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北豆公康泰药房的小儿小葵花肺热咳喘口服液液什么价格?

1.298元/1年/1个账号2.主从账号方便管理3.集中开发票,方便报销风险评测中我们将持续追踪该企业,并及时自动完成信息更新浏览:54电话:暂无信息邮箱:暂无信息网址:暂无信息地址:李家庄村简介:暂无信息更新时间 :下载报告关注监控产品/资质/团队编辑信息企业暂无信息编辑该模块信息浏览企业的用户会大幅提升编辑信息李景玉他有1家公司,分布如下河北共1家磁县北豆公供销社李庄综合门市等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又称额面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注册登记的资本总额。注册资本一语,在各国公司法中并不...*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注册时间注册时间:一般指公司注册日期,即公司是向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登记的时间。依法设立的营利法人,由登记机关...*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公司状态登录查看自身风险0条周边风险0条预警提醒0条查看样例
全屏查看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我想联系这家企业,因为我要合作我要投资我要投诉这家企业是我的,我要查看合作意向1个投资意向0个投诉意见0个认证该家企业后,可查看所有的信息-->收到的赞共个赞点赞
收到的评论
同地区同行业公司置顶反馈APP微信天眼查公众账号下载天眼查APP电&&&&&&&话 : 400-871-6266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30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 官方论坛 :&官方微信 : 官方QQ群 :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固定电话:400-871-6266版权所有: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C)2015 JINDIDATA 京ICP备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71-6266举报邮箱: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I(转载)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
一、磁县概况
磁县地处北纬36°14&-36°35&,东径113°53&-114°31&,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县人民政府驻磁州镇,北距省会石家庄186公里。东与临漳、成安两县毗邻,北与邯郸县、峰峰矿区、武安市交界,西与涉县接壤,南与河南省安阳县、林州市隔漳河相望。面积1035平方公里,人口65.2万人。辖磁州、高臾、西光禄、讲武城、岳城、观台、林坛、白土、黄沙9镇,路村营、西固义、辛庄营、花官营、时村营、南城、台城、陶泉、都党、北贾璧10乡,390个行政村,354个自然村。为邯郸市辖县。
磁县之名源于磁州。“磁”字由“慈”、“礠”所演变。隋开皇十年(590年)始置慈州,因州治滏阳县(今磁县)城西90里有磁山出磁石,并在州治集散,故名。唐永泰元年(765年),因与河东慈州重名,故将“慈”字加“石”旁改为“礠州”。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礠州”为“磁州”。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沿用至今。慈、礠、磁,字形虽不同,但音同、义同,有“三字古通用”之说。&县境春秋为晋地。战国归赵。秦属邯郸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梁期县,属魏郡。三国魏省县,黄初三年(222年)置临水县,治临水镇(今属峰峰矿区),属广平郡。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析置滏阳县治今县城并为成安郡治。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即唐礠州、宋礠州),治滏阳县(今磁县),领滏阳、临水二县。唐临水县改称昭义县,五代梁改称昭德县。宋昭德县省入滏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滏阳县省入磁州,属河南彰德府。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大名‟道,1928年直属于河北省。1949年属邯郸专区。1958年临漳、成安二县并入。1960年属邯郸市。1961年复属邯郸专区(1968年改地区),成安、临漳二县析出,复原建置。1993年邯郸地市合并后属邯郸市。
远古时期磁县就有人类,决定了域内地名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据全县354个自然村考证,建村2000年以上的40个(其中商代3个、战国21个、汉代16个),占11.3%。建村2000年以下1000年以上的80个(其中三国时23个、宋代35个),占22.6﹪。建村1000年以下500年以上的144个(仅明代就有135个),占40.7%。建村500年以下100年以上的68个(清代67个),占19.3%。建村100年以下的22个,占6.1%。
磁县自古交通和经济发达,环境优越,四方迁入移民较多,并且是兵家要地,决定了地名命名和用词大都与这些因素有关的特点和规律。据全县354个自然村统计,以自然地理特征、姓氏和驻军有关的事或物命名的有238个,占67%。其中以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的96个,占27%,多以沟、岭、岗、峧、河作通名;以姓氏得名的82个,占23%;以驻军有关的事或物而得名的60个,占17%,多以营、屯、城作通名。
受方言影响,磁县地名用字也有一些特殊读音。如前港、后港的“港”读作“jiāng”,洛子的“子”读作“de”,彗峪的“彗”读作“s&o”。
二、各乡镇村名由来
(一)磁州镇
磁州镇位于磁县东部,镇人民政府位于磁州路55号。东与临漳县为邻,西与固义乡、路村营乡接壤,南与讲武城镇相接,北与西光禄镇、高臾镇毗邻。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东槐树乡、北来村乡、南开河乡、磁州镇合并为磁州镇。因镇政府驻地磁州镇而得名。总面积80.36平方公里。全镇29471户,126017人,辖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2个村民委员会。磁州镇是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阜才街:相传,战国时建村,原叫迎恩铺。明天启年间,该铺张仁声之子张镜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冀辽军务。其后辈子孙张溍、张榕端、张丙厚等人又相继中进士。因此,该铺被认为是出人才的地方,故改名阜才铺。1966年“四清”时,改名红星大队。1982年复为阜才街。
西城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因西城街位于城内西北隅,故称西城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红光大队。1982年复为西城街。
滏阳街:相传,战国时所建。该街在滏阳河西岸,清朝时叫滏阳铺,民国初叫滏阳里,后改为滏阳街。
乐善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乐于行善,起名乐善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进大队。1982年复为乐善街。
司前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因位于州署(县衙)之前故名司前铺。1966年“四清”时改名前进大队。1982年复为司前街。
明德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要人们明理有德,起名明德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东风大队。1982年复为明德街。
务本街:相传,战国时所建。以种地为主,尊崇孔孟之道“务农为民生之本”,起名务本。因位于北门外,又名北关。1966年“四清”时改为跃进大队。1982年复为务本街。
钅监上街:相传,东汉时曹操在这里造箭,得名箭厂。明朝时改为钅监上。因位于西门外,又名西关。1966年“四清”时改为永胜大队。1982年复为钅监上街。
