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骨髓肺移植供体体的免疫原性

大众医药网 - 文献资料 - 嵌合与移植
????? ????
嵌合与移植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0年第23卷第1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胸外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张临友 李
目前认为嵌合体(Chimerism)与移植耐受有关,因此通过给受体移植供体骨髓或输供体血液诱导嵌合体的形成,从而诱导供体特异性移植耐受(DSTT),可能将提高器官移植的存活率。
  关键词:嵌合 器官移植 供体特性移植耐受
  器官移植已成为许多实质性器官终末期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的目的是希望移植物长期存活。随着手术技巧、供受体的选择及术后护理方面的日益完善,器官移植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器官移植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感染、移植物血供不良、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排斥反应等。其中如何预防和延缓排斥反应的发生是一个主要难点。虽然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硫唑嘌呤、环孢霉素A、FK506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延缓了排斥反应的发生。但是目前由于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均为非特异性的,即全面抑制受体的免疫系统,所以存在着缺点和局限,如发生感染和各种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因此,人们一直试图寻找特异性免疫抑制的方法来解决移植排斥。美国学者Starzl等人提出的移植免疫耐受的嵌合机制为器官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嵌合的概念
  嵌合是指受体在接受异体或异种移植物后,其体内存在着供体细胞,而在移植物内存在着受体细胞,这种供、受体细胞相互移行、相互存在的现象称为嵌合现象[1]。嵌合现象的发现由来已久,早在1945年,Owen在一对异卵双生小牛中观察到血细胞抗原互不相同,每头小牛的血液中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于是提出了天然血型嵌合体模型。Bllingham等人于1953年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提出此现象与获得性免疫耐受有关。1969年Starzl等对一例接受男性供肘的女性肘移植患者进行细胞分型中发现,男性供肝的所有网状内皮细胞被女性细胞所代替。1991年,在大鼠及人的肠移植中均发现术后数周内供肠淋巴细胞通过血液途径进入并广泛分布于受体淋巴组织中,而受体细胞也移居到供肠中。因此,Starzl等提出嵌合现象可能与成功的器官移植有关。随后,在许多成功的肝、肺、心、肾移植中均发现了嵌合现象[2]。Starzl等又提出嵌合是移植物存活的基础。
  嵌合的细胞有多个谱系,包括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其中,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尤其受到重视。在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内存在着不同发育阶段的树突细胞,移植后,这些细胞经血液和淋巴循环移行进入受体细胞内,同进受体的树突状细胞也可进入移植器官内。以前认为,供体的树突状细胞具有免疫原性,是引起移植排斥的主要细胞,最近的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的存在可能是诱导嵌合的产生的免疫基础,导致移植体的免疫耐受,从而使移植获得长期存活。
嵌合与供体特异性移植耐受
  器官移植的发展要求寻找控制异体排斥反应的新机制。硫唑嘌呤和激素这两种在临床上首先被成功应用的免疫抑制剂,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而随着T细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环隐霉素的广泛应用肺移植也随之发展起来了。虽然器官移植的结果不断改进,但是由于当前免疫抑制剂的非特异性,使成功受到限制,影响了受体的生存。这些限制可以通过诱导供体特异性移植耐受(DSTT)来得以克服。
  DSTT是指在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受体长期接受移植物的同时具有抗感染和防止恶性肿瘤发生的免疫能力。其特点是对移植的外源组织的特异免疫耐受与对非供体的异体抗原发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结合。
