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一文化因素是怎样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冠心病的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栏目关注: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中学生如何面对挫折作者:黄立光教学交流年1期字数:4024字体:【大中小】  一、挫折引起的不良后果    我在做班主任的这几年中,学生遇到挫折后自己无法解决的都会找我帮忙,如果遇到挫折后不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那后果是可怕的。例如有的学生由于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而出走,甚至轻生;有的学生由于谈恋爱、打架、偷盗、考试作弊而被学校开除学籍,得不偿失;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后将矛头指向身边的人或物而攻击他们,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遇到挫折后不能正确处理而引起的不良后果。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产生挫折的原因甚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三、中学生遭遇挫折的基本类型    挫折的基本类型较多,但从中学生遭遇挫折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学习性挫折由于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2、交往性挫折由于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或与学校及其他群体人员交往时遇到的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3、志趣性挫折由于个体在兴趣;志向和愿望等方面所遇到的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4、自尊性挫折由于个体在自我尊重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相应满足而引起的种种挫折。    四、正确认识挫折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关键在于遭遇挫折时,能否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能否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从而振作精神,重整旗鼓。巴尔扎克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困难往往无法避免,但对待困难的心态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我们应该选择的是积极的态度。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一天晚上,爱迪生多年来研究和改进有声电影的许多宝贵资料都被一场大火烧光了。但他没有消极、悲观,反而安慰老伴说:“别难过,不要看我67岁了,从明早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果然,第二天爱迪生又埋头在有声电影的研制工作中了。与其悲观,不如行动。宋朝学者程颐说过:“最大的罪过莫大于自暴自弃。”一个自暴自弃的人,成功将永远与他无缘。    五、怎样提高挫折承受力    1、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就可以提高挫折承受力。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总结了三条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一是“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会发生或必不会发生的信念,通常与“必须”“应该”等的词联系在一起。例如,“我必须表现良好,并受到某重要人物的赏识,若不能如此,我就是一个无能的人”“你必须公平对待我,如果不这样,将很可怕,我会无法忍受”。二是“过分概括化”,指在一件事上失败了,便推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能成功,这种不合理性也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的产生。三是“糟糕之极”,即认为某事情发生了会非常可怕,是灾难性的,以至于无法忍受。  当你因为考试未通过,与同学关系紧张,未能当选班干部,生理上有缺陷等原因,而感到、悲观的时候,审视一下自己的观念,看自己是否陷入上述不合理的泥沼中。  2、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人们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为自己规定的目标水平。挫折总是跟目标受阻联系在一起,挫折就是有目的的行为受干扰,目标没有实现所引起的。目标对行为有激励作用,一般情况下,目标越高,行为动力越大,成就也越高。但是如果目标过高,超过个人能力所能支持的限度,人们的行为动力反而减小,并导致失败。  所以遇到挫折时,应审视一下自己的目标水平,看它设置的是否得当,得当的目标应当是具有较大的把握实现,又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可能实现。  3、放下过去向前看  既然已成为过去,何必再沉浸在痛苦的深渊里?就像莎士比亚说过的,“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情愿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所以,面对挫折,不必忧虑,不必悲伤,不必流眼泪。放眼往前看,地球仍旧要转下去,太阳依然会升起来。一切都会过去,我们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  4、学会悦纳自己  一是发现自己的优点。努力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并逐点用笔记录下来。可分类记录,如个人专长、曾做过的有益的和建设性的事、此前人们对自己的称赞、受过的教育和培训、家人和朋友对自己的关怀等等。  二是肯定自己的能力。每天至少找出三件自己做的成功事。不要把成功看成登上月球、发明炸药那样大的事。成功可以是顺利买到合适的衣服,可以是在图书馆借到了满意的书,可以是完成了一篇作文,也可以是为大家做一盘可口的凉菜等等。一天至少胜利完成了三件事,又怎能责备自己一事无成呢?  三是培养某方面的兴趣。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找一样来培养、发展,使之成为自己的专长。你所拥有的专长不必那么复杂和艰深,可以是简单的游泳、做菜、织毛衣等。有了专长,就有机会做主角,自然神采飞扬。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遇到挫折时,朋友、行人的帮助和支持也是提高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挫折承受力强的人都善于得到他人的帮助。  