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祭天天的地方摔了一跤有什么说到吗?

创建人: | 创建时间: | 所属分类:
两宋烟云:解读人物,揭秘天下群雄慷慨悲歌往事;
正说历史,描绘两宋王朝波诡云谲画卷。
宋朝皇帝祭祀大典顺序都搞错了?
09:34:29 本文行家:
   &封禅 祭祀& & & & & & & & & & & & & & & &宋朝皇帝祭祀大典顺序都搞错了?  《梦溪笔谈》开篇第一篇是讲宋朝的祭祀大典。在古代,祭祀是一件大事。  记得在《三国志》当中,刘禅登基的时候,曾经诏告臣民:“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刘禅说,蜀汉的政务方面不分大小,全部都有诸葛亮全权负责,自己不参与。那么作为皇帝的刘禅管理什么事情呢?就负责祭祀,祭祀天地,祭祀祖宗等等。刘禅这样说,当然是考虑到诸葛亮是蜀汉托孤重臣,并且刘备临终之际早有交代,要刘禅以侍奉父亲的礼节来对待诸葛亮。并且,诸葛亮的才华和忠心,是世人共知。刘禅把国政全部交给诸葛亮,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那么,刘禅为什么要强调由自己负责祭祀呢?  在我们现在看来,祭祀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在古代,祭祀却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大事,是一个君王权力的象征。就如同现在的西方一些国家的国家元首一样,虽然说只是一个荣誉职衔,没有具体的权力,但是却是一个国家的权力象征。  那么,这么庄严的一件事情,怎么可能几百年连最基本的祭祀顺序都搞错了呢?  在《梦溪笔谈》中对唐宋以来的祭祀顺序有如此记载:“上亲郊郊庙,册文皆曰“恭荐歳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  原来,唐宋时期皇帝祭祀天地祖宗,先是到景灵宫,然后到太庙,最后到南郊举行祭天仪式。太庙是放置历代祖先灵位的地方,而南郊这是祭祀天地的地方,那么景灵宫是祭祀什么呢?  原来,在宋真宗时期,为了让赵宋朝廷更有面子,一些大臣提出轩辕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黄帝,就姓赵,是赵氏最初的祖先。于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把曲阜县改为仙源县。在仙源县修建了景灵宫来祭祀黄帝。  于是,沈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朝廷举行祭祀的时候,到底是遵循什么顺序呢?如果是以最开始祭祀的作为最尊贵的,那么在南郊祭祀上天,就不应在太庙的后面;如果是以最后的祭祀作为最尊贵的,那么祭祀黄帝的景灵宫就不应该放在太庙的前面。按照沈括的看法,从最尊贵的开始排气,应当是南郊祭天、景灵宫祭祀黄帝、太庙祭祖,如此才符合最基本的常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谬误呢?难道朝中就没有一些懂得礼仪的官员吗?  原来,造成这样的谬误,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原来,在唐代的时候,皇帝一般会先派出使者向天地神灵禀告皇帝祭祀的日子。然后皇帝祭拜上清宫(唐代把老子拉做自己的始祖)、太庙,最后才是正式到南郊进行祭天仪式。也就是说,整个的祭祀仪式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祭祀祖先,先祭祀重要的始祖,唐代是上清宫的老子,宋代是景灵宫的皇帝,然后是李唐皇室、赵宋皇室的祖宗。第二个部分才是祭祀天地,皇帝亲自出席。从这个角度看,也算是符合礼制吧。  当然,沈括的疑问也没有错。只是,许多的制度既然有了传统,要进行改变的话就会遇上许多的挫折。
常用笔名叶之秋。江西鹰潭人,高中语文老师,文史研究者,新浪网2011年博客年终评选,入选草根类文史五大名博,半年来在新浪讲坛栏目推荐文章将近三百篇。联系方式:QQ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江苏计划建立1000所足球学校,并将足球列为小学、初中体育必修课。[]
南京交通部门明确叫停召车软件推出的“专车服务”。[]