  通过给受体移植提供骨髓(Donor Bone Marrow DBM)[3-5],而产生嵌合体可成功地诱导DSTT。嵌合现象是首先在肝移植患者身上发现的。在肝移植患者的皮肤、淋巴结、小肠、血液中均可检测出供体细胞。随后,在肾、肠、心、肺等移植中也可观察到同样的现象[6]。嵌合的发生与否与供体器官中含有供体骨髓来源干细胞多少有关。一般来说,含供体骨髓来源干细胞越多,形成嵌合体的机率越大。形成嵌合体的能力依次为肝>肺>肾和心。肾移植后的嵌合现象发生率仅为肝移植的1/5[7],心脏移植后受体中分布供体细胞仅为肝移植的1/4。而肺脏具有较强的形成嵌合体的能力,对接受男性供肺的女性双肺移植患者于术后3个月行乙状结肠粘膜活检时发现:男性Y染色体细胞存在于肠粘膜内,这可能与肺脏含有较丰富的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有关。目前认为嵌合现象的发生可能与移植物被接受而使移植物长期存活有关[8]。但是,Knoopo c等人发现已形成血细胞嵌合体的肺移植患者仍然发生排斥反应。嵌合体的形成与排斥反应发生是否有关尚有争议[9]。
  完全异体嵌合(A→B)是指应用致死量的射线照射受体骨髓,然后进行供体骨髓移植,也就是说受体的免疫系统完全被清除,由供体的免疫系统代替。这种完全异体嵌合体不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均可表现出DSTT。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受体抗感染能力差,而且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发生GVHD时,移植物对受体上皮(主要是皮肤、肝和胃肠道)发生免疫攻击,从而导致移植失败。Ildstad和Sachs提出,当给予致死量射线照射鼠(免疫系统完全被清除)异体骨髓和自体骨髓混合物时,混合异体嵌合体(A+B→A)就会产生。此时,受体骨髓中具有供体和受体干细胞的混合物。混合异体嵌合体同样也表现出DSTT,即对供体的皮肤、实质器官(心、肺等)及细胞移植物特异地接受,而对第三者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与完全异体嵌合体相比,混合异体嵌合体具有较强的免疫抵抗力和抗GVHD的能力。但这种混合嵌合体也具有自身局限性。因为应用致死量射线照射本身就有明显不足,而且同样存在GVHD和移植失败的可能。随着人们对免疫耐受和嵌合体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发现,应用非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A),同样可获得稳定的混合异体嵌合体,并且大大减少了所需射线照射量。
  除DBM外,给受体输供体血液(Donor Specific transfusion DST)也可诱导DSTT[8]。可能是因为供体血中造血干细胞在受体内长期存活,形成了嵌合体。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比外周血干细胞多10~100倍,所以从理论上讲,输供体骨髓远比输供体血液更容易形成嵌合体。但是,由于输供体骨髓可引起GVHD,而且输供体血液远比输供体骨髓容易得多。所以有人认为DST比DBM更具有优越性实用性。
  通过DBM或DST诱导嵌合体的形成,进而诱导DSTT的机理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嵌合的供体细胞中,有部分细胞(T细胞)充当否决细胞(Veto cell),受体T细胞可被供体细胞识别而失活。骨髓、外周血和胸腺内有一些细胞,能特异杀灭识别表面抗原的前体细胞毒T细胞(CTLP),这类细胞称为否决细胞,否决细胞与抑制细胞不同:否决细胞不识别被杀伤的细胞,而抑制细胞识别并抑制被抑制的细胞。然而,识别否决细胞表面抗原的T细胞均可被否决细胞杀伤。给受体输入供体骨髓中血液后,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CTL)识别供体的否决细胞表面抗原时,受体CTL即被否决细胞杀灭。而CTL是引起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所以杀灭受体CTL可使宿主与移植物间长期相互接受,产生免疫耐受;②嵌合细胞包括非专业性抗原递呈细胞(Nonprofessional aPCs)。此类细胞表面缺乏B7分子等刺激信号,不能激活T细胞,导致克隆无反应性,从而诱导移植耐受;③此外,抑制性T细胞(Ts)的主动抑制作用及TH1细胞与TH2细胞之间的平衡发生变化均可能对宿主和移植物间的相互适应起一定的作用。
  供体、受体细胞的相互移行、对受体的代谢及免疫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发现肺移植受体的心脏、皮肤、小肠、淋巴结及骨髓中广泛分布着供体细胞,同时人们还发现,成功的肺移植患者体内均存在着免疫细胞群,而且随着供体特异性反应的产生,发生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的危险性均有所降低。Starzl等的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移行有助于肺移植物的成活。所以说,在临床肺移植中,应促进树突状细胞移行的发生。器官移植术后均存在移植抗宿主反应(GVHD)和宿主抗移植的反应(HVGD),应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后,嵌合的供、受体细胞可产生相互的自然免疫抑制作用,从而使移植物长期存活。
嵌合与移植相结合