敦化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清朝时仿照敦煌石窟女神在村北建慈云阁一座,说女神能化灾除难,得名敦化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曙光大队。1982年复为敦化街。
兴礼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礼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锋大队。1982年复为兴礼街。
兴仁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仁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长新大队。1982年复为兴仁街。
南来村:相传,宋辽时期,这里为大片荒芜的坟地,只有几间房子住着一个看坟的人。一天南方来了一个上京赶考的举子,病倒在这里,误了考期,返回又无银两,往家写信把村名写成了“难来村”。后来这里发展成村,改名为南来村。
北来村:明朝前建村。因位于南来村北,得名北来村。
西来村:明朝以前,姓聂的人家来此定居,繁衍成村,取名聂庄。后聂氏家族衰败,聂姓绝代,因村在南来村西,改名为西来村。
黄官营、大营、小营店:相传明成祖年间,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太平庄有一姓黄的武官,升四品护卫,奉命平定叛乱,至此安营下寨,设立3个兵营。黄官见此处地质肥沃,均为水田,水陆果菜、南产北长之物应有尽有;并且西可望麇山,南可眺望滏水,于是下令在此造房修室、种田养马、建设家园。有黄官定居的村,故名黄官营。黄官营西较大的营为西大营,沿用中简称大营。较小的营因在路边开有饭店,故名小营店。
八里铺:八里铺一带原为十里铺杨姓家田,并建有储粮楼13座,后衰败破落,马、黎二姓在此定居,得名杨家楼。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杨家楼。1945年解放后,因距县城八里改称八里铺。
纪庄:相传,清朝时姓纪的在此建村,得名纪庄。后纪姓迁往讲武城,上寨和城里马、李等姓先后迁来,仍称纪庄。
五里铺:相传,清朝时冯姓在此建村,得名冯家庄。因距城内县衙五里,后改名为五里铺。&龙王庙: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赵姓迁民至此,岁久成村,得名赵家店。村西北土岗上有座龙王庙,远近闻名,每年二月初二官民前往祭祀,故村名改为龙王庙。1966年改为四新村。1982年复为龙王庙。
南磨:相传,明清时龙王庙一户姓赵的来此地紧靠滏阳河建水磨一座,为附近村庄加工米面。后定居发展成村,因在龙王庙村南,起名南磨。
永旺:相传,明朝初年建村。因村南紧靠滏阳河,每逢河水上涨,河水冲刷良田,土地不断滩塌,故起村名塌河。后来为了吉利,改名永旺。
响水亮: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姓伍的迁民至此,得名伍村。村庄座落在滏阳河北岸,村并开渠建闸,人行闸上,水发出很大的响声,更村名为响水梁。清末改为响水亮。
2李庄: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建村,得名李家庄。因与辛庄营乡李家庄重名,1982年改为李庄。
白家庄:相传,明代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南京沿路杀往京城,每到村庄挨门挨户搜查,全村人被杀,仅留下窦姓一户人家。后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白、武、申三姓,而白姓最多,故取名白家庄。清康熙《磁州志》记载曾名“申陈白家庄”,又名“白家屯”。1966年改名为永红庄,1982年复为白家庄。
张庄:相传,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张成在此建村,起名张家庄,沿用中简称张庄。
辛家庄:相传,沧州辛氏兄弟10人因反皇上,四散避祸,其中一人来此定居,发展成村,故得名辛庄。因与都党乡辛庄相重,1982年改名为辛家庄。
陈家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因与时村营乡陈庄重名,1982年改名为陈家庄。
粮斗庄:相传,三国时建村。曹操推行屯田屯粮制度时,这里是粮仓,分发粮食,以斗为量具,故名量斗庄,沿用中写成粮斗庄。
南、北开河:古时漳河、滏阳河于此合流,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判张珵疏滏北流,二水分开,得名开河。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南、北、中开河。后来南、中二开河连成一个村,统称南开河。
东、西、小候召:相传,岳飞抗金时在此等候皇帝圣旨,建村时起名候召。后来发展成两个村,按相对位置分别叫东、西候召。小候召原是一个花园,后发展成村,因靠近西候召故名小候召。
后张庄:相传,张姓在此繁衍成村,又在西王庄之北,故名后张庄。明朝郭姓由洪洞县迁来,张姓断代,但村名未改。
东、西王庄:相传,清朝时建村,因村中居民多姓王,得名王庄。按其地理位置分东、西王庄两村。
二里铺:相传,元末明初建村。原村旁有一座“观稼亭”,故得名观稼亭。后因这里距县衙二里半,俗名二里半铺,后改为二里铺。
关后:因村在县城北关之北,故名关后村。村中主街为东北-西南走向,俗称斜街。
北孟庄:相传,元朝时姓孟的在此建村,得名孟家庄。后改名为孟庄。因与讲武城乡孟庄相重,1982年改为北孟庄。
朱庄:相传,清朝时姓朱的在此建村,得名朱家庄,1982年改为朱庄。
台庄:相传,清朝时姓台的在此建村得名台庄。后迁来桑、王、霍三姓,台姓迁往商城,仍名台庄。
沙营:相传,因地处漳河故道,村西北都是沙土,历史上曾在此驻兵,故得名沙营。
常庄:相传,明朝时一户姓常的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常家庄。后改名为常庄。
魏庄:相传,清朝时河南魏姓二兄弟讨饭到这里定居,得名魏家庄。1982年改为魏庄。
兴王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王姓在此建村,得名王家庄,因在东、西王庄之南,改名南王庄。又因与陶泉乡南王庄重名,1982年改为兴王庄。
三里屯:相传,汉朝时建村。在县城东南三里处,得名三里屯。
东、西槐树和槐树屯:相传,东、西槐树村古槐树较多,并按其相对位置而得名东槐树、西槐树。槐树屯因在两村之间,故得名槐树屯。
尹家桥: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尹姓迁民至此,繁衍成村。因村东北紧临滏阳河桥而得名。
张杨庄:明朝末年,南城张姓、磁州镇兴仁街杨姓,先后来此看坟地,定居后发展成两个村。以姓得名张庄、杨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张家庄、杨家庄,后因两村相近,合并成一个村,称张杨庄,俗称小庄。
固城:相传,汉初建村。原村东有一条护城堤,在堤根建村叫护城村。沿用中“护”字写成“固”字。&东窑头:明朝前建村。相传,明初河南林县石匠来此揽活,发现岗上有炭苗,组织人打窑挖煤,只挖到一寸厚的煤层,没开采价值,又到岗东开采,也未见到煤,便说煤窑到尽头了,起名窑头。岗
&3东、西建村,岗西为西窑头,岗东为东窑头。
前湾漳:相传,唐朝时建村。这里是漳河故道,从村东南绕弯流过,村后又有土冢是南北朝高欢次子高洋文宣皇帝墓,冢前有石人,曾名石人湾漳,后改为前湾漳。
后湾漳:相传,汉朝时建村。这里有条旱河沟,沟中石头较多,曾得名石头沟。后又叫湾漳。唐时村南又建一村叫前湾漳,这时改为后湾漳。
湾漳营:相传,三国时建村。这里是漳河故道,漳河从村东绕弯经过。明时建圈楼于村东,故叫圈湾漳。后因这里驻过兵又改名为湾漳营。
湾子:相传,明朝时建村。滏阳河流经这里形成一个“几”字形,得名湾子。
磨里:相传,明朝时建村。滏阳河从村北流过,河边建一水磨,经营水磨的人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磨里村。也叫磨里街。
(二)高臾镇
高臾镇位于磁县县城北部偏东8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高臾。东与成安县、临漳县毗邻,西与光禄镇接壤,南与磁州镇交界,北与邯郸市马头镇、磁县辛庄营乡相连,1996年元月白塔乡与高臾镇合并,称高臾镇。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52.7平方公里。全乡9837户,42061人,多数为汉族。辖18个村民委员会,含12个自然村。
高臾:相传,南北朝时期,高欢在响堂寺避暑,返回邺城时在此留宿,建村时取名高臾。
南西村:相传,清朝时建村。因在中马头村西,当时只有十几户人家,故叫小西村,简称西村。1982年改为南西村(因与邯郸市马头镇西村重名)。
中马头:相传,唐朝时建村。因位于滏阳河畔,又是滏阳河船运线上的一个码头,且南有上马头(即现在的高臾),北有下马头(即现的邯郸市马头镇),故名中马头。由于这里往外运瓷器较多,又名琉璃马头。
阿庄:相传唐朝时建村,因距城十五里而得名十五里铺。后因大部分居民姓阿,故改名阿庄。&十里铺:相传,三国时建村。曾名备申铺。过去,这里是通向北京的军民官道,设有驿站,因距县衙十里得名十里铺。
甘草营:相传,三国时建村。曹操在此驻兵屯田,种谷很多,谷草是饲养军马的好饲料,故得名甘草营。