人际交往遵循互惠互利原则,你要想在困难时得到朋友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在别人困难时,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此外,应多与亲人、朋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这是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  6、遇到挫折你可以这样做  第一,沉着冷静,不慌不怒。  第二,增强自信,提高勇气。  第三,审时度势,迂回取胜。所谓迂回取胜,即目标不变,方法变了。  第四,再接再厉,锲而不舍。当你遇到挫折时,要勇往直前。你的既定目标不变,努力的程度加倍。  第五,移花接木,灵活机动。倘若原来太高的目标一时无法实现,可用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来替代,这也是一种适应的方式。  第六,寻找原因,理清思路。当你受挫时,先静下心来把可能产生的原因寻找出来,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情绪转移,寻求升华。可以通过自己喜爱的集邮、写作、书法、美术、音乐、舞蹈、体育锻炼等方式,使情绪得以调适,情感得以升华。  第八,学会宣泄,摆脱压力。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惆怅,有人犹豫,此时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泄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可以减轻精神疲劳;同时,宣泄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措施,它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  第九,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当人们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时,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医生会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循循善诱,使你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第十,学会幽默,自我解嘲。“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积郁、平衡心态、制造快乐的良方。当你遭受挫折时,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比如“吃亏是福”、“破财免灾”、“有失有得”等等来调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难得糊涂”,冷静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调整心态。    六、中学生挫折教育亟须强化和提高    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的文化传统,反映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温室”教育。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溺爱和娇惯,对他(或她)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城里的孩子,家里大多有电脑,电子琴、游戏机、钢琴等,应有尽有,除在校时间,同学间或与同龄孩子间接触机会甚少。吃父母、拿父母、靠父母;没吃苦,吃不得苦;依赖性强,缺乏自治、自理、自立、自强精神;从小学到中学“一条龙”服务,家长承包责任制,不少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心,意志薄弱,控制力较差,对人生体验一片空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评价观念。有的同学因一本书,一件学习用品,几句冷言,一点小摩擦而发生口角或拳脚相加;有的同学因单元考试发挥不好,甚至作业被教师责成“重做”就闷闷不乐,心存不满,甚而痛哭;有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和家长吵闹……究其源,盖其因,是学生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挫折锻炼。在某种意义上讲,从小形成的挫折耐力,是非常必要紧迫的,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亟须强化和提高。  今天,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仅仅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学生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案例已经并不罕见。教育方法当然值得反思,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将注意力专注于减压,而不是投向增强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发展心理咨询事业,情况非但不会好转,还将继续恶化。谁都知道,温室里成长的花朵,经不得自然界的雪雨风霜。同样,在过度人性化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人,就像玻璃心和水晶鞋一样,虽美伦美奂,却脆弱至极,一击即碎!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第一节概述随着当前世界医学模式由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观念正逐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不仅受生物学因素影响,而且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护理工作者有必要理解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了解影响人类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及其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从而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更为全面。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一)健康与疾病的一般观点健康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人们也非常关注自己是否健康。然而,要对人的健康标准作界定又非常困难。长期以来,医学界习惯采用病理、生理和生化等生物学测量指标作为是否健康的标准,即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显然,这一健康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它没有考虑到人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文化背景对健康的影响。