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大便稀,香港化验所粪嬗姓婢怎么办

&主题:潮汕民俗文化和名胜古迹介绍
&[ 主题管理员: W兄 ]
&浏览:244188&& 回帖:1435 &&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穿红屐与抱雄鸡 ........早在科举时代,潮汕各地城乡学童第一天上学,不论官民人等的孩子,都要脚穿红屐手抱雄鸡,成为一种民俗风尚。
& & 这种民俗风尚,来源于潮人热衷于科举、望子成龙的一种表现,说到底是效仿潮州府唯一的文状元林大钦。
& & 明代世宗嘉靖年间,潮州府海阳县(今之潮州市潮安县)东莆乡的林大钦,高中状元,享誉华夏,成为举国上下的新闻人物。潮州府士林以至平民百姓,喜不自胜,引以为荣。
& & 林大钦小时家贫,但他很聪明,其父含苦茹辛,不愿让他失学,送他进私塾读书。初入学这一天,本该穿戴齐整,可惜林家无法买鞋子,为了让小大钦高兴,父亲别出心裁地为他买了一双红木屐,红色象征吉祥如意,让林大钦欢欢喜喜上学去。
& & 上学途中,林大钦碰到一个以文艺为游戏而带有赌博性质的人,那人提着装了一只雄鸡的鸡笼,鸡笼上标着一联:“雄鸡头上髻”,声明不论什么人,此联对得上可得雄鸡,对不好应付出一文钱。林大钦徘徊了一会,摸摸肚兜里父亲所给的两文钱,满有把握地对那人说:“绵羊项下须”。设赌者见他年幼,竟然对得很好,十分折服,遂将雄鸡送与他。林大钦眉飞色舞,抱着雄鸡走进学堂,师生们见他穿红屐抱雄鸡上学,与众不同,甚感诧异,或褒或贬,林大钦全然不理。
& & 后来,林大钦勤奋力学,三元及第,龙门高跳独占鳌头。潮汕人民感奋之余,让孩子们穿红屐抱雄鸡上学,以此作为吉祥物,纯属效法林大钦。习俗代代相传,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中止。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姑娘出嫁送花粉...........
& & 姑娘出嫁,同伴姐妹、亲朋戚友买礼物祝贺,俗称送花粉。礼物多是羊毛、衣料、花巾、画屏、镜台、钟表、梳妆品等姑娘应用之物,一般不能送嫁妆已有及嫁娶双方必办之物,以免引起误会。揭阳县有些地方送猪肉、鸡蛋,澄海县则不能送这些东西。姑娘家收下礼物,以喜糖回礼。今人多赠送出嫁姑娘所缺物件如家用电器、字画、书籍、相簿等。也有送贺金者,不单送女方,而是送男女双方,统称贺新婚礼品,不叫送花粉。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义冢埔 ..........柴房会》李老三:“热过义冢埔,慢死镇无路。”
& & 潮州人从前是实行火葬的。明本《金钗记》第六出婆白:“他若做得官来,我们也死了,一把火烧成灰了。”“他”指出门求功名的儿子刘文龙。
& & 潮州实行火葬,康熙林杭学《潮州府志》有载:“其在细民者,火葬饭佛”。饭佛即礼佛施僧之意。两事相持并论,说明潮州的火葬风俗,和佛教有密切关系。其次,点明“细民”,说明平头百姓才实行火葬。
& & 康熙《澄海县志》也曰:“其葬旧多用火,近已尽革。”其意是,明代以前,潮州多行火葬,清初才改成土葬。嘉庆《澄海县志》说,从前无力营葬的人家实行火葬,后来全部土葬,是遵从朝廷规定。朝廷规定一律土葬,大概出于礼的考虑,有钱人家可以厚葬,可以按等级下葬,不会贫富不分,“一把火烧成灰”。
& & 既属“饭佛”,其骨灰便可按佛门规矩,不必专门营葬,故节省土地。土葬则要用地,穷人买不起地,于是,官府划出一定的土地,免费给百姓埋葬。富人也有捐地者,善堂更有各自的坟埔。这些,统称为“义冢”。由于穷人多而义冢少,所以便缺少秩序,重重叠叠,有“乱坟岗”之称。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潮阳市贵屿镇郭氏族典掠影 ..........潮阳市郭氏自奉山西汾阳王郭子仪为其祖,其后裔子孙在潮阳有四个分支,分布于西胪、铜盂、金玉和贵屿四镇。每年农历12月12日,都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由郭氏四个分支轮流承办。
& & 2003年是郭子仪一千三百零五岁华诞,贵屿镇南阳片区郭氏族人举行隆重纪念活动,村村设坛祭祀,到处张灯结彩。族内八个村庄均派出仪仗、鼓乐、歌舞等大队人马,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场面蔚为壮观。
& & 这种活动是潮汕民俗的一个部分,汕头大学图书馆特藏组派出几位同志前往采风。页面展示的是他们拍摄的部分照片并配说明(照片可击点放大)。他们还即兴创作了一首诗:
& & 《贵屿郭氏族典采风》
& &&&长街十里彩旗扬,
& &&&鞭炮楼高挂两旁。
& &&&郭氏汾阳千岁诞,
& &&&裔孙贵屿万家觞。
& &&&笙簧鼓乐传天外,
& &&&燕舞莺歌遍八乡*。
& &&&继往开来怀广宇,
& &&&尧天舜日永蕃昌。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农村女子再婚姻习俗 .............