北京天桥本是天子桥 溥仪最后祭天后变平民之桥
  城南的天桥,可算是北京最著名的称“桥”不见桥的地方。实际上天桥原来确有一座桥,其位置在京城中轴线的珠市口以南、永定门以北。古时这里是一片水洼和沼泽,后来逐渐形成一条由西向东的河流。明永乐十八年(1420)修建天坛后,在中轴线与河流交汇处建起了一座壮观的单孔高拱桥。整座桥用汉白玉石料砌成。桥长约8米,宽约5米,桥基呈八字形。东西孔券顶刻有螭状吸水兽,两旁桥栏雕刻精细。远望此桥,洁白如玉,庄重秀丽。清雍正年间正式得名天桥。(梁欣立著《北京古桥》载:“清雍正七年(1729),为皇帝赴天坛祭天,将路铺砌成一条条石御路,路铺好后,石桥定名天桥,意为天子专用桥。”)  ■溥仪到天坛举行了最后一次祭天仪式后,天子桥就彻底变成了平民之桥  在清乾隆《北京全图》上,即已见到了天桥的地名。而 “天桥南北,地最宏敞,贾人趁墟,每日云集”的描述,更让我们看到,那时的天桥周边地区已是商贾林立的繁华之地。  从当年建成“天子之桥”,到清末民国初变为五方杂处的闹市和民间艺术、商贸中心,天桥历经风雨,几度沧桑。最初天桥用木栅栏封挡,平民百姓只能从两侧的木桥通行。清光绪卅二年(1906),因修建道路,天桥的单孔高拱桥降低了桥面,但保留了石栏杆。1910年溥仪到天坛举行了最后一次祭天仪式后,天子桥就变成了平民可以过的普通桥了。1927年因铺设电车路轨,天桥再次降低桥面。 1934年展宽马路时天桥被拆除。至此天桥即没了踪迹,但是天桥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天桥独特的商贸风情和老北京的民间艺术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天桥文化。  出正阳门往南过珠市口,到了 “中华影院”和紧邻的110汽车总站、北纬路,就进入了现在的天桥小区,这也是以前北京天桥的主要地界。其地理位置大致为北起永安路,南到南纬路,西起西经路,东到“中华影院”紧邻的天桥南大街。据老天桥人回忆,这是建国后天桥市场的大致范围。实际上以前天桥的范围还要大很多。沿着北纬路往西往北看,一座座现代楼房建筑已经取代了昔日天桥地区破旧狭窄的平房,自从2003年天桥地区盖起楼房后,人们对老天桥的记忆就变得遥远了。但是福长街、天桥市场斜街、新农街,这些一个字都没有变的天桥老街名,还有万胜剧场、天桥乐茶园、中华影院等“老戏园子”,还会让我们想起当年民间艺人竞相献艺的热闹场景,似乎听到了那不绝于耳的叫卖声,闻到了爆肚、芸豆饼、灌肠的诱人飘香……  ■三角市场、公平市场与“人才辈出”的天桥“撂地”艺人  据在天桥出生、长大,今年67岁的蒙杰先生回忆,现在盖起来的天桥北里9号楼、4号楼的地界,原来是福长街头条、二条和三条,就是当年天桥最热闹的三角市场和公平市场。用现在的话说,也是天桥最“精华”部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天桥市场紧密相连的就是当年在天桥卖艺的“撂地”艺人。所谓“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一个白圈。过去行话叫“画锅”。锅是做饭用的,画了锅有了个场子,艺人就有饭吃了。过去许多天桥艺人都在天桥“撂地”献艺。他们各具特色,也出了很多优秀艺人。很多艺人后来成为新中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如著名的侯宝林、关学增、连阔如、魏喜奎等艺术家,当年都曾在天桥演出。  当年天桥地区有名的中华影院,在天桥的最东侧,如今虽然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却是老天桥时的新民影院、中乐影院、天桥影院等被拆除后,目前留下的唯一一座老天桥影院。当年逛天桥的老北京人对中华影院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院放的“循环大片”,可以买一张票坐在里面连着看几场。  紧挨着中华影院的西边,就是热闹的天桥公平市场。据当年曾在天桥专门表演中国戏法的羲合堂传人、今年78岁的樊春生老先生回忆说,紧挨着中华影院西房山表演的,就是有名的拉洋片艺人“大金牙”,挨着他的是杂技艺人杨金波,再往前就是摔跤的“宝三”了。在中华影院的北侧,现在是2003年后盖起来的 “盛金天桥商厦”。以前这里也是低矮破旧的平房。樊春生老先生说,解放前,他们管这地儿叫“挑厨公”。这是老天桥艺人当时对这一行当的称呼。