例如,大多数神经症病人,尽管自己感到极为痛苦,但往往没有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阳性结果;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其生物学指标差异甚大,以此判断个体是否健康的标准很不一样;大多数疾病在早期没有症状,一般常规检查也不易查出;更为重要的是,从疾病角度看健康,往往多考虑消极一面,忽视个体自身维持健康的积极力量。因此,单纯生物医学观点难以反映健康的全部内涵。同样,对疾病的界定也不应该单纯依据生物学标准来定义,因为患病的主体是人,一个生病的人不仅在身体上有生物学改变,而且更有其心理的感受和社会功能的改变。因此,病人的角色具有三种含义:第一,躯体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客观症状和体征,即所谓疾病(disease);第二,心理上有主观的不适感觉,称之为病感(illness);第三,生病后往往难以履行自己应负的许多社会责任,例如不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需别人照顾等,称之为病患(sickness)。显然,即使从疾病的角度看,健康更应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最近WHO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定义,要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道德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才称健康。国内学者把健康的界定具体理解为:1.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2.无主观不适的感觉;3.无社会(第三者)公认的不健康行为。这一看法与WHO的健康定义是完全一致的尽管没有WHO的健康定义全面,但更便于操作实施。此外,健康与疾病不是相互对立的概念,二者之间没有'条绝然分界的鸿沟,而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生命过程。如果个体能够适合环境的变化,就意味着健康;如果不能适应,则陷入疾病状态,就意味着健康不良(图31)。重度病态一中度变态一轻度变态适应正常适应良好极为适应一全面适应&--+++++十一一一+&衰弱健康健康健康健康健康完好或死亡极不佳欠佳正常良好很好状态图3l健康疾病的连续过程(二)心理健康的概念从上述健康的概念中可以看到,人的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水平根据生物学指标不难判断,而心理健康则要按许多标准来划分,情况更为复杂。一般而言,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根据以下指标来进行划分;1.根据有无心理症状如焦虑、强迫、抑郁等来判断。2.根据有无有价值的心理品质如幸福感、和谐、自尊感、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来判断。3.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判断,即所测量的心理特质是否分布于一定范围内,过于极端的心理特质往往是不健康的。4.根据社会或文化的标准来判断,即被目前社会或文化环境接受的行为大都是健康的。照此标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要自我感觉良好,又要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行为被社会所认可,还要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具有很高的心理学专业水准,不易为一般护士掌握。因此,国内一些学者参照行为适应情况制定了另一套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1.乐于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工作成就感。2.乐于与人交往,能够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常多于负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等)。3.对自己有恰当的了解,进而能有悦纳自己的态度。并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以为羞耻或怨天尤人。4.和现实环境接触良好,并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生活各种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逃避。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具有:①充分的适应能力;②充分了解自己井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价;⑧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⑧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当的情绪发泄和控制;⑨能做有限度的人格发挥;⑩个人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规范,并有恰当的满足感。上述标准简便、易于理解,但并非绝对。健康的人未必都全部符合这些标准,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异常反应。所以应从总体上并以经常出现的行为对个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大致的判断,切忌根据某项标准轻微不符便判断心理不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事实上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的范围,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差异只是程度上不同,并无质的改变。如果要准确全面地判断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专业人员依据专业标准进行判断,其结果更为可靠。二、理社会因素概述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倾向老龄化,人们面临的各种心理社会方面紧张刺激随之增加,从而使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谱和死因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肆虐于人类的众多传染病有的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有的已接近从地球上消失,而过去一直病因未明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成了当今死亡原因中的主要疾病(表31)。