& & 普宁女子再婚姻习俗,在出嫁的前一天,须与媒人离家到男方的闲间或在埕头草寮住一夜,明天才进夫家。如果再婚女是住男方亲人的闲间,则其夫应备些礼物给亲人拜司命帝君。
& & 再嫁女对前夫的东西一概不带。俗谓带了前夫的东西,如前夫的亡灵不准,就要来讨取,再婚之女便不安顺。因此,再婚姻女娶进门后,应煮两粒鸭蛋食,俗叫“鸭母搬过田”。男方再娶不请客,一切从简。
& &&&再婚女必须在夫死后百日内出嫁,俗叫“百日百到直”,否则,要等丈夫死三年后才可进行。再婚之女,其父母就不再收聘金,俗谓“嫁一次没有嫁两次”。这些再婚姻旧俗,今多已废。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新年赠橘 .............我国的广东地区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
  通常,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
  在广东的海丰,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以叩头作揖贺年,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是向长辈致敬,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 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宗族聚居的农村庄寨 .............潮汕各县,村庄密集,每个庄寨都是宗族聚居。有的一个庄寨一姓,是由原来的创始祖宗绵衍后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个庄寨两姓或几姓,也是由这两姓或几姓的原来始祖绵延后代聚居一起成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直至现在,潮汕很多村寨还保留着明确的姓氏标志。如:潮安县的刘陇村(姓吴)、薛陇村(姓薛)、郭陇村(姓郭)、大吴村(姓吴)、华美沈村(姓沈)、博士村(姓林)、文路张村(姓张)、文路卓村 (姓卓)、菁洪村(姓菁和姓洪)、礼阳村(姓李)、礼阳村(姓郑)、洪砂寮(姓洪);澄海县的余厝村(姓余)、王厝村(姓王)、北李村(姓李)、前溪陈(姓陈);潮阳县的沙陇郑、仙村马、华里欧、市上赵;普宁县的郑厝寮、汕头市郊的陈厝合、砂尾李……等等,都是以姓嵌入村名。潮汕农村的聚族而居,因人口密集,庄寨人口很多,很多大庄寨人口是近万以至万以上。好些大庄寨老村不够居住而在附近创立新村。各个居民点也就是各个家族宗族聚居点,形成一个自然村;年代久了,沧海变桑田,海滩河滩、沙洲逐步变成可以种植的田地了,海岸线逐步南移,这样又有很多人移进了新出现的陆地定居,由是出现了更多的居民点、村庄。各宗族聚居的村落各扩展耕地,各发展势力,强者占便宜,弱者吃亏。强者之间利益冲突,角逐势力,殴斗械斗的事也就时有发生。这样也就使各宗族点居民的凝聚意识更为浓厚。在封建社会里,潮人的宗族观念很强,村界姓氏分明,或村界内有的姓氏人数很少,怕被欺凌和诸事不便而改姓,子孙插代者有之。有的宗族聚居的较大庄寨,创立新村也有扩大势力范围的原因。在封建社会里,族绅为庄寨的阶层。直至辛亥革命后,农村才有乡公所的行政机构进行。当然族绅还有其说话份量和势力。在县城和市镇,虽多,但昔年的姓氏宗族的势力范围痕迹仍存在,至解放后才消亡。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婚礼中的过腑礼 ...........
& & 惠来县葵潭镇婚姻礼中,当新娘子到达夫家要跨入夫家门时,屋里的人都要回避,隐藏在门后或其它不易暴露的角落,让新娘子及伴娘直入。
& & 但新郎官事先在门坎内侧放上一个用两块U形的瓦楞交合而成的圆筒(U形瓦,当地人称为“阴仔”或“荫囝”)圆筒的内面装百合、甘草等吉祥物,寓意百年和合,同甘共苦,阴调阳顺,福荫子孙。然后,站到门坎上,向上伸出一只手,让新娘子从他腑下跨进去。
& & 此时,新娘子也举手轻碰新郎的手,并与新郎忸怩一番。这一戏谑性的动作,隐含着古语所说的“妻者,与夫齐也”的道理,也就是说新娘子的地位与丈夫是平等的,在丈夫的庇护下比翼(腑)双飞。
& & 之后,新郎与新娘携手进入洞房。等新娘子进房,那些隐藏在各个角落的新人们便可出来,为新娘新郎祝福。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裹肚兜 ............... 婴儿一声“哇哇”坠地时,接生员给剪脐带后,即封上药(脐)包,护住肚脐,到了满月,揭去脐包,裹上肚兜,这是潮人旧俗。
& & 肚兜也叫“肚腰”。人的肚子,特别是肚脐四周很容易受风着凉,感寒肚疼拉肚子的,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肚子,尤其是对肚脐的保护特别重视。在这以前,潮汕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习惯穿“大同衫”(大襟衫)、“四旗裤”,系上肚兜,此风极为盛行。一般在婴儿尚未出生前,就早准备了又细又柔软的布料,为婴儿做好几件小肚兜。这也是原始而又朴素的防风寒的最好办法。潮汕人还有习惯从小孩到中年、直至老年人都系着肚兜。不过,成年人不用象婴儿那样在肚兜里填上棉絮,而是用布料做成夹层带有口袋的半月形的肚兜。肚兜的袋子可以装上东西,如手帕之类的日用品。大多成年人用来装上银元、铜镭等钱物,当作贴身钱袋,走起路来发了微微的“叮咚”声;小孩却用来装上心爱的小玩物,挤得肚子鼓鼓囊囊的。
& & 潮汕人对肚兜的制作是颇好讲究的:面料选择优质柔软的布料。有的还刺绣上好看的图案,成了一件工艺品,如“莲生贵子”、“凤戏牡丹”、“童子抱鲤”......绣花刺鸟既能增加肚兜的美观,也能显示做母亲的心灵手巧。儿童外出是有人专门要欣赏肚兜的,因而广大的母亲们对儿童腰兜缝制特别落力。如今,大人们都不再系裹肚兜,只有小儿裹系肚兜其风尚存。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哭丧须用书面语 ...........