“挑厨公”主要是经营变戏法的道具,同时也教人变戏法。解放后这一班人归了宣武杂技团,他们的后人好像没有干这行的了。  随着老天桥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华影院经历了建国后的两次改造和扩建后,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设施和多功能的首都特级影院。除了具有电影厅、歌舞厅、餐厅外,中华影院还经常举办首映式和丰富的娱乐活动。所以,它现在的名字也叫 “中华电影娱乐宫”。  ■110路汽车总站:当年北京早期有轨电车的始发地  虽然现在110路汽车总站的房子大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盖起来的,但老天桥人都知道,它的历史得从北京的有轨电车说起。因为 80年前这里是老北京早期有轨电车的始发地。1927年后开通的1路和2路有轨电车,就是从这里驶向西直门和北新桥。后来又开辟了天桥至永定门的7路。这样,一直到1949年,北京开通的7条有轨电车线路,从天桥总站发出的就占了3条。足见当年天桥的有轨电车,不仅开发了京城南北的交通,也绝对够得上老天桥的一景儿了。  老北京人称有轨电车为“当当车”。蒙杰先生回忆说,110汽车总站这儿,就是当年天桥的“当当车”总站。“当当车”每条线路都标有不同颜色的标牌。天桥到西直门的1路车是红牌,到北新桥的2路车是黄牌。3路是蓝牌,从北新桥到西直门。白牌车是4路,从北新桥到太平仓。绿牌车是5路,从宣武门到崇文门里。当年北京最后撤销的有轨电车,是永定门到体育馆的线路。  北京天桥的“当当车”通车是1927年以后,也堪称天桥民间艺术发展兴盛时期引进的“西方文明”。天桥和有轨电车分别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在北京消失。所以也可以说,北京的有轨电车曾经和天桥同呼吸共命运走过了一个时代。这也就难怪老天桥人如今提起110汽车总站会有那么多话了。  ■北纬路郭德纲德云社演出的天桥乐茶园,以前叫天乐戏园子  走过110汽车总站往西拐进北纬路,就是当今火爆异常、红透京城半边天的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德云社演出场地――天桥乐茶园。樊春生老人回忆说,现在郭德纲说相声的天桥乐茶园,解放前就是天桥有名的天乐戏园子。当时天桥艺人们都称天乐戏园子为“天乐家的”。按老北京话,“家”字在这里发轻声。始建于1933年的天乐戏园子当年主要就是唱京剧,而且都是正经的大戏。最有名的就是被老天桥人叫做“2号马连良”、“天桥马连良”的梁益鸣。他是当年天乐戏园子最叫座的挂头牌京剧老生。据说后来梁益鸣还真的拜了马连良为师。最早梁益鸣和张宝华建成了“鸣华京剧团”,就是后来北京挺有名的“风雷京剧团”。老居民回忆说,差不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天乐戏园子开始改演曲艺节目。自1992年翻新改建后,一楼的24张方桌和二楼回廊半绕的9个包厢,都独具老北京的特色。而德云社的突起,更是让天桥乐茶园远近闻名。  如今的天桥乐茶园,除了因为德云社的卖座演出充满了“喜兴”和“人气”外,它的老式窗棂、青灰色的墙壁,都让人不由得留住脚步,似乎寻找到了当年天桥的岁月。  ■昔日万盛轩戏园子是今日的万胜剧场、天桥杂技剧场  今日的万胜剧场是一座青灰颜色砖砌成的建筑,和中华影院、天桥乐茶园一样,万胜剧场也是当年老天桥保留下来的一座戏园子。不过那时它不叫万胜剧场,而是叫万盛轩戏园子。万盛轩始建于1931年。老天桥人回忆,当年的万盛轩戏园子也很红火,主要是唱评剧,也出了很多有名的评剧演员。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中国评剧表演艺术家的新凤霞,她解放后在万盛轩主演的《刘巧儿》很有名。  蒙杰先生回忆说,当年的万盛轩戏园子和现在的万胜剧场结构上不太一样,现在的万胜剧场是后来翻建的,地方没有变。  由万盛轩戏园子到万胜剧场,它曾经历了1964年、1980年和1997年的3次翻建。1964年第一次翻建后更名为“万胜剧场”。老舍在1965年亲笔为剧场题写“万胜剧场”,当时郭沫若也亲自到场为剧场题词。1980年第二次扩建时为剧场增设了2楼观众席。1997年的第3次翻建规模更大,中西式结合的外观建筑,沙发坐椅和现代的音响灯光设施,都能让观众得到尽情的艺术享受。  