白塔:相传,明朝时建村。因村中玉皇庙内有一白塔且为集市,故名白塔集。后因漳、滏两河并流于此,村向北迁1里,易名白塔。
柳儿营:相传,汉朝时建村。刘姓为老户。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胡、王、卢、董、顾、李六姓迁来,按刘姓取名为“刘儿”,沿用中改为柳儿,后有军队在此扎营,改名为柳儿营。
兴善:相传,兴善原名古里。元朝时陨石落于村西,上端露出地面2尺高,因此改名星山,后两个秀才认为星山不如兴善好,更名兴善。
东、西玉曹:相传,军队打仗被困于此,粮草不济,人食草籽,马食草,坚持到胜利,故名遇草。沿用中改为玉曹,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取名为东、西玉曹。(东玉曹南街原为南玉曹,1937年“七·七事变后并入东玉曹。西玉曹南有个朱家店,后两村联在一起,统称西玉曹)。
赵庄:相传,徐、包二姓为老户。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赵姓迁来,得名赵庄。
(三)西光禄镇
西光禄镇位于磁县县城北偏西8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光禄。西与路村营乡、林坛镇交界,北与台城乡、邯山区马头镇接壤,南与磁州镇相连,东与高臾镇为邻。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杜村乡并入西光禄镇,仍称西光禄镇。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52.63平方公里。全乡8772户,37510人,均汉族。辖12个村民委员会,含10个自然村。
东、西光禄:相传,古时朝中有大小两个光禄大夫来此查访,住在东西两个地方。建村时即按其官衔取名为大光禄、小光禄。“七·七事变“前以其地理位置,大光禄改称西光禄,小光禄改称东光禄。
李家岗:明朝后期,姓李的在此岗上建村,得名李家岗。
尧丰:相传,宋朝时一户姓尧的这里开荒种地,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很快发家致富,繁衍成村&
4后取名尧丰。
尧王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索井村王氏亲兄弟三人来此耕种尧丰地主的地,繁衍成村,得名尧王庄。
溢泉:相传,唐朝时建村。唐将罗成兴兵打仗来到此地,马渴求水,以蹄掘抗,坑中泉水溢出,人们在此建村时取名溢泉。
曲沟:相传,唐朝初年建村。曾名曲沟营。清康熙《磁州志》记载:“曲沟在州北十五里,水流盘曲,故名曲沟。”
杜村:相传,战国时建村。原名红窑村,汉朝时村中杜乔在朝官居太尉,村民为此骄傲,改红窑村为杜村。
杏园:相传,明初建村。这里杏树很多,春天花开胜似果园,得名杏树园。明朝燕王朱棣扫北,在杏树园内扎营,故名杏园营。沿用中改为杏园。
黄鼠:早年有高家庄、陈家庄、祝家庄3个小村,村边有个客店,一过路官员偶尔至此,被修好所乘之车,为表谢意,亲自到村北水泉沟给店主看了一块坟地,岗形似鼠,土质金黄,名曰“黄鼠宝地”。故高、陈两庄改为黄鼠村。宋朝时,祝家庄祝靖官居殿都统,系岳飞姑夫,岳家被害时恐株连,改姓为俎,村名改为俎家庄。清末民初,废俎家庄统称黄鼠村。1962年划为东、西、中三个黄鼠村。
(四)讲武城镇
讲武城镇位于磁县县城南偏西9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讲武城。东与临漳县香菜营乡毗邻,西与时村营乡接壤,南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隔漳河相望,北与磁州镇为邻。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申庄乡并入讲武城镇,仍称讲武城镇。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56.06平方公里。全镇11300户,48319人。辖26个村民委员会,含26个自然村。
讲武城:相传,战国时建村。东汉时曹操在此筑城练兵讲武。讲武城在战国时就有武城之称。《汉书·地理志》记载:邺郡有武城。宋时改为讲武城。现东北角和北部还有古城址存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小屋: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几户姓孙的在此定居,因在西小屋东,得名东小屋。&双庙:相传,宋朝时建村。村中有一条沟,沟两边住着人家。沟东的人家修庙一座,叫庙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修庙一座,得名双庙村。
孟庄: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姓孟的在此建村,叫孟家庄。后来姓孟的绝户,有黄、贾二姓在此定居,仍叫孟家庄。因历代不断在此驻兵,又改称孟家营,亦称北营。后复为孟庄。
南白道、北白道:相传,南北白道建于南北朝初期。起初这里有一个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白塔寺院内和尚很多,其中有一和尚品德不正,为非作恶,百姓把这个和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因百姓厌恶白塔寺,把村名改为白道,道是教育子孙要讲道德。后来发展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
王家店:相传,清朝时建村。原名槐荫铺。后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为纪念此事,将村名改为王家店。
高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末从临漳高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先开饭铺,后发展成村,叫高庄。
南营: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有讲武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后“讲武城营”又简称“讲武营”,当孟庄称北营时,这里又简称南营。1949年,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村合二为一,称南营。
朝冠: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太监墓一个,太监是在朝的内官,人们以此起名朝官,后沿用中写成朝冠。
申庄:相传,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申氏兄弟迁来时,为了后世联系,摔破铁锅一个,各拿一片为标记。其中一兄弟迁到这里定居,起名申庄。另一兄弟在临漳县称勾集定居。
前、后港:相传,后港建于唐朝,前港建于清朝。两村之间相隔一条小河沟,河沟也称“港”,按其南北相对位置起名前、后港。
刘庄:原名三板桥。源于里青的泉水从村边流过,用三块姓刘的献粮济贫,村民为报恩德,更村名为刘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刘家庄。
滏阳营:相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建村,因该村座落在滏阳河西闸南渠的南端,后做过兵营,故名滏阳营。
东李庄:相传,清朝初年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因与时村营乡李庄重名,1982年改为东李庄。
大冢营:相传,北齐时建村。村西有一个大冢,是磁县境内北朝墓群最大的一个,据考为献武帝高欢之墓,看冢的人在此发展成村,起名叫大冢村、冢头村。后因不断驻兵,又叫大冢营。
东、西、中高禄:相传,三高禄建于汉朝。该地有一土楼,也叫高楼,依楼建村,得名高楼村。后地震楼倒,村民为取其吉祥,改名高禄,按其地理位置分别叫东、西、中高禄。
八里冢:相传,南北朝时期建村。因距城内县衙八里,村边又有三四个冢,故得名八里冢。&东曹庄:相传,清乾隆时八里冢有几户姓曹的人家搬迁到这里,得名曹庄。因与时村营乡西曹庄东西相对,故称东曹庄。
南十里铺:相传,清朝时御路从此通过,十里设铺,五里设屯,因距离城区县衙十里,故得名十里铺。又因其与城北十里铺名字重名,1982年改称南十里铺。该村为刘、李、杨三户回民在此开车马店,发展成村,村民均为回族。
东陈、西陈:相传,三国时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后以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陈、西陈。&小寨:相传,三国时建村,因村边有土寨一个,故称小寨。
(五)岳城镇
岳城镇位于磁县县城西南部16.5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岳城。东与时村营乡接壤,西与黄沙乡为邻,南与观台镇、河南安阳县安丰乡隔漳河相望,北与峰峰矿区南大峪镇及磁县西固义乡相连。因驻地得名。总面积51.78平方公里。全镇7947户,33981人。辖21个村民委员会,含21个自然村。