& & 《秦德避雨》中,秦德之妻哭丧:“父啊,父啊———”
& & 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称父母为“阿父”、“阿母”的,只有写信才用到“父亲”、“母亲”、“双亲大人”这类文语。至于说话,用的是口语,称呼也用俗称,大家都这样,显得习惯和自然。如果谁在日常中称父为“父”,称母为“母”,大家便当作笑话,说是在“哭父哭母”。
& & 潮汕人碰到丧事,便统一用书面语。男人去世,不管生前儿女们称他为“阿伯”、“阿叔”、“阿丈”、“阿舅”、“阿舍”、“阿爸”、“阿爹”,不一而足,一律哭“父呀”。女婿也哭“父呀”。孙子、外孙、媳妇,不管平时喊什么“阿公”、“爷爷”、“外公”,一律哭“祖父呀”。女人去世,不管儿女们生前称她为“阿姨”、“阿姆”、“阿婶”、“阿娘”、“阿妮”、“阿女令”、“阿二”、“阿三”,林林总总,一律哭“母啊”。女婿也哭“母啊”。孙子、外孙、媳妇、孙婿,不管平日喊什么“阿妈”、“奶奶”、“妈妈”、“外妈”,一律哭“祖母啊”。从前,四代五代同堂不稀罕,曾孙称曾祖为“老公”、“老妈”,哭丧时,便必须喊“曾祖父”、“曾祖母”了。
& & 出殡是这样哭,停灵期间,每次举祭开吊,都要这样哭。越号啕大哭,声音越响亮越好。邻人喜欢根据人家的哭声来评头品足。潮汕人嘲笑某些妇女说话大声百喉,常说:“这人企灵后最好”。潮人哭灵,女人企灵后,男人跪灵前,这是惯例。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产婆:昔时接生员 ...........相传清乾隆年代就有专为孕妇分娩的产婆,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了。
& &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以前,潮汕人家,每逢孕妇分娩,居多是世代相沿的自家接生,富裕人家才专门聘请产婆来家为临产孕妇帮助接生。分娩时产婆都沿袭着传授的坐跪、站立等方式接生。新生儿呱呱坠地之后,凡是男婴,产婆就惯用“毛笔杆片”为婴儿切断脐带,象征着将来长大识文墨,会做官;如果女婴,惯于采用“破碗片”或“家用剪刀”断脐带,象征着长大成为善于料理家务的贤淑妇人,会针工。脐带切断包扎后,一端附着胎盘的就用稻草包扎起拿到村外种落于土地上以表示落地生根,开枝发叶,子孙繁衍;也有的将胎盘包扎后装入陶瓮中藏在房子里的眠床底板下。产程顺利时,产婆就初步完事,产家必应奉送“红包”。一般为三天后产婆要上门“巡脐”(当代称“家庭访视”)。“过腊”、“开腥”、“满月”,产家都要请产婆“吃甜丸卵”或“甜面”,有的还再奉送“礼品”或“红包”以深表感谢。
& & 潮汕乡村产婆,绝大多数是家传得技,在乡间或邻近乡村受聘为孕妇接生,技法粗陋,很不安全,如产妇分娩过程出现胎盘滞留,则施行“扁担”来按压产妇的下腹部,企图借以促使胎盘尽快剥离排出体外,这是不科学的。由于产婆用力牵拉等原因导致产程□□□□大出血,出现昏迷,虚脱等垂危症状,尤其遇到难产时,产婆更是束手无策,致母婴命丧黄泉的时有发生,故民间流传着:“妇女生仔是一边眠床,一边棺柴(材)。”“姿娘生仔如度鬼门关”。
& & 产婆采用“家用剪刀”、“破碗畔”、“毛笔竹杆片”为婴儿切断脐带,又不懂消毒方法,故破伤风杆菌很容易乘虚而从脐带断端侵袭新生儿体内,经过4至6天的潜伏期,破伤风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侵袭着新生儿的神经细胞引致破伤风。潮俗称“脐带风”、“四六风”、民间通称“着锁”(六日锁、七日锁)。世俗相传称谓“唔过腊”。如民国时期,澄海县莲阳兰苑村农妇杜儿宝产育9胎,有7胎新生儿因受破伤风杆菌感染致患脐带风,所谓“唔过腊”而夭亡。
&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着西医西药传入潮汕,汕头埠才逐渐有助产士施行新法接生,但潮汕广大城乡仍然依靠产婆沿袭着旧法接生。
& & 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妇婴健康,潮汕各地分期分批对235名产婆进行改造、组织技术培训,至上世纪50年代初,潮汕各县(市)共培训新法接生员10357人,全面推行新法接生。产婆这个“产业”随之也永远消失了。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专职伴娘 ...........
& & “缀房”即伴娘,但又不是一般的伴娘。现代婚礼上的伴娘只充当傧相角色,多属新娘的亲朋,是不用伴房的,她们都很年轻。旧时代的“缀房”则要伴房,是女方雇来陪伴新娘的老年职业女性,也即青娘母。
& & 新娘从出门、上花轿,到进夫家的门,有许多环节必须注意,青娘必须跟随轿后。婚礼上还有一套繁文缛节,什么揭轿帘、下轿、踏灰烟、进厅、进房、拜天地、拜翁姑、接榕、挂灯、抱镜、开箱、食甜丸以至牵被角,青娘都必须“唱四句”。此外,婆家的每个人每位客人如何称呼如何应对,捧茶应谁先谁后,都必须有人指导牵引。闹新房如何圆场如何答四句,既热闹又不扫大家的兴。还有公婆的家规、媳妇的举止,什么时候该坐下什么时候该站立,每天起床至日落,有哪些工课该做,还有带领新娘“捞潘缸”、坐灶前烧火等,都必须做四句。“捞潘缸”时唱“新娘酸潘捞浮浮,饲猪只只大过牛。满缸捞匀又捞透,生仔生孙食伙头。”这些都是缀房的任务。
& & 从前早婚,少男少女们缺乏性体验,况且有些人属首次见面,难免畏惧害羞不协调,故初夜的性生活须由缀房指导,她就睡在房门口的“半格”。
& & 总之,缀房的任务是使小夫妻圆满,新妇适应夫家的生活。
