡希恕先生曾治颈椎病的患者,表现为头晕、心悸、左肩背疼痛,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根腻,脉沉滑。辩为阳虚水气上犯。与真武汤原方不加减。处方:茯苓12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白术10克 炮附子6克 结果,服药三剂,头晕即减轻,他症变化不明显,故于前方增炮附子为10克,并加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续服一周,肩背疼减。后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刘渡舟:真武汤又称玄武汤。玄武为北方镇水之神,因本方有扶阳驱寒镇水之功,所以名为真武汤。用于少阴阳虚有寒,水气不化等证,《伤寒论》说“腹痛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指出了本方正的病机关键所在。阴虚阳亢者多动风,阳衰阴盛者每多动水。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阳虚动水,一般用苓桂剂进行治疗。如果病及于肾,阳气虚衰,心悸头眩站立不稳振振欲僻地,则必须用真武汤进行治疗。服用真武汤后,肾阳得温,而水气犹未能尽化,则又可能用苓桂剂温药和之。
张雷~鞍山 15:38
@刘志龙_珠海 刘渡舟的医案真的很严谨!这几个医案挺好!
本帖最后由 leegarry 于
11:26 编辑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15:39
真武汤证有两个症状需要讨论,即发热和亡阳问题。
张雷~鞍山 15:53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这个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15:58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太阳病,汗出却表不解,仍有发热。所以,此发热为表热。
清代喻嘉言则认为此证是“汗虽出而热不退,则邪未尽而正已大伤。”
张雷~鞍山 16:01
有说“水郁于表而热”,也有说“阴盛格阳的虚阳外越而发热”。
我也认为阳虚很重,汗又伤阳,而表寒发热不能尽退。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16:02
《医宗金鉴》认为发热是“阳亡于外也”。
张雷~鞍山 16:04
我同意喻嘉言的观点。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16:05
大塚敬节也认为真武汤之发热是外感热性病之发热由阳转阴经的延续,此时机体处于阳虚,甚至是浮阳外越。
张雷~鞍山 16:07
以药测证,真武汤附子一枚,不是很大,“浮阳外越”不至于。
而且用的是炮附子,若是浮阳外越,肯定用生附子,而且真武汤附子可因证去之,仅生姜与白术不可加减。
新疆 周洁 16:12
所以支持真武汤君药是生姜 白术 @张雷~鞍山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6:35
我认为这个热乃为水之郁热。热依附于水,这个水不在皮肤,而在肌肉膜里,不易由汗而解,而要治水,方能除热。
张雷~鞍山 16:37
仲景用药灵活多变,不拘泥一式。真武汤生姜与白术为君,但阳虚附子治本不可缺,仲景立方乃“协同作用”,单单附子为君药不妥而已。
仲景之方都是“格局之法”,药与药配伍非常严谨,“协同作用”发挥极致。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6:41
个人认为:阳虚水泛,附子应为君药。
张雷~鞍山 16:44
读过《三命通会》,解读伤寒不难矣!药与药之配,有严谨的法度。某药为君是相对的,若附子为君,缺生姜白术必不能“治水”。
真武汤缺附子,可以一样治水,但阳虚之本难固!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16:53
岭南四大家用真武非常有经验,值得研究学习。
珠海黎小裕 18:17
@张雷~鞍山 芍药不是引阳入阴,芍药本身可以利尿。
张雷~鞍山 18:35
@黎崇裕_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黎兄的意思芍药仅是“利尿”而设,“引阳入阴”值得商榷?
珠海黎小裕 18:40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太阳病,汗出却表不解,仍有发热。所以,此发热为表热。此汗出只是解了表实,但表热未解。
@张雷~鞍山 对。可以扩展探讨一下交通阴阳的药物。用白芍便溏其实可以用山药代替。
张雷~鞍山 18:44
仲景山药入汤剂不多吧?觉得山药很难溶解水,入丸较好。后来我就生姜干姜同用,而减芍药。
芍药引阳入阴,桂枝加芍药汤,重芍药使得桂枝汤的五味作用趋势走太阴之里。
本帖最后由 leegarry 于
11:27 编辑
张雷~鞍山 05:39
哪位医兄对杏仁用量有研究?我临证用杏仁多在10~20克,因含有氢青酸,怕中毒一直不敢大量应用。仲景麻黄汤用杏仁70枚,约20克。
辽宁地区白术药房都是炒白术,其他地区也是吗?这些年一直用生白术,据说炒白术以前有用木香作假的。
白术浙江磐安质量最好,安徽次之。浙江磐安生白术有清香味,安徽产的很小。鉴别生白术质量,我看断面“黄色油点”,生长期不够、或质量不好,“油点很少。”
张雷~鞍山 11:18
真武汤与附子汤仅仅一味之差,生姜与人参之变而作用有别,有生姜则真武汤,用人参则附子汤,真武汤中的“生姜”重要性对比既知。
仲景用药为何喜欢用厨房中的“调料”??生姜、肉桂、花椒等大家可以思考。
朱宏光11:24
反着看,人参很重要。
张雷~鞍山 11:26
书不尽言,朱兄说的有道理。病在少阴,阳气微弱,附子汤重用附子二枚,人参必不可少。
现在医院强心有“参附注射液”。
群里有广西的老师吗?分享一下生姜的资料,姜最好产地是广西吧?生姜与干姜栽培时有区别吗?
