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高高需要做血培养检查吗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付朝杰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检验指标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检验指标
【诊疗】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检测指标 中国儿科专家联盟本文来自儿科助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或真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以发病时间为界,新生儿败血症分为生后7天内的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生后7~28d的晚发型败血症(1ate onset sepsis,LOS)。对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而言,以生后72h为界区分EOS(生后72h内)及LOS(生后72h以后)。血细菌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然而血培养最快24~48h才能得到阳性结果,且新生儿往往因采血量不足、采血前多已应用抗生素等原因,使其阳性率明显降低。近年来,急性时相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临床检测指标已被逐渐应用于细菌所致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一、外周血象由于新生儿外周血象中WBC在生后早期波动很大,故生后12h后采血结果较可靠。当WBC总数显著增高时(≤3d者,WBC>25×109/L;>3d者,WBC>20×109/L)有诊断意义;而WBC总数减少(<5×109/L )伴杆状核细胞≥20%,往往意义更大。中性粒细胞中,当杆状核(包括晚幼粒细胞)≥20%提示细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I/T)比值≥0.16时,高度怀疑。血小板总数减少(<100×109/L)也提示败血症的可能性,且随着的进展可进行性下降,这可能与细菌产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容物,激活凝血因子,促使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或血小板与细菌产生的炎性介质和脂多糖结合,减少血液中血小板循环等原因有关。&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CRP是机体组织受到各种损伤或炎症刺激后主要由肝脏产生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因能与球菌细胞壁C多糖结合而得名,主要受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节。新生儿CRP正常值为≤8mg/L,在后6~12h可被测得,于24~48h达峰值,控制后3~7d降至正常。Chiesa等研究显示,诊断EOS在产时、生后24h、生后48h,CRP的临界值分别为≥4mg/L、≥10mg/L、≥10mg/L时灵敏度、特异度较好。Kocabas等报道,CRP≥10mg/L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100%、100%、85.2%。由于CRP随炎症因子水平的上升而增加,故与严重程度一般呈正相关,控制后可很快下降,其动态变化趋势对临床指导抗生素应用及监测疗效有重要意义。但需注意的是,有一些非性因素,如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外科术后、组织坏死、免疫接种史等应激反应也可引起CRP升高。因此,CRP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常用指标,因其缺乏特异性,有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早期诊断指标,若与其他指标如IL-6等联合应用时,其敏感度、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增加,足以保证抗生素使用的安全性。三、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血清PCT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体,正常生理状态下只由细胞合成,健康机体循环中PCT浓度很低甚至测不到,通常<0.1ng/ml,当全身炎性反应时,PCT可由甲状腺以外组织大量产生,如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肺和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等。通常当PCT≥0.5ng/ml可视为异常,而严重细菌时PCT水平甚至可升至1000ng/ml。动物实验发现,当注射内毒素后2h,血浆中即可检测到PCT,12h达峰值,控制后2~3d,即可降至正常。Auriti等多中心研究报道,当PCT>0.5 ng/ml时,患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性增加一倍以上;而极低出生体重儿中PCT>2.4ng/ml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阳性预测值将近50%,建议早期应用抗生素。 & &该指标在新生儿期一般不受母体PCT水平高低、真菌及窒息等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仅与新生儿自身细菌严重程度有关,因此PCT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预测值均优于CRP,可以在早期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新生儿生后第1天PCT可生理性增加,足月儿生后24h、早产儿生后36h达峰值(平均2ng/ml,最高达21ng/ml),48~72h恢复正常,因此,不推荐PCT作为生后3d内生儿的诊断指标。对于高度怀疑宫内的新生儿,同样可以通过检测出生时脐带血PCT水平来诊断新生儿。(注:生后72h始PCT参考值同成人)&四、细胞因子在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和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新生儿败血症时体内的细菌介导炎症,刺激机体的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6,并刺激肝细胞合成、释放CRP。正常新生儿血IL-6水平极低(<5ng/L),但与胎龄相关,胎龄≤30周者IL-6水平明显低于胎龄30周以上的新生儿。当细菌时,IL-6水平迅速升高,24~48h达到高峰,随后又下降,其水平动态变化与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Hotoura等研究发现,联合检测血清中IL-6和CRP,对新生儿的早期诊断有很大意义。