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痛虚赢,溲多,便滑下滑虚线怎么打理解

防风 配对奥妙 因“其能御风邪”而得名
来源:中医中药秘方网
发布时间:
防风,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因&其能御风邪&而得名。味辛甘,性 微温,归肺、脾、肝经。主要功效为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痒、止痉。
本品辛而升浮,具有发散透达之性,祛风解表,称为治风之仙药, 以祛全身外感风邪见长,古今视为治疗外感表证的常用药;又因其胜 湿止痛,&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痛,外解四肢挛急&(《医宗金 鉴》),而多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痹证、痉挛抽搐等;本品性温,燥 湿舒脾,升清疏肝,可治疗脾虚食滞、土虚木乘的腹痛腹泻;对于风邪 所致之隐疹瘙痒皮肤病证,有祛风止痒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防风含挥发油、色原酮类、香豆素类、聚炔类、多糖 及B一谷甾醇,胡萝卜甙、甘露醇等。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 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防风乙醇浸液有镇痛、抗炎作用,防风水 浸液有明显加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抗实验性胃溃疡、抗病原微 生物及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防风&&荆芥
【配对奥妙】 防风气味俱升,性温而润,善走上焦,治上焦之风 邪,又能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胜湿舒脾,其祛风止痛作用尤强; 荆芥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偏于发散上 焦风寒,又人于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二药均属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之品,配为药对,相须为用,并走于上宣达疏表,祛风胜湿之较增强,然 发汗力较缓,四季外感风寒皆可用之。既是风热在表,也可与辛凉解 表配伍应用,起到&开窗散热&之效。防风为&风药之润剂&,荆芥性虽 温而较平和。二药相伍,还有祛风止痒之功。若将此二味炒炭,可使 轻扬疏散之性大减,取色黑能人血而胜赤之意,止血之功效较佳。
【临床应用】1.四时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酸重疼痛等 症。
2.皮肤瘙痒症、风疹、荨麻疹及神经性皮炎。
3.产后失血过多,妇人崩漏或肠风下血。
【用量用法】防风:6~15克;荆芥:6~15克。荆芥穗发汗之力 人于荆芥,无汗可用荆芥穗,有汗用荆芥,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m 多炒炭用.不宜久煎。
【名医经验】1.胥庆华 二药单独应用,名日荆防散。《本草求 真》谓&荆芥不似防风不轻扬,驱风之必人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风邪,用 以防风之兼『{J荆芥者,以其能人肌肤宣散故耳。&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 强,防风祛风之功较胜。二药合参,既能散风寒,又能祛风热,四时感 冒皆可使用。一般认为,外感表证,用麻桂偏热,用银翘偏凉,先用荆 防药对最为适宜。(《中药药对大全》)
2.王伯岳治小儿外感,注意辨别寒郁表闭的轻重程度,不失时 机发汗达邪。荆芥、防风是一对药,用于一般表寒郁闭;紫苏、羌活又 是一对药,用于表寒郁闭较重;若更有甚者则四药同用。兼喘则麻桂 也可酌用。汗出热解,取效甚捷。(《tfI医杂志》,1987八11):13)
3.刘志明 用二药又配薄荷、蝉衣,四药辛温与辛凉并用,达发表 祛邪之功,疗效甚佳。(《中医杂志》,1990,(4):21)
4.肖森茂痢疾初起有表寒证用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炒炭用, 不仅疏解表邪,且祛肠中风气,可缓急迫,入血和营,用治赤白痢甚为 合拍,可增疗效。(《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菁》)
【使用禁忌】 二药配对温散善升,凡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忌 用。
防风&&白芷
【配对奥妙】 防风为治风之仙药,上清头而七窍,内除骨节疼痛, 外解四肢挛急;白芷芳香上行头目而祛风通窍,下达肠胃,旁达四肢而 温祛寒湿,且散结消肿。二药同属辛温解表之品,相须而用,祛风止痛 之效增强,与其他清热解毒、消肿溃坚合用,则有祛风散结、消肿止痛 之功。
【临床应用】 1.外感风寒,头身疼痫,毋塞流涕者。
2.隐痒、皮肤瘙瘁者。
【用量用法】防风:3~9克;白芷:3~10克。
【名医经验】 1.胥庆华 防风、白芷二药为临床常用散寒_【L痛药 对。《普济方》书中介绍用此药对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嚼一丸,专治 头风,痛不可忍者。其祛风止痉、祛风散结的效用,可从玉真做、仙方 活命饮中体现出来,临证时可灵活运用。(《中药药对大全》)