附子汤与桂枝新加汤都有人参,也都有“疼痛证”,也值得思考!
朱宏光11:46
从胡冯体系会把:桂枝汤、新加汤、桂枝人参汤、四逆汤,作为一个系列看,是太阳太阴合病,太阴比例渐重的递进关系。
附子汤是少阴疼痛了。
张雷~鞍山 11:49
我这些年读仲景书,以原文为主思考。
主要思考仲景用药规律,为何新加汤也用参?附子汤用参病在少阴阶段容易理解。
太阳病,汗后身疼痛本应消失,可新加汤“汗后身疼”,与汗出气阴损伤有关,用参贵在“益气”,新加汤是“不荣则痛”。
附子汤阳虚寒湿证,重用附子白术,寒湿为主,病在少阴,参附之配不可少。
朱宏光12:30
@张雷~鞍山 太阳病,汗后身疼痛本应消失,可新加汤“汗后身疼”,与汗出气阴损伤有关,用参贵在“益气”,新加汤是“不荣则痛”。
新加汤比桂枝汤的“里”更虚,其汗不足以复表,要加人参补中。
@张雷~鞍山 
附子汤阳虚寒湿证,重用附子白术,寒湿为主,病在少阴,参附之配不可少。
附子汤是少阴太阴合病,背惡寒、手足冷是“里”虚寒甚,所以用人参。
张雷~鞍山 13:13
@朱宏光 新加汤若是“里”虚,为何不用小建中汤?仅仅饴糖与人参之变??
附子汤不是太少合病,若是仲景不会用寒中的芍药。附子汤是太阴病的根据是什么??
朱宏光13:37
@张雷~鞍山 胡冯体系是从病位病性认识六经,病位:表、半表半里、里;病性:阴、阳,3×2=6。在里的阴证就是太阴。
朱宏光13:45
《本经》中:芍药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其实就是一个字:通。不寒,也没有所谓“敛”。
张雷~鞍山 13:59
@朱宏光  胡冯体系的划分保留意见,研究方向不同。
朱宏光14:31
@张雷~鞍山 试着用病位病性的六经方法,认识其它后世效方,还都能说的通。
张雷~鞍山 15:10
孙一奎《医旨绪余》的医案:
余弟于六月赴邑,途行受热,且过劳,性多躁暴,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看之,其皮肤上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白矾研未,井水调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泡疮又增至百数。予心甚不怿,乃载归以询先师黄古潭先生,先生观脉案药方,哂曰∶切脉认病则审矣,制药订方则未也。夫用药如用兵,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今病势有烧眉之急,迭卵之危,岂可执寻常泻肝之剂正治耶?是谓驱羊搏虎矣!且苦寒之药,愈资其燥,以故病转增剧。水泡疮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乃侮其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至于自焚则死矣,可惧之甚!为订一方,以大栝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戌时进药,少顷就得睡,至子丑时方醒,问之,已不痛矣。乃索食,予禁止之,恐邪火未尽退也。急煎药渣与之,又睡至天明时,微利一度,复睡至辰时。起视皮肤之红,皆已冰释,而水泡疮亦尽敛矣,后亦不服他药。夫病重三日,饮食不进,呻吟不辍口,一剂而愈,真可谓之神矣。夫栝蒌味甘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考之本草,栝蒌能治插胁之痛,盖为其缓中润燥,以致于流通,故痛自然止也。
古人对药性研究之深、配伍之谨,不得不惊叹!
读完这个医案,仲景的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的辛开苦降与瓜蒌配伍,其理也明矣!
