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胃里间质瘤离贲门近要多少时间能长到0.8厘米*1.2厘米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相关资源推荐
作者其它资源推荐
【DOC】贲门间质瘤、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的用户评论
12345678910  我家人于今年做了肿瘤切除手术。病理诊断为:横结肠符合间质瘤(低度恶性),上下切端(-);网膜(-);肠周末见淋巴结。    间质瘤(GIST)是种很罕见的肿瘤,其多长在胃部,结肠或腹腔粘膜。对此种肿瘤的治疗应该还属医学前沿课题。因间质瘤极易复发,一般手术后半年内就会复发,目前国内唯一的办法只有手术。而一旦肿瘤长到无法手术的位置(比如动脉),恐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对于用药,2001年诺华制药,出品了一种名为格列卫(gleevec  )的药物,可能对病情有一定控制力。而我家人的免疫组化染色报告为:CD117(-)SMA(-)NSE(-)。这些都为阴性。    据传国外有种名为STI571的药物可以抑制酪氨酸激的活性,阻止细胞异常生长,但STI571的副作用很大,且国内对此种药物尚无临床使用。    请教这里有相关医学经验的朋友,对于间质瘤(GIST)可有科学医治的方法,用药方面能否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不胜感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only operation
  胃間質瘤--十年經驗  Gastric Stromal Tumor--Ten-Year Experience   許丁壬* 王蒼恩 林錫泉 高進祿
施壽全 周孫衍 王鴻源 張文熊 朱正心 劉泰成 熊立榕
劉家源    衛生署新竹醫院 內科*  馬偕紀念醫院 胃腸肝膽科  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背景及目的:  腸胃道間質瘤並不常見,胃是最常發生的地方。胃間質瘤約佔所有腸胃道間質瘤的三分之二,而僅佔所有胃腫瘤的1.2%。本研究目的在藉由十年的病例回顧,統計、評估此類腫瘤在國人胃內的分佈位置、臨床症狀、手術方式、病理診斷、及疾病預後。    方法:  自民國八十年一月至民國九十年十月,馬偕醫院一共有三十七例接受手術切除之胃間質瘤患者,男16例,女21例,年齡由29歲至92歲,平均67.5歲。分析其臨床症狀、胃鏡發現、手術方式、腫瘤大小、分佈位置、病理診斷及腫瘤的特殊染色分類等,並依據腫瘤大小、位置、壞死,評估其存活狀況。    結果:  臨床症狀:血便黑便19例(52%),腹痛腹脹10例(27%),腹部腫塊4例(11%),腹痛休克2例(5%),體檢時發現2例(5%)。腫瘤分佈:胃底或賁門部10例(27%),胃體部21例(57%),胃竇部6例(16%)。 腫瘤大小:小於5公分5例(13%),5公分到10公分24例(65%),大於10公分8例(22%)。腫瘤細胞分裂指數:>5/50HPF佔79%,腫瘤壞死佔46%。本院自民國86年起對手術病理切片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共21例; S-100陽性(19例中之4例;21%陽性率) ,NSE陽性(13例中之8例;62%陽性率) ,SMA陽性(17例中之8例;47%陽性率) ,desmin陽性(16例中之4例;25%陽性率)。依據特殊染色來分類間質瘤:平滑肌細胞起源有7例(33%),雙重起源有6例(29%),非肌肉或神經起源者有5例(24%),神經組織起源有3例(14%)。病患術後3年存活率為60.5%,平均為69個月。根據病灶所在位置來分析存活率,發現腫瘤在胃竇部之病患共有6人,只有1人在第11個月死亡,其餘目前均存活。腫瘤小於5公分之病患均存活,腫瘤大於5公分小於10公分之存活率一年為86.9%,兩年為72.1%,四年為52.5%。腫瘤大於10公分之病患有8位,第一年存活率為83.3%,二年存活率則只有16.6%。腫瘤大小與存活率有統計上之意義。(P=0.0006)    結論:  胃間質瘤大都表現出類似消化性潰瘍或出血的症狀。病患術後三年存活率為60.5%。存活率和腫瘤大小、壞死有統計上意義,腫瘤在胃竇部的病例,手術切除後存活率似乎較好。根據特殊染色來分類胃間質瘤,以平滑肌細胞起源最多佔33%,神經組織起源最少佔14%。          連絡作者:王蒼恩醫師    
  建议会诊一下,间质瘤就是原来的平滑肌瘤,后来通过研究,发现其主要构成成分不仅是平滑肌,还有神经等间质成分,故称为间质瘤。  其病理诊断主要依据肿瘤大体大小,免疫组化结果,和分裂相等。所以诊断符合间质瘤,说明证据不是很肯定。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新认识       --------------------------------------------------------------------------------     时间: 2:06:37 来源:诊断病理学论坛 作者:纪小龙 阅读330次   
近年来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已证实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并不是平滑肌的肿瘤,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stromal tumor)。目前大量研究证明,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远比平滑肌肿瘤多见。  