岳城:相传,宋朝时建村。据《磁县志》记载:“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初,岳武穆(即岳飞)曾驻兵于此”,故建村时得名岳城。
马水涧:相传,唐朝窦建德在那里扎营,沟里涧水是饮马处,故村名马水涧。原在现村北约一里岗上庄沟地,清道光年间地震后迁此。
梧桐庄:相传,明朝时肖、平、秦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种植梧桐树多而得名梧桐庄。&南神岗:在玉皇岗附近,又与北神岗相对而得名。原南、北神岗相距很近,南神岗称前街,北神岗称后街。因附近有一寺院,村民嫌弃它,北神岗北迁1里,南神岗向南迁现址。明朝时,山西洪洞县阎、赵、薛三姓迁此。
漳村:相传,很早以前,保障和漳村是一个村,后被漳河冲开,在南岸称保障,在北岸的因临漳河,得名漳村。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漳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王姓迁此落户。
水鱼岗:曾名水峪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梁姓迁此落户。村在岗上,村西沟里常年有水,得名水峪岗,又因水中有鱼,更名水鱼岗。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水鱼岗”。
界段营:相传,宋朝时建村。岳飞抗金时,在这一带安营扎寨,是最西的兵营,村西有屯兵的圈马沟,后建村时故名界段营。
钟离:相传,汉朝时建村。汉朝人钟离权到此山岗上修行成道,建村时为纪念此人,取其复姓钟离为村名。
柿园:历史上,这里有相距不远的东码、西码两个小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苏姓迁此,因这里柿树很多,像个柿树园,故得名柿园。
旺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董氏兄弟二人迁此,该村三面环岗,土薄石厚,收粮很少,唯村南沟里有一块好地,土质肥沃,产量很高,成为丰收的希望,得名望南,沿用中改成旺南。
里青:相传,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因村后有一条小溪,四季清水而得名李清。后李姓衰败,改成里青。
潘汪:分上、下潘汪,下潘汪附近有个东南湾,一片汪洋,又以潘姓得名潘汪。1958年建岳城水库时,上潘汪居民多数迁往峰峰及磁县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下潘汪向北迁1.5公里,仍名潘汪。&6
板搭桥,故名三板桥。后因灾荒,一家&5
姓刘的献粮济贫,村民为报恩德,更村名为刘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刘家庄。
滏阳营:相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建村,因该村座落在滏阳河西闸南渠的南端,后做过兵营,故名滏阳营。
东李庄:相传,清朝初年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因与时村营乡李庄重名,1982年改为东李庄。
大冢营:相传,北齐时建村。村西有一个大冢,是磁县境内北朝墓群最大的一个,据考为献武帝高欢之墓,看冢的人在此发展成村,起名叫大冢村、冢头村。后因不断驻兵,又叫大冢营。
东、西、中高禄:相传,三高禄建于汉朝。该地有一土楼,也叫高楼,依楼建村,得名高楼村。后地震楼倒,村民为取其吉祥,改名高禄,按其地理位置分别叫东、西、中高禄。
八里冢:相传,南北朝时期建村。因距城内县衙八里,村边又有三四个冢,故得名八里冢。&东曹庄:相传,清乾隆时八里冢有几户姓曹的人家搬迁到这里,得名曹庄。因与时村营乡西曹庄东西相对,故称东曹庄。
南十里铺:相传,清朝时御路从此通过,十里设铺,五里设屯,因距离城区县衙十里,故得名十里铺。又因其与城北十里铺名字重名,1982年改称南十里铺。该村为刘、李、杨三户回民在此开车马店,发展成村,村民均为回族。
东陈、西陈:相传,三国时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后以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陈、西陈。&小寨:相传,三国时建村,因村边有土寨一个,故称小寨。
(五)岳城镇
岳城镇位于磁县县城西南部16.5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岳城。东与时村营乡接壤,西与黄沙乡为邻,南与观台镇、河南安阳县安丰乡隔漳河相望,北与峰峰矿区南大峪镇及磁县西固义乡相连。因驻地得名。总面积51.78平方公里。全镇7947户,33981人。辖21个村民委员会,含21个自然村。
岳城:相传,宋朝时建村。据《磁县志》记载:“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初,岳武穆(即岳飞)曾驻兵于此”,故建村时得名岳城。
马水涧:相传,唐朝窦建德在那里扎营,沟里涧水是饮马处,故村名马水涧。原在现村北约一里岗上庄沟地,清道光年间地震后迁此。
梧桐庄:相传,明朝时肖、平、秦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种植梧桐树多而得名梧桐庄。&南神岗:在玉皇岗附近,又与北神岗相对而得名。原南、北神岗相距很近,南神岗称前街,北神岗称后街。因附近有一寺院,村民嫌弃它,北神岗北迁1里,南神岗向南迁现址。明朝时,山西洪洞县阎、赵、薛三姓迁此。
漳村:相传,很早以前,保障和漳村是一个村,后被漳河冲开,在南岸称保障,在北岸的因临漳河,得名漳村。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漳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王姓迁此落户。
水鱼岗:曾名水峪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梁姓迁此落户。村在岗上,村西沟里常年有水,得名水峪岗,又因水中有鱼,更名水鱼岗。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水鱼岗”。
界段营:相传,宋朝时建村。岳飞抗金时,在这一带安营扎寨,是最西的兵营,村西有屯兵的圈马沟,后建村时故名界段营。
钟离:相传,汉朝时建村。汉朝人钟离权到此山岗上修行成道,建村时为纪念此人,取其复姓钟离为村名。
柿园:历史上,这里有相距不远的东码、西码两个小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苏姓迁此,因这里柿树很多,像个柿树园,故得名柿园。
旺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董氏兄弟二人迁此,该村三面环岗,土薄石厚,收粮很少,唯村南沟里有一块好地,土质肥沃,产量很高,成为丰收的希望,得名望南,沿用中改成旺南。
里青:相传,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因村后有一条小溪,四季清水而得名李清。后李姓衰败,改成里青。
潘汪:分上、下潘汪,下潘汪附近有个东南湾,一片汪洋,又以潘姓得名潘汪。1958年建岳城水库时,上潘汪居民多数迁往峰峰及磁县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下潘汪向北迁1.5公里,仍名潘汪。&6
香水: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明姓来此落户,因种桑树多,四周水沟较多,得名桑水。后桑树减少,又因村南有一条香水河,桑水改为香水。岳城水库兴建时村庄向北搬迁约一里。
马家坟:相传,元朝时建村。据石碑记载:“元御史马天骥墓在此。”故村名为马家坟。
东风寨:东风寨原名黑狗寨,以村中有一土寨形似狗而得名。1958年建岳城水库,成安县民工营驻此,以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论断,改村名为东风寨。
张、傅、刘、王屯头,大、小庄:这六个自然村,原为一个村,统称屯头。相传,这里是曹操屯兵的东头,也有人说是岳飞在岳城屯兵的东头,故名屯头。1973年后,大庄、小庄称南屯头,其他四村称北屯头。1961年单独建村时,北屯头以姓氏取名为张屯头、傅屯头、刘屯头、王屯头,南屯头以村大小取名为大庄、小庄。
(六)观台镇
观台镇位于磁县县城西南部25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观台。东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毗邻,西与安阳县都里乡接壤,南与安阳县铜冶镇、伦掌乡相连,北隔岳城水库与岳城镇、黄沙镇、都党乡相望。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40.41平方公里。全镇7482户,31993人,均汉族。辖14个村民委员会,含12个自然村。
观台:观台村北有一土台,相传东汉时曹操为阅兵所建,故叫观台。另据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石虎所筑,以临漳水,故名曰观”。建岳城水库时,整村向南搬迁1里。