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在许多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何为心理社会因素?其内涵如何?目前把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诸多因素均归于心理社会因素的范畴。为了叙述清楚起见,现分别以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加以阐述。(一)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其中,个体的认知、情绪及人格特征与生物遗传有较密切的联系,从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决定人们待人处事的行为模式,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有决定性意义,故又称之为内在的心理品质:而个体处理各种外界刺激的应对方式和日常活动中的生活方式则更多与后天获得性有关,通过后天学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使之在复杂的生活中应付自如,或者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故又称之为外在的心理品质。一般认为;心理因素使个体赋予某些易病倾向,从而在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作用下易于表现出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1.认知能力个体认知能力不足、歪曲或认知障碍均可使个体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现实的评价,不能作出合理的决定,从而难以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使挫折机会增加,导致健康状况恶化。2.情绪情绪的基本概念、性质、特征详见本书第二章,这里提供一些有关情绪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证据,说明情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意义。(1)情绪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愉快、平稳而持久的积极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活动的效率倍增,同时也有利于保持身体务器官系统功能正常,使人的身心和谐,增进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情绪一般对人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2)情绪与疾病;俄国生理学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顽固的忧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国外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与情绪紧张有关的患者人数占全体门诊病人的76%。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证明情绪可以影响人的疾病发生和发展,而疾病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变化,二者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情绪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有:癌症、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疾病等。3.人格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并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根据反映个人内在的人格特征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把人格分为许多类型,这种理论称之为人格类型理论(personal“ystyletheory)。Mill。n提出了8种及心理健康有关的特殊人格类型及其典型行为表现(表32)。人格心理特征不仅与心理健康有关,而且与生理健康和躯体疾病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某些躯体疾病在发病前具有一些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美国学者Friedman和Rosenman(1959)发现具有“A型行为类型”(typeALehaviorpattern,TABP)特征的男性成年人高发。所谓“A型行为类型”是指争强好胜,追求成就,攻击,缺乏耐心,常感时间紧迫,醉心于工作,时时感到有压力以及急于求成这样一组行为特征;而具有“B型行为类型”(TBBP)特征者则平日悠闲自得,得过且过,从容不迫,不计较事业有无成就。进一步研究发现,TABP者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水严高于TBBP者,因而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另外两个与人格有关的概念是应对方式(copingstyle)和生活方式(lifestyle)。应对方式是个体对付各种外在环境和内在刺激作用的一种手段,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有密切关系,成功地应对各种刺激作用,有利于保持最佳健康状态(应对方式的概念和作用将在本章第三节中详述)。生活方式则是指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个人生活的行为模式及特征。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面对社会生活压力越大,越容易出现某些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药物等,从而对个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严格地讲,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应对问题的策略。国外学者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套根据从生活方式估计其预期寿命的方法(表33),然而这毕竟是一大致的粗糙的估计,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影响预期寿命值,因而此结果并不能作为个人寿命估计的绝对准确值,其意义在于提示个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健康长寿。4.动机与需要个体的行为动机过强或过弱,需要太高或太低,都有可能使个体经历更多的环境刺激或内心体验到更高的压力,影响个体的健康。(二)社会因素指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事件,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生活状况、医疗条件等。对于不同的人,“社会”的概念不同,内容性质不同。