IL-8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介导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改变血管通透性和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CD18黏附分子的表达,对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从而调节炎症反应。正常新生儿体内IL-8含量很低,且不受胎龄及日龄影响。有炎症反应时,IL-8在1~3h内迅速升高,可用于早期诊断。TNF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T细胞产生,是炎症反应中重要的促炎因子。TNF-α在诊断新生儿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Kocabas等研究发现,当TNF≥7.5ng/L时,其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高达96.5%。研究还发现,抗生素治疗前组新生儿平均血清CRP、PCT和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组,从而证实IL-6、IL-8和TNF-α等细胞因子是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重要指标。五、中性粒细胞CD64中性粒细胞CD64是IgG的Fc段受体,稳定表达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上。在正常情况下CD64表达极少,一旦发生细菌,其表达水平在4~6h内明显升高,进而促发细胞内各种重要生物机制达到抗菌效果。Streimish等对684例患儿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CD6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带状核细胞计数的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93%。Elawady等在研究中也发现,新生儿败血症组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较非组明显增高,病情好转后CD64的表达明显下降,表明CD64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一个敏感指标,且其水平与严重程度相关,可以反映病情的进展。另外,早产儿后CD64表达水平与足月儿无明显差异,提示CD64可作为早产儿早期细菌的一个有效标记物。因此,目前认为CD64是一个可被用于单独或联合IL-6、CRP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早期诊断的快速、可靠的指标。但由于CD64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检测,因此,对检测人员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6血清淀粉酶A蛋白(Serum amyloid A,SAA)SAA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属于载脂蛋白家族。正常情况下,人血中SAA的浓度表达极低,仅为2.33mg/L,在炎症及组织损伤时,SAA可迅速增加,在8~12h达峰值,可升高至最初浓度的100~1000倍,但由于SAA半衰期极短,当刺激因素消退后,可在肝脏及肾脏中迅速代谢而使血清水平降至正常。与CRP相似,SAA的升高不仅出现在细菌中,同样也在真菌、病毒、组织损伤及其他急性应激反应中出现。Cetinkaya等研究结果显示,SAA与CRP、PCT联合应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准确率可以从单独应用SAA的72%~76%提高到82%~85%。以上研究表明SAA是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但单独使用的意义不大,与CRP、PCT等指标联合后,诊断率将明显提高。七、抵抗素(resistin)抵抗素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代谢性激素,与脂肪形成及胰岛素抵抗相关,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分泌。早期研究认为,抵抗素与新生儿代谢平衡的维持相关,然而近期研究表明,抵抗素可作为一种促炎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功效。在成人,抵抗素在急性细菌中明显升高,且与的严重性及持续状态密切相关,但在新生儿败血症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涉及早产儿。 &&Aliefendioglu等报道,在正常新生儿体内,抵抗素<50 ug/L,但在败血症早产儿体内明显升高,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46%、68%和52%,且升高水平与IL-6水平相关。这可能是由于IL-6等细胞因子可触发炎症瀑布反应,而IL-6又可增加抵抗素信使RNA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Aliefendioglu等研究发现,在有胎膜早破病史的早产儿体内,抵抗素水平较无胎膜早破者明显升高,而母亲产前应用激素者,抵抗素水平较未应用者明显降低,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胎儿炎症反应引起抵抗素水平变化所致。因此,抵抗素可作为早产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但相对CRP、PCT、IL-6等诊断指标,其诊断价值有限,特别是在足月儿败血症诊断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八、细菌基因检测近年来,PCR技术在性疾病病原诊断方面应用迅速发展。细菌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rRNA)基因检测是在细菌16S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检测细菌的16SrRNA。Dutta等研究发现,由于16SrRNA具有高度保守性,不与人基因组及病毒交叉反应,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高达96.2%、96.3%、87.7%和98.8%。但由于一些少见细菌的遗传序列没有包含在探针中,分子生物学诊断细菌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局限性。基因芯片是将病原体特异基因序列提取后,以微点阵方式固定于芯片上,继而与标记的样品核酸分子杂交,通过杂交信号的强度,明确样品中的致病菌类型。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基因芯片因其快速、灵敏、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但在诊断细菌方面仍有多种问题有待解决,另外基因芯片的价格昂贵,不能为临床普遍接受。&新生儿由于免疫力低下,对局限能力差,易造成全身扩散,病情进展迅速,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目前,有关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检测指标较多,每一指标都有其优缺点,虽然细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新生儿本身的特点,往往阳性率较低。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指标联合检测,使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更迅速、准确,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尽可能减轻病情,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资料来源:崔雪薇(综述),薛辛东(审校).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国际儿科学杂志.):177-180.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4:42