现在的万胜剧场,是西式和老北京建筑结合的风格,正面门匾上端端正正的“万胜剧场”4个大字;右侧是:老舍;左侧是: 一九六五年春。2004年,万胜剧场又更名为“天桥杂技剧场”,是北京杂技团的专业杂技演出剧场。  夹在天桥乐茶园和万胜剧场的中间,似乎让中国人寿保险大楼这座现代建筑显得和老天桥有些不搭边。蒙杰先生回忆说,这块地方在老天桥时期是茶馆,茶馆的后面那时也是一家影院。天桥市场撤了以后,盖起了“鸿兴饭庄”,在那个时期,鸿兴饭庄应该算是一个规模设施都不错的国营餐厅。印象中,鸿兴饭庄生意一直挺好。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鸿兴饭庄都在营业。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鸿兴饭庄被拆除,在原址盖起了中国人寿保险大楼。  ■天桥剧场曾经是新中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剧场  坐落在老天桥市场西南侧的天桥剧场,始建于1953年,是建国后的第一家大型剧院。伴随着50多年的风雨,天桥剧场承载了无数个中国和世界的顶尖级艺术家在这里的精彩演出。1954年,为庆祝“十月革命”节和迎接莫斯科音乐剧院来华演出,天桥剧场又建成了2期工程,并成功连续上演了莫斯科音乐剧院的大型歌剧和芭蕾舞剧。这一辉煌盛况,也让天桥剧场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能与国际接轨的剧场。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也曾多次光临。很多天桥老居民当年都曾亲眼看见周恩来、朱德等来天桥剧场观看演出。  而实际上这里很早时是大车店和酱菜坊。蒙杰先生回忆说,小时候经常看到酱菜坊晾晒的酱菜,也能闻到一阵阵的酱菜味儿。从大车店和酱菜坊再往里还有木材厂和粮站。因为周围都是一片片低矮破旧的平房,所以建成后的天桥剧场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曾经和天桥市场“三足鼎立”的“城南游艺园”和“新世界游乐场”  老居民都知道,解放前北京友谊医院这地界是个屠宰场。但却少有人知80多年前,这里即是当年有名的“城南游艺园”。1918年,商人彭秀康在永安路修建了“城南游艺园”。该园设计别致新颖,园内有假山池水、花草树木,环境幽美,又有娱乐、商业、饮食等,是群众性娱乐场所。从友谊医院往西往北到香厂路,就是建于1914年的“新世界游乐场”(也有称“新世界游艺场”),是仿照上海“大世界”创建的综合性游艺场,故俗称“大世界”。里面有京戏场、文明戏场、杂耍场、坤书场(女子鼓书),后来又增加了演无声电影片的电影场。游艺场的顶层,就是屋顶花园,是当年老北京有名的最早一座屋顶花园,也是城南的最高点。游人买一张票,可以周游各场观看,还可以到屋顶花园观看飞桥、哈哈镜,远眺京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曾来到此楼,撒革命传单,更为新世界游乐场增添异彩。  当时天桥市场、城南游艺园、新世界游乐场呈“三足鼎立”之势,成为北京城南有名的群众性娱乐场所。1928年,迫于市场萧条,新世界游乐场和城南游艺园分别关闭,而天桥市场却依然热闹繁荣。新世界游艺园再没有兴旺起来。后来我又来到香厂路口时,看见原址上已盖起了两座高层居民楼,楼下门脸是张一元茶庄和天桥茶馆。很多老居民还都记得拆除前的那座漂亮的船形建筑。他们告诉我,解放后这里最初为建工医院,后为宣武区香厂路小学,上个世纪80年代被拆除盖了这两座楼。而城南游艺园因变成了屠宰场,解放后又建起了北京友谊医院,老居民对其似乎已没有什么印象了。  ■四面钟与天桥市民广场  2003年修建的天桥市民广场,是今日天桥地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广场内的橱窗照片和雕塑等,生动再现了一些老天桥当年真实热闹的场景。如果你不了解天桥,尽可以在这里浏览,体会一把天桥的风情风貌。  和天桥市民广场同时建起来的四面钟,就矗立在东北角。老居民说,现在的四面钟,比原来的四面钟似乎矮了一些,颜色也不同。原来的四面钟坐落在友谊医院南边,是当年城南游艺园的标志性建筑,距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了。在城南游艺园倒闭变成了屠宰场后,四面钟也被破坏,四个大钟表被挖走,钟楼上留下了四个大黑窟窿。  