  早在1969年,人们发现长期存活的肝移植患者供肝的巨噬细胞被受体的巨噬细胞所替代。最近的研究表明,供体的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也同样移行到受体的外周组织中,即形成了嵌合体。这种嵌合现象在心、肺、肾和肘移植中均得以发现。一般来说,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嵌合体的敏感性为0.5%(即200个受体细胞中检测出1个供体细胞),而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可在105个细胞中检测出1个供体细胞。我们所说的微嵌合体是指在实质器官移植患者的外周组织中,应用PCR方法可检测,而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则不能检测到供体细胞水平。
  Kubit等报道,9例接受男性供肺的女性肺移植患者在移植术后34~501天,应用PCR方法和Y染色体特异性探针技术在其肝脏、皮肤、肾脏及淋巴结中均检测出供体细胞。同样,大多数长期存活的肝、肾移植患者中均可检测出微嵌体体。对长期存活的肺移植患者和心肺联合移植患者的研究显示,微嵌合体与供体特异性低反映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低发生率存在相关性[10]。
  低水平的嵌合体(微嵌合体)是否与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存在一致性尚无定论。虽然低水平的供体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存在可能与受体一定程度的耐受有关,但是它们的存在可能只是一种外周现象。微嵌合体并非普遍存在于应用常规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存活的实质器官移植患者中。对15例长期存活的肾移植患者(>20年)的研究表明,微嵌合体的阳性率为33%。对心脏移植患者的类似研究显示,微嵌合体的阳性率为58%。Schilitt等[11]报道,移植术后患者体内的微嵌合体水平呈波动状态,且与排斥反应的发生与否无关。也就是说,微嵌合体的存在与排斥反应的低发生和长期存活无明显一致性。
  应用常规免疫抑制剂时,器官移植的结果并不理想,所以人们一直试图发现新的方法来控制免疫反应[12]。其中令人为之振奋的发现是通过DBM或DST来诱导DSTT。因为通过给器官移植受体移植供体骨髓或输注供体血液诱导嵌合全的形成,可能会增加器官移植被接受的机会,提高器官移植的存活率。这使人们对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基金项目:国家八五攻关课题(85-925-12-02)
  作者简介:张临友(1964-),男,辽宁瓦房店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参考文献
Starzl T et al .Hepatology,):1127
Reinsmoen NL et la .Transplantation,6
Rao AS et al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3387
Mcdaniel D et al .Transplantation,):852
唐功耀《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199
Knoop C et al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200
Starzl TE et al .Transplantation,2
Pham SM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
Knoop C et al .Transplantation,):167
  10 Sundaresan S et al .Ann Thorac Surg,1
  11 Schlitt HJ et al .Transplantation,9-1471
  12 Barbers RG Curr Opin Pulm Med,):366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所有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常乃柏大夫本人发表
咨询骨髓移植供体方的检查方法,抽血多少,几次,或骨髓等...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咨询骨髓移植供体方的检查方法,抽血多少,几次,或骨髓等等
所就诊医院科室:
广州南方医院 血液科
治疗情况:
医院科室:
治疗过程:我只想咨询骨髓移植前供体的检查方法,是抽血还是骨髄等
配型几毫升血就够了,如果配型相合再进行身体检查,和正常体检一样抽血化验。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点击中的"免费咨询"描述病情
3.成功后,医生会在24小时之内回复
疾病名称:主任孩子14岁大致诊断cmml,想请您做骨髓移植&&
希望得到的帮助:想请您给孩子移植
病情描述:mds.染色体-7,现基本认定慢粒单,发烧20余天,之前低烧,近3日高烧39-40
疾病名称:AA—PNH综合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1 请问作为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症患者,在已多次接受输血的情况下,能...