东、西艾口:相传宋元时此地有一艾山,山麓有瓷窑产瓷器,居民取名艾山镇,后依据村东的艾山和漳河南北渡口,改为艾口。后分为两村,以其相对位置称东、西艾口。
前、后岭:明末清初,汤阴东果园高岸村秦姓、涉县合漳武姓、安阳县东水杨姓,先后来此开荒种地,繁衍成村,因位于冢子岭上,故称冢子岭。后又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前岭、后岭。
东、西保障:相传,三国时建村。因曹操曾在这里设行营,升账调兵遣将,得名宝账,沿用中写成保障。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保障、西保障。建岳城水库库时村庄南迁1里。
岗子窑:相传,明朝时建村,村外有个杠子桥,故取村名杠子桥。后因地下有煤,建煤窑很多,改名岗子窑。
乞伏:相传,清朝时几户逃荒人,在此建村,得名乞伏。岳城水库建库时搬迁到现址居住,旧址位于现址北一里。
东、西、中清流:相传,清流原为伯阳城,战国时所建。据史料记载:三国时在此喂养军马,后来伯阳城被漳河淹没,居民逃往高地。因这里水草丰美,以旁边的一条清水小河命名清流。后来人口日繁,分成两个村,叫东清流、西清流。岳城水库修建时两村都向南搬迁2里(即现址),仍名清流,有一部分人迁往峰峰矿区、临水东边定居;还有一部分人外迁后又返回,在东、西清流之间另建一村,名中清流。
(七)林坛镇
林坛镇位于磁县县城北部偏西18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林坛。东与南城乡、台城乡、西光禄镇毗邻,西与峰峰矿区新坡镇、大社镇接壤,南与路村营乡相连,北与南城乡交界。1996年元月,古佛乡与林坛镇合并为林坛镇。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57.56平方公里。全镇7199户,30784人,均汉族。辖28个村民委员会,含28个自然村。
林坛:相传,宋朝时建村。该地原是一片森林,远远望去像一个大绿坛,建村后得名林坛。&东、西彭厢:两村建于金元时期,原叫东、西佐里。相传两村中间有一个魏庄,庄中有一个官居兵部尚书,时人称魏庄为魏府,东、西佐里成了魏府的东西厢府。后来魏府失火,魏庄消失,东、西佐里改称东、西彭厢。
杨洼:相传,明朝山西洪洞县杨姓在此落户建村,该地较周围低洼,得名杨洼。
苗庄:相传,清朝时固义村苗姓在此建村,得名苗庄。
常家庄:相传,清朝时建村。据碑文记载:因常姓在此建村,得名常庄,因与县城东常庄重名,1982年改为常家庄。
裴村:据传明朝有一刑部尚书,执法严明,为民谋利,凡官吏贪污金子60两者,就要剥皮装草示&7
众,后被奸臣陷害。百姓为纪念其人,捐献资金,修建“皮传庙”一座,由此得名“皮村”。据碑文载:当时捐献资金者大都姓裴,后改为裴村。
高家庄:相传,明万历年间高姓此建村,故得名高庄。因与讲武城镇高庄重名,1982年改为高家庄。
军营:相传,宋朝时建村。因处贺兰山北部,牤牛河南岸,地势险要,历史上为军家必争之地,常为兵营,得名军家营。1982年改为军营。
东、西王女:相传,这二村建于宋朝,原是一村。传说杨六郎之妻王怀女在此兴兵打仗,蹬石上马留下两个脚印,现青石上脚印尚存,得名王女村。后分成两村,以其位置称东、西王女。
暴家屯: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姓暴的迁民至此,繁衍成村,故名暴家屯。
关庄、袁庄、桑庄:相传,明朝时建村。三村曾经为一个村,统称西范村。后三个居民点分开,以姓氏得名。
范村:相传,明朝时建村。民间传说:“百里有一王”。在这方圆百里范姓为王,故名范村。
洛子:相传宋朝时建村。据传,从前有一位皇后路过此地时生了一个孩子,建村时起名为落子,沿用中改为洛子。
前、后李兵庄:这二村,原是一个村,建于宋朝。因地势高,历史上曾多次在此练兵,后姓李的在此建村起名李兵庄。又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按其南北相对位置叫前、后李兵庄。
东、西古佛:相传,唐朝村西有个二郞庙,石碑上刻有东古滏阳村,因牤牛河流入滏阳河,又有古佛像而得名,后改为东古佛。西古佛因在东古佛西而得名。
东、西佛店:相传,两村明朝时建立。古时,这里为磁武官道,来往行人很多,一家姓傅的来此开店,建村后取名傅家店。沿用中把“傅”字写成“佛”字,以其相对位置称为东佛店、西佛店。
梁庄:相传,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姓梁的,在此建村,得名梁家庄。1982年改为梁庄。
上蒋:相传姓蒋的在此建村,叫蒋村。又因在南蒋北边,故名上蒋村。明万历《磁州志》载有蒋村里,蒋村铺——在城西北四十里蒋村。
南蒋:相传,清初从拔剑(现峰峰矿区辖)迁来夫妇二人,在水边落户种地,得名南蒋村,也称下蒋村。
东、西野狸岗:相传,明朝时建村。村居山岗,杂草丛生,野狸子很多,得名野狸岗。后分两个村,以其相对位置分为东、西野狸岗。
(八)白土镇
白土镇位于磁县县城西部偏北35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白土。东与峰峰矿区王看镇毗邻,东南与都党乡接壤,西与陶泉乡搭界,南与河南省安阳县都里乡隔漳河相望,北与北贾璧相连。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五合乡并入白土镇,仍称白土镇。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63.83平方公里。全镇5463户,23360人,均汉族。辖20个村民委员会,含13个自然村。
白土:相传,隋朝时建村。《磁县志》记载:“白土山,在州西六十里,地产白土,如粉可绘”。村位于白土山脚,故名白土。
青碗窑:隋末唐初,邢州一瓷窑工张铁汉,因反官府,父亲被杀,母亲病亡,无奈他牵着马领全家逃难到此,在放马时发现硷土,便就地建窑烧碗,后又收了不少徒弟,建房定居,发展成村,因烧制青碗有名而得名。
池上:相传,宋朝赵匡胤访将至此,圈牧马场50里,旁有一水池供马饮水。明朝时期,涉县更乐村赵姓迁来,繁衍成村。因水池在村北高处,常年蓄水不渗而得名池上。
张二庄:相传,明朝时建村。该村居民有两姓,即张和章,二姓和睦,愿合一张,故得名张二庄。又说:观台张儿的来这里开饭铺,建村叫张儿庄。沿有中写成张二庄。
南涧城:相传,明朝末年建村。有三个居民点,即南庄、涧南、城的,每个居民点取第一个字,得名南涧城。
大水头:相传,清朝初年建村。村中有一沙岭,故有岭北、岭南、西坡三个居民点。岭南处于低&8
处,有一股地下水,常年流水不断,汛期更大,行人难走,得名大水头。也曾叫窑头,以为此是煤藏尽头,故又称窑头。
上寨:相传,明朝时建村。村东五里处有一山寨,寨高而顶平,可容千人,起名叫东大寨。遇有匪乱,四周村民逃至寨上避难,后在寨西繁衍成村,得名上寨。
五合:据查,五合系由寨壑沟、老闷沟、小栲栳、砚壑沟、南崖壑等五个山地居民点组成。原属上寨村管辖,1948年从上寨划分出来,1949年合并为一个村,起名五合,意思是五个片的居民合起来组成的村庄。
三义:据查,三义系由梨树坪、北沟、路下岩等三个山地居民点组成,原属上寨村管辖,1946年合为一个村,以义气为重起名三义村。
新合:过去峡谷沟、红洞沟、六里水、峡沟旺、河口等27个居民点,属上寨管辖。1945年减租减息时,单独建村。因是新建村子,起名新合村。
杨花庄:原属北羊城管辖,原名春西洼,因洼内椿树多而得名。因在北羊城村后山上,又称后山。1984年从北羊城划分出来,以“羊”译“杨”、以“划”译“花”,故名杨花庄。
吴家河:相传,清朝雍正年间,涉县丁岩村孟奎仁、孟奎礼、孟川岳、孟果、孟富成5家迁此建村,因位于漳河之滨,得名五家河,沿用中又改写为吴家河。
北羊城:相传,宋朝时建村。这里依山傍水,古时牧羊的很多,村边羊圈垒得高高低低,形似长城,故得名羊城,又因与漳河南岸的南羊城村相对,得名北羊城。
(九)黄沙镇
黄沙镇位于磁县县城西部21.5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南黄沙。东与岳城镇接壤,西与都党乡相连,北接峰峰矿区界城镇,南隔漳河与观台相望。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20.26平方公里。全乡3508户,15001人,均汉族。辖10个村民委员会,含8个自然村。
南、北黄沙:相传,南黄沙、北黄沙建于明朝。因四周皆是黄土夹沙的土层,故建村时起名黄沙。按其地理位置分别称南黄沙、北黄沙。
南上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村南、东、北为河沟,高处建村,故名上庄。为和彭城镇上庄区别,改为南上庄。
水池:相传,这个地方有个水池,常年有活水,因此得名。
马家荒:相传,明朝时建村。原为梧桐庄姓马的坟地,姓魏的在此看坟,后发展成村,因地处荒野,故名马家荒。
申家庄:相传,明朝建村,申、聂、段姓为老户,申姓为大族,起名申家庄。
前、后辛安:相传,辛安村建于明朝。两村中间有道岭叫马二岭,形似马鞍,人们在这里辛勤劳动,建立了家园,故起名辛安村。后分为两村,按其地理位置在东边的称前辛安村,在西边的称后辛安村。
(十)路村营乡
路村营乡位于磁县县城西偏北9.5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路村营。东与磁州镇、光录镇为邻,西与峰峰矿区、西固义乡接壤,南与西固义乡交界,北与林坛镇相连,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下庄店乡并入路村营乡,仍称路村营乡。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26.45平方公里。全乡5482户,23443人,均汉族。辖20个村民委员会,含20个自然村。