母亲温暖的怀抱是相对于婴儿的社会,快乐的家庭是幼儿理想的社会,成年后面对的社会是复杂的整个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个角落,医院是相对病人而言的特殊社会,个体接触社会各个方面越多,面对的社会因素就越多。社会因素分类并不统一,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分类法。我们把社会因素分为四个方面:1.社会环境本身的动荡和变迁如政治动荡、制度更迭、战争、经济变革等,这些事件将涉及到社会每个成员。2.个人生活中的遭遇和变故包括负性事件和正性的事件。负性事件如意外事故、患病、死亡、失业等;正性事件如事业上的成功、晋升、获奖、结婚等,正性事件一般有利于健康,但如果过分强烈持久,也会产生不利的后果。这种对个体健康能产生很大影响的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情境、变故也常被称之为生活事件(1ifeevents),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多,也较深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姆斯(Holmes,),根据5000多人的调查结果,对生活事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编制了“社会重新适应评定量表”(表34),该量表包含43个生活事件,以生活变化单位(1ifechangeunits,LCU)为计量单位,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LCU与lo年内的重大健康变化有关。比如,LCU小于150者,可能来年健康平安;若LCU在150至300之间者,次年患病可能性为50%;若LCU大于300者,则次年患病可能性高达70%。当然,这种分析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应用到具体个体时还应考虑到个体生理和心理素质对健康的影响。3.社会文化因素每个社会成员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面对众多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要求每个成员作出应对和选择,适应者健康,反之有碍于健康。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①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②社会中不同的观念如守旧与创新、落后与先进、代沟现象等,不同的价值观;⑧语言环境的改变;④异地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⑤不同的宗教信仰等。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转移,时代的变迁,从而面临大量社会文化因素的挑战。4.社会支持指个体处于危机情况时,得到来自不同群体者的帮助和关心,如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Duck(1992)把社会支持分为三类:①情感支持,主要指亲朋好友通过礼物、问寒问暖、陪伴、倾听及必要的物质帮助等方式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②能力支持,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使人能够有效处理各种事物,保持高度的自信;⑧网络支持,网络成员的相互支持,如学生网络中某一成员突患急病,网络中成员均从各种渠道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这三种社会支持在正常生活中也无时不有。一般认为,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缓冲各种外界刺激所致的紧张,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起相反作用。在医院环境中尤其要注意:①物质支持要恰当,不恰当的物质支持更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②注意社会认可性,例如大多数癌症病人刚入院时不愿过多地与人谈论病情,不愿病情公开化;③不要损伤自尊心,只有当受支持者人际关系足以能够让别人参与时,社会支持才能发挥作用,而当其人际关系受到危机的影响变得非常脆弱时,社会支持的方式需慎重选择。三、如何解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从而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据我国在年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19282例死亡原因中,前十位引起死亡的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95.26%(表35),引起死亡的前三位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三者占死亡总数的67.59%,同时可以看到,在所列与死因有关的四个因素中,生物学因素仅占1/3左右而一半以上的因素与环境和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有关,因此WHO把冠心病、血管病、糖尿病等归为与人类生活方式及应激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充分说明了心理社因素的重要意义。按照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关系。1.心身统一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二者相互影响,以“心”为主导。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因此,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要注意心身两个方面的反应,不能只注意这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2.人与环境的统一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且还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内,因此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学特性,更要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使个体达到古人所言“天人合一”境界的最佳健康状态。3.失衡与适应的统一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许多自然的和社会的不利因素,SI起个体心身失衡。然而,大多数人均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生活和谐有序。这是因为个体在与外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应对行为模式,使个体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的改变,从而使个体健康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的和谐一致。