2.雷载权防风祛风解表,又胜湿止痛,治疗风寒感冒夹湿,恶寒 发热,头身酸重疼痛颇为对证。如《症因脉治》防风胜湿汤,配白芷、荆 芥等同用;《全国医药产品大全》防芷鼻炎片,以之与白芷、苍耳子、野 菊花等同用;小儿鼻炎片,以之与升麻、苍耳子、白芷同用,治疗鼻炎头 痛、流涕。(《中华临床中药学》)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偏温燥,阴虚火旺头痛、热病动风者忌 用。
防风&&秦艽
【配对奥妙】防风辛甘微温,升发而能散,为治风通用之品,兼能 胜湿止痛,而无疏散辛燥之弊;秦艽辛散苦泄,性平质润,为风药中润 剂,外达肌肉关节以祛风除湿,通行经络而止痛。二药配对,一微温, 一微寒,寒温相宜,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之效显著。
【临床应用】风寒湿痹,筋脉拘急,肢体麻木等无论病之新久,均 可用之。
【用量用法】防风:6~12克;秦艽:3~10克。
【名医经验】1,雷载权 防风为兼有止痛作用的辛温解表药,可 用以治疗多种因风寒湿邪所致的疼痛证。如《宣明论》防风汤,以之与 秦艽、麻黄同用,治疗行痹。(《中华临床中药学》)
2.高学敏防风辛温,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若风盛行痹,疼痛部 位游走不定,常与秦艽、麻黄、葛根、桂枝同用,如《圣济总录》防风汤。 (《中药学》)
【使用禁忌】 二药配对,如秦艽用量过多,有滑肠之弊,久痛虚 赢,溲多,便滑者忌用。
防风&&苍术
【配对奥妙】 防风辛温升散,温而不燥,长于疏风解表,胜湿止 痛;苍术辛苦温,内走脾土能燥湿健脾,外行上下,祛风除湿;防风以祛 风止痛为主,苍术以燥湿化湿为要,二药合用,燥湿祛风,风湿兼治,通 络止痛之力增强。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者。
2.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活动不利者。
【用量用法】防风:6~10克;苍术:6~10克。
【名医经验】 1.胥庆华 苍术、防风伍用,见于王好古《阴证略 例》海藏神术散,苍术60克,防风60克,甘草30克,共研为末,另生 姜、葱白,水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中药药列大 全》)
2.孙一奎 以苍术、防风各15克,名日苍术防风散,治水泄、头 痛。(《赤水玄珠全集》)
3.徐树南苍术散寒解表,伍羌活、防风、细辛、川芎等,以增强散 寒解表、祛风除湿的功效;祛风除湿,伍羌活、防风、秦艽、独活、桂枝 等,以祛风除湿。(《中药临床应用大全》)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苦温燥烈,阴虚内热及气虚多汗者思用。
防风&&黄芪
【配对奥妙】 防风长于祛风解表,遍行周身,祛风于肌腠之间,为 风药中之润剂;黄芪功善补气益卫固表,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 发,有汗能止,补剂中之风药。防风以祛邪为主,黄芪以扶正见长。二 药配对精当,扶正祛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 祛邪而不伤正。散中寓补,相畏而相使,具有实卫以散风,祛风以固表 之功。
【临床应用】 1.气虚易感,表虚自汗,产后身痛酸楚畏风,气虚低 热者。
2.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慢性肾炎肾病外感复发者。
【用量用法】防风:6~10克;黄芪lO~15克,生用偏于走表而利 水,炙用偏于温补脾胃,剂量5~lO克能升阳举陷;15~25克利尿作用 显著,但用至50~60克尿量减少。
【名医经验】 1.胥庆华 黄芪、防风伍用,出于《王旭高医书六 种》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表弱,自汗不止或风邪久留而不散者。黄芪、 防风各等分,《医宗金鉴》谓之防风黄芪汤,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 者。现在报道,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病,治疗和预防用药均有效 验。(《中药药对大全》)
2.程门雪 二药又配枳壳为三奇散,对痢疾后的虚坐努责和痢疾 脱肛不收,能标本兼顾。所谓本是升下陷之虚元以治脱肛;所谓标是 宽肠中滞气以治后重,祛肠中之风以治胀血。(《程门雪医案》)
3.王清任黄芪防风汤,以黄芪四两(生),防风一钱,水煎服。小 儿减半,治疗脱肛,不论十年八年。(《医林改错》)
4.柯韵伯 防风黄芪汤,以防风、黄芪等分,水煎服,治疗l}_1风不 能言,脉沉而弱者。(《古今名医方论》卷二)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温燥,有升阳助火之弊,儿内有实热、肝 阳上亢、气火上冲、湿热气滞、阳证疼痛、疮疡初起,表实邪盛者均忌 用。
防风&&白术
【配对奥妙】 防风辛甘微温,长于祛风散邪,为风药中之润剂;且 其味辛能散郁舒肝,甘又能和中理脾,故有一定的舒肝理脾作刚;白术 甘温且苦,苦能燥化脾胃之寒湿,甘温能益气健脾、固表止汗。二药配 对,既能健脾舒肝,用于肝郁侮脾之&痛泻&证,又有益卫固表御风之 功,用治气虚卫表不固者。
【临床应用】1.表虚卫阳不固,腠理不密,自汗,多汗者。
2.肝木乘脾,运化失常所致的腹痛即泻,泻后痛仍不减,苔白,脉, 弦缓。