路村营:相传,古时为磁彭要道,临路边建村,得名路村。宋时,此处驻兵,改为路村营。因1958年和1970年建东武仕水库时两次搬迁,旧址分别位于现址正北约2里和1里。
路村店:相传,明朝建村。古时为磁彭要道,因和路村营东西一条路,故也称为前营,路村营称后营。清朝时路边开店增多,得名路村店。因东武仕水库兴建两次搬迁,旧址分别位于现址正北约半里和1里。
常凝:相传,清初建村。当时村庄紧靠滏阳河南岸,因不断受洪水侵袭,曾数次搬迁。村民为表达向往安定之情,故取名常凝。因修建东武仕水库从正北旧址搬迁现址。
南郭村:相传,清朝时,有郭村湾(即现在的北郭村)郭姓南渡滏阳河来此定居,发展成村,故得名&9
南郭村。东武仕水库兴建时,两次由现址沟东和滏阳河南岸旧址向西岗上搬迁现址。
东、西田井:相传,东、西田井原来一叫天敬、一叫赵家店。明末磁州知州路过这里,在赵家店茶馆喝水,感到井水很甜,便问:“这是什么村?”店主回答“赵家店”。知州说:“这里的井水很甜,叫甜井多好。”从此两村改为甜井,南边称前甜井,北边的称后甜井。沿用中将“甜”写成“田”。因修建东武仕水库,两村先后两次搬迁,后又按相对位置改称东、西田井。
圣水洼:相传,明朝时建村。地处圣泉山岗坡一个洼地里,明朝山西洪洞县杜姓在此建村,得名杜家洼。后来,因村中有条常年流水的河沟,又临圣泉山,故改名圣水洼。
押涧:曾名落箭。据传,宋朝杨七郞落箭于此,故名。后传说“三道沟、两道岭,守着一盘井”,常年有水,地下押有涧水而改名为押涧。
下庄店:相传,明朝时建村。古临彭磁大道,村中开店的很多,因距上庄很近,故起名下庄店。&九龙口:相传,商朝时有一九侯在此建城,名较城。又因有九条路通往四方,得名九路口。后有石匠在路碑上刻九条龙,故改为九龙口。
北郭村:相传,隋朝时一户姓郭的在滏阳河湾建村,得名郭村湾。后为种地方便,郭村湾的人搬迁到滏阳河南岸建房居住,人口越来越多,起名南郭村,这里由郭村湾改为北郭村。
上庄、下庄:相传,明朝时建村,一个建在西岗上,叫上庄,一个建在岗坡下,和上庄相邻,得名下庄。二村均系建水库移民村。
徐家村:相传,清朝时徐姓在此建村,故名徐家店,后改为徐家村。因东武仕水库兴建迁此,旧址位于现址南2里。
泥河:相传,唐朝时建村。原村边有条小河名叫淤泥河,传说唐将罗成与敌人打仗,战马陷入淤泥河中,罗成中箭身亡。建村时起名为泥河。因东武仕水库兴建迁此,旧址位于现址南1里。
肖庄:相传,明朝时姓肖的在此建村,得名肖家庄。1958年两次北迁,1982年改为肖庄。
张家店:相传,清朝时建村。原为彭磁大道,姓张的在路边开店,发展成村,得名张家店。因东武仕水库兴建搬迁至此,旧址位于现址西1里。
东武仕:明朝时建村。原名据查不详。相传,村里出过一个武士(皇帝的卫士),而村庄又在滏河东岸,故名东武仕。因东武仕水库兴建迁此,旧址位于现址西1里多。
于家店:因地处彭磁东西要道,姓于的在此开饭店,故得名于家店。因东武仕水库兴建搬迁至此,旧址位于现址西1里多。
合山:由臭水、小车、南大岭、模口、两圈等七个山头的种山地户合成一村,得名合山,原属陶泉乡管辖。1997年由陶泉乡整村移民而来,仍名合山。
(十一)西固义乡
西固义乡位于磁县县城西偏北13公里,乡政府驻地西固义。西与峰峰矿区南大峪镇相邻,东与磁州镇毗邻,南与岳城镇、时村营乡、路村营乡接壤,北与峰峰矿区临水镇搭界。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东驸马沟乡并入西固义乡,仍称西固义乡。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44.56平方公里。全乡8671户,21470人。辖21个村民委员会,含16个自然村。
东、西固义和韩庄:相传,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苗家兄弟三人,分别在东、西、南三处各建家园,后发展成村。为了相互帮助照顾,商定起村名叫顾义,并按地理位置分别叫东、西、南顾义。沿用中将“顾”字改成“固”字。后来韩姓迁入南顾义村,发展很快,韩姓人口增多,后改名叫韩庄。
南留旺:相传,汉朝末年建村。据《磁州志》记载:“汉光武击王郎,较兵于此。”现在村北有较城遗址一处。建村时,为纪念刘秀,起名为刘王。沿用中写成留旺、龙王等。后来分成两个村,一为北留旺(现属峰峰矿区临水镇管辖),一为南留旺。
西河:相传,明朝时建村。建村时,村西有条小河,故起名西河。
西赵庄:相传,原名北王家谷驼,后以姓氏而起名为赵庄。因与高臾镇赵庄重名,1982年改为西赵庄。
韦武庄:相传,东汉年间曹操在此练兵讲武,得名韦武营。后改为韦武庄。
谷驼:相传,明朝时建村。位于北王家谷驼南,形似骆峰的低部,称南王家谷驼,沿用中改为谷&10
北神岗:相传,汉朝时建村。因村南有玉皇阁神庙一座,又处丘陵岗坡,故起名神岗,为和南神岗区别,故称北神岗。
东、西驸马沟&陈家沟&徐家沟:原名千家店,地震时房屋全部倒塌,村民迁至岗下居住,居住点以姓氏得名弓家沟、李家岸、刘家岸、常家岸,魏家岸。《彰德府志》记载:宋金时代,驸马韩洪在这里驻兵,得名驸马沟。后来为了管理方便,分为前驸马沟、后驸马沟。由于人口的发展,1937年后驸马沟分为陈家沟、徐家沟,均以姓氏得名。1946年前驸马沟分为东驸马沟、西驸马沟,
侯家沟:相传,山西洪洞县侯姓兄弟三人来此建村,村又建在沟里,得名侯家沟。
大盆沟:相传,清朝时建村。该村建在一个四周高而中间低的山坡洼地里,得名盆沟。后因家庭纠纷,有人迁往村南三里处定居,后发展成村,因比祖籍盆沟人少村小,遂取名小盆沟(属时村营乡辖),原村改称大盆沟。
西窑头:明朝时建村。东、西窑头中间有一岗,适宜打窑洞,两村位于土岗的东西两端,按方位取名为西窑头、东窑头。
(十二)辛庄营乡
辛庄营乡位于磁县县城北偏东13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辛庄营。东与成安县毗邻,西与高臾镇、邯山区马头镇交界,南与高臾镇相连,北与花官营乡接壤,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李家庄乡并入辛庄营乡,仍称辛庄营乡。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33.68平方公里。全乡9605户,41069人,均汉族。辖12个村民委员会,含12个自然村。
辛庄营:相传,三国时建村。原名张庄(以姓氏得名)。曹兵在此屯田时,周围水坑很多,茅草丛生,开垦不易,后经辛勤劳动获大丰收,由张庄改为辛庄营。
徐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徐量迁此建村,起名徐庄。
王庄:相传,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姓王的在此建村,得名王家庄。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王庄。
大、小狼营:相传,两村建于宋朝。因金国有大狼、小狼二主曾率兵在此安营,故得名大狼营、小狼营。又传此地初是一片森林,野生动物很多,野狼成群,人称狼圪塔。宋时在此设校场,除林灭兽,后建村种地,起名狼圪塔营。后又分成两村,称大、小狼营。
李家庄:相传,明朝前这里有姬庄和任庄。明洪武四年,山西洪洞县李姓迁来,发展为大族,得名李家庄。后姬庄和任庄两村并入,仍名李家庄。
郭小屯:原名魏家庄。相传明洪武四年,山西洪洞县一户郭姓迁此,发展为大族,因村小人少,改称郭家小屯,沿用中简称郭小屯。
南、北豆公:相传,东汉时曹操在此实行屯田制,种豆子获得大丰收。后来建村时为纪念屯田制度,得名豆公。后因人口增多,分两地居住,以其地理位置称南豆公、北豆公。
太平: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朝前这里就有一个大村庄,村中出了个识字人唐子义,看邪书,玩弄邪术,兴兵作乱。官府发觉后,抄其家灭其村。后又建村,百姓都愿安居乐业,太平无事,故起名太平村。
大、小马庄:相传,燕王扫北后,山西洪洞县马姓兄弟三人至此,分两处居住,分别取名为大马庄、小马庄。
(十三)花官营乡
花官营位于磁县县城北偏东17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花官营。东与成安县为邻,西与台城乡为界,南与辛庄营乡、邯郸马头镇接壤,北与邯山区北张庄镇毗邻。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东城营乡并入花官营乡,仍称花官营乡。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34.49平方公里。全乡7590户,32453人,均汉族。辖13个村民委员会,含13个自然村。
花官营:相传,明朝时村南木鼻村和村北独村(现在王家村)常打群架,官府多次调解无效,于是派一名姓花的将军带兵在两村之间安营扎寨,平息纠纷。后花氏在此发展成村,得名花官营。
阎浅:相传,宋朝时有一船工阎某,在滏阳河里摆渡运货,至此船沉河底,阎某逃上河岸,开荒&11
种地为生,发展成村。后来沉船的地方变浅,迁此居住的人很多,阎某为纪念往事,起名阎家浅。1982年改为阎浅。
王家村:相传,宋朝时建村,王姓定居,无二姓,得名独村。后异姓迁来,因姓王的人口较多,故改名为王家村。
路庄:相传,明朝时大营(即所坊营)一户地主在村西建了一个花园,雇一姓路的长工给他看花园。大营地主破落后,姓路的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取名路家庄。1982年改为路庄。