全瓜蒌我用过,掰开里面有油润粘液物质,用全瓜蒌50克以上滑肠作用明显。
本帖最后由 leegarry 于
11:28 编辑
张雷~鞍山 16:57
我去年的真武汤医案:
张某某 女 82 岁 锦州人 日初诊
双下肢浮肿、膝下恶寒、小便正常,身体消瘦、腿毛细血管曲张,脉:右弱尺微 左弦
辨证:双退浮肿,不考虑血管病的“血不利则为水”。膝下恶寒,右脉尺微 ,此证少阴阳虚已明显。少阴阳虚,太阴阳气失源,肺宣不及、脾运无力而不能制水,故水聚下肢而肿。
治则:温阳利水
处方:茯苓45克 白术30 生姜45 干姜10 炮附子10 白芍15 15帖 以水1000毫升煎煮药液450毫升,分三服。
15天后脚趾水肿见消,守方再进15帖下肢水肿退净,其女告余以前塌陷的血管已鼓起。
仲景有“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故重用茯苓利水渗湿、水有出路以治标,白术干姜温阳健脾,运化及水得化,生姜宣肺散水,炮附子温肾阳以固本,肾阳得补,脾、肺之阳有源。芍药引药入阴并利水。
我用附子不先煎,但煎煮时间略长而已,炮附子乃自己炮制,故用10克。
张雷~鞍山 08:35
大家分享下附子中毒的解救方法,近年附子乌头中毒报道不断。
朱梦龙-北中医硕 08:37
这个,要请徐晓峰老师喽@徐晓峰老师 
朱梦龙-北中医硕 08:38
@张雷~鞍山 他有高招防止中毒及中毒后解救。
木心 08:50
关键在预防,一定要久煎。
张雷~鞍山 08:52
@木心 有道理!但药品质量问题,有些不是医家控制的。附子中毒我认为最好是“喉咙探吐”。
朱军 08:54
探吐是排毒最直接办法。
张雷~鞍山 08:55
附子的毒性成分是双脂乌头碱,久煎双脂乌头碱水解单脂乌头碱,毒性大大降低,但药效也大打折扣。
仲景即使用生附子也不久煎,如附子干姜汤。
张雷~鞍山 08:57
附子中毒“喉咙探吐”,喝水后再“探吐”,反复几次,相当于西医的“洗胃”。
“探吐”以后,用甘草或生姜或蜂蜜或绿豆,哪种最好??这个值得大家总结。
如过附子中毒,再先煎甘草或干姜,或喝蜂蜜,应该不是首要的“解毒”方法,“探吐”后,再吃“甘草干姜汤”,主次不应颠倒。
我一朋友吃大量蛇床子中毒,吃甘草汤不解,用“喉咙探吐”后,症状消失,或许相当于“洗胃”了。
大家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分享、思考、总结,知识共享。
张雷~鞍山 11:46
五苓散与真武汤都是五味药组成,茯苓与白术同有之药,五苓散重用泽泻猪苓核心在使得蓄水从小便出,用桂助气化使得津上承,使得蓄水“上下”分导。而真武汤重用生姜辛温宣肺散水,附子温肾阳之本,肾阳足,脾运水、肺宣水功能自强,芍药引辛温阳药入阴,五脏属阴。对比可以看出真武汤的核心在“水聚”的形成之本。
“水聚”形成之本,是少阴阳虚,故姜附同用,姜附是回阳之根本药,生姜与干姜区别不大,生姜含有水分,方中用45克,去掉水分相当于10~15克干姜,生姜偏发表散水,但也有温阳、温中功能,莫要拘泥生姜与干姜之效,皆“辛”味而已,《内经》“辛温发散为阳”。
我做过鲜附子与干附子的功课,是5:1,50克鲜附子阴干成10克干附子。生姜没有做过实践,哪位老师有做过生姜与干姜含水比例望指导。
朱宏光12:08
好像把苓术泽泻看成恢复身体的水液运行功能,比说它们利水更合适。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2:10
为什么有的方子用生姜皮而不用生姜?
张雷~鞍山 12:10
五苓散与真武汤苓术健脾治水,前者猪苓泽泻重用利水而出,后者生姜附子温“肺、脾、肾”三脏,脏强水自治。前者用桂化气升之,后者用芍酸敛潜之。
我在对比分析、胡思乱想,望各位老师指正!