【用量用法】 防风:6~10克;白术:10~15克。在痛泻要方中, 防风为3克,白术为6克,用量之比为l:2,在玉屏风散中,防风为6 克,白术为12克,用量之比为1:2;临床用白术时,燥湿利水宜生用,补 气健脾、止汗安胎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名医经验】1.邓铁涛我体会此方(玉屏风散)不但能治自汗, 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临床上常用汤剂,根据个人经验,其用量 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我认为,其组成分量比例颇需 研究,较为重要的有两点:其一,防风用量需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东 垣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 证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其二,白术的量须 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 &实卫&。临床上运用时,若见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敞加 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多者,则 加麻黄根lO克。(《邓铁涛临床经验集》)
2.高学敏防风既疏风邪,实卫固表,升发清阳,引血归经,故多 用于多汗及出血证,若表虚自汗,易患外感,常与黄芪、白术同用.如 《易简方》引《究原方》玉屏风散:若阴虚盗汗,常与牡蛎、白术同用,如 《备急千金要方》牡蛎散;若湿阻脾中清阳,里急后重,肢体为沉重,倦怠少力者,常与苍术、白术、茯苓、芍药同用。如《脾胃论》升阳除湿防 风汤。(《中药学》)
3.王好古 白术汤,以白术二两,水煎服,治疗伤风寒,若发热引 饮,加黄芩、生甘草各一两;头痛恶风者,加羌活三钱半。(《此事难 知》)
【使用禁忌】阴虚发热之盗汗忌用。
防风&&天南星
【配对奥妙】防风辛温,辛以条达气机,既祛外风,又息内风,为 止痉之良药;天南星苦温辛烈,燥散力强,开泄走窜之力尤甚,善祛经 络之风痰而解痉,二药合用,祛风解痉之力大增,且防风可制天南星之 毒,既有相使相助之意,又有相畏相制之用。
【临床应用】1.破伤风,症见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 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
2.损伤日久,关节疼痛,遇劳及阴雨天加重者。
【用量用法】防风10克;天南星10克。
【名医经验】 1.胥庆华 天南星、防风伍用,名日玉真散,出自 《本事方》,主治破伤风及跌扑损伤、口噤项强,既可内服,又可外敷创 口。《医宗金鉴》玉真散,则在此药的基础上,加天麻、自附子、羌活、白 芷而组成,成为临床治疗破伤风的通用之剂。(《中药药对大全。》)
2.高学敏防风辛温,祛风散邪,消肿散结,常用于跌打损伤、肢 节肿痛诸证若损伤日久,关节疼痛,遇劳及阴雨天加重者,常与当归、 红花、天南星、白芷同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一部,五虎 散。(《中药学》)
3.蔺道人玉真散,天南星(泡七次),防风(去芦叉)各等分为末。 凡破伤风病,以药敷贴疮口,即以温酒调一钱服之。如牙关紧闭,以童 便调二钱服;垂死,心头微温,童便调二钱,并进三服。(《理伤续断 方》)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味苦性燥走散而有毒,易伤阴液,故阴虚 燥咳及孕妇忌用。
【用药指归】
1.防风配对药,主要用于外感表证,疼痛证、肝风痉挛抽搐,泄泻、 隐疹瘙痒等方面,是依据其功效而组成的。至于说防风有止泻作用,是言防风燥湿、升清,兼可疏肝,治疗湿浊内盛,脾虚失运,清阳不升, 木乘侮土之泄泻有间接&止泻&效果,决非有收涩之性。
2.防风在历代祛斑去痤、洁面美颜的方剂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且 常与川芎、白芷、桃仁、红花、当归、僵蚕等同用,如《千金要方》玉屑面 脂方《外台秘要》面膏方、《普济方》面油摩风膏、面膏方、《外科正宗》 一玉容散等,这些功效有待进一步总结。
3.自《本草经集注》起,防风即用以解药毒,据文献记载,其对乌 头、附子、芫花及野菌中毒者,可单用煎汁服。临床报道以防风为主, 治疗慢性砷中毒,有一定效果。
4.防风性偏温燥,燥热、阴虚血亏,热病动风者应慎用或忌用。
责任编辑:21nx
胸腔位于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之间呈封闭型腔隙。气胸的发生,是由于肺与脏层...
中年是女性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人生阶段,本该过得更自信、更优雅。然后更年...
柴归汤加减治崩漏案
柴归汤加减治崩漏案,吴玉泓,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伤...中药图鉴-秦艽_和沐中药图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74贴子:
中药图鉴-秦艽