因此,个体自身的心理特征是保持个体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第二节心理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一、挫折的概念心理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情绪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在生活上和事业上的远大志向,随即产生了具体行为目标,如果在通向这些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阻碍,人们可能产生四种情况:第一,经过自己的加倍努力,提高了克服这些障碍的能力,最终达到了自己目标,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第二,改变自己的行为,绕过障碍,到达目标,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常见;第三,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则可以改变目标,避免产生挫折;第四,如果非要跨越障碍到达目标,又无路可走,不能到达目标,这时人们才产生了挫折感。例如,某护士负责护理的病人中有一危重病人,需要采用一台先进的护理仪器协助护理,但是该护士尚未掌握该台仪器的使用方法,从而在护理该病人中出现子困难。此时,该护士可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虚心查阅资料,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熟练地撑握了该台仪器的使用,从而圆满地完成了护理该病人的任务,即经过努力达到了目标;第二,向护士长提出换一台自己能够熟练使用的功能相同的仪器,从而达到护理该病人的目的,即改变行为手段,绕道达到目标;第三,也可向护士长讲清理由,得到谅解,要求已熟练掌握该仪器的另一名护士负责该病人护理,即改变目标,回避挫折,最后,这些途径均行不通,尽管作了很大努力,短期内仍然不能熟练使用该仪器,无法克服障碍,故达不到护理该病人的目标,产生挫折感。因此,从这些情况看,心理挫折又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而又不能克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尽管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然而只有同时具备引起心理挫折的诸多要素,才会发生心理挫折。从上面对心理挫折的分析,其要素可概括如下;1.具有必要的动机、需要和目标。2.要有满足动机、需要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3.在通向达到目标的道路上有无法克服的阻碍。4.主观上知觉到阻碍无法克服。5.必须有对心理挫折的体验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二、心理挫折的原因与影响其程度的因素(一)心理挫折的原因形成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客观外界因素和主观内在因素。1.客观外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很强的噪声水平、很低的照明水平、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等。病房噪声过大使病人无法好好休息;天灾使农民庄稼歉收,许多事情想到要做时因时光飞逝、年龄过大而不能如愿;在病房过春节的病人,往往因高家太远,难以与亲人团聚……无数的遗憾,都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发生。(2)社会环境因素:所有在前一节中提到的社会因素均可能导致心理挫折。例如,在异国他乡无法克服的语言障碍;由于种族差异而受到歧视;由于护士执证上岗的制度实施,难免使极少数护士要另谋他业,等等。这种社会环境的限制,使个体在实现动机和需要的目标上局限在有限的范围,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挫折,远比自然环境所导致的要多得多,影响也大得多。2.主观内在因素也称为个人起因的挫折,主要涉及到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1)心理条件:包括个人的能力、人格、动机、需要等因素。例如,智力低下者想要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人格极端内向者想成为优秀的公关人员;对护理病人毫无兴趣者,想要成为优秀的护士;一生追求发明“永动机”者,等等。这些事例所定的目标均超出了个人的心理能力,难免不发生心理挫折。(2)生理条件:指个人的体能、容貌、身材以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导致不能正常生活或不能胜任工作,生活或工作中遭到失败等。例如色盲者报考医学院校,青霉素过敏者从事护理工作,五音不全者想成为音乐家等,这样可想而知,心理挫折在所难免。(二)影响心理挫折程度的因素每个人都可能体验过心理挫折的感受,只不过程度不同,这主要与每个人的抱负水平和挫折的容忍力有关。1.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预计的期望水平。预计的期望水平高,抱负水平就高,如果抱负水平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自不量力,追求无法实现的目标,难免不产生严重的心理挫折。一般而言,抱负水平高的人比抱负水平低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挫折,例如两位准备报考护理专业的考生,甲发誓要考上重点大学护理系,乙则对考上护士专科学校都没有把握,结果两人同时被普通医科大学护理系录取,这样乙会心满意足,甲则可能认为是一次失败。2.挫折容忍力指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有的人能忍受严重的挫折,毫不灰心丧气,保持心理平衡;有的则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颓废沮丧、一蹶不振,甚至出现行为失常或心理障碍。个人对挫折的忍受力主要受到生理条件、过去受挫折的经验以及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1)生理条件: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属于强平衡、灵活型的人比弱型者忍受性要强,身体强壮者比体弱多病者更能忍受挫折。(2)过去受挫折的经验:有的人历尽生活艰辛,饱经人间风霜,久经各种各样困苦的磨炼;另一种人虽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但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经过一定的挫折训练。因此,二者均掌握了处理挫折的技巧,对挫折的忍受力较高。反之,有的人从小受到过多的保护,在后来生活中又过于一帆风顺,故缺乏受挫折的体验;还有的人虽然不断地受到各种打击,但又不善于总结经验,久久不能自拔,这两种人挫折忍受力很差。3.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同样的挫折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们对挫折情境的主观评价不同。