山东的生姜晒干估计是一成“皮与纤维”,以前朋友把自己晒干的生姜让我看过,比较惊讶,“皮与纤维”,故广东干姜最好,粉质多,也是我临证生姜必须配干姜之原因。
广西干姜最好,广东的姜应该也好,热带。
@朱宏光 泽泻咸寒,茯苓淡渗,治水当以温药治本,泽泻咸寒仅能利水从小便而出,故五苓散重用泽泻以去除“水蓄”。
生白术苦甘温,健脾土,运水湿,土建水自治,它算治本药,茯苓淡渗水湿,湿邪祛而脾自健,茯苓是半个治本药。
朱宏光12:29
@张雷~鞍山 《本经》泽泻 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张雷~鞍山 12:34
@朱宏光 泽泻《别录》“咸,无毒”,甘与咸先不说,性寒是肯定的,寒药岂能治水之本??
仲景有麻黄治水,水从汗走,有苓桂治痰饮,温而化之。五苓散用桂,是点睛之笔。
五苓散寒药泽泻用量独重,是5:3:2,真武汤温药剂量独大,可加姜至斤,寒药下行,温药上行,药气的升降浮沉仲景没讲,但方中蕴含。
把真武汤的芍药量是姜与术之合,估计没有治水之功,经方难加减化裁?因仲景组方之理难悟,故加减不当、剂量变化则乏效。
天寒受冷,水从小便有的多;天暑热,水从汗有的多。泽泻之寒,行天之冬令,蓄水小便而出。麻黄甘草汤、真武汤之温药,行天之夏令,水“上行、或宣、或运”,水的“化”而病自愈。
朱宏光13:29
弄的这么复杂,怎么总觉着中医在作茧自缚。
张雷~鞍山 13:29
真武汤是“蒸发法”,五苓散是“泄洪法”,“洪水”得“泄”,“水气病”得“化”。
@朱宏光 方证简单,临证疗效不好说。伤寒方的用量你怎么看?一两多少克?你把仲景方的用量怎么换算?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3:35
一升厚朴怎么算?
张雷~鞍山 13:36
先讨论重量?
仲景的一两应该是现在的多少克?量效关系不明,疗效是难保证的。或许“赌博”疗法,运气而已。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3:37
是重量呀升换成克。
朱宏光13:38
@张雷~鞍山 1.仲景方是示范,量可据症的轻重调整。2.一般按3克看。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3:38
前几天我按15g开的桂枝汤,吃了和书上说的一个样,沒有不良反应。
张雷~鞍山 13:40
@朱宏光 千年朝代会变,度量衡会变。可是杏仁的大小古今不会太变吧?杏仁我量过70枚21克,难道麻黄三两9克之君药,配21克之杏仁臣佐药?
朱宏光13:40
广东中医多是大剂量,他们坦然说就是为起效快抓住病人。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3:41
听听东北大夫剂量开的比较大,可能地域关系。
朱宏光13:42
@张雷~鞍山 从不按君臣佐使看方。
张雷~鞍山 13:42
附子一枚约10~15克,因有毒仲景不可能过用,配干姜医两半?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3:42
古代杏指定大不了。
张雷~鞍山 13:43
@朱宏光 麻黄三两你的9克与杏仁21克这能说过去吗?
朱梦龙-北中医硕 13:43
@朱宏光 千年朝代会变,度量衡会变。可是杏仁的大小古今不会太变吧?杏仁我量过70枚21克,难道麻黄三两9克之君药,配21克之杏仁臣佐药???
古时煎一付,分三次,得效止服,剩下扔掉,如桂枝汤。
我们现在一付是一次量,故除3,避免浪费再煎一次。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3:44
麻黄应该比杏仁多。
张雷~鞍山 13:44
附子一枚约10~15克,因有毒仲景不可能过用,配干姜一两半?如胡老的一两9克,约14克,所以胡老的剂量换算是对的。
朱梦龙-北中医硕 13:45
杏仁21克,除3,那么是9克。麻黄也是除3之后的嘛。比如桂枝汤大枣12枚,我们现在用4枚。
本帖最后由 leegarry 于
11:30 编辑
张雷~鞍山 13:46
@朱梦龙-北中医硕 当归四逆汤也是吃一次就扔掉吗?
朱梦龙-北中医硕 13:46
这是为了避免浪费,把古代的一剂,分成3付抓了。当归四逆: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吃了三分之一。
张雷~鞍山 13:51
@朱梦龙-_北中医硕 当归四逆汤是日三服吧??
朱梦龙-北中医硕 13:52
张雷~鞍山 13:53
@朱梦龙-_北中医硕 当归四逆汤桂枝三两约27克,一次吃多少?一天吃多少?
