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这样一个为什么吃中药病情加重重的东北村庄,是谁的责任

 > 
一个病情加重的“名记”何以承担新闻之重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财经》和记者高胜科终于道歉了,但他们的致歉与高的“随笔”文章一样玩起了文字游戏。
《财经》编辑部表示,微信公众号发稿把关不严,发表未经严谨处理的随笔文章,给文中所述地区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并给广大读者造成困扰,对此我们深表歉意。高胜科表示,其错误“在于没有返乡但文章却以现场纪实的方式表述 …… 影响了这篇随笔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严肃性 …… 不论报道还是随笔,都应该严格严谨严肃,客观克制克己。
《财经》编辑部和高胜科的致歉词都认定《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农村》一文是随笔,不属于新闻范畴,并在此前提下以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身份作出了基于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缺失的致歉。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这家媒体发了一篇散文,它不真实,困扰了读者,污损了乡亲,因此致歉。
岂有此理?何苦为一篇随笔,道新闻的歉?《财经》是新闻媒体,不是文学刊物;高胜科是记者,不是作家。散文何谈新闻标准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难道《财经》可以刊发经过严谨处理的随笔?随笔的严谨在于作者的才思,不在编辑部,新闻报道更谈不上“严谨处理”一说,因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采访环节为基础,不是编辑部所能赋予的。
读者是以新闻的标准阅读这篇文章的,一个基本的预设是文中的事实部分都是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小东沟村真实地存在的,但事实上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是虚构的。打着新闻的旗号,用虚构制造论据和事实,支撑自己预设的观点,而且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轰动效应,为自己赚取影响,为自己供职的媒体换来点击和阅读。这是赤裸裸的欺诈。
新闻媒介生态就是这样一步步恶化的,读者是被欺骗的对象,是受害者;其他扎实做基层采访的记者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跑断腿恐怕也无法写出如此“精彩”的村庄。
记者手记之类的新闻体裁绝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搭配具体的新闻事件和事实出现的一种夹叙夹议的新闻文体,记者如何在新闻事实之上提炼出具有公共意义的观点是对记者基本功的考验。这种“提炼”以真实为基础,强调逻辑的推演和知识的使用,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成理。
高的文章是预设了结论,反向建构事实,是严重违背新闻操守的行为。绝不只是“随笔”二字就能搪塞过去的。如果说那篇文章是对读者的欺骗,那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两份致歉就是对读者媒介素养的侮辱,因为《财经》编辑部和高胜科都在避重就轻,偷换概念,回避自己错误的本质:炮制和传播了假新闻,而非所谓的把关不严的一篇真随笔。
在道歉中,《财经》编辑部显然与高站在一边,没有任何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检讨。相比之下,《纽约时报》对类似事件的处理可以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日《纽约时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长篇文章,揭露该报一名27岁的记者贾森·布莱尔大肆编造独家新闻的经历。这个记者也如高胜科一样,在没有采访的情况下杜撰新闻报道,有些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这犹如新闻界的“水门事件”让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纽约时报》蒙羞。但这份报纸的编辑部还是决定自曝家丑,洗心革面。贾森·布莱尔的记者生涯也就此彻底结束。
高胜科发布几段话的致歉后依然活跃在媒体圈,其个人微博上仍然显示了他致歉之前对读者质疑的强硬回复,以及他此前数篇为其赢得荣誉的新闻报道。我真的不得不对这些报道也打一个问号。
“融媒体”时代,中国的媒介治理更加迫切地需要法治基础,需要独立的行业监督和自律委员会,需要受众不断提高媒介素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记者和媒体的自律。“两会”马上到来,这场一年一度的新闻盛宴是对媒体的一次检阅,也是媒体间一次激烈的竞争。希望媒体记者能够珍惜这份职业特有的权利,也承担起权利背后的责任,提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的深入和严肃的解读。不论传播技术如何进步,有品质的新闻报道永远是媒体和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从业者都应该以高胜科事件为戒。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了真实,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时至今日,高胜科的字里行间还有一种显见的逻辑:我所写的事实不存在,但我所反映的问题是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假如高胜科今后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那么他最好改行做文学或者编剧。莫言可以凭借高密东北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只要高胜科还在新闻路上坚持上面的逻辑,那么他和他所供职的媒体都会因为“宽甸小东沟村”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不光彩的一笔。(记者 李洋)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一则虚构报道的背后
责任编辑:汪昕
新华社沈阳2月25日电题: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一则虚构报道的背后
新华社记者李铮、彭卓、马剑
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春节期间,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经微信、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面对各种终端上描绘的那座“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人们在转发讨论中将信将疑:心目中的乡土中国真的凋敝如斯吗?