& & 缀房雇用三天或十二天,新娘头返厝时,随同回家向女方父母告知情况,便算完成任务。也有继续雇用至四个月,帮新娘做些日常事务。这要看女方的家境。当然,她不再睡“半格”了。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催月 ..............孕期习俗。潮俗女人怀孕称“有喜”或“有身份”,男方家要预告女方娘家。临产前一月,女方娘家要送猪肉、鸡蛋等营养品来给女儿吃,俗称“催月”。但忌送鹅、鸭、雄鸡、鲢鱼和无鳞鱼。女人怀孕期间,家人要求神拜佛,忌出远门、裁布缝衣、漂染、动土等。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对父母的称谓最复杂 ..........&&潮语区人即从前所称的福佬人对父母的称谓,平日面称多称阿伯阿叔、阿姆阿婶、阿爹阿娘、阿姨、还有叫阿舍(即少爷)阿兄、阿主,阿嫂阿姐者,不伦不类。当你听到某人对着自己的爸妈这样称呼时,肯定不明白他(她)们之间的真正关系,当今在农村还是普遍作这种称呼。新中国成立前,城市知识阶层才逐步对父母称爸妈,农村是近二、三十年才逐步称爸妈的。此种现象,据说是迷信生身时辰相生相克,虽有父子之实,怕无父子之缘,因而称呼疏一点,以求平安一生。如今连儿媳妇、女婿都称双方父母为爸妈,背称面称一个样,简简单单、明明白白,确是礼法的大进步。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夫妻称谓最奇特............从前潮语区人夫妻之间相互称呼,可说是世上最奇特的,就是没有专名,一声“喂”就算是对对方的称呼。或许是因为这样实在大无情无礼,所以就有另一种称呼,生儿育女的,夫称妻为“某人伊嫒”,妻称夫为“某人伊爹”,算是有个中间媒介或称桥梁作依托。面称是这样,背称也如此。背称时,还有假借一个“伊”字,或用一个“阮姿娘人”、“阮(女么)”、“阮大埠人”、“阮翁”来述说的。至于如今天常人所常用的面称直呼名字或称兄妹,背称常作我妻、我爱人,我丈夫,我老公,在数十年前只局限于知识阶层,可知民俗称呼不合理性传承是很顽固的。古人所说的“至亲无名”,是指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而潮人夫妻之间的“无名”称呼,没有道理。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对儿女的称谓有重男轻女意识 ...........&&潮人对儿女称谓,面称呼名或呼“阿弟”、“阿妹”,有昵称情意,并无重男轻女意识,背称男的称为逗仔,女的称为走仔(逗仔是逗留在家,走仔是嫁出为他人妇之意),就是重男轻女。此一背称,今人口语仍普遍应用,虽然并非都重男轻女,但约定俗成,并不恰当。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妈妈(mà)”不是妈妈 ..........
& &&&潮汕人口语称呼祖母为阿mà,这个音在汉语拼音中是妈(mā)的去声调即“骂”,在潮州音八声调中只有一个蚂蚁的“蚂”字最可表述。李新魁《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则列“妈蚂马玛吗犸”为同音字。潮汕人既称呼祖母为mà,在文字表述上自不能写作“蚂”,经常是写作“妈”,如潮剧《扫窗会》王金真念白:“老妈说道,今夜夫妻能得相会就在这把扫帚……”。这个“老妈”在剧中人不是“老妈子”,但在潮语读音中却是mà。海神天妃庙,也叫mà庙,不叫妈(mā)庙;天后娘娘叫mà祖,不叫妈(mā)祖。民间俗字,老祖母都写作老祖妈。潮汕人“发明”这个mà(妈)字,实在离奇。当代许多家庭教示孙子辈称呼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称呼外祖父为公公、外祖母为màmà,文字表述依音书写还是 “妈妈”,好在当代孩子都知道màmà文字表述是祖母或外祖母,不必去查那糊涂的“十五音”来下笔了。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赤脚”生子不呼娘 ...........封建社会富贵人家妻妾之外,再收个“赤脚”(婢女)陪房者有之。这个赤脚有甚得宠者,甚至为主人生了几个男娃,而且中举获官,那应该是“贵”起来了。但是不,在世俗中,她的名位仍是“赤脚”陪房,所以潮汕俗语云:“赤脚生子阿娘个(的)”。在称呼上,称父之正娶为娘,而呼生母为婆。赤脚陪房之子称生母有称婆的,有称姨的,甚至有呼姐的,总之,不能呼娘。赤脚陪房死后,神主也不能入神龛与夫君娘娘并列共祀。所以许多赤脚陪房生子而宝贵者,多单独建阿婆祠,子贵而尊,算争一口气。此种例子,在潮汕甚多,不赘。至于民间直至今天,有前妻病亡或离异而续娶,所生子女多称生母为姨或妈,以示区别,这是正常情况,与“赤脚生子不呼娘”的等级意识的性质不同。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路遇 ................ 旧时,潮人在路上遇到熟人,打招呼所用的一句习惯语是问:“食未?”此事旧府县志的风俗志多曾提及,如清乾隆《普宁县志》载:“居常里巷相遇必问曰:食未?有久不见者必问曰好。”今人听来一定觉得奇怪,其实这仅是一句礼貌的口头禅。细心注意,你还会发现这种习惯性的问候语,今人已多用“你好”或询问要去何处,代替“食未”了。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探亲访友 .............. 探亲访友有多种情况,节日探亲及婚丧喜庆的亲朋交际,有较多讲究,在有关章节中记述,这里只述平常来往礼节。
择日。旧时探亲常常要翻日历,择个良辰吉日,这是迷信者的一种风习。今人已少有此举,多择节假日或闲暇时间,并尽可能先行通知约定,但求双方方便,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秩序。
& & 礼物。在城市,平日探亲访友不大计较礼物,但习惯也带一点糖饼烟茶,称为“手信”,也是常有之礼节。在农村,多带些自产的土特产,如是第一次过访作客则较讲究,会多带一点,以示尊重,有时还会选择一些表示吉祥幸福的礼物,如柑要“有枝有叶”,蔗要“有头有尾”,表示交谊诚信永笃、祝愿生活甜蜜幸福,来日兴旺青翠。此俗至今犹存。