当年四面钟离天桥很近,那时从西边来逛天桥的人都知道,看见了四面钟,就快到天桥了。蒙杰先生回忆说,从记事起,四面钟就已经很破旧了,整个建筑是用青砖盖起来的。小时候,家里大人老是嘱咐我们,不要到四面钟那边去玩,因为那里经常有“倒卧”。这里说的“倒卧”,也是老北京话,即指死人。就是说,当年经常有吃住无着落的流浪乞丐等人,或因病或饿死,倒在了四面钟那儿。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当年四面钟一带的贫穷、破败和荒凉景象。  上个世纪50年代,残破的四面钟被拆除。当年居住在天桥一带的老人回忆说,差不多是在他们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路过,很多同学都看见了正在拆四面钟。  按照蒙杰先生回忆,天桥市民广场在建成前也是一片低矮破旧的平房。老天桥时,这里靠西边有一家专门治瘊子的“瘊子王”,还有旅店、理发店和茶叶铺等。要说比较有名的就是专门演唱评剧的小桃园戏园子了。  和天桥丰富的民间娱乐、发达的商贸相比,天桥的刑场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却是老北京人对天桥抹不掉的一段记忆。从民国时期开始,这里即有刑场。过去老北京人曾称被砍头或枪毙的人“上天桥啦”。1926年,民主报人林白水和邵飘萍在天桥被奉系军阀杀害,当时曾轰动京城。蒙杰先生回忆,解放初期天桥的刑场还执行过死刑犯人,当时的地点是在天桥市场的南边,就是先农坛墙根起的地方,居住在天桥一带的人管这地方叫“坛筒子”,准确地点现在已无处可寻了。  ■老天桥人看新天桥  要说最怀念天桥、最了解天桥今昔变化的,还得是老天桥人。因为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亲眼目睹了五方荟萃的天桥风情。他们从这里曾搬出又搬回,亲自见证了天桥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蒙杰先生回忆说,至今忘不了公平市场头一家的“茶汤李”,天乐胡同里的“面茶杨”,那叫一个好,好长时间没吃着那个味儿了。“天乐”前全是小吃,芸豆饼、爆肚、羊霜,还有一家用铁锅煮白薯,最后用文火烤出来又黏又红的糖汁,吃在嘴里那叫甜……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得说是天桥人的住房和环境。过去天桥人居住的都是狭小破旧的灰顶小平房,一般每间房的面积只有六七平方米,却要住上两代人,有的甚至是三代人。1976年地震后住房就更拥挤了,每个院子里都盖满了小房,窄的连自行车都推不进去。  天桥小区经过危改回迁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你从110汽车总站走过天桥乐茶园、万胜剧场,来到天桥市场斜街,除了一座座整齐漂亮的居民楼房,还可以看到天桥社区中心、天桥医院、天桥派出所等一系列现代小区设施。  ■文并摄影、手绘地图/李娟娟
作者:&&编辑:中江网编辑
&&&&&&&&&&&&&&&&&&
>>&&热门视频
>>&&江苏热点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皇帝是不是每年都要祭一次天还有皇帝是几月几号祭天的_百度知道
皇帝是不是每年都要祭一次天还有皇帝是几月几号祭天的
你是解释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吗这个是范围最大年夜的祭寰宇活动每年冬至日进行冬至是骨气古代没有固定的日期。庶平易近祭祖皇帝祭天。
我有更好的答案
没有具体的哪一天,古代帝王一般都是在正月上旬(即一月一号到十号之前)到泰山去祭天,而明清时期帝王祭天就换到了天坛(就是现在北京的天坛),望采纳,谢谢
采纳率:6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祭天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揭秘古代皇帝祭天规矩有哪些 | 北晚新视觉
揭秘古代皇帝祭天规矩有哪些