真相如何?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
记者从辽宁省委宣传部获悉,此文为虚构杜撰。
“返乡日记”非“返乡之作”,村民:“我们快委屈死了!”
2月14日,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作者高胜科在文章开头写道:“我要写的故乡杂记却显得些许残酷和悲戚,可惜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我的故乡如此沦陷的方式,以及这首难唱曲的哀婉程度,都显得荒诞不经。”文中描绘种种触目惊心的事例,一时间在网上引起热议。
2月23日,经过一条被积雪覆盖的土路,驱车颠簸1个多小时,记者于傍晚6时多来到了高胜科的老家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小东沟村。
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常住村民90余户,470多人,现已被合并更名为宝石村。高胜科60多岁的舅舅、舅母等十余人,见到记者,一开口就说:“我们快委屈死了!”
高胜科的表弟鄂国玉告诉记者,自己看到了这篇文章后非常震惊。“虽然他没有点名字,但是文章有配图,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谁家的房子”,“里面写的都是假的,都是一点影子都没有的事,干嘛埋汰(抹黑)我们?”
高胜科的四舅鄂立华对记者说:“高胜科今年春节人在北京,根本没有回家。他一年到头都没来过。家里情况都不知道,怎么说我们都不孝顺?”
鄂国玉说,村民都知道“想走出大山只有读书一条路,哪可能随便让孩子辍学?”
高胜科的姑舅嫂子刘东月说,现在一提小东沟村,旁边村子的人都说“那村老多破烂事了”,还说“就是组团约炮的那个村”。高胜科的舅母马凤兰非常不解:“高胜科也是从小在这个村里长大的,他咋能那么抹黑自己的家?”
据了解,2016年春节假期,《财经》杂志社要求记者返乡,每人写一篇返乡日记,高胜科便上交了此文。
高胜科在与新华社记者电话沟通时表示,他写的是新闻稿,文中的情况是他多年积累的真实情况,并不是编造的。但他的说法和村支书的说法大相径庭。
文章引起社会关注后,小东沟村党支部书记程显英与高胜科通过电话,高胜科承认“我这个春节没回去”,这篇文章“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
高胜科向村支书解释:“我想写乡村的现象,不是一个新闻报道,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每个人不要往里面对号啊。是写随笔,又不是写新闻报道,跟他们(指村民)解释一下吧。”
村支书问他写这篇文章是不是为了挣钱。
高胜科说:“挣什么钱?我们单位组织每人写一下家乡,上网就捅咕出来了。我写的像春秋笔法一样,像小说一样。”
对于文章提到的婆媳不睦、儿子不孝、赌博猖獗等问题,高胜科说:“大家如果对号入座,有这样的情况就改改,更好了”。当程显英问他为什么要写妇女组团约炮,他说过几天舆论淡了就好了,并让村支书“帮着安抚一下”,还说“知道这样我就不写了”。
虚假报道,“吞没”的不只一个村庄
一个媒体人的假期“作业”,变成涉嫌虚构的新闻报道;一个原本隐藏文中的低俗细节,成为轰动网络的文章标题;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填版”之作,成为点击量惊人的话题……从中可以看出,一则虚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网络舆论环境、社会生态都会造成不小的损害。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已连续14年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点,在2015年的假新闻榜单上,不乏“众人围观裸女跳河”、“最高法院急令枪下留人”等夺人眼球的标题、内容。一些追求轰动效应的新媒体成为不实新闻、虚假新闻的首发源头。
《财经》杂志编辑部门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高胜科的稿件是通过《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又因为处在春节假期,相关审核就没那么严了。
“每年春节,农村就出新闻。个别记者受情感因素激发酿成一个凋敝的故乡,有失客观全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说。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是文学故事,不能因为是微信公众号就降低专业要求。”张涛甫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媒体要讲导向,新媒体也要讲导向。互联网语境中,博人眼球的内容很容易“标题党化”,只会满足少数网民的低级趣味,社会影响很坏。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也有“公序良俗”
我国为遏制不实报道、虚假新闻,出台了各种规定。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明确:“新闻记者使用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不得刊播虚假新闻,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违反规定将给予警告、罚款、吊销其新闻记者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原新闻出版总署专门下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对新闻报道规范进行细化,规定新闻记者“严禁依据道听途说编写新闻或者虚构新闻细节,不得凭借主观猜测改变或者杜撰新闻事实,不得故意歪曲事实真相”。要求新闻机构坚持“三审三校”,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
少数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损害了新闻队伍的形象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张涛甫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记者绝不能人云亦云,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应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曾表示,互联网也有“公序良俗”,网上不能发布虚假信息;转发信息时不可以添油加醋、歪曲原始信息。