药材名称:秦艽采收加工:播种后3~5年采收。春、秋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质量较好。挖出后去掉茎叶,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自然发热,至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达乌里秦艽挖根后,洗去泥沙,搓去黑皮,晒干。药用部位:根产地: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科:龙胆科原植物:秦艽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粗长,圆柱形,上租下细,扭曲不直,有少数分枝,中部多呈罗纹状;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生,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40cm,宽3-5cm,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茎生叶3-4对,对生,较小,基部连合。花多集成顶生及茎上部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管一侧裂开过半,萼齿浅;花冠管状,深蓝紫色,长约2cm,先端5裂,裂片间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形,无柄。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无翅,褐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秦艽药材性状:秦艽 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沟。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着,残存的茎基上有短纤维状叶基维管束,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优等品以质实、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秦艽药性: 【本经中品 秦艽 味苦平。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味苦,气平,入足厥阴肝经。发宣经络,驱除风湿。秦艽(音交)善驱风湿,治中风瘫痪、湿家筋挛骨痛、酒疸发黄之证。【产地】产我国陕西河北河南等地,生山谷中,根做土黄色,以有罗纹相交者良。【性味】味苦辛,性平,无毒。【主治】秦艽为治风湿要药,功能清风热治湿热,主寒热身酸痛,黄疸酒毒,养血,荣筋,安胎。【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甄权】利大小便,疗酒黄,黄疸,解酒毒,去头风。【大明】傅尸骨蒸,治疳疾及时气。【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疮,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用量】普通钱半至三钱。【禁忌】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均忌。【吴克潜】秦艽味苦能杀虫、故外科亦用之,时珍曰:阳明有湿则身体疼烦热,阳明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沈金鳌曰感受风寒发热,遍身疼痛,必以秦艽治之,以其能散结除邪也。【容川】秦艽肌纹多,左右交缠。故治左右偏风,筋脉疼痛之症,利于续接经脉。【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性味】 辛、苦,平。【归经】 归胃、肝、胆经。【功能主治】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用法用量】 3~9g。【贮藏】 置通风干燥。【备注】 (1)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枝体酸痛之症。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注意】 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1.《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2.《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3.《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各家论述】 1.《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2.《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3.《本草征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4.《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5.《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着。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同类之品。甄极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摄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 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通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缺牙要及时修复,揭秘种植牙如何做到几十年不掉?