病情描述:2012年4月反复头晕、耳鸣、乏力,加重两周后于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80,红细胞1.42,血红蛋白49.30,血小板21.00,由于该医院无法确诊,遂前往重庆新桥医院住院检查,主要诊断:阵发性睡...
疾病名称:哥哥五十六岁可以移植吗?&&
希望得到的帮助:哥哥五十六岁做供体可以吗?移植的成功率是多少?
病情描述:三月份盗汗经检查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现在服用格列卫四十天。无不良反应。
疾病名称: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检查及化验:1月24号三次白细胞为:34万,9万,45万
治疗情况:目前注射针剂,准备化疗。
病史:患者:男。发现左脖颈淋巴结肿大,1月23号确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疾病名称:白血病M5&&
检查及化验:患者54岁,今年7月发现时骨穿结果早幼细胞70%,白细胞3.5。染色体t(11;19)
治疗情况:经过2个疗程的DA方案,柔红40mg,阿糖胞苷100mg,骨穿结果为6%。又经过2个疗程HA方案,4疗程后...
疾病名称:白血病&&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疾病名称:再生性障碍性贫血&&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女,21岁以前身体状况良好。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曾在济南市齐鲁医院治疗,现已转济南市90医院治疗。刚刚做完骨髓移植手术。现在一直在...
疾病名称:急性非淋白血病M4EO&&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今年46岁,男。号在湖北襄阳第一医院检查出患此病,第一次化疗6%部分缓解,第二次化疗1.5%完全缓解,现已完成第三次化疗白细胞,...
疾病名称:M1型白血病&&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10月份体检发现血液异常,之前未出现相关症状,复查确诊后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已进行了一个疗程的...
疾病名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是患者的姐姐,我妹妹患有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可是我现在怀孕了,想问一下,如果使用我的...
疾病名称:霍奇金性淋巴瘤&&
检查及化验:放疗后,PET-CT检查所见,胸部:右上肺胸膜下可见少许条索引,有轻度放射性摄取,SUV约0.7~0.8。右前上纵隔可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4.5*4.8*4.9cm,边缘见放射性摄取轻度...
疾病名称:aml-m2&&
检查及化验:日白细胞4.64血红蛋白118血小板325
治疗情况:第一次:8月8日半剂量阿糖胞甘0.5g三日第二次:10月15日化疗七日现在精神良好吃饭正常
病史:于4月9日骨穿确诊aml-m...
疾病名称:MDS,RAEB-2&&
检查及化验:做了各种检查,诊断为MDS,医生说骨髓涂片单核细胞里有Auer小体,说用药物治疗不见效,需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情况:当前没有用药,就是发烧的时候用抗生素。近期没有手术
疾病名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日在随州做体检时发现脾脏大,接着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均高,做骨穿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常乃柏大夫的信息
1、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2、老年贫血
常乃柏,男,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血液学会会员,《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常乃柏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血液科可通话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
副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金钱鳘又称黄唇鱼,目前已经接近濒危灭绝的状态。
赴日游客越来越多,国内游客成为黑心商家的肥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2016年即将进入尾声,“2016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评选”活动启动了!候选项目公开征集阶段得到大家的踊跃支持!通过初步遴选共有21条项目进入提名名单。
在你心目中,哪些成就代表了2016年医药生物技术领域最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或是进展突破?请投出您宝贵的一票吧!投票截止日期为12月18日。
  1呼吸道病原菌碟式芯片系统完成研发
呼吸道病原菌碟式芯片系统已完成全部研发工作。该系统提出了微流控芯片核酸恒温扩增分子诊断检测方法;设计制作了离心进样空气隔离多通道微流控芯片;研制了新型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芯片检测试剂盒于2016年2月获得医疗器械证书,4月实现重大成果转化。其具有检测快速、准确性高、灵敏度高等特点,为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精准治疗及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填补了国内微纳生物医学检测科学仪器和医疗仪器的空白,应用前景广泛。