所坊营:相传,东汉曹操在此驻兵屯田,粮食收得很多,专门盖七十二个粮仓,得名大营也叫所坊营。后复为大营。1982年改为所坊营。
兴小营:相传,东汉曹操在此驻兵屯田,此营较大营小,人们取人丁与事业兴盛之愿望,取名为兴盛小营。沿用中称小营。1982年改为兴小营。
石桥:相传,明朝初,所坊营地主在滏阳河东岸有地数顷,种地行船很不方便,于是就跨滏阳河建石桥一座,派人在石桥看守庄稼。后来桥塌一孔,东城营人补修,改为东城桥。地主破落,看守庄稼的人就定居建村,起名东城桥,也称石桥。1945年解放后改为石桥。
东城营:相传,汉朝姓胡的在此建村得名胡家庄。东汉时曹操在此屯田,曾在村东筑土城一座,故改名为东城营。
屯庄:相传,古时这里周围有10多个村庄,明朝燕王扫北时,周围村庄房屋被烧光,人死大半,剩下的人搬到一起居住,得名屯庄。
南、北左良:南、北左良原是一个村。东汉时曹操在此屯田,称南营。有一年遭灾荒,曹操就把库粮分给难民,百姓得救,大家为感谢曹操的恩德,改南营村为佐粮营,沿用中写成左良。后分成两个村,以其地理位置分别叫南、北左良。
郑庄:相传,明朝时姓郑的在此建村,得名郑家庄。1982年改为郑庄。
吴庄:相传,清朝时姓吴的在此建村,起名吴家庄。1982年改为吴庄。
(十四)时村营乡
时村营乡位于磁县县城南部偏西12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时村营。东与讲武城镇接壤,西与岳城镇交界,南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隔漳河相望,北与西固义乡为邻。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45.94平方公里。全乡6005户,25678人,均汉族。辖16个村民委员会,含16个自然村。
时村营:相传,东汉时建村。因姓时的在此建村而得名时村。后时姓绝户,东汉时曹操在此建兵营,改称时村营。
白庄:相传,一户姓白的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定居,得名白家庄,后改为白庄。&上陈:相传,清朝时村庄建于岗坡上,村里姓陈的多,得名上陈。
田庄:相传,汉朝时姓田的在此建村,得名田家庄,后改为田庄。
小盆沟:相传,清朝时建村。该村居民原籍大盆沟,因家庭纠纷迁到这里定居,后发展成一个村,又较大盆沟村的人少,故称小盆沟。
牛尾岗:相传,明朝时建村。原名千家店。朱元璋童年住在他外祖父家,同几个小孩给地主放牛。一天,朱元璋和几个放牛娃把一头牛杀死烧着吃了。他们怕地主怪罪,就把牛尾巴埋入土中,牛头埋在屯头(即岳城镇的七屯头),骨头撒到撒谷(村),并和几个放牛娃约好,如果地主问及此事,就说牛钻地里了。回家后,地主果然发现少了一头牛,追问此事,朱元璋说钻地里去了,地主不信,逼着朱元璋一起去看牛钻到那里去了。结果找到牛尾巴,朱元璋往外拔,听见牛在地下叫,地主才无话可说。大家为纪念这个有趣的故事,把当时插牛尾巴的岗坡,取名为牛尾岗,把千家店改为牛尾岗村。
庆和峪:相传,明朝时建村。因村四面环岗,村西有一条天然河沟,四季浅水常流,得名清河峪。后因土肥水足,年年丰收,沿用中改为庆和峪。
西李庄:相传,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因与讲武城乡的李庄重名,改名西李庄。
小屯洼:曾名小屯庄。相传,清朝时建村,只有18户人家,和周围村比较起来,村子很小又处于低洼处,故得名小屯洼。
西曹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曹姓迁至西清流又转迁至此定居,得名曹家庄。简称曹庄。后&12
为与讲武城乡曹庄相区别,改称西曹庄。
陈庄:相传,明朝时建村。原名东庄。明末兵荒马乱,从河南杞县逃来陈策夫妇二人,在该村落户,人口发展很快,东姓绝户,故改东庄为陈家庄,1949年简称陈庄。
西小屋:相传,三国时建村。曹操在讲武城练兵时,这里设有打更房。房建在一条小溪旁边,门头上题有“溪晓悟”三字(意思是房子建在小溪旁边,更员不误打更)。据查,清初村中百姓所用布袋上都印有“溪晓悟”三字,在沿用中写成了西小屋。
撒谷:明朝时建村。传说朱元璋杀牛,把骨头撒到这里,得名撒骨。后这里盛产谷子,改名撒谷。&上、下七垣:相传,商代就有人在此居住。因紧靠漳河,为防洪水侵袭,在村西南筑高墙一道,取名漆垣。后沿用中写成七垣。又因人口增多而形成两个居民点,并以其所处漳河上下游的相对位置分别取名上七垣、下七垣。
武吉:相传,明朝时一个爱武术的人在这里领着人练习武艺,当皓月当空,在漳河边练刀枪,刀枪之光映入河中,一片星光,古人以吉星高照为祥兆,故取名为武吉。
(十五)南城乡
南城乡位于磁县县城北部偏西16.5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南城。东、南均于台城乡交界,西与林坛镇及武安市接壤,北与邯山区北张庄镇毗邻。1984年4月改称南城乡,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史村乡并入南城乡,仍称南城乡。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54.94平方公里。全乡5810户,24842人,均汉族。辖25个村民委员会,含18个自然村。
南城(东南城、中南城、西南城、北南城):相传,战国时于现在的村北羌村洼建有一个村庄。后因旱涝等自然灾害而搬迁到四处,形成现在的南城、北城和前、后羌村。现在仍流传着“南抻抻、北抻抻”之说,意思是在原来的位置各向南和向北挪移了,沿用中改写成南城、北城。
东、西陆开:相传,东、西陆开中间有府君庙一座。宋时,原定在此建城,因上有河口,不利安全而停建。到明朝,分居在周围的六个村庄瘟疫传染,死人甚多,留下的人都迁往府君庙两边居住,起名六开村。后人口繁多,以府君庙为界,分东西街,以后又称东陆开、西陆开。也有人说陆开村周围有六个路口,起名陆开之说。
任庄:相传,清朝时姓任的在此建村,故得名任家庄,后改名任庄。
安河:相传,明朝年间有一次发大水,把河口村冲了一半,其中张、索两家被河水冲九里之远,靠岸后在此建村,起名安河。因这里距河口九里,故有“九里安河”之称。
前、后羌:相传,明洪武四年从陕西羌村迁来两户人家在此建村,为纪念祖籍、不忘家乡,建村后仍名羌村。以其南北位置称前羌、后羌。
北城(前北城、中北城、西北城):相传,明洪武年间,从武安花盆峧迁来孔氏兄弟俩人,在九河湾建村,后因河水改道,居住不定,生活困难,南边有村南城,谐音“难成”,于是反其意起名“必成”,沿用中改写成北城。后人口增多,按其地理位置分为前北城、中北城、西北城。
孟洼:相传,明朝时姓孟的在此建村,此地较周围地势低洼,得名孟洼。
前、后、中史村&北谷拖&前、后塔:相传:明朝史姓到此开荒种地,后繁衍形成两个村庄,即北史村(现在前、后史村的前身)、南史村(也叫塔史村,现在前、后塔子的前身),后南、北史村的人迁居两村之间定居,形成村庄,叫中史村。再后,北史村分为前、后史村,南史村分为前、后塔子。中史村分为中史村、谷拖。
前、后塔子:唐朝时两村中间岗上有一塔,塔南称前塔,塔北称后塔。
北谷拖:原属中史村,称前街,中史村称后街。和中史村同处一个峡谷里,看上去谷拖村像中史村一个尾巴,故名谷拖。因固义乡有谷驼村,1982年改为北谷拖。
东、西、中河口:解放前三河口为一个自然村,因此村为涧河的发源地,得名河口村,又名河头村。解放后,河口村以其相对位置而命名为东河口、西河口、中河口三个村。
(十六)台城乡
台城乡位于磁县县城北偏东20公里处,乡人民政府驻地台城。东与花官营乡毗邻,西与南城乡、林坛镇接壤,南与西光禄镇、邯山区马头镇相依,北与邯山区北张庄镇为邻,1996年元月林峰乡与台&13
城乡合并,称台城乡。因乡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33.52平方公里。全乡5748户,24580人,均汉族。辖15个村民委员会,含15个自然村。
台城、河北:台城、河北原是一个村,统称台城。台城是战国赵武灵王避暑之地,宋范成大《揽辔录》云:“台城镇故城延袤十数里,城中有灵台陂陁,邯郸人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舞台上,城旁有廉颇、蔺相如墓云”。后因纳粮纠纷,为便于行政管理,以中间河沟为界分成河南、河北两个村。1982年将河南复为台城,河北村保留原名。
赵拔庄:相传,战国时建村。该村原址在赵国皇城之内,因赵王建造皇城命其从皇城内南迁拔出,得名赵拔庄。
东、西、中郝村:三郝村原为一村,建于明朝。当时,这里树林高大,茂密成荫,遮天避日,过往行人称之为黑夜一般,后建村时取其意为黑村。沿用中改为郝村。后分为三个居民点,按其地理位置分别叫西郝村、中郝村、东郝村。
东、西、中城基:唐朝时建村。原为一村,分三个居民点,东城基在宝塔寺后,曾叫寺后头;中城基姓丁的多,叫丁家街;西城基姓史的多,叫史家街,但均为台城基地,统称城基,按其地理位置分别称东、中、西城基。
林峰:曾名临峰。相传,宋朝所建。因南岗上有一片松林,像高入云霄的山峰,得名林峰。&车角:相传,宋朝杨六郎在车骑关练兵,筑城御敌。该村位于车骑关的西北角,故得名车角。&严庄:相传,清朝时建村。后屯庄有一户姓严的迁到这里落户,起名严家庄。1982年改为严庄。&东、西贺兰:相传,这两村建于明朝末年。因南靠贺兰山而得名,按其地理位置分别为东贺兰、西贺兰。
白村:相传,明朝时建村。当时这里是烧石灰的地方,又是交通要道,来往行人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故建村时称白村。