& & 敬茶。敬茶是举国礼俗。潮人嗜工夫茶,敬茶以工夫茶为多。工夫茶作小壶小瓯冲入小杯,一般只是招呼客人自己端杯,也有泡大壶茶或其他饮料待客的。如给客人端杯,当依长幼先后敬奉。泡茶待客常备有糖饼、瓜子、花生、凉果,称为茶配或茶料。客家地区常用擂茶、菜茶或酸梅汤待客。
敬甜丸敬酒菜。一般常客敬烟茶,若是新客,在农村习惯用糯米粉捏成丸,加糖加鸡蛋,称食甜丸卵。好事成双,蛋要两个。懂礼的客人只吃一个,略捞一个回敬主人,表示共圆共甜,如留客人过午,略敬酒菜。此俗,今农村尚流行,城里人则不大讲究,较为随便。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 &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睦邻敦好............. 潮汕有句俗语:“金厝边、银亲戚”,又说“远亲不如近邻”。人们将近邻看得比亲戚还重要。亲戚虽亲多远隔,而近邻不管同宗同姓与否,都是日日见面,最相互了解,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长期居住一方,生老病死,日常油盐酱醋,总有需要相互帮助的时候。故凡节日喜庆、亲朋来往,有点糖饼水果,大都忘不了送点给邻居,尊老爱幼;有点心事,相互倾诉,有所不懂,相互询问,形成相依相存的正常睦邻关系。在城市,居住高楼,关起门来各顾各者多,不若农村近邻关系之密切。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收养·过继 ........... 缺子女而收养他人子女为子女者,称为收养,即螟蛉子。过继多为缺子嗣者从兄弟姐妹等近亲中商讨一个孩子作他的子嗣,为防财产继承及名份之争,多有口头协约或立嗣书,双方画押、亲人作证为据。过继子嗣,多择吉日,举行一定仪式。有缺子嗣而早逝者,世俗也从侄子中商定一人为其子嗣,以祀拜者,世俗也认同为其子嗣。当代收养过继,得办户口登记和认证手续,才能视为合法子女。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丧葬礼俗 ................丧葬礼俗,繁杂得很,花钱很多,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载:&有吊唁者,则盛筵款饮,谓之食炊饭。送葬辄至数百人,澄海尤甚。葬所鼓乐优觞,通宵聚乐,谓之闹夜。至旦,复设酒肴,丧家力不给,则亲朋代设,凡遇父母丧,无不罄囊鬻产,仿效成风,惟田野之民,尤从简陋。&这说明贫富有别。潮汕有&多过死人事&俗语,可证。民国以后,城市丧俗有所变化。1934年《新汕头》载:&新式人家,丧礼比较简单,出殡时亲友多备生花圈并往执绋,或则假址举行追悼会&。一般人也从简从俭,有的还得靠各善堂收殓。解放后,破除迷信思想,法事团体匿迹,城乡一些公用场地如祠堂、善堂多改作他用,居民多从属于某一组织管理范围,60年代后,城市兴起火葬,等等原因使丧葬旧俗多大为简化或完全废除,基本上存下告别仪式、追悼会或仅有送葬,有的遵从死者意愿,不举行任何仪式,由火葬场火化,将骨灰盒寄存火葬场、陵园或葬于公墓。近二十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一方面政府提倡丧事从简,实行火葬;一方面,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和好张扬门面的有钱人,丧事恢复旧俗,大做法事、占地造坟,遭受社会舆论的讥议,甚至遭到有关部门的处理,仍有人执迷不悟,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 & 潮汕葬俗,除僧尼有火化后葬于墓塔,家水葬,宋、元两朝都曾有火化土葬外,历代以来,不论信仰何种宗教都是全尸土葬,直到本世纪60年代政府推行火葬,才有火化土葬或将骨灰寄存陵园或撒于江海等处理遗骨的方法。
& & 解放前土葬有一次葬二次葬以至三葬四葬者,多次迁葬,非是必行之习俗,多因当时社会或家族发生特殊原因而决定进行的,多是迷信风水之故。甚至还有停柩多年待葬者,请地理先生寻龙穴,择吉日,都是迷信思想作怪。还有些人在未死时,就筑造坟墓,称为造生基,也都是迷信风水的表现。
& & 道光年间曾任潮州知府的黄安涛(号霁青)曾作乐府10首,贬谪潮州陋俗,其一是《翻金罐》:&翻金罐,何其愚,风水不知有与无。尔祖尔父生何辜,死后穴壤不得安其居。&&百镒延堪舆,千金买山地,抷土犹未干,掉头还复弃,发邱斫棺折骸骨,何异狐狸更狐扌骨措。……&这是对翻来复去的多次葬的尖锐抨击。
& & 潮汕各县(市)旧俗丧葬礼习繁多,封建迷信成分浓重,费钱费力费时,百弊丛生,明清两朝,有识之士就对此种旧俗严加抨击。入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破除陋习之舆论鹊起,政府也有过一些举措。1943年国民政府考试院曾召集礼制讨沦会,公布《北泉礼仪录》作为礼仪改革的倡仪,后以诸多原因收效甚微,仅少数有识人家,丧事从简。1934年《新汕头》载:&新式人家丧礼仪式,比较简单。出殡事亲友多备生花圈,并往执绋,或则假址举行追悼会,以志哀思。&但城乡多数人家,仍从旧俗。