一般而言心理健康者都能认识到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尽可能的予以克服。而且从中得到处理挫折的宝贵经验,从而使自己具有更好的适应力,维持最佳健康状态。三、心理挫折的常见行为表现受挫折后,人们往往有以下行为表现:(一)攻击指个人受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出现攻击性行为。根据攻击对象的形式又可将攻击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如病人受到医护人员无故的谴责,他可能“以牙还牙”,怒目而视,反唇相讥,表现为将攻击行为直接指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有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是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人或物,而是把攻击矛头转向其他代替物,如病人在医生那里受了气,转而把气发在护士身上。挫折后攻击行为是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些病人不遵守医院制度,不配合医护人员的常见原因。(二)倒退有的称为“退化”和“回归”,指以退缩式的反应来适应挫折情境。它可以表现为:个体受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也可表现出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的态度,即冷漠;还可以自己幻想的情境应对挫折,借以脱离现实;有时又表现为受暗示性,即受挫后盲目地相信别人,盲目的执行某个人的指示。(三)强迫有时又称为“固着”,指个人遭受心理挫折后,重复进行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这种动作无任何结果,对目标的达到和需要的满足毫无帮助,但仍要进行,不能以更恰当的行为替代。例如有人无休无止的反复洗手,有人总担心家门未锁牢而反复锁门。强迫行为受到惩罚时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强烈。(四)焦虑与妥协焦虑是个体感到受到威胁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况,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但又说不出具体明确的焦虑对象。焦虑对人的心身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轻微的焦虑有利人的潜能的发挥,只有焦虑过度才使人进入应激状态(见本章第三节)。长期应激对人的心身产生负性影响,引起疾病。四、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面对紧张情境时的一种应对方式。一般说来,人们遭遇挫折时,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三个特征:①借助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减弱、回避或克服消极的情绪状态,如心理挫折、紧张等;②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涉及对现实的歪曲,如对现实挫折情境视而不见,错误地把某些特征赋予并不具备这些特征的他人,等等;⑧个体在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通常自己并未意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心理防御机制尽管受到许多心理学家重视,然而大多数研究结果至今仍建立在个案研究和轶事报告之中,缺乏精确控制的科学研究。心理防御机制种类较多,若按对心理挫折作用的性质来分,可分为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两类。建设性的防御机制能减轻或消除痛苦不安,对情绪起缓冲作用;破坏性的则起消极作用,多半是掩耳盗铃的自我欺骗,逃避现实,有时还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当然,就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而言,并不能把心理防御机制绝对划分为是异常或病态的,只有动用不当或过分,影响了个人对周围环境适应,才会成为病态的表现,即使是建设性防御机制,如运用不当,也会起消极作用,就像使用药物一样,使用不当会出现药物反应,甚至有致命后果。(一)建设性心理防御机制1.升华指个体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从一些文艺家的创作中,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样的作品中,均可见到升华机制的作用;在挫折情境中,不乏化消极为积极、化悲痛为力量之生动事例。这样,由于升华机制的作用,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了渲泄,不仅消除了动机受挫而产生的焦虑,而且还使个人获得成功满足感。2.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和理性化,指潜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这种理由为自己接受,其目的是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的自尊。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防御机制。例如,父母打骂了孩子后常言道;“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面出人材。”护士要病人吃一种难吃的药后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合理化通常有两种表现:①酸葡萄心理,即把个人渴望得到但又不能获得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②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有些本来无明显吸引力的东西,在为个人获得,则可能对它大加颂扬,这就是甜柠檬心理。例如病人把疾病导致的明显体重下降解释为“减肥”。3.补偿指个人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躯体或心理缺陷时,通过代偿而得到非常有效的纠正,即个体意识到在某方面较弱时,便针对该薄弱环节做出更大的努力来克服自卑感和相应的焦虑。补偿是一种意识的过程。例如,某些残疾者通过惊人的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成为了著名作家、画家或运动员等。某些者通过补偿作用而成为讲话流利的演说家。尽管补偿作用是个体克服人生道路上众多挫折的有力手段,但如果使用过分,会导致心理异常,如某些自卑感很强的人在行为上可表现为自以为是、攻击好斗、自不量力等,过度补偿对心理健康不利。4.抵消指以某种象征性活动或事情潜意识地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似的,以此来减轻心理的不安。例如,按我国的习俗,过年或婚嫁等喜庆日子,忌讳言“死”、“去了”、“碰鬼”等不吉利的话;在医院里,亲朋好友的去世,常常不叫“死亡”,而称之为“永远的离开”,停放死尸的地方也大都称为“太平间”,以此来减轻失去亲朋好友的内心痛苦。