园博馆首次亮相的天坛祭器,北京少年宫从景山寿皇殿的迁出,让九坛八庙再次走进了人们关注的视线,北京的坛庙是如何形成的?坛庙中的礼器至今存于何处?这些礼器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天坛,揭开存放于些的上万件礼器背后的秘密……&&祭天时间是哪一天?&清朝规定冬至大报天在冬至日,一般为每年的12月22日。冬至日那一天太阳移动至地球的最南端,也就是南回归线,从那一天起太阳即开始向北移动。所以,中国古人认为自冬至日这一天,天由阴转阳,万物复苏,即所谓“一阳资始,万物更新”,故清朝规定,“冬至大报天”的吉时为冬至这一天,公历一般为每年的12月22日。孟春祈谷是在每年一月的上辛日,即每年一月的第一个十天内。孟夏常雩是在每年的巳月,也就是夏季的第一个月,择“龙见而雩”(“见”读xian音)的日子举行。&皇帝祭天一年几次?&中国古代认为“国之大在祀与戎”认为祭祀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所以每年皇帝都要举行祭天大典,但各个朝代礼制不是完全相同的,明清两朝都在天坛祭天,但明代皇帝每年到天坛一次,即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清代为一年三次,为冬至大报天之祭、孟春祈谷之祭、孟夏常雩之祭。如遇大旱还要举行大雩之祭。&最后祭天的人是谁?&最后一个到天坛祭天的人是袁士凯,日,当时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携内阁成员在天坛圜丘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袁世凯死后,民国政府停止举行祭天典礼,绵延中国历史长达三千多年的国家祭祀也就此终止了。&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龙露/文 通讯员邢启新摄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vip.sina.com
工信部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古代冬至位列“三大节” 皇帝祭天为何要选这一日?_凤凰国学
古代冬至位列“三大节” 皇帝祭天为何要选这一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冬至祭天盛于唐宋,明清间更为隆重尊崇,并且逐渐流传至民间,演变为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称为“祭冬”或“拜冬”。无论是官方祭天还是民间祭祖都表达了向上天祈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
图片来源:网络今天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意味着冬天真正来临,民谚有言:&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进九&。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万事万物均有阴阳两面,一天之中的阴阳为白昼和黑夜,一年之中的阴阳以夏至、冬至为期。夏至日至冬至日为阴,冬至日至夏至日为阳。夏至开始夜渐长,昼渐短,象征阴期开始,冬至过后白昼渐长,寒夜渐短,天气间的阳气开始上升。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太阳意味着生机,冬至则寓意着阴极阳升、万物生长,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冬至十分重视,从汉代开始,冬至成为国家的重大节日之一,《清嘉录》中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代时期冬至又称&冬节&,官府举行要&贺冬&仪式,社会上流行&拜冬&之礼。《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一天官方例行放假,商旅停业,举国休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百废待举,政务繁冗,规定一年只有三天假期,分别为元旦,皇帝的生日(万寿节),还有冬至,并称三大节,冬至日的意义可见一斑。进入工业文明后,节气的意义日渐淡薄,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节气日形成了众多庆贺礼俗,而其中最高的祈祷仪式则是天子举行的祭天礼,于每年冬至日举行,由皇帝代表万民苍生向上天祈求天下安泰、万物丰收。