& &丧葬改革的重大突破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的土地改革和大跃进时期的平整耕地,这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生产运动,宗亲会、父母会、善社以及宗教团体的法事活动都视作封建迷信组织活动被禁止;土地山林为国家或集体统一使用;各行各业有严密的管理系统;公社化后,再经平整耕地,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很多旧坟墓被迁葬在一起。在农村,公社对社员丧事都是由大队和生产队统一办理,不少地方还实行保险金制,社员缴纳保险金,信贷社经办,生老病死纳入保险管理。那时丧葬简单,生产队统一派人料理,开始有团体性送葬和追悼会的仪式。60年代至70年代,汕头及各县(市)开始建殡仪馆和火葬场、骨灰楼,此后农村普遍成立殡葬改革机构,如揭阳县至1980年,全县426个生产大队,有92.2%成立殡葬改革领导小组,专管殡葬改革事宜,火化率大为提高。此后,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管理失控,少数先富起来而又迷信思想严重的人,为父母丧事大操大办,甚至恢复许许多多的旧俗,还侵山占地,毁林造墓,影响所及,相互攀比,殡葬改革的成果遭受破坏。社会的非议,丧家的不堪负担,亲朋的不堪其扰,又使一些人觉得还是丧事从简从新好。80年代初期,农村开始有老人协会组织,有的在殡葬礼仪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揭阳县观音山村是其中的一个。该村在创建文明山村活动中成立了老人协会,设有治丧小组,帮助会员办丧事,组织送葬,用挂黑纱代替披麻带孝,开追悼会代替做法事,既隆重又节俭方便。老人们觉得这样更好, 90%以上老人参加了老人协会,拥护村里的丧葬制度。有一次,村里有位旅居香港的乡亲,他的母亲去世,他带回一批物品和6000元准备做法事,并办50桌酒席请乡亲,老人协会劝他丧事从简,他接受了,辞去功德班和酒席,丧事由治丧小组安排。出殡时,有150位乡亲送葬,前后仅花去700多元。这位乡亲十分感动,说:“在香港花10万,也看不到这么隆重的葬礼。”另外,困难户的丧事,老人们也发扬爱心,相互帮助,使这些困难户十分感动。后来各地普遍成立的老年人协会,有不少在殡丧改革上有积极作用。澄海市有200多个老年协会,在创建“文明老协”活动中,多数推行丧事从简制度,该市农村建有墓园100多处,虽是土葬,但大大节省用地。汕头市区除民政部门建有寄存骨灰的陵园和埋葬骨灰的公墓外,一些城中村也仿效建有陵园和公墓。汕头市自日起,对殡葬改革又有新措施。市区死亡人员的骨灰,均由市殡葬管理所统一管理,丧主只能选择3种处理方式:一是寄存于市火葬场和市殡仪馆内的骨灰楼或市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其他骨灰楼堂;二是由市、殡葬管理所统一组织撒入大海或深埋、植树;三是葬于经民政部门批准兴建的公墓。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赶凶” ................. 婚姻乃人生大事,通常都要择个吉日,从从容容地举行。择吉日也叫“请期”,乃六礼之一。婚嫁不择吉,倘在古代,是要受非议的。
  潮汕人结婚不择日,只有两种属于“非常”的情况。一种如潮剧《白蛇传》中的青蛇所言:“择日不如撞日”,萍水相逢的许仙和白素贞便在小青撮合下,一拍即合,草草成婚,什么仪式都不用。但一般人都不愿这样,讥之为“苟合”。
  另一种是民间所说的“赶凶”(赶:“趁”之义)。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男女已定亲之后,男人突然病重,如潮剧《节义锁》的李为孝公子病危了,借未婚妻崔德贞过门来冲喜。另一种是,未婚夫的父母或祖父母亡故了,必须未过门的媳妇来尽孝。况且,孝子的服期是3年,孝孙的服期是对年,倘此前婚期已定,碰上丧事,大孝在身,如不趁此时迎娶,婚姻便拖延太久。潮汕民间还认为,婚期一确定,不宜延后,宁可提前,“赶凶”也无妨,因而急匆匆迎娶过门,称为“借”。“借”来的新娘,只随身带几件换洗衣服,俗称命中“无行嫁日”。“借”来当孝妇的,4个月后,公婆也已过了百日,男方便择日补办婚礼,请亲朋,“头返厝”,女家也送来妆奁,把剩下的礼节补齐全。
  还有一种最受人非议的“赶凶”,便是趁邻居的丧事而匆忙娶亲。
  按潮汕风俗习惯,住同一座房屋,出入同一个门楼,喝同一口井的水,即使不是同宗同姓,也算近亲,红白事便彼此相关,有相同的避忌。譬如说,四合院中住3户人家,姓林的半个月后要嫁女,姓余的择定一月后娶妻,偏在此时,姓周的父亲病危,那么,别无选择,只能“赶凶”。否则,一个月后,人家丧期未满,门楼还贴着白对联,吊白灯笼,什么喜事便做不成了。于是,要嫁女的,催促对方立即迎娶过去。要娶媳妇的,也匆忙娶过来,赶在人家挂白对联之前,把红对联贴上去。这样,新婚联和丧事联各不相犯,你挂你的,我挂我的,彼此相安,外人看了,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潮汕农村,便常有这种怪现象。近年住商品楼或各自建新楼的人多了,趁丧事娶妻嫁女的事仍不少见。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祭五谷神与“尝新” .............  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五谷母生,是一年中“八节”之一。俗谓祭神农氏,或五谷神。祭品以粿为主。除了棵桃之外,还有“尖担”、“米箩”、“粟穗粿”等。平日的粿可以互赠,这一次的“尖担”、“米箩”则必须自用,此外有一钵新米饭,粘成圆锥形,锥尖添上红糖。还有鱼、肉、甜豆干、菜、粉纤蛋等“五碗头”。
  炎帝神农氏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农耕文明的开创者。他还尝百草,发明医药,数千年来被尊为农业之神。五谷母生实质是百姓庆贺丰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一项活动。这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社会所有节日中,和农事关系最密切的一个。
  在潮汕农村,还有“尝新”的民俗。或称“留五谷”。时间不定,收割后第一顿新米饭便要拜五谷,祭品与五谷母生相同,只少了一盘粿。