付朝杰大夫的信息
付朝杰大夫电话咨询
付朝杰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付朝杰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付朝杰大夫提问
付朝杰的咨询范围:
婴幼儿营养与喂养,新生儿,早产儿疾病,早产儿出院后管理,
新生儿诊治中心好评科室
新生儿诊治中心分类问答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你不可不掌握这些应对办法
作者:月下荷花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指口腔温度升高 & 38.5℃,或 2 小时连续 2 次测得体温 &38.0℃,同时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 0.5×109/L 或预期 & 0.5×109/L。FN 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预防与治疗措施的进步,FN 仍是癌症治疗中关注度最高的并发症,是发生并发症、增加健康资源投入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化疗延迟和剂量减低而削弱治疗有效性。虽然 FN 的死亡率逐年稳步下降,但仍比较明显,实体瘤患者总死亡率约为 5%,一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可达 11%。证实存在菌血症的患者预后较差,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死亡率分别为 18% 和 5%。死亡率与 MASSC 预后评分相关: MASCC 评分&21 时死亡率仅有 3%,但若 MASCC 评分& 15 则可高达 36%。老年患者化疗后更易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也更高。但由于纳入标准的原因,缺乏老年人前瞻性试验,因此缺乏相对特异的治疗推荐。标准血培养的阳性微生物检出率依赖于患者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素、是否具有中心静脉插管(CVC)。一项实体瘤试验中,只有很少一部分 CVCs 患者给予抗菌素预防,大部分未接受抗菌素预防。血液系统肿瘤试验中患者具有 CVCs 的比例较高,17%~31%。不同治疗中心的病原感染不同,在过去几十年里,FN 从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转向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FN 血培养阳性时 70% 为革兰氏阳性菌。耐药菌株增加如 ESBL 革兰氏阴性菌、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以及 MRSA。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感染(克柔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也在增加。患者教育与相应政策 FN 成功治疗的前提是对潜在感染快速识别和快速反应,因此对院外患者进行教育很重要,如监测体温,指导患者何时以及如何与医疗服务机构取得联系。此外地方政策对可疑 FN 进行快速反应也很关键,一些患者可能因 FN 而在急诊就诊,此时若有明确的预案则可使患者得到正确处理。初步评估 详细追问病史,包括化疗、预防性抗菌素、是否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近期手术史以及是否有过敏史。通过检阅临床记录发现既往阳性微生物感染史很重要,特别是以往曾有过抗菌素耐药的微生物或细菌感染,以便进一步指导治疗。初起要评估循环和呼吸功能(表 1),如有必要应进行复苏治疗,随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存潜在感染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经验性选用治疗 FN 的抗菌素有时并不能覆盖某些感染(如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性粒细胞缺乏而感染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不明显,特别是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任何有风险发生 FN 的患者出现不舒服、低血压、低热时都要警惕可能会发展成为革兰性阴性菌败血症,需要迅速进行治疗。急检血常规明确中性粒细胞水平,其它需要检查的项目见表 1,这些检查对指导早期治疗非常关键。外周静脉血二次血培养,留置静脉导管,此外有相应临床症状时,在经验性广谱抗菌素治疗前,还要留取痰、尿、皮肤拭子和粪便标本。表 1 初步评估内容
是否存在静脉留置导管 提示感染部位的症状与体征 呼吸系统;胃肠道;皮肤;外阴及泌尿生殖区域;口咽;中枢神经系统 查阅记录发现既往微生物感染史 常规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C 反应尿白;血培养;尿分析及培养;痰与粪便的微生物检查与培养;皮损处的检查;胸片进一步检查(粒缺时间长,异体移植后)高分辨胸部 CT(正确抗菌治疗 72 小时仍发热);支气管肺泡灌洗 风险评估 大部分 FN 病例,根据图 1 的流程进行处理后,对经验性治疗反应都较为良好,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现在有工具可以预测出现并发症的高危病例,最广泛使用的工具是 MASCC 评分表,临床医师在明确中性粒细胞计数前就能快速风险评估,无需了解基础疾病状态。MASCC 评分的作用在前瞻性研究中已得到证实。图 1. FN 的初起治疗 具体标准及得分情况见表 2,低危病例得分 ≥ 2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6%,死亡率 1%,但有些医师不愿意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这也会略增加治疗相关死亡。如果感染明确,抗菌治疗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表 2
MASSC 评分标准
特征 得分 疾病程度:轻度或无症状 5疾病程度:中等程度症状3疾病程度:严重症状0无低血压(收缩压 ≥ 90 mmHg)5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实体瘤/淋巴瘤,既往无真菌感染史 4无脱水 3院外(发热刚开始时)3年龄小于 60 岁2低危患者 1.