我没读过胡老的书,胡老是一两9克算吧?以前看群里讨论过。
张雷~鞍山 13:57
@朱宏光 千年朝代会变,度量衡会变。可是杏仁的大小古今不会太变吧?附子古今大小不会变吧?研究度量衡,不如实际量量一枚多少克,再思考。
@朱梦龙-北中医硕 仲景治太阳表证,汗出中病即止。治疗杂病多日服三次,量是很大的。
朱梦龙-北中医硕 14:00
谢谢张老师,以前确实没有关注过这个。正琢磨呢,有的日一服,有的日三服……再看看。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4:01
古代有化肥吗?辛追出土的丝织品和现代的丝不一样,据说是那件,纱衣,才30g,复制工作一直达不到后来论证古代的蚕丝比现代的蚕丝细,
张雷~鞍山 14:01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拘泥书不如无书!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4:02
所以杏树不是现在的大杏。
张雷~鞍山 14:03
还有很多不上化肥的杏。
朱宏光14:03
昨刚开了甘草附子汤,炙甘草6、炮附子10、生白术18、桂枝10,服头煎当天晚上手指就不痛,能安睡@张雷~鞍山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14:03
现在沒有超过五百年的杏树,但有二千年的银杏可做对比参考。
朱宏光14:04
与原方的比例、量都对不上@张雷~鞍山 
朱梦龙-北中医硕 14:04
话说,能用小剂量治好病,为啥要大剂量?@朱宏光 
张雷~鞍山 14:05
@朱宏光 这样成功的医案我有很多,没有意义。我们在分析讨论。
朱宏光14:06
分析讨论就是为了用好嘛。
张雷~鞍山 14:06
现代人的体质与古人不能比。古人体质应该比现代人强。
罗愚——中国全景脉学工作室 14:07
@张雷~鞍山 ………昨天肝病群探讨了这个问题,地域,古今,确实有各种身体差异,通过再验证。
朱宏光14:08
@张雷~鞍山 所以说仲景书是给咱示范的嘛。
张雷~鞍山 14:19
@罗愚——中国全景脉学工作室 你们群怎么讨论的,支持多大剂量的换算??
罗愚——中国全景脉学工作室 14:21
没有一个个讨论,只是通过自身真实地实践,看待人治疗的身体差异,地域差异客观存在。
张雷~鞍山 14:21
仲景书的剂量、用药规律不深刻学习,疗效是不会稳定的。我临证是不会拘泥用固定仲景之方的,“苞丁解牛”,自己运用其法、其意!
朱宏光14:32
@张雷~鞍山 我临证是不会拘泥用固定仲景之方的,“苞丁解牛”,自己运用其法、其意!
张雷~鞍山 14:33
@朱宏光 “苞丁解牛”是我学习方向,目前仅仅是皮毛。
朱宏光14:36
能自如拔毛也是了不得,我们还在瞎子摸牛毛。
张雷~鞍山 14:41
@朱宏光 主要是药性研究与辨证。积累与思考是主要的。
龙秀锦——泰仁堂22:05
@张雷~鞍山  那四苓散无桂作何解?猪苓汤无桂,这些都能治水消肿。
真武汤也无桂也能治水,可见治水之核心药不在桂。桂的点睛作用也只是在五苓散方中体现而已。
张雷~鞍山 22:08
@龙秀锦——泰仁堂 真武汤无桂?讨论范围是“经方”,四苓治水功应该不如五苓散。
龙秀锦——泰仁堂22:10
张雷~鞍山 22:11
@龙秀锦——泰仁堂  我在“剖析”经方配伍之理。五苓散无桂效果肯定折扣,“格局”作用。
悦微草堂/宋洪奎/泰山 22:12
黄老师说用散剂用肉桂比较好。
张雷~鞍山 22:24
桂枝里面是枯木,皮太少,与肉桂比,肉桂全是药用部位,散剂与汤剂不同。10克桂枝,枯木占6克,皮占3克,再做散剂,有效成分太少。枯木约7克,比例差不多。
—————
—————
张雷~鞍山 05:46
何沂对真武汤的观点,很有见地!