  尝新的民俗,许多地方都有,江西的客家山区称“吃新节”。这是他们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外出经商务工,甚至海外乡亲都尽可能回家过“吃新节”,拜神祭祖,祭品都是时新的农副产品。湘、黔、桂交界山区的侗族同胞,也有相似的“尝新”节。
   “尝新”的风俗其实很久远。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周部落先民,甚至可以说这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古籍如《诗经》、《淮南子》等均有记载。《札记·月令第六》写西周天子孟秋之月举行“尝新”的祭典礼仪:“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这说明三千年前的“尝新”是和修水利一起进行的。潮汕的“尝新”大概传自黄河流域。除正常两次外,平日自然界若有灾异,百姓总以“留五谷”禳补,祈求年冬不要失收。
  一件风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足征我们这个农耕社会历史的长久。不过,周天子的尝新在孟秋(农历七月),我们却在季夏(六月)与孟冬(十月)。这一区别在于,古代的农作物每年一熟,七月正值新谷登场,而我们是每年双造。周天子有时新产品,首先飨于祖宗。我们却不忘土地和谷神的赐予。加上岁月的嬗变,有了夏收时节祭“社”(土神。六有廿六祭土地),晚造收割后祭“稷”(谷神,或农业神)。一社一稷合在一起,国家的象征便凸现出来。
  民间还有一传说:五谷母姓“洪”(红),拜五谷的粿不染红色。原因不外是:神农氏的后裔叫“共工”,共工的后代叫共氏,共氏避祸改姓洪。这就是今天洪姓的来历,也是民间附会的缘由。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汕人的“五桶”...........从前,潮汕人嫁女,有钱的十箱八囊,嫁金嫁银嫁奴囝(随嫁婢仆),嫁田嫁房嫁寿板(六片油上红漆的棺材板)。总之,什么都可以陪嫁,不嫌其多,越多越风光。当然,贫穷人家日子难度,只有几件自身纺织剪裁的粗布衣服,但有些东西却是必备的,这就是面桶、水桶、脚桶、屎桶、旗桶。这是女儿一进夫家便急切要用之物。这“五桶”,反映了过去潮汕人的一套生活方式。
  面桶即洗脸盆。那时没有塑料搪瓷制品,洗脸和洗碗一样,各用一只矮木桶。有钱人用的是铜面盆。其余几样桶呢?说起来有点可笑。潮汕人天天要洗澡,也人人要上厕,可是,老式房屋从来没有浴室厕所。不管你住的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是“双背剑”还是“四马拖车”,一律在屋后放个屎缸,或再加个尿缸。屎桶即北方人的马桶,放在房间阴暗角落,供方便之用。大清早把屎尿倒进缸里,隔几天便有人从后门挑走。汕头的老市区,从前没有屎缸也没有坐厕,公厕也少,女人上厕也有不便。因而倒马桶可谓汕头一景。入夜,遥听铃声已响,家家的女人们都提着马桶在门前恭侯,有红有黑,还有白胚只上桐油,形态也各异。倒粪的农民兄弟一走,娘们都在门前冲刷马桶,有些人不愿立即把马桶提回屋里,还要放在门外晾干,让臭气挥发掉,/顷便也拉拉家常。路人此时只好掩鼻疾走。倒马桶的景象,今天老上海的里弄还可见到。生活之需,难说不雅。
  南方没有澡堂,潮汕人那时洗澡都在房间里,用水桶提水倒在脚桶里。脚桶有两个,男人洗澡的兼洗男衣及童衣,女人洗澡的洗女衣,界限分明,不可移用。旗桶也称腰桶,为一高度和直径各50厘米的木桶,桶底隔在桶墙的黄金分割处,上浅下深,倒转过来也可用,此为女人专用物,“上层洗裤,下层洗布”。裤者,女人之裤;布者,从缠脚布、产妇蓐布到马布等物都是,人们视为秽物,故置之最下层。当代人大多不识旗桶为何物,男女平等了,男衫女裤放进洗衣机一起洗,马布也进化为卫生巾,再进化为眼前的一次性安乐巾了。名曰“旗桶”,不知是否与旗袍一样,传自旗人。
  马桶的功能其实是一样的,不管贫富尊卑,但有钱人总要挖空心思把它做成一件艺术品,缕金错玉,像要放在公众场合让大家瞻仰似的。
  潮州歌册《英台行嫁》写祝英台的妆奁多不胜数,其中有一个锡尿壶,偏与锡酒瓶放在一起。这种尿壶球体而有把,是男人的溲器。不过潮人普通用陶制的。
  由于洗澡大小便更衣等一应事务都在房间进行,为避免被人窥见,旧式建筑讲究“光厅暗房”,厅要光亮,房要幽暗。今人参观某些古老建筑,常会诧异于房里为何不开窗。
  过去常用的桶不止这些,比如饭桶,便不要女方陪嫁,以免被人笑话靠媳妇家吃饭。说白一点,可以嫁一百亩田,却不要嫁一只饭桶,这是潮汕人很看重的面子。还有眠床被席,潮汕人称为“花棚”。这是传宗接代、瓜瓞连绵之所在,男方也一定要自备,以示清净。今人出嫁,已不用那么多桶了,只保留一只搪瓷脸盆,里面放些面巾、洗涤及化妆用品罢了。
  许多事物都和历史有关。想当年,粪肥是农家宝,农民兄弟争着要,甚至要用钱买,连水沟也被舀得干干净净,粪肥土杂肥都回归大自然,这样,卫生条件虽差,也不见大便蛆虫遍地。今天,各人的洗手间修饰得香气袭人,简直可当书房用,却常叹抽水马桶漏水,排污管堵塞,下水道也不配套,污水溢出地面等等,但这已是题外,属于城市管理的学问了。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青姆”·“青郎” ...........潮汕人有两个奇特的称谓,其一是称亲家姆为“青姆”。文语即“亲翁亲姆”,口语则称为“亲家青姆”。今天不少农村老年人还保留此称呼。其二是称那些伴嫁送嫁之人为“青郎”,包括抬嫁妆的随员及男家派出的轿夫吹鼓手各色人等。“青郎”之称已不流行,只偶尔见于老妇口中,当小孩狼吞虎咽,食相不好时,她们喜欢骂一句“乞食做青郎”。乞丐赴婚宴,不雅情状可知。此外,婚礼上的伴娘叫“青娘”,她们所做的“四句”叫“青娘歌”。这些称谓分明和婚嫁有关,但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古婚俗,或者说,婚娶为何要冠以“青”字?