口服治疗 最近有文献总结,对低危 FN 住院患者,口服抗菌素治疗可以替代静脉用抗菌素,这类患者通常血液动力学稳定、基础疾病非白血病且无器官衰竭的表现、或是患者无肺炎、无静脉留置导管、无严重的软组织感染。但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单药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不逊于联合治疗(喹诺酮类药物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联合治疗优先应用于革兰氏阳性 FN。口服喹诺酮类药物不应用于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作为预防性治疗的患者,大多数医师认为经过 48 小时静脉治疗后不发热的患者转为口服联合治疗是安全的。2.
尽早出院政策 低危 FN 患者院外单独口服药物治疗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其优势是便利、节约费用并减少院内感染,但高水平证据并不支持院外治疗。有证据支持低危患者一旦病情稳定、症状好转且停止发热至少 24 小时后可以尽早出院。高危患者 MASCC 评分高危的 FN 患者,或是由医师判断具有高危特征的患者,应立即收入院并开始广谱静脉抗菌素治疗。1.
静脉抗菌素的选择 区域性细菌流行性和耐药性对经验性治疗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可能需要覆盖 MRSA 或革兰氏阴性耐药菌。有 meta 分析比较了单药(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或碳青霉烯类抗菌素)与联合治疗,发现同等有效,但长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或是菌血症患者是否适用仍不清楚,此时联合具有ss内酰胺酶杀菌作用的抗菌素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优选。2.
特殊改变的治疗 除了采用标准的广谱抗菌素治疗,很多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案。治疗的持续时间变化较大,此时应遵循当地的抗菌素治疗指南。(1)中心静脉置管:如果怀疑为导管相关感染,必需进行血培养,采血部位为导管和外周,以便测量阳性报警时间差(DTTP),因为导管内培养和外周血培养阳性结果的时间不同。如果 ≥ 2 小时则高度提示导管相关菌血症。所有 FN 导管相关感染(CRI)需要确定静脉用抗菌素的类型以及治疗时间,同时要移除导管。怀疑 CRI 时如果患者病情稳定、无微生物感染证据,则不应移除导管,应使用糖苷类药物如万古霉素以覆盖革兰氏阳性菌。替考拉宁可替代万古霉素,该药一天一次,在输液即将结束前使用。成功治疗 CRI 且是否需要移除导管与血培养分离的病原体有关。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CRI,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应尝试保留导管。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对 CVC 新生儿采用抗菌素治疗 CNS 菌血症,结果显示 46% 的病例可成功保留导管。最近一项成人回顾性研究报告抗菌素治疗 CNS 引起的 CRIs 的成功率为 93%,随访 4 个月重新感染率仅 8%。导管保留并不影响 CNS 菌血症,但却是复发的重要因素。移除导管的适应症包括管腔感染、植入港感染、充分治疗后仍持续存在菌血症、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和念珠菌菌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目前有分歧,德国推荐必需导管移除,但韩国研究显示在恰当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下保留导管的成功率为 50%。是否保留导管需要平衡血流种植传播的风险,因此推荐如果可能应当移除导管,但通过治疗可在短时间内保留导管。正确的抗菌素治疗下仍有持续发热和菌血症是导管移除的适应症。(2)肺炎 如果临床或影像学检查诊断肺炎,抗菌素必需覆盖不典型病原体如军团菌和支原体,主要是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内酰胺酶类抗菌素联合。如果患者呼吸频率快,脱离吸氧或氧浓度较小时氧饱合度迅速下降则应考虑肺孢子虫感染。易感因素包括糖皮质激素应用史、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使用、使用过嘌呤类似物。高剂量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治疗可疑肺孢子虫感染。(3)蜂窝织炎:加用万古霉素覆盖皮肤病原体。(4)腹腔或盆腔内脓血症:如果有临床或微生物学证据显示存在腹腔或盆腔内脓血症,需要使用甲硝唑治疗。(5)腹泻:评估是否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如果怀疑应给予甲硝唑治疗。(6)念珠菌病 患者出现全身性念珠菌感染的风险因素是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延长,这类患者多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经历了清髓治疗。