  2广谱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获准用于临床
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临床中用于肝癌患者的检测。这是首个由我国科学家定义、并获准用于临床的广谱肿瘤标志物。全新肝癌标志物Hsp90α突破了临床公认用于肝癌检测的标志物是甲胎蛋白的局限,灵敏度比其高出约一倍。此外,患者血浆Hsp90α浓度的变化与病情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性,这对肝癌患者进行及时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已获得国家第三类(最高类别)医疗器械证书,并通过了欧盟认证。
  3长效干扰素获批上市
受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长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I类新药长效干扰素上市。相对于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效果较好,半衰期较长,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使用比较方便,提高了安全性。经临床试验发现,其治疗中国丙肝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与进口产品相当,但治疗成本显著降低。该药成功上市,打破了进口同类药物长期垄断,大幅度降低肝炎患者的用药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聚乙二醇化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即PEG尿酸酶)完成I期临床试验
聚乙二醇化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即PEG尿酸酶)为我国研发的全球第一个非免疫原型的尿酸酶制剂蛋白药物,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痛风。将高纯度、高活性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交联PEG后得到产品PEG尿酸酶。产朊假丝酵母尿酸酶在人体生理状态下与其他种属尿酸酶相比具有更高的活性,通过对蛋白表面进行PEG修饰,减少了免疫靶点的暴露,降低了绝大部分的免疫原性,同时提高了药物的半衰期,满足了患者长期用药的需求,为高尿酸血症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途径。目前已在美国完成Ⅰ期临床试验,临床结果良好。
  5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直接进入美国FDA三期临床研究
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是国家重大创制专项成果,2013年经过CFDA批准在中国上市。上市后以卓越的疗效、安全性及更具药物经济学优势的治疗方案,迅速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打破了跨国企业的强势垄断。如今作为中国创新药,其又冲破壁垒,获得FDA准许直通美国临床III期,开创了中国创新生物药国际化全方位的新局面。
  6我国原创生物新药乐复能投产
作为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立项和资助的项目,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蛋白质化合物生物创新新药乐复能成功取得CFDA批准新药证书,有望2017年年初上市销售。经过近十年的实验室研究,从十多万个蛋白质表达株中筛选出具备高效抗肿瘤、抗病毒活性的新型蛋白质,经过几年的大量临床试验证实,该药活性高、疗效肯定、其抗肿瘤活性和抗病毒活性比人干扰素分别提高200倍和10倍以上,临床揭盲结果显示,经乐复能治疗6个月的乙肝病人,临床治愈率达49.06%,优于其他药品。
  7PD-1单抗BGB-A317中国临床试验批件获批
我国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创新型生物药PD-1单抗BGB-A317获得了CFDA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BGB-A317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被称为“免疫关卡”抑制剂的新型肿瘤免疫制剂。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胞表面的PD-1 受体结合,从而降低免疫系统的作用。BGB-A317对PD-1有很高的亲和性和特异性,且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特异性去除了和Fc γ受体I的结合能力,BGB-A317正在开发作为单一疗法以及与其他治疗组合的疗法用以治疗各种癌症。在海外开展的BGB-A317单药临床试验已经入组了超过200位患者,针对26 种不同肿瘤类型,主要关注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
  8重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注射液(CHO细胞)完成I期临床试验
重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注射液(CHO细胞)(以下简称“rESP”)是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对重组人促红素基因进行突变,增加N-糖基化位点数,提高糖基化程度和唾液酸含量而成的高糖基化蛋白,从而延长了在体内的作用时间。采用先进的高密度、高表达无血清悬浮培养技术制得的高糖基化长效重组蛋白产品。本品与rhEPO生物学活性相同,临床上用于治疗肾性贫血。与rhEPO相比,半衰期延长3倍、给药次数减少、给药周期延长、药效更高、免疫原性更低、体内稳定性更好。rESP为rhEPO突变体,与国外已上市销售制品结构不完全相同,为国内外均未上市销售的原研发制品,具备较好的成药性。现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研究。