同样,过去报告的胃肠道“奇异型平滑肌瘤(bizarre leiomyoma)“,“stout 瘤“、“平滑肌母细胞瘤(leiomyoblastoma)“、“平滑肌性肿瘤(smooth muscle tumor)“、“上皮样平滑肌瘤(epithelioid leiomyoma)“等,实质上多数是上皮样间质细胞瘤(epithelioid stromal tumor)。生物学行为可以是恶性或良性。过去的胃肠道“富于细胞的平滑肌瘤(cellular leiomyoma)“现已证实大部分是良性富于细胞的间质细胞瘤(benign cellular stromal tumor),仅个别是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  1 问题的提出  
1960年,Martin 等人首先对一种胃壁的胞浆丰富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肿瘤予以报道。1962年,Stout 便以“胃奇异型平滑肌瘤“予以报道,而且认为是来自平滑肌母细胞,故又称为平滑肌母细胞瘤。到1969年,WHO 肿瘤分类中,称为上皮样平滑肌瘤。在此期间,虽然在电镜下由于很难找到平滑肌的证据而对其平滑肌来源提出过怀疑,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免疫组化广泛应用后,通过大量病例的实践,才获得了较一致的看法:以前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中仅有少数病例表达肌源性标记,而大部分病例不符合平滑肌瘤的诊断标准。这时,胃肠道间质细胞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被提了出来。[1,2]  
GIST占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大多数,形态上表现为梭形或/和上皮样细胞。经免疫组化和电镜证实不具有象平滑肌或神经等细胞的特异分化特征,其组织学起源仍不十分清楚,可能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干细胞。目前, GIST已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  2 临床特征  
胃是GIST最好部位。自1990年以后报道的GIST中,至少1/2的GIST见于胃,其中约1/2发生于胃体,发生于胃窦和贲门的间质细胞瘤各占1/4。肠道间质细胞瘤的发生率依次为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直肠&结肠。Miettinen等(1995年)报道了109例GIST,其中73例发生于胃部,31例在小肠,3例在大肠,仅2例发生于食管。  
GIST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其高峰年龄为50和70岁组。发病年龄越小,恶性的可能越大。GIST发病无性别显著差异,男女均可发病。GIST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是否引起梗阻、良恶性等有关。GIST的共同症状为腹痛、出血以及呕吐、恶心等非特异不适。恶性肿瘤可表现为肿块及体重下降。约60%的十二指肠间质细胞瘤可引起vater’s壶腹梗阻,从而出现黄疸。  
Carney’s三联征(carney triad)是指由胃间质细胞瘤、肺软骨瘤和肾上腺外功能性副节瘤组成。好发于女性,平均年龄为16岁,无家族史。三联征中尤以胃间质细胞瘤多见。在40岁前发生胃间质细胞瘤,尤其是女性患者时应查尿或血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并行X线胸透,以明确有无Carney三联征发生。  
内镜下间质细胞瘤呈蕈伞状或息肉样,大小差异很大,自1cm - 20cm不等,边界清楚,可累及邻近脏器。中心常发生溃疡而引起出血。术中可见肿瘤边界清楚,可有或无包膜,与肌层或粘膜层相杂揉。切面灰红、灰白色。较大的肿瘤可发生坏死或粘液样变性。  3 组织学特征  
胃肠道GIST的基本细胞成分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细胞成分常常出现在同一肿瘤中。当梭形成分占优势时则为梭形细胞间质瘤,当上皮样细胞占优势时则称为上皮样间质瘤。  
梭形细胞形同正常宫颈壁间质细胞或平滑肌细胞,细胞排列成编织状或鱼骨状,核形两端稍钝,如“香烟卷“或“火腿肠“样,胞浆轻-中度嗜伊红性。少部分细胞似神经纤维细胞:栅栏状排列或旋涡状排列,核形尖而细长。但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未见有神经分化特征。细胞密度加大、核形多样、核分裂像易见、侵犯血管等属恶性依据。较大肿瘤可出现间质透明变性、粘液样变性、出血、坏死甚至钙化。  
上皮样细胞呈卵圆形、星状或多极性,形似“炸(煎)鸡蛋“状。核圆形,为“蛋黄“;核周空亮区为人工假象,在充分固定的组织中表现为弱嗜酸性。部分细胞体积较大,核仁突出,核浓染,核形多样,实属良性特征。当瘤细胞体积变小,且形成细胞巢或呈腺泡状排列时多提示恶性,易于发生转移。瘤细胞周围有网织纤维包绕,有的瘤细胞如血管外皮瘤细胞样放散排列。有研究证实当间质细胞瘤出现上皮样细胞区域时预后较好。约2/3的胃间质细胞瘤为良性肿瘤,其中上皮样间质瘤占1/4-1/3。在Carney三联征中的胃间质细胞瘤出现上皮样细胞越多,患者预后越好。  4 恶性指标  
恶性间质细胞瘤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广泛侵犯邻近器官和经血道转移至肝脏、肺脏或其他脏器。判断间质细胞瘤恶性的指标分肯定恶性指标和潜在恶性指标(表1)。  
  是这样的。    肉眼检查:送检肠管切除标本,长15cm,双切端直径分别为2cm,距双切端分别为0.5cm和8cm处,见一结形肿物8.5*5*5cm,切面灰白,质韧,大网膜17*11*1cm,系线组织8*4*1cm,内可见一粘膜状肿物4*3cm。    镜下检查:(略)  镜下图片:(图片无法上传)    免疫组织化染色结果:  CK
VIII因子  EMA
NSE(-)  Vim
CGR  Des
p53  Actin
PR  CD117(-)