念珠菌菌血症的诊断应经血培养证实,但血培养常需几天才能得到结果,所以治疗通常为经验性的。当患者出现发热且广谱抗菌素治疗 3-7 天无效时应考虑抗念珠菌治疗,开始治疗前进行胸部 CT 检查,寻找有无典型的影像学变化。一线经验性治疗需依据患者情况,如果患者已暴露于唑类药物或明确为非白色念珠菌感染,那么脂质体二性霉素 B 或棘白菌素类抗菌素如卡泊芬净都是正确的一线治疗选择。如果患者低危出现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当地流病学数据显示唑类耐药的念珠菌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未接受过唑类抗真菌药物预防性治疗时,氟康唑可以用作一线治疗。一旦开始抗真菌治疗,需持续到中性粒细胞恢复,若患者已证实存在真菌感染,则治疗至少要持续 14 天。(7)肺浸润 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或是经历了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都有出现侵袭性曲菌感染的可能。反复评估抗菌治疗反应很有必要,如果缺乏治疗反应,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感染性质。如果怀疑曲霉菌感染,应进行高分辨 CT 检查,寻找曲菌感染的典型特征如具有光晕的结节或是毛玻璃样改变。如果发现浸润,如有可能应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应听取感染性疾病(ID)专家的建议,对真菌和肺孢子虫感染进行恰当的治疗。抗真菌药物的选择与医疗机构、患者个体和既往预防性用药史有关,对可疑曲菌感染应使用伏立康唑或是脂质体二性霉素 B。当治疗无反应时,上述抗真菌药可与棘白菌素联用。(8)怀疑病毒感染:在获取标本后,开始阿昔洛韦治疗。更昔洛韦只在高度怀疑侵袭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时才需使用。(9)怀疑脑膜炎或脑炎:必需进行腰穿检查,细菌性脑膜炎应给予头孢他啶联合阿莫西林或美罗培南进行治疗。病毒性脑炎应给予高剂量阿昔洛韦治疗。随访、评估治疗反应 临床随访频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对需要复苏的患者可能每 2~4 小时一次。每天都要评估发热趋势,如有指征还要评估骨髓和肾功能,直至患者不再发热,中性粒细胞超过 0.5×109/L(图 2),对持续发热的患者应进行影像学复查。图 2
评估治疗反应以及后续治疗 如果不再发热且中性粒细胞超过 0.5×109/L,低危且未发现病因者考虑改为口服抗菌素;高危但亦未发现病因者,如果需要持续治疗则要考虑停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果病因明确则继续特异性的治疗。如果 48 小时仍有发热,若病情稳定则继续初始的抗菌治疗;如果病情不稳定则抗菌治疗覆盖要改变,若病情发展出现一些症状支持某些种类抗菌素的使用则可增加抗菌素拓宽覆盖范围。一些血液中心愿意在现有治疗基础上加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而有些中心则会改变治疗方案,采用碳青霉烯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当患者高危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应咨询 ID 专家调整治疗方案。必需注意不常见感染,特别是 CRP 不断增高、胸部和上腹部影像学检查呈进行性变化时,以排除真菌或酵母菌感染或是脓肿,发热持续超过 4~6 天,需要进行抗真菌治疗。治疗持续时间 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 0.5×109/L,且患者无症状,停止发热 48 小时,血培养阴性,可停用抗菌素。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不足 0.5×109/L,但患者无并发症,不发热已达 5~7 天,可停用抗菌素,除非高危患者如急性白血病采用高剂量化疗,此时抗菌素可继续使用 10 天或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 0.5×109/L。粒细胞计数恢复但仍持续发热的患者需接受 ID 专家的评估,并考虑抗真菌治疗。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念珠菌病相关文章
蜂窝织炎相关文章
癌症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请问为什么血培养要在体温最高的_百度宝宝知道宫内感染易致新生儿败血症? 如何诊断检查