药材名称:秦艽-麻花秦艽采收加工:播种后3~5年采收。春、秋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质量较好。挖出后去掉茎叶,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自然发热,至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挖根后,洗去泥沙,搓去黑皮,晒干。药用部位:根产地:、、、湖北、四川、西藏。科:龙胆科原植物:麻花秦艽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较大,,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叶背面的主脉宽阔,隆起;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较少成,有长梗;筒,膜质,一侧开裂,萼齿2-5,等长;花冠管状,,漏斗形,喉部具多数绿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5,着生于花冠管中下部;子房上位,1室,有2个。,开裂为2个果瓣,椭圆状,柄长7-12mm。褐色,有光泽,狭长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秦艽-麻花秦艽药材性状: 根略呈圆锥形,长8-18cm,直径1-3cm;主根下部多分枝或多数相互分离后又连合,略成网状或麻花状,故习称麻花艽。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优等品以质实、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药性同秦艽
药材名称:秦艽-粗茎秦艽采收加工:播种后3~5年采收。春、秋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质量较好。挖出后去掉茎叶,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自然发热,至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达乌里秦艽挖根后,洗去泥沙,搓去黑皮,晒干。药用部位:根产地: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科:龙胆科原植物:粗茎秦艽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基生叶多丛生,叶片较大,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达40cm,宽4-5cm,先端稍尖,全缘,主脉5条纵贯叶片;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茎粗壮而短,稍倾斜,花多数,无花梗,在茎顶簇生呈头状,稀腋生作轮状;花萼管仅于顶端一侧开裂,萼齿极浅或无;花管壶状,长2-2.2cm,黄色或蓝紫色,长约3cm,裂片先端微尖,内部有斑点;雄蕊5;子房长圆形,有柄。蒴果内藏,长圆形,无柄。花期6-9月,果期9-10月。
秦艽-粗茎秦艽药材性状:粗茎秦艽 根略呈圆柱形,较粗大,多不分枝,很少互相扭绕,长12-20cm,直径1-3.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纵向扭转的皱纹;根头有淡黄色叶柄残基及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味苦、涩。优等品以质实、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药性同秦艽
药材名称:秦艽-小秦艽别名:达乌里秦艽采收加工:播种后3~5年采收。春、秋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质量较好。挖出后去掉茎叶,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自然发热,至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达乌里秦艽挖根后,洗去泥沙,搓去黑皮,晒干。药用部位:根产地: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科:龙胆科原植物:小秦艽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根单一或稍分枝,向左扭转,细长圆柱形,直径不及1cm。叶片长窄披针形,无柄;茎生叶较小,对生,无柄,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2-5cm,宽2-4mm,全缘。花常较多或1-3朵,顶生,成轮伞花序;花萼管部通常不开裂,稀一侧浅裂;裂片5,不整齐,线形,先端渐尖;花冠深蓝色;雄蕊5,花丝线状钻形;子房长圆形,无柄,花柱线形,柱头2裂。蒴果椭圆形,与花冠几等长。种子淡褐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秦艽-小秦艽药材性状:达乌里秦艽 根略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长8-20cm,直径2-9m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纵向或扭曲的沟纹,已去外皮者表面黄色。根头较细,单一,偶有二分叉,表面有横向纹理,顶端残存茎基及短纤维状叶鞘。主根通常1个或分成数枝。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苦、涩。优等品以质实、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药性同秦艽
秦艽【伪品】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ate9 滑动 字体虚 的文章

 

随机推荐