  9新药人源化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的临床研究
人源化抗人TNFα单克隆抗体注射液采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兔单克隆抗体技术,对抗体基因进行人源化改造,并以哺乳动物细胞CHO作为宿主细胞进行分泌型表达,采用国际先进的高表达、高密度、大规模无血清悬浮培养生产工艺制得人源化抗TNFα单抗,此抗体人源化程度高,亲和力好,免疫原性很低,与TNFα结合率较高,明显优于国产融合蛋白类产品。目前处于Ⅰ期临床试验中。人源化抗TNF α单抗的研制成功能够弥补国内空白,满足临床需求,推动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将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
  10单倍体骨髓移植技术体系成为白血病治疗的“北京方案”
单倍体移植是指在骨髓干细胞半相合的情况下让患者接受移植的技术。但这一技术刚推出时,接受移植的患者排异反应大,移植后生存率仅有20%。我国科研团队开始自主探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人体内抑制细胞排异功能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原创的单倍体骨髓移植技术体系。其术后成功率达到70%,与全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率相当。该技术突破了白血病骨髓移植供体不足的世界性难题,成为全球一半以上单倍体骨髓移植5患者的首选方案,被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为白血病治疗的“北京方案”,并推荐作为全球缺乏全相合供体的移植可靠方案,全球数千万白血病患者都因此受益。
  11深圳国家基因库开业
深圳国家基因库定位为“三库两平台”,拟实现从资源、科研到产业全覆盖,形成全球网络基因库。其中“三库”由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基因信息数据库、生物样本资源库和生物活体库组成,“两平台”为数字化平台、合成与基因编辑平台。希望通过基因库搭建起基因资源挖掘的基础性支撑平台,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等领域,极大地缩短基础科研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周期。深圳国家基因库是我国唯一一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基因库的数据库、样本库、活体库,以及规划数据能力均超越国际三大基因数据中心,综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填补了我国长期缺少国家级基因数据中心的空白。
  12利用干细胞技术研制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我国科研人员历经10年集智攻关,建立了干细胞程序性高效扩增与血液定向诱导分化关键技术,涵盖“干细胞、祖细胞、终末细胞”三个关键环节,提高了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和扩增的效率,在规模化制备红细胞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该“人工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携氧能力和渗透脆性等各项指标基本一致,是干细胞来源、体外制备最接近临床应用的生物科技成果,扩增率可达10万倍以上,明显优于以往技术水平,使我国干细胞制备“人工血液”的研发水平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13我国在治疗I型糖尿病领域获最新突破
我国研究人员历时二十多年的不懈攻关,在国际上研创首个基于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用于治疗I型糖尿病的全新治疗性基因疫苗,其能够减少患者对胰岛素的长期依赖,减轻因长期注射胰岛素带来的副作用,大幅降低医疗成本,大幅减少治疗频率。目前,正在积极促进该基因疫苗专利的应用转化,尽快造福社会。这是我国在I型糖尿病生物治疗领域获得的重大突破,是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14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有效检测埃博拉病毒的纳米酶试纸条
中国科学家创新性地将纳米酶应用于试纸条技术,合作研制出一种有效检测埃博拉病毒的“纳米酶试纸条”新技术。该技术将埃博拉病毒检测的精度提高了近百倍,而且简便快捷,非常适合非洲当地的实际情况。该技术解决了传统试纸条法因灵敏度低而长期应用受限的瓶颈问题,有望成为控制埃博拉传播的利器。
  15基因治疗罕见青少年双盲症获得成功
青少年双盲症是一种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由一种线粒体DNA突变所致,我国约有15万患者。我国研究团队研制了可以用来弥补突变基因功能的人工DNA,将其装载进一种对人体无害的病毒中,通过注射的方式,让这个病毒把DNA送进病变的细胞,然后DNA不断复制并合成所需要的蛋白,替代生病的基因来完成任务,让患者的视觉神经获得正常的营养并开始缓慢修复功能。共计完成了9例青少年双盲症患者的基因治疗。经临床观察,有6例患者视力显着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初步验证。该研究的相关结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上。
  16我国科学家发明病毒直接转化疫苗新技术