  《说文》释“青”字:“东方色也”。一般来说,嫁娶属青年人的事。东方属春,五行属木,五色属青,故以春风喻情爱,以“青”喻嫁娶,当然可通,但这只是望文生义,隔靴搔痒,不能具体解释“青姆”的由来。
  据有关文章介绍,浙江畲族有一种婚俗:男方来迎娶时,女方要搬来杉树枝放在大厅堂中。潮汕的畲人据说也有类似的婚俗。其次,海陆丰有一种保留至今的“拖青”习俗。人们嫁女,不管从前坐花轿,或后来坐单车,今天的摩托、汽车,都必须在轿车后绑一把榕树枝和竹枝。叫“拖青”。头嫁女一定要“拖青”,再嫁的女人才不“拖青”。迎亲路上,若遇同样的队伍,则须互换青枝。这束青枝便被男家供在厅上。今天潮人婚礼虽不“拖青”,但古婚俗中,有“接榕”一项。由此可见,送嫁男人称“青娘倌”,女人称“青娘母”。青娘母近似潮俗那种专管房中事务的“缀房”,青娘倌则和青郎同义。“青姆”无疑由此衍生。
  畲族是古老的民族。海陆丰地处粤客潮之交汇。客家人和福佬人一样都是远从中原迁徙而处此东南一隅的,而海陆丰人保留中州古风俗及古代语言远比潮汕人为好,“拖青”便是一种古民俗。
  要追溯其根源,只能到典籍中寻找。好像《诗经》中凡提到婚姻或夫妻的事,都涉及树薪。《周南·汉广》、《唐风·绸缪》、《郑风·扬之水》、《王风·扬之水》便知此,其中有“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不流束楚”,“不流束薪”,“不流束蒲”等句。这里的“薪”、“楚”、“蒌”、“刍”、“蒲”,都是绿色植物。这说明,两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及江汉平原的先民婚嫁时有把青枝绿叶合成“束”的风俗,有的注家认为这是古代婚礼上一种有象征意义的陈设,目的无非祈求夫妻感情像常青树一般。南方专插榕枝竹枝。榕,潮人叫“成”。此正是人们对“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青郎”、“青姆”等语都是这种古民俗的反映。
  今日潮人婚嫁已不用榕枝竹叶了,倒是岁末扫尘及丧礼才用。从一些描写近代岭南婚嫁情形的电视剧中,我们仍可看到新郎在帽上插一支榕枝。此外,潮人称那种相思情迷,神志错乱的人为“花心”,说这种人“到插树青竹青”。这是一句古老话。为情而狂,因狂而插青,反映了婚姻的幻影,正和古习俗有关。
泡网分: 72.773
帖子: 5290
注册: 2006年0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汕的女神 .............中国人膜拜的众多神灵中,以男性居多,女性几乎寥寥。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赴会,众仙贺寿,让许多男人来朝拜一位王母,那大概是母系社会的神话,与女娲的传说在本质上差不多。
  在潮汕,却供奉着好几位女神,除了到处有天后宫之外,还有三妃宫与七夫人宫、三姐宫。
  天后宫供奉着莆田湄洲的林默。她因靖海庇民有功,被封为天妃、天后圣母,俗称“妈祖”。潮汕临海,海与潮汕人利害相关,故潮人拜“妈祖”尤殷,尊为海神。每年三月廿三“妈祖生”,是最隆重的一次神诞。
  潮州城的三妃宫在东平路尾,澄海的三妃宫在城北,今已不存。三妃宫祀天后娘娘、泰山娘娘与曹娥娘娘。天后即妈祖。潮汕人有称她为“姑母”或“姑妈”,这当然以林姓为主,也有一些外姓人称呼。这并非乱攀亲。莆田是大多数潮汕人的祖居地,一似南雄珠玑巷之于广府然,故说事出有因。泰山娘娘指泰山女神。秦始皇汉武帝等曾登泰山封禅,泰山诸神均受封。一说泰山女神实是西王母。潮汕人独祀泰山女神,也很特别。另一位是东汉孝女曹娥。她是浙东上虞人,父曹盱溺死于江,不见尸首。当时曹娥仅14岁,沿江号哭十余天,投江而死。五日后,娥抱父尸浮出水面。曹娥墓在绍兴市。孝女惨烈殉父,换来一条“曹娥江”之名而垂后世,被目为水神。但即使在从前,像潮汕这样祀奉曹娥的恐怕不多。
   “三妃”的配置十分有趣:一为江,一为山,一为海。海和潮人息息相关。江山是社稷之所在,百姓之所依存。潮人祈求山川灵秀,海不扬波,物阜民丰,是十分自然的事。
  澄海城南原有一座乾三宫,旧址在今之城南小学。乾三宫祀三姐夫人,即三山国王的夫人。明山、巾山、独山三位山神,潮人称三山国王。澄海的国王庙又称“地头宫”。旧俗家中死了人,必须“报地头”:向三山国王报告死者的名讳与生卒年月,人了阴间的“户口”。由于三山国王是专司这种具体琐碎事务的很特别的神,正如《澄海县志》说:“三姐神尚雅静”,他们这三位夫人同样经不起天天有人来报闻敲丧钟的烦扰,情愿夫妻分居,姐妹结伴,于是,便有了“乾三宫”。旧时澄海少女希望得个佳婿者,多去拜三姐;少妇希望早生贵子,则去拜七圣夫人。“三姐”或称“三奶”。张华云老的潮剧《双青盲》中的卜卦先生说:“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拜三奶”,就是说这三个日子是三位夫人的圣诞。国王的圣诞只有一天,夫人的圣诞却有三个。神明之事真有些不可知。说她们“尚雅静”,不知是否有点以常人之心度神女之腹?但由于她们不喜出游,襟怀独具,三姐更受崇敬,多享人间香火,倒是真的。
  岩石的天坛公园有一座九天玄女庙。据称,九天玄女即女娲娘娘,中华民族的老祖母。或曰,九天玄女古称老子嫡传弟子,鬼谷子的师妹,是道教中祖师级人物。鲁迅当年议论赛金花,就曾拿这位女神作喻。
  澄海还有一座七夫宫,祀七仙女,旧址与乾三宫并坐。七夫人即配董永的七姐,《五福连》中有一出《仙姬送子》,说七姐上天产子,送回人间。潮汕人十分欣赏她的重情义,一直作为吉祥戏演出,并立庙供奉。此外,饶平有许夫人庙,海山有三义女宫,莱芜也有神女庙。还有一些民俗神,如土地妈、公婆神、五谷母,这类神灵和老百姓最为亲切。
  这里只谈有独立庙宇的女神。至于那些附祀于各神庙的夫人,便不谈了。一个地方崇拜那么多女神,别处实不多见。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粪便化验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