冬至祭天之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各个部门,内容主要包括择日、斋戒、习仪、省牲器、告庙、有司陈设等。《左传》记载:&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古代祭祀日期的选择一般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明代则由钦天监选定,并制作成册,交由太常寺卿于上一年十二月朔日上奏皇帝,再由皇帝遍告有司及天下百姓。《礼记》有言:&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即是指祭祀之前的斋戒活动。斋戒主要包括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食荤腥、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等。习仪是正式举行祭礼前的排练,一般于正祭前三日或二日举行。有司陈设是指郊祀前的祭祀用品准备及陈设等,如笾、豆、簠、簋、爵、祝版、牺牲等。省牲器是由皇帝或相关部门官员在祭祀前检查祭祀牺牲及器物准备情况的仪式。明初规定,大祀前一月朔日,由皇帝亲自到牺牲所省牲,而后每天都派大臣前往视察,中小祀则由礼部或太常寺等官员代为行礼。祭天作为封建朝廷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还增加了告庙这一程序。古代皇帝祭天,要去祖庙请祖宗牌位配祀。如洪武时期,奉朱元璋之父仁祖淳皇帝配,建文帝即位后,将仁祖换为太祖,宣宗在位时,以太祖、文宗并配,祖宗配天除了表达对祭天礼的重视外,还体现了封建王朝家国一体的观念,也宣示了本朝的正统性。作为国家大祀之首,祭天礼复杂而完整,主要过程包括迎神、行礼、进俎、初献、亚献、终献等。冬至日清晨,太常寺官员率领众执事官准备好祭品,将祭祀所用之玉、帛、尊、罍、祝版等摆放齐整,乐舞生、执事官、陪祀官、分献官就位。日出前七刻,斋宫鸣太和钟,导引官引导皇帝至圜丘坛御位,鼓乐声起,祭天大典正式开始。仪式的第一项是迎神,燔柴炉内升烟火,表达了将人间敬天之意传于上天的寓意。皇帝至昊天上帝牌主位前行跪拜之礼,后至祖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后,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迎神后为奠玉帛,即向天神、祖宗进献玉、帛。行礼时由太常卿导引皇帝盥洗后至神位前行三上香礼,执事官向皇帝呈进玉帛。皇帝至上帝及祖宗牌位前行敬献礼仪,鞠躬拜兴后回拜位。第三个步骤是进俎,内赞奏升坛后,皇帝在导驾官陪同下到主位、配位前进俎,进俎毕皇帝复位。接下来行初献礼。皇帝先至爵洗位受爵、涤爵、拭爵、进爵,而后升坛至酒尊所,执爵官以爵进皇帝,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行三上香礼,同时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初献之后行亚献和终献礼,除了不宣读祝文外,程序与初献基本相同。终献以后,行饮福受胙礼,光禄寺官员奏饮福酒,奏受胙,皇帝行礼后拜兴回位。祭天为大祀之首,按祖制一般为皇帝亲祭,但王朝后期,天子多怠政,连祭天礼亦遣官代祀。官员行礼时,仪式大为精简,其中饮福受胙礼搁置不行,寓意只有天子能接受上天所赐之福。饮福受胙后彻撰送神。读祝官捧祝,进帛官捧帛,掌祭官捧撰,皆送到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观看焚烧祭品,内赞奏礼毕,祭天大典正式结束。冬至祭天盛于唐宋,明清间更为隆重尊崇,并且逐渐流传至民间,演变为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称为&祭冬&或&拜冬&。无论是官方祭天还是民间祭祖都表达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89964
播放数:129561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摔了一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