小妹略有不同角度:真武汤恐非夏天法,而且该病病在少阴,属玄武,正为冬之病,故取名“真武汤”。正因阴寒凝滞,故以辛药生发,取生姜亦是取其生发之机。白术、茯苓稳其中焦,运中有治,补中有泻;附子调下焦之精以化气,使中焦气有所来源;白芍和营,既稳住中焦之营阴、使中焦气血这个小阴阳相合(如小建中汤芍药之用),又不致生发太过伤血耗阴(如黄连阿胶汤中芍药之用)。五药相合,以附子调精化气以资动力,茯苓、白术守中,白芍合营,借生姜之生发之机破冬之阴霾寒凝水气。相比于四逆,更稳。我父亲推崇的《黎庇留医案》中遇少阴急证常以大剂四逆汤当先,病势稳后以真武稳定,病转太阴以理中收功,当亦是以真武为北方稳健的镇守者也。
且真武非专以治水,如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闰动,阵阵欲擗地者”我认为非水气,而是发汗过而至伤少阴;而少阴病可兼见有水气的,真武汤可治。我认为真武为冬(北方)之镇守之方,以为温阳利水未免小看他了。另外,我认为真武并非以蒸发法治水,仔细看少阴偏几个名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何以治发热?调少阴之精以化气,以麻黄入表入太阳,细辛入络,他们一起是个接力赛。
张雷~鞍山 05:49
有一个商榷点:真武汤为何不用干姜?而用生姜,病至少阴,阳虚很重,用干姜与附子之配,回阳更妥,有附子干姜汤之意,仲景真武汤用生姜,肯定少阴病引起水泛了,这是我的“疑惑点”。
珠海黎小裕 07:35
@张雷~鞍山 因为已经有白术守中无需多费干姜,茯苓引水下达,仲景用生姜发散水气,上中下三焦兼顾,用干姜变成了顾中下焦,上焦无药。
罗愚——中国全景脉学工作室 07:40
@黎崇裕_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守是什么,中是什么,歧义太多,古文的问题。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07:40
@黎崇裕_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同意小裕观点,补充一点: 本证为表邪未解,用生姜发散水气的同时,兼散表邪。
珠海黎小裕 07:56
@罗愚——中国全景脉学工作室 还望老师明示。不过仲景确实有三焦的说法。
罗愚——中国全景脉学工作室 08:17
@黎崇裕_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互相交流,我是一说,主要是想到古文表述与中医实质对应的问题,不是对你,是对这种表述。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08:21
有些中文词很古奥,其义深,衍义多,易生歧义。个人认为理解字面意思即可。
罗愚——中国全景脉学工作室 08:23
如果一定针对这个内容的话,白术的守,是补脾气直接运化水湿,干姜的守是温脾胃肺的寒气而助化水湿,这里不和是有了白术不用干姜,而是没有寒湿,只有脾虚和水湿显著。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08:23
百度守中: 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王纯甫 注:“中也者,中也;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劲健》:“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云笈七签》卷十:“夫守中自然之法,不能晓知天地人物所从出,不能知道之根源变化所由缘。”
罗愚——中国全景脉学工作室 08:25
@刘志龙_珠海 ………刘老师好,在经典表述里面,由于理法简明,层次分明,不会出现这样的含糊。
这里的守中,可能是守中一词的来源,但是与中医的具体中的含义和守中的含义,具体所知,相隔好远…………百度守中: 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王纯甫 注:“中也者,中也;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劲健》:“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云笈七签》卷十:“夫守中自然之法,不能晓知天地人物所从出,不能知道之根源变化所由缘。”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08:27
后来又有意守丹田等义。中医脏腑学说言守中者,固守中焦而不走也。
罗愚——中国全景脉学工作室 08:28
后来彭子益的中气说,甚至超出脾胃意义。
张雷~鞍山 08:34
@黎崇裕_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仲景用生姜入肺是对的。昨晚与何沂讨论,她的观点真武汤治阳虚水泛是小看了真武汤了,而引起我的疑惑。