(十七)陶泉乡
陶泉乡位于磁县县城西部偏北33.2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在韩家沟村南原老爷庙址。东与白土镇毗邻,西、南与涉县西达镇、关防乡、合漳乡接壤,北与贾璧乡搭界。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中岔口乡并入陶泉乡,仍称陶泉乡。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89.03平方公里。全乡4574户,19557人,均汉族。辖22个村民委员会,含22个自然村。
陶泉(含韩家沟、索庄、杨庄、霍王庄、申家沟、塔湾六村):明朝时建村。相传,韩家沟村后有一山泉,供人畜饮水。后来人口增加,泉水不足,众议掏泉增加水量,结果水并无增加。为了生活,各自选地定居,形成七个村:韩家沟、索庄、杨庄、霍庄、王庄(后霍王二庄合并为霍王庄)、申家沟、塔湾。
韩家沟:明朝时,山西洪洞县韩思、韩念兄弟二人来此定居,繁衍成村,故名,沿用中简称韩庄。&霍王庄:明朝时,霍、王两亲家由彗峪迁此,各建一村,分别取名霍庄、王庄。1937年后两村合并,称霍王庄。
索庄:明代索姓迁此建村,得名索庄。
杨庄:明朝杨姓在此建村,得名杨庄。
申家沟: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申姓迁此定居,取名申家沟,后改为申庄。1982年复为申家沟。&塔湾:明末清初,白土索姓迁此,位于塔的东边,又因建于湾中,得名塔湾。
彗峪:相传,清朝末年建村。村居深山沟,山上多狼出入,人烟又少,觉得这里偏僻害怕,得名彗(彗,音sao)峪,意即害怕的山沟。
南王庄、北王庄:明代,山西洪洞县王家增、王家林兄弟二人,迁民至野狐泉落户,名小井村。后人口增多,改为王家庄(香亭上刻有王家庄)。清康熙年间,王姓一部分迁往小井沟北,起名北王庄,原村改名南王庄。
齐家岭:相传,清朝时建村。姓齐的把村建在一个山岭上,叫齐家岭。
辉水:村民依坡而居,村前有一深壑,村民烧炕烧饭以柴木为主,燃后的灰烬倒入沟壑中,到了雨季,厚厚的草木灰顺水而下,成为灰水,故村名为灰水,沿用中改为辉水。
南、北、中岔口:南、北岔口建于明朝。洪武四年从山西迁民到此,因村建在南北相对的两个山岔里,北面曰北两岔口,南面曰南两岔口。沿用中称南、北岔口。中岔口建于清朝,因在南北岔口之间的河滩边沿建村,故名中岔口。
东、西花园:原为一村,建于清朝。该地原有一个寺院,寺院东边有一花园。后来张二庄有人迁此建村,起村名为花园。后人口增多,居住在岭东边的叫东花园,在岭西边的叫西花园。
后花园:清朝时北岔口赵姓迁此居住,发展成村,因位于西花园之北,得名后花园。
十步槽:相传,明清时建村。因村前有个自然形成的石槽,长约十步,故名十步槽,也叫石步槽。&高穴:相传,清朝时建村。村西山上有洞穴一个,传说山洞是风水宝地,有仙景内存,建村时得名高穴。
五里河:相传,清朝时建村,史姓在此居住,后北岔口几户姓赵的迁此建村,因距北岔口村五里,又位于旱河两岸,故名五里河。
西韩沟:据碑文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建村,居民姓韩得名韩家沟,为与韩家沟相区别,改名西韩沟。
花驼:建村古老,村南现存古石槽、碾子,本村庙碑记载原村名欢儿驼。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郭姓迁民至此,清朝时以村北山似骆驼,果树遍野,春夏百花争艳,甚是喜人,故改名花驼。
(十八)都党乡
都党乡位于磁县县城西部25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都党中莲花。东与黄沙镇、峰峰矿区界城镇毗邻,西与白土镇接壤,南与观台镇隔漳河相望,北与白土镇为界,1961年5月成立都党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称都党乡。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40.95平方公里。全乡4175户,17854人,均汉族。辖12个村民委员会,含10个自然村。
都党(南莲花、中莲花、北莲花):相传,宋朝建村。古时有人来这里抢劫,被百姓武装堵挡击退。故得名堵挡村,沿用中写成了都党。后为便于管理,分为三个行政村,因村东有莲花山,分别称南、北、中莲花。
三合:据查,该村原系老毛沟、南街、大洼地三个居民点,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抗日形势需要,三处居民合为一个村庄,改名三合村。
辛四庄:据查,这里系辛庄管辖的四个居民点,即小曹峧、暴家脑、苍龙庙、大曹峧。到1943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四个居民点合为一个村,因与辛庄相邻,起名辛四庄。
辛五庄:1943年,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将原属都党乡、白土镇管辖的五个山沟里的居民合为一个村庄,因与辛四庄相邻,故名辛五庄。
双合:原属上寨管辖的大东沟、韭菜沟两个居民点,1943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两村合一,得名双合村。
辛庄:原名莲花寨。相传,清朝末建村。此地地薄石厚,水源奇缺,百姓生活艰苦,得名辛庄。&同义:据查,1943年,为适应抗日需要,将冶子、石场、辛庄3个村的山地居民点合为一个村,取名为同义,意为共同崇尚义理。
石场:相传,唐朝末年建村。此地原是挖采制碗用的石料场,故建村叫石场。岳城水库兴建时,部分居民向村北迁移。
台子寨:相传,汉朝末年建村。因建在一个土山头,村南、村西临漳河,天长日久,被冲刷得像墙壁一样,形似一个台子,故名台子寨。
冶子:相传,宋朝时建村。当时这里盛产瓷器,后来发展成村,起名冶子。
(十九)北贾璧乡
北贾璧乡位于磁县县城西北部30.8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北贾璧。东与峰峰矿区义井镇、和村镇毗邻,南与白土镇、陶泉乡接壤,北与武安市马家庄乡相连。1996年1月并乡扩镇,杨家堂乡并入北贾璧乡,因政府驻地得名。总面积74.87平方公里。全乡7365户,31493人,均汉族,辖25个村民委员会,含22个自然村。
南、北贾璧: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走南阳时,一天骑马路过这里,远远望见一块石碑,走近看时&15
碑面无字,刘秀说:“原来是假碑”。后来写成贾璧。按其地理位置,北边的叫北贾璧,南边的叫南贾璧。
中贾璧:原叫土台村,后因位于南、北贾璧村中间,改名中贾璧。
岗西:明朝时建村。起初有三个不同姓氏居住在一起,以村居岗西而得名。后来人口增多,就以姓氏分片居住。相传,武安县石洞村韩姓迁此,发展成村,取名韩庄。后武安县崔炉乡西洞村段姓迁来,人口发展超过韩姓,得名段岗西(另有李岗西、刘岗西,现归峰峰矿区和村镇管辖)。后改名为岗西。
索井(西庄、西上庄、新华、双合4个行政村):相传,明朝时建村。最初来这里落户的人在村北后井沟荒草中发现一眼古井,被铁锁锁着,故名锁井,后沿用中书写成索井。
大红脑:相传,在200年前,武安县伯寺村许姓弟兄三个人外逃,其中一个在此定居,因位于红土岗,故得名大红脑。
青碗河:相传,隋朝建村。开始有人在这里烧制青瓷碗具,后来发展成村。因位居旱河北岸,故起名青碗河。
杨家堂:相传,明朝时几户姓杨的在此建村,人口兴旺,儿女满堂,起名杨家堂。
南、北峧&杨家峧:这三个村建于清朝。三个村居住在三条相邻的山沟里,沟即峧。三条沟流水汇合同入洺河,故称三峧。按其地理位置分别叫北峧、南峧,杨家峧因多姓杨而得名杨家峧。
柳树池:清乾隆年间,山西王继东、王继仓兄弟逃荒至此,建窑居住,为治河蓄水,在村东旱河中建一水池,栽植树木,因柳树成荫,故名。
柴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柴姓迁此定居,后移至小岭山麓下,故名小岭底。1965年,因村中居民多姓柴,改名柴庄。
水峪:相传,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山西洪洞县柴姓迁来,在火石岗之侧建村,起名火石岗村。不久,居民以为柴遇火不利,以水能灭火,而村庄又在山峪里,故改名水峪。
田家庄:相传,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田家嘴田姓迁此定居,发展成村,得名田庄。因与时村营乡田庄重名,1982年改为田家庄。
岩家峪:据查,民国初年建村。因三面环山,岩石陡立,只有站到山顶和进入村口才能看见村庄,故得名岩家峪。
周庄:明朝建村。山西榆次县砖井村周运逃荒至此定居,发展成村,故名周庄。
巩庄: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巩姓迁此定居,发展成村,得名巩庄。
大湾:相传,清朝时建村,因位于一个山沟的大湾里得名大湾。
前、后天濠:两个天濠原是一个村庄,明朝时建村。因村前有一个天然石濠,得名天濠村。后分为两村,按其地理位置分前、后天濠。
西苗庄:相传,清朝时苗姓逃荒至此定居,发展成村,得名苗庄。因和林坛镇苗庄重名,1982年改为西苗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葵花肺热咳喘口服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