我国科学家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仅突变病毒基因组的一个三联码,使流感病毒由致命性传染源变为了预防性疫苗,再突变三个以上三联码,病毒由预防性疫苗变为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并且随着三联码数目的增加而药效增强。该技术不仅使疫苗研发不再复杂,而且摆脱了对病毒生物学知识获得的依赖,并适用于几乎所有病毒,这一发现颠覆了病毒疫苗研发的理念,成就了活病毒疫苗的重大突破。
  17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开展肺癌人体试验
经过长达半年的伦理审批,我国研究团队首次将利用CRISPRCCas9进行过基因编辑的细胞注射到一名病人体内。这项临床试验的招募对象是患有非小细胞肺癌,且癌症已经发生扩散,化疗、放疗及其他治疗手段均已无效的患者。从招募的患者体内分离出T细胞,并利用CRISPR技术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敲除这些细胞中抑制免疫功能的PD-1基因,并在体外进行细胞扩增。当细胞达到一定量后,将它们输回患者体内对肿瘤进行杀伤。CRISPR-Cas9基因编辑进入人体试验给中国乃至全球广大的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
  18我国微生物组大数据搜索引擎上线
我国微生物组大数据搜索引擎―MSE(MicrobiomeSearchE http://mse.)上线,使得以整个微生物组为分析单元的智能搜索和大数据挖掘成为现实。MSE通过建立针对微生物群落的超高速比对算法和数字索引机制,为海量的样本列出基于菌群结构或功能相似性的“目录”。当输入未知样本时,引擎能够根据这一带有菌群相似性信息的“目录”从浩瀚的微生物组大数据海洋中迅速自动选取与该样本最为相似的匹配。同期还发布了分析软件Parallel-META 3,可将数量庞大的未知微生物组样本进行结构与功能解析,与数据库搜索匹配结果进行更深入的比对分析。
  19我国科学家捕获阻断肿瘤复发的首要靶点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个促使乳腺癌向多个器官转移的基因TM4SF1,切断和阻止该基因的表达,可能是治疗乳腺肿瘤转移复发的首要靶点,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TM4SF1通过耦联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胶原蛋白受体DDR1,到下游PKC和 JAK2-STAT3信号通路,并且进一步促进下游 Sox2、Oct4和Nanog等转录因子的表达来发挥功能。研究组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47例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微阵列进行分析,发现TM4SF1呈上调表达,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反之,生存期明显延长。通过计算机生物信息分析3455例乳腺癌原发位和转移位肿瘤组织,同样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20药品生产新政:试点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
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即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相分离,也就是上市药品的所有权和生产权可以分离。药品上市许可的申请人可自行生产,也可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代工”以获得药品上市许可。药品研发单位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促进专业化分工。同时,药品责任主体更加明晰,持有上市许可的企业对药品安全负全责,生产企业仅对生产过程负责。《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使得药品的生产和研发不再捆绑,节省了药物开发成本,缩短上市时间,为中国创新药企“闪亮上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1细胞制剂制备自律规范发布
细胞制剂的质量是决定细胞临床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细胞治疗是否安全、有效,一方面取决于细胞制剂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细胞制备环节,是否能保证制备出符合质量标准、不受污染的细胞制剂。因此,如何帮助细胞制剂制备机构正确理解GMP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应用于细胞制剂制备之中,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业内骨干企业及专家参照GMP、《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等相关规定和指导原则,以及国外相关组织的相关指南,历时一年半,期间几易其稿,组织大小研讨会十余次,经反复修改后形成了《免疫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和《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该规范提出了制备机构开展免疫细胞和干细胞制剂制备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旨在帮助细胞制剂制备机构能够持续稳定地制备出符合预定用途的细胞制剂,同时,也可为对机构开展细胞制剂制备的能力评价提供依据。
  转自: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1410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移植供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