新生儿败血症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对宝宝成长和生命健康都是有影响的。希望各位父母引起重视,认真护理新生儿。那么,怎样预防新生儿败血症?通过今天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做好围生期保养预防新生儿败血症,需要孕妇的配合,在怀孕期间,定期做检查;若在怀孕期间有过病史,或有以下状况,如新生儿胎膜破裂过早、在母体时间过长而窒息、生产过程持续时间过长等,最好给新生儿做全面检查,提早预防。倘若新生儿在出生时难产或羊水非常污浊,可以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另外,要做好消毒措施,所有需要和新生儿接触的人或物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如医师、护士、产妇均要洗手,器具也均要消毒,以便切断感染途径。对高危儿加强监测要加强监测疑似出现该症的小朋友,注意其面色、体温以及喝奶时的精神状况。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尤其是口腔和肚脐部位的卫生,以及是否有损伤,都需特别注意,以免发生感染。给新生儿擦洗清洁时,要用柔软的毛巾,避免口腔因粗糙的毛巾摩擦受损。一旦发生感染,及时处理,同时可以使用适量的抗生素,降低感染的可能性。一旦新生儿皮肤化脓感染,要进行隔离,对使用的医疗器械全面消毒,防止各种途径的感染。此外,尤其要提醒家长,千万不要随意“挑马牙”,否则很可能会使宝宝感染该症。新生儿败血症是在新生儿在发育过程中影响很大的,这也是很多爸爸妈妈们最担心的。新生儿败血症分为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三种情况。其中最易出现的有以下三种:胎膜早破:正常的子宫中是布满细菌的,胎儿是由胎膜的阻隔而受到保护,一旦胎膜破裂,细菌就可能逆行而上进入子宫中繁殖。破水时间越长,细菌繁殖越多。当胎儿有吞咽或是呼吸动作时,这些细菌就有机会进入胎儿体内继续繁殖。脐炎: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在两周内脱落。脐窝创面没有皮肤覆盖,血管尚未闭合,有时还会有渗血,加之脐凹易积水,且不易干燥,是细菌繁殖的好地方,容易引起脐炎,若细菌由此入血,可发生败血症。脓胞疮:新生宝宝皮肤薄嫩,易受细菌侵袭。如果受摩擦等刺激,可能出现脓胞疮,脓疱高出皮肤表面,周围微红,经常发于手臂、下肢或尿布区以及皮肤皱折部位。初期疱液清晰,后期迅速成为黄色混浊液。脓疱破裂而露出红而润湿的面。轻者疱疮局限于较小区域而不再陆续发生新疮,无全身症状,重者新的脓疱疮不断出现,可并发败血症。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方法有很多,正确的进行检查还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检查败血症这种疾病?常用血液检查1、血常规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检查,可提示细菌感染的程度,但获得阳性病原菌对诊断和治疗均至关重要。为提高病原菌培养的阳性率,临床上应注意送检标本要及时(最好在投予抗生素之前);要多次;要多部位留取标本(如血、尿、便、骨髓、痰、分泌物等);标本的送检量不能太少(如血标本的送检血量最少要达到培养基的1/10,即5~10ml)。2、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达1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在80%以上,可出现明显的核左移及细胞内中毒颗粒。少数革兰阴性败血症及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者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减低。3、结合临床特点,必要时需多种可疑菌同时培养(普通细菌、厌氧菌、L型细菌、真菌等)同时送检。分离出病原后还应做药敏试验。细菌培养:1、血和骨髓培养:(1)同位素培养仪、气相谱仪、Malthus培养仪等特制的仪器进行血培养,有致病菌生长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但一次血培养不一定能获阳性结果,故需在身体不同部位连续采血3次(每次相隔10~15分钟)以上。(2)尽量争取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及寒战高热时采血,已用抗生素者宜在培养基中加入硫酸镁、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对氨苯甲酸等以破坏抗生素便于细菌生长,或避开血中抗生素的高峰浓度时间抽血或采用血块培养法。(3)若静脉血反复多次培养阴性时,可抽动脉血培养;有条件的实验室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因扩增法(PCR)做细菌L型、厌氧菌及真菌培养。骨髓培养阳性率略高于血培养。(4)如为条件致病菌应两次血培养获同一细菌,或血培养与胸水、腹水、脑脊液、尿、脓液等培养结果一致才有诊断价值。(5)采用集菌法细菌培养可提高细菌浓度,有助于细菌生长。自动血培养法有助于早期检出细菌,可用于细菌的快速诊断。2、脓液或分泌物培养:(1)原发感染灶的脓液或分泌物培养有助于判断败血症的病原菌。迁徙性病灶的脓液或分泌物细菌培养则有助于确定败血症及其病原菌。(2)免疫荧光和ELISA抗原检测;(3)铟标记的免疫球蛋白检测。3、血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1)对于败血症来说,这是最有价值的检查项目。自身菌血清凝集试验 用病人血培养获得的细菌作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凝集抗体。(2)在血培养有条件致病菌生长而难以判断其是否为致病菌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