5.替代当个人所确立的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时,或者受到条件限制而无法达到时,他会设法制定另一目标,取代原来的目标。常言道:“条条道路通罗马”,“一颗红心,两种打算”就是替代作用的具体表现。6.认同指把别人具有的而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加到自己身上。如有的人总喜欢把自己和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名人或有名望的单位联系在一起,从而求得一些间接的光荣,借此减少挫折的影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潜移默化地吸取父母的一些品质,纳入自己的人格之中;某些病人开始时较自私,但住院时间一长,受白衣天使那种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感染,出院后也变得乐于帮助他人了。7.鼓励亦称增强努力,指发现目标难以达到时,鼓起勇气,增加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实现动机,需要得到满足。通过鼓励作用,不但增强了自信心,而且可以获得成功的经验。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过程。8.幽默是一种以奇特、含蓄、双关、讽喻、诙谐、巧合等行为表现形式的良性刺激,常与乐观相联系,以此在不知不觉中化解挫折困境和尴尬场面,并赋予生活以情趣和活力。有时在某种场合下,一句微不足道的诙谐语,往往一语转变窘境,使原来的困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渡过难关。(二)破坏性心理防御机制1.压抑指把为社会道德规范所不接受的冲动、欲望、思想、情感等在其尚未觉察时压抑在潜意识层,或把痛苦的记忆予以选择性遗忘,从而免受动机、紧张、焦虑而形成的心理压力。按精神动力学派观点,这些被压抑的内容井非消失,遇有机会仍会逸出,如触景生情;压抑的内容平日虽不被意识,但在特殊情况下能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如梦境、健忘或言行上的一时失误,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压抑的动机和冲动。倘若压抑在潜意识的冲突内容过多,超过自我的控制力,则有可能从其他途径表现出来,导致心理障碍、精神病或心身障碍等。压抑机制是所有心理防御机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方法。2.否认否认与压抑不同,不是把痛苦事件有选择性的忘记,而是把已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此来逃避心理挫折和痛苦感。如亲朋好友的突然去世,自己患了绝症,事业上短时间内一败涂地等,个体常常难以相信会发生这类情况。否认是一种潜意识的、简单而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常言“眼不见为净”,成语“掩耳盗铃”等就是常见的否认表现。人们通过否认,可以缓冲突然来临的打击,不致过于震惊和过度悲痛,暂时维持心理平衡,以使心理上对接受痛苦现实有所准备。但是,如否认持续时间过长,现实中的问题并未消失,有可能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那时就会有更大的挫折。3.反向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自己明明极为需要某一种东西,却表现为极力反对;有的病人明明非常关心自己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却表现出无所谓姿态。此类种种现象,均属反向。4.幻想当个人无力克服前进道路上障碍时,企图以一种非现实的想象的情境来逃避挫折情境,以得到自我满足。白日梦是一种幻想,个人偶而为之,可暂时缓冲紧张状态,但若沉溺于白日梦之中,而不面对现实,则属不正常了。儿童常常以幻想方式来处理心理问题,但成人终日处于幻境之中则肯定是一种病态。5.投射这是一种常见的基本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自己所具有的,但又为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等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以此来避免内心的不安。常言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的典型表现。在护理工作中,少数护士因怕脏怕累而不愿接触病人,反而把病人说成是故意捣乱,不讲卫生。在人格测验中有一类测验叫投射测验,受试者通过在一模棱两可的情境中投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心理医师提供受试者的内在动机、欲望和情感活动特征。6.推诿严格地讲,推诿是一种文饰作用,指把自己的过失或失败归因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以推卸责任的方式来减轻内疚,求得心理平安。比如,学生考试失利,怪老师打分不公平;护士不努力学习护理技术,怪护理条件不好,等等。推诿可暂时减轻挫折时焦虑情绪,但长久如此,不找自身原因,不提高自己的能力,会遭遇到更多的心理挫折。此外,倒退也是一种破坏性心理防御机制,前面已作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心理防御机制还很多,这里所介绍的仅仅只涉及到与心理挫折有关的部分。其中,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既是个人心理挫折的行为表现,又是个人应对挫折的措施,故均是对挫折情境的心理反应。因此,个体在应对挫折的斗争中,应发展积极的建设性反应,减少消极的破坏性反应。另一方面,从帮助受挫者角度看,应采取三方面具体措施:①对受挫者消极反应如攻击行为尽量采取容忍的态度;②帮助受挫者改变引起挫折的具体情境;⑧给予受挫者心理咨询(方法见第五章)和社会支持。这样,可使个体迅速渡过心理挫折阶段,建立新的应对挫折的手段,保持健康的最佳状态。第三节心理应激与应对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心理学范畴,为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所重视。在护理工作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应激性情境,影响了护士的健康和病人的康复,因而加深护士对应激概念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疾病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表豁痰。用于急性惊...详情
[功能主治]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详情
[功能主治]清血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详情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南门仓5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文化的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