  都是理论知识。有没有用于临床的具体资料?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的效果观察--《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30期
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2)与观察组(58),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并发症,排气时间,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法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能够起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35【正文快照】: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位置为消化道,其中胃部最为常见,该疾病属于叶源性肿瘤的一种,有恶化可能。对于该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切除术进行治疗[1]。常规开腹切除手术患者恢复时间长,手术创口大,感染率高,给患者带来创伤。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靖;王宏磊;赵永捷;王西墨;曹磊;张明庆;;[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国聪;张忠涛;;[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冀子中,陈家林,詹利永;[J];中华消化杂志;2003年03期
叶金明,瞿丽,施政;[J];浙江临床医学;2005年01期
林华欢,万进,骆新兰;[J];中华消化杂志;2005年01期
曾健英;[J];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05期
贾丽琼;潘炯;奚美敏;姚丽华;陈洪耀;;[J];上海医学影像;2006年01期
何裕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余剑波;姚光飞;;[J];肿瘤学杂志;2007年03期
阚云珍;谢玉琴;马学莉;;[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15期
吴雪花;张镇宇;;[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07期
蒋羽;林杰成;郑茂松;许燕常;;[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月波;周燕芳;;[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张威;叶再元;邵钦树;王跃东;竺扬文;赵仲生;;[A];2008年浙江省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寻航;黄仲奎;龙莉玲;;[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蒋雪;张晶;张红;;[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贲丽媛;许祥丽;刘凤英;;[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罗成刚;冯晓波;张勇;邱大胜;刘玉林;陈宪;;[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肿瘤介入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邵伟;;[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吴贞;丁纪元;马胜林;;[A];2013年第六届国家级分子靶点药物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浙江省肿瘤化疗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贲丽媛;许祥丽;刘凤英;;[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徐少杰;朱忆凌;周新木;;[A];2005年浙江省病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熊昌彪;[N];中国医药报;2014年
彭东;[N];科技日报;2014年
韩璐;[N];健康报;2014年
徐述湘;[N];中国医药报;2008年
健康时报记者
吴尧;[N];健康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杰华;[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农涛;[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杨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龚勋;[D];复旦大学;2008年
侯海侠;[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桂小龙;[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蔡锚;[D];浙江大学;2008年
周传彪;[D];浙江大学;2015年
徐加忠;[D];山东大学;2010年
朱青山;[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赵鹏;[D];浙江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间质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