干姜也入肺的,仲景有干姜甘草汤。姜生、干本是一物,用生姜的宣治水为重。
真武汤重用生姜就是“治水”而用,生姜泻心汤为何生姜与干姜同用?157条“肋下水气”为证。
真武汤的发热或是“阳虚”发热,以前有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治愈一例发热不退,体温38度左右,且下午重,脉证阳虚明显,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一周而愈。
这个发热印象颇深,她姐姐是西医,输二周阿奇霉素无效,记得补中益气汤姜附同用了。
阳虚发热是指“阳气虚”不足以“托”表邪外出。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附子章有北京安贞医院请何绍奇先生会诊一高热儿童,何先生用“附子、人参”处方,当时医院主任说“附子大热、人参大补,退热合适吗?”何先生说“这是中医的抗心衰药”,治疗几日发热而退。何先生的此案即是“阳虚发热”案。具体内容详见此书。
本帖最后由 leegarry 于
11:32 编辑
束永康_广州 13:23
真武汤治发热,条文即有。另外这种发热我认为是患者感觉不到的。或者是发热感觉很低。
此方证处于眩晕状态,一般对于温度感觉十分不灵敏。故条文没有特意写四逆,恶寒之类的。
而这一点观朱木通先生治疗脑膜炎高热昏迷不知热的医案就有提到。用真武汤治疗脑膜炎高热晕厥。
真武汤原方用生姜,很多人对此产生质疑,我觉得也是没有必要认为是错简的,毕竟张雷先生说得很对,这里生姜是针对水气的,肯定是用生姜,若用干姜则成四逆汤,此证无明显四逆感,故毋须用干姜。
《不知医必要》里就有用于虚寒饮证的苓桂术附汤。服法就是伴生姜与酒服。当然现在真武汤若用干姜亦有有效之时。然证必见合以四逆证。
吴鞠通之术附姜苓汤,便用干姜,其证多见麻木不仁,萎弱不振。
刘志龙_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13:34
@束永康_广州 理解透彻。
束永康_广州 13:35
祝味菊说真武汤不能用于格拒。故仍当与四逆汤证相别,生姜干姜之差亦是需要注意的。也是黄老常提到的陈伯坛先生所云之语:四逆,吴萸,理中,真武不可同鼎而烹。
日人大冢敬节用此方治疗嗜睡抖腿,仿少阴欲寐与真武汤四肢瞤动,效果也是不错。
汉方《方机》总结术附剂用于湿家水毒关节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身体麻痹,头重,剧烈疼痛。
吉益东洞根据术附剂创制了桂枝加苓术附汤,就是可以用于以上症状的方剂。与刚刚提到的桂苓术附汤十分相像,彼方亦是骨折见虚寒饮停方。
四大金刚之一黎庇留亦是善用此方,见其案合用桂甘龙牡治疗脚肿心悸郑声不寐。
可见真武汤早已用于心衰治疗。
张雷~鞍山 13:46
@束永康_广州 “同鼎而煎”与生姜、干姜同用无关,仲景生姜与干姜不随便用,只是阐明仲景立真武汤本意,是少阴阳虚水泛病,因证加干姜更好!
束永康_广州 13:49
另外谭述渠用此方附子量比较大,临床很多老师用此方附子量远大于其他药,是否此方附子量必须大方可见效?原文仅用一枚炮附子,我觉得还没有到像附子汤那样用生附子而且大量的情况……
张雷~鞍山 13:52
@束永康_广州 生姜泻心汤重用生姜,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后,减干姜,也因“水气”。后世的加减或合方渐失 仲景本意,仲景加减“法度严谨”。
束永康_广州 13:53
是的,生姜的确用于水气较明显的时候比较好。
张雷~鞍山 13:53
附子药物质量今非昔比,附子用量之多少没有意义。仲景用药“加减法度”后世医家同日而语的不多。桂枝汤去草加黄芪成黄芪桂枝五物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又变了、桂枝汤倍芍药作用又一变。后世医家“加减与合方”看的“眼花”。
黄煌老师也批评“加七七八八”,主次不分。
束永康_广州 13:59
岳美中老中医也有说过仲景方稍作改动都可以产生一个新处方。
张雷~鞍山 13:59
我们把仲景立方之本意,研究明白,再临证加减疗效才能稳定。
束永康_广州 14:00
方证背后的立意。
张雷~鞍山 14:02
后世书我现在不敢乱看,怕“掉进迷魂阵”,刚毕业时,国内现代名医的书,我都买了,也学不好。原来仲景立方本意不懂,有点“拔苗助长”。
刘院长引用民间中医“麻黄汤”治疗表证,喝开水助汗得效,即是明理而后效!是唐医易先生的医案。
真武汤与附子汤也是一味之变,仲景之方是迷!值得不断深入思考,才能把经方理论功底打好。
朱宏光15:42
@张雷~鞍山 82条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真武汤为什么能解这些症状?
82条的真武汤症状与28条桂枝去桂加苓术症状比较?
这两条及黄芩汤中的芍药作用是什么?一样吗?