“公民有言论自由,但被报道者也享有人格尊严,都需要保护,我国的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利用网络作为侵害他人的手段。不能强调你的自由,就牺牲我的尊严。”洪道德说。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新华社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来自手机WAP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来自手机WAP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来自手机WAP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来自手机WAP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来自手机WAP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来自手机WAP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精彩推荐:
信息产业部备案: 经营性ICP许可证: Powered by ,&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财经杂志对《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发表致歉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许腾飞 李洪鹏
原标题:《财经》杂志对《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发表说明与致歉
  法制晚报快讯(记者 许腾飞 李洪鹏)今天(2月26日)晚间,发表虚假报道“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文章的《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文,对《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一文作出说明与致歉。
  据法晚记者(微信公号ID:fzwb_)了解,致歉文章中,《财经》编辑部表示,微信公众号发稿把关不严,发表未经严谨处理的随笔文章,“给文中所述地区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并给广大读者造成困扰,对此我们深表歉意。”
  《财经》编辑部表示,对文中所述细节正在进一步核实查证,并将严格新媒体操作要求和采编规范,以此为鉴。
  同时,该致歉文章还附上了当事记者高胜科的致歉内容。
  高胜科表示该随笔写作过程中没有返乡,只是通过电话采访完成,并承认“对情感表达缺乏克制、一些细节处理不严谨”。
  高胜科致歉文章称,“我诚恳地向乡亲表示歉意,同时也向受到困扰的读者致歉,我也深刻意识到新闻记者的笔下有千钧力,不论报道还是随笔,都应该严格严谨严肃,客观克制克己。”
  全文如下:
  关于随笔《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的说明与致歉
  日,《财经》杂志官方微信号发表一篇随笔,题为《返乡日记/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记述了记者高胜科对家乡的一些见闻与感受。
  这篇文章系《财经》春节期间系列随笔文章中的一篇,组织该系列随笔意在借过年重温习俗、回溯传统、描述家乡变迁。后经了解,高胜科今年并未还乡,只是根据过往返乡见闻和今年春节电话采访而成,却发表于“返乡日记”栏目,是不严肃而且错误的;对于随笔中所述家乡的部分故事,在时间、地点、人物名称等细节方面,记者也进行了加工,影响了文章的准确性,文字表述多有失当之处。文章一经发表,随后再经其他媒体修改标题之后转载,立即广泛传播,造成巨大的争议与负面影响。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发稿把关不严,发表未经严谨处理的随笔文章,给文中所述地区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并给广大读者造成困扰,对此我们深表歉意。
  《财经》对文中所述细节正在进一步核实查证,并将严格新媒体操作要求和采编规范,以此为鉴。
  《财经》编辑部
  2016年春节期间,《财经》微信公众号开设系列随笔栏目“返乡日记”,记者可以根据春节期间在家乡的个人观察与体悟进行写作。2016年春节,我没有返乡,通过电话采访以及此前多次返乡所见和族人讲述,我对家乡的一些变化有所感触,对一些美好传统的流逝和一些陋俗尚存的遗憾,使我写下这篇随笔。
  我的错误在于没有返乡但文章却以现场纪实的方式表述,在写作时,对情感表达缺乏克制、一些细节处理不严谨。比如涉及到家族人事,在姓名、时间、地点、部分信息上模糊加工,影响了这篇随笔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严肃性。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我对随笔文体的要求以及新媒体写作,认识不清,虽然主观意愿是希望家乡更好,但由于在采写上存在的不足和细节表述的偏差,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巨大,对东北和我的家乡都过于沉重。
  在此,我诚恳地向乡亲表示歉意,同时也向受到困扰的读者致歉,我也深刻意识到新闻记者的笔下有千钧力,不论报道还是随笔,都应该严格严谨严肃,客观克制克己。
  《财经》记者 高胜科
(责任编辑:钟庆辉 UN660)
&&&&&&</div
未来10年中国将超法国成为世界第二核电大国。[]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一则虚构报道的背后【】【字体:
】【】稿件来源: 新华社发布时间: 09:51:00
在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宝石村,《财经》杂志记者高胜科的舅母马凤兰向记者表达对这篇文章的不满(2月23日摄)。
春节期间,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经微信、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面对各种终端上描绘的那座“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人们在转发讨论中将信将疑:心目中的乡土中国真的凋敝如斯吗?真相如何?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责任编辑:陈瑜) 1
查看更多评论&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甩功病情加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