—————
—————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6:59
本院英俊青年职工诉头汗出、上半身汗出、以胸背部为主七八年余、舌质淡有齿痕、舌苔滑润,中医辨识属于中气不足,湿热内生。升陷汤加减 生黄芪20克知母15克柴胡6克 桔梗6克丹皮15克白茅根50克车前草50克生牡蛎30克地骨皮30克桑叶20克川牛膝20克山萸肉15克。颗粒剂7剂,服用上方4副,汗出基本解除,效果相当满意。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7:15
手脚心出汗的人也很多,李老师有好建议好方吗?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7:18
辨证施治。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7:19
是的,但是否有多见常见的,可以铺开讲讲?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7:20
方子多,关键是辨识。
束永康_广州 17:21
手脚汗多,在《串雅全书》有一个方很多人用的,也仅仅可治标。黄芪,葛根各一两,荆芥三钱,水煎外洗。
李老师说的对,要具体辨证的。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7:23
上方升陷汤独不用升麻,而加山茱萸,请教李老意为何意?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7:26
去升麻,加山芋肉,升麻升阳明之阳,本方用柴胡,桔梗已足够。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7:29
受教受教,用山茱萸是用它的酸敛?还是用它去寒湿?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7:38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我治疗汗证喜欢用山芋肉,生牡蛎。
@束永康_广州 我赶紧收藏。
束永康_广州 17:40
其实还有像大青龙汤服法后面的温粉扑之,也可以尝试用在多汗证的。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7:42
谢谢李老,我很喜欢用山茱萸。
@束永康_广州 我也收藏了,一两是按30g还是50g?
束永康_广州 17:44
李老师,牡蛎止汗是否要用煅牡蛎更好的?因为看孙思邈阐述大青龙汤的温粉里面用的是煅牡蛎。
一两30可以的。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7:47
@束永康_广州 一样!
束永康_广州 17:47
噢噢,这样的呀,学习了!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7:48
传统是煅!我临床就选生牡蛎。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7:49
张锡纯张老就喜欢用生的,有它的特别意义。李老师给我们讲讲?
束永康_广州 17:49
现在也是生牡蛎多用喔。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7:50
我这么多年都是生牡蛎。没有用过煅牡蛎。
束永康_广州 17:51
嗯,现在煅牡蛎好似很少有用到。
感觉多汗症按照仲景法则治疗也是不错的,之前的大青龙汤里就有温粉扑之的方法用以灵活快速调节汗出量,防止过汗。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7:58
@吴芷兴&&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我的博士论文山茱萸的分子免疫抑制机理研究,所以特别喜欢山茱萸。
束永康_广州 17:59
这个温粉有白术藁本白芷打粉的说法。还有孙真人的煅牡蛎,黄芪,粳米的说法。
《孝慈备览》就认为是麸皮,糯米,龙骨,牡蛎。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8:01
龙骨,牡蛎,滑石,土茯苓直接外用治疗阴囊汗出。
束永康_广州 18:04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嗯,土茯苓用得好。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8:06
阴囊瘙痒汗出是长期卧床患者一个艰难问题。
束永康_广州 18:06
大汗伤到阳气,出现筋惕肉瞤就可以用真武汤啦。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8:09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谢谢李老,不知能否有缘一睹您的论文大作?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8:12
龙骨,牡蛎,滑石,土茯苓直接外用治疗阴囊汗出。李老您好,直接外用是等量打成粉,还是水剂外洗?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8:12
等量颗粒剂。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8:13
水调外涂?10g?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8:13
嗯,我用30克。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8:14
我猜也是,谢谢。龙骨,牡蛎都是用生的?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8:16
我一般都用生!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8:17
珠海黎小裕 18:22
李老师,你好,冒昧地问一下,你这里是如何判断出患者为中气不足,湿热内生的呢?其热是热在哪里呢?另外到底是中气虚导致的汗出还是湿或热导致的汗出呢?另外气虚湿热的方子不少,是什么让你只选择升陷汤呢?
因为看不出你用处方思路,所以想请你详细讲讲,临床汗证很多,想起效快可不容易,你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想挖掘点临床秘诀,还望老师莫怪。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8:26
@黎崇裕_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真没有秘诀!
珠海黎小裕 18:29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其实辩证思路就是最大的秘诀,很想知道老师对这个患者是通过什么症状辩证为中气不足,湿热内生和选择升陷汤的。
吴芷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8:29
只有悟,对吗?除了看书还是看书,悟,,,气虚不固。
肾病医师李建民_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8:37
@黎崇裕_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已经写明白了啊。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湿热之气乃散。升阳升陷两个方子我特别喜欢用。
真武汤温脾肾之阳,解内外之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武汤证的治法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